自考中国行政史历年试题论述题部分的答案整理(部分题目因重复已归纳到简答题)

合集下载

全国2017年4月自学考试00322中国行政史试题答案

全国2017年4月自学考试00322中国行政史试题答案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行政史试题和答案课程代码:0032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途、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题干】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

【选项】A.隋朝B.唐朝C.宋朝D.明朝【答案】A【解析】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正式确立科举制度。

隋炀帝大业年间正式开科取士,从此确立科举制度,并成为以后整个封建社会中晚期选官制度最主要的方式。

【考点】隋唐的行政管理——行政官员的管理2.【题干】真正解决王位继承顺序问题的是周朝确立的()。

【选项】A.军事民主制度B.王子王位继承制C.兄终弟及制D.嫡长子继承制【答案】D【解析】商朝虽然确立了王子王位继承制,但并未完全解决王位继承的顺序问题,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是周朝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

【考点】夏商周的行政管理——夏商周的中央行政体制3.【题干】秦汉中央政府职能机构的长官称为()。

【选项】A.令B.曹C.卿D.丞【答案】C【解析】秦汉中央政府职能机构的长官称为卿。

【考点】秦汉的行政管理——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4.【题干】西汉初年,一些功臣被封为彻候,其食封的领地称为()。

【选项】A.属国B.侯国C.郡国D.王国【答案】B【解析】西汉初年,一些功臣被封为彻候,其食封的领地称为侯国。

【考点】秦汉的行政管理——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5.【题干】魏晋以后,御史台完全独立,其长官为()。

【选项】A.治书侍御史B.御史大夫C.御史中丞D.殿中侍御史【答案】C【解析】魏晋以后,御史台完全独立,御史台长官为御史中丞。

【考点】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6.【题干】在隋朝三省制度中,实际成为行政运转轴心所在的“政本之地”是()。

【选项】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内史省【答案】A【解析】在隋朝三省制度中,由于尚书省为“政本之地”,实际成为行政运转的轴心所在。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行政史》论述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行政史》论述题及答案

1.分析中国奴隶制国家采用国家联盟形式的原因。

答:夏、商之所以采取国家联盟的组织形式,实行分权管理,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在中国步人阶级社会伊始,就在形式上形成了一个“邦千里”的地域性大国,在其之内却囊括了成百上千诸侯与方国,这些方国实际上只是一些城郭及所属村落组成的小国,它们势孤力单,难以自保,需要有一个联合来保护自己。

但由于当时开发程度,交通状况、管理水平和能力都比较低下,无法对各邦国进行直接统治,建立起秦汉以后那种中央集权制国家,只能是在原有部落联盟的基础上,改变部落联盟的性质,组成君主国的松散的国家联盟。

2.试析中国奴隶制国家产生的途径与当时政治、经济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关系。

答:夏、商、西周三个王朝都是在改造部落联盟的军事民主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等级君主制国家,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之所以选择这一类型,必然有其经济、自然和政治原因。

(1)从经济环境看,中国不是在铁器时代而是在青铜时代步入阶级社会的,当时农业方面的工具仍主要使用木石之类,就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在这一工具水平阶段是不会产生国家的,但因黄河中下游土质松软、气候温和,使夏、商的农业水平达到了产生国家的条件。

但是,这种早熟的奴隶社会毕竟建立在很低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上,商品经济不发达,旧氏族以自然经济为依托,发展了原始社会父系大家庭模式,建立了等级君主专制的国家组织形式。

(2)从政治环境看,国家组织形式取决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阶级结构。

就被统治阶级而言,被征服的部族奴隶主要是农业经济,由于人数多、聚族而居,不可能采取严密的控制。

再就统治阶级内部结构而言,因为中国奴隶制国家不是在激烈的阶级分化、破坏氏族制基础上建立,因此,统治阶级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王室成员,人数较少,所以也只能采取分封的或联盟形式进行间接统治。

3.分析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答: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

从法理上讲,专制之意是将权力授予一人的治国方式,即国家的一切大事均有皇帝专决,所有的行政都对君主负责,但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从外延上看都是地域辽阔的大帝国,凭君主一人之精力来日理万机是不可能的,于是便有“助理万机”的宰相的设置。

本16中国行政史200804~201207名词简答论述

本16中国行政史200804~201207名词简答论述

全国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行政史试题课程代码:00322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察举制32.三司使33.理藩院34.军政分府35.行政三联制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简述西周分封制度与宗法、礼乐制度之间的关系。

37.简述宋代决策会议的具体形式。

38.简述解放区干部考核和奖惩的主要特点。

39.简述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主要特点。

(一)半殖民地化近代化的并存及双向演化(二)民主的形式和专制的实质(三)以党治国,党政关系复杂多变(四)军政全合一,以军干政相当普遍(五)法律条文与实际情况相异(六)行政效率与社会效益的反差40.简述抗日民主政权在行政执行方面值得借鉴的主要经验。

(一)设立政务会议,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保证各项行政决策的正确执行(二)赋予行政首长以较大的权力,将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结合起来(三)适当扩大下级行政机关的职权,实行逐级负责制(四)实施精兵简政,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从制度的角度论述明代内阁制与以往宰相制的区别。

42.试论北洋军阀政府时期造成行政执行混乱的主要原因。

全国200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行政史试题课程代码:00322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中央设计局32.弼德院33.考满34.猛安、谋克制35.二府三司制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简述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37.简述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主要特点。

(一)半殖民地化近代化的并存及双向演化(二)民主的形式和专制的实质(三)以党治国,党政关系复杂多变(四)军政全合一,以军干政相当普遍(五)法律条文与实际情况相异(六)行政效率与社会效益的反差38.简述“百日维新”期间的行政执行遇到的主要阻力。

39.简述抗日民主政权在行政执行方面值得借鉴的主要经验。

历年自考中国行政史真题

历年自考中国行政史真题

历年自考中国行政史真题一、单选题1.中国奴隶社会发展史上取代禅让制的是()。

A.王位继承制B.中央集权制C.氏族推举制D.等级君主制6.唐髙宗时,为分宰相之权,设豊了-()。

A.北门学士B.翰林待诏C.翰林学士D.中书舍人4・魏晋南北朝时,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一种带有很大程度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体制称为()oA•侯国B.左郡县C.属国D.侨州郡县9・辽朝时,契丹及其他游牧民族出身的官吏主要入仕门径为()。

A.举荐B.世选C.科举D.军功10•明朝宫中掌内外章奏及批红大权的机构是()0A.翰林院B.通政司C.文书房D.司礼监11 •明朝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就是因为宦官掌握了行政决策的核心环底即()。

A.批红B.票拟C.题请D.改票12•淸朝前期的中枢决策机构是()。

A.通政司B.例行常朝C.议政王大臣会议D.南书房13. 1876年,率兵西出阳关,收复天山南北的是()oA.左宗棠B.李鸿章C.曾国藩D.张之洞2.夏商周时期,诸侯彼此在国都之外的郊野拜会称为()。

A•聘B.问C•会D.朝14•淸政府设立的用以制约内阁的皇帝咨询机构是()。

扎枢密院B.弼徳院C.审计院D.资政院15•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左,临时大总统的产生方式是()0A.由各省代表选出B.由全体国民选岀C.由全体国务员选岀D.由临时参议院选出3.秦及西汉初年,中央最髙监察官员是()。

A.丞相B.尚书仆射C.御史中丞D.御史大夫5.魏国建国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实行的选官制度称为()。

A.世卿世禄制B.三公列卿制C.九品中正制D.三省六部制19.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在行政执行上采取的是()。

扎议行合一制B.委员合议制C.垂直领导制D.首长集权制20.抗战前,国民政府统一管理地方人事的是()。

扎监察院B.中央党部C.行政院D.考试院21.根据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的规泄,县实行自治,县长的产生方式是()0扎由省政府任命B.由县议员选举C.由县民选举D.由省长任命22.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

2024年4月自考中国行政史试题含解析

2024年4月自考中国行政史试题含解析

2024年4月自考中国行政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正式成立。

自治区最高权力机关是______。

A.自治委员会B.临时参议会C.行政委员会D.人民代表会议2、元代掌管佛教事务同时负责管理吐蕃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机构是______。

A.枢密院B.宣政院C.通政院D.集贤院3、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临时大总统的产生方式是()。

A.由各省代表选出B.由全体国民选出C.由全体国务员选出D.由临时参议院选出4、从总体上讲,传统中国治国之道的核心是()。

A.“以德治国”B.“以法治国”C.“以理治国”D.“以仁治国”5、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在行政执行上采取的是()。

A.议行合一制B.委员合议制C.垂直领导制D.首长集权制6、秦汉中央政府职能机构的长官称为______。

A.令B.曹C.卿D.丞7、我国历史上正式规定三公均不参加政府机构的活动,只作为奖赏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誉职衔的皇帝是______。

A.魏文帝B.孝文帝C.隋文帝D.隋炀帝8、在政体上,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依据的原则是______。

A.三权分立B.议行合一C.议行分开D.三权合一9、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地点是______。

A.广州B.瑞金D.嘉兴10、清朝前期的中枢决策机构是______。

A.内阁B.六部C.军机处D.议政王大臣会议11、真正解决王位继承顺序问题的是周朝确立的______A.军事民主制B.王子王位继承制C.兄终弟及制D.嫡长子继承制12、元朝的最高监察机构是()。

A.枢密院B.谏院C.御史台D.都察院13、从形式上看,“宪政时期”南京政府的中央行政体制为______。

A.议会共和制B.委员合议制C.议行合一制D.责任内阁制14、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

B.中书省C.门下省D.散骑省15、根据“行宪国大”后的中央行政体制,全国最高权力机关是()。

2023年自考专业(行政管理)《中国行政史》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

2023年自考专业(行政管理)《中国行政史》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

2023年自考专业(行政管理)《中国行政史》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20题)1.【单选题】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称为A.朝会B.巡视C.朝觐D.巡狩2.【单选题】唐玄宗时设置翰林学士,其身份和职掌是()。

A.皇帝的文学侍从B.国子学教授C.皇帝的顾问D.皇帝的秘书并拥有草诏权3.【单选题】行政管理形式的直接决定性制约因素是()。

A.经济基础B.上层建筑C.生产力水平D.国家的国体、政体4.【单选题】“行宪国大”后的全国最高权力机关是()。

A.国民政府B.总统府C.国民大会D.军事委员会5.【问答题】政事堂6.【单选题】宋代设置在首部、陪都、军政要地及皇帝即位前居住地或任职地的州一级行政机构是()。

A.府B.军C.监D.镇7.【单选题】清代作为府的分防单位,后来逐渐成为固定的行政单位的机构是()。

A.直隶制B.属州C.直隶厅D.厅8.【单选题】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在新收复的大城市中所设置的过渡性政权组织形式是A.军事执行委员会B.军事管制委员会C.临时参议会D.行政公署9.【问答题】名词解释:磨勘制度10.【单选题】中国共产党对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主要表现在A.组织建设上B.决策问题上C.选拔官员上D.法规制定上11.【单选题】清代雍正之后,中央中枢机构中的核心机构是()。

A.内阁B.翰林院C.军机处D.理藩院12.【单选题】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体制中,边区最高行政机关是A.边区行政公署B.边区政府委员会C.边区参议会D.边区人民委员会13.【问答题】比较南京国民政府的五院制与孙中山设想的五院制有哪些区别14.【单选题】以下大解放区政权中,成立最晚的是()。

A.陕甘宁边区政府B.华北人民政府C.东北人民政府D.中原人民政府15.【单选题】中国古代王位的嫡长子继承斛确立于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16.【问答题】试述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

往年全国自考中国行政史真题

往年全国自考中国行政史真题

往年全国自考中国行政史真题一.单选题1.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最髙权力机关是()。

A.人民大会B.酋长议事会C.军事首长D.部落长老会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九A.皇帝B.宰相C.诸侯D.中枢官员3•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称为()。

A.朝会B.巡视C.朝觐D.巡狩8•隋厲时期,中央政府中主管文教事务的机构是()。

扎国子监B.大理寺C.太常寺D.光禄寺9.唐朝决策文书中对具体行政事务的指令性文件称为()。

A •册书B.制书C.敕D.诰11.五代十国时期,节•度使的辖区是()oA.州B・道C.县D.乡12.宋朝的官员选拔制度中,主要的入仕途径是()oA.科举B.荫补C.军功入仕D.纳资入官13.我国历史上辽的统治者是()。

A.满族B.蒙古族C.契丹族D.女真族14.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的是(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15.淸朝为管理蒙古、回部和藏族事务而设立的中央机构是()。

A.理藩院B.礼部C.太常寺D.鸿胪寺16-淸朝官吏在任用时,以低级官兼任高级职务的形式称为()。

扎护理B.兼职C.加衔D.署职2.商王朝调整王朝管理体系,以强化王权的制度称为()。

A.礼乐制B.内外服制C.井田制D.宗法制:SSS專芻TT地1^立”种‘咧大程度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行A•王国B.侨州郡县C.左郡县D.右郡县10•我国历史上正式施行开科取一匕确立科举制度,始于()。

A.唐玄宗时期B.武则天时期C.隋文帝时期D.隋炀帝时期20•根据南京临时政府《关于公文程式咨》的规定,同级公署职员互相行文者曰()A.谕BQC.示D.咨d;:;眾黑司:去机关分为两个系统,一是普通司法机关,二是专广啲行政诉讼机关A.总检察厅B.大理院C.平政院D.肃政厅22.中国共产党对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主要表现在()。

A.组织建设上B.决策问题上C.选拔官员上D.法规制立上23.中央设汁局作为抗战期间行政决策的技术系统其主持设计的机构是(人A.军委会B.中政会C.审议会D.参议会24•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负责干部管理的部门是()oA.司法部门B.教育部门C.民政部门D.财政部门25.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建立了统一的干部任免制度。

中国行政史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国行政史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国行政史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A. 商朝B. 周朝C. 秦朝D. 汉朝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开端通常被认为是在周朝,尤其是西周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等早期行政组织形式。

2. 下列哪项不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A. 中书省B. 门下省C. 尚书省D. 礼部答案:D解析: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而礼部是六部之一,不属于三省。

3. 明朝时期,负责监察百官的机构是?A. 东厂B. 锦衣卫C. 都察院D. 内阁答案:C解析:明朝时期,都察院是负责监察百官的机构,而东厂和锦衣卫主要负责皇帝的安全和秘密侦查,内阁则是皇帝的顾问机构。

二、多项选择题4. 下列哪些属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A. 世袭制B. 九品中正制C. 科举制D. 举荐制答案:A, B, C, D解析: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包括世袭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和举荐制。

世袭制是根据家族血统来选拔官员;九品中正制是通过地方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级来选拔官员;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举荐制是由地方官员推荐人才。

5. 清朝末期,下列哪些因素导致了行政体制的变革?A. 外敌入侵B. 内乱频发C. 经济困难D. 思想启蒙答案:A, B, C, D解析:清朝末期,外敌入侵、内乱频发、经济困难和思想启蒙等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行政体制的变革。

三、简答题6. 简述宋朝的“二府三司”制。

答案:宋朝的“二府三司”制是指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设置。

其中,“二府”指的是中书省和门下省,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三司”则是指盐铁司、度支司和户部司,分别负责国家的财政、盐铁专营和户籍管理等事务。

四、论述题7. 论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及其对现代行政区划的影响。

答案: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经历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等多个阶段。

分封制下,国家被分割成诸侯的封地;郡县制则是将国家划分为郡和县,由中央直接管理;行省制则是在元朝时期出现,将国家划分为行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宋代监察制度的改革。

P144一、台谏趋于合一。

宋朝以前的御史、谏官职责分明,御史的任务是监察百官,掌握弹劾权;谏官的职责则是批评君主,掌握谏诤言事权。

宋朝开始出现台谏合一趋势,宋真宗时设言事御史,神宗改制后谏官可以行使御史的弹劾百官之权,哲宗时规定台谏官同时上殿,台谏官职责开始混杂,到南宋时台谏合为一体。

台谏合一使监察的锋芒集中于各级官员,特别是宰执受到严格监督,这和专制皇权提高的趋势是相适应的。

二、赋予台谏官以特权。

从庆历年间开始,不再用现任宰相推荐者为台谏官,后又取消了执政者亲属担任台谏官的资格,至北宋末年形成定制。

从此以后,宰相不得推荐台谏官,台谏官的任免“必由中旨”。

台谏官由此脱离了相权的控制,称为皇帝加强专制权力的工具,其权力得到强化。

三、轻重相制,交叉监督。

宋代不仅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察,而且还加强了对监察人员本身的监察,形成轻重相制、交叉监督的格局。

宋朝监察官员权力虽然很大,但同时也处在被监察的地位上。

御史台一方面对各级官员实施法律监督的权力,另一方面又被置于作为其监察对象的行政机关的监察和控制之下。

42.试论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主要特点。

P240第一,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和集中。

第二,实行总统垂直领导制。

第三,行政各部建制的顺序适应了当时形势的要求。

但是,由于受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建制并不完善,权限划分也比较粗放,带有较多的“临时”色彩。

41.试析宋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

P140-14239.试分析中国古代行政体制发展中的稳定因素。

P74第一,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员管理制度。

这是中央集权制得以延续和在遭到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

中国封建社会官员管理制度与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需要相适应,既控制官员本身,又为专制统治服务,封建统治者以此来调解封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矛盾,弱化社会内部的摩擦,使官僚队伍按封建统治的要求形成合力。

第二,监察制度的相对完善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康。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监察制度是一种具有双重职能的特殊制度,既是皇帝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体现的是皇帝个人的意志,此乃监察制度的主导方面,前已述及;同时也应看到监察制度又是地主阶级维护封建法制、进行自我调节的机关,反映着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

从这个意义上讲,监察机构当是整个官僚系统的去污剂,弹劾不法官吏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加强职官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对选官、任官和官吏考核的监督则有利于提高官员队伍的素质。

总之,监察制度为维护封建秩序和保证的执行以及整个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三,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解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中国封建国家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即所谓“人主莅权、大臣审权、争臣议权”原则。

简单说就是皇帝对国家行政有控制和决策之权,中枢机关人员对皇帝的决策有审议之权,谏官和执行官对不恰当的决策有封驳之权。

二是为防止皇权的滥用,还有一些约束之法,如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的素质,从汉朝开始即有儒生给皇帝和太子讲授经典的做法;通过神权来制约、抑制君权,大臣可以利用灾变等向失道的君主提出意见;大臣还可以利用皇帝生前的“尊号”,死后的“谥号”或“庙号”的尊褒贬抑来促使皇帝革新政治;开国皇帝所制定的制度及训示也可作为制止后世皇帝越轨行为的工具。

39.试述中国封建制国家行政管理的发展历程。

P70始于战国,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

39.简述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政府行政执行的主要困难。

41.试析战后南京政府行政执行的困难。

P313第一,领导班子不力。

从1948年6月组成的“行宪”后的首届行政院,到1949年9月南京政府垮台,行政院的领导班子在16个月中更迭了四次。

行政院领导班子更迭如此频繁,显然难以保证行政决策的有效执行。

第二,系统紊乱。

行政机关的相互配合与协调是完成行政任务的组织保证。

但是,战后南京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互不相谋。

战后,接受敌伪财产的工作典型地反映了南京政府行政执行上的混乱。

在接受过程中,由于不同系统都想通过接收而自肥,互相争夺,以致各地的敌伪财产一般都要经过三四轮接收。

有的敌伪财产被国府、省府和市府三道封条并贴。

有时一个工厂同时有两三个部局来争。

许多军政官员也趁接收之机,贪污盗窃,敲诈勒索,骚扰百姓。

第三,指挥失灵。

行政指挥是行政执行中的重要环节。

没有统一的行政指挥,行政执行就会陷入混乱,影响决策目标的实现。

南京政府后期,随着军事、政治、经济危机的日益加深,中央政府的行政命令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权威,出现了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

42.试析南京临时政府强化行政执行的主要措施及行政执行不畅的原因。

P244一、严格办事规程,保证决策的贯彻执行。

二、改革文书制度,提高行政效率40.论南京临时政府行政执行不畅的原因。

3.简析南京临时政府行政执行不畅的原因。

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破坏;临时政府内部成份复杂,意见极不统一;“次长内阁”难以有效运作;临时政府没有控制地方政权,决策难以贯彻。

1.秦汉管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哪些灵活方式?41.试述秦汉中央政府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灵活方式。

41.论述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针对各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所采取的管理方式。

答:中央政府针对各少数民族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具有不同风俗民情的现实,采取了灵活的管理方式,主要有:①在杂居区,采取郡下设道的方法。

这种道是郡下的一种与县有所不同的特殊行政区域,所采取的是既直接统治,又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其内部特殊性的管理方式;②在南方归附地区,采取虽置郡县和汉人长官,但对归附少数民族首领仍赐侯、王印,保持内部原有统治方式的双轨制管理模式,这是一种高度内部自治的方式;③对内属迁入边郡的北方少数民族,一方面保留原有的国号和建制,称属国,另一方面,朝廷直接派出官员加以监督;④持节领护官。

这是汉政府对北方叛服无常的少数民族派出的进行羁縻的一类武官。

41.试述明代地方监察制度。

42.试述明代地方监察制度。

答:明代地方监察分为三种形式,一是督抚对地方的监察;二是各道监察御史对所属地区的监察;三是各省提刑按察司对所属区域的监察。

督抚制度是从都御史出巡制度发展而来的,主要负责监督地方政务,其权力很大,甚至有便宜行事的特权。

各道巡按只能专职从事监察工作,虽品级低微,但威权很重,可参与地方一切重大事务,并直接向皇帝汇报。

提刑按察司是省级政权机构之一,其履行监察职能方式是分巡所属区域,主管司法,兼管按劾、纠察事务。

明代通过上述措施,在地方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监察机关,从而使得地方各级政府均处于监察机构的监督之下,加强了中央集权。

42.试述抗日民主政权时期干部的教育培训制度。

答:中共中央和抗日民主政府十分重视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发出在广大干部中开展学习竞赛的号召,成立了中央干部教育部,并发布了关于干部教育工作的若干政策文件,对在职干部教育的方针、内容和方式作了明确的规定,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战争需要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

干部教育分在职干部教育和干部学校教育两种形式。

干部不脱离岗位,以不妨碍业务特别是不妨碍战争为原则,坚持经常的、固定的学习称在职学习,这是在职干部教育的基本形式。

各根据地干部在职学习中都取得了一定成绩,提高了广大干部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

干部教育的另一种方式是抽调干部入专门学校学习,施以系统教育。

中共中央和根据地政府创办了许多培养各种干部的学校。

干训班和短期轮训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为在职干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整个干部培训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

41.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决策的程序特点。

答:这一时期行政体制上既集中又分散的倾向使得行政决策也体现了相应的特点。

一是权臣擅权、皇帝被置于傀儡和半傀儡地位,中央集权的决策方式有所偏离。

一方面表现为权臣一般以控制相权的方式逐步剥夺皇帝的决策权;另一方面表现为门阀势力膨胀后成为对皇帝行政决策权的制约。

二是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决策方式。

一方面对于重大事务,由皇帝召集君臣集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另一方面,对于一般性政务则多通过日益成熟的三省制度来加以解决。

皇帝通过三省之间的层层控制,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

42.试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为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而采取的改进措施。

答:①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中设立执行委员会。

国防最高委员会作出决议后,即交执行委员负责执行,这保证了决策执行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②推行行政三联制。

按照行政运行的顺序,将工作分作计划、执行、考核三个阶段。

国防最高委员会增设设计局和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形成中央设计局管设计,党政军原有机关管执行,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管考核的运行系统。

③实行分层负责制。

将各机关人员分成若干层级,明确规定各层级的职责权限,使各级人员明确责任,做到职责专一,功过分明,便于考核。

这一制度多次提倡,但收效甚微。

④推行幕僚长制。

国民政府将机关工作分为政务和事务工作,负责事务工作的长官就是幕僚长。

由于幕僚长制与行政长官个人集权制是矛盾的,这就决定了幕僚长制时行时止的命运。

⑤改进公文处理的办法。

国民政府适应战时需要对公文处理办法进行了改进。

强调文书处理贵在快捷,要求做到“层层节制”,“级级负责”。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0.简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41.试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对后世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答:通过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逐步走向制度化和系统化。

著名的变法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和秦国的商鞅变法。

各国变法运动的实质是用郡县制为特征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取代宗法等级君主制,其结果对以后历代封建国家行政管理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了实现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目的。

在郡县制体制下,郡县地方长官不是封君,其职位也不能世袭,其所担任的职务可随时为国君所免除,因而地方官员由职务所派生的权力并不是像分封制之下的各级封君那样具有永恒性。

与此同时,郡县地方长官所掌握的主要是行政执行权,决策权则主要收归中央,这样国君的意志就可以通过各级地方政府一直贯通到社会的最基层-乡里。

如此看来,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中央集权制下君主权力远较分封制下的君主权力为大。

②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中央集权体制的经济基础。

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必须引起土地兼并和庶民分化,这种分化势必引发激烈的阶级斗争。

这样一种严重的阶级斗争格局需要一个表面凌驾于社会之上维护私有财产秩序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通过这个国家对各种社会矛盾加以调节,如对土地兼并的限制和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推行“以农为本”、“重农抑商”政策,从而使地主和自耕农经济与商品经济保持大体协调发展,减缓自耕农破产而沦为流民的过程,降低农民起义爆发的频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