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有家谱
什么是家谱?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要修家谱?

什么是家谱?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要修家谱?“追远”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祭祀祖先、祭祀父母。
所以在古代,家家户户都有祠堂,祠堂里供奉的是祖先的牌位。
每到春秋祭祀的时候,全家的人召集在一起,除了行祭祀的礼仪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讲述祖先的德行,也就是要念念不忘过去父母祖先的功德。
讲述他们对国家、民族有什么贡献,要常常地思念、常常地追怀,这样祭祀的时候才更加能够显示出诚敬之心、思慕之心。
所以我们对自己家族的历史就不能够不了解,如果对自己家族的历史都不了解,就表示不出恭敬之心,这也是一个人忘本的表现。
除了祭祀之外,追远还有一个重要方式,就是修家谱。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的时候,每一家都有自己的家谱,而这个家谱每一年都要修,叫修家谱。
比如说这一年之中,有哪些人过世了,哪些人出生了,每一年都要整理一次。
而一个人一生的行迹,也就是他对国家、民族、人民的贡献,也都以简要的方式记载在家谱之中。
所以有了家谱之后,就让我们知道自己的远祖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原因到这个地方来定居的,一共传了多少代,历代祖先对这个地方、这个国家有什么贡献、有什么德行。
这才称得上是追远。
什么是家谱,一般来说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书。
家谱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表,主要记载你从哪来的问题。
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主要记载你是谁,在家谱中的排位问题。
第三部分是附录,是对前两部分的有效补充。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有每个朝代的历史,而且修史是朝廷非常重要的工作。
这么说来,家谱就是一个姓氏的历史。
所以可以这么说:国有史、州有志、家有谱。
有的家谱会比一个朝代还要长,最著名的就是孔氏家谱,绵延至今。
人到一定年纪肯定会问自己:我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历史观问题。
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也只能是家谱了。
我们中华民族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根”的文化,寻根问祖,血脉传承都是我们骨子里的东西。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树高千丈,叶终是要归根的。
近代以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我们当代人已经有很少人能记起三代以前的东西了,这的确令人感到遗憾。
为什么需要家谱?

为什么需要家谱?
家谱,家族史。
中国古代社会能维持几千年的稳定,依靠的就是若干个家庭,按血缘关系排列成的超稳定分子结构。
这种分子被称作“家族”,《宗族》中曾曰:“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
”凑、聚在一起的规则,逐渐演变成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
而分子以及分子的结构最终修炼成了现在看到的一本本的×氏家谱。
家谱修订权曾一度为氏家大姓垄断,但明代起有了转变,民间私修家谱蔚然成风,这股台风一直吹到了今天。
手握家谱,上溯到的祖先就算是秦桧,也自封为名门之后。
起源
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人活着的最大政治是孝敬父母!因为父母生儿育女唯一目的就是老有所依,不在乎儿女的能力,赚钱的多少。
所谓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也是其一部分,是父母望子成龙,儿女实现之的一种表现而已,很多人认为年迈的父母是其生活的一个负担,赚钱和生活,失去了方向,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人生最重要的排在首位是孝!与父母的心灵相通才是真正的孝,而不仅仅是给了父母饭吃就算完成了任务或是堵住了别人的嘴。
家谱引言
吾祖吾宗,生生不息;吾姓吾氏,光耀寰宇。
书不尽先贤英杰,旷世伟业;道不尽寻常百姓,蓬勃生气;叹不尽郡望名门,繁华遗梦;录不尽家族兴衰,萍踪胜迹。
更留下多少苍桑故事,待从头说起。
姓氏、家谱对您的家庭意味着什么?
在您郑重记录您的姓氏和名字以及家人的相册、名字、生日、事迹,百姓通谱的同心圆家谱就真正成为了家族千金不换的「传家宝」。
家谱,是中国人的根!

家谱,是中国人的根!“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这是顺治皇帝在五台山出家时,深思的一个人类最重要的哲学问题:我是谁?中国人重视饮水思源,不忘祖宗先人。
千年来,人们把祖宗的世系和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子孙,以此证明家族的存在——这就是家谱。
家谱到底有什么用?1、明辨世系,尊宗敬祖“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
“亲我者,我亲之。
”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逐渐复兴,也体现了中国人不忘根本的初衷,渴求家族的团结。
2、寻根留本,承前启后古人曰:“谱谍身之本也。
”意思是说家谱才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
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
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个人根本意义上的“身份证”。
3、传承历史,问祖凭证随着祖国经济强盛,许多海外华裔热心回国寻根问祖,造福乡梓,对于他们的父辈甚至祖辈,远在异国他乡,唯一能和祖先起着维系作用的,就是一本家谱。
家谱就是他们与祖籍、族人沟通的桥梁,是他们思乡念祖的精神象征。
因此,家谱不但是家族历史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和寻根依据。
家谱里都有哪些内容?姓氏源流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从一姓到一国一家,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家族的姓氏源流。
世系表“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
家训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例如曾国藩家训中对于读书要求“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在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
中国人为什么要修族谱、家谱?族谱现在的意义及价值

中国人为什么要修族谱、家谱?族谱现在的意义及价值近数十年中,时代变迁、社会革新给家谱的保存和流传造成了较大障碍,也抬高了后人寻根的门槛。
因族内人员迁移频繁,往往连络疏远。
目前正处在青黄不接时期,一旦中断,则无法补救。
续编和衔接即将中断的家谱,实为当代人义不容辞和责无旁贷的事。
现在社会年轻人,对族谱和家谱相对认识较少,而对于修谱事宜,有些人不是很理解,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修谱的意义及相关知识。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华夏一脉,血浓于水;炎黄同心,叶落归根。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
可见家谱的重要姓。
俗话说:“乱世藏黄金,盛世修家谱。
”中国人百善孝当先。
自古以来,太平盛世,家兴族旺,就要追根溯源,续修族谱,家谱上面的每一个名字,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百姓的家族变迁。
宋代的家谱主要功能在于德育、教育;明代,家谱进入完善期,家谱功能逐渐转化为教育伦理功能,宣扬和实践“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伦理思想;明清讲究孝治天下,家谱也是注重尊祖、敬宗等德化功能。
尊祖敬宗、教化后代家谱不仅是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而且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
所谓“尊谱施教”,一部家谱,就是一本教科书,它对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子孙后代的影响将会世代传承。
家谱中的祖训家范,治家格言,族规家戒,艺文著述等内容,都充满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
家谱从孝悌礼仪、理家穆族之理到做官为民、经邦济世之训,统括了人生的各个方面。
正是对后人修身处世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和为人处事基本原则的告诫。
同时,家谱中的名人传记、创业史记、英烈典范等光辉形象和不朽业绩及其忠心报国、忧国忧民之高尚情操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之奋斗精神,对后世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鞭策。
延续人文、传承文化家谱的重要的意义在于文化传承。
当代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
中国人 为什么必须有家谱

中国人为什么必须有家谱清明,中国人最重要的祭祀先人和祖宗的节日,我们在这一天进行庄重祭祀,以表达我们的追思、怀念、感恩和不忘本。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先人和祖宗是谁。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却正在淡漠甚至忘记。
中国人血脉传承那个最重要的载体正在消亡,这便是家谱。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
故谱不可不修。
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
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
纵观历史,国家可灭,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
只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只有一个个家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团结,保证一个国家的团结;只有一个个家族兴旺和稳定,才能维系民族与国家的兴旺和稳定。
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存在证明。
因此自唐代以来,历代都对撰修、研究家谱大力提倡和支持。
“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
”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
后人可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每个人的生卒年月与婚姻状况,以及本家族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
同时家谱也为地方志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佐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家谱的作用和意义

家谱的作用和意义
家谱,是对家族历代人事文化的记录和叙述,家谱是对家国孝善根源文化的传承,家谱是对本系家族祖先神灵的崇高敬意,家谱是对后世子孙知晓自身和家史文化来龙去脉的最好交代,家谱是留给后世子孙研究考察家族史料的无价之宝。
家谱是讲述着一宗一族的历代人文事迹,家谱是让家族后世子子孙孙能够了解本系家族发展世系宗支流布,以致分清,亲,疏,远,近的一种维系亲情族谊的重要纽带。
同时呢,文化部也明确讲述了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故,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份。
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增加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追本溯源,乃为人之本。
族谱作为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志史,族谱)之一,堪属非常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纵观古今,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修谱与修史一样,都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爱国之举,朱氏圣人宋代朱熹公曾说过:三代不修谱,大不孝也。
历代前人都非常重视修谱,每隔三十年修谱一次,使后世子孙后代不忘本源,同时呢,家谱也为后代留下考察家族文化和世系根源的珍贵史料依据。
为什么要记家谱

为什么要记家谱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谱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载。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家谱的起源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衣,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皇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
2.家谱的形式家谱的形式有很多种,在文学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
后来,人们有的用图表裱纸垂挂于中堂,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
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
而平民百姓、经商绅士、豪门则多用图表式家谱,以供后人供奉。
3.家谱的内容和作用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血统的证明,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其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系的说明。
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更加兴盛。
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
家谱经常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都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世系图,即某人的世系所系,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
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五十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
有些家谱,在立谱时,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分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分清楚,乡间名之为“排辈”,实则是排资论辈的意思。
中国人为什么要修谱,修谱的意义是什么?年轻人进来多了解一下!

中国人为什么要修谱,修谱的意义是什么?年轻人进来多了解一下!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祖谱、谱牒等,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
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家谱。
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
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
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
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
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家谱的修订过程首先,成立组织。
组成本家族家谱编纂委员会,人员由各支房负责人组成,制定一个完整的计划和一个切实可行的工作步骤。
成立编辑班子,主编对整谱构思一个整体思路,然后进行分工,大家共同努力编纂好家谱。
1.起草一份致全体族人一封信,内容有:编修家谱的意义和目的;编修家谱的内容和重点;编修家谱的时间、步骤和方法;对族人的希望和期待。
2.起草一份征集资料提纲,内容有:①本家族世系人物资料,家族每个人的谱名、字号、出生年月日时、学历、职业、职务、职称、事迹、婚娶,配偶姓名、岳父名字、属几女、生几男几女、子女名字、住址。
已故的人,卒殁年月日时、享年、葬址。
②世录、传记:活人为录,死人为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中国人为何有家谱
作者:
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20年第02期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然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却正在淡漠甚至忘记家谱,中国人血脉相承的那个最重要的家谱正在消亡。
家谱被中国人丢了
古語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
故谱不可不修。
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
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
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
如今,一本本家谱已成陈迹,流入废品收购站、古玩店,或被图书馆收藏,很难再与家族的后人重逢。
现在还讲究这些的人不多了,于是起名字不按字辈,各地亲戚回乡过年,叔叔侄子相互分不清,长幼全都乱了套。
只在一些乡村,还保留了这一文化习俗,修谱人也大多是老人。
但他们走了,谁再来接续呢?
家无家谱就如国无国史
“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
”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
后人,可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每个人的生卒年月与婚姻状况,以及本家族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
同时,家谱也为地方志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佐证。
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据“京博国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