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
仿写议论文

议论文仿写范文:淡泊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清静最好,淡泊最妙”。
淡泊到底是什么?它究竟在哪里?柳宗元的“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是淡泊;杜牧的“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是淡泊;柳宗元的“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更是发清逸淡泊之音。
古人如此欣赏淡泊,今人又何尝不是?生活离不开淡泊。
具备优势时需要淡泊。
泰戈尔有句名言:名声如果高于实际,真实的你就应低下头去。
更何况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骄傲、自满、四处宣扬,只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此时淡泊是一种成熟,是一种稳重,是一种冷静,是一种智慧。
此时的淡泊,妙哉!取得成绩时需要淡泊。
鲜花、掌声,永远只能代表过去,而过去的成功者所面对的,是未知的未来,明智的成功者会把荣誉锁进抽屉里,把淡泊置于荣誉之上。
此时的淡泊,妙哉!遭受挫折的时候需要淡泊。
人生是艰苦的,失败时,无须号啕大哭,无须仰天长叹,聪明的失败者不会给自己哭泣的时间,因为他们心中拥有淡泊。
所以,他们不会在意得与失,只会默默地总结教训,立刻投入到新的努力之中。
此时的淡泊,妙哉!比赛输赢时需要淡泊。
只要不在意输,往往你就是赢家。
太在意赢,命运女神偏偏就不垂青你。
因为你的心思全放在输或赢上,反而忘了自己的本来工作,这本身就已经失去了赢的资本。
此时的淡泊,妙哉!运筹帷幄的时候需要淡泊。
许多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都有这么一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淡泊?当你静下心来,忘记其他的一切,心中想着你要做好、你应该做好、你必须做好的事时,往往是你的智慧和创造力达到顶峰的时候。
许多宏伟的蓝图,惊人的创举,都是在这样的淡泊之中孕育诞生的。
此时的淡泊,妙哉!哲学家说,淡泊是一种成熟;思想家说,淡泊是一种美德;教育家说,淡泊是一种智慧;艺术家说,淡泊是一种魅力;科学家说,淡泊是一种发明。
是啊,淡泊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心理素质和处世之道。
但是,同任何真理一样,淡泊也是有条件的。
有益于生活,对生活有积极作用的淡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淡泊。
中国有句古话识时务者为俊杰

中国有句古话识时务者为俊杰热心网友在本站分享了关于中国有句古话识时务者为俊杰 5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有句古话叫中国有句古话识时务者为俊杰 5进行介绍,如果刚好是你需要的资料那就收藏网址多多支持。
识时务…热心的网友们已经分享了关于中国一句老话的知识,一个知道时代的人是接君5,他们还将介绍中国一句老话,中国知道时代的人是接君5。
如果恰好是你需要的信息,请收藏网站给予更多支持。
中国有句古话识时务者为俊杰 1《晏子春秋·霸业因时而生》晏子:“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
”中国有句古话识时务者为俊杰 2下一句是“通机变者为英豪”。
出处是《晏子春秋·霸业因时而生》晏子:“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
中国有句古话识时务者为俊杰 3下一句:通机变者为英豪1.出自:《晏子春秋·霸业因时而生》2.原文:晏相及馆,楚大臣为之洗尘劳,席间展矣激之论,晏子楚下大夫先言:“齐自太公封国建邦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甲数万,足可与楚抗。
何自桓公之霸国之,昙花一现,亦复不长??以齐之广,人民之众,国家之富,加上晏相公之才,盍起中国??反而我盟,此太使人难矣。
”晏平仲谓:“识时务者为俊杰,通变者为英,先自周失诸侯之,诸侯岁起,春秋五霸迭兴齐霸中国,威振于戎,楚称雄于荆蛮之地,凡此所有为亦,可多倚之为天。
先是以文之雄略,且亡四方;秦穆公霸于戎后,文武既极,其后子孙衰,更不难振昔之雄;则汝楚亦自王后,亦常受吴晋二国之扰,困苦不堪。
岂惟齐衰不成?今来交盟,惟邻好耳。
汝为楚名臣,本应通‘权’四字者,何不问知其为愚也?”3.释义:晏相国来到了馆舍,楚国大臣为他洗尘接风,席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晏子楚国下大夫首先发言道:“齐自太公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足可以与楚匹敌。
为什么自齐桓公称霸中原之后,昙花一现,再不能领袖诸侯了呢?以齐国国土之宽广,人口之众多,国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国您的才智,怎么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向我楚国结盟,这太让人费解了。
你是吉人,自有天相_2018经典语录

你是吉人,自有天相_ 2018经典语录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吉人天相、吉人自有天相。
这里的天相就是上天的帮助,天助天佑。
《道德经》上也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佑善人,上天总是会眷顾、帮助吉人、善人。
很多人求神拜佛,无非是想得到上天、鬼神的帮助。
但在中国古代主流的思想里,无论儒释道,都说上天的眷顾和帮助,都是无法从自身以外求得的,而是要通过修身、修行、修养,让自己成为吉人、善人,天自然助之。
所谓吉人、善人,未必都是伟人或圣人,生活中就存在着很多吉人,那些行善的人,自强的人,大气的人,就是上天要帮助的吉人和善人。
01. 吉人,行善之人。
现代人很强调善良,而中国古人更强调行善、为善。
善良只能说明一个人心地纯良,拥有善良的强大力量,而为善、行善则是把这种强大的力量发挥出来,通过帮助别人通过助力正义的事业,扩充、扩大这种力量,增加福报。
吉人,不仅善良,更努力行善。
周急济困,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
坚信自己是吉人,并为能成为吉人而付出真心,从好的心态开始,从小的好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上天一定会善待、帮助你。
02. 吉人,自强之人。
吉人、善人必定自强。
因为上天不会帮助一个自暴自弃的人,不会眷顾不求上进的人。
《周易》上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自,即是指自己,又叫做小宇宙;天,即是指上天,又叫做大宇宙。
人的小宇宙与天这个大宇宙合而为一,就是天人合一。
自佑者,天亦佑之。
自强、自佑,是天助天佑的前提。
自是内因,小环境;天是外因,大环境。
所以说,大环境、小环境都在保佑自己,当然心想事成、吉无不利了。
吉人、善人,必定自强不息,日新其德。
一步一步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崇德广业,成就一番事业,有如神助。
03. 吉人,大气之人。
大气之人,有大眼界、大手笔、大胸襟、大格局。
大气做人,对人对事,要超脱,不会深陷各种情感、得失的纠葛之中。
要豁达,不会小肚鸡肠。
大气之人,威而不猛,光而不耀,有一种大成熟。
大气的人,既庄重又温和,所以有威严而不凶猛。
老话俗语顺口溜大全

老话俗语顺口溜大全
老话、俗语和顺口溜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它们通常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老话、俗语和顺口溜:
1. 老话: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2. 俗语:
人逢喜事精神爽。
吃一堑,长一智。
有志者事竟成。
3. 顺口溜: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小草绿油油。
一二三四五,学习要用心。
天上星星亮晶晶,地上小草绿油油。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老话、俗语和顺口溜,它们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生活哲学,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民间老话俗语 第17辑

中国民间老话俗语第17辑一乡一俗,一弯一曲。
一笑泯恩仇,转头即是空。
一心想赶两只兔,反而落得两手空。
一言不实,百事皆虚。
一言不中,千言无用。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言可兴邦,一言可丧国。
一言惹出滔天祸,话不三思休出口。
一样米养百样人,百朵桃花一树生。
一样事,百样做。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一夜不睡,十夜不醒。
一夜不宿,十夜不足。
一夜睡眠,腹内空虚。
一艺不精,误了终身。
一有百有,一穷百穷。
一羽示风向,一草示水流。
一拃没有四指近,三辈没有两辈亲。
一张床不说两样话,一颗针不打两头尖。
一张桌子四只脚,说得脱来走得脱。
一张嘴,两片皮,说好说坏都是你。
一张嘴巴两张皮,横说顺说不费力。
一张嘴不能言两宗事,一炉香不能请百家神。
一招鲜,吃遍天。
一着不到处,满盘俱是空。
一针不补,十针难缝;有险不堵,成灾叫苦。
一争两丑,一让两有。
一正辟三邪,人正辟百邪。
一只鸡蛋吃不饱,一身臭名背到老。
一只脚已踏进棺材,半截身已埋入黄土。
一只蠓虫儿飞过去,也能分出公母。
一只眼,看不远;千只眼,看穿天。
一只羊也是赶,百只羊也是放。
一种买,千种卖。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一猪不吃糠,俩猪吃着香。
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一字两头平,戥秤不亏人。
一字入公门,九牛拖不出。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衣不压众,貌不惊人。
衣带变宽,寿命变短。
衣服不洗要脏,种田不犁要荒。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衣冷加根带,饭少加碗菜。
衣禄说尽平生福。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
衣食足,知荣辱。
衣是人的脸,钱是人的胆。
医不治巫,巫不治医。
医不自治,卦不自断;医不叩门,道不轻传;医不戏病,患不辱医。
医好豹子倒咬人。
医生不看喘,看喘必丢脸。
医有医德,药有药品。
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
宜从大处落墨,莫向针尖削铁。
姨娘亲,当代亲,死了姨娘断了亲。
移树无时,莫教树知。
遗子黄金,不如一经。
疑心生暗鬼,过虑损精神。
疑则勿任,任则勿疑。
已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没有功劳还有苦劳,这句话害惨了多少人

没有功劳还有苦劳,这句话害惨了多少人01中国有句老话“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意思是,即使一件事,我没有做好,但也付出了很多。
看在这些付出的份上,你也不能苛责我。
这句话一度让我觉得非常有道理。
我都付出那么多了,你怎么能为了结果,就苛责我呢,简直是没有人情味。
直到一件事的发生,才让我发现,相信这句话的人,简直就是在作茧自缚。
刚实习没多久,我被迫独自接手一个陌生的小项目,还被要求必须在第二天早上提交。
时间紧,任务重,容不得我多思考,在网上查了个大概,就开始动手去做。
忙了个通宵,在第二天早上,踩着点提交了。
下午,前辈回来就把我骂了一顿,说我做的东西太粗糙,好多地方都没有考虑到,差到他都不想再看第二眼,真耽误事。
这让我感觉非常委屈。
于是一边流泪,一边冲着他喊,“那又不是我的错,我又没有做过这个项目,你又要得那么着急,那我怎么办,你知道我忙了多久吗,你知道我多辛苦吗,你就骂我。
”前辈显然没想到我会这样,楞了一下,沉声说道,“所以你的重点是,你有多辛苦,而不是你要怎么干好事情吗?”强调苦劳的人,很难成长。
一旦搞砸一件事,想的只是自己付出了多少,而不是找出问题、认真解决,确保下次做好。
到最后,能力没提升上去,叫苦却很在行,一步步堵死自己的向上之路。
02我们要明白的是,一件事搞砸了就是搞砸了,不管你做得过程有多么辛苦,那都不重要。
结果不好,就证明过程出了问题,这正好是你学习修正的机会。
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逐步扩展你的能力,提升你的价值。
妈妈有个朋友,工作了十几年,没想到在公司裁员的大潮中下岗了。
她很不甘心,跑来和我妈诉苦,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工作了,公司这么做,多少有点太不近人情。
她说自己啥杂活累活都抢着干,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怎么一到裁员,就成了公司的首批抛弃对象。
听到我妈讲这件事,本来我还觉得是这个公司不人道,没想到我妈却说,“如果她是老板,也会选择辞掉她。
”这些年,她是把大部分时间都留在了公司,但她做事拖拖拉拉,而且效率一直没有提升。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写作文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写作文中国有句老话:“胜人者有九,自胜者强。
”意思是能战胜别人的人只是有力而已,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自己身上有什么需要去战胜呢?比如懦弱,比如残疾—前者是精神的,后者是肉体的,都属于缺陷。
有缺陷而不自暴自弃,能发奋图强,克服困难,并表现出正常人也难有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惊人的肉体能量,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更需要战胜自我的决心和勇气,现所当然属于生活中的强者。
《独腿人生》就是我前不久读到的一篇小说,这篇文章就是写了这样一个“自胜者”。
他是一个残疾人,但用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
”他的所作所为,会让每一个健康的人反问自己:与那独腿的车夫比,你的精神世界是否够得上健全?健全的人生,不仅需要健壮的体魄,更需要刚健的性格,所谓“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才会有所作为。
由此看来,健全或者残疾,不能只看这个人是不是缺胳膊少腿,而且要看他的思想,性格、精神境界。
且看《独腿人生》里的车夫,作者特意交代了他的年纪—至少有五十五岁。
这样的年纪按中国人习惯的说法,该去“颐养天年”了,然而他仍在用独腿艰难地跋涉在求生的路上—他的命运当然是值得同情的;但是,他不仅不是一个生活中的弱者,反而表现出一种许多健康人未必有的气概,能够说出“我这条腿为咱们成都人争气,为中国人争了气”!豪情壮志,气贯长虹,他的精神又当然是会令人肃然起敬的。
中国有句老话:“胜人者有九,自胜者强。
”意思是能战胜别人的人只是有力而已,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自己身上有什么需要去战胜呢?比如懦弱,比如残疾—前者是精神的,后者是肉体的,都属于缺陷。
有缺陷而不自暴自弃,能发奋图强,克服困难,并表现出正常人也难有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惊人的肉体能量,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更需要战胜自我的决心和勇气,现所当然属于生活中的强者。
《独腿人生》就是我前不久读到的一篇小说,这篇文章就是写了这样一个“自胜者”。
他是一个残疾人,但用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
中国民间老话俗语 第6辑

中国民间老话俗语第6辑害人终害己,为人为到底。
害死别人,还看发丧。
憨鸡婆抱鸭儿,憨家婆带外孙。
憨人自有憨福气,痴人自有痴造化。
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怕碎了。
含着骨头露着肉,看你半吞又半吐。
韩信用兵,多多益善。
寒蝉抱枯木,泣尽不回头。
寒从脚起,病从口入。
寒从足下起,火从头上生。
寒门出才子,高山出俊鸟。
寒时办来急时用,急时办来不中用。
寒霜打死独根草,狂风难毁大树林。
寒天饮冷水,点点记心头。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喊人不蚀本,舌头打个滚。
喊天天不应,呼地地无门。
汉子外边走,带着老婆两只手。
汗水没干,冷水莫沾。
行百里者半九十。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行不愧影,寝不愧衾。
行船趁风顺,打铁趁火红。
行船靠舵,赶车靠鞭。
行船靠掌舵,理家靠节约。
行船要有方向,少年要有理想。
行大欺客,客大欺行。
行得春风,指望夏雨。
行得端,走得正。
行得好心有好报。
行得正,坐得稳,和尚身上打个滚。
行动有三分财气。
行拐骗,心胆烂。
行行出君子,处处有能人。
行行出君子,行行出小人。
行行出状元,处处有能人。
行行出状元,类类有高低。
行好事不求人见,存良心只有天知。
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
行家说不出力把话。
行家眼,如夹剪。
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
行见行,没处藏。
行路能开口,天下随便走。
行情在市上,名声在世上。
行善不望报,望报非行善。
行善得善,行恶得恶。
行善如登,行恶如崩。
行善自有天加护,作恶自有天不容。
行善作恶不由人。
行赏先论功,施刑先量罪。
行生于己,名生于人。
行为不正经,舌头短三分。
行下春风望夏雨。
行要好伴,居要好邻,住要好友。
行业多不涨价,儿子多不养爷。
行一日好,抵千日斋。
行医不自医。
行医有十年大运。
行义忘利,修德忘名。
行有行风,帮有帮俗。
行之者端,为之者正。
航船不载无钱客。
蒿草之下,或有兰香。
好菜费饭,好婆姨费汉。
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好柴不如老竹,后娘不如亲叔。
好吃不过粗茶饭,好看不过素打扮。
好吃懒做做媒人,游手好闲做中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有句老话,“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
四川人一直都富于反抗精神,所以总是遭到最野蛮的屠戮。
在中国历史上,四川人经历了三次大屠杀。
第一次是在西晋东晋之交。
事起于公元501年,蜀西豪强李特纠合流民两万余起兵反晋,自称镇北大将军,在绵竹(今德阳市黄许镇)扯旗造反,陷广汉,围成都,入城大屠杀。
李特战死后,其子李雄称成都王,后又称帝。
李雄粗鄙无文,杀人作恶不自知,四川血雨腥风长达50年。
第二次在宋元之交。
公元1279年,元灭南宋,两度攻陷成都,每次都进行大屠杀。
“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
”(元代贺清泉《成都录》)“蜀民就死,率五十人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积其尸。
至暮,疑不死,复刺之。
”(《三卯录》)蒙古人杀人作恶又胜过李特父子。
终元一朝,成都残破,始终无起色。
第三次就是“张献忠剿四川,鸡犬不留”,这次最为残酷,远胜过前两次,空前绝后。
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延安据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
史书上说张献忠“黄面长身虎颔,人号黄虎”。
他身体魁梧,脸形稍长,面色微黄,下巴有短须,眉目端正,是声若巨雷的一个瘦长高个子。
张献忠曾在延安府(今属陕西)充捕快手,后来在“长隶延绥镇为军”,当了个职业军人,因为胆大妄为犯了军法,被捆起来要在军中斩首。
主将陈洪范见他状貌奇特,起了爱才之心,喝住了刽子手,主动要为他到总兵王威面前求情。
但陈洪范还没来得及张口,外面的张献忠已经乘机逃脱。
张献忠这个人性格的桀骜不驯和做事的不成章法由此可见一斑。
崇祯九年(1636年),张献忠被总兵左良玉和陈洪范两路夹击,一败涂地。
张献忠自己额上也中了一箭,血流满面,无法继续作战,只好逃走。
张献忠手下的将领闯塌天(本名叫刘国能)历来与张献忠不合,见张献忠兵败如山倒,趁势投降了熊文灿。
张献忠听说后大为惊恐,担心闯塌天知道自己底细,会引导官军前来追杀自己。
在反复权衡利弊之后,立即派人与陈洪范联络,说愿意投降。
陈洪范因与张献忠有旧,替他在熊文灿面前大说好话。
于是熊文灿接受了张献忠的投降,非但如此,还命他仍率旧部,屯驻榖城。
为了表示诚意,张献忠又主动为明朝招降了罗汝才。
罗汝才绰号“曹操”,也是农民军的杰出人物,后为李自成所嫉,被暗杀。
不久,张献忠养好了伤,缓足了气,再次起兵反叛,崇祯恼羞成怒,处死了熊文灿。
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张献忠攻下了武昌,将楚王装进笼中投入长江。
随即强迫武昌城15岁以上、20岁以下的男子入伍,其他的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杀掉。
从鹦鹉洲到道士湫,浮尸蔽江。
张献忠随即在武昌称大西王,建立了政权。
次年,张献忠带兵入川。
成都城墙坚固,起初久攻不下。
后来张献忠派人在城外隐秘处挖地洞,打隧道,掏城墙根,埋入火药。
又以竹竿捅穿竹节,竿竿相连,内装很长的导火线,悄悄点燃。
守城兵丁见张献忠的军队撤退,正要欢呼,忽然爆炸掀天,城墙垮了。
攻陷成都后,张献忠于1644年农历十月十六日在成都称帝,改元大顺,建立大西政权,自
称老万岁。
张献忠称帝后,立即与道教供奉的梓潼帝君张亚子联宗,说自己是张亚子的后代,借以抬高身份。
张亚子是东晋人,曾长期居住七曲山,晓诗书,精医术,为贫苦乡民诊病施药,排忧解难,敬老爱幼,扶危济困,深受百姓爱戴,死后百姓建此庙以纪念。
唐代封为英显王,元代称为文昌帝君。
明清全国各地建文昌祠,因为文昌帝君发祥于梓潼,故又称梓潼帝君。
崇祯年间,张献忠几次率师过梓潼,听说了张亚子的故事后就表示,倘若我打了胜仗,当为文昌帝君重修庙宇。
张献忠占领成都后,立即发银五万两,役夫数千,兴修大庙,金碧辉煌,题为“天圣神祠”。
张献忠亲自题诗:“一线羊肠游天堂,此处万世永无忧;神来仙来仙是神,世世流传与天休。
”又一首曰:“高山有青松,黄花生谷中;一旦冰雹下,黄花不如松。
”堪称典型的歪诗。
同时,张献忠追奉文昌帝为太祖高皇帝,以文昌庙为张献忠家庙。
历史上虽然也将张献忠这位老万岁称为农民军起义领袖,但此人也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张献忠性情凶庆残暴,军中也以杀人多少论功,且杀人不分军民。
“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
张献忠入驻四川后,看见小孩子就蒸了来吃,看见妇女就带回军营,让部众轮流奸淫,末了还将这些妇女的小脚割下来,聚成一大堆,号称莲峰;然后架火烧毁这些小脚,名为点朝天烛。
据说张献忠还“喜嗜人肉,每立其人于面前,割而炙之,一举数脔。
又破黄州时,拆其城,役及女子,指甲尽落、血横流,拆罢仍杀之”。
(李清《三垣笔记》)
最奇怪的是,张献忠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在成都的锦江里筑起高堤,但并不是为了治理水灾,而是在堤坝内挖了数丈深的大坑,将他抢来的不计其数的金银财宝埋在坑中,再决堤放水,将埋藏财宝的大坑淹没,称为水藏。
在杀人方面,张献忠搞出许多新名堂。
比如他派遣部下往各府县出击,遇人就杀,叫做“草杀”。
他还在府中养了几十头藏獒,每天集结部下朝会之时,便放出藏獒去嗅那些投降自己的前明官吏,被藏獒嗅到者立即拉出去砍头。
张献忠乐此不疲,称这为“天杀”。
他自己不读书,也格外讨厌读书人,认为读书人奸诈伪善。
为此,他假意宣布开科举,将数千四川学子骗到青羊宫,全部杀光,尸体堆积如山。
唯独留了个姓张的书生,此人才华横溢,张献忠很是宠爱,封他为状元,随时不离左右。
有一天,张献忠突然闷闷不乐,对左右说:“不知道为什么,我很爱这状元,一刻也舍不得他,不如杀死了他,免得总是想着。
”于是下令将张状元斩首。
(见《明史·流贼传》)
张献忠还在成都立了一块七杀碑,上面刻着他杀人如麻的理由:“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对他来说,好杀人并不是他的责任,蜀人是自作孽不可活,他是在替天行道。
甲申年(1644年)十一月十日,大西军驱赶百姓到成都东门外九眼桥屠杀。
当刽子手将要举刀时,天空忽然炸响三声迅雷。
张献忠怒斥苍天道:“你放我到人间来杀人,今天为什么用雷来吓我?”命令士兵驾起大炮,对天空连放三炮。
这一天,被杀者无数,尸首塞满了河道,九眼桥下的锦江也因此断绝。
顺治三年(1 646年),肃亲王豪格和吴三桂率清军由陕南入川,攻打张献忠的大西军。
顺治四年(1647年)七月,张献忠撤离成都,北上与清军作战。
临走时下令屠城,并将全城放火烧得干干净净。
沈荀蔚《蜀难叙略》记载说:“王府数殿不能焚,灌以脂膏,乃就烬。
盘龙石柱二,孟蜀时物也,裹纱数十层,浸油三日,一火而柱折。
”同年十一月,大西军被清军包围。
当时张献忠正忙着在西充屠城,匆忙出城迎战,被清将雅布兰射死在凤凰山(在今四川西充县北),一个极好享受杀人乐趣的暴徒终于被人所杀。
张献忠死后12年(1659年),四川温江县清查户口,全县只有32户,男丁31名,女丁23名,“榛榛莽莽,如天地初辟”。
这是张献忠大肆屠戮的结果。
当时的民谚说:“岁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红”,“流流贼,贼流流,上界差他斩人头。
若有一人斩不尽,行瘟使者在后头”。
不少史学家调查研究后发现,近代四川人很少有土生土长的,几乎都是从外省迁来的。
如成都周边的所谓上五县——新津、大邑、崇庆、郫县、都江堰的老四川人,就基本上由“湖广填四川”而来。
张献忠死后,清朝官员到成都来接管,城内竟然找不到作衙门的屋舍,不得不临时将省府衙门改设在保宁府(今阆中县)。
一直到顺治十六年(1659年),省府才迁回成都。
那时全川人口大约八万,十里不见人烟。
成都全城居民才数十户。
闾巷不存,旧街难认,到处丛莽,兔走雉飞。
有人站在南门城墙上,一天之内看见锦江对岸先后有虎13只相继走过。
经历了张献忠的屠刀,四川人几乎都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