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案1

合集下载

高一年级历史教案5篇

高一年级历史教案5篇

高一年级历史教案5篇高一年级历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教材,客观描述隋唐统一的过程,了解隋朝时期的成就建树。

2、通过展示史料并进行小组讨论隋朝大运河的历史意义,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意识。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隋唐的.统一有利于政治经济的发展,从而加深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隋朝灭亡的原因。

【难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唐朝诗人__的《汴河怀古》,并提出问题:此诗中的“河”指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此河指的是隋朝时期开通的大运河。

教师追问: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此运河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建成的?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隋统一的过程教师讲述:我们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混乱的时期,国家长期处于__状态。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那是谁结束了这一局面,又有什么意义呢?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杨坚即隋文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近400年的__局面。

教师强调:隋朝的统一结束了__局面,为后来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二)隋朝的各项建设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正文第二段,提问:隋朝建立后都有哪些成就?学生分析总结:隋朝时期在长安、洛阳设粮仓;隋炀帝时期修建洛阳城和大运河。

教师总结:隋朝初期建设颇多,其中大运河最为。

教师展示《隋唐大运河示意图》并让学生思考: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都流经哪些地方,沟通了哪些水系?学生回答: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分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教师展示史料,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提问:修建这条大运河有什么好处呢? 小组代表回答:隋朝开通大运河能够加强南北方的政治经济联系,巩固国家统一。

教师总结:运河的开通能够沟通南北方经济交流,大运河沿岸的城市也有所发展,从而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同时也为我们也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

高中《历史一》教案全套

高中《历史一》教案全套

高中《历史一》教案全套前言本教案全套旨在为高中《历史一》教师提供完整的教学指导,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积极参与历史研究,并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内容单元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古代文明的起源- 了解人类最早的居住地和生活方式- 了解早期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过程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研究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了解美索不达米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3. 埃及文明与尼罗河流域文明- 探究埃及文明的产生和演变- 理解尼罗河流域文明对人类历史的意义- 分析埃及文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4. 印度次大陆的古代文明- 介绍印度次大陆古代文明的形成与特点- 探索印度次大陆古代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5. 中国古代文明- 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分析中华文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单元二:古代帝国的兴起和衰落1. 古希腊城邦和希腊城邦文明- 了解古希腊城邦的产生和发展- 探究古希腊城邦文明对人类历史的影响2. 罗马帝国的崛起和扩张- 理解罗马帝国的兴起和扩张- 分析罗马帝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探讨罗马帝国的衰落原因3. 印度古代王朝与帝国- 了解古印度的多个王朝和帝国- 分析古印度王朝和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4. 中国古代王朝与帝国- 理解中国古代王朝与帝国的兴衰变迁- 研究中国古代王朝与帝国的政治制度和统治特点单元三:中世纪欧洲1. 中世纪欧洲的形成与发展- 了解中世纪欧洲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探究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2. 封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理解封建体制的组成和运作方式- 分析封建社会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关系3. 西欧封建王国的崛起- 了解西欧封建王国的兴起和扩张- 探讨西欧封建王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4. 教会与的影响- 探究中世纪欧洲的教会组织和体系- 研究教会在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影响力总结通过本教案全套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文化,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5篇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5篇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5篇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1(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难点: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分析。

【教学方法】导学练【教学过程】一、早期农业的出现1.“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长江流域—种植水稻2.农耕格局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自然条件、技术、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素质)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1、表现:(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说明: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2、评价: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中国历史高中教案3篇(新版高中历史教案)

中国历史高中教案3篇(新版高中历史教案)

中国历史高中教案3篇(新版高中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进展的根本史实,熟悉古代中国手工业进展的根本特征。

[学问与力量]通过学习教材中供应的历史文献,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进展的根本史实,并在此根底上能对其种类、部门、治理等方面进展列举。

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进展的根本特征,并能对“工官”制度作进一步熟悉;同时,能对所涉及的手工业专出名词进展探究。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养成阅读历史文献的习惯,并在此根底上培育学生借助历史文献进展独立学习和探究的力量。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了解其生产的意义和局限性,进展合理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性探究,从而培育和提高学生历史思维力量。

结合课本中所供应的历史图片和内容以及手工业进展的数据,鼓舞学生进展推理和论证,提高学生的历史比拟力量和分析力量。

结合地图,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手工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培育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观看力量。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依据教科书中所供应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看所得,进展大胆的想像、合理的推理和主动的探究。

并尝试运用观看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和调查法等方法进展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索。

教师应当注意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按合理、有效的原则对历史大事进展归类;同时,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进展小组争论,并对争论过程和结果以及学生的学习表现进展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中国古代有高度兴旺的手工业技术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加民族的骄傲感和自信念,加深对我们宏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喜爱之情。

在理解教材内容的根底上,在有条件的地区,指导学生进展实地考察和访谈,增加对古代手工业成就的切身感受。

通过书中文献、历史图片和地图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文明进展更深入的了解,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喜爱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共分为五个目。

高一历史全册教案

高一历史全册教案

高一历史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高一历史全册的教学内容和研究目标。

2. 熟悉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认知水平。

二、教学内容全册的历史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 第一模块:古代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2. 第二模块:中国古代的政治机构和社会制度3. 第三模块: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变革4. 第四模块:世界古代文明交流与发展5. 第五模块:现代史和当代世界史每个模块将侧重于相关历史事件、人物和背景知识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生动展示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案例分析:选取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 讨论和互动:组织小组讨论和班级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知识交流和思想碰撞,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手工制作和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手工制作和展示活动,例如制作历史模型、画册和展板,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实践和应用。

5. 小组研究和报告: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和报告,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四、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回答、参与讨论和活动的积极程度等。

2. 作业和考试:通过书面作业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研究报告:评估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相关章节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 多媒体设备:使用电脑、投影仪、音响等设备,播放历史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内容。

3. 图书和资料:提供相关历史图书和资料供学生参考和借阅。

4. 实物展示:准备一些历史文物和实物,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

六、教学时序安排1. 第一学期:完成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的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教案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设计教案时,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的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时间线索。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历史现象的归纳、历史资料的分析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为例,探讨这一时期哲学思想的繁荣与特点。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辅以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文献、图表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系统讲解诸子百家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诸子百家思想在其中的体现。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深化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某一学派思想的短论文。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作业的形式,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教学反思】
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结语:。

优秀高中历史教案

优秀高中历史教案

优秀高中历史教案10篇优秀高中历史教案1《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掌握其修建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古代水利设施修建的重要意义,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修建的学习,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代表和治黄的措施。

难点认识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大禹治水的影视片段,提问学生:视频当中,大禹治理的是哪个地方?学生回答:黄河。

教师引导:大禹治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以后的历朝历代也在为兴修水利工程而努力。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还有哪些?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设施教师引导: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

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教师展示都江堰、芍陂、郑国渠等的图片,并引导: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有哪些主要的水利工程呢?学生结合图片,回答问题:都江堰、芍坡、郑国渠等。

教师出示都江堰的结构示意图,并引导:春秋战国时期最为著名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那它位于哪里?是由谁修建的?由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

公元前3世纪,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率领民众完成了这项大型水利工程。

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它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既利排洪,又利灌溉。

飞沙堰起到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

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广袤农田。

优秀高中历史教案2教师继续出示史料,安排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的时间思考:都江堰的修建有什么意义呢?小组代表回答后,教师总结: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高中历史教案设计(优秀7篇)

高中历史教案设计(优秀7篇)

高中历史教案设计(优秀7篇)高中历史教案设计篇1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古代希腊的两个文明中心发源地,了解希腊城邦的一些基本史实。

2.能准确简述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3.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亚历山大东征的基本概况,分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正确认识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

雅典民主政治正确认识亚历山大东征情景导入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年我国将举办冬季奥运会,这使北京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同学们,你们知道奥林匹克起源于哪里吗?(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知识点一希腊城邦1.地理位置: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等地区。

2.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

这一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3.希腊城邦出现的时间:公元前8世纪;突出特点:“小国寡民”;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

知识点二雅典的民主政治4.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

知识点三亚历山大帝国5.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

6.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3.5万大军,进攻波斯帝国。

7.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

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探究一希腊城邦1.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古希腊文明最早产生于哪里?主要有哪些文明?爱琴海地区。

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这主要与什么有关?“小国寡民”。

与地理位置有关,希腊多山,不利于统一。

3.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你知道二者有什么区别吗?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公民可以享有很多权利,同时,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上传: 周清华更新时间:2011-9-23 阅读:298
一、教学目标设计
本案例之教学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历史必修(3)第四单元第1课。

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及其纲领,新旧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三大政策;
理解:团体与政党的区别,旧三民主义革命性与局限性;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孙中山为了国家独立、富强,牺牲个人利益,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兴中会纲领同盟会纲领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孙中山自1894年创办兴中会,到1924年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历时30多年;领导革命的纲领随形势变化不断补充新内容;十六、七岁左右的中学生对这些背景知识了解不多;三民主义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推动作用和局限性又是学生必须理解的。

因此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的内容及演变过程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分三个子目,第一目是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第二目写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分析,第三目写三民主义的作用和发展。

第一目先用一个自然段写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初步形成的原因和标志。

孙中山从具有改良思想转化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既有上书失败、清廷腐朽的原因,也同他的经历有关。

孙中山少年时代先后在美国夏威夷和香港学习,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两件大事,兴中会的成立和广州起义。

兴中会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的第一个团体。

时间、地点、人物、纲领要一一明确。

之所以在远离中国万里之遥的美国建立反清组织,原因是檀香山有数万华人,受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观念影响,并渴望中国强盛;孙中山可以依靠其胞兄孙眉的经济支柱;可躲避清政府的迫害。

兴中会纲领有三层意思,“驱除鞑虏”的“鞑虏”指满洲统治者即清政府;“恢复中国”指恢复汉人统治;创立“合众政府”是建立美国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这个纲领把推翻清政府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结合起来,成为发动、组织群众的伟大旗帜。

但它没有反对帝国主义内容,同时也有盲目排满的大汉族主义倾向,在革命初期适应了大部分民众的心理,便于发动群众。

1895年广州起义的内容不需要另外补充,让学生阅读课本小字部分即可。

但要强调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第一次武装斗争,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志士的英勇献身精神。

教材的第二个自然段写孙中山革命思想正式形成标志的两件大事,一是中国同盟会成立,二是三民主义的提出。

中国同盟会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成立的?兴中会成立后的10年里,革命的主客观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清政府已成为彻头彻尾的“洋人的朝廷”;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的团体纷纷建立。

在此背景下,分布在各地的革命力量,组成了一个统一的革命政党同盟会。

与兴中会纲领相比,中国同盟会的纲领有什么发展?“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和“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只换了一字,其含义基本相同。

“建立民国”和“创立合众政府”的内容也基本一样。

新增加的是“平均地权”的内容。

1896至1897年,孙中山在欧洲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发展,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动荡不安,产生了同时解决政治革命、民族革命、社会革命的想法。

平均地权便是为了避免资本主义社会弊病而设计出来的。

把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与解决土地问题作为三位一体的革命目标提出来,是同盟会纲领的最大亮点。

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是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呢?因为它有统一的纲领十六字纲领;有统一的机构总部和各省支部;有统一的领袖孙中山、黄兴等;有统一的目标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自从同盟会成立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便结束了一盘散沙的局面,开始了以孙中山为首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新时期,三民主义也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共同尊奉的宗旨。

教材第二目详细叙述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内容,指出其进步性和局限性,这是本节的重点。

“民族主义”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相对应,其含义概述一下即可。

需要强调的是,民族主义或“驱除鞑虏”并不意味着排满,用孙中山的解释就是,“排满洲者,排其皇室也,排其官吏也”。

另外,民族主义没有反帝的内容,这是它的弱点。

“民权主义”和“建立民国”相对应。

它有四层意思,一是同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同时进行,二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反对君主立宪制,四是反对汉人的君主政体国家。

这四层意思反映了民权主义的进步性。

“民生主义”和“平均地权”相对应。

其目的、内容作用如教材所述。

孙中山曾经说:“定地价之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属国家。

这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

”这种办法反映了农民对于获得土地的愿望。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间是何关系呢?民权主义是核心,即中心目标是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族主义是前提,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是第一位的;民生主义是目的,使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这三部分内容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进行斗争的纲领。

教材第三目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自然段写三民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推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

三民主义的历史地位教材用三个“是……”的句式来写,首先在整个资产阶级革命中是“完备的纲领”,其次在孙中山个人革命历程中,是由兴中会纲领发展而来,是孙中山领导革命的基本思想武器。

任何革命理论都来源于当时的社会情况和人们的实践活动,革命理论一经产生,便会对革命实践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

关于三民主义的作用,教材用“成为战斗旗帜”、“成为思想武器”和“起到积极作用”三句话来表述,教师按此解释并联系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等史实来理解。

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在革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来。

民族主义不反帝,在武昌起义后,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不平等条约;对北洋军阀让步,使袁世凯篡取革命果实;依靠会党、新军
为斗争主力,农村没有大的变动。

产生上述局限性的根源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领导革命的领袖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身,对社会、对中国农村、农民没有透彻的了解,也是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自然段写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其原因有:一是孙中山以旧三民主义为武器,进行了多次斗争都归于失败;二是中共和共产国际帮助孙中山继续斗争;三是旧三民主义以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旗帜为北洋军阀滥用,已失去号召力。

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与时俱进,改组国民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具有反帝反封建内容的新三民主义,完成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哪些发展?教材77页有几段阅读材料,对于其内容,教师不必另外补充,需要强调的是其作用。

新民族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抓住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弥补了旧三民主义中最严重的缺陷,与中共反帝立场相一致,有利于团结各民族的被压迫民众共同投入反帝斗争;新民权主义增加了一般平民所共有的内容,把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成为一般平民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新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限制独占性质的企业,使之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照顾到了广大普通人民的利益。

总之,新三民主义体现了时代新特点,突出了反帝反封建和改善民生的精神,成为较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又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是什么关系呢?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三大政策是具体方针;没有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便没有实际内容。

总之,孙中山在晚年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定了三大政策,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大革命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从而谱写了中华民族同心同德振兴中华的不朽颂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