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
1 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二是社会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质疑。前些 年,社会上对小学语文课文质疑较多,如,课 文的内容不符合少年儿童,有童趣的课文不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材编写者想凭借一些名家 名篇,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小学生学习和领 会,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有时会曲解原文的观点。
那么,如何与“教科书编者”对话呢? 第一,搞清体例,体现课程。教师要树立课程 意识和教材意识。要了解教科书的基本结构、教材 特点,以及各年段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等, 要弄清楚教科书的编写体例、特色,因此,教师拿 到整册书之后,要整体解读。
再如《观潮》一课,“那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 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 ,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 颤抖起来。”其中的“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等词语学生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 理解词语。学生在反复地品读课文中,不但 理解了字词,而且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
第三,合作适度,具有实效。小组合作学 习,每节课原则上一两次,不易过多,且时间 不宜过长。凡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或者是互 相评价的内容,如读书“我读你评”,以及需 要几人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才可以采取小组 合作学习的形式,而且组内要有明确的分工。 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利,促进个性化阅读, 珍视学习的独特体验,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前 提和保障。
聚焦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 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011年版的课标增加了和“教科书编者”对话 的内容,为什么要与“教科书编者”对话呢?我以 为: 一是语文教学的要求。课程改革以后,课堂上 出现了 “对话教学”,但很多教师误解了对话的实 质,教学时出现越位的现象,如,备课时解读文本 过深,教学中拓展过多,忽略了培养学生能力和知 识的运用,原因就是没有和教科书编者真正的对话。
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

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口马之先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各学段关于朗读(三)故作深沉有的教师为了表现课文所谓的深度,让学生故作深沉地朗读。
有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句时,让学生读得低沉一些,学生读得很压抑,像是受了多大的委屈似的。
(四)高喊有的学生把有感情地朗读理解为扯着嗓子高喊,读得很大声。
有位教师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英勇跳崖”部分,让学生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语句,顿时,教室里喊声震天,但是,五壮士对敌人仇恨、对党的热爱的感情却没有表现出来。
(五)缺乏层次有的教师在学生刚初读了课文,还没读通读顺时,就急忙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缺乏朗读的层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梦想的力量》四篇课文,单元导读中要求学习这组课文时“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要解读好“单元导读”,在课文中找出“感动的地方”,读出感动。
只有准确地把握编者的意图和目的,才能有效地和编者对话,读书时,也能在较快的时间内读好课文,读出感情。
(三)根据语文教学的要求一是体现阅读课是读书训练课。
阅读课要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悟情。
一节课至少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读书,其中,朗读是重要的语言文字训练形式,因此,要引导学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包蕴的情感,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是体会文本的美。
大多数课文蕴含着美感,包括自然美、韵律美、人性美等等,而语文教学要表现出这种美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还有这么几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几句话虽然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朗读时只需要像平时说话那样,读得自然而朴实即可,只是语调稍高一些,读得坚定一些,读出希望的情感,才能表现出父子之间的深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初中语文

审美鉴赏与创造
叁 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
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 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 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壹贰 叁 肆伍
目
识阅 写 口综
录
字读 作 语合
与
交性
写
际学
字
习
壹贰 叁 肆伍
目
识阅 写 口综
录
字读 作 语合
与
交性
写
际学
字
习
一、识字与写字
目标与内容
识字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
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二、阅读
教学建议
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诵读
有感情的朗读,提倡自然;
默读不动唇;
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 读、浏览,要求学生诵读。
1
随文学习语文知识 2
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 学等,从具体语言实例出发指导点拨;目的 是形成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语感;不脱离语 文运用的实际讲解,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
01
02
03
04
一、识字与写字
评价建议
识字 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 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 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写字 要求“会写”基础上,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
逐步要求书写流利。关注学生基本行楷字的书写和对名家 书法作品的临摹。
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 壹
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书写姿势 习惯 肆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书写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生:再看那每隔三百米诮的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 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呼应,那时候谁有这么好的设计本领呢? 我太佩服了!
…… 师:同学们飞扬着智慧的话语,可是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一样写 这么多的内容呢? (生陷入深思) 生: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已经让我们无比赞叹了,更不用说其 他的了。 生:一个“单看”,就能让我们产生无穷的想象,长城简直就是 伟大的奇迹。 ……
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们如能正确 地运用它,一次足矣。
生:我好像听到漓江的水哗哗响。
4、课堂生成
生:我觉得漓江的水很清。 生:我觉得只听到划桨的声音。 生:漓江的水真清,一座座山的倒影都映在水中。 师: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你们看这句:绿
得像无瑕的翡翠,翡翠是什么? 生:是玉石。 师:是玉石,这种玉石是很绿的,玉石上面如果有一个斑
,那叫什么? 生:瑕。 师:漓江的水像一块玉石,无斑点的叫什么? 生:无瑕的翡翠。 师:像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就这么美 。现在请女同学
策略——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
关于阅读教学
(呈现一节语文课的构成要素)
1.课前交流 2.新课导入 3.课堂提问 4.课堂生成 5.课堂拓展 6.课堂评价 7.课堂结课
1.课前交流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一次异地公开课的课前交流片段: 师:刚才主持人介绍了我,谁听出来了?我叫什么名字? 生:你叫于老师。 师:哦,我一生下来,我父母就知道我将来要当老师,就给我起名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 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 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 流往1息0体写,的。.8.验作初 能学能和,步力会具想 发学,使体法 展会 积用明。 书运 极常确能 面用 尝用、根语口 试的文据言头运语从需运语用文字要用言新工顺,能文技具地运力明术书表用。地和。达常进多初自见行种步己的人媒具的表际 体备见达沟 学搜闻方通 习集、式和 语和社 文处会 。理交信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采芹人小语在线薄采其芹,做诗意的学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讲座提纲)主讲:采芹人地点:花溪饭店2012年8月20日受邀于屯溪区教育局引言我们应以怎样的方式学习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一、我的语文教学经历和教学探索。
二、如何估计和看待语文课程改革。
进步方面:课程目标、教学方式、课程建设、课程理念、课程设置、资源开发、儿童阅读、课程评价。
问题方面: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教学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教科书和其他资源的关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方法。
三、如何学习课文课程标准(2011版)学校层面:课标是面向全国中小学的,是经过科学论证的国家标准,其基本标准和要求都应当共同遵循。
教师层面:学习不能只关注修订部分,更不要将学习的重点放在知识点的增删上。
要把课标作为完整的文件来学。
课标的学习,为老师们更新观念、全面提升教学水准提供了契机,也为继续推进课改提供了动力。
解读一《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最重要的一句话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对语文课程性质下的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在教学中,如何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了语文课程核心要义?一、在意义理解中把握言语形式。
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到言意互、言意共融的本来面目二、在语言体验中丰富言语经验。
通过对语言本身的体验,将语词的意蕴复原到我们的感觉层面上,从而更好地把握语言,融入语言,不仅体会其言中之意、言外之情,更发现语言运用的神奇和美妙,从中获得他人的言语经验,丰富自身的言语经验。
三、在语言功能教学中获得语用方法。
促使陈述性知识化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变“语言知识教学”为“语言功能教学”。
四、在“真实”的言语活动中提高言语智能。
从认知心理上说,一个人是否具备言语智能,一要看其言语能力是否达到自动化程度,二要看其言语生成能力。
要实现这一目标,阅读教学就必须创设动态、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
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治 学之法
究竟要教 给 学 生什 么
— —
《 义务教 育语文课程标准 ( 2 0 1 1 年版 ) 》 解读
文/ 乔 茹
摘
要: 自实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准》 以来 , 我国的语文教育进入 了一个 全新的发展 阶段 , 逐步 由应试教育 向更加 注重素质提
0篇 。 考题才知道 , 某个知识点是多年必考的点 。 其实在新课标 中已经早 很重要 。初 中阶段优秀诗文要求熟练背诵 8 有要求 , 这就 是考 点。
语法 、 修辞 及其表达效 果 、 作 家作 品知识和文化 常识 , 在 初一
前两点较少涉及 , 后两点几 乎没有涉及 。 但应 明 白, 这些 教学 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 “ 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 上半学期 , 可能出考题 的要点 。 与价值 观” 教 学 目标 的三个维度相 互渗透 、 融为一 体 , 只有关注 到 都是应该掌握的 , 注重 阅读量 , 各种类型读物 , 总量不 少于 2 6 0万字 , 每学 年阅 这三个 维度 , 并且能够很好 地运 用和落实 , 才 能有 助于学生语文素
到都会 嘲笑他们 的愚蠢 。 殊不知 , 我们 自己也常 常做这样 的事 情而 的要求 , 落实在读书笔记 上。
不 自知 。
文言文和古诗词 阅读方面 , 尤其要 注重诵读 , 能够品味 。这一
总是在努力地上课 、 努力地备课 , 却 收效甚微 。因为忽 略了最 点可 以在乐 中学 。在课堂教学和早 自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 0 1 1 年版 ) 》 提 出 了一些理解 。 关键词 : 新课标 ; 初 中语文 ; 教 学 目标 南 辕北辙 、 舍 近求 远 、 舍本逐末 的故事我们耳 熟能详 , 每 每看 须严格要求 。 其中包括对阅读书 目的的要求 , 每天或每周读 哪几章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案例式解读

课程标准坚持了“对话”的阅读本质观。同时发 展了这一认识,加入了“教科书编者”这一维度, 这就增强了语文课程意识;坚持了个性化阅读的 倾向,同时强调“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坚持 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不要以群体思维代 替个体思维;各年段都强调有感情朗读,同时倡 导“自然”的价值取向,“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 调”阅读的目标。 阅读教学继续强调“实践性”“养成性”特质, 但并不否认语文知识的重要作用,根据阅读实践 的需要,“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 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 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提高书写质量。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 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一、强调阅读教学的梯度
片段2.
句子:“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裂开了嘴,有的甚至 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籽儿。” 师:同样是“笑”,为什么作者在写的时候是先写“咧开嘴”,再 去写“笑破肚皮”呢?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想法。 生:因为想让石榴笑破肚皮的话要在它非常成熟的时候,所以,它 必须先要经过刚成熟时候的“咧开嘴”,成熟时间长才会“笑破肚 皮”。 生:有一个石榴咧得非常大,就把它比作“笑破肚皮”,是夸张的 说法。有一个石榴咧得很小,就说“裂开嘴”。 师:他是用那一小一大的石榴来告诉我们石榴“笑”的程度越来越 深。作者想的和你们想的一样,所以他用上这个词加上点,以后当 你要表示程度深的时候,就可以用上这个词了。
学习默读
阅读能力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 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 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 表达情意的作用;②能初步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 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③能 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的 变 化
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修订版课标与原先的课标主要区别 在哪里?修订版课标有哪些特点?
• 修订中的“7个坚持”
• 修订中的“5点不变”
• 修订中的“6个强调”
修订中的“7个坚持”
• 1.坚持语文课程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 • 2.坚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素养——养成”的课
突出了时代特征 体现了国际视野
专家视野
•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尚文先生的观点 • 华东师范大学胡根林教授的观点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尚文先生的观点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尚文先生: 较之于实 验版,我觉得修订版有可赞赏者四,可商 榷者一,待说明者一。
可赞赏者四——
• 1、修订版比较重视每个学生个体这一理念,贯穿课 标始终,值得赞赏。
• 有的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进一步强调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 性要求,使之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如有感情朗读的要求)
• ……
修订中的“6个强调”
• 6.强调汉字教育
此次出台的课标中对于“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 前所未有,出现了很多的“第一次” :
• 第一次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共同提出:“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 习惯。” (原来只是一、二年级的要求,现在却要求义务教育九年中要始 终贯彻。 )
修订中改变最多的是语言表述
• 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此次修改达200多处,改动 最多的是语言的表述,努力使意思更加准确明晰, 尽量避免误解。修订力图使课程目标更切合学生的 实际发展状况,进一步突出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 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如在课程“基本理念”部 分,增加了关于“语文素养”的描述,强调“初步 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和“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道德修 养和审美情趣”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
《语文课程标准》
导读:本文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口马之先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新课标为什么要增加这一说明和要求呢?
一、“有感情地朗读”存在的问题
(一)拿腔作调
有的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是拿腔拿调地读。
特别是后鼻音,把音拖得很长,以此表现有感情朗读。
有位教师范读《和时间赛跑》一课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句时,对“阴”和“金”字,刻意拖长音强调,让学生模仿着读。
听了学生的朗读,令人不寒而栗。
还有位教师执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指导学生读课题,把“让别人看的”几个字音拖得很长,听了让人感到很不自然,
十分别扭。
(二)假嗓子
有些教师认为,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要和平时的说话不一样,要用尖细的假嗓子读,学生的读书很滑稽,也很做作。
(三)故作深沉
有的教师为了表现课文所谓的深度,让学生故作深沉地朗读。
有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句时,让学生读得低沉一些,学生读得很压抑,像是受了多大的委屈似的。
(四)高喊
有的学生把有感情地朗读理解为扯着嗓子高喊,读得很大声。
有位教师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英勇跳崖”部分,让学生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语句,顿时,教室里喊声震天,但是,五壮士对敌人仇恨、对党的热爱的感情却没有表现出来。
(五)缺乏层次
有的教师在学生刚初读了课文,还没读通读顺时,就急忙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缺乏朗读的层次,学生自然读不出什么感情,更不要说读准作者蕴含的真实感情。
二、为什么要“有感情地朗读”
(一)把握课文基调,还原意境
课文都有自己的情感基调且每篇课文的基调不尽相同,教师备课
时,要注意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体会并还原课文意境,这也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要求。
如《山中访友》一课,主要描写作者在山中拜访的动植物、山泉、雨水等“朋友”,表现了和这些“朋友”之间深厚的感情。
整篇文章的基调是喜悦、昂扬向上的。
教师在指导朗读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用这种语气、语调进行朗读,把语句读得柔和一些,美一点。
以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例:“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早晨,好清爽!”第一句话,用拟人的手法写得抒情、优美,要读得舒缓一些,读出美感,使人感到早上的空气是那么清新。
第二句中的“早晨”,要读得朴实自然一些:“好清爽”要读出作者的赞叹之情,读出感叹号的语气,语调适当上扬。
(二)体现编辑意图
现行的语文教材都是按照单元主题形式编排的,每组中的课文,其情感态度一般相差不大。
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梦想的力量》四篇课文,单元导读中要求学习这组课文时“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要解读好“单元导读”,在课文中找出“感动的地方”,读出感动。
只有准确地把握编者的意图和目的,才能有效地和编者对话,读书时,也能在较快的时间内读好课文,读出感情。
(三)根据语文教学的要求
一是体现阅读课是读书训练课。
阅读课要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悟情。
一节课至少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读
书,其中,朗读是重要的语言文字训练形式,因此,要引导学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包蕴的情感,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是体会文本的美。
大多数课文蕴含着美感,包括自然美、韵律美、人性美等等,而语文教学要表现出这种美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三、怎样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一)准确把握课文的基调
每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有的舒缓,有的喜悦,有的憧憬,有的悲伤,有的轻松。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课文的基调,把握语言文字的情感,还原作者和编者的意图。
如《开国大典》一课第七自然段。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段话饱含着无比喜悦、激动的情感,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情感。
又如《秋思》一诗,表现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有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时,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作看,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作者的思念之情,就能读出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读得自然朴实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不是要求一篇课文从头到尾每个句子都读出感情来,读出感情的只是部分重点词、重点句,如果每句话都读出感情,那就等于没有感情。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有这么几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不论发生什么,你
总会和我在一起!”“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几句话虽然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朗读时只需要像平时说话那样,读得自然而朴实即可,只是语调稍高一些,读得坚定一些,读出希望的情感,才能表现出父子之间的深情。
另外,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要求读出情感,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叙述部分,只要读得正确、流利即可,如果强行地读出所谓的感情,就会画蛇添足。
(三)体现朗读的层次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都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但是各年段有所不同。
第学段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学段改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提高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逐步加深,旨在不断提高朗读的水平。
另外要体现朗读的层次性,先是正确、流利地读书,对重点词句要多读,在此基础上,才是读出感情来。
读出感情,也应该是学生很自然的情感流露,不能生硬地读出所谓的感情。
(四)诵读出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不是一开始就能读出情感,也需要反复诵读,回环往复,层次递进,才能逐步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如一位教师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师:重阳节到来了,诗人比平时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于是他吟出了一个千古的名句,读——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当中秋节来临之时,诗人望着天空,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团圆的时候,诗人只能对家人无尽地思念——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学生多次诵读,情感得到自然的流露和宣泄,同时也自然地理解了诗意。
(五)个性化感情朗读
语文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教师的感情来代替学生的感情,语言文字的内涵也很丰富,所以,有感情地朗读也不能齐步走,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自己的个性,表现对作者和课文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如《丰碑》一课有一个重点句:“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有位教师执教时,让学生说说这句话应该怎么读,有的学生说,要强调“单薄破旧”,有的说要重读“紧紧地”,还有的学生说“贴”字要上扬等。
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解读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有感情地朗读需要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才能准确表现作者、文本和教科书编者的情感,使语文课堂书声琅琅、情意浓浓。
(安徽省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233000)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