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课后习题中图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5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和城市化的探索课件 中图版

集体经营为主
规模大,实力强
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依靠城市,服务城市 吸取城市技术,进入城市市场,成为 ,联合城市 区域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重视科技知识和人才 提高产品质量,使乡镇企业长久不衰
重难点2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1)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江苏省的工业化水平为50%,而城市化水平不到40%,明显滞 后于工业化。城市化的滞后使工业发展未能形成推动服务业发 展的内在动力,制约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进程。 (2)工业发展产生环境问题 由于环境治理没有与工业发展同步进行,江河湖泊等水体普遍
解决城乡矛盾;②城市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不利于辐射
和带动周边发展;③缺少特大型城市,难以带动全省快速发展, 因此影响江苏省的综合竞争力。
重难点3 城市化建设的思路
(1)加快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2)打破旧体制下的行政区划,增强城市聚集力,带动城乡一 体化协调发展。 (3)从四个层面铺开:适当发展特大城市,加快发展大城市, 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重点培育中心城镇。
第三部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5节 中国江苏省工业和城市化的探索
知识整合
知识点1 工业化和城市化
温馨提示:城市化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 长的过程。工业化是指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
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
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4.各国各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存在着较大差异
化学原料及 化学制品制 造业 非金属矿物 制品业
2 216.93 960.05
6.98 5.91
7.42 8.05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中图版

三、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读江苏省城市群发展总体要求图,回答问题。
1.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了___环__境__问__题__。 (3)__城__市__化__质__量__有待提高。 (4)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完善。 (5)城镇__体__系__结__构__有待进一步改善。
[知 识 整 合]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 1.工业化 (1)概念:通常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 __主__导_地位的过程。 (2)本质: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以_农__业__占主导地位向以工业 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3)
农业产值 农业就业人数
城镇人口
2.城市化 (1)概念: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_占__总__人__口__比__例___增长
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 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8分)
解析 变化特点可从第二、三产业比重大小分析。两大 产业就业人口增加越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越大。 答案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 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 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 展推动作用较大。
第五节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学习目标 1.识记:工业化和城市
化的指标和标志。 2.理解:江苏省工业化
和城市化的过程、问 题和解决措施。 3.应用:以某区域为例, 2020 分析其工业化和城市 化的过程、问题和解 决措施。
思维导图
质量
环境
以工业发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进小城镇建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2.5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中图版新名师一等奖公开课教学课件

应扩大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降低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
的比重,同时也要提高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名师精讲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拓展延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特点的异同分 析
工业化、城市化是国家现代化发展所必经的历史过程,但由于各 国的自然、经济、社会、人口、文化等客观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 异,所以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也必然有所不同。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结合材料探究:
(1)结合材料一图中信息,分析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提示: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中国城市化水平与日、韩差距较大,因
此,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应加快城市化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
(2)读材料二图,分析中国目前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与国际通用
标准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要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需要在
图3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结合材料探究: (1)改革开放前后,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存在怎样的差异? 提示:改革开放前发展缓慢(或略有下降、停滞等);改革开放后发 展迅速,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0%。 (2)江苏省小城镇空间分布的特点是什么?苏南和苏北地区城市 化发展有怎样的差异?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 提示:苏南地区小城镇密度高于苏北;主要交通线沿线小城镇密 集。 苏南城市化水平高、起步较早(目前速度无法比较,不能答速度 快慢)。 苏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苏北;近代历史上苏南地区工业发展历史 长。
D.中国的城乡发展差别比日本大
解析:第(1)题,与日本相比,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起步晚,目前水平
较低。日本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第三产业发展快,20世纪中叶以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5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第2课时)课件中图版必修3

【微点拨】 1.江苏省城市相对规模较小、城市的带动作用不 明显,所以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第一条措施就是调整行政 区划。 2.江苏省缺少特大城市,将大城市组合为“都市圈”,以区域群 体优势更好地带动中小城市及城镇的发展,是弥补这一缺陷的有效 途径。
[知识小结] 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 措施 意义 为城市发展拓展空间,加大城市的聚 调整行政区划 集力和辐射力 “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 降低交易成本,克服市场壁垒,取得协 建设三大“城市圈” 作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形成良性网络 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减小政府建设城镇的负担 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 让农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得到好处, 和政策保证 从而有利于城市化的推进 政府支持吸纳社会资金、 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并推向 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以得到增值
(2)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面临困 境,许多外资企业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 试从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角 度分析其原因。
【答案】 珠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的变化:政策优势明显下降; 市场萎缩;环境污染严重;南岭的阻隔,使其腹地范围小。 长江三角洲 地区的区位优势:浦东新区的开发吸引了大量投资;有产业基础、科 技与人才优势;经济腹地广阔;水陆交通发达。
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本课时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对前面学过的知识和探究中的材 料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 施,并在“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探索”的基础上分析珠江三角洲 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在“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措 施”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这些措施。 如理解“调整行 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时,可通过让学生分析《主
2.读教材图 2-5-6,分析江苏省三大城市圈各自的区位优势及三 大城市圈的形成对江苏省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意义,并思考苏中 地区没有建设“城市圈”的原因。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5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学案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5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学案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2.理解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重点)3.学会运用资料说明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重、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 工业化和城市化阅读教材P65~P66,完成下列问题:1.工业化(1)含义: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以农业占主导地位向以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2)工业化的结构性指标①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以下。
②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
③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0%。
(3)的工业化水平①从国际通用的工业化指标看,2002年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4%,已基本实现工业化。
②从农业就业人数和城镇人口指标看,2002年,的工业化之路才走了一半左右。
2.城市化(1)含义: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2)内涵①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②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
③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正误判断:(1)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工业化无关。
( )(2)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但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不大。
( )(3)城市化必将扩大城乡之间的差距。
( )【提示】(1)×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互促进的。
(2)×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起辐射和带动作用。
(3)×合理的城市化进程能逐渐缩小城乡差距。
教材整理2 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阅读教材P66~P67,完成下列问题:1.概况位于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2.现状(1)工业化进程较快、工业化水平较高,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2)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市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教学案中图版必修3

第五节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研究『自主学习』一、工业化和城市化1.工业化(1) 看法:往常指□01机器大工业在公民经济中不停发展并达到□02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2) 实质:公民经济构造发生了从以□03农业占主导地位向以□04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3)2.城市化(1) 看法: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08占总人口比率增添的过程。
(2) 实质:农业人口向□09非农业人口转变并在□10城集市中的过程。
11□ 乡村人口向城集市中(3) 内涵12□ 乡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变13□ 城市文明向广大乡村地区扩散推动力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城市化。
反作用于二、江苏省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01(1) 地点:位于□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
(2) 社会经济特色:城市□02众多,人口密集,经济□03发达。
2.工业化和城市化现状(1)工业化:整体上处于工业化□ 04中级阶段,工业化水平较高,进度□05显然加速。
(2)城市化:城市化进度不停□ 06加速,但城市化水平仍□07低于发达国家均匀水平。
[ 自我研究 ]江苏省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级行政区,原由是什么?提示江苏省属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地势平展,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处开放的前沿,加上江苏省南部为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其带动下工业发展快速,工业化水平快速提高,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进度。
三、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举措1.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度中存在的问题01(1) 对□ 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
(2)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了□02环境问题。
0304城乡兼顾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完美,□05城镇系统构造有待(3) 城市化□ 质量有待提高,□进一步改良。
2.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举措06(1) □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齐集力和辐射力。
07(2) □ “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
(3) 以工业发展促使□08小城镇建设。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五节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名师课件

探究点一 工业化和城市化 【案例探究】
材料一 四个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统计图。
材料二 中国工业化结构性指标与国际通用标准的比较图 (2000年)。
结合材料探究: (1)读材料一图,从图中看出,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之间 的关系是怎样的? (2)结合图中信息,分析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3)读材料二图,分析中国目前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与国际通 用标准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要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 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第五节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课程标准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 的对策及措施。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2.通过阅读江苏省的人口 和建制市分布图及工业结构的变化等,理解江苏省推进工业 化和城市化的进程。3.学会运用资料说明工业化和城市化过 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家
时间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发展速度 发展水平
城市化慢于工业化 城市化高于工业化,但两者都较低
城市化与工业化及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因而产生严重的“城市病”
【方法思路】 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条件分析方法
分析一个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条件,一般可从国家政策、资 源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
2.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 (1)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__聚__集__力__和__辐__射__力__。 (2)“_组__团__式__”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 (3)以工业发展促进_小__城__镇__建__设_____。 (4)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_农__村__城__市__化___有了 稳固的基础。 (5)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 以得到增值。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课后习题中图版必修3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一)教材第65页探索思考(1)2002年中国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4%,已基本达到国际通用标准。
但从更重要的农业就业人数和城镇人口指标看,中国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为50%,远高于国际通用标准——小于20%;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6.2%,也没有达到国际通用标准——大于60%。
(2)要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就要增加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的比重,降低农业就业人口所占的比重,同时也要提高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二)教材第71页思考(1)密歇根州复苏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如提供税收优惠,提供员工培训等;②大力推动生命科学产业,如投巨资于生命科学的商业化、增加生命科学的研发资金、吸引生命科学领域的高科技人才等;③改造汽车工业的老面貌,通过自行研制和合作开发等方式,开发了包括使用氢燃料电池、玉米油燃料以及电能等能源的新一代汽车。
(2)以上这些措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吸引众多的高科技人才;高科技的发展和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又为开发新产品提供了条件。
(3)密歇根州的复苏对其城市建设的影响:扭转了城市经济的衰退局面,加快了城市建设的速度;防止了高科技人才的外流和制造业中心地位的动摇。
(三)教材第71页复习题1.江苏省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措施主要有:调整行政区划,加快城市化;“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保障进城农民的利益。
2.略。
A级抓基础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读“中国和日本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比较图”,据此回答1~2题。
1.上图中表示中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日本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D.③④①②C.②③①④2.下列关于中、日两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分析,错误的是( )A.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而发生的现象B.中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C.中国工业化水平高于日本D.中国城乡发展差别比日本大解析:由城市化知识可知,2000年中国城市化率大致为30%多,日本城市化率为70%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一)教材第65页探索思考(1)2002年中国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4%,已基本达到国际通用标准。
但从更重要的农业就业人数和城镇人口指标看,中国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为50%,远高于国际通用标准——小于20%;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6.2%,也没有达到国际通用标准——大于60%。
(2)要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就要增加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的比重,降低农业就业人口所占的比重,同时也要提高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二)教材第71页思考(1)密歇根州复苏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如提供税收优惠,提供员工培训等;②大力推动生命科学产业,如投巨资于生命科学的商业化、增加生命科学的研发资金、吸引生命科学领域的高科技人才等;③改造汽车工业的老面貌,通过自行研制和合作开发等方式,开发了包括使用氢燃料电池、玉米油燃料以及电能等能源的新一代汽车。
(2)以上这些措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吸引众多的高科技人才;高科技的发展和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又为开发新产品提供了条件。
(3)密歇根州的复苏对其城市建设的影响:扭转了城市经济的衰退局面,加快了城市建设的速度;防止了高科技人才的外流和制造业中心地位的动摇。
(三)教材第71页复习题1.江苏省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措施主要有:调整行政区划,加快城市化;“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保障进城农民的利益。
2.略。
A级抓基础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读“中国和日本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比较图”,据此回答1~2题。
1.上图中表示中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日本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曲线依次是( ) 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②③①④D.③④①②2.下列关于中、日两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分析,错误的是( )A.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而发生的现象B.中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C.中国工业化水平高于日本D.中国城乡发展差别比日本大解析:由城市化知识可知,2000年中国城市化率大致为30%多,日本城市化率为70%多。
中国工业化率在不断上升,日本在下降;目前,中国工业化水平仍低于日本。
答案:1.B 2.C读三种工业化、城市化模式图,据此回答3~5题。
3.下列地区中,其发展模式与①相符的是( )A.美国“硅谷”B.德国鲁尔区C.意大利新兴工业区D.长江三角洲4.20世纪80年代,影响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主导因素是( )A.侨乡B.政策C.交通D.劳动力5.20世纪90年代后期,与我国其他沿海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的主要原因是( )A.政策优惠B.科技发达C.劳动力廉价D.产业升级解析:第3题,①的发展模式是利用知识和技术发展新兴工业,进而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所以与该特征相符的是美国的“硅谷”。
第4题,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利用政策优势,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等,建立了一大批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生活消费品加工厂,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第5题,经过一个阶段的发展,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实力大为增加,但随着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珠江三角洲的政策优势已不明显;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工资水平的提高,该地逐渐失去了劳动力资源优势。
在这种状况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遇到较大困难。
所以,该地的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有关。
答案:3.A 4.B 5.DB级提能力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促进,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有较大差异。
读图,回答6~7题。
6.影响江苏省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理位置②距海远近③交通状况④水源分布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7.江苏省20世纪末发展的工业类型主要是( )A.技术指向型B.廉价劳动力指向型C.市场指向型D.原料指向型解析:第6题,苏北、苏中及苏南地区都临海,但苏南地区由于靠近长江三角洲,受上海市辐射带动作用强,经济发展水平高,交通状况好,城市化水平高。
第7题,20世纪末,江苏省以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为主,发展加工制造业。
答案:6.A 7.B下图为我国九大都市圈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8~10题。
8.九大都市圈都具备的优势条件是( )①地形开阔、土壤肥沃②气候适宜、取水方便③交通便利、工商业较发达④人口自然增长快、科技水平高A.①②B.①③C.③④ D.①④9.关于九大都市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②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③经济水平高,辐射带动作用强④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10.关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对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继续以轻工业为主,限制重工业的发展B.应加大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等的比例,以此推动本地区的产业升级C.区内各城市需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D.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已经很成熟,“城中村”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解析:第8题,可采用排除法。
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排除②项;大上海都市圈人口自然增长缓慢,甚至是零增长或负增长,排除④项。
第9题,九大都市圈虽然都交通便利,但矿产资源并不是都丰富,如大上海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矿产资源就很贫乏,排除②项;湘鄂赣都市圈和成渝都市圈分别分布在中部、西部经济地带,不属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故排除④项。
第10题,珠江三角洲应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例。
答案:8.B 9.B 10.C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读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1~12题。
注:①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指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常住人口包括了在城镇生活的农业户籍人口。
②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指拥有城镇户籍(市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1.上述图文资料表明( )A.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快速融入了城市社会B.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享受了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C.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D.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减轻,有利于社会稳定12.下列措施与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不相符合的是( )A.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B.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C.大幅提高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D.各城市大力发展地铁,可有效保护城市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解析:第11题,图表表明,我国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
据统计,城镇人口的2.34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
第12题,发展城市地铁应当坚持量力而行、规范管理、稳步发展的方针,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确保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防止盲目发展或过分超前。
答案:11.C 12.D1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苏省2008年前三季度部分行业综合能耗增幅变动情况表。
(1)表中________(行业)节能降耗效果最明显,该行业在苏北发展的主要优势区位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图中苏北、苏中和苏南同期耗能增幅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北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能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血液,从“开源”的角度谈谈江苏的能源发展。
(4)与苏南相比,在苏北工业化进程中,你认为有哪些不利条件?解析:本题以江苏省工业发展中的区域差异和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考查区域经济的综合开发。
第 (1)题,通过表格可得出纺织工业能耗增幅为-14.84%,节能降耗明显,纺织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苏北地区人口密集,劳动力成本低。
第(2)题,根据材料二可看出苏北地区较苏中、苏南相比,能耗增长,苏中和苏南下降,原因在于苏南和苏中地区把高能耗的产业转移至苏北,同时苏北地区因经济欠发达,节能降耗水平有限。
第(3)题,开源是指增加能源的来源,比如开发新能源,合理调配等。
第(4)题,苏北地区因经济欠发达,工农业基础差,科技落后,劳动力素质低等而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答案:(1)纺织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地价低廉、政策优惠等(2)2008年前三季较2007年同期相比苏北能耗增加;苏中和苏南下降接受苏中、苏南高能耗的产业转移;科技水平较低,技术落后;设备老化,耗能多;经济欠发达,更新慢;等等。
(3)开发新能源;能源跨区域调配;等等。
(4)工农业基础较差,资金缺乏;劳动力素质较低,观念落后;政府的决策水平与管理水平较低;科技与教育水平较低;人才较缺乏。
14.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经济高速增长。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济发展的惯性让广东经济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并将经济总量牢牢地稳定在全国第一的位置。
现在其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加大,新的经济动力又不够强大,速度甚至落在了长江三角洲之后,领跑了中国经济20多年的珠江三角洲,现在正受到挑战。
材料二长江三角洲扼守长江入海口,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两翼,区域内经济发达。
城市人口密集,高校众多,是我国最大的都市圈。
目前长江三角洲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了18%的国内生产总值,在2008年的财政收入中,长江三角洲的贡献份额超过了四分之一。
(1)材料中提到广东“优势弱化”当中的“优势”具体指的是什么?(2)两个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3)从地理角度考虑,同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的劣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解析: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迅速发展。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均出现了耕地减少、能源供应紧张、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
与珠江三角洲相比,长江三角洲在经济腹地、科技力量、原有基础等方面占有优势。
答案:(1)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
(2)耕地减少,农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恶化,环境质量下降;能源紧张。
(3)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腹地范围不如长江三角洲广阔,科技力量和人才、经济基础等不如长江三角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