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1)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申瑞峰2014-10-27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教学目的:1、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明确二者的相互关系2、了解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3、讨论并提出解决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的措施、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难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学情分析:初中已对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了学习,在必修二也已对城市化作过专门的介绍,重点是将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联系想来,并分析某区域的这一进程。
教学过程:上节课知识回顾:1、鲁尔区衰落的原因2、鲁尔区治理的措施导入:阅读探索活动中的图片,问题:1、三个指标分别是什么?2、就三个指标来看,中国与国际通用标准之间存在哪些差异?一、工业化和城市化1、什么是工业化?问题:什么是工业化?概念: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指标:教材上的三个及评价水准。
探索活动图:中国与国际标准的对比。
从农业产值看,我国已进入工业社会,而从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看,任重而道远。
工业化: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主2、什么是城市化?回忆必修二,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有哪几个?城市占地规模城市人口数量及所占比例城市化概念:(教材)城市化内涵:3、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工业发展、农民入城、城市人口日益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2)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增加,——工业化进程。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与城市化新特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1)、相同点:经历了大大致相同的历程: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低,——基本同步增长——工业化以后,城市化水平高于工业化水平。
2013年中图地理必修3课件:第二章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思考 3.传统产业外迁是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 共同问题,这些地区应如何应对? 【提示】 某一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 应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就会出现产 业的转移,迁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迁入高新 技术产业。这些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后,应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向欠发达地区。 而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 技术产业。
(2)A G F ⑤ ⑥ ⑧ 沪 苏 浙 ⑤ ⑥ ⑧ ③ ① (3)位于东南沿海,同香港、澳门毗邻,靠近东南 亚,地理位置优越;劳动力廉价丰富;地价低廉; 著名侨乡;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政策优惠。 (4)耕地减少,土地资源紧缺,农业基础明显削弱;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区域环境质量下降;能源紧 张。 (5)积极发展核电,建设了秦山、大亚湾等核电站, 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能源调配工程。
3.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模式
城市化模式 珠江三角洲 模式 浙江温州模 式
苏南模式 云南德宏模 式 东北模式
城市化进程 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 城市化 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 化—城市化 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 化—城市化
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城市化
森林、矿产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 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农业产值 农业就业人数 城镇人口
2.城市化 城镇地区 (1)概念:指居住在___________的人口占总人口比 例增长的过程,即_____________向非农业人口转 农业人口 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农村人口 (2) 内 涵 : a.____________ 向 城 市 集 中 ; 农村地域 城市文明 b.__________向城市地域转化;c.___________向广 大农村地区扩散。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 推动力 要________,城市化又会反作用于工业化,工业化 相互影响 与城市化是一个__________、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
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无锡市港下镇的兴起
红豆集团所在地港下镇地处江阴、无锡、常熟 三市交界处,由于地势低洼,交通闭塞,当年是周 围出了名的穷窝子。20世纪70年代,这里的农民 到无锡办事,要乘五个小时的轮船;到20世纪80 年代,乡镇企业兴起,这里通上了公路,但由于路 况不好,到无锡办事要在尘土飞扬的公路上颠簸近 两个小时。红豆集团的发展推动了这里的小城镇建 设,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随着乡镇企业的 不断发展,现在村村通上了公路,到无锡办事只须 半小时车程。红豆集团1983年起家,当年港下镇的 人均纯收入只有287元,到2002年,这里的人均纯 收入已达6 045元,在红豆集团的12 000名员工中, 港下镇劳力就占了50%;
小结:
•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是任何国家都要经历的,发达 国家已经基本完成了这个过程,城市化水平也基本稳 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 验,不断纠正我们的发展方向、速度和策略。 • 课堂练习(单项选择题) 1.江苏省城市化建设的思路要加快实现的内容,不 正确的是: D A.城市现代化 B.农村城市化 C.城乡一体化 D.城市特色化
新型工 按照“城市 业化布局全 现代化,农村城 面展开,沿 镇化,城乡一体 沪宁线高新 化”的总体思路, 技术产业带、 加快城市化进程。 沿江基础产 优先发展中心城 业带、沿东 市尤其是大城市, 陇海线产业 加快推进南京、 带构建了新 苏锡常、徐州三 型工业化布 大都市圈建设。 局的新平台。
措施三: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红豆服饰
第五节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城市化的内涵
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的过程
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
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
衡量工业化是否完成的指标 农业产值/国内生产总值<15% 农业就业人口/全部就业人口<20%
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

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城市化稳步推进,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全省每年有200万左右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均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目前,江苏省城镇人口比重已达50%以上,城市化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正在向比较成熟的城市社会推进。
加强对人口城市化发展历程、特征、影响因素及趋势性分析,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转变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内需、实现地区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江苏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自1949年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江苏城市化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发展历程。
1949年,全省共有城市10个,建制镇703个,到2005年,城市数量增加到40个,建制镇增加到1025个;市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43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775万人,增加了7.6倍,年均增长3.93%;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49年的12.4%上升到2005年的50.5%,上升了38.1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68个百分点。
1949-2005年期间,江苏城市化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49年至1957年)。
全省城镇人口增长较快,城市化发展态势良好,市镇人口由435万人增加到782万人,年均增长7.6%,是总人口年均增长速度(2.2%)的3.45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12.4%迅速上升到1957年的18.7%,8年间上升了6.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79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波动阶段(1958年至1978年)。
这期间,江苏城市化水平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过程。
1958年,市镇人口占总人口19.5%,1960年最高,达到20.62%。
1961年起城市人口数开始减少,1970年降至最低,城镇人口比重仅相当于1949年的水平,为12.5%。
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修4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577

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修4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577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不同类型的聚落呈现出的景观有较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 )A. 社会制度的差异B. 建筑风格的差异C. 风俗习惯的差异D. 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2、城乡中小学布局要遵循的原则是()①保证学生能就近上学。
②不应穿越铁路;城市交通干线。
③不穿越厂矿生产区和市中心人多车多的地段。
④应建在居民区内,以方便学生就近上学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城乡景观是指城镇和乡村自然景观B. 城乡景观空间尺度是固定的C. 地域文化仅体现在城乡生产景观、聚落景观以及建筑格局和主体建筑物风貌D. 广东、福建、海南的骑楼,见证了我国湿热多雨的南方地域文化4、北京琉璃厂文化街被称为“九市精华萃一衢”;坐落于北京和平川外南新华街。
沿街古旧图书;金石陶瓷、碑帖字画、文房四宝等店铺,鳞次栉比荟萃于此。
琉璃厂成为书肆荟萃之处始自明朝,已有五百年的历史。
该文化街形成的主要因素有()①经济繁荣②城市发展③人文环境④历史渊源A. ③④B. ②④C. ①④D. ①③5、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
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川”。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
为趋利避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A. 紧邻河岸以方便取水B. 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C. 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D. 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6题,共12分)6、分析我国某X城市郊外四种农作物生产;运费与市场价格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该X城市可能位于我国 ________ 气候类型区。
高中中图版地理必修3课件:第2章-第5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量指标,城 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 城市文明 向广大农村地区
市化内涵 降到 20%以下;城镇总人口占 扩散
总人口的比重超过 60%
关 系
2.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1)江苏省概况 位于长江 、淮河下游,黄海之滨,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2)现状 ①工业化进程较快、工业化水平较高,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级 阶 段,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②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但城市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的 平均水平。
保证
处,从而有利于城市化的推进
政府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 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 增值
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拓展提升]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措施
出现的 问题
原因
解决对策
①防止建成区盲目膨胀;②
①土地开发过热;②城镇建设
大量占
城镇规模要适度,要适合资
用地扩展过快;③盲目建设
图表 解读 悟技 巧
江苏省产业结构的变化
2000 年
2013 年
三次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 12.0∶51.7∶36.3 6.1∶49.2∶44.7
的比重
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 产总值的比重
44.84%
93.84%
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
42.7∶30.2∶27.1 20.1∶42.9∶37.0
江苏省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1.读“甲、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完成(1)~(2)题。 对外开放 → 外资企业建立 → 工业化 → 城市化 甲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
大城市扩散 → 乡镇企业发展 → 工业化 → 城市化 乙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
高中地理教材目录表---人教版

高中地理教材目录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目录表高中地理(必修1)(配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研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高中地理(必修2)(配人教版)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高中地理(必修3)(配人教版)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二节区域地理坏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第一节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的应用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
中国地理晨读材料

必修3重要知识点提问1.1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气候和地形是自然区域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2、自然区域的两大特征是整体性(对内相似)和差异性(对外差异)。
3、我国的三大自然区是指?其中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的分界线分别是?4、东部季风区是指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区域,其中东南季风输送的水汽来自于太平洋,西南季风的水汽来自于印度洋。
5、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距海远,受夏季风影响小,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两种自然带。
6、青藏高寒区的东南部兼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影响分布有大面积的森林,其中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一带垂直地域分异最为明显。
7、青藏高寒区西北为内流区,东南为外流区,是外流区和内流区兼具的区域。
8、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体现的是纬度地带性,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体现的是经度地带性,青藏高寒区内部海拔差异明显体现的是垂直地带性。
9、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①1月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河流有无结冰期分界线;≥10℃积温4500℃等温线②800㎜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旱地与水田分界线③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界线④南方与北方分界线10、西部经济带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水力资源、旅游资源;中部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能源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东部经济带经济发达,技术先进。
11、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于山麓的冲积扇地区,其水源来自于当地的地下水(冰雪融水)。
这种暗渠的优势在于能减少蒸发,保证水质。
1.2节《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瓶颈是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其发展方向可参考德国的鲁尔区。
2、我国北方民居的窗户忌朝西北是为了避开强劲的西北风。
3、阿伯丁(英)——北海油田伯明翰(英)——煤炭克拉玛依(新疆)——石油玉门市(甘肃)——石油4、沿海大陆架通常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太平洋深海海盆有丰富的锰结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
4、大力开展环境保护
1
(1)区位优势:1-5 (2)衰退原因:1-5 (3)振兴战略:1-5
1.丰富的煤铁资源; 2.交通便利; 3.市场广阔; 4.劳动力资源丰富; 5.工业基础好
1. 生产结构单一; 2.生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 3.缺乏创新机制,产品技术含 量较低;
4.世界性的“钢铁危机”使产 品缺乏竞争力; 5.环境污染严 重。
(1)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原因:多乡镇企业,第一产业人口过多;贫富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严格户籍管理制度的存在
城市规模相对缩小;城市优势不突出;缺少特大型城市
(2)工业发展产生环境问题。(图2-5-4 )
原因:城市和工业发展迅速,水严重污染(淮河、长江、太湖)
(3)乡镇企业发展分析所面临的问题.
A、增加了基础设施投资(由于分散) B、不易于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中心(由于分散) C、环境问题突出。
【典例剖析】(1)A (2)B (3)D (4)D
【学以致用,能力提升】
1—5 CCABA 6-10 DBABC
11.答案(1)煤炭、天然气能源资源丰富;煤炭质量好,
开采条件好;地形开阔平坦,靠近水源;交通便利,
邻近能源消费区。(2)E:电力工业,F:建材工业。理
由:充分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
这些来自农村的女孩 子走出工厂后,再也不 会走进农田了。
20
措施三: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红豆服饰
红豆赤兔马轮胎
赤兔马摩托
欧豹电动车
21
措施四:保障进城农民利益,农村 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22
城市化发展模式
▪ 珠江三角洲模式 ▪ 浙江温州模式 ▪ 苏南模式 ▪ 云南德宏模式 ▪ 东北模式
23
苏南模式
27
24
温州模式
▪ 与发展乡镇企业起家的“苏南模式”不同,温州模
式的发起者和创业者是千千万万的农民,农民办企 业,经营企业,承担风险,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是” 温州模式”的核心和主体.
▪ 位置在浙江南部山区丘陵地区,交通闭塞,资源缺乏. 与内地相比,唯一的优势是沿海但是有远离经济中心, 发展经济的优势不多.
6
1.城市化的内涵:
(1)_______ 的集中(人口) (2)________的转化(地域) (3)________的扩散(文明)
7
2.衡量工业化是否完成的指标
百分比(%)
60 50
>60%
40
30
<15%
20
<20%
百分比(%)
10
0
8
中国工业化结构性指标与国际通用指标的比较
9
3.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两者相互协调发展,较为合理
时间
城市化晚于工业化
发展 中国 家
发展速度 城市化慢于、快于工业化
发展水平 城市化高于工业化,但两者都较低
城市化与工业化及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因而产生
严重的“城市病”
11
1、区域特征: (1)位置: (2)区域特征 : (3)历史上的辉煌 (4)城市分布:
12
2、存在问题:
(1)区位优势:1-5 (2)衰退原因:1-4 (3)整治措施:1-4
1.煤炭资源丰富 2.距铁矿区较近 3.水源充沛 4.交通便利 5.市场广阔
1.生产结构单一 2.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3.世界性钢铁过剩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1、 改造传统工业,调整工业布局,发
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2、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产业转型
▪ 1949年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长春\吉林 \哈尔滨等.
▪ 国家工业项目的布局改变出现了一些以重 工业为主的城市:石油开发的大庆等,化工为 主的辽阳等.
▪ 城市化水平为46.55%(全国为26.08%)
26
云南德宏的边境贸易
▪ 1985年德宏州全州开放为边境贸易区后,边境 贸易迅速发展,不仅为地方开辟了新的财源,加 快了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国家和整个 大西南地区开辟了一个新产品销售市场和可 供利用的原料基地,使德宏一跃成为云南乃至 大西南对外开放的前沿.
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3)主要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主要人为因素:不合理垦殖,
超载放牧,过度砍伐,乱挖滥采矿产资源。
3
4
5
工业化和城市化
1. 城市化 2. 衡量工业化是否完成的指标 3.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1. 现状 2. 存在问题 3. 发展前景与主要措施
(2)“组团式”发展城市群
3个圈:南京、苏锡常、徐州;
(3)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发展 (4)使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的保证,使农村城市化基础稳
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打消农民顾虑城市群,建 设措南施京一、:苏调锡整常行、政徐区州划三,大加城快市城圈市化
1. 经济结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 2.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 和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3.完善交通网; 4.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5.国家政策的支持。
2
例题1:(1)沪宁杭 鲁尔区
(2)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是
G ADF C
例题2:(1)鲁尔区 (2)石油 (3)D (4) B
例题3:(1)AD CD
▪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把小商品做大,把小企业做大
做强,以小商品为主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逐渐占领
了国内国外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是温州本身在一定程
度上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这是”温州模式”的突出
特点.
25
东北地区城市的发展
▪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煤炭\铁矿资源的开 发,铁路和港口的建设,出现了一批以重化工 工业为主的城市.
▪ “苏南模式”是一种依靠“内向”型经济起步, 主要不是依靠国外,而是依靠地域内部和国内市 场,其外向性是在区域内部和国内市场发展壮大 的必然结果
▪ “苏南模式”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产 业,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而带动区域 经济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是这一模式的 核心和主体。
▪ “苏南模式”中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为大中城 市的工业配套和补缺起步,逐步推动这一区域的 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优化。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互影响 相互推动
____化是___化的主要推动力 ____化又反作用_____化
10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及关系
规律 在工业化初期,城市化就已超过工业化,随后就
明显地高于工业化水平
时间
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
发达 发展速度 城市化快于工业化 国家 发展水平 城市化高于工业化,但两者都较高
按新照型“工城业市现 代化化布,局农全村面城镇 化展,开城,乡沿一沪体化” 的宁总线体高思新路技,加 快术城产市业化带进、程。 优沿先江发基展础中产心城 市业尤带其、是沿大东城市, 加陇快海推线进产南业京、 苏带锡构常建、了徐新州三 大型都工市业圈化建布设。
局的新平台。19
“苏南模式“
苏南农村的年轻人大 部分走进了工厂。这是 无锡新区一家外资企业 的工人准备上夜班。
13
么么么么方面
▪ Sds绝对是假的
城市规模相对较小
城市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特大城市少,难以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15
太湖流域水污染监察、监测
16
太湖水氮、磷含量的变化
淮河流域水质污染严重
17
4、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
(1)调整行政区划
原则:合理、集中、有效 做法:撤并,聚集 目的:加强凝聚力,辐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