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例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评价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

中风后遗症包括西医缺血性脑血管病及脑出血的恢复 期和后遗症期。中医认为本病成因为积损正衰、饮食不节、情 志所伤等所致,经临床验治可分为气虚血瘀、肝阳上亢、肝肾 精亏及痰热阻滞四型,其中以气虚络阻为多见,治疗上遵循
应症施治,处方用药,取得了较好效果。有研究报道认为补阳 还五汤可以明显减轻百日咳致急性脑水肿大鼠氧自由基连 锁反应对血脑屏障及脑细胞的损害作用,还可抑制缺血性中 风患者的脂质过氧化作用[6]。
97 例患者中,男 68 例,女 19 例,年龄均在 45 岁以上。脑 出血 56 例,脑血栓 29 例,脑栓塞 12 例,病程在 3 个月之内 46 例,4 个月~半年 29 例,7 个月~1 年 13 例,1 年以上 9 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治疗 综观中风一病,均属本虚标实,上盛下虚的 证候,急性期虽有本虚见证,但常以风阳、痰热、腑实、血瘀等 标实症状突出,按照急则治其标的原则,祛邪为主,应用平肝 息风、清热化痰、通腑化瘀,活血通络等法[1]。恢复期证侯由实 转虚,按照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以扶正培本为主,标本兼顾, 常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滋阴潜阳、健脾化湿诸法。辨证分 型如下: 1.2.1.1 脉络空虚,风邪入中:主症:手足麻木,肌肤不仁,突然 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舌质淡,苔薄 白,脉浮弦或弦细。
体针:主要用于肢体功能恢复。 口针:主要用于失语患者。 头针:运动区、言语区。用于瘫痪、失语。 水针:根据需要选用维生素 B1、B12、当归注射液、复方川芎 嗪注射液等,可单用,亦可两种药合用,作穴位注射,隔日 1 次。 温针:对于肢体关节有寒凉之感者,当于进针以后,在针柄 上裹上酒精棉球,然后点燃棉球,反复 4~5 次,其温度必然沿 着被烧热的针柄而传到穴位之内,以达通络祛寒之目的。拔针 后,再在针眼上敷以温针散,以强化驱寒通络止疼之力[4]。 1.3 疗效判定标准 ①临床治愈:患侧肢体有力,能徒步行走,生活可自理。 ②显效:患侧肢体功能明显改善,可扶杖行走,生活可基本自 理。③好转:患侧肢体功能恢复有进步。④无效:治疗前后症状 无改善。 2 结果 临床治疗 97 例,治愈 14 例,显效 49 例,好转 28 例,无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本文概述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而备受关注。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旨在整理和标准化中风病在中医领域的诊断方法和疗效评定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参考指南。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推动中风病中医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提高中风病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二、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故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髓神机受损。
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
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中脏腑者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分。
闭证属实,脱证属虚。
因邪实内闭而致的闭证当以祛邪为要,不宜滥用扶正,以防助邪为患;因正不胜邪而致的脱证,则当以扶正为先,不宜过用祛邪之药,以防伤正。
闭证和脱证虽有阴阳之殊,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两者又常可相互转化,故临床当注意辨证施治。
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头颅CT、MRI等,可明确中风病的诊断,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中风病的诊断,应包括病名诊断、病情评估、病类诊断、病期诊断、证候诊断。
病名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1~9-94)进行诊断。
主症: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补阳还五汤配合针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临床价值分析

补阳还五汤配合针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临床价值分析【摘要】脑中风后遗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给患者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补阳还五汤作为传统中医药物,在治疗脑中风后遗症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其药物成分和功效通过温阳补脑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针灸作为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手段,也在脑中风后遗症中展现出独特的作用,可以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补阳还五汤配合针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临床实践经验表明,可以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并降低患者的病情复发率。
临床疗效评估和安全性评估也证实了这种治疗方法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补阳还五汤配合针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具有明显的临床价值,未来更深入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该治疗方法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关键词:补阳还五汤、针灸、脑中风后遗症、临床价值、药物成分、功效、安全性评估、临床实践经验、疗效评估、研究目的、疾病背景、治疗手段介绍、结论、未来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疾病背景脑中风,即中风,是指脑血管出现缺血或出血等病理性改变,导致大脑功能突然发生障碍的一种疾病。
脑中风后遗症是指脑中风患者在病情稳定或好转后,仍存在的各种神经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障碍,主要表现为肢体活动功能减退、言语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
脑中风后遗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补阳还五汤配合针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临床价值,希望通过对药物成分、作用机制、临床实践经验、疗效评估和安全性评估的综合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脑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治疗手段介绍脑中风是指脑血管急性发生破裂或梗塞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目前治疗脑中风的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溶栓药物、抗凝药物等,用于防止血栓形成和促进血栓溶解。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血管瓣膜修补、动脉瘤夹闭等,用于恢复脑血流和修复血管结构。
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职业治疗等,用于促进患者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80例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 1 J 田勇泉 , 韩德 民. 耳 鼻咽喉 头颈外科学 【 M ] . 第 7版. 北京 : 人 民卫生
出版社 , 2 0 0 8 : 3 5 0 .
( 收稿 日 期: 2 0 1 3 — 0 2 — 0 3 )
作旋转性眩晕 、 听觉障碍 、 耳 鸣、 耳胀满感为典 型特征 的特发性 内耳疾病 。 因此 , 治疗上应给予扩血管 、 改善 内耳微循环 、 利尿 、 抗组胺药 、 镇静剂等 。 复方 丹参 液具有扩 张动脉 , 增加 动脉血 流量作用 ; 可活 血 化瘀 , 提 高血管纹血流量 , 改善 心肌 、 大脑及 内耳微循环 , 改善 缺血缺氧 , 改善内耳淋 巴循环 , 从 而改 善内耳迷路积水 ; 可抑制 血小板凝集 , 抑制血小板 的释放反应 , 降低血黏度 , 改善血液流
变学 。本文治疗组在对 照组 常规 综合治疗 的基础上 , 加用复方
丹 参 液每 2 5 0 m L ( 含丹 参 1 2 g ) , 效果 确切 , 观察 治疗 组 在 眩
晕、 听力改善 程度与对 照组 比较差 异有显著 性( P < 0 . 0 5 ) 。 故复 方丹参 液治疗梅 尼埃 病具 有疗 效可靠 、 方法简便易行 、 价廉 、 无
有 显著性 ( P < O . O 1 ) 。 结论
观察
服。取穴方法 : 半身不遂初病可刺患侧 , 用补法 ; 病 程久者先刺 健侧 , 然后刺灸患侧。 上肢 : 天柱 、 肩禺 、 曲池 、 合谷 、 外关 ; 大椎 、
菊骨、 肩贞 、 养老 、 后溪 ; c 夹脊穴 , 弘 中、 臂 中、 内关 、 肩前 。下 肢: 肾脊 、 环跳 、 阳陵泉、 昆仑 、 绝骨 ; 1 7椎下 、 殷 门、 危 中、 承山; 迈步、 四强 、 足三里 、 解溪 、 阳腰关 , 上述各组穴 轮番刺。面瘫取
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病例

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病例
,66岁,2015年2月底中风,6年前曾中一次,左侧。
此次右侧,右上肢麻木但活动基本不受限,右下肢麻木、无力、足外扫,无法蹲、起,需人抱着蹲下,抱着起身,需用拐行走。
2016.12.16日来我店针灸治疗,
取穴:木火处寻乌筋放血,针灵大、足三重、下三皇,留针1小时,术后竟可无需拐缓慢行走。
病人非常高兴。
12.17二诊,取穴:健侧木火(留针10分钟,让其走动)下三皇、三重,患侧内通关、通山、通天。
之后:1,灵大、下三皇、足三重。
2,阴陵泉透阳陵泉、肾关、四肢、内三通。
两组交替针,10次后可完全不用拐,自行上下楼,坐公交,上厕所,洗澡,蹲起也不需要人抱,走路脚不外扫,病人极满意。
双下肢浮肿时好的坏,第二疗程,两组穴交替扎:一,灵大、水曲、肾关、中上九里。
二,水曲、太冲、四肢、肾关。
第二疗程针八次,患肢可抬起(但膝平不了大腿根)半年后随访,已无须拄拐,不需要人陪伴。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作为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风患者不仅具有发病率、死亡率高的特点,而且患者的并发症较多,这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影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从中风后遗症类型来看,其不仅包含了语言障碍、行动不便,而且涉及口眼歪斜等多种情况,给患者本人及家庭带来较大负担。
临床实践中,西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使得中医治疗手段的应用逐渐增多。
目前,针灸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今天就给大家科普一下中风后遗症针灸治疗的那些事。
1、中风后遗症的基本情况中风又被人们成为脑卒中,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中风不仅会造成患者伤残,而且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我国,每年新发的脑卒中病例高达150~200万,患者死亡率高达58~142/10万人。
目前我国幸存的中分患者近700万,其中超过75%的患者存在伤残问题。
这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国家的发展较大阻碍。
中风患者发生后遗症的概率较高。
肢体障碍、语言障碍是较为常见的后遗症类型,此外患者多有口眼歪斜、抑郁、吞咽障碍、尿失禁等问题。
在中医学领域,中风后遗症被归结为“大厥”和“偏枯”范畴,中医指出:脑络瘀滞会造成人体气血逆乱,这使得导致中风患者发生多种后遗症的重要原因。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中,不仅要注意改善患者的气血额,而且要注意通络祛滞。
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方法中的常用手段,在中医后遗症治疗中,其能通过活血化瘀、舒经通络,确保患者的气血畅通,这对于提升患者质量效果,改善患者病情具有积极作用。
2、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2.1吞咽功能障碍针灸治疗在中风患者中,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约为22%~65%。
在这些患者中,症状较强的患者有饮水呛咳问题,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往往需要静脉注射补水或鼻饲。
吞咽功能障碍不仅会导致患者营养不良,而且会使得患者水电解质失衡,有的患者还会发生吸入性肺炎、脱水窒息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预后。
目前,采用针灸方法治疗吞咽功能障碍时,除醒脑开窍针刺法、通关利窍针刺法外,靳三针、腹针、舌针、头针等都是较为常用的治疗方式。
【名家针方】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

【名家针方】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多数人如果中风后没有得到正确治疗,那就会容易出现中风后遗症。
中医认为,面对中风后遗症,中医针灸会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下文就具体介绍了一些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案例。
中风治疗1:面瘫症状:一侧眼睑不能闭合或抬起,嘴角下垂,伸舌偏向患侧,口角流涎。
取穴:太阳、四白、风池、地仓、颊车、合谷。
针灸方法:太阳可沿颧弓内缘进针,向颊车透刺。
四白可直刺触及骨孔,有放电感出现。
风池可刺向结喉,深达1.5~2寸。
地仓与颊车可相互透刺。
中风治疗2:失语症状:不能回答问题或听不懂问话,不能讲话,不能正确叫出物品名称。
取穴:上星、百会、风池、金津、玉液、通里、天柱、廉泉。
针灸方法:上星与百会可互相透刺,金津、玉液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廉泉可深刺向舌根,使酸胀感直抵舌根。
中风治疗3:上肢不遂症状:早期软弱无力,后期上肢拘挛,患肢不能自由屈伸。
取穴:极泉、尺泽、合谷、肩、曲池、外关。
针灸方法:针极泉应使放电感传至手指。
刺合谷使针感传至手指。
余穴可用平补平泻法。
中风治疗4:下肢不遂症状:患肢不能抬起,常伴足内翻,足掌不能着地。
取穴:委中、阴陵泉、昆仑、环跳、三阴交、阳陵泉、解溪、丘墟、照海。
针灸方法:针环跳、委中、三阴交时,均应使针感传至足。
丘墟可透刺照海。
余穴可施平补平泻法。
中风治疗5:便秘症状:便秘取穴:天枢、丰隆、水道、归来。
针灸方法:均取捻转泻法,行针1分钟,留针20分钟,每间隔5分钟,运针1次。
中风治疗6:尿失禁症状:尿失禁取穴:关元、气海、太溪、阴陵泉。
针灸方法:关元、气海施以毫针补法,可加灸,太溪宜用补法。
阴陵泉宜用泻法。
尿潴留可参照本组穴,加取中极,但诸穴均不宜针刺过深,防止损伤膨胀之膀胱。
中风治疗7:偏瘫症状:长期偏瘫伴肢体拘挛取穴:太阳、曲泽、阳交、解溪、委中。
针灸方法:可点刺出者,如太阳、曲泽、阳交、解溪、委中等,点刺放血,每穴出血量5~15毫升。
隔7~10天一次。
编者按:高先生中风后遗症首重治郁之法,是受李翰卿医案的启发。
针灸临床结合治疗中风 教学案例

主题:针灸临床结合治疗中风的教学案例内容:1. 背景介绍中风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中风后患者常常面临严重的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下降的问题,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传统的中医针灸疗法在治疗中风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通过教学案例的方式,介绍针灸临床结合治疗中风的方法和效果,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借鉴和参考。
2. 病例信息病例:患者,男性,65岁,中风后左侧肢体瘫痪,言语不清。
主诉: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
入院时间:xxx既往病史:高血压病史10年,未规律服药。
3. 诊断及分析患者属于急性缺血性中风,主要症状为左侧肢体瘫痪和言语障碍。
病情较重,需要及时治疗和康复护理。
4. 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的病情,我们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主要包括针灸疗法和康复训练两部分。
具体如下:(1) 针灸治疗:采用针灸手法,选用阳明经和少阳经穴位进行针刺,结合毫针和电针疗法,以激活患者受损的脑神经功能,促进神经再生和康复。
(2) 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锻炼、言语康复训练、认知训练等,通过系统而有序的康复训练,帮助患者逐步恢复生活和工作能力。
5. 治疗效果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患者肢体动作有了明显改善,能够勉强站立和行走。
言语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能够与人交流。
患者情绪改善,精神状态良好。
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我们对治疗方案进行了调整,进一步优化了方案,提高了治疗效果。
6. 结论结合针灸治疗和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中风患者的功能障碍和言语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这种综合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值得在更多的临床中风治疗案例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7. 展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针灸临床结合治疗中风的方法和机制,积极开展临床研究,推动这一治疗方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更多的中风患者提供优质的临床治疗服务,努力提高中风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结语通过以上教学案例,我们了解了针灸临床结合治疗中风的方法和效果,详细介绍了患者的病情、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帮助更多的中风患者尽早康复,重返美好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8例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17-07-27T15:04:25.3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19期作者:李永珲吴晓刚徐国栋
[导读] 本文就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
(兰大二院西固医院甘肃兰州 730060)
【摘要】目的:本文就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
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收治的108例中风后遗症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54例。
参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法,实验组加用中医针灸疗法。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实验组NIHSS评分、ADL评分的改善程度优于参照组,均P<0.05。
结论:应用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效果显著,对促进神经功能、生活能力恢复均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针灸;中风后遗症;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9-0313-02 中风是神经血管疾病的的统称,现代医学将该疾病称之为脑卒中和脑血管意外疾病,患者发病后易出现肢体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或后遗症,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
本文为提高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对我院2015年收治的部分患者实施中医针灸疗法,已经获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过程及数据做如下汇总:
1.基线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分析
选择我院在2015年收治的108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均符合《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并结合MRI、CT等检查结果被确诊。
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在47~73岁之间,平均(62.5±4.1)岁;肌力分级:0级32例,I级38例,Ⅱ级25例,Ⅲ级13例。
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54例。
将两组患者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对比,P>0.05无明显差异。
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本次研究均知情。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法,使用长春西汀、维生素B1、维生素E、尼麦角林等药物进行治疗,用药剂量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而定,共治疗2周;同时配合按摩、推拿、功能锻炼等康复疗法。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针灸治疗;上肢瘫痪者可选择其曲池、合谷、外关等穴位;下肢瘫痪者可取其双肾俞、阳陵泉、悬钟、昆仑、解溪、足三里、风市、环跳等穴位;语言障碍患者可取其廉泉、通里等穴位;口眼歪斜患者可取其颊车、四白、阳白、承浆、地仓等穴位。
以上均对毫针、针刺点进行常规消毒后,采用平补平泻法进行针灸,得气后留针30min左右,每日1次,连续针灸10d,休息3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6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2]
经治疗,患者无口眼歪斜、肢体不协调、语言不流利等症状,且能够生活自理,则为基本治愈;患者存在轻微口眼歪斜等症状,基本可生活自理,肌力改善范围为Ⅱ~Ⅲ级,则为治疗显效;患者口眼歪斜等症状有所好转,日常生活能够部分自理,肌力改善范围为I级,则为治疗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则为治疗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研究数据进行整理及统计,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结果行卡方值检验;NIHSS评分、ADL评分的比较结果行t值检验;当P<0.05时为组间比较差异性显著。
2.研究结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经不同疗法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15%(53/54),其中基本治愈11例,显效29例,有效13例,无效1例;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45/54),其中基本治愈3例,显效23例,有效19例,无效9例;实验组对比参照组更高,卡方检验结果显示
P<0.05。
2.2 NIHSS评分、ADL评分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ADL评分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参照组,t检验结果显示P<0.05;详见表2。
注:a为与治疗前比较P<0.05;b为与参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中风后遗症是指由各种脑血管意外引发的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障碍等病症,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还会为家庭及社会增加一定负担,故为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
以往临床中常为患者采用药物、功能锻炼等方法,但由于病情复杂、个体性差异大等因素,部分患者难于获得理想的康复效果;故我院主张为该类患者加用中医针灸治疗。
中医认为中风是因外邪侵入、血瘀、痰浊内滞等致使患者脏腑失养、气血不调,而诱发肢体不遂等后遗症,故其治疗当以通脉活络、活血祛瘀为原则[3]。
针灸是一种中医特色疗法,能够通过穴位刺激、经络传导作用促使血脉循环,进而达到调节脏腑、通经活络的作用;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可有效扩
张其小动脉,利于血液流动及神经功能恢复[4]。
此次研究中,参照组予以常规疗法,实验组加用中医针灸疗法,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实验组NIHSS评分、ADL评分的改善程度优于参照组,均P<0.05;这足以说明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应用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可有效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汤建文.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88例[J].中国医药导刊,2013(8):1461-1461,1463.
[2]余倩颖.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24):28-29.
[3]班东林.中风后遗症康复治疗研究综述[J].中医药学报,2013,41(2):112-114.
[4]孙云廷,王淑玲.不同针灸方法在中风后遗症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3):43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