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进展

合集下载

65例中西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分析

65例中西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分析

65例中西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65例中西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分析中风后遗症是指患中风经救治后病程在半年以上的留有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一组症状。

自2000年至2006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65例患者取得良好的疗效。

此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社区及农村患者,经济方便,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选择病例患者65例,年龄36~76岁,平均56岁,其中病程半年至3年,平均15年。

经脑CT 证实的65例均为脑梗死或脑出血,其中15例并发高血压。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①年龄多在40岁以上;②发病半月以上;③半身不遂或偏瘫、肌体麻木,无力萎缩;④语言不利或失语,口舌歪斜;⑤舌淡暗紫黯,舌下静脉过曲或边有淤点,舌苔白腻;⑥头颅CT检查提示为脑梗死或脑出血者。

治疗方法中药黄芪50 g,红花10 g,川芎10 g,地龙15 g,牛膝15 g,党归10 g,桂枝6 g,桃仁9 g,山楂30 g。

①眩晕明显系肝阳上亢者减桂枝、川芎、黄芪,加珍珠母30 g(先煎),茺蔚子10 g;②语言障碍者,属气郁或痰湿内阻者加郁金10 g,菖蒲10 g,半夏10 g,茯苓15 g;③吞咽困难者去桂枝,加胆南星10 g;④纳呆,胸闷,舌苔白腻者湿浊明显者,加白术10 g,茯苓15 g,苡仁20 g;⑤呕吐加半夏10 g,竹茹10 g;⑥便秘口臭者,加大黄12 g(后下);⑦抽搐者去桂枝加僵蚕10 g,勾藤10 g。

配合西药:脑复康8 g,静脉滴注,维脑路通6 g,静脉滴注,脑水解蛋白物20 ml,静脉滴注,1次/d,维生素E等药。

疗效标准基本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病残程度0 级,肌力Ⅳ-V级,语言功能恢复正常。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生活基本自理,肌力提高2级以上,语言连续个别字吐不清楚。

中医药治疗中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中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中风研究进展摘要:中风是全球致残的主要原因和第二大死亡原因,也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

中医药在中风治疗方面优势独特。

关键词:中风;中医药;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中风又称脑卒中、卒中、脑梗死等,是各种血管性因素引起的脑部局灶性血液循环受阻导致细胞物质和能量代谢障碍,进而导致的急性或亚急性脑损害,以突然昏倒、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为主要特征。

中风是全球致残的主要原因和第二大死亡原因,同时是严重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

它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经济负等特点,我国中风患病率持续上升,并且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风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疾病负担日益增加[1]。

中医药治疗中风历史悠久,优势独特。

唐孙思邈于《千金要方》中阐述了中风当分中经络和中脏腑,前者温阳通脉,后者清热通里,选方以续命汤类为主。

刘完素以“内风”立论,认为中风的根本病机为心火暴盛而肾水亏虚,其火热的产生源于“五志”“六气”,治疗以寒凉方剂为主[2]。

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喻昌以《金匮要略》为依据,结合《黄帝内经》并吸收历代医家的,在临床治疗中注重四诊合参,以脉测证,祛风兼填空窍,养阴保津并祛风,为后世治疗中风提供了思路[3]。

近现代医家认为中风病机总为清窍滞闭,细分有瘀阻脑络、痰浊腑实、痰热闭窍、风邪闭络等,治疗上以石菖蒲、郁金、安宫牛黄丸等醒脑开窍,以桃仁、红花、赤芍、水蛭等活血化瘀,以大黄、芒硝、厚朴等承气汤类通腑泻浊,以天竺黄、全瓜蒌、鱼腥草、黄芩等清热化痰开窍。

中风主要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类。

1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单味中药水蛭制剂可改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

中药桑白皮提取物桑黄酮上调胞质紧密黏连蛋白-1、闭合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下调基质金属蛋白的表达,减少基底膜损伤,从而保护血脑屏障的完整性,改善了缺血性中风大鼠的感觉功能、平衡能力以及脑水肿情况,发挥了神经保护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8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80例临床观察
明显不 良反应等优点 , 有较好的疗效 , 值 得在 临床上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 1 J 田勇泉 , 韩德 民. 耳 鼻咽喉 头颈外科学 【 M ] . 第 7版. 北京 : 人 民卫生
出版社 , 2 0 0 8 : 3 5 0 .
( 收稿 日 期: 2 0 1 3 — 0 2 — 0 3 )
作旋转性眩晕 、 听觉障碍 、 耳 鸣、 耳胀满感为典 型特征 的特发性 内耳疾病 。 因此 , 治疗上应给予扩血管 、 改善 内耳微循环 、 利尿 、 抗组胺药 、 镇静剂等 。 复方 丹参 液具有扩 张动脉 , 增加 动脉血 流量作用 ; 可活 血 化瘀 , 提 高血管纹血流量 , 改善 心肌 、 大脑及 内耳微循环 , 改善 缺血缺氧 , 改善内耳淋 巴循环 , 从 而改 善内耳迷路积水 ; 可抑制 血小板凝集 , 抑制血小板 的释放反应 , 降低血黏度 , 改善血液流
变学 。本文治疗组在对 照组 常规 综合治疗 的基础上 , 加用复方
丹 参 液每 2 5 0 m L ( 含丹 参 1 2 g ) , 效果 确切 , 观察 治疗 组 在 眩
晕、 听力改善 程度与对 照组 比较差 异有显著 性( P < 0 . 0 5 ) 。 故复 方丹参 液治疗梅 尼埃 病具 有疗 效可靠 、 方法简便易行 、 价廉 、 无
有 显著性 ( P < O . O 1 ) 。 结论
观察
服。取穴方法 : 半身不遂初病可刺患侧 , 用补法 ; 病 程久者先刺 健侧 , 然后刺灸患侧。 上肢 : 天柱 、 肩禺 、 曲池 、 合谷 、 外关 ; 大椎 、
菊骨、 肩贞 、 养老 、 后溪 ; c 夹脊穴 , 弘 中、 臂 中、 内关 、 肩前 。下 肢: 肾脊 、 环跳 、 阳陵泉、 昆仑 、 绝骨 ; 1 7椎下 、 殷 门、 危 中、 承山; 迈步、 四强 、 足三里 、 解溪 、 阳腰关 , 上述各组穴 轮番刺。面瘫取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中风即为西医中的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

中风后遗症期(stroke sequela,SS)包括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肢体麻木等表现。

常规西医在调脂、稳定斑块、降压等基础治疗上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可一定程度改善神经功能。

中医认为中风后遗症主要是由于阴阳不合、气血逆乱导致的中风发作,由于气血亏损、运化无力导致的气血瘀滞不散而瘀阻经脉,致筋骨无以濡养,造成肢体功能废用。

治疗以活血化瘀、补益气血为主。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研究进展引言近年来,由于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加和持续的不良生活习惯(如暴饮暴食、经常熬夜、缺乏锻炼等),中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中风后遗症主要有语言障碍、肢体障碍、心理障碍等,后遗症严重者甚至完全失去感觉。

西医治疗中风后遗症采用营养神经、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或抗凝治疗,但费用昂贵,治疗效果有限。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为本虚标实之症,平素喜食肥甘厚腻,体力劳动减少,水液不化,日久导致气血逆乱、津血黏稠、瘀滞脑络而发病,治疗中风应以活血化瘀、通络祛滞、扶正补气为基本原则。

1现代医家对于中风后遗症的中医研究对于中风后遗症的病因病机,目前临床上主要有以下认识。

中医学把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遗留后遗症病程在6个月以上的都称作中风后遗症,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语言障碍、吞咽障碍、运动障碍、智力障碍等。

运行于脉络中的气血升降失常,久而不通,则化为瘀血,阻塞于脉络,以致气不能统摄血,血不能载气运行,从而导致脑脉闭阻。

中医有“离经之血便是瘀”的理论,瘀血不祛,则新血不生。

中风后遗症的病机为瘀血内阻,蒙蔽脉络清窍,故治疗应以理气活血化瘀为主。

结合临床经验认为,中风后遗症多与肾虚(尤其是肾阳虚)相关,并提出“脑髓阳生阴长”学说,治疗上采用温阳活血法,并以此治法创立了验方芪仙通络方,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针灸推拿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针灸推拿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针灸推拿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进展脑中风主要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的特点,目前尚缺乏安全、有效的治愈措施,本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消除或减少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提高其生存质量,是康复治疗的根本目的病因病机脑梗死病机较复杂,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6 方面,其中又以肝肾阴虚根本。

康复治疗介入时间熊杰认为脑梗死患者一般在发病超早期(6h内),脑出血患者在病情稳定时,就可介入针刺治疗、康复锻炼等综合治疗。

及早进行针刺治疗和康复训练,不但能阻止病情继续发展,加速自然恢复过程,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缩短恢复期,还可以避免废用综合征、肩手综合征的发生,显著提高脑中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

本病3个月内进行上述治疗,一般可达最限度的恢复,效果最佳。

针灸推拿疗法目前中风的治疗以针灸为主,刘嘉聪[2]针刺推拿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60例。

治疗方法:均采用内科常规治疗,配合针刺、推拿及康复训练。

针刺取穴:患侧阳陵泉、足三里、手三里等。

留针30min,以平补平泻为主。

推拿:以患侧肘膝关节以下部位为主。

施点、揉、按等手法,挤捏手指、足趾、患肩、肘等关节被动活动。

配合康复训练。

结果:总有效率95%。

吴长岩等1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改善中风后临床功能212例,随机分为针刺加康复(I)组113例和单纯针刺组(Ⅱ)组99例。

治疗方法1组采取针刺加心理康复和运动功能康复治疗,Ⅱ组采取单纯针刺治疗。

针刺治疗选穴:风池、风府、印堂等。

操作:患者取侧卧位,按常规操作进针后,加接治疗仪,选用连续波,频率60次/rain,留针30min,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日。

心理治疗配合运动疗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分期进行康复治疗。

恢复期针对软瘫期、痉挛期和改善期,采取体位治疗。

近年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进展

近年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进展

死亡[16]。

3 结语微量元素钙、磷、镁、锌、锰、硒、铁、钼及铬对人体均为有益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元素。

而镉、铅、砷、汞这些元素,对人体是有害而无益的。

总之,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应该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

参考文献:[1]胡迎芬.钙与骨质疏松[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4,21(3):156-159.[2]顾奎琴.现代营养知识全书[M ].北京:现代出版社,1997.[3]闻芝梅.不同膳食习惯地区中、老年的营养与跟骨小梁密度分析[J ].卫生研究,1992,(3):139-142.[4]赵晶,红昭毅.儿童缺锌现状及其原因探讨[J ].中华儿科杂志,1998,36(1):46.[5]颜世铭.铜与机体防御机制[J ].环境与开发,1995,10(4):147.[6]曹继华.四种动物药微量元素研究[J ].中医研究,2001,14(8):35-37.[7]朱梅年.无机元素对人的影响[J ].中医杂志,1983,(5):66.[8]萧德桢.饮食抗癌法[M ].北京:金盾出版社,1987.106-111.[9]喻书彻.锰的雄性生殖性毒性[J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88,(2):70-73.[10]王黎明.摄取钼的病理状态[J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1989,(3):114-115.[11]王凡.铬与健康[J ].微量元素,1986,(1):13-17.[12]李金枝,朱建华.铬与健康[J ].广东微量科学,1997,4(8):8-11.[13]薛彬.镉对小鼠免疫毒性研究[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6,13(3):129-131.[14]曹友军.煤烟污染环境[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3,(4):208-211.[15]林洁.锰的神经行为毒[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999,9(5):307-308.[16]夏元钧.化学物质毒性全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7:114-121.(编辑:程延安)近年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进展R ecen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herapies for Apoplexy Sequel胡怀强Hu Huaiqiang山东中医药大学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摘要:中医药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方法主要包括:①辨证分型治疗;②主方加减治疗,具体包括补气活血方、滋补肝肾方和健脾益气方;③虫类药治疗;④单味药治疗。

中风后遗症中医治疗研究近况

中风后遗症中医治疗研究近况

疗4 例进行疗效 比较 , 5 补阳还五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 上述基础上加用榕树 吊须 、 五指风 、 九龙藤 、 大风艾 、 生艾叶等
例 )两组均 给予 西医常规治疗 , , 治疗组 同时给予补 阳还五汤 后手足痉挛 、 足麻 木用伸筋草 、 手 透骨草、 红花等 , 中风后半身 孙业吴 选 用基础方 ( 黄芪 、 桃仁 、 红花 、 牛膝 、 川 当归 、 赤芍 、
9 例 中风后 遗症患者随机分 为治疗组 ( 7 )和对照组 (5 2 4例 4 加味治疗 , 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 . 对照组为7 . 3 %, 6 7 %。 8
6 %。蔡新伦 [ 9 ’ 应用基 本方 ( 黄芪 、 当归 、 川芎 、 赤芍 、 地龙 、 桃 遗症 的治疗具有其独特疗效 。林森[ 取符合条件 的6例 中 】 : 矬 0
偏瘫 、 、 麻木 言语蹇涩不利 、 口舌喁斜 、 痴呆等 , 叫做脑 中风后 也
不断深入 , 运用 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临床各 种治法 , 对于 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起到很好 的指导作用 ,且效果满意 。现就
20 年 以来针对中风后遗症 中医治疗 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 07
遗 症期 , 与恢复期相比, 恢复速度及程度较慢 。 随着临床研究的 4例 和对 照组3例 , 6 9 对照组采 用血塞通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 ,
论 》原 方既能补气 , , 又能活血通络。 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气虚 经功能缺损评分 、 补 中医证候积 分明显改善 , 且优 于后者 。刘宪 血瘀 型中风后遗 症的临床疗效确切 。 近年来 , 很多研究人员经 过 临床实践进一 步证 明此方 的实用性 。陈万 立等“ 用补阳 】 应 还五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 ,将缺血性 中风后遗症患 者9 例随机分为两组 , 0 治疗组4 例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 , 5 对照组4 例用西 药常规对症治疗 , 5 治疗组 总有效率为9 .%, 11 勇等 【应用如意珍宝丸治疗脑 中风后 遗症患者 10 “ 5 例发现 , 如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中风是指因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急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通常表现为突发的神经系统局部或全身性症状。

中风后遗症包括肢体瘫痪、语言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同时也常伴有便秘等消化系统问题。

便秘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都有一定的影响。

中医在治疗中风后便秘方面的研究备受重视。

本文将对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中医对中风后便秘的认识中医认为中风后便秘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脑部神经功能障碍,从而影响到排便的神经调节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脾主运化,肠主传导。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生化代谢的中心,充分发挥脾胃的功能对于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关键是调理脾胃功能,激活排便功能,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1.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首先采用的是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中风后便秘是由于脾胃功能减退,气滞血瘀导致的,治疗时常采用活血化瘀、理气通便的中药。

常用的中药包括枳壳、大黄、川楝子、火麻仁等。

这些中药可以活血通络、促进气机畅通、调理肠胃,从而起到通便的作用。

2.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也常被应用于中风后便秘的治疗中。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天枢等,这些穴位可以调理脾胃功能,激活气机,促进肠胃蠕动,从而缓解患者的便秘症状。

4. 膏方治疗中医药膏方也是治疗中风后便秘的常用方法之一。

常用的膏方包括补肾益气、活血通络、通便润肠的方剂。

这些膏方可以通过外用和内服的方式,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从而缓解便秘症状。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药复方的研究针对中风后便秘患者的特点,一些中医药研究机构针对性地开展了中药复方的研究。

通过挖掘传统中医药的经典方剂,结合现代药理学和临床疗效,研发出一些具有活血通络、润肠通便作用的中药复方。

这些复方在临床上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亡[16]。

3 结语微量元素钙、磷、镁、锌、锰、硒、铁、钼及铬对人体均为有益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元素。

而镉、铅、砷、汞这些元素,对人体是有害而无益的。

总之,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应该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

参考文献:[1]胡迎芬.钙与骨质疏松[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4,21(3):156-159.[2]顾奎琴.现代营养知识全书[M ].北京:现代出版社,1997.[3]闻芝梅.不同膳食习惯地区中、老年的营养与跟骨小梁密度分析[J ].卫生研究,1992,(3):139-142.[4]赵晶,红昭毅.儿童缺锌现状及其原因探讨[J ].中华儿科杂志,1998,36(1):46.[5]颜世铭.铜与机体防御机制[J ].环境与开发,1995,10(4):147.[6]曹继华.四种动物药微量元素研究[J ].中医研究,2001,14(8):35-37.[7]朱梅年.无机元素对人的影响[J ].中医杂志,1983,(5):66.[8]萧德桢.饮食抗癌法[M ].北京:金盾出版社,1987.106-111.[9]喻书彻.锰的雄性生殖性毒性[J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88,(2):70-73.[10]王黎明.摄取钼的病理状态[J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1989,(3):114-115.[11]王凡.铬与健康[J ].微量元素,1986,(1):13-17.[12]李金枝,朱建华.铬与健康[J ].广东微量科学,1997,4(8):8-11.[13]薛彬.镉对小鼠免疫毒性研究[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6,13(3):129-131.[14]曹友军.煤烟污染环境[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3,(4):208-211.[15]林洁.锰的神经行为毒[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999,9(5):307-308.[16]夏元钧.化学物质毒性全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7:114-121.(编辑:程延安)近年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进展R ecen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herapies for Apoplexy Sequel胡怀强Hu Huaiqiang山东中医药大学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摘要:中医药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方法主要包括:①辨证分型治疗;②主方加减治疗,具体包括补气活血方、滋补肝肾方和健脾益气方;③虫类药治疗;④单味药治疗。

但是,今后应把中医药、针灸、推拿等方法综合应用于临床,以便取得更好的疗效。

同时应加强临床科研设计和实验研究,使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更上一个层次。

Abstract :Chinese therapies for apoplexy sequel include differential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modification of the chief prescriptionsinclusive specifically of prescription for replenishing qi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prescription for invigorating liver and kidney ,and prescription for invigorating spleen and qi ;insect or worm medications ,and single herb treatment.To achieve better effect ,herbal medication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should all be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s.Meanwhil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in the design 2ing of clinical examinations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to bring about far better results in this respect.关键词:中风后遗症;中医药治疗;综述K ey w ords :apoplexy sequel ;Chinese therapies ;summary中图分类号CLC number :R743.3 文献标识码Document code :A 文章编号Article ID :1006-3234(2003)06-0083-03 中风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疾病之一,存在着明显的三高一多(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并发症多)现象,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现代医学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不尽人意,中医药治疗该病有着一定的优势,现就近年来国内中医药对该病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辨证分型治疗辨证论治既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但各个医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中风后遗症进行辨证分型论治。

陈永生[1]、张红玉[2]等认为该病以“本虚标实”为主,肝肾阴虚、气虚不足是其本,风痰瘀血为其标,辨证论治是关键,将本病分为4型,气虚血瘀型治以益气活血、祛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风痰阻络型治以养血祛风、化痰通络,方用大秦艽汤加减;肝肾阴虚型治以滋补肝肾、养血和络,方用地黄饮子加减;陈永生[1]另分积滞内停型治以导滞降浊、醒脑通络法,选方枳实导滞汤加薄荷、石菖蒲、生姜汁;张玉红[2]另分肝阳上亢型治以育阴潜收稿日期:2003-06-05作者简介:胡怀强(1978-),山东莒南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工作。

//250014,山东省济南市;Tel :05312620415・38・2003年11月第6期No.6 Nov. 2003河南中医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OF CHINESE MEDICINE 第18卷 总第109期Vol.18 Sum No.109阳,镇肝熄风,选方镇肝熄风汤,共治疗90例,并设中风回春丸对照组,结果有效率达93.3%,显著优于对照组。

潘晓蓉等[3]根据临床症状分为3型,气虚血滞型,方用补阳还五汤加三七,并重用黄芪;气虚痰阻型,方用涤痰汤加味;阴虚阳亢型,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

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随症加减,如上肢偏瘫重,可加桑枝、桂枝以通络;下肢偏瘫严重加牛膝、续断、桑寄生、杜仲以壮筋骨、强腰膝;偏瘫日久,重用活血药而疗效不显者,可加用水蛭、虻虫类破瘀通络之品,共治疗73例,有效率87.7%。

方毓萌[4]认为该病为久病多虚多瘀,根据临证经验自拟偏瘫方(人参、桂枝、山茱萸、川芎、茯苓、制附子、黄芪、丹参、当归)为基本方,用人参、黄芪补气扶正,山茱萸补肝肾之精,茯苓健脾,附子、桂枝温阳通脉,丹参、川芎、当归养血活血通络。

临证之时,不拘泥于活血化瘀通络,灵活变通。

将该病分为5型,肾虚络阻型治以大补元气、疏通经络法,予偏瘫汤;气虚血滞型治以补气通络,予以偏瘫汤加桃仁、红花、地龙、地鳖虫、生黄芪;风痰阻络型治以祛风化痰通络,予偏瘫汤加胆南星、半夏、石菖蒲、全蝎(研粉冲服);阴虚风动型治以育阴潜阳熄风,予偏瘫汤去桂枝、附子,加龟板、生地黄、天麻、白芍、生龙骨、生牡蛎、鸭蛋黄冲服;脉络失养型治以补气血通脉络,予偏瘫汤去桂枝、制附子,加当归、熟地黄、制首乌、黄精、白芍。

共治疗70例,有效率95.6%。

2 主方加减治疗许多医家抓住中风后遗症病因病机的一个方面,采用主方治疗并随症加减用药,亦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2.1 补气活血方清代医家王清任认为:“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及“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力,必停留而瘀”,后代医家也认为该病主要病机为“因虚致瘀,筋脉失养”,治疗当以益气活血为主。

董桂芬[5]亦认为该病为正气亏虚,瘀血阻络所致,方用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并随症加减,舌强语謇加郁金、石菖蒲祛瘀利窍,口眼 斜加白附子、全蝎、僵蚕祛风通络,肢体麻木、感觉障碍加陈皮、半夏,上肢偏瘫加桂枝,下肢偏瘫加杜仲、川牛膝。

治疗45例,有效率91.1%。

梁建勋[6]以补阳还五汤为主,随症加味:口眼 斜夹风者,加小白附子、僵蚕、全蝎;舌强语謇挟痰者,加胆南星、天竺黄、鸡血藤;半身不遂为主者,加水蛭、桑枝;下肢软弱无力突出者,加川续断、桑寄生、怀牛膝、杜仲;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二便失禁者,加益智仁、菟丝子。

共治60例,有效率88.3%。

何光向等[7]根据临证经验自拟愈风汤(生黄芪、丹参、当归、川芎、桃仁、赤芍、牡丹皮、牛膝、红花、血竭、地龙、鸡血藤、泽兰)为主方,随症加减,出血性加黄芩、炒栀子、茜草;缺血性加党参;肝阳上亢头痛者加天麻、石决明;口眼 斜者加白附子、全蝎;痰盛者加胆南星、半夏;心烦失眠者加珍珠母、酸枣仁;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共治49例,有效率为95.9%。

董桂芬[5]、梁建勋[6]、何光向[7]等学者以补气活血法为主,并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随症加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这体现了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方中重用黄芪,取其大补脾胃元气,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当归尾长于活血,且有化瘀而不伤正之妙;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本方是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使气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2.2 滋补肝肾方有些医家则认为本病更多表现为肝肾阴亏。

正如叶天士所言“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导致内风旋动发本病,肝肾阴虚为其本,风痰瘀血为其标,治疗当以补益肝肾之阴为主。

苏路侠[8]自拟中风回春灵(熟地黄、山茱萸、巴戟天、肉苁蓉、石斛、远志、茯苓、五味子、僵蚕、全蝎、胆南星、天竺黄、石菖蒲、郁金)。

治疗235例,有效率达97.02%。

陈子茂[9]以地黄饮子为基本方,并随症加减:气虚甚者加红参、黄芪;血虚甚者加当归、鸡血藤;阴虚明显者加旱莲草、女贞子;血瘀者加丹参、田七末(冲);少寐者加夜交藤、合欢皮;心悸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痰多者加胆南星、半夏;肝阳偏亢头晕者加天麻、钩藤(后下);舌质暗者加重附桂用量。

治疗20例,有效率80.5%。

肖理[10]拟认为肝肾阴虚为其根本,治以滋补肝肾,补肾为主,使阴血滋而内风熄,并佐以益气、化瘀、潜阳、涤痰等治法,用滋阴通络汤,用生地黄、山茱萸、石斛、麦冬滋阴壮水,肉苁蓉补肾益精,使肾气摄纳有权;石菖蒲、远志、茯苓涤痰开窍,宜通心气以交心肾;重用黄芪大补元气,配当归、赤芍、地龙、水蛭养血活血、化瘀通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