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遗症的中医辨证论治(精)
(完整版)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
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
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
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
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
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
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
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风后遗症中医医案

中风后遗症中医医案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后患者出现的各种功能障碍和神经系统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中风后遗症主要是由于中风导致脑血供不足,气血运行障碍,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和气血不畅。
下面是一则中医医案,供参考:
主要症状:偏瘫,口眼歪斜,言语不清
诊断:中风后遗症
治疗方案:
1. 中药治疗:
- 主方:活血化瘀汤
组成:桃仁10克,红花10克,羌活10克,川芎6克,阿胶5克,当归10克,生地煎汤内服。
- 辅方:通络活血汤
组成:三七10克,丹参10克,桃仁10克,川芎10克,生地15克,川弓30克,白芍15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枸杞子1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
- 另外,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可加减方药,以调理脏腑功能。
2. 针灸治疗:
- 选取穴位:足三里、合谷、涌泉、太溪等穴位;
- 针刺手法:选择适当的针刺手法,如缓刺、波罗针等;
- 针刺次数:每周3次,每次针刺20-30分钟;
- 针刺疗程:治疗至症状明显好转、功能恢复为止。
3. 中医推拿:
- 采用推拿手法,刺激相应的穴位和腧点,促进血液和气的循环,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注意事项:
- 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疲劳;
- 定期进行康复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 配合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高脂、高盐、高糖等食物,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
以上是一则中医医案,但请注意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是不同的,所以治疗方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最好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中风后遗症的概述
2.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
3.验案一: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剂
4.验案二:温经通脉、祛风通络的方剂
5.验案三: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
6.结语
正文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后遗留下的一系列症状,包括肢体瘫痪、关节僵硬、行走不便等。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有着丰富的经验,通过辨证施治,从根源上解决后遗症。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
验案一: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剂
组成:海风藤、秦艽、牛膝、杜仲、桑寄生各 15 克,巴戟、白芍、木瓜、制附子、狗脊、木香各 20 克,薏苡仁 50 克,肉桂 10 克,白醋 15 毫升 (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
功效:用于中风后遗症,症见关节僵硬,行走不便。
验案二:温经通脉、祛风通络的方剂
组成:桂枝、川椒、寻骨风、桑枝、槐枝、桃枝、椿枝、茄根。
用法: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取药汁,兑热水至适宜温度后浸泡,每天两次,5 天为一疗程。
功效:具有温经通脉、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等功效。
验案三: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
取穴:太阳、四白、风池、地仓、颊车、合谷。
针灸方法:根据患者症状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功效:针对不同的症状表现,辨证治疗,从根源上解决后遗症。
结语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更新日期: 10-09
【摘要】 精神状态不协调,生活方式不科学,肥胖、年龄及遗传等为代谢综合征的始动与促进因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情志激动使肝失疏泄,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因此,治疗以疏肝解郁健脾为首要。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肝脾论治 饮食疗法 情志
中医对此研究稍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卫生常识重视不足等,使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在中医界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然而,目前的论治还没有达成共识。所以有必要探讨代谢综合征的辨证论治问题。
1 病因病机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涉及到许多中医经典理论和具体的临床实践。
下面我将结合相关理论和实例,给大家介绍几个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
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多以突然发作的意识障碍、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为主要表现。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发作后,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和病理改变的状况。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目标是通过调整阴阳平衡、补充精气神、疏利经络等手段,恢复生命活力和功能。
第一个案例涉及到了中风后偏瘫的治疗。
一位60岁的男性患者在中风后出现了左侧肢体无力、不能正常行走和使用左手等症状,并持续数月没有明显好转。
在中医诊断中,这是肝胆湿热蕴结导致的经络瘀阻。
治疗方案主要采用了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的中药配方,并结合针灸手法。
经过三个疗程(每疗程一周),患者的肢体功能明显恢复,能正常行走和使用左手。
第二个案例涉及到了中风后失语症的治疗。
一位55岁的女性患者在中风后完全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但其他功能正常。
经过中医辩证分析,认为这是心脾失养导致的气血不足。
治疗方案主要采用了益气养阴、健脾活血的中药配方,并结合舌诊和耳针疗法。
经过两个疗程,患者的失语症明显好转,能够恢复和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第三个案例涉及到了中风后抑郁症的治疗。
一位70岁的男性患者在中风后出现了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失眠等症状,并伴有头晕、乏力等。
通过中医辨证分析,认为这是心脾两虚导致的气血运行不畅。
治疗方案主要采用了补益心脾、活血化瘀的中药配方,并结合针灸疗法。
经过一个疗程,患者的抑郁症状明显改善,情绪稳定,睡眠质量也有所提升。
以上仅是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几个典型案例,证明了中医在此领域的有效治疗作用。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注重以整体观念为基础,注重调整阴阳平衡和调理五脏六腑,通过药物、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来调整机体功能,达到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有其特有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但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否则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
中医辨证论治中风后遗症的诊断与中药组方

减少副作用
中药组方相对安全,与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结 合,可减少化学药物和手术的副作用,提高 患者生活质量。
创新药物研发思路展望
基于中医理论的创新药物 研以中发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
挑战应对
面对中风后遗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中医辨证论治需要不断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和精度,加强临床实践 经验的总结和传承。同时,中药组方需要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的发生。此外,还需要加强中医药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和接受度。
THANKS FOR WATCHING
CHAPTER 02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辨证
辨证依据
病史
了解患者中风病史,包括起病原因、经过、治疗及后 遗症表现。
症状
观察患者神志、言语、肢体运动、感觉等方面的症状 ,判断病情轻重。
体征
检查患者舌象、脉象等体征,了解气血阴阳的盛衰变 化。
辨证分型
肝阳上亢型
表现为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 易怒等症状。
气虚血瘀型
表现为肢体偏瘫、麻木不仁、面色萎黄、舌淡 苔白等症状。
阴虚风动型
表现为手足蠕动、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等症状。
辨证施治原则
祛瘀通络
针对气虚血瘀型患者,采用活 血化瘀、通络止痛的药物进行 治疗。
滋阴润燥
对于阴虚风动型患者,采用滋 阴润燥、熄风止痉的药物进行 治疗。
调整阴阳平衡
根据辨证结果,采用滋阴潜阳 、益气活血等方法,调整患者 阴阳平衡。
经系统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细胞移植治疗
中风病恢复期(后遗症期)中医药治疗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演讲人姓名
中风的概念
病因病机
诊断要点
辨证论治
中风后遗症中医药诊疗方案的研究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 的研究进展
中风病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中风病的西医认识
主要内容
01
中医认为,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角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证的一种疾病 。
01
与痿病鉴别 痿病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但多起病缓慢,起病时无神昏,以双下肢瘫或四肢瘫为多见,或见有患肢肌肉萎缩,或见筋惕肉瞬。中风病亦有见肢体肌肉萎缩者,多于后遗症期由废用所致。
01
脑脊液检查
眼底检查
颅脑CT
MRI
(三)相关检查
辨证要点
01
治疗原则
02
证治分类
03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半身不遂,口眼斜,舌强语蹇或不语,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尿少便干、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舌质红绛苔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上冲犯脑。
壹
贰
中经络--风阳上扰证
中经络--风阳上扰证
治以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以天麻钩藤饮加减。常以天麻、钩藤平肝息风;珍珠母、石决明镇肝潜阳;桑叶、菊花清肝宣热;黄芩、山栀清肝泻火;牛膝活血化瘀,引气血下行。如夹有痰浊,胸闷,恶心,苔腻,加陈胆星、郁金;头痛较重,加羚羊角、夏枯草以清肝息风;腿足重滞,加杜仲、寄生补益肝肾。
证机概要: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
闭证—痰热腑实证
闭证—痰热腑实证
治以通腑泄热,熄风化痰。可用桃仁承气汤加减。以桃仁、大黄、芒硝、枳实通腑泄热,凉血化瘀;陈胆星、黄芩、全瓜蒌清热化痰;赤芍、丹皮凉血化瘀;牛膝引血下行。而头痛,眩晕者,加钩藤、菊花、珍珠母平肝降逆;烦躁不安,彻夜不眠,口干,舌红加生地,沙参、夜交藤养阴安神。
中风后遗症的辨证分型与康复用药

中风后遗症的辨证分型与康复用药
中风也叫脑卒中。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由于中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
中风虽然有相同类似的症状,但形成的病因是不同的,不同病因形成的中风康复起来用药是不同的,如:气虚血瘀型的就得补气为主加上活血化瘀的药,阴虚引起的中风康复就得以滋阴活血化瘀为主。
下面把常见的中风证型与康复用药给大家介绍一下,供大家参考。
一、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康复用药:这个证型是以气虚血瘀为主要症状的,如:无力,脉沉,怕劳累,体倦等为主要表现。
这个证型的中风康复可以用黄芪颗粒来补气,联合溶栓脑通胶囊打通脑络。
二、肝肾阴虚型的中风后遗症康复用药:这个证型的中风患者是以阴虚血少导致的血瘀。
在康复时要以滋阴补血加活血化瘀为主要用药。
这个证型的中风患者可见舌红无苔,手脚发热,爱盗汗,口干等。
这个证型的中风可以用归芍地黄丸来滋阴补血,用溶栓脑通胶囊来打开门瘀阻的经络。
三、痰浊阻络型的中风后遗证康复用药:这个证型的中风患者是以痰浊,痰粘导致的血瘀阻络。
症状以痰多而粘,舌苔厚不易刮下为主要表现,康复用药是以清气化痰联合活血化瘀通脑络的药为主。
推荐清气化痰丸联合溶栓脑通胶囊。
对证一碗汤,不对论船装。
对证用药,提高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 08-10-07 10:12:00 ] 作者:杨文学高天
舒编辑:studa20
【摘要】精神状态不协调,生活方式不科学,肥胖、年龄及遗传等为代谢综合征的始动与促进因素。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情志激动使肝失疏泄,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主要病机之一。
因此,治疗以疏肝解郁健脾为首要。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肝脾论治饮食疗法情志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简称MS)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中心的一组症候群的总和,其包括: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IFG及/或IGT)、高血压、血脂紊乱(高TG血症及/或低HDL C血症),全身或腹部肥胖、高胰岛素血症伴胰岛素抵抗、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等。
其包含的成分也在不断扩大[1-3],西医对MS有广泛的研究。
故MS已成为近年医学界研究的热点。
中医对此研究稍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卫生常识重视不足等,使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在中医界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
然而,目前的论治还没有达成共识。
所以有必要探讨代谢综合征的辨证论治问题。
1 病因病机
1.1 精神状态不协调(紧张、抑郁、焦虑等)、生活方式不科学(缺少合理的运动、生活起居缺少规律等),肥胖、年龄及遗传等均为其始动与促进因素。
其中尤以过食与活动减少为主要病因。
《灵枢·决气篇》:“肝气行于左升至肺,肺气行于右及肾,脾胃居中州运转升清降浊……化气上蒸如雾,熏肤充身。
”中医气化主要为肝脾的气化功能,饮食物经脾胃消化后,水谷之精微吸收,靠肝的疏泄气化作用,将水谷精微转化为各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气归精,精归化……化生精,气生行……精化为气。
”这种气化主要靠肝的疏泄来完成。
所以当机体气化功能失常时,特别是肝脾功能不调,多导致气机紊乱,就会发生代谢异常。
若饮食不节,嗜食肥甘、膏粱厚味等,损伤脾胃;或情志激动使肝失疏泄;肝失条达,水谷精微无以正化,津液输布及代谢减弱,液从浊化,凝聚成痰,酿成脂膏。
肝郁脾虚,痰浊内盛,浸淫脉道,血行不畅而成瘀,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导致气机升降失常,气化功能紊乱,又进一步加重肝脾功能异常及各脏腑间的功能失常,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所以代谢异常应充分考虑与肝脾的气机有密切关系。
《吕氏春秋·尽数篇》:“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 仝小林等[2-3]认为MS以郁为主:以过食和情志为因,用“郁、热、虚、损”四个阶段来概括其从未病到已病,从潜证到显证的整个过程,因郁而热,热耗而虚,由虚及损,形成MS发生、发展的主线,以脾郁、肝郁是其本,表现可有气、血、痰、火、湿、食六郁。
不同阶段表现不同,久而变证百出。
《素问·宣明五气论》曰:“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年龄结构代谢综合征发病相对以中老年为多《素问·上古天真论》“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
”由于肝为刚脏,易动难静,体阴用
阳,肝脏易受内外环境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肝疏泄功能减退,引起一系列代谢失常,年龄越大,血脂异常率越高。
徐远等[4]认为肝失疏泄是代谢综合征出现的重要环节。
伤七情,则肝郁气滞,气机不畅,三焦气化失常,气血津液运行不畅。
另外,肝旺克脾,脾失健运,则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之邪,聚饮成痰,痰浊内生。
1.2 代谢综合征有多种代谢紊乱,表现多以腹型肥胖为主。
在《灵枢·卫气失常篇》有相关记载,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
肉者,身体容大。
脂者,其身收小,膏者多气,多气者热…”。
生活方式方面多食少动成为主要的发病因素。
多食是指热量摄入太多,一是食量多,二是多食肥甘厚味之品;少动是体力活动和运动减少。
摄入多,消耗少,营养过剩,使过多的肥甘厚味得不到正常运化转输,转化为痰、湿、浊、脂,堆积体内,化热化毒,阻碍气机升降。
痰浊的形成责之于脾,是由于脾气虚无以运化和敷布水谷精微,水湿津液代谢障碍形成代谢综合征,表现为形体肥胖、神疲乏力、四肢困倦、少气懒言、腹胀纳呆等症,脾不能把水谷变成精微物质,也不能运化水湿之邪,加之升清降浊功能失常,使浊邪内存,痰湿内蕴,相当于现代医学所指的代谢紊乱。
《诸病源候论》有“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有痰饮也。
”《景岳全书》云“夫人之多痰,皆由中虚使然,果使脾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水谷随食随化,皆成气血,焉得留而为痰。
惟其不能尽化,十留一二,则一二为痰,十留三四,则三四为痰矣,甚至留其七八,则但血气日消,而痰涎日多矣。
”此处的痰是指广义的痰。
李中梓亦认为“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而成痰”,说明脏腑功能失调,中焦气化不利为生痰之本,以致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化生气血,而转化为致病的代谢产物——痰浊。
痰浊形成后,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故有“痰生百病”、“百病都由痰作祟”的说法。
王文健[5]认为代谢综合征患者胃的受纳功能正常甚至过度,但脾的运化,散精功能出现障碍,精微物质进入体内,不能为机体所利用。
脾不散精,物不归正化则为痰,为湿,为浊,临床出现高血糖,高血脂,伤及脉道,则还会引起高血压。
中焦气机失常,导致脾气郁结;肝主疏泄,助脾运化,情志不舒,所思不遂则导致肝气郁结,此为肝脾气郁;脾不散精,积食难化,此为食郁,气虚行血无力而致瘀,郁久化火而成火郁,以脾失健运为代谢综合征之本,气血痰火湿食为本病之标。
所以痰瘀是肝脾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同时也是致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