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合集下载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地黄、当归、川芎、赤芍──养血行血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二)肝阳暴亢,风阳上扰
➢ 症状: 1)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 痛,面红目赤 2)兼症: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3)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腻干,脉弦数。
➢ 治法:平肝息风,清热泻火。 ➢ 主方:天麻钩藤饮加减。中成药:全天麻胶囊 ➢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黄芩、栀子、夏枯草等。
风痰证在发病3d后出现频次减少;风火证 在第3d出现频次最多;痰证出现频次在第 5d后开始下降;风火痰证出现频次在第5d 出现频次最多,且波动较为明显;风痰瘀
证在前3天出现频次较多。
整理课件
36
缺血性中风病
➢ 缺血性中风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与中年以后气血渐衰、正气内虚,产 生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 犯脑或脑脉闭阻有关。
祛痰药
半夏、南星、牙皂、贝母、瓜蒌、竹茹、竹沥、 生姜汁、天竺黄、猴枣、昆布、海藻、马钱子
补益类药
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熟地、首乌、当归、 白芍、桑葚子、麦冬、石斛、天冬、枸杞子、女 贞子、旱莲草、龟板、鳖甲、山茱萸、小胡麻
整理课件
33
六、《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
----临床和科研的准则
➢ 《标准》将中风病证候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 气虚证、阴虚阳亢证6 个基本证候。
整理课件
3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传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定义是指 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 症状和体征在24 h 内完全消失。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研究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机特点属 本虚标实,本虚的主要表现为气虚,标实 则以痰浊、气滞为主。

2020年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中风的辨证论治

2020年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中风的辨证论治

2020年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中风的辨证论治我们为了提高各位考生的复习效率,搜集整理了“2020年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中风的辨证论治”的知识点,详情如下:(1)中经络1)风痰入络证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真方白丸子加减。

常用半夏、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当归、白芍、鸡血藤、豨莶草。

风痰入络证,语言不清者,加菖蒲、远志祛痰宣窍;痰瘀交阻,舌紫有瘀斑,脉细涩者,可酌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

2)风阳上扰证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天麻、钩藤、珍珠母、石决明、桑叶、菊花、黄芩、山栀、牛膝。

风阳上扰证,夹有痰浊,胸闷,恶心,苔腻,加胆南星、郁金;头痛较重,加羚羊角、夏枯草以清肝息风;腿足重滞,加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

3)阴虚风动证主症: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斜,言语不利,手指瞤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方药:镇肝息风汤加减。

常用白芍、天冬、玄参、枸杞子、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牛膝、当归、天麻、钩藤。

虚风动证,痰热较重,苔黄腻,泛恶,加胆南星、竹沥、川贝母清热化痰;阴虚阳亢,肝火偏旺,心中烦热,加栀子、黄芩清热除烦。

(2)中腑脏1)闭证①痰热腑实证主症: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发病,半身不遂,口舌斜,舌强语謇或不语,神识欠清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治法:通腑泄热,息风化痰。

方药:桃仁承气汤加减。

常用桃仁、大黄、芒硝、枳实、胆南星、黄芩、全瓜蒌、桃仁、赤芍、丹皮、牛膝。

痰热腑实证,头痛,眩晕严重者,加钩藤、菊花、珍珠母平肝降逆;烦躁不安,彻夜不眠,口干,舌红,加生地黄、沙参、夜交藤养阴安神。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ppt课件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ppt课件

1. 中风 先兆
2.真中、 类中、
复中
6.标本 虚实
中风辨 证要点
3.病位 浅深和 病情轻

5.病势 的顺逆
4.闭证 和脱证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中经络——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 言不利,但意识清楚;
➢ 中腑——二便闭塞不通,虽有神志障碍但 无昏迷;
➢ 中脏——肢体不用,昏不知人。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1、症状: 1)主症: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 则半身不遂等症。 2)兼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腰酸膝软。 3)苔脉: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 2、治法:育阴潜阳,镇肝熄风。 ➢ 3、主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 4、常用药:
白芍、玄参、天冬──滋阴柔肝熄风 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镇肝潜阳 牛膝──引血下行 天麻、钩藤、菊花──增强平肝熄风之力
地黄、当归、川芎、赤芍──养血行血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症状: 1)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 痛,面红目赤 2)兼症: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3)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腻干,脉弦数。
➢ 治法:平肝息风,清热泻火。 ➢ 主方:天麻钩藤饮加减。中成药:全天麻胶囊 ➢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黄芩、栀子、夏枯草等。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4 现代研究 5 名医经验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西医概念: 中风——是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
的俗称,是指一种急性非外伤性脑局部血 液供应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损害。
包括: 出血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本文概述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而备受关注。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旨在整理和标准化中风病在中医领域的诊断方法和疗效评定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参考指南。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推动中风病中医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提高中风病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二、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故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髓神机受损。

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

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中脏腑者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分。

闭证属实,脱证属虚。

因邪实内闭而致的闭证当以祛邪为要,不宜滥用扶正,以防助邪为患;因正不胜邪而致的脱证,则当以扶正为先,不宜过用祛邪之药,以防伤正。

闭证和脱证虽有阴阳之殊,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两者又常可相互转化,故临床当注意辨证施治。

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头颅CT、MRI等,可明确中风病的诊断,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中风病的诊断,应包括病名诊断、病情评估、病类诊断、病期诊断、证候诊断。

病名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1~9-94)进行诊断。

主症: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中风病_《中医内科学》

中风病_《中医内科学》

医学PPT
4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以“ 内风”立论。
刘河间主“ 心火暴甚”; 李东垣主“ 正气自虚”; 朱丹溪主“ 湿痰生热”; 张景岳倡“ 非风”之说,提出“ 内伤积损”的论 点;
叶天士创立“ 肝阳化风”之说; 王清任创立“ 气虚血瘀”之说。
医学PPT
5
三、范围
中风类同西医脑血管疾病:
暂脑缺短血发作
脑血管病
缺血性
脑梗塞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出血性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医学PPT
6
【病因病机】 1、正气虚弱,内伤积损 <正气虚弱>
年老 气虚 脑脉瘀滞不通
体弱 虚
脑脉失养 中风
久病 阴血亏虚 风痰瘀血上扰
医学PPT
7
<劳倦内伤>
(1)慢性
房劳 肾精暗耗 脏腑损伤 气血逆乱
忧思 心血亏损 气血不足
中风
本 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 标 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医学PPT
11
【诊 断】 一、诊断依据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甚则神 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 体麻木等先兆。
3.年龄多在40岁以上,常嗜好烟酒、膏粱厚味及素有肝 阳上亢,痰湿素盛等,每因恼怒、劳累、酗酒、受凉等因素 诱发。
肝郁化火 烁津成痰 挟风
医学PPT
10
病因:生活失节、情志过激、年龄体质、久病失调。 诱因: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 病机: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
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

中风病的病机及辨证论治

中风病的病机及辨证论治
脱证──救阴回阳固脱 内闭外脱之证──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4、中风恢复期、后遗症 ──多为虚实兼夹,扶正
祛邪,标本兼顾
症治分类 (中经络)
(一)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二)肝阳暴亢,风阳上扰 (三)阴虚风动 (四)气虚血瘀 (五)痰热腑实 (六)风痰瘀内,闭阻经络
(一)风火上扰清窍
症治分类 (中脏腑)
中风病的
病机及辨证论治
禹州市中医院
内容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4 现代研究 5 个人经验
一、概述
中风的概念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喎僻不遂等为主 要的病症,因发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里风性 善行而数变相似,古人类比风邪如矢石之中人,故曰 中风。” 又因发病突然,亦称为“卒中”。
至此,中医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趋于深化。
中风的病因
1.内伤积损 2.劳欲过度 3.饮食不节 4.情志所伤 5.气虚损中
西医的病因
病因分型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和选 择二级预防措施。
当TOAST病因分型,缺血性脑卒中分为: 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2心源性栓塞型 3小动脉闭塞型 4其他明确病因型 5不明原因型等5型。
中脏——肢体不用,昏不知人。
(二)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
脱证
病性


病机
邪气内闭清窍
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 将离决
神志昏迷、牙关紧 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
症状
闭、口噤不开、两 手握固、肢体强痉
开、四肢松懈瘫软、手 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
鼻息低微等
治疗原则
1、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2、中腑──通瘀泄热 3、中脏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

中医内科中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内科中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内科中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中医内科对中风病的辨证分型非常重要。

中医辨证分型是根据中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辨证特点,将患者分为不同的类型,以指导治疗和药物选择。

下面将介绍中医内科中风病的辨证分型。

一、中风病的辨证分型概述中医内科认为中风病主要由于脑血管瘤破裂导致脑出血或脑梗塞引起的,其辨证分型包括气虚血瘀型、痰湿阻络型、热毒内蕴型和肝肾阴亏型等。

每种类型的中风病患者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和辨证特点,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二、气虚血瘀型气虚血瘀型是中风病的一种常见类型。

患者多为中年或老年人,常见症状有面色苍白、舌质淡、脉象细弱等。

辨证特点是气虚血瘀,需要通过补气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当归、川芎等,同时可以配合针灸疗法,如扎血络、刺血等。

三、痰湿阻络型痰湿阻络型是中风病的另一种常见类型。

患者多为体质肥胖、湿重的人群,常见症状有口苦、痰多、舌苔厚腻等。

辨证特点是痰湿阻络,需要通过化痰祛湿、通络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半夏、陈皮、赤芍等,同时可以配合推拿疗法,如捏脊、揉腰等。

四、热毒内蕴型热毒内蕴型是中风病的一种较为复杂的类型。

患者多为年轻人,常见症状有口渴、烦躁、舌红、脉象数等。

辨证特点是热毒内蕴,需要通过清热解毒、凉血散结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连翘、金银花、丹参等,同时可以配合艾灸疗法,如艾炷、艾条等。

五、肝肾阴亏型肝肾阴亏型是中风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患者多为久病体弱、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常见症状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

辨证特点是肝肾阴亏,需要通过滋阴养血、益肾安神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首乌藤、熟地、酸枣仁等,同时可以配合推拿疗法,如按揉太冲穴、涌泉穴等。

中风病的辨证分型是中医内科治疗中风病的重要依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辨证分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患者的辨证类型也可能存在变化,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调整。

中风病的中医辩证治疗

中风病的中医辩证治疗

辨证论治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 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 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 治法:通腑化痰。 方药:大承气汤加味。
辨证论治
气虚血瘀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言语謇涩或不语, 偏身麻木,面色觥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便溏,手 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 弦。 治法:益气活血,扶正祛邪。 方药:补阳还五汤。
结语
中风病属危急重病,临床极为常见。其病因以积损正衰为 主,病位在脑,常涉及心、肝、肾、脾,其病机多由气血 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按脑髓神机受 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论 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 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治疗方 面,结合病类(中经络、中脏腑的不同)、病期(急性期、 恢复期、后遗症期的不同)及证候特点,而采用活血化瘀、 化痰通络、平肝熄风、清化痰热、通腑化痰、益气活血、 育阴熄风、醒神开窍、回阳固脱等法。中风病的治疗,宜 采用综合疗法,注意康复训练。本病在未发之前,如有中 风先兆,必须积极防治。
辨证论治
肝阳上亢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 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 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 数。 治法:滋养肝肾,潜阳熄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
辨证论治
『中腑脏』 ·痰热内闭清窍(阳闭) 症状:起病骤急,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鼻鼾痰鸣, 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 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干腻,脉 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配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源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

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

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

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

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

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

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

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至于悲恐惊吓,精神紧张或情志异常波动,常为中风诱发因素。

(2)劳累过度本病亦可因操劳过度,形神失养,以致阴血暗耗,虚阳化风扰动为患。

再则纵欲伤精亦是水亏于下,火旺于上,发病之因。

中风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这和人过中年以后,机体日趋衰弱,阴血日趋亏耗不无关系。

(二)外因外因在中风发病过程中亦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有时甚则成为中风发病的主要因素。

外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起肝风,夹痰上扰,可致中风发病。

(2)气候变化中风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很大关系。

入冬骤然变冷,寒邪入侵,可影响血脉循环是容易发病的。

(三)、发病机制祖国医学对中风发病的机理认识为以下几方面。

(1)内风动越内风因脏腑阴阳失调而生。

火极以生风,血虚液燥可以动风。

内风旋转,必气火俱浮,迫血上涌,致成中风危候。

是中风发生、发展变化中最基本的病理变化之一。

(2)五志化火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

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皆为热甚可以发生卒中。

(3)痰阻经络痰分风痰、热痰、湿痰。

风痰系内风旋动,挟痰横窜脉络,蒙闭清窍而发病。

热痰乃痰湿郁而化火,湿痰则常由气虚而生,多在中风恢复期或后遗症时,因气虚湿痰阻络而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诸证。

(4)气机失调气机失调多指气虚,气郁,气逆。

对中风发病,李东垣有“正气自虚”之说,为中风发病之主要病机。

(5)瘀血阻滞瘀血,是指体内的离经之血或血运不畅,停蓄于机体某一部位的血液。

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瘀血的形成,可因气滞、气虚、血寒、血热等使血行不畅或血热妄行等造成血离经脉,停蓄为瘀。

瘀血而成,阻滞经络而发中风。

三、中风病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中医症状学的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标志。

症状学所揭示的是患者自身所感受到的各种异常和不适,或由医生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是机体病理变化的外部表现。

以下就中风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作简要的论述;(一)头痛头痛是中风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据统计头痛在出血性中风的发生率约为50—60%,在缺血性中风中的发生率约为5—25%。

根据祖国医学传统理论认为,中风病中头痛的出现,主要由肝阳上亢,瘀血阻络,痰浊上蒙,中气虚弱与血虚阴亏所致。

现就以上几种类型出现的头痛做临床鉴别:(1)肝阳上亢头痛,是因为怒气伤肝,肝火上扰,或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清窍被扰所致。

其特点为:头痛以胀痛为主。

并较剧烈,伴眩晕口干面赤,烦燥易怒,怒则加重,耳鸣胁痛,舌红少苔或苔黄.脉弦有力。

(2)瘀血阻络头痛,多因久病入络,血滞不行,或有败血瘀结脉络。

其特点为:疼痛如刺,痛有定处,病势缠绵,舌质紫黯,舌面或舌边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涩或沉涩。

(3)痰浊头痛,多因素有痰湿,复因肝风内动,挟痰上蒙所致。

其特点:头昏沉作痛,伴眩晕,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苔厚腻,脉弦滑。

(4)中气虚弱头痛,由中气虚弱,清阳不升,脑失其养所致。

其特点为:头脑空痛,绵绵不已,伴身倦无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苔薄自,脉虚无力。

(5)阴虚血亏头痛,由营血不足,阴血不能上荣于脑所致。

其特点:头痛隐隐,伴头晕,目涩昏花,面色晄白,心悸失眠,爪甲不荣,舌淡苔薄,脉细涩。

以上论述的五种头痛,临床中前三种类型多见于中风的急性期,后两种类型多见于中风的恢复期或后遗症期。

(二)头晕头晕是中风病常见症状之一。

祖国医学理论认为中风病中出现头晕症状,主要是由风火上扰,痰湿中阻,阴虚阳亢,中气不足,心脾血虚,肾虚精亏等六种原因引起。

由于其病机的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其鉴别方法是:(1)风火上扰头晕,由气郁化火,风阳内动,使风火相煽,上扰清窍所致。

其特点:头晕头胀,面赤易怒,烦燥少寐,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2)阴虚阳亢头晕,以阴虚为本,阳亢为标.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其特点:头晕目涩,心悸失眠,或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3)痰浊中阻头晕,由湿聚生痰,痰湿中阻,上蒙清阳而致。

其特点:头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纳呆,形体困倦,或嗜睡,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或弦滑。

(4)中气不足头晕,由中风日久,久卧伤气,年事已迈,脾胃虚弱所致。

其特点:头晕,面色晄白,体倦懒言,神疲纳减,自汗便溏,舌淡脉细等。

(5)心脾两虚头晕,由脾胃虚弱,气不生血,心失濡养所致。

其特点: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脉细弱。

(6)肾精不足头晕,由年老肾虚,肾精不足。

髓海空虚所致。

其特点:头晕耳鸣,精神萎糜,记忆减退,腰膝酸软,遗精阳萎,舌质谈红,苔薄白脉弦细。

临床中前三种表现多见于中风的急性期,后三种表现多见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三)神昏神昏是以神识不清,不醒人事,呼之不应,甚则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为临床特征的常见内科急症,亦为中风病常见症状之一。

闭与脱的鉴别点在于:闭证以神昏时牙关紧闭,肢强掌握,面赤气粗,痰涎壅盛为特点。

脱证以神昏时目合口开,手撒遗尿,鼻鼾息微,汗出肢冷为特点。

然而中风病人在临床的表现,往往是虚实挟杂,内闭外脱,既有痰浊壅盛,上蒙清窍之实,又有气血耗散,神不守舍之虚,临证中必须详细辨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而立法用药。

(四)谵语谵语是以神志不清,胡言乱语为特征的一种症状。

多见于出血性中风患者。

(五)呕吐呕吐出现于中风病的急性期。

中医认为是胃气上逆的表现,当中风脑部有病变时,可通过经络影响于胃,使胃失和降而发生呕吐。

其特点:呕吐来势较猛,有喷射之状,或干呕无物,因本症状多由肝阳上亢引起,故临床上除呕吐见症外,还多兼见头痛,神昏,面红目赤,脉弦有力等。

(六)半身不遂半身不遂指单侧上下肢瘫痪,不能随意活动而言,简称偏瘫,是中风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引起半身不遂的原因很多,临床治疗中需详加鉴别。

(1)风中经络与肝阳化风半身不遂。

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腠理疏松,风邪仍得以乘袭,风中经络,气血痹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患者素体痰浊内盛,外风引起痰湿流窜经络,而引起半身不遂。

(2)痰火内闭与痰湿内闭半身不遂。

二者均属痰涎壅盛阻滞经络,(3)阳气虚脱与阴脱阳浮半身不遂。

二者皆属脱证此乃危候,由于神识不清,确定半身不遂在于何侧每遇困难。

(4)气虚血瘀与肝肾亏虚半身不遂。

二者常见于中风的后遗症期。

气虚血瘀者,由于气虚无力推动血液循行而瘀阻经脉.,肝肾不足者,精血不足,筋脉失养。

以上几种类型表现,前三种多出现在中风的急性期,后者常见中风病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七)半身麻木半身麻木是指麻木仅见于半侧肢体者。

既是中风常见症状之一,也是中风的重要先兆。

中医理论认为半身麻木主要由中气虚弱,营血亏虚,肝风内动,痰湿阻络引起。

其临床鉴别如下:(1)中气虚弱半身麻木,由劳力过度,饮食不节或药物攻伐太过,以致中气受损,元气不充而致。

(2)营血亏虚半身麻木,由房劳过度,阴精损伤以致阴血亏虚,筋脉失荣所致。

(3)肝风内动半身麻木,由肝阳素旺,阳亢生风,风窜经络,经络失荣而致。

(4)痰湿阻络半身麻木,由脾不化津,滓蓄成湿,湿聚为痰,痰伏经络所致。

(八)肢体抽搐抽搐是指肢体四肢不自主的抽动,甚则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为特征的一种症状。

中风病出现肢体抽搐,大多伴有神昏。

其临床鉴别如下:(1)中风肝火痰热而发抽搐者,(2)中风因肝风痰浊而发抽搐者,(3)中风因肝肾阴虚而致抽搐者。

(九)语言障碍语言障碍是指包括因舌体强硬,活动不灵而致语言蹇涩,谈吐不清,或发音不能,声音嘶哑而言。

也称为失语。

由肝阳上亢,痰邪阻窍,风痰阻络,肾虚精亏引起。

(十)二便不调(一)小便不调小便不调包括小便短黄,清长,频数,刺痛,余沥,失禁,隆闭,不畅及小便混浊等。

中风病患者小便不调主要以小便失禁和余沥为主,若发病前无前列腺肥大情况的,很少出现隆闭现象。

在中风急性期,由于意识昏蒙,无论脱证和闭证,小便失调多以失禁为临床表现。

对其辨证治疗,应根据所出现的证候来判断,若患者以闭证为主要表现,就应给开窍;若患者以脱证为主要表现,应给于固脱。

中风后遗症期所出现的小便失禁,小便余沥,多由肾气不足,精血空虚,下元不固,膀胱不能约束尿液所致。

(二)大便失调中风病所出现的大便失调,以大便秘结表现者为多。

其病因多由胃肠积热,阳明腑实和血虚津亏,大便失润所致。

一般临床所见,前者由中风引起一时性大便失调,而后者一病前既有习惯性便秘病史。

(十一)瘫痪侧手足肿胀瘫痪侧手足肿胀,在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常可见到。

该症出现预示着肢体偏瘫难以恢复。

中医理论认为该症主要是由气血运行不畅.痰湿瘀血留于经络肌表所致。

五中风病中医治法祖国医学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对中风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和特色,积累了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

中风病的治法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抓住风、火、痰、瘀、虚等病机要点,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治疗法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