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2020年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中风的辨证论治

2020年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中风的辨证论治我们为了提高各位考生的复习效率,搜集整理了“2020年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中风的辨证论治”的知识点,详情如下:(1)中经络1)风痰入络证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真方白丸子加减。
常用半夏、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当归、白芍、鸡血藤、豨莶草。
风痰入络证,语言不清者,加菖蒲、远志祛痰宣窍;痰瘀交阻,舌紫有瘀斑,脉细涩者,可酌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
2)风阳上扰证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天麻、钩藤、珍珠母、石决明、桑叶、菊花、黄芩、山栀、牛膝。
风阳上扰证,夹有痰浊,胸闷,恶心,苔腻,加胆南星、郁金;头痛较重,加羚羊角、夏枯草以清肝息风;腿足重滞,加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
3)阴虚风动证主症: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斜,言语不利,手指瞤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方药:镇肝息风汤加减。
常用白芍、天冬、玄参、枸杞子、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牛膝、当归、天麻、钩藤。
虚风动证,痰热较重,苔黄腻,泛恶,加胆南星、竹沥、川贝母清热化痰;阴虚阳亢,肝火偏旺,心中烦热,加栀子、黄芩清热除烦。
(2)中腑脏1)闭证①痰热腑实证主症: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发病,半身不遂,口舌斜,舌强语謇或不语,神识欠清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治法:通腑泄热,息风化痰。
方药:桃仁承气汤加减。
常用桃仁、大黄、芒硝、枳实、胆南星、黄芩、全瓜蒌、桃仁、赤芍、丹皮、牛膝。
痰热腑实证,头痛,眩晕严重者,加钩藤、菊花、珍珠母平肝降逆;烦躁不安,彻夜不眠,口干,舌红,加生地黄、沙参、夜交藤养阴安神。
中风病_《中医内科学》

医学PPT
4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以“ 内风”立论。
刘河间主“ 心火暴甚”; 李东垣主“ 正气自虚”; 朱丹溪主“ 湿痰生热”; 张景岳倡“ 非风”之说,提出“ 内伤积损”的论 点;
叶天士创立“ 肝阳化风”之说; 王清任创立“ 气虚血瘀”之说。
医学PPT
5
三、范围
中风类同西医脑血管疾病:
暂脑缺短血发作
脑血管病
缺血性
脑梗塞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出血性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医学PPT
6
【病因病机】 1、正气虚弱,内伤积损 <正气虚弱>
年老 气虚 脑脉瘀滞不通
体弱 虚
脑脉失养 中风
久病 阴血亏虚 风痰瘀血上扰
医学PPT
7
<劳倦内伤>
(1)慢性
房劳 肾精暗耗 脏腑损伤 气血逆乱
忧思 心血亏损 气血不足
中风
本 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 标 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医学PPT
11
【诊 断】 一、诊断依据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甚则神 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 体麻木等先兆。
3.年龄多在40岁以上,常嗜好烟酒、膏粱厚味及素有肝 阳上亢,痰湿素盛等,每因恼怒、劳累、酗酒、受凉等因素 诱发。
肝郁化火 烁津成痰 挟风
医学PPT
10
病因:生活失节、情志过激、年龄体质、久病失调。 诱因: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 病机: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
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

中风病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
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
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1.1.1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
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
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1.1.2病类诊断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中医内科学 中风

①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汗出如珠, 目合口张,肢体瘫软,手撒肢厥; ②兼次症:气息微弱,面色苍白,瞳神散大, 二便失禁; ③舌象:舌质淡紫,或舌体卷缩,苔白腻; ④脉象:脉微欲绝。 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
【辨证论治】
恢复期 1 、风痰瘀阻证 (1)辨证依据: ①主症:言语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 ②兼次症:舌强,口角流涎,偏身麻木,
【预防与调护】
1、重视先兆,积极预防治疗。 2、急性期重点诊治,防止变证(防止并发症)。 3、辨证施护与康复护理。 4、慎起居,畅情志,调饮食 5、防复发。 6、中风后期,康复训练。
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角弓
反张为临床主证,
病发时可伴高热、
神昏,但无口舌
歪斜及肢体偏瘫。
【诊断】
4、中风(中经络)与痿病的鉴别
痿病——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
用而致肌肉萎缩或瘫痪的
病证。临床以双下肢
痿软无力多见,发病 缓慢,病程长。
【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中经络
1、风痰阻络(外风入中) (1)辨证依据: ①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发半身不遂,
【鉴别诊断】
2、中风(中脏腑)与厥证、痫病的鉴别 痫病 共同点 厥证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昏迷时间较 短,伴四肢 逆冷,清醒 后如常人。 昏迷时间较 长,伴口舌 歪斜、半身 不遂、语言 不利。 中风
有抽搐、怪 叫、吐涎, 不同点 清醒后如常 人。有反复 发作史。
【诊断】
3、中风(中脏腑)与痉病的鉴别
病因病机示意图
气血亏虚→脑脉瘀阻 内伤积损 (年老久病) 肝肾阴虚→阳亢风动 劳倦内伤→阳气升张→阳升风动 (烦劳过度) 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热互结 (饮食不节) 五志化火→心火亢盛 情志过极
关于中风,中医是辩证和看证治分类!(内含药方)

关于中风,中医是辩证和看证治分类!(内含药方)素食主义者发生中风的几率更大?!近来“素食风”真是越来越流行了,人们越来越惧怕肥胖,所以人们在饮食的选择上就越来越注意了,甚至很多人开始只吃素食,觉得这样可以避免发胖,从而减小发病几率。
然而,最近英国的一些研究者发现:纯粹吃素食更容易发生中风!研究者调查了5万人,发现纯粹吃素食的人患心脏病的几率低于普通人,但他们患中风的几率比普通人高出20%!虽然不能证明完全的因果关系,但却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信息:饮食不够均衡也是容易患病的。
中风在我国的发病率和致残率都是非常高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下面大家就跟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咱们中风的相关知识点吧!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中风吧!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中风的病因: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气虚邪中。
中风的病机:中风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为其病机六端。
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
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瘀。
其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标实为风火相扇,痰湿壅盛,气血逆乱。
轻者风痰横窜经络而为中经络,重者肝阳肝风夹痰夹火上闭清窍而为中脏腑,轻重之间的转化往往发生在疾病的初发阶段,且变化迅速,与预后密切相关。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中风的辨证论治!首先它的辨证要点是:中风临证,首辨中经络或中脏腑,中脏腑者辨闭证与脱证,闭证应辨阳闭阴闭,同时应辨当前所处病期。
中经络、中脏腑的辨别是重点。
中经络者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中脏腑则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用。
其次是治疗原则:中经络以平肝息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中脏腑闭证,治当息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对内闭外脱之证,则须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中风的中医辩证施治

中风的中医辩证施治什么是中风?中风病,是以猝发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舌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突发口舌斜、半身不遂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见症多端,与自然界善行数变的风邪特征相似,故名“中风”。
多属气血逆乱,内脏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内风”。
与中风病记载类似的病证,最早见于《内经》,其中,把有半身不遂表现者称为“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把中风突发昏迷称为“大厥”、“薄厥”、“击仆”。
东汉张仲景首提“中风”之名,但其含义却有邪在经、在络、在腑、在脏的不同。
单以口眼斜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也称为中风,又叫“口僻”,实属另一类疾病。
历代文献中还有“真中风”、“类中风”、“卒中”、“风痱”、“风痹”等病名,其内涵与中风病有相同者,也有相异的。
为规范中医病名,现今大多数专家趋向于统称“中风病”,不包括伤寒论桂枝汤证之“中风”和属于西医面神经麻痹的“口僻”。
西医的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等均按中风病论治。
由于此病发病率、病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均较高,病因繁多,病机复杂,辨证类型多,治疗时间长,疗效慢,后遗症多,康复较为困难,在古代即被列为风、痨、鼓、膈四大内科病证之首,故属于疑难病。
西医学认为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种急性非外伤性局部脑供血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损害,分为缺血性(脑血栓形成,约占50%;脑栓塞,约占7%)和出血性(脑出血,约占28%;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15%)两大类,与中医的中风病临床特征极为相似。
故中西医可互相联系和参考。
但西医学之面神经炎、多发性神经根炎、癔病性瘫痪等疾病,虽也有突发瘫痪或口舌斜等症状,但没有半身不遂之主症,故不属于中风病范畴。
[病因]中风病之发生虽较突然,但其形成却有一个较长的渐进的过程。
医家将其病因主要归纳为虚、火、风、痰、气、血六端。
由于养生不慎,正气渐亏,心、肝、肾等内脏阴阳失调,精、气、神日渐不足,加之情志抑郁或亢奋、嗜酒过度、房室不节、劳倦过度、气候变化剧烈等作为诱因,致气虚精亏,气滞血瘀,筋脉肌肉失养,或肝肾不足,肝阳暴张,血随气逆,夹痰夹火,上闭清窍,横窜经隧,气血逆乱,病发于一旦,遂成本病。
中医辨证论治中风后遗症的诊断与中药组方

减少副作用
中药组方相对安全,与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结 合,可减少化学药物和手术的副作用,提高 患者生活质量。
创新药物研发思路展望
基于中医理论的创新药物 研以中发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
挑战应对
面对中风后遗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中医辨证论治需要不断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和精度,加强临床实践 经验的总结和传承。同时,中药组方需要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的发生。此外,还需要加强中医药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和接受度。
THANKS FOR WATCHING
CHAPTER 02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辨证
辨证依据
病史
了解患者中风病史,包括起病原因、经过、治疗及后 遗症表现。
症状
观察患者神志、言语、肢体运动、感觉等方面的症状 ,判断病情轻重。
体征
检查患者舌象、脉象等体征,了解气血阴阳的盛衰变 化。
辨证分型
肝阳上亢型
表现为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 易怒等症状。
气虚血瘀型
表现为肢体偏瘫、麻木不仁、面色萎黄、舌淡 苔白等症状。
阴虚风动型
表现为手足蠕动、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等症状。
辨证施治原则
祛瘀通络
针对气虚血瘀型患者,采用活 血化瘀、通络止痛的药物进行 治疗。
滋阴润燥
对于阴虚风动型患者,采用滋 阴润燥、熄风止痉的药物进行 治疗。
调整阴阳平衡
根据辨证结果,采用滋阴潜阳 、益气活血等方法,调整患者 阴阳平衡。
经系统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细胞移植治疗
【中风—中经络的辨证论治】中医医师分阶段考试考点

【中风—中经络的辨证论治】中医医师分阶段考试考点关于“【中风—中经络的辨证论治】中医医师分阶段考试考点”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下:中经络(1)风痰入络证证候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证机概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入中,气血闭阻。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
常用药:半夏、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当归、白芍、鸡血藤、稀莶草。
加减:语言不清者,加菖蒲、远志祛痰宣窍;痰瘀交阻,舌紫有瘀斑,脉细涩者,可酌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
(2)风阳上扰证证候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天麻、钩藤、珍珠母、石决明、桑叶、菊花、黄芩、山栀、牛膝。
加减:夹有痰浊,胸闷,恶心,苔腻,加陈胆星、郁金;头痛较重,加羚羊角、夏枯草以清肝息风;腿足重滞,加杜仲、寄生补益肝肾。
(3)阴虚风动证证候主症: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瞒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
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代表方:镇肝息风汤加减。
常用药:白芍、天冬、玄参、枸杞子、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牛膝、当归、天麻、钩藤。
加减:痰热较重,苔黄腻,泛恶,加胆星、竹沥、川贝母清热化痰;阴虚阳亢,肝火偏旺,心中烦热,加栀子、黄芩清热除烦。
以上内容“【中风—中经络的辨证论治】中医医师分阶段考试考点”医学教育网整理,更多内容请关注医学教育网医师分阶段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
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
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
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
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
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
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
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至于悲恐惊吓,精神紧张或情志异常波动,常为中风诱发因素。
(2)劳累过度本病亦可因操劳过度,形神失养,以致阴血暗耗,虚阳化风扰动为患。
再则纵欲伤精亦是水亏于下,火旺于上,发病之因。
中风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这和人过中年以后,机体日趋衰弱,阴血日趋亏耗不无关系。
(二)外因外因在中风发病过程中亦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有时甚则成为中风发病的主要因素。
外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起肝风,夹痰上扰,可致中风发病。
(2)气候变化中风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很大关系。
入冬骤然变冷,寒邪入侵,可影响血脉循环是容易发病的。
(三)、发病机制祖国医学对中风发病的机理认识为以下几方面。
(1)内风动越内风因脏腑阴阳失调而生。
火极以生风,血虚液燥可以动风。
内风旋转,必气火俱浮,迫血上涌,致成中风危候。
是中风发生、发展变化中最基本的病理变化之一。
(2)五志化火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
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皆为热甚可以发生卒中。
(3)痰阻经络痰分风痰、热痰、湿痰。
风痰系内风旋动,挟痰横窜脉络,蒙闭清窍而发病。
热痰乃痰湿郁而化火,湿痰则常由气虚而生,多在中风恢复期或后遗症时,因气虚湿痰阻络而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诸证。
(4)气机失调气机失调多指气虚,气郁,气逆。
对中风发病,李东垣有“正气自虚”之说,为中风发病之主要病机。
(5)瘀血阻滞瘀血,是指体内的离经之血或血运不畅,停蓄于机体某一部位的血液。
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瘀血的形成,可因气滞、气虚、血寒、血热等使血行不畅或血热妄行等造成血离经脉,停蓄为瘀。
瘀血而成,阻滞经络而发中风。
三、中风病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中医症状学的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标志。
症状学所揭示的是患者自身所感受到的各种异常和不适,或由医生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是机体病理变化的外部表现。
以下就中风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作简要的论述;(一)头痛头痛是中风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据统计头痛在出血性中风的发生率约为50—60%,在缺血性中风中的发生率约为5—25%。
根据祖国医学传统理论认为,中风病中头痛的出现,主要由肝阳上亢,瘀血阻络,痰浊上蒙,中气虚弱与血虚阴亏所致。
现就以上几种类型出现的头痛做临床鉴别:(1)肝阳上亢头痛,是因为怒气伤肝,肝火上扰,或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清窍被扰所致。
其特点为:头痛以胀痛为主。
并较剧烈,伴眩晕口干面赤,烦燥易怒,怒则加重,耳鸣胁痛,舌红少苔或苔黄.脉弦有力。
(2)瘀血阻络头痛,多因久病入络,血滞不行,或有败血瘀结脉络。
其特点为:疼痛如刺,痛有定处,病势缠绵,舌质紫黯,舌面或舌边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涩或沉涩。
(3)痰浊头痛,多因素有痰湿,复因肝风内动,挟痰上蒙所致。
其特点:头昏沉作痛,伴眩晕,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苔厚腻,脉弦滑。
(4)中气虚弱头痛,由中气虚弱,清阳不升,脑失其养所致。
其特点为:头脑空痛,绵绵不已,伴身倦无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苔薄自,脉虚无力。
(5)阴虚血亏头痛,由营血不足,阴血不能上荣于脑所致。
其特点:头痛隐隐,伴头晕,目涩昏花,面色晄白,心悸失眠,爪甲不荣,舌淡苔薄,脉细涩。
以上论述的五种头痛,临床中前三种类型多见于中风的急性期,后两种类型多见于中风的恢复期或后遗症期。
(二)头晕头晕是中风病常见症状之一。
祖国医学理论认为中风病中出现头晕症状,主要是由风火上扰,痰湿中阻,阴虚阳亢,中气不足,心脾血虚,肾虚精亏等六种原因引起。
由于其病机的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其鉴别方法是:(1)风火上扰头晕,由气郁化火,风阳内动,使风火相煽,上扰清窍所致。
其特点:头晕头胀,面赤易怒,烦燥少寐,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2)阴虚阳亢头晕,以阴虚为本,阳亢为标.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其特点:头晕目涩,心悸失眠,或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3)痰浊中阻头晕,由湿聚生痰,痰湿中阻,上蒙清阳而致。
其特点:头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纳呆,形体困倦,或嗜睡,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或弦滑。
(4)中气不足头晕,由中风日久,久卧伤气,年事已迈,脾胃虚弱所致。
其特点:头晕,面色晄白,体倦懒言,神疲纳减,自汗便溏,舌淡脉细等。
(5)心脾两虚头晕,由脾胃虚弱,气不生血,心失濡养所致。
其特点: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脉细弱。
(6)肾精不足头晕,由年老肾虚,肾精不足。
髓海空虚所致。
其特点:头晕耳鸣,精神萎糜,记忆减退,腰膝酸软,遗精阳萎,舌质谈红,苔薄白脉弦细。
临床中前三种表现多见于中风的急性期,后三种表现多见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三)神昏神昏是以神识不清,不醒人事,呼之不应,甚则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为临床特征的常见内科急症,亦为中风病常见症状之一。
闭与脱的鉴别点在于:闭证以神昏时牙关紧闭,肢强掌握,面赤气粗,痰涎壅盛为特点。
脱证以神昏时目合口开,手撒遗尿,鼻鼾息微,汗出肢冷为特点。
然而中风病人在临床的表现,往往是虚实挟杂,内闭外脱,既有痰浊壅盛,上蒙清窍之实,又有气血耗散,神不守舍之虚,临证中必须详细辨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而立法用药。
(四)谵语谵语是以神志不清,胡言乱语为特征的一种症状。
多见于出血性中风患者。
(五)呕吐呕吐出现于中风病的急性期。
中医认为是胃气上逆的表现,当中风脑部有病变时,可通过经络影响于胃,使胃失和降而发生呕吐。
其特点:呕吐来势较猛,有喷射之状,或干呕无物,因本症状多由肝阳上亢引起,故临床上除呕吐见症外,还多兼见头痛,神昏,面红目赤,脉弦有力等。
(六)半身不遂半身不遂指单侧上下肢瘫痪,不能随意活动而言,简称偏瘫,是中风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引起半身不遂的原因很多,临床治疗中需详加鉴别。
(1)风中经络与肝阳化风半身不遂。
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腠理疏松,风邪仍得以乘袭,风中经络,气血痹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患者素体痰浊内盛,外风引起痰湿流窜经络,而引起半身不遂。
(2)痰火内闭与痰湿内闭半身不遂。
二者均属痰涎壅盛阻滞经络,(3)阳气虚脱与阴脱阳浮半身不遂。
二者皆属脱证此乃危候,由于神识不清,确定半身不遂在于何侧每遇困难。
(4)气虚血瘀与肝肾亏虚半身不遂。
二者常见于中风的后遗症期。
气虚血瘀者,由于气虚无力推动血液循行而瘀阻经脉.,肝肾不足者,精血不足,筋脉失养。
以上几种类型表现,前三种多出现在中风的急性期,后者常见中风病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七)半身麻木半身麻木是指麻木仅见于半侧肢体者。
既是中风常见症状之一,也是中风的重要先兆。
中医理论认为半身麻木主要由中气虚弱,营血亏虚,肝风内动,痰湿阻络引起。
其临床鉴别如下:(1)中气虚弱半身麻木,由劳力过度,饮食不节或药物攻伐太过,以致中气受损,元气不充而致。
(2)营血亏虚半身麻木,由房劳过度,阴精损伤以致阴血亏虚,筋脉失荣所致。
(3)肝风内动半身麻木,由肝阳素旺,阳亢生风,风窜经络,经络失荣而致。
(4)痰湿阻络半身麻木,由脾不化津,滓蓄成湿,湿聚为痰,痰伏经络所致。
(八)肢体抽搐抽搐是指肢体四肢不自主的抽动,甚则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为特征的一种症状。
中风病出现肢体抽搐,大多伴有神昏。
其临床鉴别如下:(1)中风肝火痰热而发抽搐者,(2)中风因肝风痰浊而发抽搐者,(3)中风因肝肾阴虚而致抽搐者。
(九)语言障碍语言障碍是指包括因舌体强硬,活动不灵而致语言蹇涩,谈吐不清,或发音不能,声音嘶哑而言。
也称为失语。
由肝阳上亢,痰邪阻窍,风痰阻络,肾虚精亏引起。
(十)二便不调(一)小便不调小便不调包括小便短黄,清长,频数,刺痛,余沥,失禁,隆闭,不畅及小便混浊等。
中风病患者小便不调主要以小便失禁和余沥为主,若发病前无前列腺肥大情况的,很少出现隆闭现象。
在中风急性期,由于意识昏蒙,无论脱证和闭证,小便失调多以失禁为临床表现。
对其辨证治疗,应根据所出现的证候来判断,若患者以闭证为主要表现,就应给开窍;若患者以脱证为主要表现,应给于固脱。
中风后遗症期所出现的小便失禁,小便余沥,多由肾气不足,精血空虚,下元不固,膀胱不能约束尿液所致。
(二)大便失调中风病所出现的大便失调,以大便秘结表现者为多。
其病因多由胃肠积热,阳明腑实和血虚津亏,大便失润所致。
一般临床所见,前者由中风引起一时性大便失调,而后者一病前既有习惯性便秘病史。
(十一)瘫痪侧手足肿胀瘫痪侧手足肿胀,在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常可见到。
该症出现预示着肢体偏瘫难以恢复。
中医理论认为该症主要是由气血运行不畅.痰湿瘀血留于经络肌表所致。
五中风病中医治法祖国医学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对中风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和特色,积累了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
中风病的治法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抓住风、火、痰、瘀、虚等病机要点,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治疗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