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辨证在中风中医辨证中的应用(一)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中风的辨证施护

中医护理:中风的辨证施护

1辨证中风的发生,主要在于患者平素阴阳失调,气血亏虚,调养失摄,忧思恼怒,饮食失节,劳累伤正,外受时邪等诱发。

发病的主要病理为阴不恋阳而致肝阳暴涨,阳化风动,气血逆乱,挟痰挟火,窜扰经脉,闭寒心窍而致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症。

临床上常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

中经络者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轻,中脏腑常有神志不清而病重。

(1)中经络:大部分患者神志清楚,少数患者有轻度的意识障碍。

证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细。

(2)中脏腑:根据正邪情况有闭证和脱证之分。

①闭证:邪闭于内,以痰浊为主,为实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禁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

可见气粗,鼻鼾,痰鸣。

舌苔黄腻,脉弦滑数;②脱证:气脱于外,以正气外脱为主,为虚证。

突然昏迷,面色苍白,目合口张,手撒汗多,遗尿,四肢厥冷,舌痿,脉细弱或微欲绝。

2施护(1)按急症一般常规护理。

(2)病室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噪声,强光刺激。

(3)绝对卧床休息。

中经络者宜去枕平卧,中脏腑者头部略高,不要随意搬动。

(4)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痰阻者,随时吸痰。

中脏腑者应避免舌下坠,舌咬伤。

(5)做好口腔、皮肤、眼睛护理。

用复方佩兰漱口液清洁口腔每日2~3次。

眼睑不能闭合者应给予凡士林纱布或生理盐水纱布敷盖,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尿管,每日清洁消毒尿道口一次,预防尿路感染。

定时翻身,按摩骨突处预防褥疮发生。

(6)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神志、瞳孔、体温、呼吸、舌苔、脉象、血压及四肢活动等病情变化,并做好详细记录。

如患者血压速升,呼吸变深,脉缓为早期脑疝的表现。

血压急剧下降,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表示病情严重。

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血压测不到,呈阴阳离决的表现。

出现上述症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7)口眼歪斜者,可针刺大迎、地仓、颊车、下关等穴。

语言障碍者应早期进行语言训练。

半身不遂应注意局部保暖,受压部位用2%红花酒精液按摩。

中医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

中医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

中医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中风,又称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突然发生的脑功能异常,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多发病和致残病。

而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风康复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和优势。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治疗方法和药物应用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医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

一、中医理论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中医理论中有“中风”的概念,将中风归类为“中风证”,并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来进行中风康复治疗。

中风证分为风证、瘀证、痰证、虚证四个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中风证,中医有相应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

1. 风证风证即因风邪侵袭而引起的中风,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瘫痪、失语、半身不遂等。

中医认为风证主要由于肝阳上亢或风热蕴结所致,治疗时可采用清肝熄风的方法,如针刺风池、扶正祛邪。

同时也可辅助运用中药,如川芎、防风、木通等。

2. 瘀证瘀证指脑血栓等病因导致的中风,俗称“血栓性中风”,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舌黏腻、苔厚等。

在中医理论中,瘀证主要由于血瘀阻络所致,治疗时可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如针刺足三里、瘀血论等,同时可选用血活化的中药,如川芎、桃仁、红花等。

3. 痰证痰证指由于痰湿蕴结引起的中风,临床表现为口鼻善涎、口音不清等。

中医认为痰湿蕴结是痰证的本质,治疗时可采用燥湿化痰的方法,如针刺涌泉、化痰论等,同时可选用化痰消痰的中药,如枳壳、佩兰、半夏等。

4. 虚证虚证即因肾精亏虚所致的中风,临床表现为四肢无力、乏力、声音低微等。

中医认为肾精亏虚是虚证的核心机制,治疗时可采用补肾壮阳的方法,如针刺命门、滋阴益精等,同时可选用补益肾精的中药,如枸杞子、肉苁蓉、菟丝子等。

二、中医治疗方法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中医在中风康复治疗中采取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中药疗法、推拿按摩、气功等。

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中风患者的康复治疗有着显著疗效。

针灸可通过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病变组织的代谢,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等作用。

中医文化学的中风辨证如何促进认知功能恢复

中医文化学的中风辨证如何促进认知功能恢复

中医文化学的中风辨证如何促进认知功能恢复中风,这一古老而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中风不仅会导致肢体偏瘫、言语障碍等躯体症状,还常常伴有认知功能的损害,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等。

而中医文化学中的中风辨证理论,为促进中风患者的认知功能恢复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有效的方法。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以及外感邪气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中风辨证中,首先要区分中风的类型,包括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

中经络者病情较轻,一般无神志改变;中脏腑者病情较重,常有神志不清的表现。

对于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在望诊方面,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闻诊则留意患者的呼吸、声音等;问诊着重了解患者的发病经过、症状表现、生活习惯等;切诊通过触摸脉象来判断气血盛衰。

从中医理论来看,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多与肾精亏虚、气血不足、痰瘀阻络等有关。

肾精亏虚则脑髓失养,导致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脑,也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痰瘀阻络则使脑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影响认知。

针对这些病因病机,中医采用了多种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对于肾精亏虚者,常用熟地、山茱萸、枸杞子等补肾填精的药物;气血不足者,则使用黄芪、当归、党参等益气养血之品;痰瘀阻络者,会选用丹参、赤芍、桃仁、半夏、茯苓等化痰祛瘀的药材。

除了中药,针灸疗法在促进中风患者认知功能恢复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头部的穴位,如百会、神庭、风池等,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

同时,针刺四肢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等,也有助于调理全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推拿按摩也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通过按摩头部、颈部和四肢的穴位和经络,可以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大脑的供血供氧,从而提高认知功能。

此外,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和情志护理。

中医内科学 中风

中医内科学 中风
(1)辨证依据:
①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汗出如珠, 目合口张,肢体瘫软,手撒肢厥; ②兼次症:气息微弱,面色苍白,瞳神散大, 二便失禁; ③舌象:舌质淡紫,或舌体卷缩,苔白腻; ④脉象:脉微欲绝。 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
【辨证论治】
恢复期 1 、风痰瘀阻证 (1)辨证依据: ①主症:言语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 ②兼次症:舌强,口角流涎,偏身麻木,
【预防与调护】
1、重视先兆,积极预防治疗。 2、急性期重点诊治,防止变证(防止并发症)。 3、辨证施护与康复护理。 4、慎起居,畅情志,调饮食 5、防复发。 6、中风后期,康复训练。
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角弓
反张为临床主证,
病发时可伴高热、
神昏,但无口舌
歪斜及肢体偏瘫。
【诊断】
4、中风(中经络)与痿病的鉴别
痿病——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
用而致肌肉萎缩或瘫痪的
病证。临床以双下肢
痿软无力多见,发病 缓慢,病程长。
【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中经络
1、风痰阻络(外风入中) (1)辨证依据: ①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发半身不遂,
【鉴别诊断】
2、中风(中脏腑)与厥证、痫病的鉴别 痫病 共同点 厥证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昏迷时间较 短,伴四肢 逆冷,清醒 后如常人。 昏迷时间较 长,伴口舌 歪斜、半身 不遂、语言 不利。 中风
有抽搐、怪 叫、吐涎, 不同点 清醒后如常 人。有反复 发作史。
【诊断】
3、中风(中脏腑)与痉病的鉴别
病因病机示意图
气血亏虚→脑脉瘀阻 内伤积损 (年老久病) 肝肾阴虚→阳亢风动 劳倦内伤→阳气升张→阳升风动 (烦劳过度) 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热互结 (饮食不节) 五志化火→心火亢盛 情志过极

中风后遗辨阴阳振颓汤丸有效验

中风后遗辨阴阳振颓汤丸有效验

中风后遗辨阴阳振颓汤丸有效验朱师指出,“中风后遗症的辨治应从脏腑气血阴阳辨证,临床所见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固多,但阴虚血燥者亦复不少。

补阳还五汤只能适应气虚血瘀之证,不可统治其余”。

朱师喜用张锡纯之振颓汤(丸)加减治疗肢体痿废,痰浊壅塞经络,血脉闭阻的偏枯证,药用:红参、炒白术、当归、杜仲、淫羊藿、巴戟肉、淡苁蓉、制乳香各100g,制马钱子、制附子、炮山甲各50g,上等鹿茸、蜈蚣、乌梅肉各25g,共粉碎蜜丸10g重,日服3丸,一味黄芪煎汤或黄酒送服。

朱师“加减振颓丸”不仅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有著效,而对外伤性截瘫、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证均有理想的疗效,笔者体会中风后遗症,或谓中风“闭”“脱”急证缓解后,应注重燮理阴阳,调和气血,阴阳气血双调,是抓住治本的大法,盖阴阳互根,阴阳当有互损,治当阴阳双补,或偏于补阳,或侧重补阴,乃因人因证而异,再为兼证佐以行瘀,祛痰,通络等药,且应恪守刚柔相济,通润兼施。

行瘀祛痰属“刚”调理阴阳气血以安抚内脏属“柔”,此乃标本同治之谓。

朱师用药主张以小心行其放胆,尤其使用马钱子等峻猛之品必须严加医嘱,笔者虽曾在朱师系列经验之(12)中详述朱师使用马钱子之经验,本文还要重复提及制马钱子入丸的药量应控制在每日0.6g以下。

但临证中有少数患者颇耐峻猛药者,亦可试以稍予增大剂量,以提高疗效,但须知正常反应者,为轻度头晕,恶心或周身搔痒,可用肉桂10g煎汤服之缓解。

似此反应,不可随意增加药量,有心脏病肝肾病者忌服,药量已足者服药中偶有轻微腰背肌肉僵直感,或偶有腰部肌肉轻微颤动均为正常反应,此象1周后逐渐消失,服药期间忌食海藻类、蛋类、虾蟹类及含碱、矾等食物,如油条、粉丝等。

连续服含马钱子丸药2~3个月已见著效后,要去马钱子续服,比较稳妥。

以防马钱子碱的积蓄为害。

现代药理研究,制马钱子功能兴奋脊髓作用,强筋骨利关节,增强肌力兴奋中枢神经,提高延髓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的兴奋性等作用。

方中马钱子合蜈蚣、炮山甲、制乳香,对痰瘀壅阻而形成的血栓,有消散化解的强力作用,有逐恶血、溶血栓、健脾胃、提脏器、通死肌之著效,马钱子虽峻猛有毒,但炮制得法,掌握有效剂量,讲究医嘱,每起沉疴痼疾,历代医家擅用马钱子愈痼疾者不乏其人。

中医学基础知识:阴阳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中医学基础知识:阴阳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阴阳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阴阳学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望闻问切阳阴色泽鲜明晦暗气息高亢宏亮低微无力动静喜恶热、燥、动寒、润、静脉象数、浮、大、洪、滑迟、沉、小、细、病变部位表、外、上里、内、下八纲表热实阴里寒虚阳“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养生目的原则调整阴阳调整阴阳养生调整阴阳养生药物针灸调整阴阳确定治疗原则阳偏盛——实热证——热者寒之——(一)阴阳偏盛损其有余阴偏盛——实寒证——寒者热之百合枸杞(二)阴阳偏衰补其不足阴偏衰——虚热证——滋阴制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冬虫夏草核桃阳偏衰——虚寒证——扶阳制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山茱萸菟丝子阴损及阳——滋阴为主,兼补阳(三)阴阳互损药物性能气味升降浮沉黄芩(一)四气寒凉(阴)热证附子生姜温热(阳)寒证(一)四气(二)五味甘草(1)口尝的真实滋味乌梅黄连(二)五味(1)口尝的真实滋味生姜(二)五味(1)口尝的真实滋味昆布茯苓五味子(2)药物作用反推其味(二)五味木香滋味五味作用桂圆黄芪牡蛎甘咸辛、甘、淡——阳酸、苦、咸——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升浮之药沉降之药阳阴(三)升降浮沉升浮(阳)(三)升降浮沉(三)升降浮沉沉降(阴)“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赭石龙骨(三)升降浮沉沉降(阴)(三)升降浮沉升浮(阳)小结养生防病法于阴阳治疗疾病确定治疗原则药物性能选择治疗药物。

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探析阴阳辨证在中风辨证中的应用

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探析阴阳辨证在中风辨证中的应用

探析阴阳辨证在中风辨证中的应用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用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哲学理论。

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将“阴阳”的概念引入中医学,中医学用阴阳学说来辨析人体疾病的生理病理而形成了阴阳辨证。

阴阳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中最简单、也是最深奥的方法。

1中风阴阳辨证的中医理论基础1.1阴阳辨证是中医辨证的总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治病必求于本。

”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景岳全书·传忠录》又云:“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大纲。

阴阳无谬,治焉有差?”阴和阳是中医证候中最基本的二分法。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其他的理论学说,都是阴阳学说的发展。

阴阳辨证是基于中医的阴阳学说建立起来的。

目前中医学中其他常见的辨证方法尚有病因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但是阴阳是证候分类的总纲,阴阳是辨证归类的最基本纲领。

1.2阴阳辨证的临床应用宏观抽象的辨证思维不仅应适用于理论性的探讨,还应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否则它对于临床医学来说就只是空架子。

许多中医临床医家提倡运用阴阳辨证方法来进行临床辨治。

清末名医郑钦安认为“一病有一病之阴阳”,“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认证只分阴阳”,认为以阴阳为纲领分万病,可以使医者执纲挈领,不只囿于五行脏腑上追求,不被复杂的症状迷惑,不至陷入“见病医病”的粗浅地步。

近代老中医门纯德先生临证施治,总以阴阳为纲,认为为医之道,在于提纲挈领,把握关键,如此则病无遁形,治之多胜。

其不仅用阴阳学说来认识和解释疾病,而且还用阴阳学说来指导制方遣药。

从广义来讲,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可以分“阴”和“阳”,阴阳辨证可以“统领”万病。

但在许多疾病的临床实践中,临床医家关心的并不是阴阳分类的本身,而是阴阳分类的“外延”。

如中医的“咳嗽”,临床并不是注重于分“阴”和“阳”,而是更注重一分“表里”:是外感咳嗽或是内伤咳嗽;二分“虚实”:是实证,还是虚证或虚实夹杂。

中风的辨证施治

中风的辨证施治

中风的辨证施治中风辨证施治中风病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劳倦伤,及气侯突变等因,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或不语为主要特征。

因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与自然界善行而数变之风邪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又名卒中。

现代医学中的各种脑血管疾病及部分其他神经内科疾患多属此范畴。

本病多发于4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多见,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

一、历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有关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对中风发病的不同表现和阶段有着不同的记载。

对卒中、昏迷期间有“仆击,大厥、薄厥”之称;对半身不遂又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等不同的名称。

至·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中,对于本病的病因、脉证、论述较详,自此,始有中风专论。

由于后世医家所处历史条件以及个人经验的不同,对中风的病因学说、中风的证候及其治法,意见颇不一致,如下介绍:1、从中风的病因学说看,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这一历史时期医家多认为中风是外风。

当人体气血亏损、脉络空虚、外卫不固时,招致风邪入中脉络,突然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症状,治则上多以祛风为主,多采用疏风祛邪,扶助正气的方药为主。

到金元时期,许多医家对外风入侵的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如:河间提出“肾水不足心火暴盛”的观点,东垣以“正气自虚”,丹溪则以“湿痰生热”所致,三家立论虽不同,但都偏重于内在因素,这是中风病因学说的转折。

王履从病因学角度提出“真中”与“类中”的论点,明确指出,外风入中所致的病证是“真中”,而丹溪,东垣,河间以内风立论的中风应是“类中”,王履又论述“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本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病,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辨证在中风中医辨证中的应用(一)
【摘要】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及中风的现代辨证研究文献,阐述了阴阳辨证在中风中医辨证中的应用。

提出中风阴阳辨证是在以传统阴阳为辨证总纲的基础上,根据中风“痰瘀互结,腑实为常候”的病机共性,结合临床实际中患者因不同体质而出现的从化和类化的现象,进而发展为简化的阴类证和阳类证辨证,这可使中风的临床辨治简约化、快捷化以及规范化。

【关键词】阴阳辨证;中风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用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哲学理论。

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将“阴阳”的概念引入中医学,中医学用阴阳学说来辨析人体疾病的生理病理而形成了阴阳辨证。

阴阳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中最简单、也是最深奥的方法。

1中风阴阳辨证的中医理论基础
1 1阴阳辨证是中医辨证的总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治病必求于本。

”《景岳全书·传忠录》又云:“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大纲。

阴阳无谬,治焉有差?”阴和阳是中医证候中最基本的二分法。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其他的理论学说,都是阴阳学说的发展〔1〕。

阴阳辨证是基于中医的阴阳学说建立起来的。

目前中医学中其他常见的辨证方法尚有病因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但是阴阳是证候分类的总纲,阴阳是辨证归类的最基本纲领〔2〕。

1 2阴阳辨证的临床应用宏观抽象的辨证思维不仅应适用于理论性的探讨,还应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否则它对于临床医学来说就只是空架子。

许多中医临床医家提倡运用阴阳辨证方法来进行临床辨治。

清末名医郑钦安认为“一病有一病之阴阳”,“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认证只分阴阳”,认为以阴阳为纲领分万病,可以使医者执纲挈领,不只囿于五行脏腑上追求,不被复杂的症状迷惑,不至陷入“见病医病”的粗浅地步〔3〕。

近代老中医门纯德先生临证施治,总以阴阳为纲,认为为医之道,在于提纲挈领,把握关键,如此则病无遁形,治之多胜。

其不仅用阴阳学说来认识和解释疾病,而且还用阴阳学说来指导制方遣药〔4〕。

从广义来讲,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可以分“阴”和“阳”,阴阳辨证可以“统领”万病。

但在许多疾病的临床实践中,临床医家关心的并不是阴阳分类的本身,而是阴阳分类的“外延”。

如中医的“咳嗽”,临床并不是注重于分“阴”和“阳”,而是更注重一分“表里”:是外感咳嗽或是内伤咳嗽;二分“虚实”:是实证,还是虚证或虚实夹杂。

所以,我们认为运用阴阳辨证来直接指导临床应与疾病本身固有的生理病理特点相结合。

在传统的中医疾病中,有不少疾病是可以直接用阴阳分证辨证来指导临床诊治的。

比较常见的如“水肿”、“黄疸”等。

水肿辨证首先应辨阳水、阴水,阳水多因风邪外袭、水湿浸渍导致肺不宣降,脾不健运而成;阴水多因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

水肿根据阴阳两种分类直接应用的治疗方法是水肿的“阴阳分治”,阳水可发汗、利小便或攻逐,以祛邪为主;阴水治以健脾、温肾,扶正为主〔5〕。

黄疸辨证以阴阳为纲,可分为“阳黄”和“阴黄”,阳黄由湿热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明如橘色。

阴黄由寒湿所致,起病缓,病程长,黄色晦暗如烟熏〔5〕。

因此可以直接导出黄疸的治法,在祛湿利小便和平调肝脾的基础上,阳黄应清利湿热,阴黄应温化寒湿,而且可以预见阴黄和阳黄的不同的预后。

随着现代医学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的进一步明确,逐渐形成了中医的专病概念。

不少医家在深入研究现代疾病的生理病理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现代专病的中医阴阳分证辨证。

邓铁涛教授针对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提出阴阳分治的方法。

他认为治疗心衰的重点必须调补心脾之气血阴阳。

气属于阳,温阳即可以补气;血属于阴,滋阴即可以养血。

因此心衰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心阳虚型与心阴虚型,故立温心阳和养心阴为治疗大法。

邓老的这种阴阳分治方法的提出是基于对现代心衰疾病的病因病理的分析,是以“五脏相关,以心为本,他脏为标”、“本虚标实,以心阳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等为心衰的病理基础〔6〕。

此种方法简化了心衰的中医辨证,使阴阳辨证理论直接指导现代心衰的临
床治疗,达到快捷有效的目的。

2中医中风的阴阳辨证
现代中医的急性中风对应于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是中老年人,特别是60岁以上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虽然在脑卒中的病程中,各个时期的处理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早期和超早期的紧急处理对抢救患者的生命和提高其后的生存质量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7〕。

我们提出在中风急性期应用阴阳辨证方法,这能体现中医学诊治的早期快速和整体综合的统一,能在整体辨证的基础上达到早期快捷施治的目的。

2 1中风阴阳辨证的证候理论我们认为中风是一种体现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疾病。

中风无论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瘀血均是其最基本的病理基础,血瘀证是最基本的证候要素;痰是津液代谢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血不利则为水”,水湿不化则聚而成痰。

痰饮流注,阻塞脉道,进一步加重血液流通不畅,故痰瘀互结成为中风最常见的病理组合,痰瘀互结是中风的基本病机〔8〕。

对1418例中风患者的证候研究结果表明血瘀证和痰证在每个时期均占有很高比例,居前3位。

痰瘀并见者在每个病期表现亦较突出。

这一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提示,瘀血和痰浊在中风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贯穿于中风的始终。

另一方面,气机升降失常是中风发生发展的主线〔10〕。

寒热虚实都可以影响到中焦胃肠气机的升降,导致腑气不通,故腑实证常常伴随中风出现,且作为一个独立于中风而又与其密切相关的证候,所谓“腑实为常候”。

因而我们认为“痰瘀互结,腑实为常候”是中风急性期的共性。

在这样的共性基础上,由于体质阴阳因素的不同,中风可出现普遍类化或从化的规律,中风急性发病表现出两大类个性的特点:(1)素体阴虚阳盛者,机能相对亢奋,病邪作用机体多从热化、从阳化;(2)素体阳虚阴盛者,机体机能相对减弱,病邪作用机体多从寒化、从阴化。

即辨证的分水岭在于区分属寒或属热。

由上可知,中风发病以病机共性为主线,以体质为病情发展的基础,按其发病时表现出的主要症状为依据,表现出阴阳两类特殊的分类。

因此,我们认为中风阴阳分证辨证是在总纲的基础上,依据从化和类化的理论归纳的一种辨证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