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MATLAB仿真研究

改进模型,考虑更 多影响因素,提高 仿真结果的实用性 和可靠性
结合实际应用场景 ,对仿真结果进行 验证和优化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 仿真研究光 伏并网发电系统的 性能和特性
实验要求:实现光伏 电池板、逆变器、电 网等关键部分的仿真 模型搭建与验证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 的MATLAB仿真结 果分析
光伏电池板输出功率曲线
逆变器输出电流与电压波形
电网频率与电压的稳定性分析
系统的效率与损耗情况
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比值 输出电流与输入电流的比值 效率与功率因数的关系 不同光照强度下的输出性能
调整仿真参数,提 高仿真精度和稳定 性
优化算法,提高计 算效率和准确性
技术创新:随着光 伏技术的不断进步, M AT L A B 仿 真 将 更 加精确地模拟光伏 并网发电系统的性 能,为新技术的研 发提供有力支持。
优化设计:通过 M AT L A B 仿 真 , 可 以更加高效地优 化光伏并网发电 系统的设计,提 高系统的能效和 稳定性。
智能控制:借助 M AT L A B 仿 真 , 可 以实现光伏并网 发电系统的智能 控制,提高系统 的自适应性和鲁 棒性。
光 伏 并 网 发 电 系 统 仿 真 模 型 建 立 : 使 用 M AT L A B 建 立 光 伏 并 网 发 电 系 统 的 仿 真 模 型,可以模拟系统的运行情况和性能参数。
仿真结果分析:通过仿真实验,分析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性能指标,如发电效率、 稳定性等。
MATLAB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的应用价值:使用 MATLAB进行仿真研究,有助于 优化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设计和性能。
丰 富 的 应 用 工 具 箱 : M AT L A B 拥 有 众多应用工具箱,涵盖了信号处理、 图像处理、控制系统等多个领域。
光伏并网发电装置的设计与仿真

回路 、 控 电 路 、 主 电源 主 电 路 和 反 馈 回路 五 个 主 要 部
率 跟踪 和相 位 跟踪 功能 , 以及过 流 、 压故 障保 护和 欠
自动 恢 复 功 能 。
图 1 系 统 框 图
1 主 控 电 路 及 仿 真
主 控 电路 如 图 2所 示 , 为 3 部 分 。 a 分 是 分 个 部
第3 2卷
增 刊
电 气 电 子 教 学 学 报
21 5
光 伏 并 网发 电装 置 的 设 计 与 仿 真
江睿 谦 蔡 容 龄 李 , , 艳。
( . 军雷达 学 院电路 与 系统 , 北 武 汉 4 0 1 ;. 军雷达 学 院英语教 研 室 , 北 武汉 4 0 1 ; 1空 湖 3 0 92 空 湖 3 0 9
JI ANG iq a ,CAI Ro g ln 2,ZH AI Ch n -he ,LI Ya Ru - i n n -i g a g s ng n。,YE ng Fe
(.Ai o c Ra a a e 1 r re d r F Acd my ( RA) Wu a 30 9 hn 2 AF , h n 40 1 ,C ia;.De a t n fE g i AF p rmet n l h, RA, h n 40 1 ,C ia o s Wu a 3 0 9 hn
高中化学试题:电化学原理综合应用解题模型(原卷版)

B.阴极电极反应式:Na++e-+nHg=Na·nHg
C.白烟产生的方程式为8NH3+3Cl2=6NH4Cl+N2
D.电解开始后,石墨棒表面立即产生大量气泡,水银表面始终无气泡产生
电化学原理综合应用
解题模型
电化学知识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基本概念,也是近年来高考化学的持续热点,在复杂、陌生、新颖的研究对象和真实问题情境下,体现了对电化学知识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的考查。近年高考中对电化学的考查出现了新的变化,以装置图为载体来考查电化学的相关知识,成为近年高考的新亮点,考查的关键能力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理解与辨析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从图示电化学装置中提取有效信息,判断装置种类、辨别电极名称等;二是分析与推理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图示信息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分析电极反应的类型、电解质的作用、离子的移动方向以及定量分析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等。
A.电极A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B.处理过程中Cl-可循环利用
C.处理后的水垢主要沉降在阴极附近
D.若R为CO(NH2)2,当消耗1 mol CO(NH2)2生成N2时,则电极B处产生的H2为
12.(2023·浙江省浙里卷天下高三联考)金属钠可溶于水银形成合金“钠汞齐”Na·nHg,利用这一性质可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得到金属钠,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电键、电压计、电流计等已略去),洗气瓶中有白烟产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与锂电池比,铝电池比能量略低,但铝含量丰富价格低廉
B.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l-3e-+7AlCl4-=4Al2Cl7-
C.充电时,AlCl4-向铝电极移动
D.理论上每生成1mol Ph3N,外电路通过1mol电子
20kW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20kW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引言光伏发电系统是一种通过光电效应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系统。
随着清洁能源的日益受到关注,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介绍一个20kW的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设计方案光伏阵列设计在设计光伏阵列时,需要考虑光伏电池的类型、工作温度和数量。
通常情况下,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是最常见和最经济的选择。
在确定数量时,需要根据地区的太阳辐射程度和发电容量来计算。
MPPT控制器设计最大功率点追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简称MPPT)控制器是光伏发电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
其主要功能是通过调整负载来使光伏阵列输出电压和电流达到最大值,从而提高发电效率。
MPPT控制器的设计需要考虑功率损失、响应速度和系统稳定性。
通常,可以使用模拟控制或数字控制来实现MPPT控制。
逆变器设计逆变器是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设备。
在光伏发电系统中,逆变器将光伏阵列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适用于并网的交流电。
逆变器的设计需要考虑输出功率、输出电压波形质量和系统保护功能。
常见的逆变器拓扑包括PWM逆变器和H桥逆变器。
并网连接设计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将发电输出连接到公共电网中,从而实现发电量的出口和购电量的进口。
并网连接设计需要考虑系统对电网的影响、反向电流的防护和系统保护。
通常,可以使用电网保护装置和功率限制器来确保并网连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此外,还需满足当地的并网规范和要求。
仿真实验在设计完成后,可以使用适当的仿真工具对光伏发电系统进行仿真实验。
常见的仿真工具包括MATLAB/Simulink、PSIM等。
在仿真实验中,可以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同时优化设计参数以提高系统性能。
通过仿真实验,还可以分析光伏发电系统的工作特性和响应。
结论本文介绍了20kW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通过合理的光伏阵列设计、MPPT控制器设计、逆变器设计和并网连接设计,可以实现高效、稳定和安全的光伏发电系统。
2009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_王雨曦等12

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摘要:系统基于光伏发电原理,采用正弦波脉宽调制技术(SPWM),以单片机和大规模可编程阵列逻辑器件(FPGA)作为控制核心,实现了模拟的光伏并网发电功能。
系统采用增量电导法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功能,采用频率跟踪法和沿触发补偿跟踪法分别实现了系统的频率跟踪功能和相位跟踪功能。
系统对各路输入输出信号进行实时监测和反馈控制,实现了欠压和过流保护,且具有自动恢复功能。
系统对强弱电进行了隔离,这样既避免两部分电路的相互影响,保证了弱电部分器件的安全,又达到了控制的效果。
主回路DC-AC变换器效率达到80%以上,负载电路输出电压失真度很小,不大于1%。
系统人机界面友好,稳定性高,安全可靠,并具有可实时监测并显示变换器效率、频率等功能。
关键字:SPWM MPPT 频率跟踪相位跟踪一、方案论证1、方案比较与选择1)DC-AC主回路拓扑鉴于此DC-AC逆变器为电压输出,故我们采用电压型逆变电路。
方案一:半桥式。
半桥式电路中每只开关管只需承受逆变器输入电压幅值大小的电压应力,电路简单,但其需要正负对称供电才能输出无直流偏置的信号。
方案二:全桥式。
两个半桥合并成即为全桥,全桥式电路的输出功率比半桥式大,且效率较半桥式电路高、谐波少,其输出对称性好,供电简单。
综上比较,全桥式电路输出谐波少,则输出端滤波较为容易,在工作频率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效率可以达到很高,所以我们选择方案二。
2)SPWM控制波实现方案方案一:模拟调制法。
用硬件电路产生正弦波和三角波,其中正弦波作为调制信号,三角波作为载波,两路信号经模拟比较器比较后输出SPWM波形。
方案二:数字采样法。
把正弦波波表及三角波波表存入存储器里,通过DDS 生成相应波形,再通过数字比较器产生所需要的波形。
方案一电路简单,响应速度快,但参数漂移大,集成度低,波形易受外界噪声干扰,设计不灵活,且需要很复杂的硬件来控制逆变器功率器件的死区。
但方案二可靠性高,可重复编程,响应快,精度高,控制简单,故选用方案二。
光伏发电并网系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与实践

光伏发电并网系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光伏发电并网系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与实践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光伏并网系统在能源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有效地建设和管理光伏发电并网系统,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光伏发电并网系统是指将光伏发电系统与电网进行连接,将光伏发电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输送到电网中。
光伏发电并网系统具有清洁环保、可再生能源等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
光伏发电并网系统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功率波动、系统稳定性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来建设光伏发电并网系统,通过模拟实验来评估系统性能,并提出改进措施。
光伏发电并网系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通过对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进行建设与实践,可以为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优化设计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建设光伏发电并网系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探究光伏发电系统在实际运行中与电力网的互联互通机制,并通过实践验证其性能表现。
具体目的包括:1. 探索光伏发电系统在并网过程中的运行机理,深入理解光伏发电与电力网的协同作用;2. 分析并网系统的设计原理,探索其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效果;3. 建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为实际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和支持;4. 通过实践过程对系统性能进行评估,验证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优化设计、性能提升和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促进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1.3 研究意义光伏发电并网系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与实践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该研究将对光伏发电系统和并网系统的设计原理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工作机制和运行原理,为进一步优化系统性能提供技术支持。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题目

总分
30
基本
要求
实际制作完成情况
50
发挥
部分
完成第(1)项
7
完成第(2)项
2
完成第(3)项
7
完成第(4)项
6
完成第(5)项
12
完成第(6)项
5
完成第(7)项
6
其他
5
总分
50
无线环境监测模拟装置(D题)
【本科组】
一、任务
设计并制作一个无线环境监测模拟装置,实现对周边温度和光照信息的探测。该装置由1个监测终端和不多于255个探测节点组成(实际制作2个)。监测终端和探测节点均含一套无线收发电路,要求具有无线传输数据功能,收发共用一个天线。
(4)可移动声源在运动过程中任意时刻超过Ox线左侧的距离小于5cm。
(5)可移动声源到达Ox线后,必须有明显的光和声指示。
(6)功耗低,性价比高。
2.发挥部分
(1)将可移动声源转向180度(可手动调整发声器件方向),能够重复基本要求。
(2)平均速度大于10cm/s。
(3)定位误差小于1cm。
(4)可移动声源在运动过程中任意时刻超过Ox线左侧距离小于2cm。
二、要求
1.基本要求
(1)制作2个探测节点。探测节点有编号预置功能,编码预置范围为B~B。探测节点能够探测其环境温度和光照信息。温度测量范围为0℃~100℃,绝对误差小于2℃;光照信息仅要求测量光的有无。探测节点采用两节1.5V干电池串联,单电源供电。
(2)制作1个监测终端,用外接单电源供电。探测节点分布示意图如图1所示。监测终端可以分别与各探测节点直接通信,并能显示当前能够通信的探测节点编号及其探测到的环境温度和光照信息。
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

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简介光伏并网发电是指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并与公共电网进行连接并实现电能的互相补充。
为了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光伏并网发电的原理和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进行实践和学习。
装置原理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主要由太阳能光伏模块、逆变器、电池组和并网控制器组成。
1.太阳能光伏模块:模拟装置中的光伏发电部分,将太阳能光线转换为直流电能。
2.逆变器:用于将光伏模块产生的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使其能够与公共电网连接。
3.电池组:模拟装置中的能量储存部分,用于储存光伏发电系统产生的电能。
4.并网控制器:用于控制光伏发电系统的输出功率,将其与公共电网的频率和电压保持一致。
装置操作以下是使用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的基本操作步骤:1.连接光伏模块:将光伏模块的正负极分别与逆变器的直流输入端相连。
2.连接电池组:将电池组的正负极分别与逆变器的直流输出端相连。
3.连接并网控制器:将并网控制器的输入端与逆变器的交流输出端相连。
4.连接公共电网:将并网控制器的输出端与公共电网进行连接。
5.开启装置:按照装置的操作说明,将模拟装置开启并设置所需的发电功率。
6.监控功率输出:通过并网控制器上的显示屏或其他监测设备,实时监控光伏发电系统的输出功率。
注:在使用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说明进行操作,以确保设备安全和正常运行。
应用场景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的使用场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术研究:通过模拟装置可以更好地理解光伏并网发电的原理和过程,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实验支持。
2.教育培训:在光伏并网发电的教育培训中,模拟装置可以作为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技术展示: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可以用于展示相关技术和产品,向公众普及有关可再生能源的知识。
4.公共政策制定: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模拟装置的运行情况,可以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真实的数据和参考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摘要:光伏发电是一种直接将太阳能辐射转换成为电能的新型发电技术。
其系统包括光伏电池、变换器、蓄电池、控制器四大部分。
本文从实验的角度,对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进行模拟。
基本思路是在单片机C8051F020控制作用下采用正弦波脉宽调制技术(SPWM)对系统进行控制,主电路采用MOSFET为主要元器件的单相桥式逆变电路,经滤波电路滤波后变压进行输出。
基于此,本设计采用单片机本身的PCA模块,定时器模块,完成相应的控制功能,使光伏发电频率紧跟模拟电网频率,绝对误差小于1%,同时实现光伏最大功率跟踪,在负载变化范围内DC-AC变换效率可达70%以上,该系统性能相对稳定,能够满足本次设计的需要。
关键词:C8051F020;SPWM;最大功率点跟踪;光伏并网发电。
1.方案论证与比较1.1 系统设计框图该系统主要由最小单片机系统,SPWM信号控制,DC-AC变换电路,滤波电路,检测保护电路构成,实现光伏并网发电。
其中以C8051F020为处理器,控制逆变器完成最大功率跟踪下的光伏发电输出。
模拟电网电压输入,频率45-55HZ。
LCD实时显示电压,电流,频率。
图1-1总体设计框图1.2 各模块方案选择和论证1.2.1 DC-AC变换电路方案方案一:采用单相半桥逆变电路,它有单个桥臂,每个桥臂由一个可控器件和一个反并联二极管组成,在直流侧接有两个相互串联的足够大的电容,两个电容的连接点便成为直流电源的中点,该电路简单,使用器件少。
方案二:采用单相全桥逆变电路,它有四个桥臂,可以看成两个半桥电路组合而成成对的两个桥臂同时道通,两对交替各导通180度,,与半桥电路相比,输出波形相同,但其幅值高出一倍,且直流侧无需两个串联电容器来进行电压均衡,适用于移相调压方式,全桥逆变电路是单相逆变电路中应用最多的。
其性能好,输出稳定,符合本次设计需要。
综上分析考虑,采用方案二作为本次设计的系统方案。
1.2.2 驱动电路方案方案一:利用脉冲变压器直接驱动MOSFET,来自控制脉冲形成单元的脉冲信号经高频晶体管进行功率放大后加到脉冲变压器上,由脉冲变压器隔离耦合,稳压管限幅后来驱动MOSFET,其优点是电路简单,应用廉价的脉冲变压器实现了被驱动MOSFET与控制脉冲形成部分的隔离。
方案二:采用栅极驱动控制专用集成电路IR2113.该芯片可驱动同桥臂的两个MOSFET ,内部自举工作,允许在600V 电压下直接工作,栅极驱动电压范围宽(10V-20V ),施密特逻辑输入,输入电平与TTL 及CMOS 电平兼容,死区时间内置,输出输入同相,最高工作频率可达40KHZ 。
比较以上两种方案,方案一的不足表现在:高平脉冲变压器因漏感及肌肤效应的存在较难绕制且容易产生振荡。
方案二芯片性能好,体积小,满足题目要求,故采用方案二。
2.理论分析与计算2.1 MPPT 的控制方法与参数计算光伏系统中,在一定的光照强度和环境温度下,电池阵列可以工作在不同的输出电压下,但是只有在某一输出电压时阵列的输出功率才能达到最大值,即在该工作点能得到当前温度和日照条件下的最大输出功率。
此点被称为最大功率点(Maximum Power Point ,MPP )。
因此,如何实时调整光伏阵列的工作点以使其能始终工作在最大功率点,这一直是光伏发电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
这个过程的实现就叫做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MPPT )。
功率的计算公式可以作如下的变换:P=U ×I (1)dP/dU=I+U dI/dU (2)若能使(2)式等于零,即dI/dU=-I/U (3)当输出电导的变化量等于输出电导的负值时,系统处于最大功率点。
这样就可以根据(3)式中dI/dU 与I/U 的关系来调整工作点电压来实现MPPT 。
图3 是电导增量法的流程图。
采用电导增量法,对工作电压的调整不再是盲目的,而是通过每次的测量和比较, 预估出最大功率点的大致位置,再根据结果进行调整,因此可以动态地实现最大功率点的追踪,能够适应于日照强度和环境温度快速变化的地方。
2.2 同频、同相的控制方法与参数计算频率检测既检测模拟电网频率,又检测光伏发电频率,这是完成并网运行的关键,设模拟电网电压频率在赫兹范围内变化,经过零比较器送单片机确定其大小为f0,检测输出侧电压频率f1,通过单片机的定时器模块进行计时,若系统时钟为f,计得时钟个数为n,则相应频率为n 倍的时钟频率,单片机对两个频率进行比较,完成对DC-AC 变换电路的调整。
2.3提高效率的方法2.3.1效率的分析:输入功率计算公式:d d d P U I =⋅, 输出功率计算公式:o o1o1P U I =⋅,由于DC-AC 变换器(控制器)完成光伏发电,要求在不同光照情况下以最大效率输出,且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在户外利用,这就要求单片机及一些外围电路消耗功耗要尽量的低,这也是此次设计的核心问题。
所以。
为此,在设计本系统时单片机采用低功耗单片机C8051F020,该系统集成了8路12位A/D 。
减少了外加A/D 的损耗。
提高效率主要是要降低变换器的损耗,变换器的损耗主要有MOSFET 导通损耗,开关损耗,驱动损耗,回路电阻的损耗,和控制部分的损耗,这些损耗可以通过降低开关频率,选择低功耗的电阻,合理匹配输出电阻等方法来降低。
影响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单片机及外围电路功耗,单片机及外围电路供电电路的效率和DC —AC 变换器的效率。
而提高DC-AC 变换器效率可以实质性的提高效率。
DC-AC 变换器效率odP P η=。
2.4滤波参数计算已知模拟电网的输入频率相对较低,则可选取二阶低通滤波器。
根据题目通过频率在45HZ-55HZ 之间,确定电容大小560pF ,有频率与电阻之间的关系,可以导出R 的取值为470K 。
3.单元电路的设计主回路部分主要包括模拟电源、DC-AC 变换器、滤波块,检测保护模块,及输出模块。
3.1 DC-AC 变换器图3-1单相桥式逆变电路本设计中采用单相全桥式逆变电路,4个MOSFET 管组成逆变电路的桥臂,桥中各臂在控制信号作用下轮流导通,它的基本工作方式为180度导电方式,为了使IGBT 可靠触发导通,,触发脉冲电压应高于管子的开启电压,并且驱动电路要满足快速转换和高峰值电流的要求,并能提供适当的保护功能,在设计中采用2个IR2113做为驱动电路,单相桥式逆变电路电路如图3-1所示: 3.2驱动电路在驱动回路中,我们采用IR2113,实现驱动,如图3-2所示:图3-2驱动电路3.3 滤波模块的设计电路电路如图3-3所示:图3-3滤波电路3.4 欠电压保护和过电流保护的设计欠电压保护电路:对DC-AC变换器的输入电压进行电阻分压,鉴于单片机耐压值较小,按一定比例取入电压,通过单片机自带的AD转换模块采集输入电压,控制器与低压限值进行比较,若欠压则停止DC-AC变换。
过电流保护电路:对DC-AC变换器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通过单片机自带的AD转换模块采集输入电压,控制器与高压限值进行比较,若过流则停止DC-AC变换。
4.软件设计4.1主控程序图4-1主控程序流程图主控程序首先对系统进行初始化的处理,然后检测基准输入电压频率,根据检测到的不同输入频率,对逆变电路进行控制,使其输出相应频率电压,并完成相应显示。
流程图如图4-1所示。
4.2 SPWM波的实现根据采样控制理论中的冲量等效原理,大小波形不相同的窄脉冲作用于惯性系统时,只要他们的冲量相等,则作用效果基本相同。
将一个正弦波K等分,其中每一等分所包含的面积均用一个与之面积相等的,等幅而不等宽的的矩形脉冲代替,使每个矩形脉冲的中心线和等分点的中心线重合,这就是SPWM控制理论依据,由此得到的矩形脉冲序列称为SPWM 波形。
该功能主要由C8051F020自身所带的PCA模块产生。
4.3 频率测量程序C8051F020自身所带的定时器模块具有捕捉和自动重装功能,频率检测是基于单片机定时器模块的捕捉功能而实现的,定时器捕捉两次跳变之间的时间,从而得到待检测的频率值。
流程图见附录。
4.4欠电压过电流程序C8051F020自身所带的AD转换器定时采集电压值,并判断是否超限,从而采取相应的保护。
流程图及程序清单见附录。
5、调试及性能分析5.1测试仪器说明1. HONGHUA示波器频率范围40MHz型号:OSCiLLOSCOPE 5040B2. 直流稳压稳流电源型号:WG17323. 数字万用表型号:ViCTOR4. 数字示波器型号:RIGOL DS5202CAE5. 数字合成函数信号发生器/计算器型号:NP F205.2测试方案调试过程中采取先软,硬件分别调试,后整体调试的方案。
硬件检测:先进行电路板的静态调试,检测电路的焊接是否正确然后通电检测。
实验室制作时可以结合信号源,示波器进行综合硬件测试分析。
给逆变电路加方波信号,则输出侧响应输出方波信号。
软件测试:软件分为各个子模块,并对各个模块分别检测,本系统的软件程序完全由C51编写,C语言效率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严格定时比较困难。
在调试过程中采取的是自上至下的调试方法,单独调试好每一个模块,然后在联结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调试。
对SPWM信号产生模块而言,分别给定45赫兹,50赫兹,55赫兹的模拟电网电压,通过示波器观测输出波形,检测是否达到所需波形,进过多次测试,可知输出波形能够满足本次设计需求。
软硬件结合检测:控制器与硬件电路整合,直流电源模拟光伏电池,通过信号发生器给定模拟电网电压的频率值,观测并记录输出端的频率值。
初步测试时,光伏发电模拟装置能基本工作。
5.3测试数据分析置模拟电网输入频率,记录现实的输出值,通过示波器观察逆变输出侧的波形,读取相应频率值,进行分析,进计算比较与理论值相符。
5.4、总结在本次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突发事件与各种困难。
尤其是进行控制回路程序设计时,我们采用了SPWM控制技术,它主要应用于要求有较高精度正弦波输出的逆变电源中。
现代的直交(交直交) 变换技术都是建立在正弦脉宽调制( SPWM)的基础之上的;如何产生SPWM 信号、如何使其最优、如何能以较小的代价实现SPWM 是直交变换技术中的难点。
与一般的PWM法相比虽然输出的各项性能有一定的提高,但是设计方法相对较复杂,经过反复推敲修改,最终完成了编程与调试。
由于受自身实际经验与知识的限制,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设计的难度。
由于时间仓促,设计中还有不少欠缺,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们会加以注意。
6. 参考文献:[1]马忠梅等。
单片机的C语言应用程序。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2007[2]黄智伟.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训练教程.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3]王兆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