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编录的基本要求
地质观测与编录规范

地质观测与编录规范(一)地质编录基本要求1. 地质编录必须真实、客观、全面。
对地质现象要认真、细致、全面地观察研究。
编录中应明确区别开实际观测资料与推断解释资料。
2. 原始地质编录应随工作进展逐日或随施工进展及时进行。
原始地质资料和数据应按规定要求及时录入计算机系统。
3. 原始地质编录的图、表、文字说明必须互相对应、吻合、一致,整洁、美观、字迹规整,用字规范。
4. 原始地质编录应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量具、和绘图工具。
量具必须按有关国家标准定期检验,检验报告应与原始地质编录一同归档上交。
5. 原始地质编录时,可先作野外手图。
手图上可简化某些要素,用临时代号、简单的注记等代替;待进行室内整理时,再按要求转绘成清图,清图即作为原始资料保存。
(二)钻孔原始地质编录1.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是在钻探施工现场通过对钻探取得的岩、矿(包括岩屑、岩粉)进行观察,并对观察过程及所揭示的地质现象进行真实、准确的记录。
2. 编录人员应熟悉矿区的基本地质特征,包括地层及分布状况、岩性组合特征、矿产种类及矿层(体)赋存状态、褶皱、断裂、矿带分布及特征、矿区岩矿层划分单元等;了解和熟练掌握原始编录的有关规定、程序、要求、方法等;了解钻孔施工设计。
3. 编录人员应根据勘查区设计报告编写“钻孔地质技术设计书”,并在工程施工前交与钻探施工人员。
4. 编录前,编录人员应详细检查核对钻探原始记录班报表,包括:孔深校正及弯曲度测量记录表、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记录表、“岩矿心≥10cm回次总长(m)等数据等是否齐全、准确;岩心箱编号和岩心长度及编号是否正确,岩矿心摆放有无拉长现象,顺序是否颠倒,岩心是否用清水冲洗等;岩心签上面填写的数据是否齐全、准确,和钻探原始记录班报表上的数据是否一致;岩心采取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等。
并配合施工单位搞好质量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应要求施工单位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5. 地质编录时,应记录钻探原始记录班报数据,由浅入深,依次将每一个回次编号、起止孔深、进尺、岩心长、残留岩心、采取率等记录在“钻孔原始记录表”的回次进尺及岩矿心栏目内。
地质编录的一般要求

• 4、钻孔施工过程中,地质情况出现重大变化,需修改地质设计时, 要及时向项目负责人汇报请示,以便及时发出设计变更通知书。
• 5、钻孔施工达到目的后,及时发出终孔通知书,测井通知书,测井结 束后,项目负责人组织初步验收,验收后若需要补煤,则下达补煤通 知书,补煤后再测井,合格后再提交封孔设计书封孔合格后方可搬迁 钻机。
• 观察及描述的主要内容包括: • a)岩石特征 • 岩石颜色(原生及风化颜色)、构造(层状、片状、板状、流纹状、流状、条带
状)、结构、矿物成分、风化特征(氧化带、混合带和原生带)及其它物理性质 (光泽、断口、硬度、比重)等。 • b)蚀变特征 • 蚀变岩石类型、蚀变带内蚀变矿物的变化、蚀变带与矿化或矿体的相互位置、空间 关系等。 • c)矿化特征 • 矿化的种类、矿石特征、矿层、矿层与顶底板接触关系,产状(测量矿层顶底板介 面轴夹角,测量矿石原生构造的轴夹角等)等。 • d)次生构造 • 断裂、褶皱、节理、劈理、破碎带的特征、类型、产状及后沉积作用构造,如结核、 瘤块,裂隙充填形成的岩墙等。 • e)古生物及遗迹化石 • 观察和收集古生物、古生物遗迹化石产出层位、化石种类及分布特征等。在观察岩 心时,对一些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要作大比例尺素描图或照相、录像。
钻孔综合地质编录时应将原始地质编录、 测井解释成果、采样化验等资料进行综合 分析、归纳总结。
(1)分层
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岩石矿物成分、结构构 造、层理、地球化学、化石等对钻孔岩性进行系 统分层。
分层最小厚度一般≮0.3m,矿层、矿化蚀变带、 特殊标志层、构造现象例外。
对岩性详细观察描述要做到全面准确,以突出重 点。
煤矿地质学——井下地质编录

四、 填绘原始地质资料
井下观测编录的原始地质资料,应及时地填绘到各种矿井地质综合图件中,
第八章 井下地质编录
一、基本要统一
4.重点突出
第一节 穿层巷道的地质编录
一、竖井井筒地质编录
两种形式:四壁展开图,壁柱状刨面图
二、石门地质编录
步骤与方法如下:
(一)熟悉巷道预想刨面和临近勘探线刨面图
(二)对编录巷道进行全面概略观察(三)在编录 巷道壁上挂观测基线
一、检查、补充和誊清原始记录
井下观测编录资料记录在井下记录薄和各种观测卡片中,在整个过程中若发现疑 点和不足应设法检查和补充务必使资料真实可靠。
二、清绘原始地质图件
井下实测巷道剖面、断面图、展开图和细部素描图均系草图,上井后还应按 照一定的内容、比例尺和格式重新绘制清图。
三、建立原始地质资料台帐
第三节 回采工作面地质编录
► 回采工作面地质编录的基本任务是查明采区的地质变 化及其发展趋势,指导回采工作的正常进行;
► 测量煤厚,计算回采率,监督煤量的充分回采,为厚 煤层开采的合理分层提供依据。
► 厚煤层开采时,还要系统地进行工作面探煤厚的工作, 并及时调整。
第四节 矿井原始地质资料的整理
(四)观测、记录及描绘巷道壁上的地质情况
(五)其他注意事项
第二节 顺层巷道的地质编录
一、平巷地质编录 1、对于巷道能够揭露煤层全厚的薄煤层及部分中厚煤层,可以
直接观测编录巷道壁和迎头断面。 2、对于巷道不能揭露煤层全厚的厚煤层及部分中厚煤层,在进
行地质编录时,首先要设法探查煤层全厚,然后,再根据巷道中 实测和探测的各种数据进行编录。当煤层倾角较缓,则编制沿巷 道方向的垂直剖面图。 二、倾斜巷道地质编录 三、巷道展开图的编录 1、两壁一顶展开图;即巷顶下落,两壁向外展开,这种展示图 相当于人从巷道外侧观察的结果。 2、两壁一底展开图:即巷底保持不动,两壁向外展开,这种展 开方式,由于巷底往往被掩盖,地质情况不易观测,因此,巷底 地质界线的联接主要靠两壁来推测,其编录实例。 3、迎头两壁展开图:为了描绘巷道迎头的重要地质情况,编绘
地质原始记录编录规范

岩石名称
滚圆 的
未滚 圆的
粗砾 岩
粗角 砾岩
砾岩
角砾岩
细砾 岩
细角 砾岩
粗砂岩
中砂岩
细砂岩
粉 砂岩 粘土岩
二、沉积岩描述的基本内容:
1、碎屑岩类应描述颜色,碎屑可见成分、分选性和滚落圆度,胶结物成分及
胶结类型,同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及其分布特征,结核与包裹体成分,大小的形态,
第三章
矿井地质观测
第一节 一般要求
第 11 条 矿井地质观测应该做到及时、完整、准确、统一。一般要求如下:
一、观测记录必须在现场进行,并记录在专门的地质观测薄上;记录薄应统一
编号,妥善保存。
二、描述地质现象,应做到内容完整、数据准确地质现象的真实情况。
6、 记 录 巷 道 内 的 钻 场 、 硐 室 、 临 时 水 仓 、 泵 坑 、 沉 淀 池 的 位 置 、 尺 寸 等 。 记 录 打 钻 情 况 或 其他 与 地 测 工 作 相 关 的 一 些 内容 。 ( 注 : 当 一 个 掘 进 头 需 要记 录 的 内 容 较 少 时 , 本 页 可以 记 录 其 他 掘 进头的观测情况。)
煤层掘进的巷道内,煤层观测点的间距,根据煤层的稳定程度,应不小于表
4 的规
定。遇地质构造时,可适当加密观测点,以反映煤层变化的实际情况。
煤层稳定性 观测点间距
煤层观测点间距
稳定煤层 ﹥50~≤ 100
较稳定煤层 ﹥25~≤ 50
表4
不稳定煤层 ﹥ 10~≤ 25
极不稳定煤层 ≤ 10
第 15 条 煤层观测点心观测描述内容:
本。
第 13 条 为统一岩石命名和观测描述内容,特作如下规定:
水文地质钻探地质编录要求

水文地质钻探地质编录要求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内容一般包括:除描述岩芯的岩性、结构、构造外,应重点描述岩芯的块度、坚硬程度、风化程度、裂隙发育程度,岩石的风化程度及发育深度。
1.岩心编录1.岩心编录程序:2.抄录班报表的回次进尺、施工方法(钻探方法、扩孔孔径、变径及其深度)有关的水文地质现象记载。
3.校正回次位置及填写岩心标签。
4.整理岩心,检查上下顺序,校正岩心长度。
5.鉴定岩性,确定分层位置,填写分层标签,并分层取代表性鉴样及分析样品(注明取样深度)。
6.终孔后,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将岩心按顺序装箱保存。
2.岩心描述的顺序及内容1.基岩的描述内容大致为:定名、颜色、结构、矿物成分、岩心破碎情况(岩心形状)、岩心采取率、节理、裂隙和岩溶的发育程度、充填情况及充填物、断层擦痕、断层泥及其充填物、风化程度、化石、层与层的相互关系及层理性质、矿化特征、蚀变现象、构造破碎情况及次生变化等。
2.测量岩心标志面(层面、片理面、断裂面、接触界线等)与岩心轴夹角。
3.岩层、矿化、蚀变在小范围内有所变化时应丈量出具体深度并注明。
4.选择有地质意义且具有代表性的岩(矿)心,作大比例尺素描图并进行照象,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5.钻孔内岩性分层时应注明上下两层岩石的接触关系。
如渐变关系、侵入关系等。
6.记录内容要求繁简适度,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对矿心及顶底板,矿化蚀变带和构造部位等应详细描述。
7.岩心块度的划分:大于20厘米为长柱状;10-20厘米为短柱状;小于10厘米为扁柱状;大于5厘米为块状;2-5厘米为碎块状;小于2厘米为碎屑状、粉末状。
若为块状,需对块体形态做大致描述,如楔块状、菱块状、团块状等。
8.松散岩层的描述内容大致为:定名、颜色、湿度、成分(粒度成分及百分含量)、磨圆度、分选性、结核、包裹体、结构层的相互关系及层理特征、胶结程度及胶结类型、化石等。
8.松散岩层的描述内容大致为:定名、颜色、湿度、成分(粒度成分及百分含量)、磨圆度、分选性、结核、包裹体、结构层的相互关系及层理特征、胶结程度及胶结类型、化石等。
探矿工程编录与取样

按预先计划好的槽壁、槽底及图名等位置,将基线按坡度角 和确定的比例尺画到厘米方格纸上。
④绘制槽壁及槽底
按基线不同位置,用小钢卷尺作标尺,测定地表 面、槽壁与槽底交线、槽底边线、松散层与基岩分界 线的位置,并按确定的比例尺绘在厘米方格纸上。
⑤绘制基岩地质现象
用小钢卷尺作标尺,由左向右逐段测定基岩分层 界线的位置,按比例自然的绘在厘米方格纸上。将测 量的地质体和构造产状和采集的标本、样品及编号标 注于相应的位置。同时将取样位置、编号在槽底或槽 帮用油漆予以标记。
观察重要地质现象和构造的观察,指导槽探工程布置、在 异常查证中起到迅速捕捉矿体或矿化带的作用。 ⑵、面状剥土
解剖和研究重要和特殊地质和构造现象。 ⑶、沿脉状剥土
观察矿体走向变化及正确圈连矿体,如有多层平行矿体,走 向圈连有多解性等。
⑷、长条状剥土
与探槽作用基本相同,如氧化及物理风化弱的原生金属矿和 某些非金属矿产。
3、槽探工作的管理
⑴、按设计实地布置并下达施工通知书; ⑵、及时检查是否已达到地质目的; ⑶、施工中要随时注意松散层的变化及槽 帮有无坍塌可能; ⑷、竣工验收。
4、探槽工程原始编录
适用于探槽、浅坑、剥土、采坑及其它人 工和天然露头。
⑴、素描图作法
①、坡度展开法; ②、平行展开法
⑵、探槽素描图绘制基本要求
㈠、探矿工程编录的基本要求
主要有工程素描图、柱状图及相应文字描述、各类 样品登记表等。
1、素描图
主要用花纹表示地质现象,比例尺一般为1∶501∶200,柱状图为1∶200-1∶500。
2、文字描述
主要有矿体、围岩、岩矿石名称、岩性变化、蚀变 特征、产状、接触关系、构造等地质现象。
3、使用规定的记录设备和材料。
地质编录与取样简答题

五、简答题1.工程揭露的目的是什么?答:确定矿体的形状、产状和规模,采取各类样品,研究矿石的质量及其变化规律,圈定矿体,计算储量。
2.坑探工程有哪几种?轻型坑探工程答:坑探工程重型坑探工程3.勘探工程施工原则有哪些?答:1.原则: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到深、由近及远、由稀到密4、原始地质编录有哪些基本要求?答:(1)统一性:为了保证找矿勘探工作和地质编录正常顺利,必须统一各种格式,表达方式。
一般包括:岩石名称标志层,地层划分标准,编录方法和要求,图例,图表格式的统一。
(2)真实性:地质编录必须保证真实性,必须如实地客观地反映地质现象,不能随便加上主观的东西随便乱加,乱减地质现象。
(3)及时性:编录几乎是找矿勘探过程中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因为许多工程如沿脉。
5、地质工作中有哪些类型的实测剖面?答:主要有:火山岩剖面、构造剖面、混杂岩剖面、第四系剖面。
6、实测地质剖面的基本流程是什么?答:(1)据区域资料和剖面实测目的选择剖面位置;(2)剖面路线详细踏勘,制定工作计划;(3)野外测量、观察、记录及采样;(4)室内整理、编录和计算,编绘导线实际材料平面图、实测剖面图、柱状图;(5)剖面小结,划分地层单位;7、地质填图常用工具有哪些?答:填图工具用品有:主要有挎包、讲义夹、相机、手持GPS 、罗盘、放大镜、地质锤、三角板、量角器、计算器、文具盒、钢卷尺、符号笔、棉纸、样品袋、基点木(竹)桩。
8、如何开展穿越法地质填图?答:自实测剖面线为起点,按设计填图精度要求的路线距离,大致垂直岩层走向布置地质观察路线,线距既要考虑填图精度要求,也要考虑岩层出露情况。
本方法主要适用于矿床地质条件较简单,岩(矿)层层位比较稳定的矿床或相变不大的矿床。
9现场编录槽探工程的基本工序是什么?答:(1)对槽内地质现象全面观察。
(2)确定分层界线。
剥土 探槽 浅井平硐:沿脉、穿脉、石门斜井、上山、下山坚井、天井、暗井(3)确定槽壁,挂基准尺绘图。
地质编录要点

重要地质现象、采样位置及槽探 全貌应有摄像、照片等音像资料,按照 要求填写音像记录表,照片另附页粘贴 在编录之后(或统一装订到编录之后)。 照片要进行编辑,注明矿区、工程号、 照片标号等。
Zk476孔395 米处石英细脉
31号脉西 侧)反倾现 象
Zk476孔第46项 岩心,325米331米
8 采样
按照采样要求进行二分之一劈心法取样,并采取工程原生晕样品。
9 编录检查
检查编录内容是否齐全、样品标注 位置是否正确、文字与实际情况是否吻 合等。
10 编录修饰及完善
回到室内后,绘制柱状图,进行文字 修饰。待结果返回后填写分析结果及进 行二次编录。
为综合研究提供 素材;避免漏矿
五 钻孔资料整理
2、宽为腰 线宽度,深 记录两壁深 度。
3、“平 均”、 “总方 量”、 “质量” 栏只在最 后一页填 写。
四、钻探原始地质编录程序及注意事项
四、钻探原始地质编录程序及注意事项 基本分为10个步骤:
1检查钻孔施工记录
2整理岩矿心
3 记录回次数据
7 采样
6划样
5地质描 述
4分层及记录
8 照相
9编录检查
5 地质描述
应在仔细观察岩矿心的基础上进行。主要观察岩矿心中的矿层(矿 化层)及顶底板,矿化蚀变带、构造部位及分层界线等。
a 岩矿石定名 一般以一个分层为单位,名称应能反映出岩矿石的颜色、构造、结 构、矿物成份及矿化等基本特征。定名时,要根据分层中岩矿石种类、 主次及分布特点定名,有以下几种情况: a) 分层岩性基本上只有一种,可单一定名。 b) 分层中出现两种以上岩石呈互层状产出,可复合定名。 c) 分层中出现次要岩石夹层,复合定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地质编录的基本要求
为了保证地质编录的质量,根据实践的经验,地质编录工作必须满足以下的基本要求:
一、真实性
编录成果是否真实,是衡量地质编录资料质量好坏的首要标准。
编录要准确而客观地反映地质矿产实际。
原始地质编录要如实反映客观地质现象,不能随便加上主观臆测,更不能搞“回忆录”,实际材料与推想或结论应分开,不能相混。
综合地质编录必须建立在原始编录资料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真实反映地质矿产的客观实际情况。
二、及时性
地质编录是找矿勘探工作中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必须及时地、不间断地进行。
只有经常而及时地进行编录,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总结规律,及时知道下一步工作,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
所以,编录工作应随着探矿工程和地质工作的进展及时进行,不得积压,及时提交地址成果。
三、统一性
地质编录是随着找矿勘探工作的开展而逐步进行的,是由许多人共同完成的,所以,只有统一的格式和表达方法才能为资料的加工整理和利用打下基础。
编录的统一性一般包括:统一岩石名称、统一标志层和地层划分标准、统一编录方法和要求、统一图例、图表格式和各种图件的比例尺,统一图幅和测网,统一工程编号和样品编号,等等,以保证编录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针对性
对于编录对象的描述、素描、照相、采样以及编制图件和表格,都必须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