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2.3从“东方红”到“神州”| 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2.3从“东方红”到“神州”| 教科版

3 从“东方红”到“神州”“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教学目标】:1.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上海科教版品社六下《第6课 从东方红到“神州”》教学设计1

上海科教版品社六下《第6课从东方红到“神州”》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6课从东方红到“神州”》上海科教版品社六下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到神舟系列飞船的研制和发射,展示了我国航天科技的不断创新和突破。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图片和数据展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航天事业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我国航天事业的具体发展历程和背后的科技创新,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
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于我国的航天科技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掌握东方红一号卫星和神舟系列飞船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于我国航天事业的自豪感,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为祖国做贡献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东方红一号卫星和神舟系列飞船的相关知识。
2.难点:航天科技背后的创新和突破,以及对于我国航天事业的理解和认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共同解答疑惑。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东方红一号卫星和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了解航天科技背后的创新和突破。
4.情感引导:激发学生对于我国航天事业的自豪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为祖国做贡献的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第6课从东方红到“神州”》上海科教版品社六下。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学资源:相关航天事业的图片、数据、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关注东方红一号卫星和神舟系列飞船。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东方红一号卫星和神舟系列飞船的相关知识。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课件-2.3从“东方红”到“神州”1|教科版

1970年4月24日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 酒泉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 射卫星的国家。中国从此进入航天新时代。
10月,神舟六号的成功发
射,让整个中国为之沸腾,
为2005年的中国添上了精 彩的一笔。而与神舟六 号有关的一些知识也引起 了我们极大的兴趣,飞 船的构造、宇航设备的特 点、甚至宇宙的广袤……
月球的表面是由平原、山峰和山谷组 成的荒漠。
地球 6371km
倍数 109 130万
1.41×1018km3 11000亿km3
质量
密度
1.989×1027吨 5.976×1021吨 33万
1.41g/cm3 5.5189g/cm3 9.8m/s2 1/4 28
重力加速度 273m/s2
美国宇航员登陆月球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 太阳光。
太阳,每天都会看到它,感受它,但是 大家对它又了解多少呢?
太阳的质量是 1.989 亿 亿 亿 吨 。 按质量计,氢约 占 71% , 氦 占 27% , 其 他 元 素 占2%。
太阳是我们唯一能观测到表面细 节的恒星。我们直接观测到的是太阳 的大气层,它从里向外分为光球、色 球和日冕三层。
太阳 半径 体积 70万km
东方红一号(DFH-1)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在甘肃酒泉 东风靶场一举成功,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 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球卫星的国家。
银河是一个星系, 它比普通的星系稍微 大一些,直径大约为 十万光年。银河系中 至少有2000亿颗星。 银河系的历史已经有 150亿光年。
等等,我们都想探求。为
此,我们应该更加努力 学习。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2.3从“东方红”到“ 神州 ”| 教科版-教学文档

3 从“东方红”到“神州”教学目标:1、了解“东方红1号”发射的意义。
知道卫星在生活中的用途。
2、知道“两弹”爆炸成功之路的历程,以及成功对于军事上发挥的作用。
教学重点:1、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科学技术中取得了哪些伟大的成就。
2、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与世界水平的差距。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从“两弹一星”说起)一、导入我们能从电视上欣赏到世界各地精彩的体育比赛的现场直播,这是谁的功劳,你知道吗?二、了解“两弹一星”阅读教材:从“东方红”到“神舟号”,看后让学生谈感受。
1、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间。
2、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时间。
3、爆炸的背景、意义。
4、两弹元勋——邓稼先介绍。
5、我国已经将核能技术应用于生产之中,现有多座核电站正式建成投产,你知道有哪几座吗?(秦山第二期核电站、秦山第三期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田湾核电站)三、了解“东方红1号”1、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名称、发射时间。
2、我国到现在为止已经发射成功的卫星有哪些?四、交流结合我们已学过的现代通讯知识及从电视、报刊、网络上得到的相关知识,举一些例子说说卫星的用途。
(二)飞天,不再是神话一、导入介绍人类飞天梦想的历程。
二、学文1、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阅读有关材料。
2、走近“神5”研讨会。
让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神舟5号资料2019年10月15日9时,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这一刻,距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发射3年零329天,距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仅11年零25天。
在发射载人飞船之前,前苏联进行了5次不载人的飞船升空试验,美国进行了8次不载人的飞船发射试验。
中国的神舟号飞船在进行了4次飞行试验后,就成功地把人送上了太空。
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和着陆,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2.3从“东方红”到“ 神州”|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2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艺目的: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开展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2〕进程与方法目的:经过先生对祖国航天事业取得成就的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培育先生剖析和概括才干,让他们懂得航天事业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度兴隆兴旺的标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学习航天人自给自足、艰辛妥协、勇于攀爬的肉体,从小立志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二、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开展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树立民族自尊心、自决计和自豪感。
(2)教学难点:学习航天人的肉体,并付诸于自己的举动中。
三、活动预备:要求先生课前搜集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开展和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资料,经过采访、调查、观察等方式为课堂协作探求提供理想资料。
四、教学进程〔一〕初探激趣、导入新课1、初探激趣:同窗们,2021年10月16日,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2021年10月11日,2021年9月25日,〝神舟〞六号七号载人飞船又搭乘多名航天员顺利执行了多天航天飞行义务,整个世界为之屏息惊叹。
教员置信同窗们一定经过各种途径,对〝神五、〝神六、神七,对宇航员,对我国的航天事业有了一定的了解。
你情愿和大家分享一下吗?先生复杂交流,感知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
2、教员播放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爆炸的视频,提出效果:你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在先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对本主题的探求。
〔二〕协作探求,提升看法,激起情感,导引举动。
1.了解祖国航天事业的开展史。
提出效果:关于祖国的航天事业开展史你们了解多少?请同窗们依据课前的调查了解来说一说。
由先生自在汇报团体所了解到的资料,说出自已的想法。
然后,教员依据先生的回答停止复杂小结:祖国的航天事业开展是迅速的、惊人的,效果是举世注目的,她的身上折射着中国人的智慧与祖国的伟大!在先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员进一步引导:你知道哪些航天事业带给人们的庞大利益?探求流程为:读文汇报——课外资料交流——谈感受。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课件-2.3从 “东方红”到“神州”2|教科版

从“东方红”到“神州”• 六四原子六来自氢,• 人造卫星在七零,
• 神五飞天杨利伟, • 太空深海任我行。
课堂检测:
1、 年 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成功。 2、 年 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 功。 3、 年 月 日,我国发射的第一颗 人造地球卫星是: 。 4、 年 月 日,中国 载人飞船发 射成功。 5、我国飞天第一人是 。
从“东方红”到“神舟”
•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
学习目标:
• 1、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航天事业的 飞速发展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 2、懂得航天事业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 标志; • 3、学习航天人热爱祖国、自力更生、大 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从小立志为 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贡献。
二、知识链接 1、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央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 我国也要搞“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 星)。 2、我国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 3、人造地球卫星根据用途可以分为:通信卫星、气象卫 星、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等。 4、我国是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 航天技术的国家。 5、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杨利伟迈出的一小步, 是中华民族迈出的一大步) 6、1995年8月,“CR-01”6000米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研 制成功。这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返回式海底卫 星”。
• 谢谢指导!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六下第二单元3《从“东方红”到“神舟”》教学设计2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六下第二单元3《从“东方红”到“神舟”》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从“东方红”到“神舟”》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认识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重要意义,以及“神舟”系列飞船研制和发射的成功,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精神。
二. 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技知识基础,对于航天事业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对于国家的科技成就有很强的自豪感。
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认识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志向。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认识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成就。
难点:深入理解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讲授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课程内容,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它的发射成功对我国有什么意义?2.呈现(10分钟)呈现“神舟”系列飞船的研制和发射过程,让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通过展示飞船发射成功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我国航天事业的资料。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科版-政治-六年级下册--从“东方红”到“神舟” 教案

从“东方红”到“神舟”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2.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树立报国之志。
3.学习航天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的精神,从小立志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贡献。
重点难点:通过学习,懂得航天事业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课前准备:1.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关于“神五”、“神六”等高科技领域的资料。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1.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中国航天发展的事情?(神五、神六、神九等)师:同学们,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五”发射成功,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通过各种途径,对“神五”对杨利伟,对我国航天事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东方红”到“神舟”2.揭示课题——从“东方红”到“神舟”活动2【讲授】新授课1.出示PPT课件——学习目标(学生齐读)(1)、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 2)、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树立报国之志。
(3)学习航天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的精神,从小立志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贡献。
(教师评价:同学们声音洪亮,有没有信心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2.提问:人类飞天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呢?(1)播方视频从“东方红”到“神五”(2)师小结(PPT课件):同学们,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古代诗人屈原面对长空发出的天问,到明朝幻想家用47支火箭捆绑试行,说明中国古代就有着飞天的梦想,今天,这个梦想圆了,实现了。
中国的航天事业经过短短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卫星和运载火箭方面已经获得相当的技术和经验。
虽然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之列,但在航天领域中从综合能力来讲,仅仅排在美国、俄罗斯之后居第三位。
1999年神,舟1号飞船的成功发射,正式揭开了中国在载人航天技术方面的探索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从“东方红”到“神州”
【教学目标】:
1.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2.懂得航天事业是一个名族、一个中国兴旺发达的标志。
3.学习航天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登攀的精神,从小立志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贡献。
【教学重点】:了解我们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从小立志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贡献。
【教学难点】:学习航天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神舟”系列飞船的照片、视频及文字资料。
学生:学会运用网络选择、收集资料,无条件的可查文字资料,并进行初步的整理和汇总。
阅读交流“神舟”研制、发射过程中的人和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相继发射成功,多名航天员顺利执行了多项航天飞行任务,整个世界为之屏息惊叹。
相信同学们课前通过各种途径,对我国飞船和对航天员,以及我国的航天事业有了一定的了解。
请分享各组准备的中国航天材料。
2、亲眼目睹祖国航天史,想说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对本主题的探究。
【目的是从学生熟悉的国家重大事件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
提出问题:关于祖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史你们了解多少?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调查了解来说一说。
由学生自由汇报个人所了解到的资料,说出自已的想法。
2.教师:同学们知道得还真不少,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些资料,想看吗?(教师用课件呈现关于航天的图片最好有视频资料播放)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小结:祖国的航天事业发展是迅速的、惊人的,成绩是举世瞩目的,他
的身上折射着中国人的智慧与祖国的伟大
二、文中体验,初步探究
学习任务:自由阅读36页到39页,回答问题,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了哪些伟大的成就?生用彩笔画出来,然后诵读记忆,
三、汇报交流,深化感悟
1.(出示视频)目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发射成功的壮观情景。
2.秦山核电站,了解功能。
课件展示:中国与世界核电站的数量分析: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的数据,到2019年,全球共有30个国家拥有核电站,总数为442座,它们的总发电量占全球发电总量的比重为16%。
拥有核电站最多的五个国家分别为美国(104座)、法国(59座)、日本(54座)、俄罗斯(30座)和英国(27座)。
中国现有核电站6座。
分别是:
你还知道哪几座核电站?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江苏田湾核电站等。
(此处最好有图文课件资料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 浙江省的秦山(一期)核电站、秦山核电二期工程和秦山核电三期工程,广东省的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以及江苏省的田湾核电站未建成或在建:三门核电工程项目(浙江南部)阳江核电站(广东阳江)烟台海阳核电站、威海乳山核电站、威海荣成核电站2019年,中国宣布将在2020年前建成30座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
3.“东方红”1号:
发射时间: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
主要用途:主要用于试验卫星的发射组织程序、运载火箭技术、发射场的工作协调性、跟踪测控网的工作可靠性和卫星本身的技术,其中包括测量卫星工程参数、空间环境,并进行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4.“风云”1号气象卫星
其主要任务是获取国内外大气、云、陆地、海洋资料,进行有关数据收集,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全球环境监测等。
5.飞天,不再是神话,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
讨论:有一家国外媒体曾报道:“杨利伟迈出的一小步,是中华民族迈出的一大步。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这个环节学生交流时要注意图文结合,注重文本内容和学生收集到的资料相融合,增强认识。
)
四、畅谈感受,升华情感
1.同学们知道得还真不少,课前,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些资料,想看吗?师出示关于神舟载人飞船系列发射的图片和播放神七视频,为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表达欲望创造氛围。
2.看了这些资料,你有哪些感想?从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到一系列载人试验的航天飞船——神舟,说明了什么?
小组交流,要热烈,要各抒己见。
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
3.集体交流,能谈出自己最深的感受,懂得航天事业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4.联系实际谈谈: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五、拓展延伸
继续收集反映新中国科学技术伟大成就的图文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同学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感受科技的进步、祖国的强大。
推荐以下方式:
手抄报展示。
.制作资料卡。
图片展。
“飞天颂”主题班会。
板书:
从“东方红”到“神舟”
两弹一星
飞天不再是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