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对人体解剖学的论述
中医的“解剖学”

中医的“解剖学”一篇名为“《Nature》文章发现的人体最新器官,竟是中医的三焦?”的文章刷屏了朋友圈。
虽然其中不免有哗众取宠的成分,但阅读原文可以了解现代医学新发现的人体最新器官确实与中医“三焦”具有较大相似性。
三焦作为中医解剖学里特有概念与现代医学的交叉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中医学中解剖学的内容是否能为现代医学的发展研究提供指导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中医解剖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中医理论都是建立于直观解剖的基础上。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有“五脏六腑可剖而视之”的论述,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对于人体解剖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
民国时期随着西学东渐的文化势头,传统医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近代学者丁福保曾言“西人东渐,余波憾荡,侵及医林,此又神农以后四千年以来,未有之奇变也”,这场中西医比较之争对传统医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导致中医“重道轻器”“解剖缺陷”成为大众的一种共识,中医解剖学的内容一直被忽视。
中医解剖学的概念中医解剖学这一概念在中国医学史上缺乏明确的论述。
关于解剖学的内容散见于中医典籍中,《欧希范五脏图》《内外二景图》《经络考》《医林改错》等都对中医解剖学知识有较为详备的记载,但未能全面概括论述中医解剖学的理论。
现代中医学教材中解剖学的内容多为西医解剖学的内容,不能完全体现中医解剖理论的特色。
中医解剖学包括脏腑、经络、官窍等为主要内容的器官形态结构,同时这些器官的位置也是中医解剖学的范围,甚至精气血津液都囊括其中。
部分观点认为中医脏腑学是以实体解剖学为基础,通过分析机体外部表征来推导认识人体内部规律,病理反佐生理,重功能而轻形质形成的。
事实上直观解剖为中医脏腑学说的形成提供了客观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阴阳五行理论等理论形成中医脏腑理论。
最初的经络理论中涉及的脏腑解剖是相对朴素的脏腑解剖,是脏腑理论的雏形。
中医脏腑理论中器官结构、位置的特异性导致了功能特异性的观点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基于事实论述事实的过程。
人体解剖学与十二经脉一起学

人体解剖学与十二经脉一起学
人体解剖学和十二经脉是两个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领域,将它们一起学习可以提供更全面的理解。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结构和组织的学科,它涵盖了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形态、位置、结构和功能。
通过学习人体解剖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体的内部构造,包括骨骼、肌肉、内脏、神经和血管等。
这对于理解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疾病机制以及医学诊断和治疗都非常重要。
十二经脉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体内部的十二条主要经络系统。
这些经络被认为是能量(气)运行的通道,与人体的内脏、体表和穴位相联系。
通过学习十二经脉,我们可以了解中医理论中的经络学说,包括经络的走向、穴位的分布以及它们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将人体解剖学和十二经脉一起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与中医理论之间的联系。
例如,了解人体解剖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络的走向和穴位的位置,以及它们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同时,学习十二经脉也可以提供一种整体的观点,将人体的各个部分视为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
综合学习人体解剖学和十二经脉可以促进跨学科的交流和理解,为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结合提供基础。
这种综合学习有助于培养全面的医学思维,提高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综合认识。
需要注意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科学方法和证据,以确保对人体解剖学和十二经脉的理解基于可靠的科学知识和研究。
古代中医里的解剖学(组图)

古代中医里的解剖学(组图)古代中医里的解剖学(组图)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我国古代医家很早就重视和进行人体解剖,《灵枢·经水》篇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
”这说明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在利用尸体进行解剖学研究了,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有着大量相关内容。
到了北宋时期,人体解剖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此期间曾先后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尸体解剖活动,不但积累了更多的尸体解剖知识,而且由此产生了两部人体解剖学图谱——《欧希范五脏图》和《存真图》。
《欧希范五脏图》完成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当时广西地方政府处死了欧希范等56名反叛者,令宜州推官吴简解剖死者的胸腹,经仔细观察鉴别后,由画工宋景描绘成图,名之为《欧希范五脏图》。
原图虽早已亡佚,但这一史实在当时及稍后的许多史志及笔记文集中都有记载,尤其在后来的《存真图》中,对这次解剖活动记载甚详。
《存真图》之脏腑正面图与背面图该图主要反映了人体内脏的解剖情况,如“肺之下有心、肝、胆、脾,胃之下有小肠,小肠之下有大肠。
小肠皆晶莹无物,大肠则为滓秽。
大肠之旁则有膀胱”;“肾则有一在肝之右微下,一在脾之左微上,脾则有在心之右”;“其中黄漫者,脂也”。
就现有的文献看,吴简对胸腹内脏器官的解剖位置与相互关系的描述,还是较为准确的,也比前人有很大进步。
如他实际上已经注意到右肾比左肾的位置略低,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他还明确指出脾在心之左,也从形态学上纠正了《内经》中左肝右脾的错误认识。
而且,图中还注意到“多病嗽,则肺且胆黑”、“少得目疾,肝中有白点”等病理解剖现象。
不过,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吴简的论述中仍然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如认为“喉中有窍三,一食、一水、一气”;心脏有的无窍,肝脏片数不同等,这些可能是观察上有所偏差所致。
《存真图》又名《存真环中图》,是医家杨介根据崇宁年间(1102-1106)泗州处死犯人的尸体,解剖整理绘制而成。
中医人体解剖研究报告

中医人体解剖研究报告中医人体解剖研究报告一、引言中医人体解剖是中医学的基础和骨干科目之一,通过对人体内脏、经络、奇经八脉等结构的研究,掌握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为中医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旨在总结中医人体解剖的研究情况,为进一步了解中医学的独特之处提供参考。
二、人体内脏解剖1.心脏中医认为心脏是主宰人体精神活动的重要脏器,研究发现心包是保护心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心脏起到固定和保护作用,还与情绪变化、气机运行等息息相关。
2.肺脏中医将肺脏视为人体的呼吸器官,与鼻腔、喉咙等器官形成呼吸系统,研究发现肺脏不仅主管呼吸功能,还对人体的气机运行、情绪稳定等有重要影响。
3.肝脏中医将肝脏视为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与情绪、气血运行等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肝脏在消化、代谢、排毒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三、经络与奇经八脉研究1.经络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独特的研究体系之一,通过对经络的研究,掌握人体气血运行的规律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从而指导中医治疗。
研究发现经络不仅与内脏相连,还与皮肤、肌肉、筋骨等组织密切相关。
2.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中医特有的脉象学说,通过对奇经八脉的研究,可以判断人体气血运行的状态,了解某些重要脏器的功能和状况。
研究发现奇经八脉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通过调节奇经八脉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结论中医人体解剖研究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人体内脏、经络和奇经八脉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入,在解剖结构和功能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加强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为更好地发展中医学做出贡献。
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学科

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学科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起来的医疗经验的总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学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医学的理论中,基础医学学科与临床医学学科是相辅相成的。
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学科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和药理学。
第一,人体解剖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学科之一。
人体解剖学是指对于人体解剖学结构的研究,它是人体医学的基础和接近。
中医学通过分析人体结构,进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以及利用解剖学的相关知识了解身体基本结构,从而理解人体的疾病根源和治疗方法。
第二,生物化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学科之二。
生物化学涉及生物体分子化学成分、代谢函数与相互关系的研究,旗下包含的方面相当广泛,例如糖类代谢、脂类代谢、核苷酸代谢、蛋白质、酶、多类型酵素等等,生物化学的研究提供了给医生一个准确理解人体生理机能的有机化学方法,而且还为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普遍的方式和方法。
第三,病理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学科之三。
病理学是对患者身体疾病病变的形态与结构层次的观察与研究的标准学科,病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中医学家识别病情,并且判断疾病的性质,以便于对疾病做出具体措施。
第四,药理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学科之四。
药理学是对于药物的作用,药物在人体内的时空分布,药代动力学,以及毒性研究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学科,药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药物的种类、结构和作用方式等方面,提出合理的药物应用和药物制备规范。
总之,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学科不仅对于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
中医学将继续艰苦探索,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广泛的合作,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人体解剖学中医解剖学

中药治疗的解剖学基础
药物吸收
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 确保中药能够顺利通过胃、小肠
等部位,被身体充分吸收。
药物靶向
根据不同器官和组织的生理特点, 选择合适的中药成分,实现药物靶 向治疗。
药物代谢
掌握人体排泄系统的解剖结构,了 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评估药 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气功与解剖学
呼吸系统
人体结构与中医治疗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需要对人体的经络、穴位有深入的了解,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 治疗。
推拿治疗
推拿治疗需要掌握人体骨骼、肌肉的分布和功能,通过手法作用于特定部位缓解病痛。
手术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中医也会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如小针刀等微创手术,需要对人体结构 有精确的了解以避免损伤重要结构。
气血理论
气血理论是中医解剖学的核心理 论之一,认为气血的流通和平衡 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中医解剖学与西医解剖学的比较
理论体系
中医解剖学和西医解剖学的理论体系存在较大差异,前者强调 整体观念和功能作用,后者则更注重形态结构和实体分析。
研究方法
中医解剖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古籍整理、临床观察和推理演 绎等,而西医解剖学则更加注重实验研究和实证分析。
应用领域
中医解剖学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中医学领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 供依据,而西医解剖学的应用则更加广泛,涉及到基础医学、临
床医学等多个领域。
02 中医解剖学的理 论基础
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是中医解剖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网络系统,贯 穿于人体全身,负责输送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则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孙 络、浮络等不同层次。
对人体解剖学课程在中药专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人体解剖学课程在中药专业能力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专业是研究中草药及其制剂的药学专业,而人体解剖学是探究人体结构和器官的科学学科。
下面是我对人体解剖学课程在中药专业能力培养中的认识:
1. 培养基础知识:人体解剖学课程为中药专业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人体构造、组织和器官功能的基础知识。
这对于学生理解中药的作用机制、药物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具有重要意义。
2. 提供临床应用背景:人体解剖学课程不仅教授人体结构的基本知识,还将这些知识与临床应用联系起来。
中药专业学生通过学习人体解剖学,可以了解不同器官和组织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对于中药在临床上的选择和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3. 加强药物安全意识:中药是一种复杂的药物系统,其中包含大量的化学成分。
通过学习人体解剖学,中药专业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器官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加关注中药对人体的安全性和副作用。
4. 促进研究和创新:人体解剖学课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
中药专业学生通过学习人体解剖学,可以深入探索中药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为中药研究和创新提供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人体解剖学课程对中药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我们也需要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法规,确保合法、合规地开展相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中医学中人体解剖学的应用

中医学中人体解剖学的应用
中医学中的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内部结构的学科,这对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都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中医学中人体解剖学的应用:
1.掌握人体组织结构:中医学中的针灸、推拿、拔罐等疗法都需要对人体组织结构有深刻的理解,这才能更准确地找到腧穴和反映区。
2.正确认识疾病:中医学中的病机与脏腑病理学说,需要借助人体解剖学的知识来正确理解各种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的过程。
3.制定治疗方案:中医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而人体解剖学为中医学临床提供了详细的解剖知识和理论依据。
4.保护脏器功能:通过对人体解剖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脏器的位置、解剖关系和功能,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脏器的措施。
总之,中医学中的人体解剖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医临床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及 先 贤 受封 建 思 想 的 束缚 , 除进 行 有 限 的体 表 度 量 、 尸体解剖
外, 还 采取 以人 体 生 命 现 象 为 主 体 进 行 观 察 研 究 、 实体探测 ,
色 的 中医人 体 解 剖 学 。《 灵 枢 ・经水 》 日: “ 夫 八
尺之士, 皮 肉在此 , 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 其死 可 解
3 小 结
4 参 考 文 献
[ 1 ] 周仲瑛 . 中 医 内科 学 [ M] . 北京 : 中国 中 医 药 出 版 社 ,
20 0 7: 3 7 3—3 7 4.
通 过 对古代 文 献 的 “ 郁证 ” 病 因相 关 文 献 的整
[ 2 ] 孙广仁. 中医基础 理论 [ M] . 北京 : 中国中 医药 出版社 ,
[ 9 ] 齐 向华. 失 眠症 的 中医诊 疗 [ M] . 北京: 人 民 军 医 出 版
社, 2 0 0 7: 3 2 .
唯有 缕 析 “ 郁证” 发 生 的情 志 不 遂 的分 类 , 详 析 其
病机过程 , 审 因论 治 , 方 可从 根本上 处理 问题 , 解
除病患。
[ 1 0 ] 滕 晶. 失 眠 症 中 医 心 理 紊 乱 状 态 及 其 相 关 因 素 的 探 讨[ J ] . 中医 研究 , 2 0 0 8 , 2 1 ( 5 ) : 1 .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0 7— 0 7 ; 修 回 日期 : 2 0 1 6—1 0—1 4
诉“ 某 天生 气 了” 云云 , 就诊断为“ 肝火上逆” , 以 天
麻 钩藤 饮 或 镇 肝 熄 风 汤 处 之 ; 或 诊 断为 “ 肝 郁 气 滞” , 以柴 胡疏 肝 散或 逍 遥 散或 小 柴 胡 汤处 之 , 往 往
[ 6 ] 齐 向华 , 滕晶, 彭伟 . 试论“ 思” 志 致病 [ J ] . 山 东 中 医 杂
作 为“ 郁证 ” 的病 因。 “ 肝郁” 的产 生 , 是 在 体 质 和个
性 的基 础上 , 结合 “ 郁怒 ” 而发 生 的 。同样 是 “ 怒” 这
一
[ 4 ] 齐 向华 , 滕晶. 郁 闷不舒 状态 辨治 析要 [ M] . 北京: 人 民
军 医 出版 社 , 2 0 1 4 : 4 5 .
形 成 和发展 奠定 了理论 基础 。本 文就 中医学对 人体 解 剖学 的论 述试 做探讨 , 就 正 于同行 。
1 脏 腑 的 解 剖
进 一步 认 识 人体 生理 解 剖 , 形 成 了脏 象 、 功能 、 体 窍 的解 剖 学 概 念 。 弥 补 了体 表 度 量 、 尸体 解 剖 的不 全 和 缺 失 , 完善发展 了 中 医人 体 解 剖 学 , 构 成 了独 具 特 色 的 中 医人体 解剖 学。 关 键 词 中 医人 体 解 剖 学 ; 脏 腑 的解 剖 ; 五官的解剖 ; 口腔 的
2 00 2: 2 24 —2 27.
理, 笔 者发 现并不 能 单 纯 将肝 郁 及 情 志 不 遂 作为 郁
证 的病 因 。首先 , 肝郁是 作 为病 机层 次 的名词 , 不能
[ 3 ] 齐 向华 , 滕 晶. 惊 悸不安 状态 辨治 析要 [ M] . 北京: 人 民
军 医 出 版社 , 2 0 1 3 : 2 0 .
志, 2 0 0 7, 2 6( 2 ): 7 9 .
[ 7 ] 齐向华. 思虑过度状态辨 治析要 [ M] . 北京: 人 民军 医 出
版社 , 2 0 1 2: 2 1—3 5.
会 治之仅 见初 效 , 不能维 持 。其次 , 情 志不遂 是情 志 不能 正 常疏泄 的 总称 , 作 用 于 人 体 可 以产 生各 种 病
中 医研 究
2 0 1 6年 1 2月 第2 9卷 第 1 2期
T C M R e s . D e c e mb e r 2 0 1 6 V o 1 . 2 9 N o . 1 2
头 风》 云: “ 朱, 阳明 脉 弦 大 而 坚 , 厥 阴 脉小 弦 数 促 。
此操 持怫 郁 。 ”
理 变化 , 治疗 上 单 纯 根 据 病 理 变 化 进 行 辨 证 论 治 , 治疗 仅 仅 能够 暂 时解 除病 痛 , 疗 效 也 不 能求 永 效 。
[ 8 ] 滕 晶. 试 析 中医 思 虑 过 度 状 态 [ J ] . 中国 中医急症 , 2 0 1 2 ,
2 1 ( 4) : 5 4 6 .
( 编 辑 田 晨 辉 )
文章编号 : 1 0 0 1 — 6 9 1 0 ( 2 0 1 6 ) 1 2—0 0 1 0— 0 5
・
学 术 探 讨
・
中 医学 对 人 体 解 剖 学 的论 述
孙 朝 润
( 安 康 市 中医院 , 陕 西 安康 7 2 5 0 0 0 )
摘 要 中 医人 体 解 剖 学 的 研 究 最 早 见 于 《 黄 帝 内经 》 。 古 人
病因, 对 于不 同的个体 、 不 同 的事件就 会产 生不 同
[ 5 ] 彭伟 , 齐向华 , 李 春林 , 等. 思 虑 过 度 状 态 的 临 床 认 知 和 脉案解析 [ J ] . 辽 宁 中 医杂 志 , 2 0 1 5 , 4 2 ( 7 ) : 1 2 4 2 .
的病理 结果 , 治 疗 方 法 也不 尽 相 同。若 仅 据 患 者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