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练习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精选全文

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焉】未知生,焉死?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D解析: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2.【而】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E、【表因果】“因而”“所以”F、【表目的】G、【通假字】通“尔”,译为“你”“你的”H、【通假字】通“如”,译为“如同”“好像”答案:A解析:(表并列)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3.【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F解析:不知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

4.【而已】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A、【表限止】相当于“罢了”B、“才”“方才”C、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D、“不久”“一会儿”答案:A解析:过了会儿摇头、跺脚的人,就有了数十个。

5.【而】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初中文言文虚词例题

初中文言文虚词例题

初中文言文虚词例题
以下是一个初中文言文虚词的例题:
例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 学而不思则罔/人不知而不愠
C. 吾日三省吾身/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D.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答案:D.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选项A:前一句的“知”为“动词,知道”,后一句的“知”为“代词,这样”;选项B:前一句的“而”表转折,后一句的“而”表转折;选项C:前一句的“日”为“名词,日子”,后一句的“日”为“动词,是太阳”;选项D:两句中的“而”都表顺承。

故选D。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 文言文虚词的作用及练习题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 文言文虚词的作用及练习题

文言文虚词的运用一、“之”字的常见用法: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2.作助词,译作“的”。

3.动词,译作“前往,到”。

4.宾语前置的标志。

5.定语后置的标志。

6.作音节助词,不译。

7.刚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或异二者之为()(3)何陋之有()(4)居庙堂之高()(5)莲之出淤泥而不染()(6)公将鼓之()(7)友人惭,下车引之()二、“而”字的用法:主要做连词。

并列关系,表递进关系,表承接关系,表修饰关系,表转接关系(1)云归而岩穴暝()(2)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4)朝而往,暮而归()(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三、“以”字的用法。

1.作动词,译作“认为”。

2.介词,可译作“因为”“由于”“把、拿、用”“凭借、按照、依靠”3.连词,译作“来”“以致”“因而”4.相当于“而”(1)属予作文以记之()(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醒能述以文者()(4)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5)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6)屠惧,投以骨()(7)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8)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四、“其”字的用法。

1.作第三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她)们”“他(她)们的”“它”“它(们)的”。

2.作指示代词,译作“那”“那个”“那里”“那些”,也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3.作语气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作“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4.连词,译作“如果”(1)择其善者而从之()(2)复前行,欲穷其林()(3)其一犬坐于前()(4)其如土石何()(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非天质之卑()五、“于”字的用法。

1.主要做介词,译作”对、向”“在、从”“给、到”“比”。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归纳含练习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归纳含练习

【常考虚词归纳】(一)【之】1.代词,(用在动词后面)可代人、事、物,译为“它、她、他(们)、这件事”例:操蛇之神闻之执策而临之公与之乘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助词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例:予尝求古仁仁之心。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水路草木之花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甚矣,汝之不惠。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3)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附着在一个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动词的后边)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公将鼓之怅恨久之4)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宾语+之+谓语)例:②何陋之有?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马之千里者3.动词,(前面是人名或人称代词,后面是一个地名)“往”,“到......去”例:辍耕之垄上4. 表示时间、空间的界限,不译。

例:①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实战演练: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何陋之有?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公将鼓之。

⑥辍耕之垄上。

⑦怅恨久之。

⑧具答之。

⑨亲戚畔之。

⑩马之千里者。

中考链接: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已而之细柳军B.不闻天子之诏C.介冑之士不拜D.乏绝之处见水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和例句加点字相同的是哪一项()例句:即焚之,又钞A.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送孟浩然之广陵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春冬之时(二)【而】1. 连词1)表并列,可译为“而且”“又”或不译(连接的两项无主次、前后之分,可互换位置)例:溪深而鱼肥。

蔚然而深秀者2)表顺承,可译为“然后”“接着”“就”例: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水落而石出者3)表转折,可译为“可是”“却”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归纳整理(附常考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归纳整理(附常考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归纳整理(附常考题及答案)虚词: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虚词: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虚词:乎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答案】(1)—①(2)—⑥(3)—④(4)—②(5)—③(6)—⑦(7)—⑤虚词: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虚词练习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虚词练习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虚词一、之解释下面的“之”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辍耕之垄上2、助词:时人莫之许(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责攸之、祎、允等之慢(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天子之怒(3)补充音节,不译。

怅恨久之3、动词:到,往先主器之4、语法作用(如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专诸之刺王僚一、代词1.可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指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们)。

例如:①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暮寝而思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阿房宫赋》)以上三句中的"之":①代蔺相如,可译为"他"。

全句的意思是: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②代这件事。

全句的意思是:晚上睡觉时反复考虑这件事。

③代掷弃的珍宝,可译为"它"。

全句的意思是:秦人看到它,也不感到很可惜。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例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游褒禅山记》)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上两句中的"之"都译为"这"。

①句的意思是:唐浮图慧褒开始在这里住舍定居,死后就埋葬在这里。

②句的意思是:衡量这两种办法,宁肯答应下来,让秦承担理亏(的责任)。

二、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如:①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②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六国论》)以上两句中的"之"都译为"的"。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有什么简陋的呢?②何后之有?(《勾践灭吴》)--有什么迟的呢?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不懂得断句,不理解疑难问题,有的从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 “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 “必能裨补阙漏”中“阙”通“缺”,缺点。

2. 古今异义。

- 【等死】古义:同样是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今义:等待死亡。

-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今义:常常。

-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今义:感谢。

-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品质恶劣。

-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深切地憎恨。

3. 一词多义。

-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 【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 【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做、干】“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 词类活用。

- 【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二、虚词。

1. 之。

- 【助词,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同样为补充例句)。

- 【代词,代指人、事、物等】“愿陛下亲之信之”。

九上文言文复习课练习 -虚词巩固练习

九上文言文复习课练习 -虚词巩固练习

虚词巩固练习齐有南北官道齐有南北官道,洿下①者里余,雨多行潦②,行者不便,则傍西踏人田行。

行数日而成路,田家苦之,断以横墙,十步一堵,堵数十焉。

行者避墙更西踏田逾广,数日又成路。

田家无计,乃蹲田边,且骂且泣,欲止欲讼,而无如多人何也。

或告之曰:“墙之所断已成弃地矣,胡不仆墙而使之通,犹得省于墙之更西者乎?”予笑曰:“更有奇法,以筑墙之土垫道,则道平矣。

道平,人皆由道,又不省于道之西者乎,安用墙为?”越数日而道成,道旁无一人迹矣。

注释:①洿(wū)下:低洼的地方。

②行潦:道路中的积水1.请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虚词。

行数日而成路,田家苦之,断以横墙。

而:之:以: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而.无如多人何也而.吾以捕蛇独存B 胡不仆墙而使之.通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C 以.筑墙之土垫道以.啮人,无御之者D 又不省于.道之西者乎苛政猛于.虎也九(上)文言通假、词类活用复习一、通假字1. 不辩牛马“”通“”,——《秋水》2. 始一反焉“”通“”,——《愚公移山》3.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马说》4. 汝之不惠“”通“”,——《愚公移山》5. 一厝朔东“”通“”,——《愚公移山》6. 据案其身“”通“”,——《订鬼》7. 汤熨之所及也“”通“”,——《扁鹊见蔡桓公》8. 火齐之所及也“”通“”,——《扁鹊见蔡桓公》9.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鱼我所欲也》10. 望桓侯而还走“”通“”,——《扁鹊见蔡桓公》11.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愚公移山》二、词类活用1. 秋水时至时:名作状,2. 顺流而东行东:名作状,3.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作状,4.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腊:名作动,5. 殚其地之出出:动作名,6. 竭其庐之入入:动作名,7.策之不以其道策:名作动,8. 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形作名,9. 少仲尼之闻少:意动用法,10. 轻伯夷之义轻:意动用法,11. 君将哀而生之乎生:使动用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虚词
一、之解释下面的“之”
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辍耕之垄上
2、助词:时人莫之许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天子之怒
(3)补充音节,不译。

怅恨久之
3、动词:到,往先主器之
4、语法作用(如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专诸之刺王僚
二、其解释下面的“其”
1、代词:代人代物代事安陵君其许寡人
2、表语气,不译。

以激怒其众
保其岩阻
百姓多闻其贤
三、以解释下面的“以”
1、介词,译为:把、用、凭借、因为、拿、根据等咨臣以当世之事
2、连词先帝不以臣卑鄙
(1)表目的:译为来用来虽不能察,必以情
(2)表结果:译为以致必以分人
3、其它必以情
(1)以为:译为认为或以为死
(2)所以:a、用来b、……的原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3)相当于“而”固以怪之矣
(4)通“已”,已经。

以伤先帝之明
(5)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方位、时间
的界限。

如“以上”、“以东”。

扶苏以数谏故祭以尉首以君为长者
遂许先帝以驱驰以塞忠谏之路徇蕲以东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杀之以应陈涉以光先帝遗德
四、乃:解释下面的“乃”
1、连词: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表示顺接,于是,便。

陈胜、吴广乃谋曰
2、副词:乃丹书帛
(1).表肯定,就是,原来是。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2).表示两事顺承相同,才。

守丞死,乃入据陈
凡三往,乃见
五、虽解释下面的“虽”
1、即使之意。

虽然,受地于先王
2、虽然之意。

虽杀臣,不能绝也
六、然解释下面的“然”
1、代词:这样的意思。

虽然,受地于先王
2、作词尾:表……的样子。

吴广以为然
3、连词:表转折。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4、表肯定,对的,是的。

秦王怫然怒
然足下卜之鬼乎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
七、为解释下面的“为”
1、介词(相当于“被”“替”)为坛而盟
2、动词为屯长
以君为长者举宠为督士卒多为用者
好为《梁父吟》为天下唱若为佣耕
贤能为之用可以为援项燕为楚将
八、于:解释下面的“于”
介词: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1)在,到,向,从,对于。

受地于先王
(2)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曹操比于袁绍
休祲降于天不求闻达于诸侯三顾臣于草庐中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出于秦川欲报之于陛下
仓鹰击于殿上试用于昔日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九、而:解释下面的“而”
连词:长跪而谢之
(1).表并列名微而众寡
(2).表顺承佣者笑而应
(3).表转折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4).表修饰国险而民附
夺而杀尉挺剑而起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挟天子而令诸侯为坛而盟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报先帝而忠陛下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