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书贼》读后感1200字
最新-《偷书贼》影评观后感 精品

《偷书贼》影评观后感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目录第一篇:《偷书贼》影评观后感第二篇:偷书贼影评第三篇:《偷书贼》读后感第四篇:《偷书贼》读后感第五篇:偷书贼读后感正文第一篇:《偷书贼》影评观后感《偷书贼》影评观后感这种东西果然就是要看完了电影马上写,无奈当时在火车上。
现在只能写一点自己还记得的东西了。
理解战争伤害的人才敢于回顾战争的罪恶。
时时回顾,才能不忘战争对人类的伤害。
"i g up b i i ." 这是电影中uy的这句话算是让我印象最深的句子了。
在孩子的心灵里种下关于战争的阴影,大概是成年人做过的错事中最严重的之一了。
从一开始举国欢呼,欢迎战争的到来,渴望战争的胜利。
到后来,不厌其烦,随时袭来的轰炸,节节败退,是德国深陷战争的泥潭。
还是那句话,战争带给人类的永远只有伤害。
除了战争之外,纳粹最狠毒的行为是对犹太人残忍地屠杀。
x是犹太人,是一个有思想的犹太人,因为有书籍的滋润。
因为战争,因为对犹太种族的屠杀,他不得不躲在地下室。
我清楚地记得,当空袭警报响起的时候,所有人都躲到防空洞里,他终于有了机会出来看一看天空。
面对久未谋面的星空,他感谢上帝给他这个机会。
我感受到的是最真挚的对生活的热爱。
只有曾经或正在失去自由的人,才会理解一口新鲜的空气,一块自由的土地有多么重要。
所以,当他终于有机会得到这些的时候,他的微笑是如此真挚和动人。
不管战争如何发展,孩子永远是纯真的。
孩子不知道党派的对立,uy只知道新来的小女孩lisl需要一个小伙伴,于是一直愿意相信她,一直愿意帮助他。
孩子也不知道元首有多么“伟大”,只知道自己喜欢书,于是不顾一切从火堆里拣出书藏起来。
她也知道x有了书就不会死,于是也不顾一切去“偷书”。
还有,s对lisl的守护。
孩子的童心,一旦失去,变永远不会回来。
s深谙这一点,他小心地纵容了lisl对书的渴望,帮助她学习;和他们一起在地下室打雪仗。
在这一点上lisl无疑是幸运的。
《偷书贼》读后感

《偷书贼》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
通过以死神的角度来叙述故事,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在战争背景下,依然充满爱与希望的世界。
死神,通常在人们的想象中是冷漠、无情的,但在《偷书贼》中,死神却被赋予了人性与情感。
他不仅观察着小女孩莉塞尔的生活,还被她对书的热爱、对家人的关心、对邻里的善意所打动。
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让人在开始时感到新奇,随后逐渐被吸引,最后深深沉浸在这个故事之中。
莉塞尔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
生活在战争年代的她,面对贫困、面对死亡,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书,成为了她生活中的救赎。
她偷书,但她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小偷。
她偷的是知识,是希望,是生活给予她的一丝慰藉。
每当她读到一个故事,她都将自己融入其中,仿佛那些人物、那些情节都为她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而书中的其他人物也各具特色。
他们有的善良、有的冷漠、有的充满仇恨,但在莉塞尔的影响下,他们都在悄然改变。
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偷书的故事,它更是一个关于人性、关于爱、关于希望的故事。
最后的结局令人震撼。
当战争结束,当死神离去,当我们认为一切都结束时,作者却给了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
莉塞尔的故事不仅仅影响了她自己,更影响了周围的人,甚至是那些远在战场上的士兵。
总的来说,《偷书贼》是一部值得每一个读者深思的作品。
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为艰难的时刻,只要心中有爱、有希望,人都有能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去影响他人,去创造奇迹。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战争背景下的故事,它更是一个关于人性光辉的永恒传说。
偷书贼读后感

偷书贼读后感《偷书贼》是由马克斯·赫克特(Markus Zusak)所著的一部小说,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而备受赞誉。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养父在纳粹德国的故事,以及他们与一个偷书贼的关系。
我读完这本书后,深受感动,对于书中所呈现的人性、勇气和爱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我要表扬作者马克斯·赫克特的叙事技巧。
他以死神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通过死神的视角,读者可以看到不同角度的故事发展,也更能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这种叙事方式让整个故事更加有深度,也更加引人入胜。
其次,书中所呈现的人性、勇气和爱的力量让我深受感动。
在纳粹德国的那个黑暗时期,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然而,主人公利泽尔却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
她不仅敢于偷书,还敢于帮助犹太人。
她的勇气和善良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人性充满了信心。
另外,书中养父汉斯也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物,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类的爱和对正义的追求。
他的行为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爱的力量,也让我对勇气和善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我要说的是,这本书让我对阅读有了新的认识。
在书中,偷书贼不仅是一个偷书的小偷,更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
他偷书不是为了卖钱,而是为了能够阅读。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本书。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世界,感受到不同的情感,也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因此,我要感谢作者马克斯·赫克特,让我对阅读有了新的认识。
总之,读完《偷书贼》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感受到了人性、勇气和爱的力量,也对阅读有了新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影响着我今后的生活和思考。
感谢作者马克斯·赫克特,让我读到了这样一本伟大的作品。
《偷书贼》读后感

本文共有6226字,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目录
第一篇:《偷书贼》读后感第二篇:《偷书贼》读后感第三篇:偷书贼读后感第四篇:《偷书贼》读后感第五篇:《偷书贼》读后感正文第一篇:《偷书贼》读后感故事以一个死神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战乱年代的小人物身上的故事。
从战争的开始,到战争的高峰。
主人公从十岁到十四岁,由童年到少女。
亲情,友情,朦胧的爱情,生离,死别,恐惧,欢乐,交杂而来。
在死神的娓娓道来中,人性的美好与罪恶缓缓展开。
在战争的年代里,命运悲苦的微小人物无处不在。
无论是主人公还是一笔带过的人物,都会有一个故事让你流泪。
比如,小偷头子阿瑟.伯格,他告诉莉塞尔他要搬到科隆去了。
我本以为他找到了更好的地方生活,死神的叙述却不动声色:他蹲在科隆的街头,怀里抱着刚咽气的妹妹,兜里装着两个偷来的苹果。
文中对他的背景交代不多,可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背后又隐藏了多少悲苦呢。
如果不是休伯曼夫妇,莉塞尔的结局也很有可能是饿死街头。
汉斯.休伯曼收养了莉塞尔,这算不了什么。
但他可以把犹太人马克斯收藏在地下室长达2年。
倘若在你的国家也发生战争,你也会有像他们一样的勇气嚒。
整个社会都陷入了狂热,你还能分清是非吗?同情之心很多人都有,但能付诸行动的寥寥无几,更勿说对被冠以敌人称号的人施以援手。
为了你的怜悯之心,被人视为卖国贼,遭到周围所有人的唾弃甚至有性
第1 页。
关于偷书贼的读后感范文2篇

关于偷书贼的读后感范文2篇关于偷书贼的读后感范文1:《偷书贼》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感动了。
这是一本让我看了之后,深深地感受到了爱与信任力量的书籍。
书中的主人公,一个小男孩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二战时期的德国偷偷地救出了许多被纳粹迫害的人的生命,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他深深的爱和信任。
他的行为虽然是犯法的,但却是为了拯救生命,是为了守护真正的良心和正义。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的思想往往被金钱、地位等所遮蔽,我们的视线往往被繁琐的琐事所占据,很容易忘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爱和信任,而这正是这本书所希望我们能够重拾的精神。
书中的爱和信任,不仅仅只表现在主人公和他的父母之间,还表现在小男孩和他的朋友之间,更表现在他和被迫害的人之间。
他们的信任和彼此间的情感,让我感受到了人性中最纯真和最深情的一面。
他们的行为,让我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人性中最纯真、最美好的部分,永远存在着,它们不会被时间所淹没,也不会被物质的冲击所侵蚀。
我们应该时刻铭记这一点,把爱和信任带入我们的生活中。
关于偷书贼的读后感范文2:《偷书贼》这本书让我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思考之中。
这是一本让我看了之后,深深地体会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书籍。
在这本书中,主人公的行为让我感受到了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生存而不惜抢劫、欺骗和出卖他人。
他的行为虽然不被道德所容许,但却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为了生存而所做出的无奈之举。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多样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处事方式。
在特定的环境下,为了生存和利益,有人会选择不择手段,甚至会伤害他人;而有些人则会选择牺牲自己,拯救他人。
这些不同的选择,让人们的行为也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人性是复杂和多样的,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一面。
我们应该学会用包容和理解的眼光去审视他人的行为,同时也要时刻铭记着自己的行为准则。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醒,不断地审视和改变自己的行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偷书贼》读后感1500字中学生作文五篇

《偷书贼》读后感1500字中学生作文五篇《偷书贼》该小说以独特的第一人称的死亡视角来描述故事,用拟人的手法将“死亡”还原成一个人的形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偷书贼》读后感1500字中学生作文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偷书贼》读后感1500字中学生作文五篇(一)“马克斯,没死,太好了,他没死!”在《偷书贼》最后的篇章,马克斯回来了。
真是太好了。
但是,休伯曼夫妇和鲁迪怎么就死了呢?死得那么突然,太戏剧了,我有点接受不了。
可是,人生不就是这样不可理喻吗?看完后,我盖上书本,一边又一边得摸着书皮,感叹着生命的坚强与脆弱。
那一幕幕感人的片段清晰得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爱读书的莉赛尔、拉手风琴的汉斯、打不死的鲁迪、犹太拳击手马克斯和汉密尔街三十三号……《偷书贼》描述了在残酷的战争中,一些淳朴而善良的故事。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看过那么多部外国小说中,最让人揪心,最让人寒冷,却又最让人感到温暖和爱的一本书。
书里描写的是黑色的纳粹德国时期,一个充满恐惧、饥饿、寒冷、灰暗和死亡的时期。
所以,书里的第一主人公“我”不是人,是“死神”。
作者通过“死神”的角度,把我们带入偷书贼的世界。
在冰冷的列车车厢里,一群憔悴的犹太人,一个咳嗽得很严重的小男孩。
深夜,死神悄悄得带走了那个咳嗽的小男孩。
这时,他发现一个女孩一直看着他。
就此,死神认识了莉赛尔。
那年,她9岁(1939年1月),亲眼目睹了弟弟的死亡。
在弟弟的埋葬仪式上,她偷了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
汉斯在失去亲人后,莉赛尔认识了休伯曼夫妇。
由于经历了太多无法承受的痛苦,莉赛尔每晚不停得发噩梦,恐怖让她无法入睡。
就在这时,汉斯每天晚上都会在床边看着女孩,哄着女孩睡觉,有时会为被噩梦惊醒的莉赛尔弹奏手风琴,温暖着女孩的心灵。
这是一个多么慈祥和善良的“父亲”。
等莉赛尔上学了,汉斯会坚持每天晚上爬起来,拿着油灯,与女孩一起在地下室读书认字。
有时甚至整夜不眠,陪女孩读书。
汉斯曾经有个犹太人朋友,所以他并不赞成纳粹。
偷书贼的读后感(通用8篇)

偷书贼的读后感(通用8篇)偷书贼的读后感篇1《偷书贼》作者马克斯·苏萨克以死神为第一人称向我们诉说了二战期间发生在德国汉密尔街一系列事情,从1939年偷书贼被送往休伯曼一家开始到1943炸弹轰炸了汉密尔街,讲述了二战纳粹治下的德国底层民众和犹太人的悲惨生活。
讲述了主人公莉赛尔从弟弟去世被汉斯·休伯曼一家收养,开始攫取文字的生活,书中讲了她对书的珍惜与爱护,知道战争摧毁了一切。
战争永远伴随着尖叫和鲜血、痛苦和伤痕、绝望和死亡。
无论是发动战争的国家还被动参战的国家,底层人民都是最苦的。
书中汉密尔街的德国人民就过着忍饥挨饿、整天喝着绿豆汤的日子,书中的孩子们,包括偷书贼莉赛尔,一块糖都得分成好几次吃,为了果腹不得不去偷东西,大一点的去参军。
更惨的是犹太人,书中犹太人马克斯被迫在地下住了两年,整天不见阳光,遭遇种族歧视,挨鞭子乃至被屠杀。
当然,《偷书贼》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爱好文字的女孩,一个攫取文字的人,一个善于偷书的人,因为爱看书,所以才偷书。
我们在她身上可以看见文字(书籍)力量,也是因为文字,她和汉斯·休伯曼也就是她的爸爸成为了好朋友,和镇长夫人关系更紧密,还有与那个犹太人马克斯之间的故事。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防空洞里,在人心惶惶的每个白天或深夜,一双双发抖的手、一阵阵婴儿的哭闹、一颗颗备受摧残的心,在莉赛尔用平静的语调朗诵着书籍之下一一被抚平。
还有汉斯·休伯曼,一个幸运的从死神手里逃脱两次的人,他是个信守承诺的人,没有因为危险而逃避,他没有将犹太人当作是敌人,没有像当时的大多数德国人一样践踏抛弃他们,而是收藏犹太人。
我们从汉斯·休伯曼身上也可以看出反对战争、爱好和平、没有种族歧视的德国人的另一面。
有此可知,和平是多么的美好,我们要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
此书需要耐心细致地去读、去体会,适合大人和孩子一起阅读。
偷书贼的读后感篇2《偷书贼》作者马克斯·苏萨克以死神为第一人称向我们诉说了二战期间发生在德国汉密尔街一系列事情,从1939年偷书贼被送往休伯曼一家开始到1943炸弹轰炸了汉密尔街,死神带走了莉赛尔的一切,然而她却幸存下来了,因为文字让她躲过这次死亡。
偷书贼读后感范文5篇

偷书贼读后感范文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偷书贼读后感1今天,天气未见一丝好转,还是灰蒙蒙的,就像是老天爷在恶作剧似的。
我穿上毛衣、外套和手套,拿起一把大雨伞,便走出家门了。
来到书城,看见一本书,我顿时来了兴趣,马上捧起书来看。
这本书是《偷书贼》,9 岁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在战乱中被迫送到寄养家庭,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莉赛尔在弟弟冷清的丧礼后偷了一本掘墓工人的手册,为的是要纪念自己永远失去的家庭。
寄养家庭位在慕尼黑凋蔽贫困的区域,大人彼此仇恨咒骂,老师狠毒无情,战火时时威胁人命。
莉赛尔每晚抱着掘墓工人手册入睡,恶梦不断。
养父为了让她安眠,于是为她朗诵手册内容,并开始教她识字。
对照着战场上万人之间的争夺残杀,莉赛尔藉由阅读与文字所散发的力量,让死神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一面收取战场上的灵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奥:为什么人类一面展现残酷的杀戮,一面又有发自内心的关爱呢?在这里面,死神曾说过,他不是战争的朋友,相反战争是他的老板,老板的命令他必须服从,或许他并不愿意。
同样的一件事情,怎么会如此丑恶又如此美好,有关于此的文字和故事怎么可以这么具有毁灭性,又同时这么熠熠生辉?偷书贼读后感2书的封面上写着“你听过死神讲故事吗?他首度开口,理智、冷静却幽默,甚至还带着一点温暖,娓娓道来一个与他相遇三次的小女孩的故事...... ”封面是一个苍白的女孩的脸,披着遮住一半脸的斗篷,从它里面能看到女孩有些金黄的头发......那是在战乱的德国,9岁的女孩莉赛尔和弟弟被母亲送到慕尼黑的寄养家庭,而弟弟不幸冻死在火车上。
小女孩在弟弟的葬礼后偷到了她人生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
到了新的家庭后,他的新父亲对他十分友好,而母亲有时会责骂她但不乏关爱。
那的老师很无情,经常会有空袭。
莉赛尔每天晚上读着偷来的书入睡,每晚都会有噩梦。
这是父亲开始教她识字,读书给她听。
认识了不少字的莉赛尔虽然生活比较艰难,经常受冻挨饿,但在她的生命中,她发现书比丰盛的食物与温暖的衣物更让她着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偷书贼》读后感1200字
这是一本非常感人的书,但是我没有哭。
不得不说,这些年的各大畅销书每一本都带着真实、感人的光环,从《追风筝的人》到《灿烂千阳》,从《大象的眼泪》到《岛》,借助一种听起来“匪夷所思”的文化背景,讲述一段“感人肺腑”的传奇故事,让人感怀满腹,做深刻思考状,再接着似有所悟,顿觉人生,如大梦初醒,似当头棒喝。
文中作者不断发问,人类的生命,到底有多么脆弱,或者多么坚强?人类的命运又能够多么戏剧化?人类在文学中、或者借助于文学来探索生命的步伐从没有停止过。
我们是人类,可是我们并不了解人类。
正如作者说:
人类的毅力令我惊讶,即使是他们泪如雨下,他们依然会蹒跚前进,咳嗽着,寻找着,直到找到下一件东西。
我不断地高估人类,也不停地低估他们——我几乎没有对他们有过正
确的评价。
我想问她,同样的一件事,怎么会如此丑恶又如此美好,有关于此的文字和故事怎么可以这么具有毁灭性,又同时这么熠熠生辉?
文章最后,作者以一个死神的口吻给出对主人公的评价是——人类真让我捉摸不透。
读小说就是听故事,故事好,那么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就值了,如果故事不仅好,还能给人以启迪,那么就赚了。
当然作为消费者,我们永远希望自己是赚的,然而,最为客观事实,赚的往往不是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