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真题与模拟汇总:一、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必修一)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素材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素材 人民版必修1

一、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说明:本资料精选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和全国新课标地区名校月考、联考、大市模拟试题,对备战高考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1.(2010年广东卷)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解析】D 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2.(2010年广东卷)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集权制【解析】A 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评:这道题可能有学生考虑到“忠君”,会选择“君主专制”,本题的干扰项有点难度。

再看源头,忠君之源,依然是宗法制。

)3.(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解析】D 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

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

故选D。

4.(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解析】C 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

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专题一古代中国的

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专题一古代中国的

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0小题,共0分)1.(2010年4月浙江省宁波市二模13题)某中学历史老师确定了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开创的全国性统一政权”,你认为下列地图中能为这一课题所用的材料是A B C D 2.(2010年3月泉州市高三质检14题)《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

”由此可见,汉武帝设置中朝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皇权 B.加强中央集权 C.巩固国家统一 D.解决王国问题3.(2010年4月广东省惠州市高考模拟)元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设立了不少行中书省,以代表中书省在地方上行使职权,1287年,忽必烈在全国范围内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

行省制一直沿用至今。

这一制度实质是继承和发展了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4.(2010年9月福建省泉州四校高三联考2题)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钱穆先生的观点是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5.(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3题)“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6.(2010年9月福州八中高三质检6题)《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高考历史分类汇编(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分类汇编(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2010年高考历史真题中国古代史按时期分类汇编

2010年高考历史真题中国古代史按时期分类汇编
答案要点
14分态度与理由反对用“俑”随葬因为“俑”与人相像2分。思想主张仁
者爱人2分。
2010年重庆卷文综39题第1小题w_w w. k#s5_u.c o*m
材料一 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所倡导的是
色。它不仅是名闻天下、内涵丰富的文化类遗产同时还拥有大量有价值的自然遗产。“三孔”
的建筑布局、规划和装饰等方面反映出儒家思想的精髓其内生长的17000余株古树名木是
研究古代物侯、气侯和生态问题的宝贵素材。
——摘编自《世界遗产名录》等
时期有 D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②7世纪初期 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2010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B w_w w. k#s5_u.c o*m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种建筑460余间孔林又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共计有孔氏子孙墓十余
万座林内保存有自汉代以来的墓碑和谒陵题记石刘等共5000余通孔府又称“衍圣公府”
有各类楼房厅堂共400余间。府内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档案、传世文物、历代服饰和用具等。
两千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大力推崇使得孔庙、孔林、孔府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
2010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27下列语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是 C
①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而影正 ②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
③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④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B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ⅰ)(含解析版)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ⅰ)(含解析版)

201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Ⅰ)一、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

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A.金德B.木德C.水德D.火德2.(4分)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变……(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3.(4分)表1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年份总额(千两)田赋(%)厘金(%)关税(%)188578 27638.617.918.8188785 78736.419.624.3188986 18735.517.425.7189195 39433.417.125.1189288 81635.217.226.0表中反映了这一时期()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4.(4分)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A.国内民众反日情绪强烈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5.(4分)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

”这指的是()A.国民党“一大”召开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双十协定》的签订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6.(4分)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7.(4分)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

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高考模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

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高考模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

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高考模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7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8小题,共0分)1.(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19题)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法国采取了激进的斗争方式,对大革命时期的法国产生了多方面影响。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造成了政局动荡 B.加快了反封建进程C.传播了启蒙思想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答案】D【点拨】本题考察的是法国大革命。

而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是议会共和制,而且君主立宪制与激进派要求的也不符合。

这里,法国的“激进的斗争方式”是指雅各宾派专政时期的一系列措施,D项是君主立宪派时期带有一定妥协性的产物。

【结束】2.(2010年5月福州三中高考模拟21题)“欧洲人进行了思想理论的探索,但美洲却首先成为政治上实践的土壤。

”18世纪晚期,北美人民实践欧洲启蒙思想的表现有①为摆脱殖民统治进行民族独立战争②实现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③消除种族歧视,构建平等社会④建立联邦共和国政府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点拨】【结束】3.(2010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二模)19世纪70年代,德、法两国相继颁布了新宪法,两部宪法内容的共同之处是A.国家元首独掌行政大权 B.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C.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 D.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答案】C【点拨】德国是君主立宪制,是不成熟的代议制,君主权力大,A符合德国;法国是民主共和制,总统要对议会负责,但德国皇帝主宰议会,故B符合法国,D符合德国。

【结束】4.(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21题)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恩格斯则称其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

这次“革命”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欧洲力量的均衡B.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C.改变德意志落后状态D.调整德国与法国关系【答案】B【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德意志三次王朝战争的目的。

德意志统一之前,四分五裂的状态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可以结合长期分裂的政治状态,进而可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统一的国内市场。

高考历史试题人教版必修一单元123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和近代欧美政治制度附答案

高考历史试题人教版必修一单元123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和近代欧美政治制度附答案

映达补习学校艺术文历史第一二单元综合检测一、选择题1、“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可见“九鼎”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高潮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2、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召集诸侯会盟,在盟约中提出: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

这反映了①强调嫡庶区别②限制诸侯权力③维护宗法分封④齐桓公成为天下共主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3、“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

选建明德,以蕃屏周。

”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选拨德才兼备之人B.扩大疆域C.巩固周王室统治D.团结功臣贵族4、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领地国家”与“税收国家”的概念。

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

而在“税收国家”,税收则来自地方行政单位。

根据这一定义,下列中国古代王朝中不属于“税收国家”的是A.秦B.唐C.西周D.明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自秦汉以来就采取了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

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A.中朝内阁军机处 B.御史府内阁军机处C.中朝御史府军机处 D.尚书台都察院内阁6、1847年,曾到过中国的英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

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A.察举制的实行 B.内阁学士选拔 C.科举制的推行 D.军机处的设置7、“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雄图……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含解析版)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含解析版)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2.(4分)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3.(4分)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4.(4分)如表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表中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5.(4分)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

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

根据上述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6.(4分)如图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

此漫画反映了()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7.(4分)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

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8.(4分)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1.(10年广东卷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解析】D 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2.(10年广东卷)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 宗法制B. 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解析】A 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评:这道题可能有学生考虑到“忠君”,会选择“君主专制”,本题的干扰项有点难度。

再看源头,忠君之源,依然是宗法制。

)3.(10年宁夏卷)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解析】D 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

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

故选A。

4.(10年宁夏卷)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解析】C 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

此题也是对西周分封形势图的释读。

5.(10年上海历史卷)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分别设置了A.中书省、伊犁将军 B.宣政院、中书省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解析】D 此题考察第3分册第22课元朝的统一一课内容,是最基础知识的检测。

中书省管辖大都及其周围地区;伊犁将军(清朝设立),管辖新疆天山南北的军务与民政。

6.(10年上海历史卷)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解析】B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

各国之间不断开辟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

所以根据材料叙述,应该是B。

周朝,尤其是东周时期,正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7.(10年浙江卷)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

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解析】D 考基本的记忆内容。

1783年,清廷册封哲布尊丹巴,颁给金册金印,掌握喀尔喀教务8.(10年浙江卷)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解析】C 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

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项。

9.(10年重庆卷)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为封为定远侯。

他在西域的主要活动有①派甘英出使大秦②出使大宛、大月之氏③任西域都护,管理西域④大败被匈奴,使其政权瓦解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B 考查基础知识,②是张骞,④窦固、窦宪先后大败北匈奴,其政权瓦解。

10.(10年安徽卷)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解析】C 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D,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

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11.(10年福建卷)《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做相权加强皇权【解析】B 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均是正确的。

B选项转换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

【启示】新课程一标多本,但历史基本概念是不变的。

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把握一定要到位,也是今后高考必然会考到的。

12.(10年山东卷)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C这是宋代分割相权采取的措施,为了集中皇权,分割相权,宋代设立中书省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

故本题答案为C。

13.(10年全国卷2)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

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解析】B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文选》中选录了自先秦到齐梁时期的许多诗文作品。

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首先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就没丧失过独尊地位,故A不符合史实;其次是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故C项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不符合史实;第三,唐朝人喜欢南朝文化太过牵强,应排除。

唐太宗时期,实行进士科考诗文策论,符合题意。

14.(10年全国卷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成为“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汉代被称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A.金德B.木德C.水德D.土德【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五行相生的问题。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本题的关键词是“禅让”。

而“禅让”是指古代帝王让位给有才能的人,如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

根据五行相生: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火德”后应为“土德”。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5.(10年全国卷1)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

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两晋应为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火德【解析】 A 土生金,木克土。

通过禅让,魏与西晋应属于相生关系,故选A16.(10年江苏卷)“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解析】A “土番”即吐蕃,也就是西藏地区。

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故正确答案为A。

17.(10年江苏卷)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C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

很显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

故正确答案为C。

18.(10年江苏卷)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解析】 B 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故正确答案为B。

19.(10年天津卷)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B.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C.平民中不再有债奴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解析】D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

考试内容: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背景)。

分析:可从梭伦改革的影响(最大受益者)考虑。

20.(10年福建卷)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A.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B.调整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C.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D.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解析】C此题考查对《十二铜表法》准确把握,《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协调的是罗马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贵族和平民属于公民内部之间的关系,故选C。

21.(10年江苏卷)“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

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

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

”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解析】 A “公民要求法律援助就要先找法官,向其申明,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说明罗马法重视法律程序。

故正确答案为A。

22.【2010·浙江余姚二中第二次统测】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解析】A “部落时代”指原始社会,“郡县时代”指秦朝。

“封建时代”指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以达到封邦建国的目的,故称“封建时代”。

23.【2010·北京丰台区期末考试】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了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勤王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