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黔之驴》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8黔之驴教案2苏教版

3.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内涵和文化背景,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文内容理解:黔之驴是一则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黔驴,因为自大而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课文,理解黔之驴的形象特点,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2.生字词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学生需要正确地读写和运用这些生字词,包括一些特殊的字词和成语。教师需要挑选出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通过讲解、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
(2)生字词掌握:本节课的重点还包括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地读写和运用。教师需要挑选出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通过讲解、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
(3)表达技巧学习:本节课的重点还包括让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例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并通过写作练习,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技巧。
3.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例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5.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语言能力: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地朗读、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同时,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课文中学习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教案

黔之驴教学目标⒈知识与能力①能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学会养成分类整理,随时积累文言词语的习惯②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⒉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吸取“驴”的教训,努力增长才干,学习“虎”的勇气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⒈重点①读懂课文,理解文意②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⒉难点①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意义和虚词用法②领悟寓意。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⒈在四组间开展竞说动物成语比赛,然后由“黔驴技穷”导入新课。
⒉文章作者是柳宗元,哪一个同学能把你所知道的柳宗元介绍给我们?(学生互相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⒊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谁能谈谈寓言的特点?(点一生介绍)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是含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结构大都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多用借喻手法,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富于智慧哲理。
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
学习寓言,要注意从作品记述的故事和描写的形象入手,看看作者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文中点明或包含了什么道理,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来理解寓意。
二、生字推荐⒈请同学们自由上台分别在黑板两边写上你自认为难读的字词和难写的字。
可以是自己不会的,也可以是自己会别人可能不会的。
(尽量避免重复,请教与出题混在一起是为了照顾部分同学的自尊心。
)⒉再由其他同学上台注音。
⒊全班同学一起订正。
⒋齐读黑板上的生字,并各自有选择性的抄写黑板上同学推荐的难写字。
三、录音范读四、研读课文⒈读一读,感知课文齐读课文后,由一生复述故事大意。
⒉读一读,对译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同桌合作,我读一句,你译一句,彼此轮流。
⒊读一读,整理字词(小声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⑴第一组整理一词多义如以船载以.入而以.为神把⑵第二组整理古今异义如稍古义:渐渐地今义:稍微⑶第三组整理词类活用如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⑷第四组整理省略句如以(之)为神给文中省略句补上被省略的主语、宾语、介词等,有:虎、驴、之、其、于。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黔之驴》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黔之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黔之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意思。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
2. 课文寓意的研究和探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黔之驴》的文本。
2. 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辅导书籍。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黔之驴》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查找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合作解决。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意思。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寓意。
4. 阅读理解:(1)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2)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5. 思考与讨论:(1)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黔之驴》。
(2)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题目。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利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语文七年级下苏教版 18《黔之驴》教案

《黔之驴》教案教学目标: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当素未谋过面的一只驴和一只老虎见面了,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写的一篇寓言故事。
2、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柳宗元?(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小结)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调任柳州刺史,逝于柳州,又称“柳柳州”。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
《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狠,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包括《临江之麋[mí]》《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
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其作品文学艺术价值极高,和韩愈合称“韩柳”,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山水游记散文“永州八记”流于后世。
著有《柳河东集》。
师: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二、分析新课1、导入:同学们,有一句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文章要多读才能领会其内容,尤其是文言文。
好,下面就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散读课文,读出感情注意节奏,还要注意手中的笔,也应该动起来。
圈画出文中生字读音。
)师:好下面再来听课文录音一遍。
注意自己刚才练读与录音比较。
师: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
哪位同学来读?请举手!(生读)师:读得很流利,请坐。
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他读的有不足的地方?(纠正)其他同学还有没有?师:注意“载”,读四声。
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意思。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
(2)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语。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让学生进行例子练习。
4.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体会。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2)课文主题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结合注释解释生词和短语。
2. 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特点,结合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体会。
3. 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 《黔之驴》教学设计 苏教版

《黔之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
(二)提高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育学生认识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动物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驴,在人们眼中,仿佛只知整天拉车、拉磨,是一种驯良的动物。
殊不知它也曾让百兽之王老虎心惊胆寒而远远逃遁。
只不过因为它没有把握这大好机会,一步步丧失了自己的优势,终成为老虎的盘中餐、腹中食。
这是怎样一个故事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柳宗元的寓言故事《黔之驴》。
(二)整体性点拨1感知全文。
(1)齐读全文,矫正字音,如慭(yìn)、狎(xiá)、踉(liáng)、(kǎn)。
(2)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全文意思。
(3)学生质疑(学生对书未下注的部分生字难句可提出疑问)。
(4)师生共同解疑,教师提示应着重掌握的文言现象。
实词出近:接近,靠近。
胜:能承受。
技:技艺。
词类活用蹄:用蹄子踢。
(名词作动词)句式以(之)为神:把它当作神。
(5)朗读全文。
要求:朗读时体会词句含义,并想象具体的故事情节。
(6)即兴表演《黔之驴》。
具体安排:请两位学生分别饰演驴和虎,根据课文内容,加上自己的想象进行表演。
(7)请学生当导演,对演员的表演进行指导。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对表演进行指导、评说。
①表演时,动作、神态、语言结合课文。
动作:见、窥、近、遁、视、近、荡倚冲冒、跳踉、大阚、断、尽虎神态:慭慭然、大骇、甚恐、喜语言:技止此耳驴动作:一鸣、蹄之神态:不胜怒②驴与虎的关系变化,即虎是如何一步步进逼,驴是如何一点点丧失自己的优势的。
虎惧驴→虎识驴→虎戏驴→虎吃驴③虎与驴的形象分析虎: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勇于出击,战胜对手。
驴:没有自知之明,外强中干,虚张声势。
(8)再邀请两位学生表演,注意刚才“导演”所提的要求在表演中有无体现。
(9)朗读全文。
七年级语文18.黔之驴 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 虚词掌握文言句式
2、反复诵读 ,以老虎的心理和行动描写为线索把握文意
3、把握寓言的深广含意
4、背诵全文
教学
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 虚词掌握文言句式
2、反复诵读 ,以老虎的心理和行动描写为线索把握文意
重、难点的落实与突破措施简述
教学
难点
1、把握寓言的深广含意
9、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启示)。
明确:这则寓言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10、妙点品味
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
五、课堂小结
重、难点的落实与突破措施简述[来源:Zxxk.]
教学[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来源:ZXXK][来源:]
难点
1、把握寓言的深广含意
2、背诵全文
教法与学法简述
合作探究法自学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设计
二次备课设计
基
础
内
容
基
础
内
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灯谜:厩(打一字)驴
2、从这些成语,你能总结出古人对驴的大致评价吗?
稍出近之:靠近形——动
驴不胜怒,蹄之:踢名——动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名——状语
4、通假字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通“只”,仅仅
5、古今异义
古义:离开
尽其肉,乃去
今义:往
课外作
业布置
基础练习
拓展练习
教后心得
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黔之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含义,分析句子的作用。
(3)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举例说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句子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领悟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黔之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含义,分析句子的作用。
(3)掌握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难理解句子的解释。
(2)对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的课文《黔之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黔之驴》,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难理解句子,与同桌进行交流讨论。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难理解句子的含义。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进行举例说明。
四、课堂练习1. 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课文《黔之驴》。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2. 教师强调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鼓励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
六、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运用课文中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欣赏。
七、课后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黔之驴》作者:柳宗元
教学目标:
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来源有很多,有源于口语的,历史故事的, 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的,外来语等等,其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
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二、作者简介
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
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
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
《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
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三、正音、读文
1、学生自读课文,幻灯片显示易读错字,由学生读出,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黔qián窥kuī骇hài遁dùn
噬shì狎xiá踉liáng憖yìn
2、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
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3、学生举手朗读。
4、集体朗读。
三、串译全文
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1.字词释意
好事者
...:喜欢多事的人船载以.人:连词,相当于“而”。
至则
..神:把(它)作为
..无可用:到了却以为
蔽.林间窥.之:躲避偷看稍出近.之:靠近
莫相.知:一方对另一方虎大骇.:害怕
远遁.:逃跑以为且噬
..己也:将咬
然.往来视之:但是益.习其声:渐渐
终.不敢搏:始终益.狎:更
驴不胜.怒:能承受蹄.之:用蹄子踢
虎因.喜:因此计.之曰::盘算
技止.此耳:只断.其喉:咬断
尽.其肉:吃尽乃.去:才离开
2.请学生结合已知字词意思翻译全文
3.幻灯片显示参考译文.
4.补充强调
船:用船(名作状)至:到了
稍:渐渐且:将要
蹄:用蹄子踢(名作动)止:只仅
尽:吃光(用做动词)断:咬断
四、问题研讨
观看视频动画,对比思考以下问题。
1、动画相对于文字要形象,但是无法体现作者的写作技巧,经不起推敲。
现在我们来研究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老虎动作和心理的词语。
动作的有: 蔽、窥、遁、近、视(之)、荡倚冲冒、跳踉……
心理的有: 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
2、谁来分析这些词语的妙处?
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心理词语与动作相映衬,最初,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3、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这则寓言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
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4.从这则寓言中你知道哪些成语,说说它们的意思?
黔驴之技: 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点伎俩也用完了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这三个成语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
五、小结
通过学习《黔之驴》我们又掌握了几个文言文词汇,深刻理解了故事的寓意,一次性学习了三个成语,更感受了中华语言文字的博大精神,受益匪浅。
六、课外延伸
1.为本次课所学的三个成语造句。
2.搜集两个有成语出处的语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