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变与不变
第三讲如何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第三讲如何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一、心理实验研究中的变量变量:在质或量上能产生变化的事物的属性刺激变量反应变量机体变量建立这些变量间的关系,最好是因果关系Y = f(X1, X2, ……, Xn)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但是,除了自变量之外,还会有其它许多因素会影响因变量的变化,凡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变量都可称为有关变量(relevant variable),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变量都可称为无关变量(irrelevant variable),在有关变量中,实验者拟研究的变量称为自变量,不打算研究的那些有关变量称为额外的有关变量(extraneous relevant variable),简称为额外变量(extraneous variable),由于实验中必须要控制这些额外变量,故额外变量也被称为控制变量(controlled variable)。
因变量因变量的信度:同一刺激情况下的变异程度因变量的效度:能否真正测到因变量在不同自变量水平下的变化程度采用公认的因变量避免ceiling effect与floor effect采用多项测量变量的操作性定义:采用测量它的操作程序来测量二、如何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1843年,英国哲学家穆勒(John S. Mill, 1806-1873) 在其名著《逻辑体系》中系统地论述了探求因果关系的几种方法,为通过实验研究揭示心理行为过程中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了一般方法论基础。
契合法若A,B,C→a,b,cA,B,D→a,b,dA,C,E→a,c,eA是a的因例子:用不同物质做成的钟摆,若长度相同,则摆动周期也相同运用不当的例子:第一天晚上,看2小时书+几杯浓茶导致失眠;第二天晚上,看2小时书+2包香烟导致失眠;第三天晚上,看2小时书+2杯咖啡导致失眠;结论:看2小时书导致失眠;分析:这其中也有共同因素,兴奋性物质导致失眠。
高考生物总复习命题区域3 遗传的分子基础与基本规律、变异、进化、育种 第3讲 变异、育种与进化

第一部分命题区域3 第三讲变异、育种与进化课时跟踪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解析:选A 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有的基因才是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A项错误;各大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B项正确;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可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项正确;越古老的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说明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进化的,D项正确。
2.(2019·陕西宝鸡质量检测)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C.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D.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改变解析:选A 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并非只有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等于女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C错误;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D错误。
3.(2019·内蒙古鄂尔多斯一模)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B.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解析:选B 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因基因突变、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等因素的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A错误;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过程,因此,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B正确;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而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基因突变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第三讲有理数的运算法则(教案)

-有理数混合运算: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举例解释:
-加法重点:强调两个正数或两个负数相加时,结果的符号不变,绝对值为两个数绝对值之和。如:3 + 4 = 7,-3 + (-4) = -7。
-减法重点:强调减法实际上是加上相反数,如:5 - 3 = 5 + (-3)。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第三讲有理数的运算法则(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教材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第三讲,主题为“有理数的运算法则”。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掌握同号相加、异号相加的规律,理解“正负相抵”的概念。
-同号相加:两个正数或两个负数相加,结果为同号的较大绝对值。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重点关注了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这一章节。我尝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新课,希望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理论讲解部分,我尽力将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阐述清楚,同时用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规则。
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在异号相加和乘法符号规律这两个部分有些吃力。我通过反复举例和对比分析,尽量让学生明白这些难点。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看到他们认真讨论、动手操作的样子,我觉得他们已经开始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相反意义的量,比如温度上升和下降?”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的奥秘。
第三讲氧化还原反应及能量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要求:1.掌握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2.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3.掌握重要氧化剂、还原剂之间的常见反应4.熟练掌握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5.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6.能运用元素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计算7.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知识梳理:(一)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小结: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氧化剂有氧化性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还原剂有还原性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① 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②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③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④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
(二)表示方法:(1)单线桥法。
从被氧化(失电子,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指向被还原(得电子,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标明电子数目,不需注明得失。
例:MnO 2+4HCl (浓)MnCl 2+Cl 2↑+2H 2O(2)双线桥法。
得失电子分开注明,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同种元素)注明得失及电子数。
例:MnO 2+4HCl (浓)MnCl 2+Cl 2↑+2H 2O注意两类特殊的化学反应。
①歧化反应,同种元素同价态在反应中部分原子化合价升高,部分原子化合价降低。
例:3Cl 2+6KOH KClO 3+5KCl+3H 2O②归中反应。
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趋于中间价态,解此类题最好将该元素的不同价态用数轴标出,变化的区域只靠拢,不重叠。
例:KClO 32+ 6KCl ↑ +3H 2O(三)常见规律: 1.表现性质规律得2e-——2e -失2e -—失得5×得5e -同种元素具有多种价态时,一般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可变价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2. 性质强弱规律3.反应先后规律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还原剂时,若加入氧化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还原剂作用;同理,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氧化剂时,若加入还原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氧化剂作用。
第三讲 找规律

第三讲找图形的规律找规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
而发现规律既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又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这一讲将为你提供很多图形,它们在某一个方面,比如颜色、形状、大小、结构、位置或繁难等有些共同的特征或变化规律,我们要学会通过观察找规律,并根据规律来推断结果。
第一部分、旋转、轮换规律例题1:相传古时候一位老人留在人间很多宝盒,里面装着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但是并不是拥有宝盒都可以得到这笔财富,在宝盒的上面设置了密码,只有写出密码的人才会真正拥有这笔财富,聪明的你你能找出密码吗?○□☆△○□☆△△○□☆△○□☆☆△○□☆△○□()()()()()()()()分析与解答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图形,可以看出来。
第一排第一个位置的图形,圆,现在在第二排的第二个位置;第一排的第二个图形,正方形,现在在第二排第三个位置;以此类推。
而第一排的最后一个图形,三角形,现在在第二排的第一个位置。
也就是说,我们把第一排的最后一个图形拿到第二排的第一个位置。
而第一排其余位置的图形,依次向后挪一个位置。
那么第三排的图形,就是第二排最后一个位置的图形放在第一个位置,第二排其余位置的图形依次往后挪一个位置得到的。
所以密码就是:□☆△○□☆△○练习1、下面的图形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请仔细观察,并在“?”处填上适当的图形.(1)第2组(2)第2组(3)第2组(1)仔细观察可发现第1组和第2组中间的部分都是由三个小图形构成的.构成的规律是:当按照第1、第2、第3组的顺序观察时,6个小图形都在向左移动,而且移动的同时又在重新分组和组合,但排列顺序保持不变,当某一个小图形移动到了最左边时,下一步它就回到了最右边.按这个规律可知图中第3组中间“?”处是:□△0.(2)注意观察第1组和第2组,每组都是由三对小图形组成;而每对小图形都是由一个“空白”的和一个“黑色”的小图形组成;而且它俩的排列顺序都是“空白”的在左边,“黑色”的在右边.再按着第1、第2、第3组的顺序观察下去,可发现每对小图形在各组中的位置的变化规律:它们都在向左移动,当一对小图形移动到最左边后,下一步它就回到了最右边.按这个移动规律,可知第3组“?”处应填:○▲.(3)观察第1组与第2组,每组中有三种图形:★、□、■,我们把每组图形再分为三小组,将更明显的得出变化规律. “?”是:□、■、★。
第三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变换分析法分析

第三讲变换分析法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层次分析不能分化类似下列的歧义句:(1)嘎子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层次分析法虽然很有用,但是也有局限。
那就是它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而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
可以抽象为:(2)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以上分析的语感对不对?怎样从形式上来加以验证?怎样有效地来分化这种歧义句式。
语言学界找到的新的思路、新的对策、新的方法就是变换分析法。
这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事物的特性将会在内外两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
从内部来看,一个事物的特定,一定会在其构成成分上,或构成成分的配置上,或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上,或在其他某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
从外部来说,一个事物的特性,一定会在跟其他事物的联系接触上表现或反映出来。
所以对于诸如“我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这样的歧义句,当我们无法从内部找到化解的方法时,那我们就应该从外部去寻找出路。
下列句子的词类序列相同,但所表示的意思却正好相对于a、 b两种类型的句子:(3)a. 嘎子在树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
嘎子在车顶上发现了藏在树林里的敌人。
嘎子在河里发现了敌人的车队。
b. 嘎子在抽屉里发现了一把手枪。
嘎子在枪栓上发现了一个记号。
嘎子在煎锅里发现了一块烧饼。
(3)a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4)名词[施事]+发现+名词[受事]时,名词[施事]+(是)在+名词[处所]而(3)b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5)名词[施事]+发现+的+名词[受事]+是+在+名词[处所]例(3)a的词类序列(设为[A]式)可以变换为(4)词类序列(设为[C]式),即(6)[A]式→[C]式例(3)b的词类序列(设为[B]式)可以变换为(5)词类序列(设为[D]式),即(7)[B]式→[D]式注意:[A]式只能变换为[C]式,不能变换为[D]式,即(8)[A]式→[C]式[A]式→*[D]式反之,[B]式只能变换为[D]式,不能变换为[C]式,即(9)[B]式→[D]式[B]式→*[C]式实际上,(2)的词类序列表示的语义关系相当复杂。
第三讲 需求定律

※一条需求曲线,只能代表惟一一种固定不变的物品,而不 能有时代表一种物品,有时又代表另一种。我们不能画一 条向上的曲线,解释说它的前半段表示“臭蛋”,后半段 表示“鲜蛋”,然后断言“鸡蛋”的需求曲线是向上倾斜 的。
• 需求定律是一个非常肯定的陈述,它是最有力、最可靠、 最重要的经济学原理。
• 薛兆丰“需求曲线必定向下” (/blog/?p=88)。
• 我们怎么能知道不存在“价格上升需求量以外的某些因素发生了变化。诺 贝尔奖得奖人 George Stigler 以前在谈到这个问 题时说,要是哪位经济学家真的发现了反例,那
• 阐释二:关于价格
• 价格变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严格来说它不是用 货币来表示的名义价格,而是用其它物品来表示的 相对价格(真实价格)。
※微观经济学:又称价格理论,以个别经济单位(居 民户、厂商、家庭)和单个市场作为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研究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行及政府 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整体经济等宏观经济问题。
※微观经济学是一个没有货币、物物交换的世界,一 种物品的价格都是以其它物品来表示的相对价格。 或者可以理解为虽然有货币,但货币的价值是稳定 的。总之,微观经济学里因为不研究货币的影响, 所以价格都是指相对价格(真实价格)。
• 价格要做广义的理解。
※没有市场,需求定律还起作用吗?
• 阐释三:关于需求量
如果我们不允许这些中间因素变化一旦看到貌似是需求定律被事实推翻的情况我们就总可以把原因推到中间因素发生了变化上去而这些中间因素实际上有没有变又难以证实需求定律就会很容易沦为不具有可证伪性的套套逻辑
《易经》与中国文化-第三讲解卦

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 橐……吾百占而七十当,唯周粱(梁)山之 占也,亦必从其多者而已矣。……《易》, 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史巫 之筮,乡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 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 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 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 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马王堆汉帛书《易
癸卯日午时,有牛鸣于坎方,其声极悲。因占 之。牛属坤,为上卦;坎方为下卦。坎六坤八 加午时七数,共二十一数,除三六一十八,三 爻动,得地水师之三爻,六三《易》辞曰: “师或舆尸,凶。”卦则师变升,互坤震;乃 坤为体,互变俱克之,并无生气。 断曰:此牛二十一曰内,必遭屠杀。后二十日, 人果买此牛,杀以犒众。悉皆异之。
第三讲
解卦
1、查《易经》法(变卦说):依据卦象 的变化而选择相应的《易经》卦爻辞来判 定吉凶。 具体原则如下(朱熹《易学启蒙·考变占第
四》):
(1)六爻皆不变者,以本卦卦辞为依据 (2)一爻变者,以本卦变爻爻辞为依据 (3)二爻变者,以本卦二变爻爻辞为依据,上爻 为主 (4)三爻变者,以本卦和之卦卦辞为依据,本卦 为主 (5)四爻变者,以之卦二不变爻爻辞为依据,下 为主 (6)五爻变者,以之卦不变爻爻辞为依据 (7)六爻皆变者,乾坤两卦以用九、用六为依据, 其他以之卦卦辞为依据
世
应
依据世应 及与日月 动爻的生 克关系预 测吉凶
邵伟华:《周易与预测学》,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1年版 刘大钧:《纳甲筮法》,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版
3、梅花易数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变与不变
【B1】杯子外面有两块石头,一块大的,一块小的。
大的石头放进杯子里与小的石头放进杯子里,水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试一试】杯子外面有两块铁块,一块大的,一块小的,大铁块放进杯子里与小铁块放进杯子里,水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B1】下面左边两只杯子一样大,里面盛的水也一样多。
如果把左边杯子里的水分别倒入右边的杯子里,右边的两个杯子里的水还是一样多吗?
【试一试】有两块石头,一块大的,一块小的,分别放进了同样大小的杯子里,且杯子里装的水同样多。
请问哪杯是放进了大的石头,哪杯是放进了小的石头?
A B
【B3】分别在没有石头的上排的杯里放入石头后变成下排之图,哪个杯里的石头最大?
【试一试】分别在上排没有石头的杯子里各放一块铁块后变成下排的图,哪个杯子里面的铁块最小?
【A1】两块一样的方糖,各放一块到杯子里,哪杯水甜?
【试一试】在下面的4杯淡水中,每杯放进同样的2块方糖,哪一杯水最甜,为什么?
【A2】三杯糖水一样甜,哪杯水里放进去的糖最少?
【试一试】四杯糖水一样甜,哪杯水放进去的糖最少?
C A B A B
课外作业
1、白球的个数和花球的个数一样多,如果把白球放入左边玻璃杯内,把花球放入右边杯内,左边杯里的白球多还是右边杯里的花球多?
2、将大小不同的两块石头放入盛水相同且同样大小的两个杯中,哪个杯中放入的是大石头?
3、把鹅蛋、鸡蛋、鸽蛋分别放入三只碗里,猜猜它们分别放在哪只碗里?
4、三杯一样多的水中放入的糖块块数不同,哪一杯水更甜?
5、四杯盐水一样咸,哪一杯水里放进去的盐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