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火崇拜

合集下载

庆典的火 狂欢火把节,红火一生情

庆典的火 狂欢火把节,红火一生情

庆典的火狂欢火把节,红火一生情作者:来源:《青年与社会》2016年第23期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族人一年一度的火把节狂欢又来临了。

楚雄彝族火把节于2006年5月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彝族火把节主要分布在楚雄州及周边地州的彝族集聚区。

每逢农历彝族各村寨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节期三至五天。

作为崇尚火的民族,火把节是彝族文化的象征,是彝族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最盛大的节日,它不仅包涵了彝族的火崇拜、原始崇拜以及歌、舞、乐等诸多文化现象,同时还包涵了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各式各样的生产生活习俗、禁忌习俗、饮食、服饰等传统文化。

火把节期间,彝族人祭天地、祭火神、祭祖先、驱除邪恶,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表达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敬畏,同时祈愿生活更加美好。

1981年5月2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议案,确定“火把节”为彝州的法定节日,1986年,“火把节”作为彝州的法定节日正式列入《楚雄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从1983年起,正式由州、市人民政府主导每年在鹿城楚雄举办欢庆火把节活动,自此,以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火把节成了楚雄州最隆重、最盛大和最富有民族特征的传统节日。

今年的楚雄彝族火把节于7月26日正式拉开序幕,由楚雄州委、州政府主办,楚雄市委、市政府承办,主会场设在楚雄市,楚雄州其他9县均设立分会场。

这项一年一度彝州最隆重的民族盛会,重在“彝味”、“火韵”、“品牌”、“人气”,节庆活动以“弘扬彝族文化、展现彝州魅力,建设幸福美丽新楚雄”为主题,分为特色主题、“非遗”精品展示、群众狂欢、商贸经济等活动。

火把节期间的楚雄市,看点多、玩点多,游客能够全身心地融入火的狂欢,身临其境感受彝族火把节的独特韵味和乐趣。

“看得精彩”今年的火把节,楚雄市组织了多场精彩绝伦、美轮美奂的民族文艺盛宴,由北京启迪集团精心策划、排演的火把节迎宾文艺晚会于7月26日率先粉墨登场,晚会把彝族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充分展示彝族文化魅力和精髓。

火崇拜与彝族服饰艺术

火崇拜与彝族服饰艺术

无法 延续 。 即使是现在 , 彝族人也仍 然将火塘看 了过 去 恶 劣 的环 境 ,心 中 的各 种 困惑 得 到 了合 作 是家庭 生活的中心 和家庭 的象征 。 理科学 的解释之后 ,却并没有放弃终 止对火 的 另外 ,彝人的火崇拜还缘于经济水平 发展 崇拜 , 仍然对火保持着原有 的热情 , 甚至是有增 程度 的高低 ,即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原始 无 减 ,现 在 彝 族 的 火 把 节 也 是 举 办 得 越 来 越 隆 社会时期 , 生产力极 度低下 , 人们没有好 的生产 重 。 这 个 事 实 向我 们 证 明 了一 点 , 彝 人 对 火 的 崇
族人 向往美好生活 的精神寄托 ,在很 大程度 上 满 足 了 彝 族 人 追 求 光 明未 来 的心 理 需 求 。 其次 ,火对彝族 人的重要性还在 于它所被 赋 予 的象 征 意 义 。 彝 人 不 仅 寄 予 火 美 好 的精 神
寄托 , 而且还将火作 为彝族的象征 , 用 火 来 区 分
1彝族火崇拜 的原 因
1 . 1客 观 原 因
彝族人对火的崇拜 ,首先是源 于其居住 的 义 以及 审 美作 用 等 。 自然 环 境 。大 多数 彝 族 人居 住 在 山 区 、半 山 区 彝 族人惜火 、 爱火 、 敬火, 火 不 仅 成 了 他 们 和高寒 山区, 早 晚气 温 相 差 比较 大 , 所 以在 现 实 生产 生 活 中不 可 或 缺 的 一 部分 ,也 是 他 们 精 神
辽 宁丝绸 Leabharlann 2 0 1 3 年 第 3期
火崇拜 与 彝族 日 艮饰 艺 术
冒 晶
( 江 苏省南通 中等 专 业学校 , 江苏
南通
2 2 6 0 0 1 )

彝族崇拜火

彝族崇拜火

彝族崇拜火,是因为火是生命的象征。

元谋六月狂欢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都要过火把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

火把节的主要活动在夜晚,人们或点燃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烧起篝火,兴行盛大的歌舞娱乐活动。

火把节期间,还要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等活动。

火把节也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互赠定情之物,双双走入灌木花丛中,给人几分猜疑,给人遐想……凉山民俗风情:火把节彝族,中国四川西部一个崇拜火的民族。

人口150多万,居住在6万余平方公里的大小凉山。

彝族人民繁衍生息在这片有悠久历史、古老文化、神奇传说的土地上,到今天还保留着最古朴、最浓烈、最独特的文化传统。

火的民族、火的子孙,祖祖辈辈崇火、尚火、恋火的彝族先民认为火是生命的起点,火也是生命的终结。

火把节是凉山彝族一年一度传统的重大祭祀性节日。

但最初不过是彝族先民用打火把来驱虫辟邪、企盼丰收的民间习俗。

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进程中,这种习俗逐步演变成今天的民间文化体育节日。

火把节历史久远,自汉唐起,已沿袭了一千多年。

有关火把节的起源,记载和传说甚多,内容丰富,各具特色。

其中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的大力神思惹阿比和地上的大力士俄体拉巴比赛摔跤。

思惹阿比战败后上天拨弄是非,天神大怒,于是撒下众多害虫糟蹋庄稼,粮食颗粒无收,民不聊生。

于是,英雄俄体拉巴率领人们点燃火把驱虫除害,最终战胜了天神。

另一种传说:天神恩梯古兹派喽罗到人间收取苛捐杂税被杀后,为报复放出害虫祸害人间。

俄体拉巴相邀大家用火把焚烧害虫以保平安,虽说法不一,但各地过火把节的时间是相同的,为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为了欢度人战胜神这一伟大的胜利,人们相聚一个叫“日都迪散”的高原平坝(如今称火把场),狂欢三天三夜。

馋嘴的阿衣(彝族小孩)等着吃过节的砣砣肉,爱美的阿米米(彝族姑娘)盼望过欢乐的火把节,每当节日来临,彝家山寨便忙碌起来,姑娘赶缝新衣彩裙,小伙子驯马、摔跤跃跃欲试,阿衣抱着雄鸡山野觅食;好斗的公牛不劳而获还享受他普(彝族老人)的特殊特遇。

彝族与火之文化情结研究

彝族与火之文化情结研究

彝族与火之文化情结研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悠悠岁月,火与人类息息相伴,须臾不可离。

火能“博赡群生,资育万类。

……功用关乎古今,勋绩著于百姓”。

彝家之火作为一种自然力的物质实体,当被赋予彝族同胞的心智,它不仅能助猎、助耕、助医、助战,还能演绎历史,传承文化,并逐渐升华为一种饱蕴着信仰的神秘性和闪烁着心智灵性之光的文化复合体。

一、久远年代流淌下来的神话与传说在西南各民族的创始纪史诗、神话传说中,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关于寻火、取火、奉火、祀火的神话传说。

彝族同胞在解释或记述有关天地、日月山川、河流、神学等万物的起源时,亦包含着大量的有关火的神话与传说。

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民间的创世纪史诗《勒俄依特》说: “天上坠下一个火球,掉在恩接介列山,燃起熊熊大火,九天烧到晚,九夜烧到亮。

白天烧得黑烟滚滚,夜晚烧得火光闪闪,天是这样燃,地是这样烧”。

彝族支系阿细人的《阿细的先基》说: “天上打起雷来,有一样红彤彤的东西,从天上掉下来,人们从来没有见过。

这样稀奇的东西,人们从来没有见过。

姑娘和儿子们,在旁边的树蓬里,折了些小树枝,拿来撬老树,撬着撬着嘛,撬出火来了”。

《梅葛》中说: “独眼睛这代人,用石头敲硬果,溅起火星来。

火星落在树叶上,野火烧起山林”,从此学会“用火来御寒,用火来作伴侣,用火来烧东西,……生吃树果有生味,熟吃树果味道美,人类从此冷暖来分辨,从此生熟能分开”。

上述几则有关火的神话传说,无论是“用石头敲硬果”敲出火来,还是用“三串小火镰”相摩擦“打”出火来,亦或折树枝“拿来撬老树”而“撬”出火来,其情节大同小异。

但都明白无误地告诉了我们,彝族先民是这样认识火,并学会摩擦生火的。

二、火神与火崇拜一般而言,在人类对火的初期认识与把握中,无外乎借助神或神力获取“火种”,历经艰辛磨难而获取“火种”,因观察雷击树木起火和摩擦起火等几种方法,但由于火具有神奇般的魔力,给我们先民的生活提高了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人们赞美它、崇奉它,严肃而又虔诚。

《火种起源》与彝族原始信仰

《火种起源》与彝族原始信仰

《火种起源》与彝族原始信仰摘要:《火种起源》是一部彝族史诗,同时也是彝族原始信仰祭祀仪式中颂唱的祭辞。

它完整讲述了彝族始祖阿普笃慕的传说。

每年峨山彝族自治县火把节取火仪式中,毕摩通过唱诵《火种起源》来敬告天地、祖灵、火神。

作为祭辞的《火种起源》是彝族原始信仰的直接表现形式,在彝族原始信仰的祭祀仪式中得以广泛流传。

在一定程度上它又反过来加深强化彝族原始信仰,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关键词:《火种起源》;原始信仰;产生;流传;影响峨山彝族自治县成立于1951年5月12日,地处滇中腹地,是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在本文中出现时一律简称为峨山县。

《火种起源》为现在峨山县火把节取火仪式中毕摩所颂唱的经文,由李增华根据峨山县双江镇富泉白泥的李万忠毕摩家世代流传下来的《火神经》及其他彝文典籍翻译整理。

一、《火种起源》的主要内容《火种起源》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完整讲述了彝族始祖阿普笃慕的传说:远古时候地面上只有独眼、直眼、横眼三家人。

他们不懂礼数惹怒了玉帝策格兹,在旱灾之后人类依然没有悔改之心。

天神商议之后,派仙使以天上龙马受伤为由,到人间讨要人血、人肉来检验人心,只有横眼家的阿普笃慕毫不犹豫地割肉放血给仙使。

仙使告诉他一百零一天后,天将降洪水,让他早做准备。

善良的阿普笃慕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大家,人们纷纷用金银铜铁造船,而贫穷的阿普笃慕只能到山上砍马樱树造船。

在经过了洪水泛滥、九日同天、八月同天后,人世间只剩下阿普笃慕一人。

难以生存的阿普笃慕向天神哭诉,玉帝策格兹知道情况以后,劝说天上三仙女携带粮种下嫁阿普笃慕。

又差遣太白星变成大黑锋,到人间用尾刺在枯木钻火。

阿普笃慕受此启发,学会了钻木取火,人间有了火种。

第二部分为祈求火神降火种的颂词,描绘了大西山取火地周围的环境,彝家火把节的盛况,表达了自己的来意和对火神的祈求:“大西高山上...今天好日子,村村过吉日。

白天宰牛羊,夜晚点火把。

我们来这里,来此取火种。

彝族火崇拜文化

彝族火崇拜文化
杨 甫 旺
( 楚雄 师 范学院地 方 民族 文化研 究所 ,云 南 楚雄 6 5 0 ) 70 0
摘 要: 火是 彝族 一个 重要 的 自然崇拜 对 象 。 自从 火在 生活 中产 生非 凡 的作 用 。 们 对 火更加 深 了神 人 奇之 感 。特 别是 对 于 已产生各 种巫 术观 念和 宗教 信仰 的人 类 来说 . 火不仅 仅是 一 种人 们在 现 实生 活 中 离不 开 的 自然 力 , 而且是人 们 心 目中的 一种神 异 的灵 物 。火神 也 随之 登上神 坛 , 并产 生 了很 多敬 火、 祭 火及 祭 火神 、 火鬼 习俗 。 送
在彝 族创 世 史诗 和 彝文 典籍 中 ,有不 少 火 的起 源 神话 。彝族 先 民以特有 的思 维方 式 解 释火 的来
历 。彝 族创 世史 诗 《 阿普 独摩 》说 ,彝 族始 祖 阿普 独摩用 石 撞击 取火 : “ 一个 人 王 ,有两 只 眼睛 , 有
世 界 上 没 有 火 ,他 造 出火来 。他 吃 不 动 果 子 ,用石 头 打 ,打 出火 来 啦 。 ”史 诗 《 细 的 先 基 》 说 : 阿 “ 天上 打起雷 ,有 一样 红彤彤 的东西 ;人 们 没见 过 ……姑 娘 和小伙 子 们 ,在旁 边 的树 丛里 ,折 了一些 小 树枝 ,拿 来撬 老树 ,撬着 撬 着嘛 ,撬 出火 来 了 。 ”史诗 串小火 镰 ,一 打 两头 着 ,从 此人 类 有 了火 。 《 ” 查姆 》 说 : “ 眼 睛这代 人 ,用 石 头 敲硬 果 , 独 溅 起火 星星 。火 星落 在树 叶上 ,野火 烧起 山林 。 ”从 此 ,独 眼人 “ 火来 御寒 ,用火 来作 伴 侣 ,用 火 用 来 烧东 西 …… 。 ”彝文 文献 《 南彝 志》 说 : “ 西 有位 披金 蓑 衣 的神 ,拄 着金 银杖 ,他 在南 天 门 ,挖 一 个 金坑 ,撬 起一块 白石 ,火焰 青 雾般 地 冒 出来 ,火 花 流星似 地喷 向 大地 。 ” 自从火 在 生 活 中产生 非 凡 的作 用 ,人 们 对火 更 加深 了神奇 之 感 。特 别是 对 于 已产 生 各种 巫术 观 念 和宗 教信 仰 的人 类 来说 ,火不 仅 仅 是一 种 人们 在 现实 生 活 中离 不 开 的 自然力 ,而且 是 人们 心 目中 的一种 神异 的灵 物 。火 神也 随之 登 上 神坛 。 四川凉 山彝 族 过 年要 祭 家 堂火 ,烧 山耕种 要 祭 山火 ,野

写作文火把节怎么写

写作文火把节怎么写

写作文火把节怎么写彝族的火把节关于火把节的来历,路南一带彝族传说,古时有个魔玉残酷迫害百姓,群众忍无可忍,便群起而攻之。

但魔王堡垒久攻不克,于是改为用羊群火攻,就是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腿绑上火把,驱羊进攻,结果获胜,人们为了纪念这次斗争胜利,乃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四日耍火把相庆,由此形成了火把节。

在火把节上,每家每户都要喝杆杆酒,穷的村杀两三只鸡,富的村杀头牛。

最开心的还是跳达体舞,看赛马和摔跤,多有味道哟!火把的亮度可不比烟花差多少,可以将整个地方照亮的如同白昼。

这就是火把节的特色,几千甚至几万人在一起点燃火把这才是壮观的一幕。

早在火把节的第一天,彝族村寨里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竖立若干火把,准备活动使用。

同时在村寨附近选择一块开阔地,在地中央竖立一根长10~20米的青松,青松顶端横放一根挂满红色纸花的木棒,缘青松四周用易燃柴草堆砌成一个类似于宝塔形大火炬,作为活动场所。

第一天是祭火,家家户户举着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并且杀牛宰羊。

第二天是传火,这一天男男女女聚集在一起选择配偶,展示才艺。

所以有人称为“中国第二个七夕节”。

最后一天是彝族传统火把节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

彝语称之为“都沙”,意为“送火神”。

在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火把节这一延续千年的传统,在一年一度的火把狂欢、彝族选美、摔跤、“朵洛荷”等彝族特色活动中,在现代社会的不断撞击下得以传承。

傍晚,节日活动的主持人率领锣鼓队敲锣打鼓,寨中各家闻听锣鼓声即出门点燃火把,男女老少举着火把向活动场所汇集。

人们到齐之后,主持人一声号令,大家举火把向宝塔形火炬奔去,将其点燃。

一时火光冲天,欢声四起,大家各举小火把围着大火炬,跳起“丰收舞”,唱起丰收歌,载歌载舞,热情奔放。

凉山彝族火把节成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一古老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人们在火把节的前几天就准备了好多不一样的火把。

早上在家里装饰火把,有多美就多美;晚上就燃烧火把,高举着火把走进田野,走进万家,给人们带来幸福,祝愿农田五谷丰登,或在门口点放火把,若是有人火把没点燃可以在各家门口用火把点燃火把。

彝族

彝族


4.彝族建筑: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 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 似“干栏”的住宅。

感谢支持!

8聚居在中国西南部的云 南、四川、贵州三省,其余散居于中国其他省份及中国境外。 总人口约900多万,在中国有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 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近百万。

1.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 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的原生形态, 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到了节日,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 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 近代,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 商贸活动。



2.彝族服饰: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彝族服饰种类繁 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

3. 彝族饮食:彝族是个好客的民族 ,是个好饮而痛恨酗酒的 民族.彝族人最爱用的调味料有:辣椒、木姜子、花椒、盐巴 等。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彝族擅长煮、烤、拌、烧、 蒸、炖等。尤其长于羊、鹿子等皮毛类动物原料的烹制。口 味嗜咸、香、辣、麻、嗜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话提纲
题目:《彝族火神话与信仰习俗》
中心论题:彝族火神话对彝族信仰习俗形成的影响
写作意图: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羌人南下在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彝族人民能歌善舞,葫芦苼、唢呐,乃至一片树叶,都能成为彝族人的乐器,他们也用舞蹈开庆祝丰收、表达对爱情的追求,比如说跳锅庄、跳“都火”等舞蹈。

他们有形式多样的服饰,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彝族历史的悠久的,文化是深邃的,写这篇文章,是想给大家呈现彝族文化的多样化和独特性,让大家对彝族多一层了解。

一.彝族关于火的神话
火,光灿闪烁,灼灼发光。

远古时期,人们还没能利用火,都是生吃食物,后面慢慢学会用火,彝族先民从实用自然火到人工取火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系列的关于火的神话。

在四川凉山彝族史诗《勒俄特依》中说到:“天上坠下一火球,掉在恩接介列山,燃起熊熊大火,九天烧到晚,九夜烧到亮。

白天烧得黑烟滚滚,夜晚烧得火光闪闪,天是这样烧,地是这样烧,为了创造人类燃,为了诞生祖先烧。

”在这个神话中,彝族先民认为是火创造了人类了,是大火的燃烧诞生了祖先。

云南红河彝族的史诗《小细的先基》中关于火的神话是这样说的》“天上打起雷来,有一样红通通的东西,从山上掉下来,这样稀奇的东西,人们从来没看过。

姑娘和儿子们,在旁边的树蓬了,折了一些小树枝,拿来撬老树,撬着撬着嘛,撬出活来了。

人们有了火,会把生的肉,烤成熟的吃,会把生的东西,烤成熟的了。

”在云南楚雄的彝族神话中,有彝族始祖阿普独摩(笃摩)用石撞击取火的神话,其中说到:“有一个人王,有两只眼睛,世界上没有火,他造出火来。

他吃不动果子,用室友打,打出火来啦”。

还有一个关于彝族始祖阿普独摩(笃摩)与仙女婚后生下三十六哥小哑巴的关于火的神话,用火帮助他的孩子开口说话,“涅浓撒萨歇,帮阿普独摩想了一个办法,山中坎颗竹,烧在火塘中轰的一声竹爆炸,火星四散烫着下哑巴,你叫一声“阿子子”,我叫一声“阿抖抖”,……一群哑巴说了话。


彝族《勒俄特依》神话中的火创造了人类,火“为了创造人类燃”,也诞生了祖先,“为了诞生祖先烧”,在彝族始祖阿普独摩(笃摩)的神话中,是火让人类开口说话。

火对彝族人的文化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二.彝族的信仰习俗
彝族是一个崇拜火的民族,自视为火的子孙,在他们心中,火已从具体的实物上升到抽象的至上神,火即神,神既火。

火能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吉祥。

在节日里,人们燃起篝火,围火弹琴唱歌,踏歌起舞,尽情欢乐;在平常生活中,他们依靠火来占卜吉凶。

活着的时候他们以火会友,离开人世时,也要有火为伴。

在彝族人的观念中,人是火创造的,没有火就没有人,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有火的陪伴,所以,彝族人的一生都有火的陪伴,火对于彝族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彝族人对火的发明、应用。

崇拜,形成一种独特的火文化。

而其中火塘是彝族火文化最集中的表现,彝族谚语说:“生于火塘边,死于火堆上。

”足以看出彝族人对火的感情之浓厚,所以彝族人在火方面有很多禁忌和信仰习俗。

(一)火塘。

彝族人把火塘看成是火神居住之地,是祖先神灵取暖的地方,也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一种生存生活工具,在他们的居住民俗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每一户
彝族家庭生活的中心,彝族人把它视为家庭的象征,把它与佳人的命运祸福紧
密相联,所以,火塘里的火长年不能熄灭,称为“万年火”。

因为这种信仰,所
以火塘不允许被跨越,也不能在火塘边做一些污秽的事,甚至不允许产妇和孕
妇坐在火塘边。

(二)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热闹的几日,是由古代火崇拜发展而成的民族
节日。

关于火把节的又来有很多传说,但不管是哪一种传说,都表现了彝族人
对火的崇拜。

(三)祭祀活动。

在祭祖时,要烧稻草,方烟火,用袅袅的青烟为信号,迎接各代灵祖回来享祭赐福。

在行叫生魂仪式十烧干松毛卷,使失魂顺着青烟而归。

在新
娘的转魂仪式上,也要在火塘边进行,这样,新娘的魂便转到夫家。

除此之外,还有兆卜、火葬焚尸、烧草灰、跳火绳、穿火草衣等等。

结语
彝族火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

它以大量的火神话和有关火的信仰习俗组成一个立体的神圣文化叙事机制,承载了彝族对火的崇拜和信仰。

事实上,早期神话的起源和传承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性格和个性逐渐养成的过程。

彝族繁杂的火神话和火习俗折射出来的远不只是其文化事象表层的片断记录,它是彝族人民传统信仰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它们已经有效地融入了彝族民俗生活方式中,并以顽强的传承和再生能力世世代代植入彝族整体和个体身上,由此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彝族火的民族个性与民族文化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