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战争打到中国 跨国投行中国主管连环跳槽

合集下载

华尔街在用“黄金”掠夺中国?

华尔街在用“黄金”掠夺中国?

华尔街在用“黄金”掠夺中国?进入5月后,国际金价反弹力度削减,5月10日,再次大跌2.18%。

此前,买入黄金的中国大妈,大多被套。

而且国际金价有进一步下跌的趋势,大妈们被套的幅度也可能会逐渐加深。

(新华网5月13日) 中国人对黄金的追逐由来已久,中国古代更是直接将黄金当成市场中流通的货币。

直到21世纪,黄金在国人的眼中仍然有着独特的价值魅力。

但是,此种古老的投资方式真的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吗?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仍然要打一个大大问号。

买卖实物黄金作为一种现货投资行为,必然是一种“零和游戏”。

一方财富的增加,肯定会以另一方利益的损耗为代价。

中国大妈走入金店抢购黄金,自然属于多方;金融大鳄们卖出黄金,自然属于空方。

一些所谓的分析师,不知是何居心。

在大妈们抢购黄金的时候,不是进行理性的提醒,竟然还在一边瞎起哄。

这场多空双方的较量,在笔者看来是一种先进的投资理念与传统的投资理念的较量,胜负其实早已分出。

首先,目前的黄金价格还是处于历史高位。

据资料显示,2001年7月31日国际金价为266美元/盎司,而先近半年来,国际金价仍然牢牢站在1200美元上方。

虽然近期有所下跌,但是假如现在买入仍然大约相当于2001年的五倍。

这就好比在2008年股市的时候,股民在半山腰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

在那个全民炒股热的年代里,似乎没有人会相信自己会站在珠穆拉玛峰上放哨。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中国大妈们现在也不相信自己会被套牢,仍然相信目前的金价仍有投资的价值。

在没有分析各方面讯息的时候,一股脑地将钱往里面砸,毫无疑问会酿成苦果。

相反的,华尔街大鳄们早就洞察到了全球经济的走向。

在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做出卖空黄金的决定。

这好比在玩扑克的过程中,华尔街已经差不多已经知晓了手中的底牌,而中国大妈只能靠“蒙牌”。

信息完全不对等,中国大妈们要想赢,恐怕真的只有等待神仙在开牌的时候,瞬间变戏法。

其次,黄金的货币功能早已灰飞烟灭。

假如没有大多数人的价值认可,它就是一种普通的稀有金属。

博明中美媒体战 1998-2005 不愉快经历

博明中美媒体战 1998-2005 不愉快经历

博明中美媒体战 1998-2005 不愉快经历
现年46岁的博明,大学时期在马萨诸塞州大学学习中文与中国研究,1998年至2005年担任路透社与《华尔街日报》驻华记者。

博明职业发展中最不寻常的转折,发生在2005年。

当时32岁的他辞去驻华记者一职,成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员。

这是一个艰难的职场跳跃,博明的年龄偏高、体重超重,而入伍需要通过严苛的体能考试。

据报道,博明当年与一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相约在长城上跑步,有一回还虚脱进了急诊室。

博明在2005年投稿给老东家的一篇观点文章中写道,当被问道为何弃笔从戎时,自己通常给出简短的答案:“感觉是时候停止报道、更直接地参与新闻事件了”,但酝酿的过程显然更为复杂。

美国当年打击恐怖主义如火如荼的氛围,感染了生活在海外的博明。

在偶然看到一名美国公民被伊拉克恐怖分子斩首的视频后,他渐渐下定了参军的决心。

“我们经常谈论我们的政策怎么让中东的年轻人极端化,变成我们的敌人,却鲜少谈论他们的作为如何使我们极端化。


2010年退役后,博明曾涉足商界,曾在纽约一家对冲基金工作,还
创办过一家调查中国企业的商业调查公司。

他在2017年加入国安会主管亚洲政策。

博明在从军生活中结识了许多行事鹰派的军官,进一步塑造了他对国际局势的认知。

作为海军陆战队的情报人员,博明派驻过日本冲绳、阿富汗和伊拉克,曾之后担任特朗普首位国家安全顾问的弗林成为朋友,还深得前中情局局长彼得雷乌斯的赏识。

特朗普胜选后,博明随弗林加入特朗普的过渡团队,在2017年正式加入国安会,成为白宫中拥有中国实地经验的少数高层官员之一。

『国际观察』 金鸿评论:惊心动魄的中美金融大战

『国际观察』 金鸿评论:惊心动魄的中美金融大战

金融战是大家很感兴趣的话题,今天写一点这方向的东西。

从股市开始写吧。

2007年的6124大顶是很多股民心中的痛,很多人亏得很惨,不过,我要说的是,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你不亏整个中国就得亏,当时有人是再三提醒让大家撤出股市的,为什么你不撤呢?让我们先看一下当时的提醒都有哪些:2007年8月28日,《中国证券报》以头版评论员文章名义转载了《不在泡沫中疯狂就在泡沫中崩溃》的长篇评论。

评论中这样写道:金融史恰恰告诉我们,人们并非理性,尤其在投机狂潮到来时,他们受各种各样的本能行为驱动,而强烈的从众心理,经常驱使他们滑向无边的深渊。

第二天,2007年8月29日,证券时报发表头版评论员文章《切莫过度透支A股未来》,文章中这样写道:5000点以上的A股到底有多大的投资价值?相信很多投资者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谨慎的投资者惊诧于市场为何能屡创新高,而乐观的人们也不免忧虑这样的势头还能延续多久。

业内人士提醒,绝不能忽略历史,更不能无视市场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把自己淹没在“市梦率”的美梦之中。

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准备。

“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对于任何一个投资者来说,这句话都需要时刻谨记。

还是2007年8月29日,上海证券报也发表头版评论员文章《从牛顿被套说开去兼谈5000点上的财富观》,文章里有这样的话:坦白讲,在市场高位时仍然决心入市,除了人性贪婪之外,恐怕很大程度上还在于一种攀比的心理:既然他能赚,我怎么不能赚?既然他能翻倍,我怎么不能翻倍?因此,入市就是铁了心赚钱、铁了心翻倍来的,更何况,在别人都赚钱的时候,如果自己被抛下,那是怎样的孤独和失落?在资金推动上涨的机制下,越多人赚钱,就越要有更多人的资金来支持——殊不知,再激扬的音乐也是会平静的。

三大证券报连续提示大家应该退出股市那个月里,上证指数暴涨16.73%,冲到了5235点,9月份大盘继续上涨,涨幅到6.39%,9月13日,中国证券报再发文章,《大盘短期内可能将跌破5000点》,文章中写道:从表面来看,导致股市下跌的直接因素,一个是财政部宣布面向市场发行2000亿元特别国债,另一个是国家统计局公布8月份CPI指数上涨6.5%。

《华尔街》(央视大型纪录片)解说词(全)

《华尔街》(央视大型纪录片)解说词(全)

央视大型纪录片——《华尔街》1~10解说词第一集资本无眠华尔街是美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实力的象征,它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

现在,绝大多数金融机构与这条500米长的街道不再发生直接的物理关联,华尔街人也完全成为了一种精神归属,资本已经进入无眠时代。

不仅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贪婪与疯狂似乎是上天专门为华尔街设下的魔咒,它始终弥漫在华尔街的每一处空间。

华尔街在不断为他人创造着财富,但又在不断地剥夺着他人的财富,华尔街在固守着自己的生存法则,但又在不断冲破传统的束缚。

华尔街是矛盾的结合体,它在自身双面性的较量中,不断遭到毁灭,又不断得到重生。

【主题】华尔街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如何影响着世界?13万亿的日交易量是一个怎样的概念,这些钱是属于哪些国家、机构和个人,谁在操纵着这些钱?华尔街这张300年编织的“网”,有多广,多深?有多大的力量,又有多么地脆弱?【序】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带着西班牙国王给中国皇帝和印度君主的国书,率领船队经过70昼夜的艰苦航行,终于发现了陆地,这块被哥伦布坚持认为是印度的大陆,现在被称为亚美利加洲。

1609年,荷兰商人继续寻找通往富庶中国的航海道路,但犯了与哥伦布同样的错误,他们的商船几经展转,最终驶入了现在的纽约港。

荷兰人给当地印第安人送上了他们不曾见过礼物——美酒,荷兰人也因此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曼哈顿。

“曼哈顿”在特拉华印第安人的语言中就是“与君同醉的地方”。

华尔街街口的石碑上,刻着这样一个看上去像是“与君同醉”后的算术公式:24美元x 370年=300亿美元,它记载了曼哈顿发生的第一笔大交易。

荷兰人当年用了24美元的饰物,从印第安人那里买下了整个曼哈顿地区,现在仅曼哈顿的华尔街土地价值就达到300亿美元以上。

其实不仅是土地,这个算术公式在今天的华尔街到处都行得通,华尔街所能聚集的财富甚至是这样的计算方式都无法满足。

370年间,曼哈顿从一片荒芜变成了现在的金融森林,它主人也从最初的荷兰人,变成了英国人,又变成了美国人,现在成了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人。

【第14章】贝塔斯曼_跨国巨头败走中国.

【第14章】贝塔斯曼_跨国巨头败走中国.

贝塔斯曼:跨国巨头败走中国文章一:“贝塔斯曼”为何败走中国文章二:贝塔斯曼:一场事先张扬的衰败“贝塔斯曼”为何败走中国7月初,上海市福州路400号上的贝塔斯曼会员中心,依然有一些顾客在选书。

当天,“贝塔斯曼中国”宣布终止其中国书友会,即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的全部业务,并且从7月7日起将不再接受新的订单,网上订购及目录订购也将停止。

就在20天前,北京贝塔斯曼21世纪图书连锁有限公司才刚刚宣布其在中国18个城市的36家门店将于7月31日前全部关闭。

此次终止中国书友会的决定是“贝塔斯曼集团在重新评估其在中国的各项业务后作出战略调整的一项决定”。

贝塔斯曼从关闭36家门店到终止中国书友会业务,一直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甚至有媒体用《贝塔斯曼之死》作为标题。

进入中国市场13年的贝塔斯曼真的“死”了吗?书友:速度、价格、质量、态度,贝塔斯曼一样不占,它不倒谁倒?1995年2月,德国贝塔斯曼公司和中国科技图书公司合资建立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

1997年,他们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合资书友会,首次将风行全球的贝塔斯曼书友会的经营理念带到中国。

会员制、精美的印刷邮册、买书折扣、邮购……这些都让当时习惯了在新华书店买书的中国读者感到很新鲜。

2000年,贝塔斯曼宣布中国书友会会员数已达到150万人。

然而好景不长,从2004年开始,贝塔斯曼的销售额开始急速下降,贝塔斯曼在中国的发展模式也遭到了全面质疑。

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的刘琦早在1998年就加入了贝塔斯曼书友会,当时还在上大学的她在《读者》上看到了贝塔斯曼的广告:“每次收到他们的书单都很兴奋地在上面选书,同学们还都挺羡慕的呢。

”但不到一年,刘琦发现贝塔斯曼成了累赘:“每个季度至少要买一本书,但订书单上并不一定就有自己喜欢的书,而且还得到邮局汇款。

另外,虽然书本身有一些折扣,但加上邮费实际上比原价还要贵。

”两年之后,正好大学毕业的刘琦“趁机”退会——她没有通知贝塔斯曼自己新的地址。

华尔街之狼

华尔街之狼

华尔街之狼J.P.摩根“了不起的金融妖怪”1853年J.P.摩根跟随父亲到伦敦拜会银行家乔治.皮博迪,成为皮博迪合伙人,从此走上世界金融舞台。

1858年J.P.摩根购买了生平第一只股票,并做了咖啡生意。

1861年J.P.摩根买卖武器、操纵黄金1863年25岁的J.P.摩根真正登上世界金融舞台中心。

1869年J.P.摩根与杰伊.古尔德围绕一条铁路爆发了一场震惊美国的争分。

1871年J.P.摩根重挫“白须帝王”杰伊.库克。

1884年美国铁路界发生了一场激烈冲突。

J.P.摩根经谈判使“海盗号”协议获得通过。

1893年十年一遇的金融恐慌如期而至。

J.P.摩根挑起重任,危机缓解。

1901年J.P.摩根将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公司收入囊中。

1902年J.P.摩根受到来自总统的攻击。

1907年纽约证券交易所一片混乱,人们争先抛售手中股票,J.P.摩根在两周时间里,每天工作19小时,顶住了这股破产狂风。

1913年J.P.摩根在高烧中与世长眠。

杰克.摩根接手管理。

1920年摩根银行发生爆炸事件,摩根财团的过分强大引起了美国社会的惶恐。

1933年律师佩科拉对摩根财团提出指控,将摩根财团拉下神坛。

罗斯福总统签订了《1933年银行法》导致摩根公司正式分家。

本杰明?格雷厄姆“华尔街教父”股市总是非常宣泄,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一会有人说某某股票涨了,一会有人说某某股票跌了,人们几乎无时不刻地关注股价,频繁抛售、买进、再抛售,如此循环往复。

然而一个稳健、成熟的投资者,是对那些富有成长性的公司长线持股。

格雷厄姆的童年经历让他对股市风云的特质深深扎根心头,他的后半生都将在股市中度过。

格雷厄姆大学毕业后踏入华尔街,他开始的工作并非让他满意,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做了证券分析员,小试牛刀取得了成功,渐渐在华尔街小有名声。

然而1916年秋天,华尔街进入“和平恐慌”时期,几乎所有的股票都一路狂跌,格雷厄姆操作的所有证券也随之下跌,他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沉重打击,但两年后随着股市回暖,他因祸得福。

胡笔江:金融巨子为国捐躯

胡笔江:金融巨子为国捐躯

胡笔江:金融巨子为国捐躯■文/苏小小胡笔江,名筠,原籍江苏镇江,1881年4月27日生于江苏江都县一个钱庄店员家庭,自幼在小钱庄里当学徒。

后经天津花旗买办王筱庵介绍,到陆军部办的公益银号任副经理。

随后胡笔江进入交通银行北京分行,由于得到交通银行总经理、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的赏识,他连连晋级,从交通银行总行稽核、北京分行副经理,再升为北京分行经理。

1914年,他升任交通银行北京分行经理,成为交通银行的新秀。

1920年,胡笔江利用北洋政府发行短期公债的机会,发了一笔横财。

但也因此受到了京津金融界人士的严厉指责,胡笔江不得不匆匆辞职,离开了交通银行。

正当胡笔江陷入困境时,他结识了准备在国内筹办银行的南洋华侨黄奕柱,黄奕柱立即委托胡笔江在上海筹办中南银行。

1921年6月5日,中南银行召开创立会,黄奕柱为董事长,胡笔江任总经理。

胡笔江大展宏图,先后在北京、厦门、汉口、天津、南京等地设立分行,建立起了一个以上海为中心,以京、津、汉为据点的互相呼应的银行业务网。

鉴于北京地区为北京政府所在地,消息灵通,又是北方游资聚集之地,因此,胡笔江一开始亲自北上,在京津设立办事处,大力吸收军阀官僚的存款,扩大中南银行的影响。

而厦门为南方重要商业之区,黄奕柱在这里有深厚的影响,与南洋华侨联络很多,便于吸收存款。

1921年8月,胡笔江又在厦门设立分行,因侨胞存款汇兑异常踊跃,每年的盈利都超过了京沪各行。

此外,汉口为长江中游的重要商埠,1923年6月,胡笔江又设立汉口分行。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他不失时机地在南京设立分行。

为了扩大银行业务,与当时许多金融家一样,胡笔江广泛结纳权贵名流,使中南银行获得了巨大利润。

在行政管理和业务经营上,胡笔江认为分支机构责权加重后,主持这些分支机构的负责人成为决定分支机构经营状况的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对他们选择不当或总行对他们督察不严,便会酿成营私舞弊的大祸,甚至连累总行受损。

1931年7月,胡笔江决定撤销总经理处,成立总管理处,将上海总行改为分行,增加总管理处的职员人数和职责,增强对各分行机构的管辖。

做空中国:华尔街的新阴谋

做空中国:华尔街的新阴谋
做空中国:华尔街的新阴谋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图书
01 内容简介
03 图书目录
目录
02 作者简介 04 序言
基本信息
《做空中国:华尔街的新阴谋》是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白海军。该书以“做空中国”为主线,通 过中、美、苏、欧盟以及相关国家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经济、军事上的战略合作与抗衡,从金融资本主义、金融危 机等多个角度着笔,分析美国做多纳粹德国、做空苏联、做空日本、做空新兴经济体、做空欧盟、甚至做空美国 自己的历史以及做空中国的欲望,揭开华尔街如何不断制造和操纵金融危机的面纱。
谢谢观看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做空中国:华尔街的新阴谋》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做空中国:华尔街的新阴谋》编辑推荐:美国为何要 做空中国?美国如何做空中国?美国能做空中国吗?白海军将通过《做空中国:华尔街的新阴谋》,为我们答疑解 惑,揭开华尔街如何不断制造和操纵金融危机的面纱。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白海军,1971年生于内蒙古海拉尔市(今呼伦贝尔市),蒙古族,自由撰稿人,著有《2049,相信中国》 《十二女皇》《谁是猎物一雇佣兵日记》《海上角逐》《海盗帝国》等。
其实从大宏观经济角度来说,美国与苏联半个世纪的冷战更应该说是一场经济对抗,尤其是核力量出现平衡 后更是如此——无论美苏的核力量谁更强些,只要能在临死前把对方置于死地,就是核恐怖平衡。于是,这样的 核平衡导致美国和苏联都无法像传统那样通过战争一争高下,而只能通过其他方面的较量决定胜负,因此,美国 和苏联才展开了全面的竞争——科技、经济发展、盟友、局部常规战争、能源等,但归根结底,这些都由经济支 撑能力来决定,而美国正是利用了其经济远比苏联经济更具活力和持久力,因此才制定了经济竞赛,迫使苏联把 相对有限的财富投入到种种竞争中,比如登月行动、核军备竞赛、海军军备竞赛、科技竞赛、地缘战略竞争等。 这一场场竞赛、竞争其实都是经济的提前透支,比如登月行动,虽然非常具有政治意义,但在20世纪60~70年代 显然勉为其难,科技、资金都进行了大透支,使得苏联不得不把大量的金钱抛洒在毫无用处的月球表面,结果一 无所获。虽然美国也在这场竞争中透支了实力,但却依靠活跃的经济一科技制度把开发出来的技术全部转化为生 产力,因此,这场竞争对美国来说,不但没有损失,反而得到了意外的巨大收获。而苏联就不同了,其经济体系 僵化,最终无法在长跑中获胜,突然之间发生了崩溃。这场长跑其实就是一场经济支撑能力的较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尔街战争打到中国跨国投行中国主管连环跳槽华尔街顶级投资银行最高领导层的“办公室战争”,却在中国金融界引发了多米诺骨牌式的效应。

这表明日益开放的中国金融界,已经在各层面融入了国际资本市场。

更重要的是,在过去的2005年,中国市场的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已经高达8亿美元,可预见的未来几年还会呈现两位数增长速度。

资本逐利而来。

而投资银行家正是逐利资本的代言人,中国顶尖投资银行家的频繁跳槽暗示着2006年的中国资本市场,必将再度风起云涌。

赵竞:“金融美女”执掌花旗用英国《金融时报》的说法,在初春北京的上空,尽是资深投资银行家们乘坐的飞机。

这些搭载着全球投行界精英的私人飞机和商务航班纷纷在北京降落,就是为了参加一场期盼已久由中国工商银行主办的“选美活动”——这家亚洲(除日本外)最大的商业银行,要为其募集资金额高达100亿美元的海外上市,挑选主承销商和财务顾问。

硝烟散尽之后,人们意外发现华尔街顶级的投资银行之一,也是去年亚洲地区(除日本外)最大的承销商,以及中国首次公开募股(IPO)最大的承销商——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名字没有出现在获胜者名单中。

事后人们得知摩根士丹利甚至没有单独入围此次“选美活动”,因为中国工商银行根本没有对其发出邀请。

最后,摩根士丹利仅作为承销团中的一员——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投行团的组成部分,勉强分到了应该是2006年全球最大的IPO 项目中的一小杯羹。

中国工商银行的海外上市承销团由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中金(CICC)投行团、美林(Merrill Lynch)、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以及工商东亚(ICEA)5家机构组成。

就在业界为摩根士丹利的失利众说纷纭的时候,一则消息给了大家一种可能的答案——任职仅两个月的摩根士丹利中国区投资银行业务联席主管赵竞辞职。

与此同时花旗集团宣布,任命赵竞为花旗中国投资银行团队董事总经理。

赵竞这种角色转换出人意料,也实在不啻为对摩根士丹利亚洲业务的又一打击。

就在近两个月以前,赵竞还作为摩根士丹利的代表,出席《金融亚洲》(Finance Asia)和《财资》(The Asset)等杂志主办的颁奖晚宴,并上台领取了多项授予摩根士丹利的奖项。

摩根士丹利连续第二年被评选为亚太区的年度“最佳投资银行”。

除了在亚太区(不包括日本和澳大利亚)评选中囊括了主要投资银行大奖外,摩根士丹利还获两家杂志颁发的2005年度“最佳股票行”和“最佳金融机构证券行”的奖项。

《财资》还评选摩根士丹利为中国区“最佳外资投资银行”、“最佳债券行”。

根据由Thomson Financial提供的数据,按交易金额计算,摩根士丹利在2005年亚太区(不包括日本和澳大利亚)股票发行榜上排名第一,共为总值95亿美元的34宗股票及与股票有关证券发行担任融资顾问,市场占有率12.5%,排名榜首。

这一切主要归功于,摩根士丹利作为主承销商出色完成了2005年全球最大IPO——中国建设银行海外上市项目,这单一项目的融资额就高达92亿美元。

而赵竞正是摩根士丹利建行项目总协调人。

“5年来,建行上市一直是我心里最重要的项目,我自己也非常想做成这个项目,因为建行作为第一家上市的中国国有银行,确实具有标志意义,只要这个项目能成功,我自己吃多少苦都值得。

从职业的角度看,也不是每个做投资银行的人都有机会参与这样有意义的项目。

”2005年底的一次采访中,赵竞曾对记者说。

赵竞作为一位女投资银行家,其敬业的态度和为建行成功上市所做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

在做项目过程中,就连建行方面的人都会跟赵竞开玩笑说:“赵竞啊,作为一个女人,你要想想自己的人生意义啊,这么拼命值不值得?”赵竞自1994年加入摩根士丹利,供职12年,担任董事总经理、中国投资银行业务联席主管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拥有北京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和哈佛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在竞争激烈的投资银行界,赵竞身上并没有那种咄咄逼人的凌厉气势,这位昔日北京大学的校花,是位不折不扣的“金融美女”。

她说话总是轻声细语,不温不火。

她告诉记者,做一个大项目其间也会遇到很多不顺利的情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有一些不同意见也是因为我们和客户的看法、站的角度以及背景不一样。

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就问自己,面对不同意见,是不是一直把客户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我就敢和客户争,因为我相信我们要建立的是一种长久关系,一定能够互相理解,所以我并不怕得罪客户。

”赵竞说。

但是,加入花旗中国投资银行团队的赵竞,未来无疑要面对更大挑战,因为花旗虽为全球最大的金融集团,但其投资银行业务在中国开展得一直不顺利。

1999年,花旗的投资银行(当时名为所罗门美邦)作为中海油第一次海外招股的主承销商,却铩羽而归。

为此,花旗投资银行很长一段时间都被中国市场拒之门外。

2003年底,花旗投资银行好不容易凭借当年全球最大IPO——中国人寿的上市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但随后就传出,花旗中国投资银行的主要负责人任克英,因在中国人寿的项目中涉嫌违规操作而被迫辞职。

等到2004年,本因为花旗集团表示要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中国建设银行,而使花旗投资银行占到了最早进入建行IPO承销团的先机,但最终因为花旗集团与建行战略入股谈判破裂,就在建行准备上市冲刺前,一脚将花旗投资银行踢出了承销团。

而赵竞,就是目睹了这一过程的人。

近两年来,花旗的中国投资银行团队因为经历了频繁的人事更迭,也导致了专业人才大量流失。

就在刚刚过去的中国工商银行的“选美活动”中,花旗的投资银行几乎是个不入流者。

进入花旗后,赵竞将向花旗亚太投资银行部主管马睿明(Mark Ren-ton)汇报。

对于赵竞的加盟,马睿明表示:“赵竞的加入无疑将增强花旗中国投资银行团队的力量。

她在亚太地区拥有出色的客户关系,并且在近年内参与了中国数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易。

我们期待着她在新岗位上继续发挥领导作用,更进一步推动花旗投资银行业务在中国的发展。

”由此可见,马睿明对赵竞有很高的期望值。

而赵竞也曾告诉记者,“自己是个追求完美的人”。

显然,赵竞这位“金融美女”,要为自己新的职业生涯付出更艰苦的努力。

竺稼:进军新领域实际上,在赵竞离开摩根士丹利之前,摩根士丹利已经损失了其在中国市场上的一员大将,那就是摩根士丹利中国区首席执行长(CEO)竺稼。

2005年底,竺稼辞去在摩根士丹利职务,加入美国著名的私人股本投资集团贝恩资本(Bain Capital),担任中国业务负责人。

作为摩根士丹利中国业务的关键人物,竺稼参与了该行经办的许多规模高达数十亿元的中国公司IPO项目,其中包括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石化等多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易。

就在中国建设银行IPO项目,竺稼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摩根士丹利是建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财务顾问,在建行与美国银行的谈判过程中,竺稼在其中穿针引线,为两家银行高效率的达成合作协议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年43岁的竺稼早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学院,后进入纽约律师行工作。

他于1995年进入摩根士丹利,2004年12月被任命为摩根士丹利中国CEO。

竺稼给人的印象也是谦和从容,在他身上你看不到投资银行家的那种工于心计。

竺稼说话直率而专业,记者曾多次采访他,只要记者准确记录了他的言论,他从不会更改或收回,而这可能也是竺稼作为一位律师所具有的良好职业素养。

去年2月24日才首次以摩根士丹利中国CEO身份公开亮相的竺稼,在北京国际俱乐部的咖啡厅里面对记者步步紧逼的提问,始终温和地笑着正面回答。

当时他还告诉记者,作为摩根士丹利中国CEO,他非常关注怎样能把摩根士丹利所有的业务都能拿到中国来做。

在担任摩根士丹利中国CEO期间,竺稼除继续参与投资银行的业务外,还同时统筹摩根士丹利在中国的整体业务发展,包括固定收益、直接投资以及QFII。

其间他还寻找过在中国开展基金管理业务、与中国银行合作发行信用卡的可能途径,以及以某种方式直接做中国业务的平台。

而不到一年之后,今年的1月20日在香港的港丽酒店,竺稼已经开始对记者谈到他新的职业规划。

他说从此后他将从一家企业初期成长时,就开始关注介入,而不是像以前在投资银行时,一定要等到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准备上市时,才进入这个项目。

竺稼坦承,新工作的风险更大,投资到一个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有可能成功,也很可能失败。

虽然竺稼已经确认将离开摩根士丹利,但他依然是作为摩根士丹利的代表出席《金融亚洲》的颁奖晚宴。

在晚宴开始前,竺稼颇为骄傲地告诉记者,摩根士丹利已经连续5年在《金融亚洲》的评奖中榜上有名了。

“我在摩根士丹利工作超过10年时间,应该说该得到的都得到了,对于摩根士丹利我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中国公司几个具有标志意义的IPO项目我都参与了,我也在想在这个行业再做下去又能怎么样呢?不如去新的领域试一试。

”竺稼对记者说。

在随后的颁奖晚宴上,竺稼象征性地坐了一会儿后便悄然离开。

但业界却将竺稼的去向,看作是投资银行高层人士流动的新趋势,而并非个人的偶然现象。

实际上,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大量知名投资银行高层人员相继加入私人股权投资公司,而这一现象也反映出私人股本投资行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势头。

竺稼加盟的贝恩资本公司便是新兴私人股本的代表之一,作为全球最大的私人股本公司之一,其资产超过250亿美元。

贝恩资本公司将在亚洲建立一个专门的收购基金,而竺稼这样的投资银行家,对于正有意开拓中国市场的贝恩资本公司来说,可谓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竺稼成为了贝恩投资亚洲团队的创始人之一,他表示:“私募股权投资正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并在快速增长的世界经济中寻找机遇。

在中国和日本,随着政府对于外资限制的减少,和民营资本在国内和国际上的扩张,私募股权投资的前景十分广阔。

”所以就竺稼而言,利用自己多年来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积累下的丰富经验,为一家大型收购基金做自己的业务,在赚钱和操作方面都颇具吸引力。

孙玮:重返摩根士丹利但是,在盘根错节的投资银行圈子里,没有人会认为摩根士丹利中国的两位高层人士——竺稼与赵竞的相继离去仅仅是出于个人原因。

因为接替竺稼的不是别人,正是花旗集团前中国投资银行业务主管孙玮。

而孙玮对麦晋桁(John Mack)亦步亦趋、共进共退,也是圈内尽人皆知。

这个麦晋桁正是在华尔街的“办公室争斗”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去年终于以王者归来的姿态重新坐上第一把交椅的摩根士丹利现任CEO。

摩根士丹利这家全球顶级投资银行的“内讧”,是去年风声水起的全球资本市场上,最“八卦”的财经(相关:理财证券)新闻。

麦晋桁,这位华尔街上最精明的投资银行家之一,在1997年亲手参与导演了摩根士丹利与添惠公司(Dean Witter)的合并之后,却发现自己在新公司中没了位置。

在历经了几番明争暗斗后,不得不认输出局,让来自添惠公司的裴熙亮(Philip Purcell)主宰摩根士丹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