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部分)解析

合集下载

2005年高考历史试题中文化史试题的命题立意、解题思路与备考反思

2005年高考历史试题中文化史试题的命题立意、解题思路与备考反思

2005年高考历史试题中文化史试题的命题立意、解题思路与
备考反思
史秋红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教学》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2005年全国三套文综卷及北京、天津文综历史试卷都注重文化史的考查,且赋分值较大,值得我们注意。

其考查的侧重点大约有如下方面:
【总页数】4页(P38-41)
【作者】史秋红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鲁迅中学,3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515
【相关文献】
1.2004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题特点分析及2005年备考策略
2.分析2005年高考
文综试题的命题特点,谈2006年备考方略3.稳中求变在传承中创新--2016年高
考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历史试题评析及2017年高考历史学科备考建议4.凸显思维立意命题思路导向价值观与核心素养培养——广西高考语文学科2019年试题分
析及2020年备考建议5.稳中求变变中创新——2005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历史试题评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5年各地高考试题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分章节归类

2005年各地高考试题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分章节归类

2005年各地高考试题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分章节归类《世界近代现代史》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第一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2005上海历史)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

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此后苏维埃政权:A.采取余粮收集制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C.实施新经济政策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第二节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第三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05江苏历史)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表述,正确的是DA .联共(布)“十五大”提出总方针B.优先发展轻工业C.与农业集体化同时展开 D .到1937年基本实现(2005广东历史)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

他强调苏联有限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B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C、冷战格局的形成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一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2005上海历史)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他所说的“新秩序”是指:A.维也纳体系B.华盛顿体系C.凡尔赛体系D.雅尔塔体系(2005广东历史)一战前,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是英、法、俄、德、日、美六国之争,战后演变为英、日、美三强争霸,请说出这种格局演变的原因?华盛顿会议是如何调解三强关系的?你有何看法?(12分)答案要点:原因:德国战败;沙俄消亡;法国被削弱;美国崛起为世界大国;日本力量大增;英国力图保住既得利益。

调整:通过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调整了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冲突,形成了“华盛顿体系”。

看法:这种调整只是暂时缓解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2005年高考上海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及答案

2005年高考上海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及答案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综合能力测试(文科使用)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全卷共12页,满分为15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Ⅰ卷(共54分)考生注意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在试卷和答题卡上都用钢笔或圆珠笔清楚填写姓名、准考证号、校验码,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正确涂写准考证号和校验码。

2.第Ⅰ卷(1—18小题)为单选题,由机器阅卷,答案必须全部涂在答题卡上。

考生应将代表正确答案的小方格用铅笔涂黑。

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卡编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答案需要更改时,必须将选项用橡皮擦去,重新选择。

答案不能写在试卷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一、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

期间公布了中印全面经济合作的五年规划,确立了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奋斗目标。

1.中印经济合作又被称为“世界工厂”与“世界办公窒”的结合。

联系右图分析,相对于印度,中国的优势产业是()A.畜牧业B.制造业C.服务业D.种植业2.右为“中印双边贸易额及其发展趋势”图。

促进中印贸易不断发展的因素是()①两国优势产品在国际市场份额相近②两国产品有着非常强的互补性③两国之间市场开放程度逐渐提高④两国的政体及经济体制相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中、印两国同属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商品结构相近,在国际贸易领域存在一定竞争,但加强经济合作将会给两国带来更大的利益。

为了实现“双赢”的目标,中国政府主张,双方应和平共处,互利合作()A.结为联盟B.科技创新C.共同发展D.开放市场二、2005年3月,本市一名仅19个月的女婴,在食用果冻时不幸被果冻噎住,导致脑缺氧而死。

此事引发社会各界对小杯果冻食用安全的高度重视。

4.阅读有关报道,可得出的结论是()1997年11月,昆明一名幼儿因吸食果冻,窒息死亡。

2000年1月,江苏省灌云县伊山乡一名周岁男孩因果冻卡住气管致死。

2000年3月,大连市一名8个月大的幼儿在被喂食果冻时,窒息死亡。

2005年高考试题——文综(全国卷 III)

2005年高考试题——文综(全国卷 III)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7页,第Ⅱ卷8至14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04年7月28日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78°55′N,11°56′E)建成。

据此回答1—2题。

1.从黄河站往正南方,将到达()A.斯堪的纳维亚半岛B.西伯利亚C.阿拉斯加D.大不列颠岛2.黄河站至北极点的距离约为()A.600千米B.900千米C.1200千米D.1500千米2005年3月28日23时9分(东7区区时),印度尼西亚的尼亚斯岛附近海域发生8.7级强烈地震。

不久又相继在该岛西略偏北100千米海底和该岛正南约190千米海底发生强烈余震,这些地震均发生在靠近两大板块界线的地方,据此回答3—5题。

3.该8.7级地震发生时,纽约(西5区)为()A.29日10时9分B.27日11时9分C.27日12时9分D.28日11时9分4.该岛附近作为板块边界的海沟的走向为()A.东西向B.东北——西南向 C.南北向D.西北——东南向5.该海沟两侧的板块是()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B.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C.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D.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图1表示世界四个地点的气温降水状况。

据此回答6—9题。

6.位于热带气候区的地点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7.位于南半球的地点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8.位于地中海气候区的地点是 (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④① 9.位于中高纬度大陆东岸的地点是 ( ) A .①B .②C .③D .④图2表示中国、日本、韩国2000年度某贸易关系,图中箭头①—⑥表示贸易方向,相应的贸易量见表1,据此回答10—11题。

2005年全国高考文综试卷1

2005年全国高考文综试卷1

05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I卷试卷类型:A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的石油进‎口国,随着需求的‎增加,石油进口量‎还将继续增‎长。

近年,世界市场石‎油价格持续‎走高。

回答1—4题1.图1为某地‎地层示意。

从P点向下‎钻井,当钻头位于‎①、②、③“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A.人天然气水石油;B.水石油天然气;C.石油天然气水;D.天然气石油水2.一艘油轮从‎波斯湾驶往‎我国沿海。

6月下旬经‎马尔代夫附‎近海域、马六甲海峡‎到新加坡,该油轮A.先顺水航行‎,后逆水航行‎;B.桅杆的日影‎始终出现在‎南侧;C.可以不经过‎吉隆坡西南‎海域;D.航行期间,雨少晴多3.我国西气东‎输工程已于‎2004年‎建成通气。

该工程主线‎的西部起点‎位于:A.塔里木盆地‎;B.准噶尔盆地‎;C.柴达木盆地‎;D.鄂尔多斯高‎原4.最近三四年‎间,世界市场石‎油价格暴涨‎,主要原因在‎于:①运输成本增‎加;②垄断的加强‎;③供需关系的‎改变;④炼油工业的‎大发展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图2为亚洲‎两个国家略‎图。

读图回答5‎-7题。

5.两国的临海‎分别是:A.红海、亚丁湾;B.安达曼海、泰国湾;C.地中海、波斯湾;D.阿拉伯海、孟加拉湾6.②图所示国家‎的自然特点‎是:A.面临海洋、降水丰沛;B.地势低平、植被茂盛;C.冬温夏凉、四季如春;D.沙漠广布、炎热干燥7.据地理坐标‎判断,甲乙两地距‎离约为:A.300千米‎;B.550千米‎;C.1300千‎米;D.1550千‎米假定工厂选‎址时只考虑‎运费,且运费仅与‎所运货物的‎重量和运距‎成正比。

某原料的原‎料指数等于‎该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

图3中,O点到原料‎M1、M2产地和‎市场N的距‎离相等。

据此回答8‎~9题。

8.如果工厂选‎址在O点最‎合理,那么:A.M1的原料‎指数大于M‎2的原料指‎数;B.M1、M2的原料‎指数都大于‎1;C.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0.5个单位重‎量的M1、M2;D.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1个单位‎重量的M1‎、M29.若生产2个‎单位重量的‎产品需3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1,2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2,那么工厂区‎位最好接近‎以下四点中‎的:A.N;B.P;C.Q;D.R图4是长江‎口外水域叶‎绿素含量、水温和盐度‎垂直分布的‎某次监测数‎据合成图。

2005年全国文综卷1

2005年全国文综卷1
题第39题用图
A
B
3000 4000 6604 2000 1000 1000 3000 6820 7450
自己动手来定位
• 选择世界地理分区中的任意一个区域进行空 间定位。 • 相互之间讨论如何定位会更准确、更适用。 • 动手完成空间定位试题,写出定位的过程。 • 如果未能很好地定位,找出原因。


90

案例分析
对东南亚空间定位的分析
100°E 120°E
23°26′N

联系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充实头脑中东南亚的地图。
考题赏析
(2005年全国文综卷2)读图2回答3—6题。
3.九州一帕劳海岭 ( C ) A.位于亚欧板块上 B.位于印度洋板块上 C.位于太平洋板块上 D.是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界线 4.因板块挤压引发的地震多位于图中的 ( A )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附近 5.马荣火山所在的国家是 ( C ) A.文莱 B.越南 C.菲律宾 D.日本 6.马荣火山与九州—帕劳海岭的距离约 ( B ) A.1400千米 B.1200千米 C.1000千米 D.800千米
(2005年全国文综卷1) 图2为亚洲两个国家略图。读图回答5-6题。 360 470 300 340 290 480
5.两国的临海分别是 A.红海、亚丁湾 B.安达曼海、泰国湾 C.地中海、波斯湾 D.阿拉伯海、孟加拉湾 6.②图所示国家的自然特点是 A.面临海洋、降水丰沛 B.地势低平、植被茂盛 C冬温夏凉、四季如春 D.沙漠广布、炎热干燥
区域空间定位
课堂测试
试试你的空间定位能力
试判断下面四幅图所在的区域,标注你熟悉的地理事物 名称。在每幅图的下方写出判断的理由或步骤。试试吧!

2005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试题答案(北京卷)

2005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试题答案(北京卷)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参考答案I卷(共140分)1. D2. B3. C4. A5. B6. D7. B 8. C 9. A 10. C 11. D 12. C13. D 14. A 15. C 16. B 17. D 18. D19. B 20. A 21. A 22. D 23. C 24. C25. B 26. C 27. D 28. D 29. B 30. C31. B 32. B 33. A 34. D 35. AII卷(共160分)36. 答案要点:(1)北海的温度、盐度均低于南海。

两者油气资源丰富;北海有世界著名渔场。

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

(2)南海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3)热量充足(高温),降水丰沛(多雨),土壤肥沃。

(4)产量及排名下降。

马来西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于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劳动力工资水平提高,天然橡胶生产成本加大,导致产量下降。

(5)海洋运输。

都为沿海国家,海运便利;海运成本低,适合运输大宗货物;橡胶运输时限要求不高。

(6)夏季凉爽、冬季温和,降水量较多且全年分配均匀;常年受西风控制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37. 答案要点:(1)①新航路的开辟。

英国等大西洋沿岸国家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迅速崛起,工业跃居世界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列强开始衰落。

美国开始争夺世界霸权。

(2)历史背景:经济严重受损。

美国遇到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二战后西欧各国经济亟待恢复。

措施手段: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影响:为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3)①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不断入侵,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②民族资产阶级倡导商战和实业救国;③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④政府对兴办实业的政策发生变化。

38. 答案要点:(1)①从事产品研发、零件生产、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的企业能够获得较高利润,而从事组装的企业利润水平较低;与60、70年代相比,目前底端与两端的利润水平差距扩大,底端企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2005年全国文综卷评析及教学反思

2005年全国文综卷评析及教学反思

2005年全国文综卷评析及教学反思
2005年的全国文科综合考试,是在经历了全国教育体制改革后多年的第一次重大考试。

由于新考试体制,新考试内容与历年考试均有所不同,因此考生们临近考试时,学习上多有不足。

首先,本次考试相对前几年考试,语文题型有了较大变化,如拔高题考查了对文言文与古诗词的熟读,原文改写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本质的理解,文言文名句解析题考查学生从思想方面来把握文言文的深层内容等,是比较新的语文考查方式,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有贯彻得当的复习,更别说提高能力。

其次,数学题型的变化,使得考生们苦不堪言。

新的题型,难度加大,呈现出多种形式,使得学生不知所措。

如数学建模题,使学生无从下手,教师也不得不痛快学起线性规划,深入探讨本地图、统计抽样等知识。

此外,新的考试体制,使得以往的考试复习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考试形势。

考生们在复习的过程中,既要关注理论的掌握,也要注重实践的运用,比如综合能力题,素质拓展题,等等。

尤其是数学建模题,学生们更加不熟悉,需要让学生养成探究与发现的习惯,加强实际能力,以便考试时能够熟练运用。

本次全国文科综合考试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使得我们在课堂上认识到新的教学方法,改进以往的教学模式。

我们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增加学生探究性的学习内
容,给学生更多接触新知识的机会,加强学生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总之,本次考试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了我们储备更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有效性,这就是本次考试给我们最大的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部分)解析2005年全国文综I卷(河北、河南、山西、安徽、浙江.福建)其中选择题考了三大板块,13-24题,共12小题48分。

我国西南地区自古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央政府在该地区执行了许多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政策。

回答13—16题。

13、考古出土的一方汉点击浏览该文件印[“滇王之印”]的印文。

该印是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14、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中央政府A、在西藏设立行省B、以宣政院为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C、在西藏设置卫所D、设置驻藏大臣15、明清两朝在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政策A、规定按田亩多少纳税,允许人口流动B、在当地推广土司制度C、康熙时为平息“三藩之乱”而加以大规模推行D、由中央政府任命行政官员实施直接统治1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在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务是①废除剥削制度②消灭阶级压迫③统一国家财政经济④建立社会主义经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文学作品的风格、形式和内容,反映时代的特点。

回答17—20小题。

17、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是A、慷慨苍凉B、朴实恬淡C、缠绵婉转D、浮艳华丽18、“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

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A、陈子昂B、孟浩然C、杜甫D、杜牧19、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20、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

他的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A、北伐军进军湖南B、八一南昌起义C、湘赣边秋收起义D、红这第五次反“围剿”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中美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变化的过程。

回答21-24题。

21、1844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

与《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相比,下列各项中,美国通过《望厦条约》扩大的侵略权益是A、进出口货物应纳关税税率由两国议定B、有权在通商口岸租凭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C、享有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D、有权在通商口岸巡查贸易、开设医院、建立教堂22、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规定A、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B、维持外蒙古现状C、战后成立联合国D、废除美英在华治外法权23、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的根本目的是A、进一步扩大对华资本输出B、在中国建立稳定统一的全国性政权C、控制中国,推行全球战略D、缓和美苏矛盾,划分势力范围24、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A、美国乒乓球队首次访问中国B、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C、《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订D、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参考答案:13—24CBDB、ACBC、DACC主观题共52分37.(32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瓦尔密战役中,普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在猛烈炮轰法军阵地后,发动进攻。

法军士兵在普军逼近时,高呼“民族万岁!”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落后的土耳其沦为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

在民族主义激励下,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赶走外国侵略者,建立共和国,发展民族经济,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所述的瓦尔密战役的性质。

(6分)法国保卫革命和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

(2)概括材料二反映出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欧洲国际关系背景。

(12分)本民族利益至上,排斥敌视其他民族。

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3)指出材料三反映出的凯末尔革命中民族主义的目标。

(4分)独立、富强(或民主)(4)依据上述三条材料,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

(10分)答案略。

评分标准:①概括出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各2分,共4分。

②对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进一步分别具体说明,每个方面的说明各3分,共6分。

如鼓舞人们争取民族独立的积极作用,引起民族间的对立和战争的消极作用。

只论述了一个方面,但论述充分,可酌情加分,但不得超过6分。

39.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其中第4、5、6小题是历史题,共20分图8中B城市为万隆。

1955年,在这里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4)指出材料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0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大多数与会国家都曾经遭受殖民主义的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

(5)简述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这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

(6分)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破坏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矛盾和分歧有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

(6)简要说明万隆会议对当时的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

(4分)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7)胡锦涛主席在2005年4月24日印尼亚非峰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50年前的亚非会议,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那次会议所确立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十项原则,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基础。

”请回答:我国政府倡导的国际新秩序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实质上与周恩来在第一次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原则是一致的?(10分))①政治上各国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各国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各国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文化;安全上各国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相威胁。

(6分)②中国政府所倡导的国际新秩序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

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它寻求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以及和平与发展问题的逐步解决,这充分体现了求同存异的精神。

(4分)(8)近些年来,我国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经济合作。

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分析我国谋求与东盟国家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及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10分)①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需要;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

(3分)②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有利于扩大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将有利于进一步开展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将有利于双方经济优势互补和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有利于中国在地区经济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分)③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对我国农业、金融等领域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

(3分)(说明:若考生另有答案或与本参考答案不完全一致,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005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湖南卷试题评析2005年高考湖南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从整体上看,比较好地反映了高考大纲和文科综合测试的要求。

但在该套试题中,有些试题的命题缺乏科学和严谨。

下面将分析从地理、历史、政治三个学科予以评析.2005年高考湖南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分析2005年高考湖南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依据2005年《考试大纲》,坚持问题立意,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致力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

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注重考查考生运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达到了有机的统一,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具体表现为:1、分值持平,稳中求变。

历史试题选择题有12小题,计48分,主观题52分,分值与往年基本持平。

选择题仍然是板块式、专题型,涉及到“民族2、依托教材,难度适中。

试题营造的一个个情景,如“民族关系”、“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中美关系”、“民族主义”、“中国与东盟”都是以教材基本内容为依托,因此,考生只要熟悉教材,就基本上可以把握答题方向,特别是非选择题,给出的材料都与教材相关内容紧密相关,这有利于考生理解材料、设问,更有利于考生专注于解题,从整体上看,试卷难度不大,熟悉教材和掌握了正确答题方法的同学应该可以拿高分。

3、能力立意,综合突出。

纵观历史试题,仍然突出考查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如12、13、14题,第17、18、19、20题,第21、22、23、24题都是考查考生再认再现能力。

20小题则是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处理材料的能力。

37题第2小题则考查了概括、归纳能力。

除此以外,试题最突出的特点是涉及的考点其时间跨度大,尤其是选择题,对学科内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考生在短时间内完成思维转换跨越,把学过的相关内容纵向联系在一起,从古代延伸到当代,考生必须在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思维敏捷,灵活运动,方能应付自如。

4、不避热点,关注现实。

试题选取了“民族问题”、“中美关系”、“中国与东明的关系”等热点问题,使试题的时代性、科学性和人文性更加突出。

当然,今年试题也存在一些瑕疵:如第37题涉及到了凯末尔革命,超出了考纲范围。

还有就是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主要考查民族问题,分值达到了48分,设计不够合理。

再就是和去年一样,过于偏重中国史,世界史的内容在选择题中没有涉及,也不够合理。

2005年高考湖南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综合试题评析第39题是2005年高考湖南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政、史、地综合部分。

该题非常巧妙地把印度洋海啸热点与万隆会议、亚非峰会、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联系起来,综合考查考生运用政治、历史、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该套试题中出得最好的一道试题。

该题唯一不足的地方是时2005年4月24日的亚非峰会热点超出了2005年高考政治时事范围。

2005年全国文综Ⅱ卷(历史部分)(黑龙江、吉林、广西)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回答12-15题。

12.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该水利工程位于(D)A.成都平原B.河北平原C.渭河平原D.淮河流域13.隋朝大运河的一段利用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古运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