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科大方剂学课件(校正)10.温里剂

合集下载

方剂学课件 温里剂(特制教育)

方剂学课件 温里剂(特制教育)

咽干口燥
行业学习
17
生 姜
桂 枝
芍 药
甘 草
行业学习
大 枣
18
• 组成: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
•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 方解:
君 饴糖——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臣 芍药——1、养阴柔肝;
2、+饴糖,酸甘化阴。
桂枝——1、温助中阳;
2、+饴糖,辛甘化阳。
佐使
甘草(炙)-甘温益气
生姜、 大枣-健脾益胃,调和营卫
行业学习
19
配伍特点:
以温养补虚、缓急止痛为主,寓 酸甘化阴、辛甘化阳之意,气血并 补,阴阳并调。 注意:
重用饴糖(100g),芍药(30g)、 桂枝、炙草亦不得少于15g。
行业学习
20
随证加减: 1、 寒甚加干姜 2、气滞加木香 3、便溏加白术 4、虚甚加人参、黄芪、当归。
行业学习
21
使用注意: 1.呕吐及中满者不宜使用。 2.阴虚内热之胃脘疼痛者忌用。
常 脾不运湿,湿聚为痰:兼咳嗽吐痰
加茯苓、半夏
行业学习
理中化痰丸
11
(3)阳虚寒凝,气机阻滞:脘腹胀满 +枳实、茯苓(枳实理中汤)
(4)出血 : 吐血、便血 +黄芪、当归、阿胶、艾叶
(胶艾理中汤)
月经延长、漏下 +艾叶、益母草(固本止崩汤)
(5)唾涎沫:+益智仁、山药
(6)兼风寒表证: +桂枝(桂枝人参汤)
胃气上逆 食谷欲呕
肝 浊 寒凝气滞 胃脘痛,喜温喜按
胃阴 虚上 寒逆
阳虚失化 水湿停聚
浊阴随胃气上逆 阻于胸膈 浊阴循肝经上犯
脾不升清 下利
干呕吐涎沬 胸膈满闷 巅顶头痛

大学中医方剂学课件 第六章,温里剂

大学中医方剂学课件    第六章,温里剂
勿发揭衣被。
163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 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 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先煮四味,内桂。温服一升,日再夜 一服。
4,加减法: 腹痛重,加——良姜,肉桂,木香。 反胃呕吐,减白术,加——生姜,半夏。 下利甚,白术土炒,加——补骨脂,肉豆蔻,山
君:当归——温补肝血,温通血脉

桂枝——温阳散寒,温通经脉
臣:芍药——补血和营

细辛——温经散寒
佐:通草——通利血脉

大枣,炙甘草——益气健脾,养血
使:炙甘草——和药。
[重点,难点]
1,病机:肝血不足,血虚寒凝于经脉,血脉 不利,四肢失养。
2,辨证要点:本方为养血温经散寒的常用方。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舌淡。 3,配伍特点: 温阳与散寒并用, 养血与通脉兼施, 温而不燥, 补而不滞。
小儿慢惊。
[方解] 君:干姜——温中散寒 臣:人参——补气健脾 佐:白术——益气健脾燥湿 使:炙甘草——益气和中,止痛,和药。
[重点,难点]
1,病机:中焦虚寒,阳虚气弱,脾胃运化, 受纳,升降失常。
2,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 的基础方。
吐利冷痛。脘腹冷痛,自利不渴,食少肢 冷,脉沉细。
[方解] 君: 吴茱萸——温中降逆 臣: 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佐: 人参——补脾气 使: 大枣——调和脾胃,和药
[重点,难点]
1,病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主证是呕 吐。
2,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肝胃虚寒,浊阴 上逆证的常用方。
呕吐,干呕,吐涎沫,四肢不温,舌淡苔 白滑,脉细迟。
原书加减
352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 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温里剂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温里剂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本方为素体血虚,寒凝经脉所致之证而设
【v 运辨证用要】点:四末不温,脉沉微细
v 临证加减:痛经加川芎、乌药、香附;兼血瘀加桃红 v 现代应用:多用于末梢循环障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
诺氏病等属血虚寒凝者
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
【主证】表虚受风之血痹
气血不足
卫表不固
风吴茱萸汤 《伤寒论》来自【主证】 中焦虚寒之呕吐
食谷欲吐,胃脘疼痛,吞酸嘈杂,苔滑, 脉沉弦
【方解】
君:吴茱萸9g-- 温胃散寒,降逆下气 臣:生姜18g-- 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佐:人参9g-- 补中益气
温中补虚 一降胃气 一升脾气 升清降浊
佐使:大枣4枚-- ①调和脾胃 ②调药和中
【主证】
阳明寒呕 厥阴头痛 少阴吐利
不能温养四末:四肢厥逆,恶寒倦卧
阳气衰微 阴寒内盛
火不暖土:吐利,腹痛
阳气精则养神:神衰欲寐
舌苔白滑,脉沉细
2、太阳病汗多亡阳者
【方解】
君:附子9g--温肾祛寒,回阳救逆 臣:干姜9g--温里散寒,回阳通脉
干姜附子汤 “附子无姜不热”
二药大辛大热,相须为用,通达周身,壮阳散寒, 以救垂危之阳,助阳有利于散寒,散寒有利于助阳。
桂枝9g--温中散寒
酸甘化阴 缓急止痛
辛甘养阳 温建中阳
桂芍相配,益阴扶阳,调和阴阳 佐:生姜9g、大枣4枚-- ⑴在饴糖作用下,温中补虚
⑵在桂芍作用下,调和阴阳
使:甘草6g--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
v “辛甘化阳”和“酸甘化阴” v 于气血营卫不足取治于中,通过温建中气,资助营卫 化生,以养五脏,故名“建中”,甘温补中,调和阴阳

中医《方剂学》课件-温里剂

中医《方剂学》课件-温里剂
《金匮·妇人杂病》:“妇人腹中痛,小建中 汤主之。”
吴茱萸汤《伤寒论》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 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 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 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 迟。
病证解析:
肝浊 胃阴 虚上 寒逆 ,
《伤寒论》102条:“伤寒阴脉涩,阴脉弦, 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 汤主之。”
《伤寒论》105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 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血痹虚劳》:“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 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 建中汤主之。”
《金匮·黄疸病》:“男子黄,小便自利,当 以虚劳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伤寒论》
方歌: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 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病证解析:
中 焦
腹中时痛,喜温喜按-- 中焦虚寒心中悸动,虚烦 气血生化不足,
虚不 寒足
, 肝
不宁,面色无华 无以奉心上荣
, 肝
脾 不 和
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气血不足,营卫不和 脾
君 臣 佐 佐使
配伍特点: 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43条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 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09条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 萸汤主之。”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78条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第六章 温里剂
概念: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 脉作用,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

方剂学:温里剂理中丸课件

方剂学:温里剂理中丸课件

联合用药
理中丸可以与其他中药或西药联 合使用,以提高疗效或减少不良
反应。
现代研究展望
深入研究
进一步深入研究理中丸的作用机制、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等方面 ,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科学和可靠的依据。
新剂型研究
开展理中丸新剂型的研究,如纳米制剂、透皮贴剂等,以提高药物 的生物利用度和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拓展应用范围
教学内容
温里剂理中丸的组方原理、药物组成 、功效、主治病症、临床应用、用法 用量及注意事项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温里剂理中丸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评估与反馈
方剂学温里剂理中丸课件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 温里剂理中丸概述 • 温里剂理中丸的中药药理 • 温里剂理中丸的制备工艺 • 温里剂理中丸的临床应用 • 温里剂理中丸的现代研究 • 方剂学温里剂理中丸的教学与培训
目录
CONTENTS
01
温里剂理中丸概述
成型
将干燥后的药物进行成 型处理,制成适合服用
的药物剂型。
质量控制与标准
质量控制
对制备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药物的 质量和安全性。
Hale Waihona Puke 质量标准制定详细的质量标准,包括药物的性状、鉴别、检查、含量 测定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药物的质量符合规定。
04
温里剂理中丸的临床应用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方剂学课件11温里剂

方剂学课件11温里剂

课件
15
吴茱萸汤 《伤寒论》
主治: 1、胃中虚寒证:症见食谷欲吐,吞酸呕吐,
胸膈满闷,胃脘疼痛,喜温喜按。 2、厥阴头痛:巅顶头痛,夜半转剧,天明渐 减,四肢欠温,并有头眩,痛时欲呕,干 呕吐涎沫。 3、少阴吐利,手足逆冷。
2019/解: 吴茱萸 生姜 人参 大枣
课件
29
阳和汤
《外科证治全生集》
一、方名:
二、主治:阴疽 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
鹤膝风
病机:本虚 肾阳不足,精血亏虚
标实 寒凝痰滞痹阻于筋骨、血
脉、肌肉、关节、肌表。
症状:局部不红不热,漫肿无头,皮色不变,
酸痛无热,手足不温,口不渴畏寒,舌淡,脉沉
细。 2019/8/15
课件
30
三、方解:
1治法:
2019/8/15
课件
22
3、加减: 顽固性风湿性关节炎加桂枝;阳虚水肿加 茯苓、泽泻。
4、四逆汤注射液具有强心、升压作用,可用 于心衰,休克,心肌梗塞。
3、注意:使用反佐法,热药冷服,或少加猪 胆汁;孕妇忌用;真热假寒禁用。
五、加减方:
2019/8/15
课件
23
参附汤
四逆加人 参汤
通脉四逆 汤
2019/8/15
课件
2
2、回阳救逆剂 主治阴盛阳衰,亡阳欲脱证 常用药:附子、肉桂、干姜、人参。 配伍:温肾祛寒药与益气固脱药同施。 代表方:四逆汤
3、温经散寒剂 主治寒凝经脉之痹痛。 常用药:桂枝、细辛、当归、熟地。 配伍:辛温发散药与温补阴血药同用。 代表方: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2019/8/15
2配伍:
熟地 大补阴血,益精填髓 温补肝肾 祛筋骨之

温里剂---课件1

温里剂---课件1
——助制约附子毒性
——合姜附辛甘化阳
配伍要点: 附子+干姜 炙甘草
·四逆汤 ·
一、本方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
“四逆汤为四肢厥冷而设,仲景立此方治 伤寒少阴之病。若太
阴之腹痛下利,完谷不化;厥阴之恶寒无汗,四肢厥冷者亦宜之。
盖阴惨之气深于里,真阳几微欲脱,非此纯阳之品,不足以破阴气
而发阳光;又恐姜、附之性燥烈,反伤上焦,故倍用甘草以缓之。
理中丸
长于温脾止痛、止泻,为治中重在温阳补气,并 能燥湿。亦可用治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病后唾 涎沫,霍乱吐泻,胸痹等属中焦虚寒者
均有温中祛寒,益气补中之功。均可用于中焦虚寒 而见腹痛,肢冷,下利,呕吐等证
吴茱萸汤
长于温肝暖胃,降逆止呕。用治阳明、厥阴、 少阴三经虚寒证,尤适用于肝胃虚寒,浊阴 上 逆之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之证,亦治少阴 肾寒,寒水侮土之吐泻证。
附子生用,去皮,一枚,破八片
【命名】根据本方的功用来命 名。本主具有回阳救逆,是主 治少阴病四肢厥逆之汤剂。
【主治】
·四逆汤 ·
1、少阴病之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证 2、太阳病汗多亡阳者
阳气衰微 阴寒内盛
不能温养:四肢厥冷,恶寒倦卧,面 色苍白。
心神失养:神疲欲寐,心悸怔忡 血脉失于充养:脉沉微细 火不暖土,脾失健运:呕吐,腹痛下利 清谷,舌淡苔白滑
使用注意: 若寒盛病重者,病势较急者, 可改丸为汤,以收速效。 (汤剂又名人参汤)
吴茱萸汤
《伤寒论》
【方源】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43条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 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09条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 吴茱萸汤主之。”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阳和汤
方解
散温 寒阳 通补 滞血
熟地
君 鹿胶 温补阴血
炮姜

温助阳气
肉桂 →温通血脉
佐 白芥子 化痰除湿
麻黄 宣通毛窍
--筋骨

温 --血脉

--肌肉
--腠理
使 生甘草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阳和汤
配伍特点 滋而不腻,补而不滞 宣发不伤正,温阳而不亢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阳和汤
运用
辩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阴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 酸痛无热为辨证要点。
⑵寒滞经脉,血脉不利,血行不畅 --肢冷、肌肤紫黯
冻疮:加丹参、川芎、鸡血藤
紫斑肢寒(雷诺氏病):重用白芍,加丹参、
川芎、附子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当归四逆汤
⑶厥阴肝经寒证 痛经:加桃仁、红花、川芎、泽兰、香附 疝痛:加台乌、小茴香 前阴冷痛:加台乌、川楝、淫羊藿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当归四逆汤
阳 和 汤 Ⅰ类
方 剂 学理论 温里剂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下篇
各论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1、定义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 散寒通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统称温里剂。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温里剂
寒者热之 治寒以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温里剂
2、适应病证 里寒证
里寒证是指寒邪在里所致的病证。 里寒证以畏寒肢凉,喜温踡卧,面色 苍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脉沉迟或缓 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温里剂
里寒证的病机与治法
寒在经脉

肺气虚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
病案三
范某, 女,21岁,护士
患过敏性结肠炎半年。反复腹痛腹泻,每腹痛则 欲泻,泻则痛减,腹胀满,怕冷,腹部一遇凉,或食生 冷则泄泻,伴有纳少腹胀、胸胁苦满。检查:舌质淡,
但边有瘀斑,舌苔白薄,脉弦缓。
2018/2/2
方剂学
辨证: 治法:
选方:
2018/2/2
方剂学
辨证:脾胃虚寒,肝木乘脾 治法:温中去寒,补土抑木 用方:理中丸合痛泻要方加味
2018/2/2
平 调 阴 阳
调和助补
方剂学

说明 1 、为什么不以干姜为主治疗虚劳证? 2 、甘温除热?
2018/2/2
方剂学
四、应用:
1 、 辨证要点:腹痛喜温喜按,心悸,发热, 面色无华,舌淡红,脉沉弱或虚弦。 2、本方属“甘温除热”之剂,对病后、产后发 热、久病虚热见四肢倦怠,面色苍白,心慌 气短属气血阴阳失调者,均可使用。 3、现代用于胃十二肠球部溃疡,神经衰弱,再 障贫血,肝炎。 4、注意:阴虚火旺、呕家、吐蛔、中满均不可 使用。
2018/2/2
方剂学
3、加减: 顽固性风湿性关节炎加桂枝;阳虚水肿加 茯苓、泽泻。 4、四逆汤注射液具有强心、升压作用,可用
于心衰,休克,心肌梗塞。
3、注意:使用反佐法,热药冷服,或少加猪
胆汁;孕妇忌用;真热假寒禁用。
五、加减方:
2018/2/2
方剂学
参附汤
人参、附 子
附子、干 姜甘草、 人参
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用量加当归、细辛、 通草而成。
2018/2/2 方剂学
二、主治:血虚寒厥证(肝血不足,寒邪客于经
脉)
症见: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脉细
欲绝。
兼治: 1、四肢疼痛,足、腰、股疼痛。 2 、痛经,闭经,经行量少,有血块。 3、冻疮,不论初期未溃或已溃。 4、寒疝腹痛。
2018/2/2 方剂学
关节炎、血栓性脉管炎、肌肉深部脓肿。
2018/2/2
方剂学
五、使用注意:
1、疮疡红肿热痛或阴虚有热者、或阴疽已
溃破者,禁用。
2、注意用量:熟地用量大于其它药之总量, 熟地量15~~20倍于麻黄。
2018/2/2
方剂学
复习思考题
比较桂枝汤、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 三方组成、功用、主治之异同。
2018/2/2
回阳救逆 益气固脱
回阳救逆 益气生津
亡阳兼气 脱
阳虚液脱
四逆加人 参汤 通脉四逆 汤 白通汤
重用附子、 回阳通脉 干姜、甘 草 四逆汤去 甘草,加 葱白 加猪胆汁 通阳破阴
阴盛格阳
戴阳证
白通加猪 胆汁汤 2018/2/2
阴盛格阳 通阳益阴 (引阳入阴) 方剂学
第三节
温经散寒剂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
一、组成:
温里剂概述
一、定义:温热药、温里、里寒证
1、组成:
2、功效:温里祛寒、回阳救逆、散寒通脉
3、适应证:里虚寒证。
脾胃虚寒 4、立法依据: 阴盛阳衰
经脉寒凝
2018/2/2 方剂学
二、分类: 1、温中祛寒剂 主治中焦虚寒证
常用药物:干姜、吴茱萸、饴糖。 配伍:温中散寒药与益气健脾药同用 代表方:理中丸、小建中汤 、吴茱萸汤
三、治法: 肝血不足 寒凝经脉 四、方解: 补益肝血 温经散寒 通 脉
养血
温经
当归、白芍
桂枝、细辛
养血补肝
温经散寒
通脉
通草
通血脉利关节
防桂、辛温燥伤阴血
大枣、甘草
2018/2/2
益气和中,助气血生化之源
方剂学
配伍特点:温而不燥,补而不滞,使补血而不 滞血,散寒不伤阴。 五、应用: 1、辨证要点:手足厥冷,舌淡,脉细欲绝。
2018/2/2 方剂学
五、比较: 调 和 营 卫 散 寒 补 虚
桂枝汤
以桂枝、白芍为主,解 肌发表,调和营卫,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
小建中汤
以饴糖为主,温中补虚, 和里缓急,桂枝温阳气, 倍芍药益阴缓急,是辛甘 与酸甘相配,纯为中焦虚 寒而设。
方剂学
2018/2/2
吴茱萸汤 《伤寒论》
主治: 1 、胃中虚寒证:症见食谷欲吐,吞酸呕吐, 胸膈满闷,胃脘疼痛,喜温喜按。 2、厥阴头痛:巅顶头痛,夜半转剧,天明渐 减,四肢欠温,并有头眩,痛时欲呕,干 呕吐涎沫。
用药:党参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白术10克,苍
术10克,附子10克,陈皮10克,防风15克,白芍12克, 柴胡10克,水煎服。 复诊:服止方三剂后,腹痛腹泻明显减轻,进食后欲泻 的程度亦明显好转,因此,进食量倍增。又连服七剂后, 诸症消失,追踪二年多未复发。
2018/2/2 方剂学
方剂学
二、治法:回阳救逆 讨论:为什么不强调补阳? 三、方解: 附子 温元阳,散阴寒,回阳气
干姜
炙甘草
温中阳,祛阴寒
益中气,缓和姜、附之辛热伤阴,
使药效持久。
讨论:为什么治疗阴盛阳衰之证,附子与
干姜相配呢?
2018/2/2 方剂学
四、应用: 1 、辨证要点:四肢厥逆,神疲欲寐,舌淡 苔白,脉迟而微。 2 、关于附子用法:附子当用熟附子、制附 子、炮附子,附子当先煎久煎,只用汤剂,不 入散剂,用量在10~12克之间。
肉桂 温经 炮姜 散寒 白芥子 麻黄
2018/2/2
生甘草
说明
1为什么此方能治疗一切阴疽?
2熟地和麻黄配伍意义?
2018/2/2
方剂学
四、应用:
1、辨证要点:色白漫肿,酸楚少痛,舌淡,
脉沉弱。
2 、加减:气虚加党参、黄芪;阴寒重加附子。
3、现代医学用于骨结核、腹膜结核、慢性骨
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
1、 辨清寒证所在脏腑,加以施治。
2、辨清寒热真假。
3、阴寒太盛当少佐寒凉药或热药冷服。
4、 热药用量要因人、因时、因地而施。
5、 多配伍补气药。
2018/2/2
方剂学
第一节
温中祛寒剂 理中丸
《伤寒论》
2018/2/2
方剂学
一、主治:中焦虚寒证 1、脾胃虚寒吐利证:自利呕吐,腹痛不渴, 喜温欲按,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2、阳虚失血:便血崩漏,出血色淡,四肢不
2018/2/2
方剂学
2、回阳救逆剂
主治阴盛阳衰,亡阳欲脱证
常用药:附子、肉桂、干姜、人参。
配伍:温肾祛寒药与益气固脱药同施。
代表方:四逆汤
3、温经散寒剂 主治寒凝经脉之痹痛。
常用药:桂枝、细辛、当归、熟地。
配伍:辛温发散药与温补阴血药同用。 代表方: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2018/2/2 方剂学
三、注意事项:
2、加减:
腰腿疼痛加川断、牛膝、鸡血腾、木瓜;
兼有水饮呕逆加吴茱萸、生姜;妇女血虚寒
凝痛经加乌药、小茴香、香附、高良姜。
3、现代医学用于血栓性脉管炎,雷诺氏病,
2018/2/2
小儿下肢麻痹。
方剂学
六、比较: 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 四《外科证治全生集》
一、方名:
二、主治:阴疽 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
3、少阴吐利,手足逆冷。
2018/2/2 方剂学
治法: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方解:
吴茱萸 温胃止呕,温肝暖肾 温 祛寒
生姜
人参
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补中益气 补

扶正
止呕
大枣
益气补脾
吴茱萸汤为何重用生姜?
2018/2/2 方剂学
比较:
理中丸 祛寒燥湿力强,治中焦虚
温中补虚
吴茱萸汤
寒泄泻。
温里降逆力强,治浊阴上
温,脉沉迟细。
3、小儿慢惊风:手足抽搐,目晴上视。
4、病后喜唾涎沫。
5、胸痹:胸满,心下痞。
2018/2/2
方剂学
2018/2/2
方剂学
二、治法 虚 寒 恶湿 补 温 燥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三、方解:
干姜 温脾胃,祛里寒,扶阳气 温
人参
甘草
补脾胃,助运化,正升降
补中气,调诸药

白术
2018/2/2
2018/2/2 方剂学
小建中汤
《伤寒论》
2018/2/2
方剂学
一、组成:①桂枝汤变方②重用饴糖白芍
二、主治—中焦虚寒,肝脾失和证。 1、病机:中焦虚寒,土虚木乘,阴阳失调。
2、主症:腹中挛痛时作,喜温按,舌淡 苔白,脉弦虚。
3、兼症:心悸、咽干、面色无华、手足心热。
2018/2/2
方剂学
三、方解: 1、作用:①温中补虚 ②缓急止痛 ③舒肝 ④平调阴阳 2、配伍: 饴糖:甘温、温中补虚 和里缓急 辛甘化阳 桂枝:辛甘温、助饴温中散寒 白芍:酸寒、养血柔肝缓急 酸甘化阴 甘草:甘温、益气健脾(合饴糖) 大枣 生姜
鹤膝风
病机:本虚 肾阳不足,精血亏虚
标实
寒凝痰滞痹阻于筋骨、血
脉、肌肉、关节、肌表。
症状:局部不红不热,漫肿无头,皮色不变, 酸痛无热,手足不温,口不渴畏寒,舌淡,脉沉 方剂学 2018/2/2 细。
三、方解: 1治法: 2配伍: 熟地 鹿胶 大补阴血,益精填髓 温补肝肾 祛筋骨之 温肾壮阳,补血益精 强壮筋骨 寒邪痰滞 入脾经,温煦肌肉 祛血脉、肌肉之寒邪痰滞 善走皮里膜外,祛关节寒邪痰滞 祛肌表之寒邪痰滞 解毒,调和诸药 方剂学
脾胃虚寒
小建中汤
逆呕吐。
和里缓急力强,治虚劳里
急腹痛。
2018/2/2
方剂学
四逆汤
《伤寒论》
一、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症见:四肢厥逆,畏寒蜷卧,神疲欲寐,面 色苍白,下利清谷,呕吐不渴,苔白滑, 脉沉微细或脉微欲绝。 病机:肾中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亡阳欲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