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案例版方剂学1幻灯片课件
合集下载
(2024年)方剂学ppt课件完整版

主要用于治疗里寒证,如理中丸、四逆汤等。
补益剂
主要用于治疗虚证,如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等 。
2024/3/26
8
常见方剂类型介绍
消导剂
主要用于治疗食积证,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 等。
理气剂
主要用于治疗气滞证,如越鞠丸、柴胡疏肝散 等。
2024/3/26
理血剂
主要用于治疗血瘀证和出血证,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
34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扬
继承经典名方
学习并掌握历代医家留下的经典方剂 ,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发掘民间验方
收集并整理民间流传的有效验方,加 以研究利用。
师承名医经验
跟随名老中医学习,传承其独特的诊 疗经验和方剂运用心得。
2024/3/26
35
创新发展,提高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
将现代医学知识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 创新方剂研发思路。
痹症
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等,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主,适用于 风寒湿痹型痹症。
26
05
方剂制备工艺及质量 控制
2024/3/26
27
传统制备工艺简介
手工炮制
如炒、炙、煅、蒸、煮等传统炮制方法。
2024/3/26
水提醇沉
用于去除杂质、保留有效成分。
粉碎与过筛
将药材粉碎成适当粒度,便于制剂和服用。
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 使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灶的药物;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2024/3/26
5
方剂分类方法
如汤剂、丸剂、散剂等。
如麻黄汤类方、桂枝汤类 方等。
补益剂
主要用于治疗虚证,如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等 。
2024/3/26
8
常见方剂类型介绍
消导剂
主要用于治疗食积证,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 等。
理气剂
主要用于治疗气滞证,如越鞠丸、柴胡疏肝散 等。
2024/3/26
理血剂
主要用于治疗血瘀证和出血证,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
34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扬
继承经典名方
学习并掌握历代医家留下的经典方剂 ,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发掘民间验方
收集并整理民间流传的有效验方,加 以研究利用。
师承名医经验
跟随名老中医学习,传承其独特的诊 疗经验和方剂运用心得。
2024/3/26
35
创新发展,提高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
将现代医学知识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 创新方剂研发思路。
痹症
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等,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主,适用于 风寒湿痹型痹症。
26
05
方剂制备工艺及质量 控制
2024/3/26
27
传统制备工艺简介
手工炮制
如炒、炙、煅、蒸、煮等传统炮制方法。
2024/3/26
水提醇沉
用于去除杂质、保留有效成分。
粉碎与过筛
将药材粉碎成适当粒度,便于制剂和服用。
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 使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灶的药物;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2024/3/26
5
方剂分类方法
如汤剂、丸剂、散剂等。
如麻黄汤类方、桂枝汤类 方等。
方剂学第1章1课件

发展趋势
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创新药物研发技术、完善安全性评价体系等是未来发 展趋势。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为方剂学研究提供 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THANKS
感谢观看
桂枝汤的适应症与禁忌
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鸣 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禁忌包括外感热病、阴 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不宜使用。
桂枝汤的配伍特点
桂枝配芍药,一散一收,调和营卫;生姜辛温,助桂枝解 肌;大枣甘平,助芍药益阴;炙甘草调和诸药。
银翘散类名方赏析
银翘散的组成与功效
镇肝熄风汤
由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等组成,具有镇肝熄风、滋阴潜阳的 功效,主治类中风。
05
经典名方赏析与临床应用
麻黄汤类名方赏析
01
麻黄汤的组成与功效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
。
02
麻黄汤的适应症与禁忌
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
剂量
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除特殊需要外,一般应标明具体用量。
用法
指方剂的煎法、服法。煎法包括煎药用具、药物浸泡时间、火候、煎煮时间、 煎煮次数等;服法包括服药时间、服药方法、服药剂量等。
03
方剂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
传统制备工艺简介
炮制工艺
包括净制、切制、炮炙等 步骤,旨在改变药物性能 ,提高疗效。
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九味药组成,具有 清热解毒、辛凉透表之功效。
银翘散的适应症与禁忌
适用于温病初起,症见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 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禁忌包括风寒感冒者不宜使用。
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创新药物研发技术、完善安全性评价体系等是未来发 展趋势。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为方剂学研究提供 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THANKS
感谢观看
桂枝汤的适应症与禁忌
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鸣 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禁忌包括外感热病、阴 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不宜使用。
桂枝汤的配伍特点
桂枝配芍药,一散一收,调和营卫;生姜辛温,助桂枝解 肌;大枣甘平,助芍药益阴;炙甘草调和诸药。
银翘散类名方赏析
银翘散的组成与功效
镇肝熄风汤
由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等组成,具有镇肝熄风、滋阴潜阳的 功效,主治类中风。
05
经典名方赏析与临床应用
麻黄汤类名方赏析
01
麻黄汤的组成与功效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
。
02
麻黄汤的适应症与禁忌
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
剂量
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除特殊需要外,一般应标明具体用量。
用法
指方剂的煎法、服法。煎法包括煎药用具、药物浸泡时间、火候、煎煮时间、 煎煮次数等;服法包括服药时间、服药方法、服药剂量等。
03
方剂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
传统制备工艺简介
炮制工艺
包括净制、切制、炮炙等 步骤,旨在改变药物性能 ,提高疗效。
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九味药组成,具有 清热解毒、辛凉透表之功效。
银翘散的适应症与禁忌
适用于温病初起,症见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 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禁忌包括风寒感冒者不宜使用。
方剂学幻灯课件(最新)课件

方剂学在现代医学中地位
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和临 床实践的桥梁。
方剂学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方剂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为现 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02
方剂组成与配伍
药物组成原则及意义
药物组成原则
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选择 恰当的药物,按照一定的组成原 则,配伍成方。
关注中药资源可持续利 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的方剂学人才
THANKS
感谢观看
感冒与对应方剂选择
风寒感冒
荆防败毒散、葱豉汤等发汗解表 方剂。
风热感冒
银翘散、桑菊饮等辛凉解表方剂。
暑湿感冒
新加香薷饮、六一散等清暑祛湿方 剂。
咳嗽与对应方剂选择
风寒袭肺
风燥伤肺
三拗汤、止嗽散等疏风散寒、宣肺止 咳方剂。
桑杏汤、杏苏散等疏风清肺、润燥止 咳方剂。
风热犯肺
桑菊饮、麻杏石甘汤等疏风清热、宣 肺止咳方剂。
用于治疗热入营血证,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具有清营 透热、养阴活血的功效。
祛湿剂
燥湿和胃剂
用于治疗湿滞脾胃证,如平胃散、藿 香正气散等,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 胃的功效。
清热祛湿剂
用于治疗湿热内蕴证,如茵陈蒿汤、 八正散等,具有清热利湿、利尿通淋 的功效。
治风剂
疏散外风剂
用于治疗外风证,如川芎茶调散、大秦 艽汤等,具有疏散风邪、通经活络的功 效。
学生对本次课程反馈评价收集分析
学生对课程内容丰富 度、教师授课方式等 方面给予积极评价
针对学生反馈,教师 将进一步完善课程设 计和教学方法
部分学生提出希望增 加实践环节、加强临 床案例教学等建议
最新方剂学课件(十四五规划教材)

2024/1/25
7
02
常用中药性能功效与 临床应用
2024/1/25
8
解表药
01
02
03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 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 胸闷喘咳,风水浮肿。
2024/1/25
桂枝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 阳化气。用于风寒感冒, 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 节痹痛。
紫苏
解表散寒,行气宽中。用 于风寒感冒,脾胃气滞, 胸闷呕吐。
9
清热药
石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 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 肺热喘咳。
2024/1/25
知母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用 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 肺热燥咳。
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 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 湿热黄疸,血淋涩痛。
10
泻下药
大黄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 瘀通经。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 衄,目赤咽肿。
2024/1/25
17
白虎汤类方解析及临床应用
组成与用法
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水煎服。
2024/1/25
功效与主治
清热生津。主治气分热盛证,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 热,脉洪大有力。
临床应用举例
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 血热等属气分热盛者。
18
04
现代创新方剂研究进 展与成果展示
2024/1/25
25
实验诊断技术在方剂学研究中作用和价值
01
揭示方剂药效物质基础
通过实验诊断技术,可以对方剂中的药效物质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药
效物质基础,为方剂的药效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02
方剂学 ppt课件

2021/2/5
21
❖ 2、服药多少:每日1剂,复煎早晚服,每服 200-250毫升。发汗、泻下药以得汗、得下为 度,呕吐药小量频服
❖ 3、服药冷热:多温服,如用辛温发散药治外 感风寒,热服、顿服,温覆取汗;用寒凉药 治疗热在肠胃可冷服
❖ 4、服药方法:祛寒药用姜汤送服;祛风湿药 用黄酒送服;有呕吐症状的病人在服药前先 服少量姜或橘皮预防呕吐,浓药少量多次服
❖ (八)补法: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 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方法。适用于各种里虚 证。
2021/2/5
7
第二章 方剂的分类
❖ 第一节:七方 ❖ (一)大方:药味多或量大,以治疗病邪较
盛之证或下焦疾患的方剂,须顿服 ❖ (二)小方:药味少或量少,或分次服,以
治疗病邪较轻之证或上焦疾患的方剂
2021/2/5
❖ (4)另煎:贵重药物 ❖ (5)烊化:胶性、粘性大的药物 ❖ (6)冲服:入水即化和汁液性的药物
2021/2/5
20
(二)中药给药规则
❖ 1、服药时间(饭前或饭后1小时) ❖ 饭前服药:滋补药、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驱虫
药、攻下药 ❖ 饭后服药: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消食药 ❖ 睡前服药:安神药、缓下药。 ❖ 晚间服药:涩精止遗药 ❖ 截疟药在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急性病不拘时
2021/2/5
5
❖ (五)温法:通过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 作用,使寒去阳复的方法。适用于中焦虚 寒,亡阳厥逆,以及寒凝经脉之证
❖ (六)清法: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 作用,祛除里热病邪的方法。适用于热在 气分、热在营血,以及热在脏腑等证,也 可用于虚热证。
2021/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5
6
方剂学 1总论PPT课件

13.08.2020
1
整体概况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1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2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3
2
13.08.2020
药物
剂量
方剂学
用法
3
绪言
一、何谓方剂?何谓方剂学?方剂学在中医 学中起何作用?
(1)方剂?
(2)方剂的标准?
(3)方剂学?
(4)地位和重要性
13.08.2020
方剂学
10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
二、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 以法组方、选方、类方,、释法
13.08.2020
方剂学
11
三、治疗大法
八法:
1、来源:论病之情,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字统 之;而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2、含义:
l 和法:
13.08.2020
方剂学
6
五、其它
1、教材:正方182首(一级方100首、二级方50首、 三级方32首)、附方180首。
2、课时、考试 3名词:①经方②时方③成方④禁方
13.08.2020
方剂学
7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起源:《针灸甲乙经》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 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三个阶段 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发展时期------两汉到清末阶段 较成熟时期----解放后几十年
13.08.2020
方剂学
24
Q&A问答环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
He is quick and eager to learn. Learning is learni ng and asking.
1
整体概况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1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2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3
2
13.08.2020
药物
剂量
方剂学
用法
3
绪言
一、何谓方剂?何谓方剂学?方剂学在中医 学中起何作用?
(1)方剂?
(2)方剂的标准?
(3)方剂学?
(4)地位和重要性
13.08.2020
方剂学
10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
二、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 以法组方、选方、类方,、释法
13.08.2020
方剂学
11
三、治疗大法
八法:
1、来源:论病之情,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字统 之;而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2、含义:
l 和法:
13.08.2020
方剂学
6
五、其它
1、教材:正方182首(一级方100首、二级方50首、 三级方32首)、附方180首。
2、课时、考试 3名词:①经方②时方③成方④禁方
13.08.2020
方剂学
7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起源:《针灸甲乙经》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 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三个阶段 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发展时期------两汉到清末阶段 较成熟时期----解放后几十年
13.08.2020
方剂学
24
Q&A问答环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
He is quick and eager to learn. Learning is learni ng and asking.
方剂学课件ppt - 幻灯片1

㈣.方剂的组成 方剂的组成
1.配伍意义: 配伍意义: 配伍意义 ①增强药力,同时产生协同作用。 麻黄 桂枝 知母 黄柏 ②扩大治疗范围: ③兼制药物的毒性或不需要发挥的作用:
2.方剂的配伍关系 方剂的配伍关系: 方剂的配伍关系
中药在配伍应用中有7种情况 ⑴.中药在配伍应用中有 种情况 中药在配伍应用中有 “七情” 单行 相须 相使 相畏 相杀 相恶 相反 说明中药在配伍应用中的效应关系,有直 接关系.相互关系.和间接关系。
本草” ㈡“本草”标志着药物疗法的成熟 本草
公元前221——公元220《本经》 反映了秦汉时期最高药学成就。 药物安全性增强 炮制方法广范应用 配伍与方剂
㈢方剂是中药应用的基本形式: 方剂是中药应用的基本形式
论衡:定贤“譬医之治病也,方施而药行” 周礼:考工记“圆者中规,方者中矩” 孟子:离蒌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总结前人的用药经验,孙思邈在医 学界广泛收集前人的医学文献编撰 《备急千金要方》载方5300首《千金 翼方》载方2000首。林亿赞其“辨论 精博,囊括众家,高出于前辈”。其 后 王焘编著《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 首。 收集民间有效的单方、验方。葛洪 《肘后备急方》。
4.宋朝: 宋朝: 宋朝 • 祖国医学发展较突出的时期,国家成立了 两大医药机构”翰林医官院“”太平惠民 和剂局“ • 医官院组织编写《太平圣惠方》载方16834 首。 〈圣济总录〉载方20000首。
• • • • •
(3)剂型与增效解毒 ①复方与剂型 ②疾病与剂型 麻子仁丸;蜜丸,日三次,渐加,以知为度 补中益气汤
• (4)煎服法与增效解毒 • ①煎药与增效解毒 • ②服药与增效解毒
• • • • •
⑸中药的品质与疗效 中药的品质与疗效 中药品质 产地、 采集、(时间、季节) 药用部位
《方剂学》完整PPT课件-2024鲜版

先秦时期
《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等医学著 作奠定了方剂学的理论基础。
明清时期
温病学派的崛起,创制了大量治疗温热病 的方剂,如吴又可《温疫论》、叶天士《 温热论》等著作,丰富了方剂学的内涵。
汉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医学体系,使方剂学形 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宋金元时期
指导临床用药
通过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安全、有效地用药 。
促进中药新药研发
通过对古方、验方的研究和开发,可以创制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中药新药。
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将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4/3/27
参加学术交流
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研讨活动,与同行 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
28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7
29
8
君臣佐使理论及应用
• 君臣佐使理论:是中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 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 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 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 以达病灶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完整PPT课件
2024/3/27
1
contents
目录
2024/3/27
• 方剂学概述 • 方剂组成与结构 • 常见中药方剂类型及特点 • 经典名方解析与临床应用 • 现代创新中药方剂研究进展与挑战 • 方剂学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与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佐药
1.佐助药--配合君臣药物加强治疗作用, 或直解治疗次要兼症的药物。
2.佐制药--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物毒性, 或制约君臣药物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与君臣药味相反,能在治疗中起 相辅相成作用的药物,防止药病 格拒。
使药
1.引经药--引领方中诸药到达病位。 2.调和药--调和方中诸药。
返回目录
热灼津伤:口渴;
1.煎药注意:药物不宜久煎。
2.服药注意:温服。药后避风 寒、保暖、取微汗。
3.饮食禁忌:宜清淡易消化食物。
返回目录
麻黄汤
汉 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麻黄去节,三两(9g) 桂枝去皮,二两(6g)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 炙甘草一两 (3g)
水煎服。
功用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
返回目录
病案分析
刘某,男,9岁。脸面突然水肿一半月, 加重二日。
患者半月前,脸面突然浮肿,在当地 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肾炎”。西药 治疗半月,病情反复。近二日诸症加重, 临症见面部浮肿,喘咳无痰,心烦不宁, 不便不利,阵阵恶寒,舌淡胖苔白腻, 脉浮紧。
诊断:水肿
证型:风水
方药:麻黄汤加减
麻黄6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18g),鲜苇根汤煎, 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 过煎则味厚人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 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 者,作再服、
【主治】温病初起。(风热表证)
风热 袭表
邪留肌表:发热、微恶风寒、 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风热邪毒上攻:咽痛;
卫气被遏
风寒
营阴郁滞
风寒
肺失宣降
恶寒
发热
无汗
症
头痛身痛
状
咳喘
苔薄白
脉浮紧
或--流涕、喷嚏等
恶 寒
方解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
解肌发表,温经通脉
杏仁 炙甘草
降利肺气
止咳化痰 调和麻杏之宣降 调和麻桂之峻烈
配伍特点
1. 麻黄配桂枝--峻汗解表 2.麻黄配杏仁--宣降肺气
使用注意
1. 身体虚弱者,不宜使用。 2. 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均可 使用。
第二章 解 表 剂
一、定 义:
➢组成:以解表药为主; ➢作用:宣通肌表,发散外邪。
( 发汗、解肌、透疹 ) -- “汗法” ➢立法依据:“因其轻而扬之”、“其在
皮者,汗而发之”。
➢治疗: a、表证 — 外受六淫邪气,邪留肌表 之证. b、邪在肌表的疾患:
麻疹初起证; 痈疮初起证; 水肿初起证。
二、分类与适应证:
针
滴
口
丸
服
剂
剂
液
片 剂
返回目录
第三节 方剂的用法
一、 汤剂制备
* 汤剂的煎法
一般解表剂、泻下剂、清热剂以及以芳香 药物为主组成的方剂,宜武火急煎。补益 剂以及部分含毒性药物的方剂,宜文火 久煎。
二、 服药方法
* 服用的时间:一般宜在饭前一小时服用。 ·滋补剂、泻下剂宜空腹服用; ·安神剂、涩精止遗剂宜睡前服用; ·含毒性或对胃肠有刺激性药物的药剂宜饭后服用; * 服用的方法:药剂一般宜温服。 ·解表剂、温里剂、补益剂宜热服; ·清热剂宜凉服;
方剂的组成变化
1.药味加减变化 2.药量增减变化 3.剂型变化
1.药味加减变化
君药不变,仅随病情变化改变方中 的次要药物。随症加减。
2.药量增减变化 指方中药物剂量的增加或减少。
3.剂型变化
在不改变药物、剂量的前提下,仅 改变剂型。
返回目录
二、方剂的剂型
常用剂型(传统剂型)
汤剂 散剂 丸剂 酒剂
现代剂型
汤剂
将药物用水或酒浸泡,再煎煮一定时间,
去滓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可以内服或 外用。
特点
吸收快 药效发挥迅速 易于加减变化
散剂
吸收快 服用携带
方便
内
外
服
用
细
煮
散
散
丸剂
药效持久 便于携带
蜜
水
丸
丸
酒剂
将药物用白酒或黄酒浸泡后服用, 或隔水加温炖服。又称药酒。可以 内服,或外用。
现代剂型
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与剂型 一、方剂的组成
君
臣
药
药
佐
使
药
药
佐
臣
使
返回目录
方剂的配伍目的
1.增强药力 2.产生协同作用 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作用 的发挥方向
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 病情 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增 效 减 毒
返回目录
君药
针对主病或主证 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
•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 • 对重要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案例版方剂学1
方剂定义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 治法之后,选择适当的药物, 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 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二、八法简介
八法
汗 吐 下 和 温 清 消补 法 法 法 法 法 法 法法
汗法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 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 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 一种治法。
桂枝6 杏仁6
茅根10 蝉衣5 甘草3
二剂后,小便通利,诸症减轻;续 服3剂,诸症全部消失。
银翘散
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
【组成与用法】
连翘一两(30g)
银花一两(30g)
桔梗六钱(18g)
薄荷六钱(18g)
竹叶四钱 (12g)
生甘草五钱(15g)
芥穗四钱(12g)
淡豆豉五钱(15g)
牛蒡子六钱(18g) 苇根(用法中)
1、辛温解表剂 — 风寒表证。 — 代表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 活汤、小青龙汤;
2、辛凉解表剂 — 风热表证; — 代表方: 银翘散、桑菊饮、麻杏 甘石汤;
3、扶正解表剂 — 体虚外感表证; — 治气虚外感表证的代表方: 败毒散、参苏饮; — 治阴虚外感表证的代表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加减葳蕤汤。
三、使用注 意
狭义--专指和解少阳。
温法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 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清法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 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 类治法。
消法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 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 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 缓散的一类治法。
补法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 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吐法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 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 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 一类治法。
下法
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 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 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 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 类治法。
和法
广义--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 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 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 类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