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药方剂学课件

合集下载

方剂学ppt参考课件

方剂学ppt参考课件

方剂结构分析
方剂结构
方剂的结构包括组成药物、药量比例、煎服法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方剂的 疗效。
结构分析
通过对方剂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方剂的配伍特点、治疗思路等,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掌 握方剂学的精髓。
03
方剂分类与内容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等,治疗外感风寒 表证。
辛凉解表
用于治疗血虚证,症见面色无华、头 晕目眩、心悸失眠、妇女月经不调等。
05
方剂制备与质量控制
制备方法简介
传统制备方法 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传统剂型的制备方法,这 些方法历史悠久,工艺成熟,但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现代制备方法 包括浸膏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等现代剂型的制备方 法,这些方法生产效率高,质量稳定,但技术要求也较高。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从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奠定方剂学基础,到唐宋时期方剂学得到全面发展,明清 时期达到鼎盛,历代医家不断总结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剂学理论体系。
现状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中医药国际化的推进,方剂学研究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向 着更高层次发展。
方剂学ppt参考课件
目录
• 方剂学概述 • 方剂组成与结构 • 方剂分类与内容 • 方剂功效与主治 • 方剂制备与质量控制 • 现代研究与应用进展
01
方剂学概述
定义与地位
方剂学的定义
研究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 学科,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 础课程。
方剂学的地位
方剂学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 科的桥梁和纽带,在中医药学体系中 占有重要地位。
个性化精准医疗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REPORTING
• 中医方剂学概述 • 中医方剂的组成与分类 • 中医方剂的配伍与变化 • 中医方剂的煎煮与服用 • 中医方剂学经典名方介绍
目录
PART 01
中医方剂学概述
REPORTING
中医方剂学的定义与特点
要点一
总结词
中医方剂学是一门研究中医方剂的组成、配伍规律及其临 床应用的学科。
剂量的变化规律
在临床应用中,剂量的变化往往会导 致整个方剂功效和主治的变化,因此 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中医方剂的变化规律
药味增减
在原方基础上,增加或减少药物,以适应病 情的变化。
药量增减
在原方基础上,增加或减少药物的用量,以 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
剂型更换
将汤剂改为散剂、丸剂或膏剂等不同剂型, 以适应不同的治疗需求。
忌口
服用中药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 物以及生冷食物,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
观察病情变化
服用中药期间,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不 良反应或病情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PART 05
中医方剂学经典名方介绍
REPORTING
六味地黄丸
总结词
滋补肾阴的经典方剂
详细描述
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和牡丹皮组成,主治肾阴虚引起的头晕 目眩、腰膝酸软、遗精盗汗等症状。
热服
煎好的药液趁热服用,多用于解表药或温补 药。
饭前服用
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中药汤剂,建议饭前30 分钟左右服用,以利于药物吸收。
中医方剂的注意事项
遵医嘱
服用中药方剂时应遵医嘱,按照医生的建议和指 导使用。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
特点
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 ,以及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关 系。
中医方剂学的发展历史
古代方剂学成就
自《黄帝内经》开始,历代医家不断 总结和发展方剂学理论,形成了丰富 的方剂学著作,如《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等。
现代方剂学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剂学研 究逐渐深入,涉及药理、药效、毒理 等多个领域,为方剂的临床应用提供 了科学依据。
川芎茶调散
川芎、荆芥、防风等,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
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防风等,祛风胜湿,止痛活络 。
补益方剂
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主治脾胃 气虚证。
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等,滋阴补肾,主治肾阴 虚证。
补中益气汤
黄芪、人参、白术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 治脾虚气陷证及气虚发热证。
健脾,和胃消食的功效。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症状,辨证为脾胃虚弱型消 化不良。治以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为 法。
疗效评估
患者服药后胃胀、食欲不振等症状明 显改善,大便逐渐恢复正常,乏力、 气短等症状减轻。
失眠病例分析
病例介绍
患者赵某,女,28岁,因失眠多梦、心悸不安、 头晕耳鸣等症状就诊。伴有口干、口苦等症状。
02
中医方剂学基础理论
方剂的组成与分类
组成
方剂是由药物按一定法度配伍而成, 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中 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类
方剂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 类型,如按功效可分为解表剂、清热 剂、泻下剂等;按剂型可分为汤剂、 丸剂、散剂、膏剂等。
方剂的功效与主治
功效
方剂具有多种功效,如解表、清热、泻下、温里、补益等,这些功效是通过药 物之间的配伍来实现的。

《方剂学》完整PPT课件-2024鲜版

《方剂学》完整PPT课件-2024鲜版

先秦时期
《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等医学著 作奠定了方剂学的理论基础。
明清时期
温病学派的崛起,创制了大量治疗温热病 的方剂,如吴又可《温疫论》、叶天士《 温热论》等著作,丰富了方剂学的内涵。
汉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医学体系,使方剂学形 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宋金元时期
指导临床用药
通过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安全、有效地用药 。
促进中药新药研发
通过对古方、验方的研究和开发,可以创制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中药新药。
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将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4/3/27
参加学术交流
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研讨活动,与同行 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
28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7
29
8
君臣佐使理论及应用
• 君臣佐使理论:是中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 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 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 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 以达病灶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完整PPT课件
2024/3/27
1
contents
目录
2024/3/27
• 方剂学概述 • 方剂组成与结构 • 常见中药方剂类型及特点 • 经典名方解析与临床应用 • 现代创新中药方剂研究进展与挑战 • 方剂学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与提高

(2024年)方剂学电子课件pptx

(2024年)方剂学电子课件pptx

2024/3/26
11
现代研究与应用进展
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通过现代分离和分析技术,研究方剂中的 药效物质基础,阐明方剂的药效作用机制 。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方剂配伍规律进行 深入研究,揭示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
方剂制剂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
方剂临床应用研究
采用先进的制剂技术和质量控制方法,提 高方剂的制剂水平和质量控制水平。
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评价方剂的临 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方剂的临床应用提供 科学依据。
2024/3/26
12
03
CATALOGUE
常见疾病治疗方剂举例
2024/3/26
13
感冒类疾病治疗方剂
麻黄汤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主治外感风寒表实 证。
桂枝汤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主治外感风 寒表虚证。
方剂学电子课件pptx
2024/3/26
1
CATALOGUE
目 录
2024/3/26
• 方剂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 药物组成及功效解析 • 常见疾病治疗方剂举例 • 中药配伍禁忌与注意事项 • 方剂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2
01
CATALOGUE
方剂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2024/3/26
药物性味
指药物具有的四气五味,反映药物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2024/3/26
药物归经
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 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功效关系
药物的性味归经与其功效密切相关,不同性味归经的药物具有不 同的功效。
9
药物配伍变化规律探讨

中医方剂学.完整版ppt

中医方剂学.完整版ppt

八法
八法学习要求: 1、定义 2、适应病证 3、常用分类 4、使用注意
一 汗 法
1、定义: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2、适应证: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如:感冒;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 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疟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第一节 方剂学开展简史
〔一〕先秦时期 复方的产生和开展 ?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二〕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和理论根底的奠基 1.?黄帝内经? 初步奠定方剂学的理论根底; 2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简、便、廉、效 ?小品方? ?刘娟子鬼遗方?
中医方剂学
第一章 概 论 第一节 方剂学概念及根本任务
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1、什么是方剂、?方剂学?? 2、?方剂学?的性质,学习?方剂学?的目的和任务。 3、?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一、方剂和?方剂学?的涵义
方:1、医方、药方、处方 “譬医之治病也,…方施而药行〞 2、规定、规矩 之意。 “以规成园,以矩成方〞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园〞 剂: 古文通“齐〞,整齐、整合、排列 ;调配、调和 “排比而整齐谓之齐〞 “参差而无杂谓之齐〞
组成原则
方剂
剂型、用法
因此可见,方剂决不是简单的药物拼凑或堆砌,也并非任何一张处方都可以被称为符合要求的方剂,我们在开场学习有关方剂知识时,对此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方剂学?的涵义:
方剂学是研究和说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主要的根底学科之一。
(四)隋唐时期 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1.唐· 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2. 唐·王焘 ?外台秘要?

《中药方剂》课件

《中药方剂》课件
主要用于利水消肿,治疗水湿内停证。
VS
详细描述利水渗ຫໍສະໝຸດ 药能利水消肿,治疗水湿内停所 致的证候,如水肿、泄泻等。常见的利水 渗湿药有茯苓、泽泻、车前子等。
止血药
总结词
主要用于止血,治疗各种出血证。
详细描述
止血药能收敛止血,治疗各种出血证,如咯血、吐血、便血等。常见的止血药有白及、 三七、艾叶等。
活血化瘀药
十九畏
指中药配伍中的另一种禁忌情况,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伍后 会产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或产生毒副作用。
妊娠用药禁忌
指孕妇在怀孕期间应避免使用的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 造成不良影响。
中药方剂的剂量与换算
中药剂量
指中药在处方中的用量,通常以克为单位。不同中药的 剂量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总结词
主要用于活血化瘀,治疗瘀血阻滞证。
详细描述
活血化瘀药能活血化瘀,治疗瘀血阻滞所致 的证候,如痛经、跌打损伤等。常见的活血 化瘀药有丹参、红花、川芎等。
化痰止咳平喘药
总结词
主要用于化痰止咳平喘,治疗痰多咳嗽气喘 。
详细描述
化痰止咳平喘药能化痰止咳平喘,治疗痰多 咳嗽气喘等证候。常见的化痰止咳平喘药有
中药方剂的未来展望
中药方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中药方剂在现代医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在慢性病、疑难杂症 等领域,中药方剂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随着现代医学对中药方剂的 深入研究,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中药方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将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通过制定科学的 质量标准和控制方法,确保中药方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03
中药方剂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应用,有助于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世界卫生 健康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完整版)《方剂学》PPT课件

(完整版)《方剂学》PPT课件
口苦微渴。 ❖ 使用注意:
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医学课件
22
随证加减: ❖ 兼湿较轻,肢酸不甚,去苍术、细辛; ❖ 痹痛甚剧,加独活、灵仙、姜黄; ❖ 湿重胸满,去生地,加枳壳、厚朴; ❖ 内热不著,生地、黄芩减量; ❖ 里热甚者,加石膏、知母。
医学课件
23
香苏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医学课件
心下有水气
(内有寒饮)
喘咳、痰多清稀、 胸痞、干呕
脉浮
苔白滑
内外相饮,饮动不居
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
医学课件30小Fra bibliotek龙汤--方义分析
❖ 病机:外寒里饮证。
❖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君:麻黄
桂枝
佐:白芍
佐使:甘草
臣:干姜
细辛
佐五味子 佐半夏
医学课件
31
❖ 小青龙汤配伍特点:
散中有收,开中有合。
37
止嗽散--配伍特点
温而不燥,润而不腻, 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
“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 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医学心悟》)
医学课件
38
止嗽散--运用
❖ 辨证要点: 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
❖ 使用注意: 阴虚劳嗽或肺热咳嗽者,不宜使用。
医学课件
39
随证加减: ❖ 表寒证重,加防风、苏叶、生姜; ❖ 痰粘难咯,加半夏、茯苓、桑白皮; ❖ 肺燥干咳,加瓜蒌、贝母、知母;
医学课件
4
本方基本配伍组合及特点:
❖ 麻、桂相须 ❖ 麻、杏宣降
医学课件
5
随证加减: ❖ 喘急痰多,表证较轻: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 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辛荑; ❖ 夹湿兼骨节痠痛,加苍术、苡仁; ❖ 兼里热烦燥、口干,加石膏、黄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津,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竹叶石膏汤
比较:白虎人参汤和竹叶石膏汤
• 相同:气分热证,气津两伤
• 不同: 白虎人参汤:实多虚少幻灯片 25 竹叶石膏汤:虚多实少幻灯片 26
• “其实在《伤寒论》里出现身大热、汗大出、 口大渴、脉洪大四大症状的,原本就是白虎 加人参汤证。”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147页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
犀角地黄汤
Ⅱ类
《备急干金要方》
清营凉血
主治症候分析
损伤血络
热入血分
热扰神明 蓄血瘀热
出血 (偏于上部) 昏狂谵语
漱水不欲咽
犀角地黄汤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 君:犀角:清心解毒,凉血消斑 • 臣: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 佐:丹皮、赤芍:凉血、活血散瘀
辨证要点
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为辨证要 点。
• 勿将透热转气局限于热在营分阶段,使用银花、连 翘、竹叶。若湿热入营,可用菖蒲、郁金清心豁痰, 开窍通闭。功用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辨证要点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为 辨证要点。
清营汤
病案
• 中医杂志,1986(7) • 某男,62岁,因持续发热7日就诊,体温39度以上,鼻塞,
“洪大脉有来盛去衰的特点,来盛提示里热邪 气盛,去衰提示正气和津液有所耗伤;”
使用注意
1、本方清凉质润,如内有痰湿,或阳虚 发热,均应忌用。
2、麦冬:半夏=2:1
3、热盛,用西洋参代替人参
竹叶石膏汤
病案
• 董建华等,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选,北京出版社 张某,女,25岁,因患乳腺炎,行术后治疗后,
口渴口不渴
邪热入营,蒸腾营阴上升
身热夜甚
神烦少寐 斑疹隐隐
舌绛
功用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君:犀角:清营凉血,泻火解毒
臣:生地、玄参、麦冬: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佐:★银花、连翘、竹叶:透热转气透热转气
黄连:清心解毒 丹参:凉血;活血
透热转气
• 温病大家赵绍琴将“透热转气”法广泛用于卫、气、 营、血各阶段的治疗,以透邪外出为原则。
全身肢体酸痛,西医诊断为发热待诊,抗生素治疗无效,邀 中医会诊。诊见:状热神昧,入暮尤甚,口渴不饮,下肢散 在红疹,尿黄不畅,大便闭,舌绛无苔脉弦细数。
• 治疗:清营汤加大黄、杏仁宣肺通腑,2日后,大便通畅, 高热渐退,下肢皮疹趋淡,舌红苔薄,脉弦略数,去大黄, 加鸡内金10克调理脾胃,3剂后,热退疹退。
口燥咽干 疮疡肿毒
不 必 悉 具幻灯片 46
黄疸
下利、小便短赤
功用 泻火解毒
• 形象记忆法
黄芩
栀子
邪热有出路
黄连 黄柏
功用:泻火解毒
• 君:黄连:清泻心火
原书主治:“烦呕不得眠”
• 臣:黄芩 • 佐:黄柏、栀子
• 苦寒直折
配伍特点
运用
辨证要点
大热烦躁,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功用 泻火解毒
中药方剂学 袁忠 2016.3
清热剂
1、定义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 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 清热剂。
清热剂
2、适应病证:里热证
里热证

高热 里实热证
炎症
清热剂
里热证的成因
• 外感:六淫入里化热 • 内伤七情,气郁化火 • 饮食:过于辛辣或过用温补膳食 • 久病阴虚,虚热内生
小米
兼清热除烦 和胃安眠
糯米 兼收涩之功
黑米 长于补血
粳米的作用
• 药液变稠,便于吸收钙离子 • 保护胃气 • 煎药时间以米熟为标志
辩证要点
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白虎汤
《许玉山医案》:张某,男,30岁,工人,初起 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干,西医按
感冒治疗后,症状不减,改服中药辛温解表,
实热
里 热
虚热
里热证
经热
散漫之热
郁热 热毒
局部之热 搏结气血,腐败血肉 热陷心包
热结
热实互结、瘀热互结、痰热互结 、水热互结
热病后期,阴虚发热
3、分类
清气分热 --热在气分 清热凉血 --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 清热解毒 --温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疔毒等证 清脏腑热 --邪热偏盛某一脏腑之火热证候 清虚热 --热病后期,余热未尽
竹叶石膏汤
功用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 君:石膏 竹叶:清气分余热 • 臣:人参 麦冬:益气养阴 • 佐:半夏:降逆和胃(去性存用) 通补 • 使:甘草、粳米
配伍特点
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
“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 《医宗金鉴》
竹叶石膏汤
辨证要点 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舌红
发热,体温38.5—39.5℃,西医认为术后感染,但 各种抗生素无效,用“安乃近”发汗退热,体温暂 时下降。现呕吐不欲食,心烦,口干,头晕,脉数 而无力,舌质红苔薄黄。
治疗:竹叶石膏汤去半夏,4剂后热退呕止,胃 开能食。
第二节 清营凉血
清热剂
清营汤
Ⅰ类
《温病条辨》
清营凉血
热初入营阴
主治症候分析
犀角地黄汤
使用注意
本方寒凉清滋,对于阳虚失血,脾胃虚弱者,忌用。
犀角地黄汤
第三节 清热解毒
清热剂
黄连解毒汤
Ⅰ类
清热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证
• 温、热、火、毒(异名同性,程度差异) • 毒的来源(外邪化热、情志化火、辛辣饮食)
主治:三焦火毒证
上焦 中焦 下焦
心 肺 脾胃 肝胆 大小肠等
烦热谵语、出血
恶寒止,发热加重,烦躁,口干,喜冷饮。 10余日后,来院就诊:壮热,烦躁不宁,口 渴饮冷,头汗淋漓,曾持续冷敷头部,发热
仍不退,头昏头痛,小便短赤,舌苔黄燥, 脉洪大而数。
竹叶石膏汤
Ⅰ类 《伤寒论》
清气分热
证治分析
清热
气分余热
身热,多汗
失治 白虎证
益气生津
气阴两伤
舌红少津,脉虚
胃气(虚)上逆

和胃
清热剂
4、使用注意
⑴辨别热所在部位 ⑵辨别热证真假 ⑶辨别热证的性质:“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⑷权衡轻重,量证投药 ⑸热盛格药时,可采用反佐法(种类少,量小)
清热剂
第一节 清气分热
清热剂
白虎汤
Ⅰ类 《伤寒论》
清气分热
释名
《伤寒明理论》:“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 而归肺。夏热秋凉,暑热之气,得秋而止,是汤 以白虎名之,谓能止热也。”
主治:阳明经证或气分热盛证
伤寒化热入阳明
里热炽盛
温热邪气入气分
①大热 ②大汗 ③大渴 ④脉洪大
白虎汤
治法:清热生津

• 君:石膏 甘
散热 生津
张锡纯:石膏退热, 不仅“以寒胜热” 而且“逐热外出”

清热
质重
降火
• 臣:知母:苦寒、质润
为何不用生地、麦冬养阴
• 佐:粳米、 炙甘草:益胃生津;防止苦寒伤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