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邮电大学70校庆系列学术讲座(自然科学)

合集下载

红色校史题库-2022

红色校史题库-2022

第一章《战火生根热血铸魂》第一章《战火生根热血铸魂》练习题1、问题:南京邮电大学的前身是诞生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

选项:A:战邮干校B:邮政干校C:战邮干训班D:邮政干训班答案: 【战邮干训班】2、问题:以下不属于学校的曾用名是()选项:A:华东邮电学校B:华东邮政学校C:山东省邮电学校D:山东邮政本科学校答案: 【山东邮政本科学校】3、问题:()年6月上旬,华东邮电管理总局决定将华东邮电学校从山东济南迁往江苏南京。

选项:A:1947B:1948C:1949D:1950答案: 【1949】4、问题:南邮作为一所以()学科为特色的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信息技术领域人才的重任。

选项:A:信息B:电子C:通信D:通讯答案: 【信息】5、问题:()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南京邮电大学。

选项:A:2005B:2006C:2007D:2008答案: 【2005】6、问题:近年来,学校大力推动红色校史建设,特别组织编写了名为()的校史读本。

选项:A:《红黄蓝—南邮的颜色》B:《红黄蓝—南邮的色彩》C:《红绿蓝—南邮的颜色》D:《红绿蓝—南邮的色彩》答案: 【《红绿蓝—南邮的色彩》】7、问题:目前,学校正在朝着努力建成()领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奋斗目标阔步前进!选项:A:电子B:信息C:信息电子D:电子信息答案: 【电子信息】8、问题:2022年,学校将迎来办学()周年。

选项:A:70B:75C:80D:85答案: 【80】9、问题:南京邮电大学的校庆日是()。

选项:A:4月10日B:4月20日C:5月10日D:5月20日答案: 【4月20日】第三章《筑巢引凤构筑人才高地》第三章《筑巢引凤构筑人才高地》练习题1、问题:__是塑料电子学科和柔性电子学科的奠基人与开拓者,被业界誉为“柔性电子学之父”。

选项:A:尹浩院士B:黄维院士C:薛禹胜院士D:陈国良院士答案: 【黄维院士】2、问题:作为学科带头人创建了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的是__。

亲生物城市的内在逻辑与韧性构建

亲生物城市的内在逻辑与韧性构建

亲生物城市的内在逻辑与韧性构建吴㊀璟(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ꎬ江苏南京210023)摘㊀要:构建亲生物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ꎮ亲生物城市是与自然紧密联系㊁城市整体应对风险的抗逆力㊁复原力㊁自治力不断增强的韧性城市ꎮ将自然元素融入城市社会ꎬ对于理解亲生物城市具有基础意义ꎬ但亲生物城市不具有天然的合法性ꎬ需要对其自然属性㊁社会属性㊁价值属性进行内涵确认ꎮ自然系统承载力的有限㊁人类不断延展的生活空间㊁公众的认知偏差㊁治理机制的低效都不利于亲生物城市的形成ꎮ对城市自然空间的格局㊁人与自然的关系㊁个体性与公共性的内在关联㊁亲生物城市韧性构建的路径进行伦理确认ꎬ有利于营建更为合理的亲生物城市ꎮ关键词:亲生物城市ꎻ运行逻辑ꎻ城市风险ꎻ韧性构建作者简介:吴璟ꎬ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讲师ꎬ主要从事城市生态治理研究ꎮ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 韧性视阈下城市风险评估与治理研究 (项目编号:2020SJZDA078)和南京邮电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应急管理的机制创新研究 (项目编号:NYY220025)的阶段性成果ꎮ中图分类号:B82-058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1-4403(2022)05-0027-08DOI:10.19563/j.cnki.sdzs.2022.05.004生态文明建设是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ꎮ亲生物城市是具有一定抗逆力㊁复原力㊁自治力的生态城市㊁韧性城市ꎬ其建设水平与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程度㊁城市社会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ꎮ一方面ꎬ亲生物城市的提出标示着城市生态与城市韧性理论的深化ꎻ另一方面ꎬ建设亲生物城市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ꎬ也说明当代城市生态治理的理论与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ꎮ厘清亲生物城市的内涵与本质ꎬ揭示其营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ꎬ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与建议ꎬ对于建构更为合理的城市生态社会㊁提升城市整体韧性意义深远ꎮ一㊁亲生物城市的本质内涵在城市社会中ꎬ自然元素的融入对于优化城市生产和生活环境㊁营建亲生物城市至关重要ꎮ在城市建筑中增添自然采光㊁新鲜空气和绿色植物等自然元素ꎬ有利于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幸福感ꎮ在学校中ꎬ融入自然采光和其他绿色元素的教学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ꎮ①在城市社区中ꎬ绿色社区和更自然的生活环境有助于减轻人们的生活压力㊁提高身心健康水平ꎮ人类喜好从属于自然系统和自然过程72 ㊀㊀①HERSCHONGLꎬROGERWꎬSTACIAO.Daylightingimpactsonhumanperformanceinschools.JournalofIlluminationEngineeringSociety.Summerꎬ2002ꎬ(31)ꎬpp.101-104.的天性ꎬ表现为人们喜爱具有生命或类似生命形式的非人工环境ꎮ①从城市绿地㊁社区公园㊁垂直花园到建筑绿墙㊁河岸步道ꎬ再到河流生境ꎬ城市中自然空间的功能与价值日益凸显ꎮ人们逐渐在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增添种类繁复的绿色元素㊁自然元素ꎬ这既是对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综合品质的提升ꎬ也是对城市内涵与价值的重新定义ꎮ深入理解城市社会㊁揭示城市生态问题ꎬ需要引入亲生物概念ꎬ并明晰其内涵ꎮ威尔逊认为: 人类与自然共同进化ꎬ且与自然紧密联系并隶属于自然ꎬ只有意识到这一点ꎬ人类才能获得健康和快乐ꎮ ②亲生物的特性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ꎬ并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发展ꎮ社会需要一个具有亲生物性的道德愿景ꎮ③在这一理念上ꎬ威尔逊将亲生物定义为 人类与其他生物体的内在情感联系 ④ꎬ认为它是在数千年的进化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而来的ꎮ⑤自古以来ꎬ中华文明崇尚 天人合一 的生态思想ꎬ这一朴素的生态观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㊁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界的万物ꎬ内含亲生物概念的深层意蕴ꎮ概言之ꎬ亲生物可以被理解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有机整合ꎬ并以人类进化理论为依据而构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状态ꎮ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ꎮ其一ꎬ低度干扰下的有机与自然形态:亲和自然ꎬ营造野生动植物与人类和谐共处的优生态居住环境ꎮ其二ꎬ互感互通的韵律交织:通过富有自然韵律的设计ꎬ利用生物对人精神上的疗愈作用ꎬ取得人与环境的双赢ꎮ⑥由此可见ꎬ亲生物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㊁相互影响的产物ꎬ深入理解亲生物城市的内涵ꎬ需要对城市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ꎮ实质上ꎬ亲生物城市是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韧性城市ꎬ具有自然属性㊁社会属性及价值属性ꎮ亲生物观念主张将自然元素融入城市环境㊁社会文化ꎬ在城市自然空间中全面理解和欣赏自然ꎮ亲生物城市中ꎬ花园庭院与绿色街道㊁城市森林及自然区域相互影响㊁共同作用ꎬ形成生态空间下自然要素的规模互动ꎬ这种新的生态空间或生命个体的产生增加了城市生态系统的韧性ꎮ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ꎬ亲生物城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自组织系统ꎬ当面临负面影响或干扰因素时ꎬ系统能够在改变其结构之前承受一定的干扰ꎬ进而增强系统的整体韧性ꎮ城市居民通过参与远足㊁观景等活动ꎬ增进对周围自然环境的了解㊁培养关爱自然的理念与行为ꎬ形成互助㊁分享等健康的生活态度与方式ꎬ进而增进人们应对城市风险的能力ꎬ提升城市韧性ꎮ由此观之ꎬ亲生物城市可以被视为具有自然属性㊁社会属性㊁价值属性的有机生命体ꎮ就自然属性而言ꎬ亲生物城市是自然空间不断扩大㊁优化的生态城市ꎻ在社会属性层面ꎬ亲生物城市的形成与人们的空间生产活动㊁社会文化以及对于亲生物城市的认知度密切相关ꎻ在价值属性层面ꎬ亲生物城市是有助于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且具有风险应对能力的韧性城市ꎮ因此ꎬ我们可以将亲生物城市理解为与自然紧密联系㊁具有人文底蕴及一定抗逆力㊁复原力㊁自治力的韧性城市ꎮ具体来看:其一ꎬ亲生物城市是与自然紧密联系的城市ꎮ自然元素不断融入城市社会ꎬ是亲生物城市的首要特征ꎮ构建亲生物城市要求不断加强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的联系ꎬ促使人们全面思考城市发展中自然系统的内在价值ꎮ如浙江杭州统筹生产㊁生活㊁生态空间布局ꎬ建设 三生 融合宜居城市ꎬ生态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ꎻ上海政府力图将崇明区打造成为绿色生态 桥头堡 ㊁绿色生活 示范地 ꎬ向社会展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建设范例ꎻ成都政府设定了 打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 的发展目标ꎬ尝试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ꎮ在美国的芝加哥和波特兰等城市为推广 绿色屋顶 等 绿色建筑计划 ꎬ制定了广泛的激励措施和补贴政策ꎻ西雅图建立了 绿色因子 指标ꎬ为城市某些新开发项目规定了最低限度82㊀哲学社会科学版㊀2022 5㊀㊀①WILSONE.O.Biophilia:theHumanBondwithOtherSpecies.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ꎬ1984.㊀㊀②BEATLEYTꎬPETERNEWMAN.Biophiliccitiesaresustainableꎬresilientcities.Sustainabilityꎬ2013ꎬ(5)ꎬp.3329.㊀㊀③GUNDERSONR.Socialbarrierstobiophilia:Mergingstructuralandideationalexplanationsforenvironmentaldegradation.TheSocialScienceJournalꎬ2014ꎬ51(4)ꎬpp.681-685.㊀㊀④WILSONE.O.Biophilia:thehumanbondwithotherspecies.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ꎬ1984.㊀㊀⑤TIMOTHYBEATLEY.Biophiliccities:integratingnatureintourbandesignandplanning.Washington.DC:IslandPressꎬ2010.㊀㊀⑥姜彦旭㊁韩林飞:«基于韧性设计的城市剩余空间亲生物性恢复规则研究»ꎬ«城市发展研究»2021年第1期ꎮ的绿色景观美化标准ꎮ在城市社会中ꎬ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范式必然包含诸多自然元素ꎮ自然系统具有治愈创伤㊁提升人们风险应对能力的潜在力量ꎬ一个亲生物的城市能够借助自然系统的力量ꎬ不断促进城市生态社会㊁人文社会的健康发展ꎮ亲生物城市并不是简单地将自然元素直接引入城市ꎬ而是通过分析㊁凝练㊁整合自然界中有益于人类发展的环境要素或模式ꎬ并将其融入城市社会ꎮ概言之ꎬ亲生物城市是一种从自然系统的本质㊁发展规律出发ꎬ更切合事物本源和真相的城市样态ꎮ如果将构建生态城市的目标理解为在城市空间内扩大绿植覆盖率ꎬ通过对自然资源的集约㊁优化㊁高效利用ꎬ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ꎻ那么ꎬ建设亲生物城市则是在此基础上ꎬ试图最大程度地发挥自然元素给予人类审美体验和心理慰藉的功效ꎬ彰显自然系统的非物质功能和人文关怀ꎮ一方面ꎬ这有利于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内在价值ꎬ凸显其维系生物体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功能ꎻ另一方面ꎬ也使得自然界在人类社会的角色更加多元㊁形象更加立体ꎮ人类不仅要从自然界中汲取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源ꎬ同样也需要获得丰富的精神养料ꎬ两者缺一不可ꎬ共同助益于人类社会的全面㊁综合发展ꎮ其二ꎬ亲生物城市是具有人文底蕴的城市ꎮ城市社会本质上是人文社会㊁情感社会㊁网络社会ꎬ营建亲生物城市不是简单地对于自然空间的扩展与优化ꎬ而是构建内涵人文色彩的开放㊁共享㊁和谐的城市ꎮ在自然系统承载力备受考验的今天ꎬ人类的生态需求日益增长ꎬ有必要实现自然资源共享ꎬ营建开放㊁和谐㊁共享的城市自然空间ꎮ亲生物城市一方面具有多样性㊁复杂性ꎬ是多样植物㊁水体等自然要素的聚合ꎻ另一方面又具有共享性㊁开放性ꎬ城市公众有权利进入部分自然空间ꎬ享有自然资源ꎮ与此同时ꎬ亲生物环境能够缓解个人及家庭的生活压力㊁增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ꎮ有研究显示:通过使用户外移动脑电图系统和基于脑电图的情绪识别软件来记录人们在城市中行走时的情绪变化ꎬ进一步证明了自然在减轻精神疲劳方面的价值ꎮ当个人或家庭面对各种压力时ꎬ自然空间能够给予人们些许抚慰ꎬ并成为人们的情感寄托ꎮ绿色步道㊁社区公园共同构成了网络化的城市自然空间ꎬ人们愿意在此花费更多的时间ꎬ舒缓负面情绪ꎮ①这不仅凸显了公园㊁自然绿洲等亲生物环境的人文功能ꎬ也有助于培养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ꎮ此外ꎬ亲生物城市中的园林㊁绿地成为人们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ꎮ现代科技的不断推进ꎬ促使人们更多地采用通信软件等数字媒体手段进行沟通ꎬ这极易造成信息传递的单向度㊁片面性及虚拟性ꎮ人是具有人文性的感性存在ꎬ人与人之间需要感性的交流ꎮ亲生物城市为人与人之间感性的交流㊁面对面的沟通与接触提供了广泛的空间ꎬ使多维度㊁多层次的情感交流与信息互换成为可能ꎮ 在开放空间中的会谈和沟通 可以打破社会隔离ꎬ因此ꎬ公共场所对于人们会面和建立联系是必不可少的ꎮ ②在亲生物城市中ꎬ生活化的自然空间打破了人们交往与沟通的屏障ꎬ为非正式接触和社会化交往提供了开放和共享的平台ꎮ此外ꎬ人们通过参加各种自然俱乐部和环保组织ꎬ学习自然界的知识ꎬ不断深化现有社会网络ꎬ这种开放的信息流强化了人与自然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ꎬ增强了人们内心的安全感ꎬ符合构建以人为中心㊁具有韧性的亲生物城市的初衷ꎮ其三ꎬ亲生物城市是具有韧性的城市ꎮ戈德沙尔克从应对自然灾害的维度定义了一个具有韧性的城市: 能够承受严重的冲击ꎬ而不会立即造成混乱或永久性的伤害 尽管它可能会因危险因素而变的扭曲ꎬ但不会破裂ꎮ韧性城市由网络化的社区和生命线组成ꎬ具有适应能力ꎬ并将通过适应灾害和从灾害中汲取教训而变得更加强大ꎮ ③气候变化㊁自然灾害㊁生态危机等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使城市社会面92 亲生物城市的内在逻辑与韧性构建㊀㊀①ASPINALLPꎬPANAGIOTISMꎬRICHARDCꎬetal.Theurbanbrain:AnalyzingoutdoorphysicalactivitywithmobileEEG.BritishJournalofSportsMedicineꎬ2015ꎬ49(4).㊀㊀②KLAUSSꎬDUBENDORFERSꎬHANSMANNR.MakingfriendsinZurich surbanforestsandparks:Theroleofpublicgreenspaceforsocialinclusionofyouthsfromdifferentcultures.ForestPolicy&Economicsꎬ2009ꎬ(11).㊀㊀③GODSCALKD.R.Urbanhazardmitigation:creatingresilientcities.NaturalHazardsReviewꎬ2003ꎬ(4).临诸多考验ꎬ营建亲生物城市有益于提高城市社会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问题的抗逆力㊁适应力和自治力ꎬ增强城市韧性ꎬ改善公众生活水平ꎬ促进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ꎮ具体而言ꎬ在面对各种灾害时ꎬ功能完备的自然系统具有自我修复㊁自我治愈㊁缓冲压力㊁避免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的能力ꎮ譬如ꎬ建设绿色基础设施ꎬ能够增强自然系统的韧性ꎬ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ꎻ城市中完善的天然湿地系统ꎬ能够减少由风暴带来的洪水威胁ꎮ①与此同时ꎬ亲生物的城市规划和生态布局拓宽了人们应对城市风险的路径ꎬ有助于提升城市整体韧性ꎮ亲生物城市主张通过扩大自然空间ꎬ增强人们的抗压能力㊁灾害处理能力ꎬ提升城市整体的风险应对能力ꎬ该种价值取向符合韧性城市的基本内涵ꎮ一方面ꎬ营建亲生物城市㊁优化城市自然空间有助于增强城市政治㊁经济㊁社会系统的韧性ꎬ扩大城市应对扰动的范围ꎬ使城市系统在结构㊁功能领域表现阈值范围内的抵御㊁适应㊁恢复㊁自治的动态特征ꎬ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行ꎮ另一方面ꎬ自然系统与人类的情感㊁认知行为㊁创造力的改善与提升密切相关ꎮ人与动植物等自然元素的感性接触ꎬ会对人的综合发展产生正面效应ꎮ亲生物城市具有显著的生态优势ꎬ当生物元素刺激或促进有益的和健康的行为时ꎬ反过来有助于增强个人和家庭应对未来压力的弹性ꎮ②面对气候变化㊁生态危机及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ꎬ亲生物的环境能够增进公众对生态环境㊁亲生物行为及城市风险的认知ꎬ很大程度上提高公众应对风险的能力ꎮ二、亲生物城市的建构困境亲生物 概念中对于 人类渴望与自然发生联系的天性 的描述ꎬ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ꎮ现代城市社会风险加剧ꎬ人与人之间竞争激烈㊁发展不均衡ꎬ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㊁人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㊁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信任机制的不合理所致ꎮ在城市社会中ꎬ 亲生物 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ꎬ更是一种与人类行为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ꎮ人类活动与自然产生联系时衍生了对立冲突ꎬ即人类对自然的无度索取与反规律改造导致的自然反噬ꎬ③因此ꎬ我们应当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ꎬ以自然系统㊁生产系统㊁认知系统㊁行政系统作为思考维度分析亲生物城市的建构困境ꎮ具体来看:其一ꎬ自然系统的承载力存在有限性ꎮ自然系统的承载力ꎬ是指自然系统提供生态服务㊁防范生态风险㊁实现生态安全的能力ꎮ本质上ꎬ自然系统是具有自适性㊁抵御力㊁再生性的有机体ꎬ其运行是系统内的生态资源㊁自然元素等综合利用㊁消耗㊁再生的过程ꎬ各环节均存在抗压能力的极限ꎮ一方面ꎬ自然系统具备提高公众风险适应能力及城市整体韧性的生态优势ꎻ另一方面ꎬ自然系统承载力的有限性ꎬ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其生态优势ꎬ成为营建亲生物城市的基础性制约ꎮ当大规模㊁高频率的空间扰动超过了自然系统自身的承载力时ꎬ城市自然系统将面临功能退化㊁发展失衡的危机ꎮ面对生态风险㊁治理碎片化等城市问题时ꎬ自然系统受自身负载㊁效能的影响ꎬ不能自主㊁灵活㊁有效地应对外部冲击ꎬ及时缓解生态危机ꎬ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然系统抵御风险功能的发挥ꎮ与此同时ꎬ自然系统的承载力面临多重考验ꎮ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ꎬ自然系统承载力面对的挑战存在着差异ꎮ在当代城市社会ꎬ人们面对的是如何应对由于人类的大规模社会性活动而引致的全球自然资源被过度损耗的问题ꎬ以及如何利用自然系统的整合性㊁持续性和协调性ꎬ在自然系统承载力范围内营建理想生态社会的问题ꎮ虽然人们已经在自然系统可承载范围内构建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ꎬ但可能因为一次人为的偶然事件ꎬ破坏社会秩序ꎬ使自然系统超负荷运转ꎬ便会导致城市社会进入危机状态ꎬ衍生出各种新问题㊁新风险ꎮ在未来几十年内ꎬ信息科技的广泛应用将不断创新城市社会的发展模式㊁提升自然03㊀哲学社会科学版㊀2022 5㊀㊀①COSTANZARꎬMITSCHW.J.ꎬDAYJ.W.AnewvisionforNewOrleansandtheMississippiDelta:Applyingecologicaleconomicsandecologicalengineering.FrontiersinEcologyandtheEnvironmentꎬ2006ꎬ(4).㊀㊀②BEATLEYT.BiophilicCities:IntegratingNatureintoUrbanDesignandPlanning.Washington.DC:IslandPressꎬ2010.㊀㊀③李云燕:«韧性与安全可持续:关于城市空间适灾理论概念框架的思考»ꎬ«城市建筑»2017年第21期ꎮ资源的利用效率㊁调整自然系统结构与布局ꎻ与此同时ꎬ科技的变革也考验着自然系统的承载力ꎮ由于自然系统承载力及抗压力有限ꎬ其载荷有可能超出最高受限程度ꎬ世界范围内也极易出现新的诸如石油供应匮乏㊁饮用水减少等城市生态安全问题ꎮ目前大多数城市所遭受的生态危机ꎬ很大程度上是对其自然系统供给能力㊁容纳能力㊁承载力提出的严峻考验ꎮ其二ꎬ人类的生活空间存在过度延展现象ꎮ自然系统是由自然力形成㊁天然物质构成的生命体ꎬ其存续与发展受人类行为的影响ꎮ人类生活空间的日益扩大ꎬ不断考验着自然系统对城市政治㊁经济活动的支撑能力ꎮ亲生物城市同自然系统一样ꎬ在保持自身承载力的同时ꎬ也面临着 人为的不确定性 因素的挑战ꎮ 在人为不确定的全球世界中ꎬ个人生活经历和世界政治都在变为 有风险的 ꎮ ①人们对于有限自然资源的无限利用ꎬ对于社会财富㊁舒适生活环境的无限欲望ꎬ都是以对自然的不断索求甚至是破坏为基础的ꎮ 人为的不确定性 使城市自然空间向生活空间过度转换ꎬ极易触动风险诱发机制ꎬ使自然系统处于超负荷运转中ꎻ同时ꎬ自然系统承载力的逐渐降低ꎬ不断加深城市生态社会的脆弱性ꎬ造成城市社会综合风险的日益增大ꎬ影响了亲生物城市功能的发挥ꎮ人类无限度的空间生产㊁空间扩张行为制约了生物圈的平衡发展ꎮ人们日益无节制地扩张生活空间ꎬ开展空间生产㊁空间行动ꎬ不断挤压自然空间㊁物质空间ꎬ试图将自然系统的所有资源都转化为以人为中心㊁服务于人的发展的有利资源㊁手段ꎮ汤因比认为: 人类是生物圈中第一个有能力摧毁生物圈的物种ꎮ ②在现代城市社会中ꎬ无节制空间扩张行为的结果是:一方面ꎬ人类拥有的城市空间范围不断扩大㊁社会结构日益复杂ꎬ人们的各种需求不断得以满足ꎬ对于自然的索求日益增多ꎻ另一方面ꎬ人类也开始制造㊁触发量级更大的风险ꎬ在无意识中使城市自然㊁社会㊁行政系统转变为充斥着不确定性因素的风险聚合体ꎮ概言之ꎬ无限度的空间扩张行为不仅降低了城市应对来自自然界的各种冲击和扰动的能力ꎬ更不利于建设具有韧性的亲生物城市ꎮ其三ꎬ人们对于亲生物城市的认知存在偏差ꎮ在认识论层面ꎬ城市公众对于亲生物城市内涵及本质的认识存在不足ꎮ亲生物城市本质上是由自然系统㊁社会系统㊁行政系统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生命体ꎬ各子系统间相互依存㊁影响和制约ꎬ共同支撑亲生物城市的存续与发展ꎮ与此同时ꎬ该生命体与自然紧密联系ꎬ具有新陈代谢㊁自我修复㊁自适性的功能ꎬ功能的发挥程度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资本㊁提高人们适应风险的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ꎮ一方面ꎬ由于亲生物城市自身的复杂性㊁多变性ꎬ人们缺乏对其内在功能和外在作用的认识ꎮ有研究表明: 个人通常低估了他们在自然界中度过美好时光会带来的诸如愉悦感和幸福感的益处ꎮ ③另一方面ꎬ在城市社会中ꎬ人们面临繁重的工作压力㊁处于紧张的生活节奏中ꎬ且过度依赖手机㊁电脑等现代科技产物ꎮ受此类因素的影响ꎬ人们通常无暇留意㊁观察亲生物环境ꎬ部分公众甚至无法完全接受建设亲生物城市的理念和行为ꎬ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亲生物城市的发展ꎮ在社会文化层面ꎬ人们对于亲生物城市的认知易受传统生态文化和大众审美偏见的影响ꎮ生态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ꎬ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精神力量ꎬ深刻影响着人们对于亲生物城市的接受程度ꎮ长久以来ꎬ人们对自然存在敬畏之心ꎬ对未知生物抱有排斥心理ꎬ逐渐形成了敬畏自然的生态文化ꎮ在一定程度上ꎬ这种传统的生态文化价值观成为人们亲近大自然的现实障碍ꎮ此外ꎬ从美学范畴来看ꎬ亲生物城市内涵特殊的建筑艺术㊁空间艺术ꎬ需要人们以美学思想培养空间意识㊁空间审美ꎬ体会生态艺术之美ꎬ进而达到净化心灵㊁缓解压力㊁提高应对风险能力的目的ꎮ然而ꎬ由于生态艺术自身的抽象性和大众审美的差异ꎬ人们通常难以深入理解亲生物城市中环境美学的精核ꎮ13 亲生物城市的内在逻辑与韧性构建㊀㊀①乌尔希里 贝克:«世界风险社会»ꎬ吴英姿译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ꎮ㊀㊀②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ꎬ徐波等译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ꎮ㊀㊀③NISBETE.K.ꎬZELENSKIJ.M.Underestimatingnearbynature:affectiveforecastingerrorsobscurethehappypathtosustainability.PsychologicalScienceꎬ2011ꎬ(22).其四ꎬ亲生物城市治理机制的合理性有待提升ꎮ构建亲生物城市需要依据城市自然㊁社会㊁政治和经济环境的特殊性ꎬ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治理机制ꎬ适时调整城市发展路径ꎬ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城市自然环境㊁社会文化㊁行政体系ꎮ换言之ꎬ营建亲生物城市涉及亲生物环境与治理机制的关系问题ꎬ需要形成与亲生物城市的状态及属性相匹配的㊁有张力的治理机制ꎮ调整亲生物环境与治理机制的关系ꎬ要试图将治理机制的功能转换为以促进亲生物城市发展㊁引导公众参与亲近自然活动为主ꎬ转换为对亲生物城市发展路径㊁生态治理行为等进行规范与约束上ꎮ但随着亲生物城市建设的推进㊁城市自然空间的不断扩大ꎬ自然环境与治理机制之间的协调性逐渐出现问题ꎬ治理机制不能适应亲生物城市的发展需要ꎬ可能导致建设亲生物城市的方向走偏ꎮ此外ꎬ亲生物城市的治理存在碎片化问题ꎮ一方面ꎬ不同城市区域的自然环境具有区域特性ꎬ建设亲生物城市需要从区域自身的自然与文化条件出发ꎻ另一方面ꎬ推进不同城市区域的亲生物化ꎬ与国家整体生态文明建设㊁全球城市治理的进程具有相关性ꎮ但在现实中ꎬ不同城市㊁区域间的治理策略通常各自为政ꎬ缺乏整体性㊁协调性ꎬ导致亲生物城市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局部高效但多地区失调的问题ꎻ许多现行法规㊁机制限制或禁止诸多示例性的亲生物城市设计方案的实施ꎬ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亲生物城市建设计划的运行与推广ꎮ这种碎片化问题深刻影响着亲生物城市的协调发展及城市韧性水平的提升ꎮ三、亲生物城市的韧性营建营建具有抗逆力㊁复原力㊁自治力的韧性亲生物城市ꎬ需要将亲生物理念融入城市社会的发展中ꎬ在更新城市物理空间的同时ꎬ对亲生物城市的自然性㊁人文性进行价值确认和全面调整ꎬ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ꎮ此外ꎬ需要对伦理认知㊁治理体制㊁公众行为等进行综合调整ꎬ减少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冲突ꎬ将城市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ꎮ因此ꎬ建设合理㊁可持续㊁具有韧性的亲生物城市ꎬ需要对以下内容进行建构ꎮ其一ꎬ优化自然空间格局ꎬ开展广泛的亲生物活动ꎮ增强亲生物城市的韧性ꎬ需要合理扩大城市自然空间㊁调整空间布局ꎬ为人们提供广泛的交流平台ꎮ在现代社会中ꎬ普遍存在的社会隔离㊁自我隔离现象已成为建立社会信任体系的主要障碍ꎮ不断扩大的城市自然空间为集体性的㊁人与人之间的非正式接触和交往提供了聚集㊁交流的场所ꎬ有助于开展以亲近自然为主要内容的社交活动ꎬ打破城市邻里隔离㊁增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及信任感ꎬ深化公众的风险认知ꎬ进而提升个人㊁家庭适应及处理城市风险的能力ꎮ来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ꎬ朋友的存在将使个人和家庭在许多方面更具韧性ꎬ有助于减轻人们对困难问题的恐惧感ꎬ并且积极迎接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挑战ꎮ①概言之ꎬ不断延展的自然空间以其独特的魅力ꎬ吸引着人们参与㊁体验亲生物活动ꎬ这对于深化社会网络ꎬ提升社会凝聚力ꎬ建立更具包容性㊁韧性的亲生物城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ꎮ此外ꎬ鼓励人们参与亲生物活动ꎬ积极发展社会资本ꎮ人们参与亲生物活动主要体现为观景㊁露营㊁远足ꎬ也包括加入植物学会㊁徒步俱乐部㊁低碳出行组织等社会团体ꎮ一方面ꎬ人们通过参与亲生物的活动ꎬ能够加速亲生物㊁城市韧性等信息的流动与共享ꎮ开放的信息流增进了人们对自然㊁城市风险的理解与认知ꎬ促使人们获取更多的有利信息及资源ꎮ另一方面ꎬ人们的参与行为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积极互动ꎬ密切了人与自然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ꎬ有助于形成良性的社会网络ꎬ深化社会信任ꎬ构建具有抵御城市风险能力的社会共同体ꎮ与此同时ꎬ社会组织通过与政府部门的交流与合作ꎬ广泛地组织和参与亲生物活动㊁普及亲生物知识㊁提高自身专业水准ꎬ不仅有助于组织自身的优化与持续发展ꎬ对于增强城市社会的整合度㊁凝聚力及总体韧性同样意义深远ꎮ其二ꎬ构建个体性与公共性相统一的行为机制及生态信息传播机制ꎮ在公众行为层面ꎬ营建个体与23㊀哲学社会科学版㊀2022 5㊀㊀①SCHNALLS.ꎬHARBERK.D.ꎬSTEFANUCCIJ.K.ꎬPROFFITTD.R.Socialsupportandtheperceptionofgeographicalslant.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ꎬ2008ꎬ(44).。

科技特色课程(参考文献)

科技特色课程(参考文献)

目录科技教育特色项目介绍 (1)一、项目概况 (1)二、项目实施 (1)三、项目管理 (3)四、学年度科技活动安排 (4)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目录 (5)在物理(八上)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目录 (5)在物理(八下)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目录 (6)在物理(九上)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目录 (7)在物理(九下)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目录 (8)在化学(九上)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目录 (9)在化学(九下)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目录 (10)在生物(七上)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目录 (11)在生物(七下)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目录 (12)在生物(八上)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目录 (13)在生物(八下)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目录 (14)趣味科技节规程 (15)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第六届趣味科技节规程 (15)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第七届趣味科技节规程 (23)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第八届趣味科技节规程 (33)宣传报道部分选登 (15)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科技教育显特色,自主发展求卓越 (43)二十四中学第八届趣味科技节落幕 (56)二十四中科技节:低碳生活迎世博 (57)二十四中学生争做“时尚骑士” (59)二十四中举行“低碳生活需要我们共同行动”讲座 (61)素质教育出成果,科技发明争斗艳——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寒假科技发明展评纪实 (63)常州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 (65)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 (66)推进科技教育的思考和实践 (67)2010年寒假科技小发明作品获奖名单 (70)2009暑假科技小发明、科技小论文获奖名单 (71)我们与科技同行——24中学生、家长和老师共评暑期作品 (72)神奇的电动机 (75)精彩纷呈快乐无限——记常州24中第八届趣味科技节 (76)一波三折的科技节 (78)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记河海中学首届趣味科技节 (80)二十四中科技节:低碳生活迎世博 (82)在第八届趣味科技节启动仪式上的发言 (84)第二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十四中获奖名单 (85)2008年科技获奖情况汇总 (86)二十四中举行科技小发明讲座 (87)素质教育出成果科技发明争斗艳——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寒假科技发明展评纪实 (88)二十四中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90)我校科技教育再创佳绩 (92)河海中学在新北区科技创新大赛中喜获佳绩 (93)我校又摘科技“金钥匙” (94)我校科技竞赛佳绩频传 (96)三年来我校科技获奖情况 (98)科技教育特色项目介绍一、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科技教育2.项目类别:特色教育3.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为方针,以学校“第二轮三年主动发展规划”为指导,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科技活动中,多角度全方位地张扬个性,发展特长,使他们的求知态度、情感、价值观得到健康的发展。

办公室档案馆关于七十周年校庆档案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

办公室档案馆关于七十周年校庆档案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

办公室档案馆关于七十周年校庆档案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各二级单位、职能部门:南京邮电大学七十周年校庆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在纪念南邮七十华诞的系列庆祝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文件材料(包括纸质文件、电子文件、音像材料、实物等),这些材料详细记录了校庆活动各方面的工作,对于今后工作查考、经验借鉴、历史研究以及进一步弘扬“南邮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应及时收集整理归档。

现就七十周年校庆档案管理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归档模式七十周年校庆档案采用专项档案与日常工作档案相结合的归档模式。

以南京邮电大学七十周年校庆筹备办公室(以下简称“校庆办”)及校庆期间各项活动形成的七十周年校庆相关文件材料为基础,建立“七十周年校庆专项档案”,由校庆办负责统筹安排、督促检查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整理完毕的档案经由校庆办编制案卷目录后移交档案馆;各学院、各部处、直属单位形成的七十周年校庆相关文件材料,可建立七十周年校庆档案专卷,与日常工作档案一并整理编目,移交档案馆。

二、归档范围凡是反映七十周年校庆工作活动情况、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各种文件材料均属归档范围,具体范围如下:(一)七十周年校庆筹备工作组织机构设置,校庆重大项目、重要事项的研究决策及其咨询工作形成的文件材料。

(二)七十周年校庆筹备工作动员会议、各种论坛和访谈、各类征集活动、网站建设及主页更新改版、校庆对外联络工作形成的文件材料。

(三)七十周年校庆基础建设与校园景观建设、环境治理工作形成的文件材料。

(四)七十周年校庆活动项目的组织策划、实施以及庆典大会、文艺晚会、晚宴等主要活动形成的文件材料。

(五)题词、贺信、贺电、有纪念意义的贺礼及捐赠物品。

(六)七十周年校庆系列活动(国际交流、学术、宣传、文体、学生、校友活动等)形成的文件材料。

(七)展览小样,出版物样书,印刷品、邮品、纪念品的样品等。

(八)后勤保障和安全保卫工作的有关材料。

(九)七十周年校庆活动总结表彰工作的文件材料。

[教育]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教育]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112May 2017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领导班子始终秉承“信达天下,自强不息”的“南邮精神”,以大信息特色兴校,积极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探索出一条依托邮电通信行业做专做精、面向信息化社会做大做强的大信息特色发展之路。

文 / 谢智华三年前,赵厚麟当选为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这是国际电信联盟150多年来首位中国籍秘书长。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秘书长毕业于被誉为“华夏IT 英才的摇篮”的南京邮电大学。

事实上,南京邮电大学是我党、我军早期系统培养通信人才的学校之一,自1942年办学以来,南京邮电大学为新中国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15万余名,不仅走出了赵厚麟,还有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尹浩院士等国内外信息产业和人口计生领域的领军人物、技术精英和管理骨干。

学校因信息而强“射频集成与微组装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正式获批;“宽带无线通信与传感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信息电子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入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材料、化学、工程学3个进入全球ESI 排名前1%的学科排序进一步上升;成立省局共建的南京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和现代邮政研究院,这是国家邮政局与地方人民政府共建的第一家现代邮政学院和全国第一家共建的邮政研究院;全职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教授,一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两人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过去一年,南京邮电大学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实力方面取得的成绩不容小觑,这与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创新精神密不可分。

学校坚定不移地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创新活校”四大战略,坚持科研工作重要地位,积极构建“信息材料、信息器件、信息网络、信息系统、信息应用”五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有效提升。

近几年,南邮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973计划、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科研课题数百项,2016年首次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部全覆盖,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重量级奖项。

南京邮电大学70校庆系列学术讲座(自然科学资料

南京邮电大学70校庆系列学术讲座(自然科学资料
公共管理与危机新闻处置
刘存宽教授
(江苏教育电视台)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仙林校区行政楼一楼报告厅
16
4月7日14:00
面向异构融合网络的业务提供技术
徐名海副教授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三牌楼校区科技楼208
17
4月7日19:00
粗糙集理论及应用概述
骆公志副教授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三牌楼校区MBA中心
18
4月8日14:00
卢捍华教授
物联网学院
仙林校区教2-201
44
4月11日14:00
捕食被捕食系统的动力学行为
韩欣利博士
理学院
仙林校区教2-501
45
4月11日14:00
如何做“最美中国人”——话慈善意识进校园
唐湘宁副教授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会议室
46
4月11日14:00
五四时期的上海总商会
熊玉文副教授
仙林校区圆楼会议室
3
4月5日09:00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应用及发展
刘峰教授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三牌楼校区科技楼1308
4
4月5日14:00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
酆广增教授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三牌楼校区科技楼1712
5
4月5日14:00
西方外交礼仪
朱宏清教授
(东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仙林校区行政楼一楼报告厅
6
4月5日14:00
鲁棒控制系统与滤波
徐胜元教授
(南京理工大学)
自动化学院
仙林校区行政楼一楼报告厅
33
4月10日18:00
21世纪对中国大学生的挑战(‘Chinese students’challenges in the 21stcentury’)

南邮信息

南邮信息

南邮信息Info rmatio n o f Nanjin g University o f Po sts and Teleco mmu nicatio ns南京邮电大学党办、校办2010年第2期(总215期)2010年3月8日本期要目【学校要闻】☐吴邦国委员长视察南邮无锡物联网示范应用展示区☐奚国华副部长视察南邮无锡物联网示范应用展示区☐史和平副省长为南京邮电大学—中国电信江苏公司网络通信与业务支撑实验基地揭牌☐我校实现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零的突破☐南京市赵晓江副市长一行来我校考察并指导工作☐我校召开各教学单位、机关职能部门、直属单位述职暨民主测评大会☐我校召开2010年学科工作会议☐我校召开干部大会布臵2010年学校工作【简讯】【学校要闻】吴邦国委员长视察南邮无锡物联网示范应用展示区1月16日上午,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中共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无锡市市长毛小平,无锡新区党工委书记周谦等同志的陪同下,来到无锡感知中国中心,视察了南邮无锡物联网示范应用展示区。

走进南邮展区,杨校长热情地向委员长问好并作自我介绍,委员长亲切地拉着杨校长的手,愉快地点头问好。

在我校展区的展板前,朱洪波副校长向委员长简要汇报了南邮在物联网研究方面的理念和思路,委员长点头赞许。

靠近展板展台上,一个电视显示屏画面吸引了委员长的目光。

杨校长告诉委员长,这是南邮“智慧校园”的系统平台,在这里,全校3万师生员工可以轻松地进行教学、科研、管理、生活、财务等相关活动。

这时,旁边的电视上出现了一段实时视频:宽广的林荫道上,学生三三两两地从镜头前走过,路两旁的香樟翠绿欲滴,空气中仿佛还弥漫淡淡暗香。

“这是在南京,是我们南邮校园里的一段实时画面。

”杨校长告诉委员长。

循着两位校长的介绍,委员长先后浏览了南邮的太湖蓝藻检测传感网系统、动物溯源平台、电网检测平台、卫生医疗监控平台等,不时地点头称许。

基于OBE理论的教学规范化研究与实践

基于OBE理论的教学规范化研究与实践

第18卷第7期2019年7月软件导刊・教育技术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Vol.l8No.7Jul.2019基于OBE理论的教学规范化研究与实践周梅(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学院,江苏南京210003)摘要:教学规范化程度对教学质量结果有着关键性影响。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从教学产出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估,对传统的教学规范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针对新进教师,基于ONE理论建立了具有一定规范化程度、科学合理的教学规范。

从岗前培训、授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考核等阶段进行了规范化探索,为基于ONE理念的教学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成果导向理论;教学规范化;教学效果评估;教学质量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9)07-0006-030引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对高等教育提出了4个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等。

其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其它两个要求提供了基础,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满足未来发展需求,工程技术类专项人才的培养水平必须更上一个台阶&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先进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规范成为必然&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Nased Education,ONE)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1981年由Spady等提出后,很快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认可,并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ONE指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所取得的学习成果(Learning Out­comes),是学生通过某一阶段学习后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

学习成果代表了一种能力结构,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

课程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果取得的成效&为此,规范教学过程,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已引起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君副研究员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三牌楼校区科技楼1608
76
4月13日18:30
自动识别技术与应用
张载龙教授
物联网学院
仙林校区教2-201
77
4月13日18:30
电磁场的应用和原理
张明教授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仙林校区教2-210
78
4月13日18:30
德国新媒体互动艺术
陈媛媛讲师、双硕士
传媒与艺术学院
仙林校区教4-608
现代通信技术
杨宜镇高级研究员
(华为南研所)
物联网学院
仙林校区教2-300
35
4月10日18:30
美国数字媒体学科的发展
霍智勇副教授
传媒与艺术学院
仙林校区教4-608
36
4月10日18:30
休闲:工作、生活的新中心
魏莉教授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仙林校区教3-302
37
4月11日09:30
对未来电网形态的若干思考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三牌楼校区科学会堂一楼报告厅
61
4月12日14:00
中介语音系学激进的中间道路
杨军教授
外国语学院
仙林校区教3六楼语音12室
62
4月12日15:00
GPU并行计算及应用
葛军博士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三牌楼校区科技楼208
63
4月12日15:00
主观质量友好的视频编码技术研究进展
崔子冠博士
12
4月6日14:00
虚拟化网络
龚俭主任
(CERNET华东北地区网络中心)
计算机学院
仙林校区行政楼一楼报告厅
13
4月6日14:00
RFID的现状与未来
黄丽亚副教授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仙林校区教2-210
14
4月6日14:00
物联网与社会发展
许和隆教授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
15
4月6日19:00
79
4月14日08:00
三网融合与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卢官明教授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三牌楼教学主楼教东201
80
4月14日19:00
电信市场的拓展与渠道管理
曹雯霞高级工程师
(南京电信公司)
经济与管理学院
仙林校区圆楼会议室
81
4月15日10:00
基于贝叶斯准则的结构和参数可调节的混合模型的理论及应用
魏昕博士
卢捍华教授
物联网学院
仙林校区教2-201
44
4月11日14:00
捕食被捕食系统的动力学行为
韩欣利博士
理学院
仙林校区教2-501
45
4月11日14:00
如何做“最美中国人”——话慈善意识进校园
唐湘宁副教授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会议室
46
4月11日14:00
五四时期的上海总商会
熊玉文副教授
Sunan Han教授
海外教育学院
仙林校区教1-302
58
4月12日09:00
无线资源调度方法和自组织机理研究
朱晓荣副教授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三牌楼校区科技楼1608
59
4月12日09:30
光纤光栅与应用
黄勇林教授
光电工程学院
仙林校区教5-307
60
4月12日14:00
基于内容的音乐信息检索
邵曦副教授
三牌楼校区科技楼1808
30
4月10日14:00
认证技术在信息安全中的应用研究
王少辉博士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
仙林校区行政北楼504
31
4月10日14:30
组合编码综述(Combinatorial codes--A survey)
葛根年教授
(浙江大学)
理学院
仙林校区教2-501
32
4月10日15:00
云计算学术讲座
付雄副教授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
仙林校区行政南楼456
53
4月11日15:30
自适应RKDG方法
朱洪强博士
理学院
仙林校区教2-501
54
4月11日18:30
僵尸网络研究与进展
陈伟副教授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
仙林校区行政楼一楼报告厅
55
4月11日18:30
死亡的哲学戏剧:从《论语》到苏格拉底的申辩
仙林校区行政北楼504
24
4月9日14:00
辨正风俗:渗透民间生活的中国传统社会教化
张雪蓉教授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仙林校区教2-308
25
4月9日14:30
关于大型电力系统研究方面
薛禹胜院士
(国家电网南瑞集团公司)
自动化学院
仙林校区行政楼一楼报告厅
26
4月9日18:30
无线可穿戴传感网络技术及应用
陈建新博士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维景国际大酒店
91
4月17日08:30
电磁辐射环境污染及其防护
曹伟教授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三牌楼教学主楼教东301
92
4月17日09:30
奥斯卡获奖影片的成功秘诀——《金陵十三钗》未获奖后的思考
沈国芳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仙林校区行政楼一楼报告厅
93
4月17日14:30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三牌楼校区科技楼208
82
4月15日14:00
雷电防护用大型地网瞬时信号模型
许锋教授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三牌楼校区科技楼712
83
4月15日18:30
影视特技中的视错觉
卢锋副教授
传媒与艺术学院
仙林校区教4-608
84
4月16日10:00
光学设计(一)
张辉总经理
(东利来光电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东南大学)
自动化学院
仙林校区行政楼一楼报告厅
21
4月9日14:00
通信网络仿真技术发展方向
王文鼐教授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三牌楼校区科技楼208
22
4月9日14:00
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应用
周井泉教授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三牌楼校区科技楼712
23
4月9日14:00
结合应用的同态签名体制研究
王志伟博士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
仙林校区教2-100
27
4月10日10:00
室内可见光通信及其关键器件
王永进教授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三牌楼校区科技楼1712
28
4月10日14:00
量子纠缠纯化与浓缩
盛宇波博士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三牌楼校区科技楼1408
29
4月10日14:00
科研中的数学思维
薄亚明教授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
47
4月11日14:00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成功秘诀管窥
孙孝科教授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仙林校区教2-209
48
4月11日15:00
复杂电磁问题的精确建模与高效分析
胡云琴博士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三牌楼校区科技楼1608
49
4月11日15:00
增强现实(AR)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谢俊副研究员
自动化学院
仙林校区教5二楼会议室207(1)
38
4月11日13:30
大鼠睡眠脑电研究
王俊研究员
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
仙林校区教2-201
39
4月11日13:30
程序设计系列课程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朱立华副教授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
仙林校区行政楼北楼508
40
4月11日13:30
地理感知技术与隐私保护的研究进展
光电工程学院
仙林校区教5-307
85
4月16日10:00
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张长春博士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仙林校区教2-210
86
4月16日14:00
基于射线跟踪方法的电波传播特性研究
刘芫健副教授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三牌楼校区科技楼712
87
4月16日14:00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许建真教授
物联网学院
秦雷博士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三牌楼校区科技楼1308
70
4月13日10:00
产业发展对技术的引领和选择
丁铁骑副董事长
(中天科技集团公司)
光电工程学院
仙林校区教5-307
71
4月13日14:00
心音特征提取与身份识别
成谢锋教授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三牌楼校区科技楼712
72
4月13日14:00
科学工作流的建模、验证与执行技术研究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三牌楼校区科技楼1308
64
4月12日15:00
“帮助类”致使兼语结构的汉英对比
李炯英教授
外国语学院
仙林校区教3六楼语音12室
65
4月12日15:00
基于SPPs的新型光器件
蔡祥宝教授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仙林校区教2-210
66பைடு நூலகம்
4月12日15:00
高维信息处理与智能感知系统研究
金忠教授
云计算的隐私保护建模与检测
黄志球教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