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大自然中的(1)

合集下载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知识梳理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知识梳理

第四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一.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和消耗:(1)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动植物尸体腐烂。

(2)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2.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1)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其它还有甲烷等(2)温室效应的危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极地等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3)如何防止温室效应: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更多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大量植树造林,严禁乱砍乱伐。

二.二氧化碳的制取1.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一般不用硫酸)2.原理:CaCO3+2HCl CaCl2+CO2↑+H2O3.实验装置:(1)发生装置:实验室用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制取氧气的装置(固+液)(2)收集方法:因为CO2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又由于CO2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4.验满的方法:将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的火焰熄灭,则证明已集满CO2。

5.检验的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是CO2。

6.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7.有关药品选择(1)不用碳酸氢钠的原因是反应太快,不利于实验控制和气体收集;(2)不用稀硫酸与块状的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原因是: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形成沉淀,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表面,阻碍反应进一步进行。

但是,可以用稀硫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粉末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3)不用浓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是因为浓盐酸易挥发,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HCl气体而不纯。

三.二氧化碳的性质1.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二氧化碳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固体CO2俗称干冰。

干冰升华吸热,常用作人工降雨,制造舞台云雾效果,和用做制冷剂。

2.化学性质:(1)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无毒。

大自然中的动物奇迹

大自然中的动物奇迹

大自然中的动物奇迹大自然是一个充满奇迹和神秘的地方,动物世界尤为精彩。

在这个天然剧院中,许多动物展示着他们独一无二的本领和令人惊叹的能力。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个大自然中的动物奇迹。

第一节:鸟类中的飞行专家在大自然中,鸟类是天空的统治者,他们以出色的飞行技巧而闻名。

猛禽是其中的佼佼者,如鹰和隼。

他们拥有锋利的视力和强壮的翅膀,能够高速俯冲捕食。

另外,小巧而美丽的蜂鸟也是飞行高手。

他们的翅膀每分钟可以拍击上百次,悬停和倒退都成为了他们平常的活动。

第二节:海洋中的游弋者大自然中的动物奇迹不仅出现在陆地上,也存在于海洋中。

鲸鱼是海洋中的霸主,其中最为壮观的是蓝鲸。

蓝鲸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可以长达30米,重达200多吨。

虽然巨大,但它们却是耐力游泳者,每年数千公里的迁徙是他们的壮举。

此外,深海中还有闪电般的热带鱼,并且具有梦幻般的鱼群。

第三节:陆地上的奇妙建筑师在大自然中,有些动物以其独特的工程能力而著称。

例如,比弗市的海狸,他们用水中的树枝和泥浆建造坚固的水坝和巢穴,以适应水生生活。

此外,蚁群也展示了惊人的建筑技巧,他们可以在地下构建复杂的巢穴系统,用来储存食物和繁殖后代。

第四节:捕食者中的猎手动物世界中,有些捕食者凭借着出色的狩猎技巧在猎物中独树一帜。

例如,豹子是陆地上的隐秘杀手,他们擅长于潜行和攀爬。

他们用强大的肌肉和敏锐的听觉猎取小型动物。

另一个令人赞叹的捕食者是大白鲨,它们有超凡的嗅觉,即使在数公里外依然能够察觉到血腥味道。

他们锋利的牙齿成为了海洋中的霸主。

第五节:繁殖中的家庭策划者大自然中的动物奇迹还可以在繁殖过程中看到。

例如,企鹅以他们独特的方式繁殖。

雄性和雌性企鹅会轮流孵卵,当雄性孵化时,雌性则负责觅食。

他们为了保护即将孵化的蛋,组成了密集的群体,以抵御严寒和捕食者。

此外,螳螂也以其奇特的繁殖方式而闻名。

雌性螳螂在交配后会吃掉雄性,以获取更多的营养来繁殖后代。

结语大自然中的动物奇迹无处不在,无论是飞行高手还是捕食猎手,每种动物都有其独特的本领和技巧。

二氧化碳知识梳理

二氧化碳知识梳理

第四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知识梳理1.二氧化碳的循环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1)二氧化碳的生成和消耗:人和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都产生二氧化碳。

而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主要依靠绿色植物的_______以及水和矿物质对二氧化碳的溶解。

(2)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及危害:人口增多、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量森林遭到破坏,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引起了______________。

(3)控制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或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等。

答案:(1)光合作用(2)温室效应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1)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首先要研究气体实验室制取的化学反应原理,即选择合适的反应物和反应条件(如常温、加热、加催化剂等),还要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并需研究如何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的气体。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用的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如图4-13:图4-13(4)CO2的收集:CO2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一般只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气体。

收集气体时,导气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以排尽集气瓶中的空气,使收集到的气体纯度较高。

(5)CO2气体的验证①检验方法:将生成的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为CO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②验满的方法: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要伸入瓶内),如果木条立即熄灭,则CO2气体已集满。

(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一般步骤为:①按要求连接好仪器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向反应器中装入大理石④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⑤收集气体⑥验满答案:(2)CaCO3+2HCl====CaCl2+H2O+CO2↑3.CO2的性质(1)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奇妙的大自然教案

奇妙的大自然教案

奇妙的大自然教案第一节:引言大自然是我们的宝库,她不仅给予我们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资源,还教会了我们无数的知识和经验。

本教案旨在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大自然,并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保护大自然的习惯。

第二节:目标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1. 描述大自然的美丽和优势;2. 观察和记录大自然中的生物和事物;3. 认识并尊重大自然的生态系统;4. 尝试保护和拯救大自然。

第三节:活动1 - 大自然的美丽1. 观看大自然的照片和视频,让学生描述自己眼中的大自然之美。

2. 提供一些诗歌或歌曲,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意。

3. 组织户外活动,例如郊游或野餐,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活动2 - 探索大自然1.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大自然观察活动,在此期间,鼓励他们观察、记录大自然中的生物和事物。

2. 将他们的观察结果组织成小组展示,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大自然中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五节:活动3 - 保护大自然1. 鼓励学生思考自己如何保护大自然,例如节约用水、分类垃圾等。

2.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境保护活动,例如植树造林或清洁公园。

3. 鼓励学生与家人分享他们关于大自然保护的想法和行动,以扩大环保意识的影响力。

第六节: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和活动,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优势,还懂得了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希望他们能将这些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成为积极的环境保护者。

结尾大自然众多的奇迹和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通过这个奇妙的大自然教案,学生们将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大自然,并学到如何保护和拯救她。

希望他们能将爱与热爱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共同努力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 大自然。

(以上为一份供参考的教案格式,具体的内容和活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案设计---公开课教案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案设计---公开课教案

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大湖中学樊福妲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评价实验能力.
2、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个
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描述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难点:说出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小组合作讨论法、观察法、分析法等
四、课时:一课时授课时间:2016。

12.1 授课班级:大湖中学八年级(4)班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二、使人和动物患病细菌
真菌
三、与动植物共生
七、教学反思:。

大自然探索教案

大自然探索教案

大自然探索教案第一节:引言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大自然的各种奇观和秘密吸引着人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一套适用于学生的大自然探索教案,旨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和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第二节: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大自然的基本概念、生物多样性、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对大自然的影响。

同时,学生还将培养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地认识和保护大自然。

第三节:教学内容1. 大自然的基本概念:介绍自然界的构成要素,包括物质、能量、空间等,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2. 生物多样性:介绍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种类,展示大自然中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自然界的相互关系: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观察,教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各个元素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如食物链、气候变化等。

4. 人类对大自然的影响:介绍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人类对大自然的负面影响。

第四节:教学方法1. 观察实验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项目研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项目研究,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大自然的探索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故事讲解法:通过讲述与大自然相关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加深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

第五节:教学资源1. 图书与参考书籍: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和深入了解大自然。

2. 视频与影片:选取一些与大自然相关的视频和影片,通过视觉和声音的感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动物园等地,让他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美丽。

第六节: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引导他们认识到大自然中的各种奇妙现象。

2. 激发兴趣:利用故事、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深入了解和探索大自然。

鲁教版九年级第四单元《第四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PPT课件(方案一)

鲁教版九年级第四单元《第四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PPT课件(方案一)
第四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DAZIRANZHONGDEERYANGHUATAN
实验设计
SHIYANSHEJI
你能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比较 二氧化碳与空气的密度大小吗?
石蕊试液简介:
它是一种能变色的指示剂,遇 酸变红,遇碱变蓝,它的本色是 紫色。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成分的探究
猜想与假设:(1)未变→有二氧化碳 (2)改变→反应后生成碳酸 设计实验: (1)向该液体中滴入石蕊试液 (2)向蒸馏水中滴入石蕊试液 进行实验: 动手操作 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水和二氧化碳 解释与结论: 仍然存在,同时又有碳酸生成,是碳 酸使石蕊变红
化学方程式
CO2+ H2O=H2CO3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生成碳酸
碳酸不稳定,容易 分解成二氧化碳和 水
H2CO3= H2O+ CO2 ↑
溶洞形成原理
CaCO3 +H2O+ CO2 =Ca(HCO3)2 Ca(HCO3)2= CaCO3↓ +H2O+ CO2 ↑
动植物的
溶解并生成石 灰石2
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原因,获得结论)
1、向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滴入2~3滴石蕊试液,振荡,观察 现象; 2、向盛有蒸馏水的试管中滴加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3、继续对红色液体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向二氧化碳的 水溶液中滴入 石蕊试液 对红色溶液加 热 紫色石蕊试液 变成红色 红色石蕊试 液变成紫色
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主要措施
Hale Waihona Puke (1)增强大自然的自身调节能力。如大量植树 造林、禁止森林乱砍滥伐等。 (2)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产生。如: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推广使 用清洁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氢能源等。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四节 生态系统教学实录1 新人教版 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四节 生态系统教学实录1 新人教版 教案

第四节生态系统教学实录教学目标的确定让学生学会通过调查、收集和整理各类生态系统的资料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通过分析课本中的资料,能选取多方面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通过收集、整理各类生态系统的资料和调查当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发展学生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组织课堂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分析交流等活动,增强学生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教材编者意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的情感,重在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

而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职责,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日常虽然对各个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联系有初步的认识,但学生逐个认识各个生态系统,难以从理性和深度上认识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认识生物圈就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因此学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课的难点。

课前准备(1)课前一周布置学生调查某某市常见的生态系统类型,调查身边生态系统的状况,了解破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全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分成7组,每组收集、整理一类生态系统的相关资料,组内分析、归纳其特点,以口头作文的形式进行表述,以备课堂交流。

(2)课前一周教师收集各类生态系统景观的图片或影像资料,配以音乐制成课件,用以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引入。

用powerpoint将各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和DDT污染全球的资料制成课件,用以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思路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既与合作伙伴同心协力,又能独立地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思维和能力来解决问题。

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才能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本节课自始至终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和参与,让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通过分析、交流课前调查、收集的资料以及课本中的资源,自主进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信息,提高与他人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练习1
下图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有哪些错误? 为什么?请改正?
长颈漏斗没有 插入液面下 没有用向上排 空气法收集
出气导管太长, 伸入了液面下
课堂练习2

1 实验室用双 氧水制取氧气 B或 C , 的发生装置应选择___
B A
若用加热高锰酸钾来制取则
D C E
A , 收集装置应选择 选择___ D或E 。 ______ •2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 C 生装置应选择B ______ ,收集 D 。 装置应选择______
不能用.因为开始时生成微溶于水的硫 酸钙薄膜,附着在石灰石的表面,使它不 能接触到稀硫酸,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2、发生装置探究
1、反应物的状态 2、反应条件
反应物:固体和液体
A
B
固体
C 固体和液体 加热
反应条件:常温
加热
发生装置探究
比较下列几套装置:
简易装置
→ 便于加酸 → 控制反应
收集装置探究
1.是否可以用Na2CO3与稀盐酸 反应制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O2?
不能,因为Na2CO3与稀盐酸反应速 度太快,不易控制。
2.是否可以选用浓盐酸代替稀盐 酸呢?
不能,因为浓盐酸易挥发,使制得的二 氧化碳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氯化氢气体,导 致不纯。
药品 探究
3.是否可以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呢?
CaCO3 +H2SO4=CaSO4+H2O+CO2
(3)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实验室制取气体考虑 哪些因素?
反应原理 装置的选择 收集方法 检验方法等 气体的净化
你能归纳总结出实验室制取 想一想 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吗? 首先、需要研究实验室制法的原理,使用什 么药品(来源、价格如何)?什条件下,通过 什么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反应速率怎样?是 否易于控制?) 其次、需要研究实验室制取这种气体应采用 怎样的实验装置(由药品的状态及反应条件 等因素决定)?采取什么方法收集(由气体 的密度及溶解性等因素决定)? 再次、需要研究如何验证所制得的气体 就 是欲制气体?
第四节 大自然中的 二氧化碳
德阳五中
陈秀全
二 氧 化 碳 380 在 干 燥 空 360 气 中 的 体 340 积 分 数 ( 320 × 10-6)
一、二氧化碳的循环
红线:CO2含量实际月均数值 黑线:经过季节周期校正后的CO2含量月均数值
1960
1970
1980 1990 时间(年)
2000
2010
温 室 效 应
一、二氧化碳的循环
【探究讨论】
[活动天地6-6] 二氧化碳的循环
1.CO2的生成和消耗途径?
①_________ 化石燃料 的燃烧
②动植物的呼吸
③动植物尸体腐烂

产生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光合 作用 ①植物______

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2、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升高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化石燃料的大量开采及燃烧、森林的过 度砍伐、人口的急剧增长 3、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科学家普遍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
气体 气体
1、气体的密度与空气比较 2、气体能否溶于水
空气
空气
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大 且不和空气中 的成分反应
小资料:
向下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 且不和空气中 的成分反应
排水法 难溶或不易 溶于水
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能溶于水的 气体,且要与水反应;密度约为空气的1.5倍。
连接仪器
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原理的选择:
药品 探究
药品用量:
固体:粉末状取一药匙;块状取一块
液体:四分之一试管 现象:石灰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反应速率比较适中
CaCO3+2HCl=CaCl2+H2O+CO2
现象:反应剧烈,产生大量气泡,
Na2CO3+2HCl=2NaCl+H2O+CO2
思考 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 ,使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海 ___________
水上涨,部分沿海城市、岛屿与低洼地区面临被海
水淹没的危险。
4、分析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思考: 如何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以控制日益严重的温室 效应? 提示: 提倡低碳生活,尽量减少CO2的排放 (1)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2)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
F
3.(2014年南通市)下列实验中,仪器和用品的选择不合 理的是( C )
A.收集CO2气体——⑥⑦⑧ B.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O2—⑦⑧⑨ C.用H2O2溶液和MnO2制O2——①② D.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CO2——③④⑤
4、(2013年山西省)在实验室中,同学们用如下装置 制取纯净的C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查阅资料]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吸收HCl而不吸收CO2
6.(2011年德阳市)有下列装置,其中A是气体发生 装置,B、C、D、E是气体收集装置,E还可作气体的 净化装置(E装置有多个备用)。
(1)当用大理石和盐酸制取CO2时,选取的收集装置是 (填“B”或“C”或“D”) ;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 C CO2,首先在E装置中注入足量的 NaOH溶液来除去HCl, 你认为该方法是否恰当并说明理 不恰当,因CO2也会被除去 由 ,然后在另一个E装置中注入 除去水蒸气 浓硫酸,其作用是 。 MnO2 (2)当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时, A中发 2H2O2=====2H 2O+O2↑ 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a与c相 注满水或倒立 连来收集氧气,还需将装置E 。
A.①中固体反应物也可用Na2CO3代替 B.③中没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CO2气体中已经不 混有HCl气体 C.④中浓H2SO4的作用是吸收CO2气体中混有的H2O D.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在⑤中的集气瓶中,可以检验 集气瓶是否收集满CO2
5、(2013年德阳市)请根据下列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为 锥形瓶 ;②为 水槽 。 (2)若用上述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则A中发生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为 CaCO3 + 2HCl = CaCl2 + CO2↑ + H2O 。容 易要制取和收 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其装置接口 的连接顺序是(用接口字母顺序从左至右连接)→ a→c→b→g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查气密性
加大理石
加稀盐酸
收集气体
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3、二氧化碳的净化
(1)实验室方法制得的二氧化碳可能含有的杂 质有:HCl气体 和 水蒸气 (2)选择除杂质的试剂: 用 浓H2SO4 来除水蒸气;用NaHCO3溶液 来除HCl气体 ,不能使用NaOH溶液。 (3)选用的装置:
除杂顺序:先除HCl气体, 后除水蒸气 气体进出:长进短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