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艾滋病相关瘙痒性丘疹性皮疹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合集下载

艾滋病皮肤瘙痒症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探讨

艾滋病皮肤瘙痒症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探讨

艾滋病皮肤瘙痒症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探讨标签:艾滋病;皮膚瘙痒症;病因病机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以免疫缺陷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进展性传染病。

艾滋病患者中,最常见、最易反复发作的症状之一便是皮肤瘙痒。

皮肤黏膜是艾滋病侵袭的主要部位之一,全球HIV感染者基本都出现皮肤瘙痒症状[1],在我国HIV相关皮肤瘙痒症也较常见[2],几乎所有艾滋病患者在HIV感染的不同时期都经历过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相关皮肤疾病的困扰,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一些患者甚至因过度的搔抓可出现表皮剥脱性丘疹、炎症性色素沉着和瘢痕性结节,给患者造成了极大地痛苦,而中医药治疗本病以辨证施治为其特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在疗效上具有良好的前景。

笔者旨在探讨艾滋病皮肤瘙痒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依据。

1病因病机中医虽无艾滋病所致的皮肤病之称,但却有与皮肤瘙痒有关的病名,皮肤瘙痒症在祖国医学中称为痒风、风瘙痒。

早在《内经》就已有关“痒”的病因病机记载,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

”。

清代《外科证治全书·痒风》记载:“痒风遍身瘙痒,并无疥疮,搔之不止。

如《诸病源候论·风瘙痒候》云:“此由游风在于皮肤,逢寒则身体疼痛,遇热则瘙痒。

”又如《诸病源候论·风痒候》云:“邪气客于肌,则令肌肉虚,真气散去,又被寒搏皮肤,皮外发,腠理闭,毫毛淫,邪与卫气相搏,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寒则表虚,虚则邪气往来,故肉痒也。

凡痒之类,逢热则痒,逢寒则痛”。

然而,艾滋病皮肤瘙痒症与一般疾病的皮肤瘙痒症又有很大区别,皮肤瘙痒发于外,但其病因多由体内阴阳气血的偏盛与偏衰和脏腑之间机能活动的失调所致,之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段行武治疗艾滋病相关瘙痒性丘疹性皮疹经验介绍

段行武治疗艾滋病相关瘙痒性丘疹性皮疹经验介绍

7.6 7 1 6 .3 7 2
3 . 1 9 4
香丹注 射液 茵栀 黄注射 液 苦黄 注射 液
24 . 7
14 .3
刺五加 注射 液 脉络 宁注射 液 丹红 注射 液
参芪 扶正注 射 液 参 附注射 液 复方 苦参 注射 液
3.6 6 9 2.5 7 4
1 1 .2
可 , 淡 红 , 薄 白, 细 。上 方 去 酸 枣 仁 、牡 蛎 。继 服 1 舌 苔 脉 4剂 。 21 0 0年 1月 l 2日三 诊 :皮 疹 基 本 消 退 , 无瘙 痒 , 服 前 方 继
皮 疹很 快加 重, 泛发全身 。就诊时面部 、躯干、四肢散在分布
粟粒 、绿豆 大红色丘疹, 可见大 量抓 痕、结痂 。诉 瘙痒剧烈, 心烦 口渴, 睡眠 困难, 大便干, 小便黄, 舌红, 苔黄, 弦数 。 0 8 脉 2 0 年 1 2月查 c D 细胞 17个/ ,D 细胞 9 2个/ 。诊断为 8 c。 6

9 ・ 8
C n e o n o I o mat o o T M hi es J ur al f nf r in n C
Mar 2O 2 . 1 Vo1 9 o 3 .1 N
















参麦 注射 液
14 2 4 .2
丹参 注射 液
脉络 宁注 射液
舒血 宁注 射液
复方 苦参 注射 液
7 .9 0 7
6 .5 5 1 4 . 9 41 3 .7 3 8
3 .9 0 1

对艾滋病中医病因的认识

对艾滋病中医病因的认识

对艾滋病中医病因的认识
马冠军;董少群;杨宝华;杨淑芳;赵崇信;杨大勇;李超杰
【期刊名称】《中医学报》
【年(卷),期】2010(25)5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的中医病因和命名。

方法:分析艾滋病病因、致病特点。

结果:艾滋病符合湿邪治病的特点。

结论:艾滋病病因为外邪,宜命名为异湿。

【总页数】2页(P817-818)
【关键词】艾滋病;中医病因;异气;异湿
【作者】马冠军;董少群;杨宝华;杨淑芳;赵崇信;杨大勇;李超杰
【作者单位】尉氏县第三人民医院;尉氏县卫生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129.1
【相关文献】
1.中医学对艾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J], 王福彦
2.艾滋病中医病因的认识及存在的问题 [J], 刘成丽;张进宝
3.中医对艾滋病相关瘙痒性丘疹性皮疹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J], 谢正;蒋自强;李鹏宇;闫磊
4.中医对艾滋病病因病机认识进展概述 [J], 王志威;黄毅凌;黄碧玲;王巧玲;艾军
5.中医学对艾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J], 王福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艾滋病相关瘙痒的临床资料分析

艾滋病相关瘙痒的临床资料分析

医疗环境有关 。 中医疗法 的诊断治疗过程中对病 例的分类 较 为复杂 , 大致上皮肤表现 为轻度丘疹 的患者 , 被 归类于血虚 、 风燥 ;皮肤表现 为中重度 丘疹 的患者则被认 为多是脾 虚、湿
气 集 结 。在 张 彦 敏 的研 究 中 ,中医 治 疗 艾 滋 病 相 关 丘 疹 、瘙 痒 的疗 效 较 好 ,且 副 作 用 较 小 , 患者 的 生 活质 量 得 到 改 善 。 2 . 2临 床 研 究 作者调查 、 收集 了 1 2 6例表现 了相关瘙痒症状的艾滋病 患者 的相关 治疗信 息。其 中患者年龄最 小的 2 1岁,年龄岁 大的 5 1岁 ,总体样本集中于青壮年人群,男女患者 比例为 1 . 2 5 :1 。患者感染 H I V的原 因各不相 同,血液传播 ( 输 血、 静脉 吸毒 ) 、性传播均有 。感染 时间、确诊 时间从半年到四 年不等 。患者的瘙痒 症状以轻度瘙痒和中度瘙痒为主,轻度
中 国科 技 期刊 数据 库 医药
艾滋病相关瘙痒 的临床 资料分 析
沈 垲 智 中 国人 民解 放军 第二 军 医大学
上海
2 0 0 4 3 3
摘要 :对 于艾滋病这一 综合征 的基 于并发症种 类的研 究 已取得较 大进展 ,但基 于症状 即辩症 分析 与治疗的研 究则方兴未艾。
本文对现有 的关于艾滋病引发相 关瘙痒症 的临床 资料 汇集并作 出分析 ,包括其诊 断与治疗方法、疗效 等。 关键词 :艾滋病 瘙痒 皮疹 治疗 中图分 类号:R 2 5 9 文 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1 6 7 1 — 5 8 3 7 ( 2 0 1 5 ) 1 1 — 0 2 6 7 - 0 2
1资料 与方 法 1 . 1研 究 背 景 瘙痒症是 艾滋病相 关皮肤病 中 ,最容 易发作 的症状 之 : 全球 几乎所有艾 滋病患者 都受到相 关皮肤瘙痒症 的 困 扰。 目前 ,对 于艾滋病所导致的皮肤 瘙瘁 的原因的病理学、 生理学研 究 尚不 能完 全 明确 多种 病 因与 艾滋 病皮肤瘙 痒之 间的对应关系 , 提 出的看法主要包括 H I V病毒导致 的皮肤瘙 痒 、 因为 H A R R T ( 鸡尾酒疗法) 导 致 的 皮 肤 瘙 痒 、C D 4 + 计 数 水 平较低导致的皮肤瘙痒等。 中医学对其病 因病机也做 出了相 关 探 讨 ,包 括 五 脏 失 调 、 外 感 风 邪 等 。 由于在艾滋病患者/ 感染者人群之外的一般人群 中,瘙 痒症也属于常见症状 , 故而在 临床诊断 时也经常发生误诊现 象。相关误诊主要包括 丘疹 性皮炎、神经性 皮炎等 。在这个 意义上,明确艾滋病相关瘙痒症 的诊断方法、诊 断过程显得 尤为有意义 。 此外 ,由于艾滋病相关瘙痒 的病 因并不完全 明 确 ,因此 需 要 对 相 关 诊 疗 案 例 作 出汇 集 ,以评 估 其 疗 法 与 疗 效。 1 . 2 研 究方法 查 阅近 十 年 来 国 内外 关 于 艾 滋 病 相 关 瘙 痒 症 状 的 相 关 文 献 与 数 据 ,包 括 症 状 ,诊 断 与 治疗 ;对 1 2 6例 艾 滋 病 患 者 的相关瘙痒症状进行调查 , 汇总其诊断过程与临床表现 , 并 对其治疗过程 的记录作 出汇总、分类、分析;使用 S P S S建 模, 对相关变量之 间的关系作 出统计学意义上 的分析 。 相关 变 量 主 要 包 括 :病 因 :H I V病 毒 ; 血 液 中 C D 4 + 计数的下降; 鸡尾酒疗法导致的副作用 ; 2讨论 2 . 1 理论研 究 国内外为数众多的文献资料表明 , 艾滋病相关瘙痒 、 皮 疹患者 的皮肤表现 ( 皮肤损害) 的症状 与非艾滋 病患者 ( 其他 人群) 的皮肤损 害状况相似 。通常患者 的皮肤表面 出现大小 从芒刺至米粒大的丘疹 ; 丘疹可增大为黄豆大小 ,自皮肤表 面隆起 ,形成结节 。结节 的顶 端通 常可见明显角质化 ,颜色 从暗红色直至灰褐色不等 。 结节表面通常 因瘙痒而被 患者 多 次搔抓 ,形成血痂 。结节可在全身范围内的皮肤 上发作。患 者H I V抗体的初步筛查与确证试验 ( 酶联法/ e l i s a发光,六 周一 三 个月) 均 为 阳性 ( + ) 。部 分 病 例 因 奇 痒 难 忍 从 而 剧 烈 瘙 抓 ,导 致 丘 疹 / 结 节 破 裂 乃 至 感 染 ,形 成 局 部 组 织 的糜 烂 , 可见黄色组织液流 出。 广西壮族 自治区报告 了两例艾滋病相关瘙痒、 皮疹患者 的误诊现象 ( 都 安,2 0 1 4 ) ;四川省报 告了 9例误诊现象 ,在 其他地区也有报道误诊 。 初步估计实 际上 的误诊现象较报道 的数 量为 多 ,但 大部 分均 能在诊 断后 复查时 发现 ( 参 见下 章) 。在 广 西 都 安报 道 的 误 诊 病 例 中, 其 初 诊 结 果 为 痒 疹 和 神经性皮炎 ;在病例复查 时怀疑 H I V ( + ) ,此后均确诊 。这 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 了上述结论 , 即艾滋病相关 的瘙痒症与 非相关瘙痒症的症状类似 。 国内外对 于艾滋病 相关瘙痒 症状 的治疗 多使用传 统方 法,少部分使用替代疗法 ; 此外 国内亦有为数不少 的治疗机 构 与 患 者 选 择 中医 疗 法 对 其 进 行 治 疗 。 传 统 疗 法 多 为 对 症 治 疗 ,即 针 对 瘙 痒 症 状 的 直 接 形 成 原 因 ( 组织胺等) ,给 予 抗 组 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啶 、脱梭基氯雷他定 、甲氧溴 苯酰胺等 ;或使用糖皮质激 素,如地塞米松 、倍氯米松等进 行治疗 。在报 道中,此类 治疗方法 多较 为有效 。在 四川大学 的一次研究中 ,其直接起效 的统计数据为 7 0 % ,而疗效较差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中医学认为,皮肤病是由内脏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在治疗皮肤病时,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

一、辨证分型1. 湿热型:皮肤疹子多为红色、疼痒明显,伴有湿热感。

常见于湿热内蕴、脾胃功能不佳的人群。

2. 风热型:皮肤疹子呈红丘疹、丘疹疹、斑丘疹等形态,伴有灼热感。

多见于外感风热、风热袭表的患者。

3. 血热型:皮肤疹子鲜红或紫红色,伴有疼痛灼热感,易结痂溃疡。

常出现于热毒郁结、血燥内生者。

4. 湿热燥损型:皮肤痒痛、干燥脱屑,常见于湿热燥热互结之人。

5. 血瘀型:皮肤紫斑、紫红色斑块,伴有疼痛灰暗感。

常见于外伤或瘀血内停者。

6. 气滞型:皮肤呈现瘀阻紫癜、疼痛拒按等现象,常见于情志不畅、气血不畅的人群。

二、治疗原则1. 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血热、风热等类型的皮肤病,常用草药有黄连、连翘、地黄等。

2. 润燥祛湿:适用于湿热、湿热燥损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萆薢、苦参、石膏等。

3. 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气滞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川芎、当归、赤芍等。

4. 理气祛风:适用于气滞、风热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柴胡、白芷、羌活等。

5. 温阳散寒:适用于阳虚、湿寒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肉桂、补骨脂、防风等。

三、常用草药1. 金银花: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型、风热型皮肤病。

2. 茯苓:利湿化痰,适用于湿热型、湿热燥损型皮肤病。

3. 当归: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型皮肤病。

4. 川芎:舒筋活络,适用于气滞型皮肤病。

5. 炮姜:温阳祛寒,适用于阳虚型皮肤病。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皮肤病注重辨证施治,根据病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同时,草药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特点,对于一些慢性反复发作的皮肤病尤为适用。

祝愿广大患者早日康复健康!。

艾滋病中医病因的认识及存在的问题

艾滋病中医病因的认识及存在的问题

量的影响[] 上海 中医药杂志 ,0 7 4 () 1 . J. 2 0 ,1 9 :5
[6 张 奉 学 , 文 娣 .中药 艾可 清 体外 抑 制 猴 免 疫 缺 陷 病 毒 活 性 的 观 1] 邓 察 [] 广 州 中医 药 大 学 学 报 ,9 9 1 ( ) 1 7 J. 1 9 ,6 2 ;2 .
( ma Hu nI mmu o f - c nyVi s 。艾 滋 病 被 称 为 “ 世 纪 n di i c r ) c e u 后 的瘟 疫 ”也 被 称 为 “ 级 癌 症 ” “ 纪 杀 手 ” 早 在 上 个 世 纪 , 超 和 世 , 八 十年 代 就 发 现 了 这 种 病 毒 , 经 两 个 世 纪 的 科 学 研 究 至 今 历
考 [] 中华 中医药杂志 ,0 7 2 ( ) 2 9 6 . J. 2 0 ,2 5 :5  ̄2 1 [ 4 危剑安 , 2] 孙利民 , 王健 .中医药治疗 艾滋病 临床技术方 案 ( 试行 ) [ . A] 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 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0 6 20.
[ 5 徐 立 然 .益 爱康 胶囊 治疗 HI 病 毒 感 染 和艾 滋 病 ( D ) 6 2] V AI S 1 0例
RNA e e n t s o it nwih o h rma k r n ie s r — lv la d isa s cai t t e r e sa dds a ep o o
g e so n l n e r DS— f e o s x a n AI r s i n i o g t r n AI r e h mo e u lme . DS, 9 7 19,
C 、 D T细胞上的表达变化[]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 学杂 D4 C 8 J.

从中医角度看艾滋病症状期的病因病机

从中医角度看艾滋病症状期的病因病机

从中医角度看艾滋病症状期的病因病机发表时间:2016-04-15T10:38:12.05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2期供稿作者:李靖郑萌欧小香王军文[导读] 湖南省新开铺强制隔离戒毒所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本文就从中医角度看艾滋病症状期的病因病机展开具体的阐述。

1.湖南省新开铺强制隔离戒毒所医院湖南长沙 410009;2.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 410007摘要:艾滋病与一般病症不同,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该类病症会逐步的削减人体的免疫力,每年全球因艾滋病引发的死亡率都非常的高,因而长期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现阶段的艾滋病患者中尤以年轻群体居多,该群体的性生活无规律,且作息时间混乱,HIV病症会在人体内潜伏较长的时间,并引发其他的并发症,各国的医护人员也对此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以下本文就从中医角度看艾滋病症状期的病因病机展开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中医角度;艾滋病;症状期;病因病机从中医医学典籍的翻阅我们可以得知,古代医学人员对于艾滋病也有较为全面的认知,与西医相比,中医的发展时间较为漫长,因此在艾滋病死亡率持续增涨的今天,站在中医角度进行艾滋病症状的分析也显得十分的必要。

与此同时,中医在各类疾病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如果可以将中医与西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必然可以为艾滋病患者的治疗提供有利的帮助。

实践证明,中医治疗下的成本较低,并且在治疗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可以进行推广及探讨。

一、中医对AIDS病因病机的认识1、艾毒的概念、致病机理及特性艾毒是一种能直接损伤人体元气,在机体内环境中分布很广且具有很强生命力和传染性的毒气。

艾毒可以通过营血精津液传播。

《难经·第十四难》说:“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彭勃教授认为元气是生命之本,元气禀受于先天,充养于后天,元气能激发脏腑功能,推动经脉之气运行,温煦机体,抗御病邪。

常见皮疹疾病的中医辨证与疗程评估

常见皮疹疾病的中医辨证与疗程评估

常见皮疹疾病的中医辨证与疗程评估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承载着多种功能。

然而,常常会有各种皮疹疾病困扰着人们的健康和美观。

在中医中,皮疹疾病被视为外感热邪或内证病理过程的一种表现。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皮疹疾病,并探讨中医辨证与疗程的评估。

一、湿疹湿疹是一种皮肤病,其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痒痛、有时伴有出水、渗出等症状。

中医认为,湿疹多由湿邪侵袭所致,脾胃功能失调也是其病因之一。

中医治疗湿疹主要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来改善症状。

针对湿疹不同表现类型,中医辨证可分为湿热型、湿寒型和湿燥型。

在治疗期间,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采用草药煎剂、外敷药物或针灸等方法进行治疗。

二、荨麻疹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过敏反应,其表现为皮肤出现红色或肿胀的斑块,伴有瘙痒等症状。

中医认为,荨麻疹多与外感风热或湿热邪气有关,也可能与脾胃虚弱导致的湿邪内生有关。

中医辨证可分为风热型、湿热型、肺热型和脾胃虚弱型等。

治疗荨麻疹时,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的草药煎剂、针灸以及适当调理饮食等方式来减轻症状。

三、牛皮癣牛皮癣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皮肤出现灰白色的斑块,有时伴有瘙痒和脱屑等不适。

中医认为,牛皮癣多由气血瘀阻、湿邪痰浊等病理因素引起,兼有肝肾不足等内证。

中医辨证可分为湿热痰浊型、气血瘀阻型和肝肾不足型等。

治疗牛皮癣时,中医通常采用中药煎剂、外敷药膏以及针灸等综合治疗方法,以改善气血循环,调理免疫功能。

四、银屑病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皮肤出现红斑、鳞屑和瘙痒等症状。

中医认为,银屑病多由热毒外邪或肝肾阴虚引起,气血循环不畅也是发病机制之一。

中医辨证可分为热毒蕴结型、肝肾阴虚型和气血不调型等。

治疗银屑病时,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滋阴养血的中药煎剂,结合中药外敷膏药以及针灸等方法进行治疗。

总结:中医对常见皮疹疾病的辨证与疗程评估是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理论的应用。

通过对患者的病史、症状、舌象和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中医师可以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对艾滋病相关瘙痒性丘疹性皮疹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作者:谢正蒋自强李鹏宇闫磊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第36期
[摘要] 经查阅古代文献并结合现代研究结果,著者发现艾滋病相关瘙痒性丘疹性皮疹(HIV-PPE)类似于古代文献中的粟疮、马疥。

它的主要病机为气血亏虚、湿热瘀阻,主要证型为血热生风、血虚风燥和脾虚湿蕴证。

著者主张根据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辨证施治。

[关键词] 艾滋病;痒疹;丘疹;病因病机;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1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c)-0014-02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破坏人体内的T细胞(尤其CD4细胞),引起免疫水平降低。

皮肤病是HIV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可能出现在HIV感染的整个过程中,甚至是首发表现[1-2]。

国内学者黄晓婕等[3]发现,艾滋病相关瘙痒性丘疹性皮疹(HIV-PPE)在HIV/AIDS中很常见,是艾滋病病情变化的指征性疾病之一。

何英等[4]调查100例艾滋病皮肤病患者发现,符合HIV-PPE诊断者占第1位(35例)。

目前为止,传统西医对于HIV-PPE的病因认识主要是昆虫、物理因素、情绪等,病机认识主要在于炎症因子的变化引起皮肤的炎症性改变,而传统的西医治疗(激素、光照、组胺抑制剂等)效果并不理想,有必要对祖国传统医学宝库进行挖掘,扩大治疗途径。

笔者就中医对艾滋病相关瘙痒性丘疹性皮疹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做一综述。

1 中医对HIV相关性痒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HIV-PPE患者皮肤皮疹泛发而迁延,瘙痒感强烈。

瘙痒可能发于全身各处皮肤,多发于四肢伸侧,尤其以下肢伸侧最为常见。

很多患者因剧烈的搔抓而出现皮肤瘢痕、苔藓化和皮肤色素沉着,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痛苦。

HIV-PPE早期的临床表现类似于祖国医学的“粟疮”。

李林[5]认为本病初起是由于火热内侵,伤及营血,合并风邪所致,起病较快,播散迅速,若久病不愈,可致血热生风和血虚风燥以致皮肤干燥坚实,很难消除。

古医文献中记载的“马疥”与HIV-PPE的后期病变极为相似。

《诸病源候论·疥候》有这样的记载:“马疥者,皮肉隐嶙,起作根蔗,搔之不知痛”。

赵炳南等[6]认为HIV-PPE的后期病变主要是湿热内蕴,又合并风邪,致湿邪和风邪兼夹,由于湿邪重浊易下行,因此HIV-PPE好发生于下肢。

张启平等[7]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邪毒长期耗伤正气,渐至气血两虚,认为HIV-PPE的疾病后期以及复发的病机在于气血亏虚、湿热瘀阻。

HIV无症状期所伴发PPE与艾滋病期伴发者比较,在病因病机上稍有不同。

郭建中等[8]认为无症状HIV感染者的PPE主要表现是机体免疫力刚开始受损,又感风邪,致痰热夹杂,痰热为致病之本。

2 中医对HIV相关性痒疹治疗的认识
中医认为HIV相关性痒疹主要有血虚风燥、血热生风和脾虚湿蕴证,其中以脾虚湿蕴证相对少见。

HIV-PPE(血虚风燥型)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损色淡,迁延,皮肤干燥,皮肤肥厚。

皮肤的干燥、肥厚甚至变性是HIV-PPE(血虚风燥型)的核心症状。

因此,养血祛燥应为HIV-PPE的基本治则。

刘和平等[9]、武晓春[10]运用养血润肤类中药治疗其他具有相似病机皮肤病的干燥、脱屑,取得较好疗效。

张润田等[11]利用养血润肤法治疗本病,也取得较好疗效。

养血润肤汤(当归、生地、赤白芍、鸡血藤、地骨皮、首乌、威灵仙、白蒺藜、钩藤)通过辨证施治发挥作用,能较好地改善HIV-PPE患者的中医症候,是治疗血虚风燥型HIV-PPE的适宜方剂。

中医认为HIV-PPE(血热生风型)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鲜红,瘙痒重,遇热甚,心烦口渴,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少色黄,脉滑数等。

《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痛疡疮,皆属于心。

”热扰心神则见心烦。

热入血引起血热,可见心烦口渴,大便干,小便黄。

血热则风动,风火流窜经络,则见灼热瘙痒难耐。

舌红苔薄黄,脉动弦滑数为血热生风之象。

黄世敬等[12]利用凉血解毒法治疗HIV-PPE(血热生风型),认为HIV-PPE(血热生风型)乃疫毒风邪入侵血液和经络,损伤卫气,可生热毒。

应用凉血解毒法治疗HIV-PPE(血热生风型),可表里兼顾,达方证合拍之效。

HIV-PPE(血热生风型)患者大多免疫功能差,气血亏虚,凉血解毒法使用药剂多为苦寒,若要久服应当以补气滋养之药剂相加减。

因此,现代中医认为具清热凉血、祛风止痒功效的凉血消风饮(生地、丹皮、赤芍、黄芩、银花、连翘、防风、牛蒡子、苦参、夏枯草、荆芥穗、生甘草)为治疗HIV-PPE(血热生风型)的适宜方剂。

综上所述,就其临床表现来看,HIV-PPE早期表现类似于祖国医学中的“粟疮”,而其病机在于风邪血热,致痒疹遍发,瘙痒剧烈,晚期表现类似于“马疥”,而其病机在于气血亏虚、湿热瘀阻,皮损交替致皮肤粗糙、变厚,甚至苔藓化。

根据中医辨证,可将HIV-PPE分为血虚风燥、血热生风和脾虚湿蕴等证型,主张结合经典方剂加减对症治疗,养血润肤汤和凉血消风饮分别对血虚风燥型和血热生风型HIV-PPE效果良好。

因此,在对HIV-PPE病因病机把握的基础上,辨证分型治疗HIV-PPE是符合祖国医学认识规律的。

[参考文献]
[1] Tschachler E,Bergstresser PR,Stingl G. HIV-related skin diseases[J].Lancet,1996,348:659-663.
[2] 高艳青,吴昊,黄晓婕,等. 河南、山西2164例经血传播H IV/AI DS患者的皮肤表现分析[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8,8(37):503-505.
[3] 黄晓婕,高艳青,汪习成,等. 对539例HIV感染者皮肤黏膜表现的临床分析[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6,27(6):707-711.
[4] 何英,徐立然,王丹妮. 100例艾滋病相关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6):5-7.
[5] 李林. 实用中医皮肤病学[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140-141. [6] 赵炳南,张志礼. 简明中医皮肤病学[M].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191.
[7] 张启平,尹以伦,孙广良,等. 中药治疗艾滋病皮疹体会[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11):17.
[8] 郭建中,何英,杨小平,等. 化痰凉血祛风法治疗无症状期HIV感染者痒疹样皮疹20例[J]. 中医研究,2010,23(2):34-35.
[9] 刘和平,孟凡颖. 自拟养血润肤汤治疗血燥型银屑病40例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5):66.
[10] 武晓春. 滋阴养血润肤汤治疗老年皮肤干燥疹痒症20例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2006,21(10):87.
[11] 张润田,段行武,伦文辉,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相关瘙痒性丘疹性皮疹临床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32(2):320-323.
[12] 黄世敬,曹惠云,游秀珍,等. 凉血解毒法治疗艾滋病相关皮肤病22例[J]. 中医杂志,2001,45(10):768.
(收稿日期:2012-11-15 本文编辑:陈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