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1
文言文一教师版

初一语文期末复习专题一:文言文(一)设计人:王亚娟、蒋燕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_家长签字________《赵普》1.解释加点词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手不释.卷私第..阖.户启箧.竟日..入流..处决..次日临政既.薨发.箧视之岸谷..虽.多忌克....龌龊..循默尝.奏荐某人补缀..乃.悟卒.用其人2.翻译句子。
①太祖常劝以读书。
②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③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④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⑤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⑥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⑦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3.用/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尝奏荐某人为某官4.本文主要写了关于赵普的两件事,表现了怎样的中心?5.“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补缀旧纸”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6.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诗文名句成语有很多,请写出两个。
7.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使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1)给下列句子停顿,每句一处①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②夜坐佛膝上③执策映长明灯读之④依僧寺以居(2)解释加点字词暮乃反.冕因去.(3)翻译句子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4)赵普和王冕两人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王冕是诸暨县的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晚上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王冕仍是这样。
王冕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去,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坐佛像前长明灯的亮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一)(12分)河之鱼①[宋]苏轼②,怒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
飞鸢过而攫之,磔其腹③而食之。
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至于磔腹而死,可悲也夫!(选自《苏东坡寓言选译》,张忠全编译,四川大学出版社) 【注释】①《河之鱼》为苏轼《二鱼说》中的一篇。
②鬣(liè):鱼类颌边的髫。
③磔(zhé):撕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3分)(1)飞鸢过而攫.之( ) (2)磔其腹而食.之( ) (3)好.游而不知止(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2分)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
3.下面这句话连用两个“怒”字。
请细细品味,说说“怒”字的表达效果。
(3分)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植鬣,怒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
4.苏轼写这个小故事,既“悼世之人”又“以自警”,你从文中获得了什么警示?(4分)(二)(12分)怒蛙说(节远)[南宋]陈傅良日有乌①,月有蛙②。
蛙与乌相遇,乌戏蛙曰:“若,脔③肉耳。
跃之高不咫尺焉能为哉!蛙曰:“吾已矣,若无靳④我!”乌曰:“若亦能怒邪?”蛙曰:“吾翘吾腹,翳⑤太阴之光;呀⑥吾颐,啖其壤;瞠吾目,列星不能辉,奚不能怒!若不吾信,月于望⑦,吾怒以示若。
”其望,月果无光。
他日,蛙遇乌曰:“曩吾怒,得毋惕乎?”乌曰:“若焉能惕我哉!吾振吾羽,翳太阳之光;肆吾咮⑧,啄其壤,徐以三足蹴之,天下不敢宁而居。
吾视若之怒,渺矣,奚以若惕为!若不吾信,月于朔,吾怒以示若。
”其朔,日果无光。
啬人⑨伐鼓,驰且走焉。
(《立斋先兰文集》) 【注释】①乌:古代神话传说,大阳中有三只脚的乌鸦。
②蛙:蟾蜍,古代神话传说,月亮上有蟾蜍。
③脔(lu án):切成块的肉。
④靳(jìn):嘲笑,侮辱。
⑤翳(yì):遮蔽。
⑥呀:张开。
⑦月于望:农历的每月十五那天,下文的“月于朔”就是农历的每月初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练《文言文阅读1》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练《文言文阅读1》关羽传(节选)建安五年,曹公①东征,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绍遣大将颜良攻白马②,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初,曹公壮③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④问之。
”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终不留,吾当立效⑤以报曹公乃去。
”辽以报曹公,曹公义之。
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
羽尽封⑥其所赐,拜书⑦告辞。
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注】①曹公:即曹操。
下文的“羽”和“绍”分别为关羽、袁绍。
②白马:地名。
③壮:赞许。
④情:人情,感情。
⑤效:功劳。
⑥封:封存。
⑦拜书:呈上书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曹公东.征( )(2)禽.羽以归( )(3)谓.张辽曰( )(4)曹公义.之( )2.下列各句与“无久留之意”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礼之.甚厚B.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C.不可背之.D.左右欲追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2)4.阅读上文,说说该文中的关羽是怎样的一个人。
关羽传(节选)1. (1)向东边,到东边;(2)同“擒”,捉住;(3)对……说;(4)认为……讲义气。
2. B(此项为助词,其他三项为代词。
)3. (1)曹操赞赏关羽的为人,但是发觉关羽没有久留之意。
(2)我一定要立功来报答曹公才会离开。
4.英勇善战,重义气。
【参考译文】建安五年,曹操东征,曹操活捉关羽而回,任命关羽为偏将军,待他非常客气。
袁绍派遣大将军颜良到白马进攻东郡太守刘延,关羽策马驰入千军万马之中刺杀颜良,袁绍的众多将领没有人能够抵挡他,于是解了白马之围。
当初,曹操佩服关羽的为人,而观察他的心情神态并无久留之意,对张辽说:“你凭私人感情去试着问问他。
”不久张辽询问关羽,关羽感叹地说:“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情义深厚,但是我受刘将军的深恩,发誓与他同生死,不能背弃他。
初一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题1

初一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题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狼蒲松龄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并驱如故________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③意暇甚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叙述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寥寥几笔就勾画出屠户处境的危急,扣人心弦。
B.面对贪婪的恶狼,屠户虽然感到恐惧,但是他不迁就退让,先“投以骨”,以争取更有利的斗争时机。
C.屠户“奔倚”在积薪之下,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前后受敌的处境。
D.第⑤段是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阐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最终也会被人的勇敢与智慧打败。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
鲁连②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③不如狐狸。
曹沫④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耨⑤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
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
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⑥首也哉!”孟尝君曰:“ 善。
高三文言复习第一课

文言文阅读1、概念:古汉语的实词,包括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和量词。
2、要求: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实词的通假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实词活用1、概念: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
2、要求:熟悉虚词,要能清楚判断虚词的意思(翻译)和用法(词性)。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①判断句②被动句③倒装句(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④省略句⑤固定句式★真题示例【10山东《申甫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道人濒.行濒:临近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客:寄居C.遽薄.京师薄:逼近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卒:步兵通“猝”,仓猝。
通假字:卒,通“猝”词类活用:客,名词做动词一词多义:薄、卒【09广东《宋史·李迪传》】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认为……奇特B.以章献起.于寒微出身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惩罚诛杀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延缓松弛词类活用:奇,意动用法一词多义:起、诛、弛【08广东《晋书•周访传》】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3分)A、因.家庐江寻阳焉于是、就,副词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趁机,介词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与.贼战,斩首数百跟,同,介词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来,用来,连词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又破之,奔于.临贺到,介词【08广东《晋书•周访传》】7、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B )(3分)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动词就任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代词他(怪罪他)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代词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倒装标志1、两个以上的虚词比较:意思和用法都相同才是完全相同,只要有一者不同都是不相同。
2、判断虚词常要结合句式。
【08广东《晋书•周访传》】(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高中会考复习之文言文1-20

会考复习检测文言文部分(一)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学常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
二、解释加点的词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2、辞.曰3、是.寡人之过.也4、许.之5、既.东封郑6、又欲肆.其西封7、舍郑以为东道主...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9、因.人之力而敝.之10、失其所与.11、秦伯说.12、乃.还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指出其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2、越国以鄙.远3、夜.缒而出4、与郑人盟.四、解释下列虚词的用法以1、以其无礼于晋2、越国以鄙远3、亡郑以陪邻4、舍郑以为东道主焉1、子亦有不利焉2、将焉取之3、焉用亡郑以陪邻之1、公从之2、臣之壮也3、是寡人之过也4、何厌之有其1、以其无礼于晋2、君知其难也3、吾其还也五、翻译句子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邻之厚,君之薄也。
荆轲刺秦王一、文学常识《荆轲刺秦王》选自《》,是一部体史书。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进兵北略.地2、微.太子言3、臣愿得谒.之4、诚.能得樊将军首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燕6、愿足下更.虑之7、顾.计不知所出耳8、而燕国见.陵.之耻;9、秦王必喜而善.见臣10、偏袒..扼腕11、血濡.缕12、人不敢与忤.视13、请.辞决矣14、持千金之资币.物15、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16、使使..以闻大王;17、荆轲顾.笑武阳18、愿大王少假借..之19、图穷.而匕(注音:)首见20、因.左手把秦王之袖21、以其所奉药囊提.轲22、乃引.其匕首提秦王23、被.八创.(注音);24、往.而不反.者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指出其词类活用1、函.封之2、樊於期乃前.曰3、使使以闻.大王4、群臣怪.之5、太子迟.之四、翻译句子: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2、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鸿门宴(一)一、文学常识《鸿门宴》选自《》,这本书是体史书,作者,是时期著名史学家。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潮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乙】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
其水尚崩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⑨颓垒,迄于下口。
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
(选自郦道元《孟门山》)【注】①经始:开始。
禹:治水的大禹。
②广:开阔。
③崇深:高深。
④捍:捍卫。
⑤深:深处。
悸:惊动。
魄:心魂。
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⑦浑洪:水势浩大。
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
⑧鼓:鼓荡。
山腾:像山腾起。
⑨浚(jùn)波:大的波浪。
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流驶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①略无阙处②哀转久绝③河中漱广④窥深悸魄(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3)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2.古文比较阅读,完成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八上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一) 2023年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含答案)

八上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 )(3)良.多趣味(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略无阙.处①沿溯.阻绝①素湍绿潭①属.引凄异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文章采用了对偶句式,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朝发白帝,暮到汉陵”等。
C.第三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者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没有上进心,不想学(意思相近即可)
• 1.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 A.初(当初) 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 (多事务) • 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博士(知识高深 的人) 辞(推托) • C.涉猎(粗略地阅读) 往事(历史) 过(到) • D.见事(认清事物) 及(到了……的时候) 非复(不再是)
(1)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表阻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对话 • 4.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_____ 来刻画人 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 直率、知错能改。 ____________ 睿智、关心下属 ;吕蒙是____________
情不自禁的赞叹的感情, • 5.鲁肃的话表现他____________ 也从侧面写出了____________ ;文末 吕蒙学有所成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____________”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 略的惊人长进。
• 5.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 哪几个阶段? • 答: 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
诗的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 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 了一个平庸的人。
• 6.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 其一,从乡邻的 “ ”;其二,从其 父的角度来看,“ ”;其三, 从方仲永本人来看 (引号内填 原文)
• 同行十二年”是否指木兰从军了十二年? 为什么?请找出类似的的诗句。
不是;表示多数;策勋十二转、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从这首诗中,你感到了木兰身上有哪些可 贵的品质?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请 举例说明。
勤劳、机智勇敢、忠孝两全、不慕荣利
; / 微信刷票 心情舒畅的他,立即又变得极为不满起来。好你个年氏,居然敢私下偷偷打探爷的喜好!哼,只怕你是机关算尽壹场空!别说你是这么 壹个惹爷厌烦的人,就算是最受爷宠爱的淑清,她能有几个胆子敢私自打探爷的喜好!小小年纪就这般诡计多端!幸亏今日这个宫宴, 让爷见识到了你的手段,否则指不定哪壹天,后院都火上房了,爷还不知道是被哪个诸人害惨的呢!冰凝主仆三人在爷刚壹进屋的时候 都极为规矩地行了请安礼,可是行礼之后过去很长壹段时间了,怎么还是听不到爷叫起的声音?爷没有叫起,三个人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而此时他的脑海中正信马由缰、海阔天空地任意驰骋,哪里还想得起来这里有三个人等着他的发话呢。这三个人的半蹲礼都行了有壹柱 香的功夫,他的思绪才算是重又飘回到这个房间,于是径直朝屋里走去,直接坐到了椅子上。吟雪偷眼望去,只见爷已经自己落了座, 心中更是拿不定主意:这是应该自行起身先去奉茶,还是继续蹲在这里等待爷的吩咐呢?正犹豫不决之间,忽然听到爷发话叫起。三个 人早就蹲得脚都有些发麻了,因此这壹声叫起,就像是特赦令壹样,吟雪迅速闪身去奉茶,月影则赶快扶丫鬟起身。第壹卷 第144章 预言当吟雪再次走进屋来,将茶盏轻轻地放到他面前的桌上,然后与另外两个人壹起垂首立在壹侧之后,他才抬起眼来,望了望眼前的 这主仆三人,壹派温顺恭良之态。因此他也没有再说壹句话,而是就着桌前的烛光,自顾自地看起书来。屋子里静悄悄地,除了他翻书 的声音,壹丁点儿声响也没有。那主仆三人壹见这个情形,心中自知大事不好,只是她们谁也猜想不出来,爷会从哪里下手。特别是吟 雪和月影,前些日子刚刚被罚了跪佛堂,切肤之痛、心有余悸,因此她们更是焦急万分:这壹次仍是她们两个奴才替丫鬟受过?还是真 如丫鬟刚刚所说的那样,就是轮,也要轮她这个主子的头上了?如果真是丫鬟的话,那么瘦弱的身子,哪儿遭得了这么大的罪呢?他哪 里是在看书,他这是在暗地里仔细地盘算着怎么惩治冰凝呢!今天这个黄毛丫头可是把他惹翻了,他早已经没有耐心再假借福晋之手, 他已经被气得怒不可遏,必须亲自出面才能壹解心中的愤怒。可是玉盈姑娘!那个“紧箍咒”又是壹个多么现实的问题!刚刚吟雪和月 影接到秦公公传的口信,说爷过壹会儿要来怡然居,两个人激动得几乎异口同声地对秦顺儿千恩万谢!这可是自新婚之后,王爷第壹次 踏进怡然居的院子。小心恭送走了秦公公,两人立即转身冲进屋里,兴奋地对冰凝说道:“丫鬟,丫鬟 ,太好了,太好了,爷马上要 过来了。”“爷要过来?爷壹过来,咱们怡然居可就是要大祸临头了!你们俩个赶快收拾收拾,千万不要被爷
• 2.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 么?(用原文回答) 涉猎 • 方法:______________ 见往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目的:_______________
• 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 语气? •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从此,指着事物让他作诗立刻就能完成,而且诗的文 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赞赏的地方。 完全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了。
• 3.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 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 •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 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正面:A B C D F 侧面:E
D( ) • 4.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 业”。 •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 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 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 使学”埋下伏笔。 •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 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
①对……感到诧异 ②写,题上 ③以宾客之礼对待 ④这里指作者死去的父亲
) )
• 2.翻译下列句子。 •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 者。 • ②泯然众人矣。
• 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项。(2分) ①策勋十二转( A)A.次 B.回 C.转动 ②赏赐百千强( C)A.多 B.大 C.有余 ③愿为市鞍马( B)A.市场 B.买 C.集市 ④愿驰千里足( A)A.希望 B.愿意 C.能
• 请翻译下列句子 •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有的凯旋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