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30《诗四首》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原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

原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

30.诗四首精彩开篇词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歌诗。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王维、李白和陈与义四位大诗人的心灵吧!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赏读《归园田居》《使至塞上》一、情境导入在《桃花源记》中,我们结识了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其实,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与陶渊明齐名的还有王维。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让人钦佩,被苏轼盛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更教人推崇。

这节课,我们将随陶渊明一起去观赏田园,随王维一起去观赏边塞风光。

二、自学指导1.朗读诗歌,圈点诗歌中生字词。

理荒秽.(huì) 荷.锄归(hè) 使至塞.上(sài)逢候骑..(hòu jì) 燕.然(yān)2.听老师朗诵诗歌,用“/”划分朗诵停顿。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大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衣沾不足..惜(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但.使愿无违(古义:只,只要;今义:表转折,但是)(2)一词多义长:道狭草木长(zhǎng 动词,生长)长河落日圆(cháng 形容词,与“短”相对,“长河”指的是黄河)4.作者陶渊明(365—427),东晋(朝代)著名诗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诗四首参考答案:*“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你怎么看待陶渊明的“愿”?这里指的是意愿,也就是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使至塞上》诗句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

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

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

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

“征蓬”喻诗人,是正比。

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不见草木,断绝行旅。

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

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

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

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

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

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

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30.诗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背诵默写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二、走进作者: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某某某某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X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某某祁县),迁至蒲州(今某某省永济)。

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

X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X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

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 诗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 诗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30 诗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30 诗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30 诗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30、诗四首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4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

检查背诵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 诗四首教案2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 诗四首教案2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诗四首[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渡某某送别》,指导学生自读《登某某楼》。

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学习两位著名的诗人李白的诗作《使至塞上》和陈与义的《登某某楼》。

二、师生共同赏读三、指导学生赏读《渡某某送别》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请一位同学介绍李白,并背诵李白的诗歌一二首。

教师补充: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

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

《渡某某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某某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某某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某某某某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2.教师X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3.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可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问题如下:(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

(2)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3)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学生四人为一组,小组内讨论交流,争取人人发言,然后各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某某时所见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某某,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

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0诗四首课题30 诗四首第教时1、认识四首诗有关的背景知识。

教课目的2、认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及语言风格。

3、认识掌握借景抒怀,情况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重、难点1、领会诗词的境界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3、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领会光景描绘中包含着的深沉的情思。

教课过程改正建议第一课时《归园田居》一、导入。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批颂扬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的诗篇。

他做过几任小官,41 岁那年辞官而归,此后住在乡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 岁逝世。

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

附加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依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崇高的节操,能够叫“私谥”。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况?(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断,时间当是阴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 锄草 ) 锄了多长时间?( 从“晨兴” 到“带月荷锄归” ,能够看出他干了一成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址,“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由i草长得旺盛,把地里的营养都汲取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行。

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本来的意思就是“起” ,“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消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 “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逝,只作污秽解) 。

第四句说归家已经是月儿初升之时。

“荷”,担、扛 ( 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

不用讲给学生听) 。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况。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 诗人的归程,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精品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精品教案新人教版

诗四首第一课时: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目标定向: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一、入境生趣。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

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

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

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自学生疑。

1、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2、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

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

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

“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

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诵读提示 :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4、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a.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某某楼。
①译文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某某楼。
b.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译文: 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二、师生共同赏读《使至塞上》
1.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某某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X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X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人经历仕途挫折之后,他逐渐发现了社会的不平。他晚年对社会的恶浊采取鄙视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皈依佛教,信奉禅理。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美的刻画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长江流过某某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颔联从正面描写。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渡某某送别》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请一位同学介绍李白,并背诵李白的诗歌一二首。
《渡某某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某某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某某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某某某某一带楚国故地游览。2.教师X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四首
什么顺序描绘的?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讨论明确: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诗中“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写景的。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2、赏析《登岳阳楼》其一: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洞庭之东江水西”这句诗写什么?怎么写的?
写岳阳楼之所在。

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

“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什么?有什么特点?
写举目所见。

“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颔联的风格有什么变化?“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怎样理解尾联中加线的词语?
“白头”: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故言。

“吊古”:不说“伤今”,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风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