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标本对凝血四项注意事项论文

合集下载

采集量、保存时间、溶血及离心时间与速度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

采集量、保存时间、溶血及离心时间与速度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

采集量、保存时间、溶血及离心时间与速度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目的:探讨采集量、保存时间、溶血及离心时间与速度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100例,均行凝血四项检测,分析不同采集量、保存时间、溶血及离心时间及速度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

结果:采集量2 ml标本的TT、APTT、PT均短于重新采集合格标本,FIB水平低于采集量合格标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室温内(20 ℃~25 ℃)保存4 h标本APTT明显长于2 h标本,TT 短于2 h标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标本的TT长于未溶血标本,APTT、PT短于未溶血标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 000 r/min 离心15 min与4 000 r/min离心5 min后,标本的FIB、TT、APTT、P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集量不合理、室温保存时间过长及标本溶血将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为较快获得临床检测结果可采用 4 000 r/min离心5 min替代3 000 r/min离心15 min。

标签:采集量;保存时间;溶血及离心时间;速度;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凝血四项检查是诊断血栓性或出血性疾病、疗效评估和术前预测凝血功能及抗凝血药物用量监测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其诊断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将对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造成直接影响[1]。

血凝的实验室检测不是分析某一中特定物质,而是监测一系列酶促反应终点,故其诊断结果易受凝血标本存储时间、采集量、离心时间、溶血等多种因素影响[2-3]。

因此,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异常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促进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及治疗准确性的提高。

基于此,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的100份血液标本展开研究,旨在探讨采集量、保存时间、溶血及离心时间与速度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为实验室检查凝血四项的质量控制提供指导,现报告如下。

如何预防标本凝血

如何预防标本凝血

如何预防标本凝血标本凝血是临床实验室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它会影响血液和其他生物样本的质量,进而影响后续的实验结果。

因此,预防标本凝血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预防标本凝血的方法。

一、合理采集标本1. 选择合适的采血针头针头的选择对标本凝血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较大口径的针头容易导致血压下降、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进而引起血液凝固。

因此,在采集血液标本时,应选择合适的针头。

2. 采血点的选择在采集血液标本时,应选择合适的采血点。

通常情况下,可以选择手臂内侧的肘窝静脉,这个位置的血管较为丰富,血流速度快。

采血时应避免在采血点周围过度压迫,以免局部血流不畅,导致血液凝固。

二、正确处理标本1. 适当倾斜标本管在采集血液标本后,应适当倾斜标本管。

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血液顺利流入管内,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空气进入管内,减少血液凝块形成的可能性。

2. 避免超量采集血液过量采集血液容易导致血管塌陷,进而刺激血栓形成。

因此,在采集血液标本时,应根据需要采集适量的血液。

3. 快速封闭标本管在采集血液标本后,尽快将标本管密封。

保持标本管密封可以防止外界空气的进入,减少血液凝块形成的风险。

4. 轻轻摇匀标本管在封闭标本管后,应轻轻摇匀标本管。

这样可以使抗凝剂充分混合,减少血液凝块的产生。

三、妥善保存标本1. 温度合适在标本采集后,应确保标本的储存温度在适当范围内。

一般来说,大部分血液标本应在2~8摄氏度的环境下储存。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导致血液凝块形成。

2. 避免震荡在储存标本时,应避免标本管的震荡。

过度震荡会刺激血液凝块的形成,因此标本管应妥善保存,避免受到外界的震荡。

3. 及时处理标本在取出已储存标本进行进一步实验之前,应及时处理标本。

如果标本长时间处于静置状态,会增加血液凝块的风险。

四、使用抗凝剂在采集血液标本时,可以使用一定量的抗凝剂。

抗凝剂可以阻止血液凝块的形成,从而保证标本的质量。

常用的抗凝剂包括乙二酸二钠、肝素等。

凝血四项检测分析前标本采集处理及影响因素

凝血四项检测分析前标本采集处理及影响因素
h的样 本 ,且 该 两组样 本的 以上 两方 面数据 组 问比较 均有 统计 学意 叉 1 0 mi n及 1 5 mi n的样 本 ,比较 有统 计 学意 义
验人 员必 须 高度 重视 。
<O . o 5 ) ; 离心 时间 5 m i n标 本其 P T 、A P T T检 测 值显著 小于 离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处 理 时 间 的血 液 样 本 :分 别 抽取 在 3 0 0 0 转/ 分 下离 心 处 理 5 、1 0 、
2 0 1 5年 4月第 1 3卷 第 1 O期

临床研究 ・ 2 0 9
凝血 四项检测分析前标 本采集处理及影响 因素
吴 园 园 窦 琳 南 黎 葛 廷 冯 东
( 河南省新 乡市第一人 民医院,河南 新 乡 4 5 3 0 0 0 )
【 摘 要 J 目的 考 察 凝血 四项检 测 分析前 标 本采 集处 理及 影响 因素 。方法 从 1 8 0 0份血 液 样 本检 测资料 中中 随机抽 取抽 血后 放 置 1 、2 、4 h
注 :与放 置2 h 样 本 纽对应指 标 比较 ,
<O . 0 5
步提高我院凝血四项的检测水平 ,笔者对近2 年内在我院接受过凝血
四项检查 的1 8 0 0 例 患者的检测 报告进行 了整理 统计与 回顾 分析 , 旨 在
探 讨标本 的采集处理 过程 中相 关影响 因素对凝 血四项检 测结果的具体
标 本放置时 间、离心时 间等 方面 因素均会对 凝血四项 的检 测结果产生
后严 格参 照说 明进行操 作与检测 。从该 1 8 0 0 份 样本 中进行 随机抽样 ,
并分别 从 以下 几方 面进行 检 测结果 考 察 :①不 同放 置 时间 的血 液 样 本 :分 别抽取获得 自抽血后 放置1 、2 、4 h 的样本各 8 0 份 ;②不 同离 心

静脉采血对凝血四项结果的影响

静脉采血对凝血四项结果的影响

静脉采血对凝血四项结果的影响作者:于淑玲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4期【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297-01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合称凝血四项,其作为凝血功能异常的筛查试验,在出血性疾病诊断、抗凝治疗监测、术前检查中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该试验对标本要求特殊,采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以探讨静脉采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和临床工作具有一定意义。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10年8月~2011年8月我院进行术前凝血四项检查中,其中一项以上异常,但经重新抽血复查为正常的标本200份。

均排除仪器和试剂因素。

1.2方法①观察血液标本是否凝固②观察血液标本中有无小凝块③观察血液标本量④观察血液标本中有无溶血和脂血等。

2结果:在200份标本中,血液凝固60份(占30%),有小凝块100份(占50%),采血量少32份(占16%),溶血和脂血8份(占4%)。

3讨论:近几年提出了PT、APTT测定的标准化[1],其内容包括样本的采集、样本的保存、试剂的标准化和报告方法等方面。

护理人员采集血液标本的过程,是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按要求采集标本,避免因检验结果异常延误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已成为当务之急。

3.1血液标本凝固与抗凝剂有关①抗凝剂加入试管中过少②从正在输液的静脉导管中抽血造成抗凝剂浓度降低③误用同种但不同浓度的抗凝剂,如血沉枸橼酸钠抗凝浓度为3.8%,凝血四项枸橼酸钠抗凝浓度为3.2%④注入血液标本量过多⑤枸橼酸钠是钙离子的快速螯合剂,能有效阻止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降解,并能稀释血液,所以应严格按1∶9比例抗凝。

抗凝剂过多是导致PT、APTT延长的重要原因[2]。

目前,预留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被广泛应用,对于降低护士的劳动强度、减少医源性感染、保证采样量准确等方面很有帮助⑥抗凝标本误用普通干燥试管。

血凝四项检测的应用实践及注意事项分析

血凝四项检测的应用实践及注意事项分析

血凝四项检测的应用实践及注意事项分析目的探讨血凝四项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与相关注意事项。

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住院肝病患者200例作为肝病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均运用德国BE Thrombolyzer 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以及配套试剂对我院住院患者的血凝四项检测,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及相关注意事项。

结果慢性迁延性肝炎组、慢性活动性肝炎组、肝炎后肝硬化组及重型肝炎组的PT、APTT及TT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而FIB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且重型肝炎组显著低于肝炎后肝硬化组(P<0.05),而急性肝炎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血凝四项检测对于肝病的诊断以及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影响血凝四项检测的因素并严格执行检测操作规程,能够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标签:血凝四项;实验室检验;注意事项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检测是临床判断机体凝血系统变化以及机体止血情况的重要指标,也是临床抗凝、溶栓治疗和术前必要检查项目[1]。

本研究分析了肝病患者的血凝四项检查结果,探讨了血凝四项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注意事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住院肝病患者200例作为肝病组,其中男124例,女76例,年龄25~62岁,平均(43.25±10.32)岁。

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0~65岁,平均(44.07±10.39)岁。

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采用德国BE Thrombolyzer 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以及配套试剂进行样本测定,均质控合格。

均在空腹状态下晨取空腹静脉血3ml,以3.8%的柠檬酸钠作为抗凝剂,与血液标本按照1:9的比例混匀8次以后,在2500r/min 转速下离心15min。

静脉采血对凝血四项结果的影响

静脉采血对凝血四项结果的影响

静脉采血对凝血四项结果的影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合称凝血四项,其作为凝血功能异常的筛查试验,在出血性疾病诊断、抗凝治疗监测、术前检查中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该试验对标本要求特殊,采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以探讨静脉采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和临床工作具有一定意义。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10年8月~2011年8月我院进行术前凝血四项检查中,其中一项以上异常,但经重新抽血复查为正常的标本200份。

均排除仪器和试剂因素。

1.2方法①观察血液标本是否凝固②观察血液标本中有无小凝块③观察血液标本量④观察血液标本中有无溶血和脂血等。

2结果:在200份标本中,血液凝固60份(占30%),有小凝块100份(占50%),采血量少32份(占16%),溶血和脂血8份(占4%)。

3讨论:近几年提出了pt、aptt测定的标准化[1],其内容包括样本的采集、样本的保存、试剂的标准化和报告方法等方面。

护理人员采集血液标本的过程,是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按要求采集标本,避免因检验结果异常延误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已成为当务之急。

3.1血液标本凝固与抗凝剂有关①抗凝剂加入试管中过少②从正在输液的静脉导管中抽血造成抗凝剂浓度降低③误用同种但不同浓度的抗凝剂,如血沉枸橼酸钠抗凝浓度为3.8%,凝血四项枸橼酸钠抗凝浓度为3.2%④注入血液标本量过多⑤枸橼酸钠是钙离子的快速螯合剂,能有效阻止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降解,并能稀释血液,所以应严格按1∶9比例抗凝。

抗凝剂过多是导致pt、aptt 延长的重要原因[2]。

目前,预留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被广泛应用,对于降低护士的劳动强度、减少医源性感染、保证采样量准确等方面很有帮助⑥抗凝标本误用普通干燥试管。

3.2血标本凝块与护士操作方法有关①抽血不顺利,时间过长,血液已经在空针里凝固②试管过多,先后注入顺序不对,最后注入抗凝管,造成血液在注射器里已经凝固,凝血试验标本应取第1管[3]③血液注入试管后未立即轻轻摇匀,使部分血液凝集④摇匀时间不够,使血标本未与抗凝剂充分混匀(但也不要猛摇,以防溶血)。

标本因素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

标本因素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

标本因素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目的:观察不同标本因素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2-3月1750份血液标本的凝血四项(PT、APTT、TT、FIB)结果,并探讨标本采集、保存、运送对凝血四项结果的影响。

结果:本讨论中1750份血液标本中出现错误结果的病例共有110份,占6.29%,其中血液采集过程出现错误85份;标本存储方法不正确导致存储过程中出现小凝血块17份;标本运送过程不正确导致结果错误8份。

通过调查出标本错误原因后,重新进行鉴定后结果与临床完全相符。

结论:严格的控制标本采集、保存及运送各过程的质量可以保证凝血四项结果的准确性。

标签:凝血四项;标本制备;血液凝固;标本因素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检验结果对临床诊断的提示作用越来越大,临床检验的结果与标本的采集、保存、运送都有极大关系,凝血四项是临床诊断中常用到的医学检验技术,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四项结果主要用于血栓性疾病的检测,为术前必查项目[1]。

同时也是服用阿司匹林等降脂等药物须检测的指标,为探讨标本的采集、保存、运送等因素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笔者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2-3月1750份血液标本的凝血四项(PT、APTT、TT、FIB)结果,并分析不同标本因素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2仪器及试剂一次性负压定量血凝管由广州阳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日本SYSMEX 公司的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

试剂为德林公司提供的配套凝血试剂。

1.3方法1.4统计学处理2结果3讨论凝血四项各指标对临床各种疾病的诊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凝血四项功能检查的准确性不断提高,为了提高临床检验结果对临床诊断的提示作用,需要尽量提高标本采集过程中的不正规操作对检验结果的影响[2-3]。

静脉采血过程中影响凝血四项结果因素分析

静脉采血过程中影响凝血四项结果因素分析

静脉采血过程中影响凝血四项结果因素分析发表时间:2016-08-08T09:15:35.3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2期作者:陈翠玲[导读] 做凝血四项的目的是在术前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有无缺陷,以事先有所准备,防止术中大出血而措手不及。

人体的止血功能十分重要。

陈翠玲(山西省侯马市人民医院山西临汾 043000)【摘要】凝血四项属于检验科临检检查项目之一,归属于血栓性疾病检查。

为手术前必查项目、血栓前检查项目及监控临床口服抗凝药物患者。

患者住院做手术前,医生总会要求患者取血做凝血4项检查,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

检查凝血四项是各手术科手术前必须进行检查项目之一。

【关键词】静脉采血;凝血四项;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44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2-0396-02 做凝血四项的目的是在术前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有无缺陷,以事先有所准备,防止术中大出血而措手不及。

人体的止血功能十分重要。

当人意外受伤流血时,止血功能迅速发挥作用,使血液凝固堵住伤口而止血,避免血液大量丢失。

当患者需要手术时,医师必须事先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如止血功能不健全,患者术中可能会大出血以至发生手术意外甚至死亡。

因此检查凝血四项是各手术科手术前必须进行检查项目之一。

1.临床资料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共采血化验凝血四项10018份,标本采集统一使用一次性的负压管(内加1:9的枸椽酸钠)。

采血量达1.8ml(或达到要求刻度)。

其中住院患者中一项以上异常234份,但经过重新采集正常标本234份化验后化验报告显示正常结果的达到3%,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如下(均排除化验仪器和试剂因素)。

2.原因分析2.1 静脉采血操作不当2.1.1在同一部位反复进行静脉穿刺针头在静脉内探来探去,采血不顺利易发生凝血或溶血影响检验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集标本对凝血四项分析的注意事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测定常用血栓与止血筛检实验,在临床上常用于病人手术前准备,抗凝剂用量的观察,出血性的疾病或血栓性疾病的初步诊断和疗效评估,是判断机体出血和凝血系统病理变化,手术前筛查凝血系临床药物冶疗和重要指标,但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较多。

因此,实验的标准化是检测结果的保证,因各实验室或同一实验不同方法测定都存在着差异。

为了得到准确和可靠的实验数据。

检测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

近几年国内不少专家提出了pt、aptt、fib、tt等凝血项目测定的标准化,其标准化包括标本的采集、样本的保存及处理、试剂的标准化、报告方法等各方面[1]。

为此,我们对部分常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1标本采集
1.1采集标本时,不宜长时间扎止血带,静脉穿刺最好一次成功,否则可能造成血管的损伤或组织因子进入血液,使凝血酶形成,加速血液凝固,从而影响凝血实验的凝固时间导致结果误差。

1.2抽血不胜利,血液与抗凝剂未充分混匀,血浆中可见微小凝血块,也可产生误差。

2抗凝比例
血量与抗凝剂比例不正确,也会使凝固时间延长或缩短,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减少,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显著延长,采集标本时加血液量应与管外的2ml定量指示处平衡,如果比例发生改变时将凝血时间造成延长或缩短,抽血后必须立即颠倒混匀,否则标本出现部分反应导致凝血因子消耗或激活以致凝固时间延长或缩短。

3离心速度
离心速度不同也会导致凝血结果异常,标本的溶血、脂血却会对凝血结果造成影响以3000g速度离心15min作为对照,实验发现标本离心5min、10min时pt、aptt缩短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而fib、tt结果影响无显著性。

当离心时间15min时,四组结果均无常影响。

说明离心时间对检测质量至关重要,若离心时较短,就不可能使标本达到乏血小板血浆的水平,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肯定会血浆凝固时间造成影响。

由于有医疗单位受设备条件限制,在检测时需将离心后的血浆从采血器具移至塑料测定杯中进行测定,转移血浆对结果是否存在影响呢?实验证明:血浆转移后所测得结果明显比用原采血器离心分离后直接上机检测的时间延长。

据文献报道血浆ph的改变是凝固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血浆从采血器中移出,由于标本定量减少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大,使co2更容从血浆溢出,从而使血浆ph升高,导致其凝固时间延长。

此外,测定杯的不光滑表面又会激活血液中的凝血因子。

致使测定前即已消耗掉了部分凝血因子。

这也可能是测定时间延长的原因之一。

4其它影响因素
标本采血时最好用第二管抗凝血,测定最好在采血后即刻完成。

因血液离体即开始变化,如在室温下放置超过2小时,易使凝血因子对热不稳定,随温度增高和放置时间延长凝血因子活性逐渐丧失,使pt、aptt测得凝固时间延长,tt缩短。

所以标本的存放和放置时间的长短对凝血因子的消耗而导致辞检验结果的不同。

目前,凝血实验已广泛应用到血栓与止血性疾病的诊断,冶疗疗效的观察及病人术前,术中也凝血倾向的监测等诸多方面,其实结果的准确性显著得到至关重要,我们通过实验得出,要保证凝血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做到检测方法的标准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检验科的操作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标本采集2小时内检测完成,不然,测定结果的不准确会导致临床诊断和治疗。

检验人员要持有以病人为中心的态度,准确的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检验数据。

参考文献
[1]康志荣.刘茂贤.邹爱民等血浆在不同条件下凝血试验结果
的影响.陕西医学检验1997、12(2)-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