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作业
遥感作业

1.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遥感图像解译(Imagery Interpretation):是从遥感图像上获取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即遥感图像理解(Remote Sensing Imagery Understanding)分为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解译。
遥感图像目标地物的识别特征1.形状(shape):目标地物在遥感图像上呈现的外部轮廓.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形状:顶视平面图. 解译时须考虑遥感图像的成像方式。
2.大小3色调(tone):全色遥感图像中从白到黑的密度比例叫色调(也叫灰度)。
如海滩的砂砾色调标志是识别目标地物的基本依据,依据色调标志,可以区分出目标地物。
4颜色(colour):是彩色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识别的基本标志。
日常生活中目标地物的颜色: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的颜色:地物在不同波段中反射或发射电磁辐射能量差异的综合反映。
彩色遥感图像上的颜色:真\假彩色.真彩色图像上地物颜色能真实反映实际地物颜色特征,符合人的认知习惯。
目视判读前, 需了解图像采用哪些波段合成,每个波段分别被赋予何种颜色5.阴影(shadow):遥感图像上光束被地物遮挡而产生的地物的影子,根据阴影形状、大小可判读物体的性质或高度。
不同遥感影像中阴影的解译是不同的.6水系水系标志在地质解译中应用最广泛,它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岩性、构造等地质现象。
这里所讲的水系是水流作用所形成的水流形迹,即地面流水的渠道。
它可以是大的江河,也可以是小的沟谷,包括冲沟、主流、支流、湖泊以至海洋等。
在图像上可以呈现有水,也可以呈现无水。
水系的级序,一般是从冲沟到主流,7. 纹理(texture):内部结构,指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内部色调有规则变化造成的影像结构。
如航空像片上农田呈现的条带状纹理。
纹理可以作为区别地物属性的重要依据等八、位置(Location)是指地物的环境位置以及地物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在像片中的反映。
也称为相关特征。
它是重要的间接判读特征。
九、土壤、植被标志通过对土壤、植被的相关分析,推断其下伏地物的性质。
遥感原理与应用 作业(含答案)

遥感原理与应用作业18地6118078607宋雨龙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3)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图像特征 (4)第四章卫星遥感平台 (5)第五章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基础 (6)第六章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7)第七章多源遥感信息融合 (9)第八章遥感图像分类 (9)第九章遥感技术应用 (10)第一章绪论1.阐述遥感的基本概念。
答:遥感(RS),即遥远的感知。
是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被测目标直接接触,在高空或远距离处,接收目标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与分析,揭示出目标的特征性质及其运动状态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哪几方面?举例说明。
答:①感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遥感从飞机上或人造地球卫星上获取的航空或卫星影像,比在地面上观察视域范围大得多。
例如:一幅陆地卫星TM影像可反映出185km×185km的景观实况,我国全境仅需500余张这种影像就可拼接成全国卫星影像图。
②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任务,遥感技术可选用不同波段和传感器来获取信息。
③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卫星围绕地球运转,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最新资料,例如:Landsat-5/7陆地卫星每16天即可对全球陆地表面成像一次。
④具有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的特点:自然条件恶劣,人类难以到达的地方,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都可以使用遥感进行观测。
⑤应用领域广,具有用途大、效益高的特点:遥感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资源勘测、农林水利、地质勘探、环境保护、气象、地理、测绘、海洋研究和军事侦察等领域,且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展。
遥感在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应和卓有成效的社会效应。
3.遥感有哪几种主要分类?其分类依据是什么?4.当前遥感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如何?答:当今,遥感技术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等方面。
遥感作业(1)

1.概念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它是一种远距离目标,在不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应用分析的综合性技术。
遥感平台:搭载传感器的载体。
电磁辐射:具有能量传递的,且其能量与与其传播的频率成正比的电磁波。
电磁波谱:按照电磁辐射在真空中传播的频率或波长进行递增或递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的谱带,这个谱带就是电磁波谱。
大气窗口:指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幅照度:实际物体在单位光谱区间内的辐射出射度与吸收系数的比值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
(它是辐射能流的单位,记为φ=dW/dt。
用W(J/s)表示;辐射通量是波长的函数,总辐射通量是各波段辐射通量之和。
(压力))反射率:地面物体反射的能量占入射总能量的百分比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称物体为黑体。
地物反射波谱:研究地面物体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瑞利散射:由大气中原子、分子,如氮、二氧化碳、臭氧和氧分子等引起的散射。
(条件:粒子直径比波长小很多)加色法:由三原色混合,可以产生其他颜色的方法。
减色法:减色法是从自然光(白光)中,减去一种或二种基色光而生成色彩的方法。
(一般适用于颜料配色、彩色印刷等色彩的产生。
)光谱色:圆环上把光谱色按顺序标出,从红到紫是可见光谱存在的颜色,每种颜色对应一个波长值空间分辨率:指遥感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是用来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指标主光轴:通过物镜中心并与主平面(或焦平面)垂直的直线像主点:主光轴与感光片的交点航向重叠:为了使相邻航片之间没有航摄漏洞,也为了做立体观察,应使相邻航片之间有一部分重叠,这一重叠部分就叫航向重叠中心投影:空间任意点(物点)与一固定点(投影中心)连成的直线或其延长线(中心主线)被一平面(像平面)所截,则此直线与平面的交点像点位移:地物反映到航空相片上的像点与其平面位置相比产生位置的移动传感器:获取地面目标电磁辐射信息的装置距离分辨率:侧视方向上的雷达图像分辨率方位分辨率:沿航线方向上的雷达图像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也称侧视雷达,利用雷达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把尺寸较小的真实天线孔径用数据处理的方法合成一较大的等效天线孔径的雷达透视收缩:指山上面向雷达的一面在图像上被压缩且表现为较高亮度的现象。
摄影对焦知识:如何在遥感测量作业中进行对焦定位

摄影对焦知识:如何在遥感测量作业中进行对焦定位摄影对焦是摄影技术中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图像的清晰度和准确性,在遥感测量等作业过程中,对焦定位更是关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如何在遥感测量作业中进行对焦定位,包括对焦方式、对焦工具、对焦原理和对焦技巧。
一、对焦方式(1)手动对焦手动对焦是最基本的对焦方式,它需要用手动调整镜头焦距,使主体处于清晰焦点范围内。
这种对焦方式需要摄影师经验和技巧的支持,适应性和可控性比较强,在遥感测量作业过程中也可以使用。
(2)自动对焦自动对焦是相机自动调整镜头焦距,通过对焦传感器感知主体位置和距离,自动选取合适的焦点,以达到清晰和准确的图像。
这种对焦方式适用于较为简单的图像拍摄,对相机技术要求较低。
(3)区域对焦区域对焦是选取对中心区域进行对焦,这种方式避免了主体位置偏差造成的对焦距离变化,可以保证图像的准确性和聚焦效果。
在遥感测量环境中,预先选定合适的区域对焦范围,可以有效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可控性。
二、对焦工具(1)镜头镜头采用高质量材料制造,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图像和更准确的对焦距离,同时还具有抗震性和防弹性等特点,适用于遥感测量等专业作业。
(2)手动对焦环手动对焦环可以手动调整与对焦距离,旋转对焦环,即可通过光学元件实现对主体焦点的调整,非常适用于遥感测量等精细拍摄。
(3)自动对焦传感器自动对焦传感器是一种感知物体位置和距离的技术,在拍摄时通过对比自动调整镜头的焦点,实现对物体的清晰拍摄,适用于要求拍摄速度快和远离的移动主体。
三、对焦原理对焦原理是指实现对焦的物理原理,包括光学对焦、相位对焦、余弦调制对焦、深度测光对焦等多种方式。
在遥感测量过程中,主要采用光学对焦和相位对焦两种方式,它们可以实现精确的对焦和快速的图像捕获。
(1)光学对焦光学对焦是利用光学元件实现对物体的聚焦,通过挑选合适的镜片和调整焦距,保证物体处于清晰焦点范围内,从而获得清晰的图像和精准的数据。
《遥感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遥感概论》作业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2.CCD3.直接标志间接标志。
4.1999中巴地球资源卫星5.传感器仪器本身产生的误差大气对辐射的影响6.暖阴影冷阴影7.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8.精确的定位能力准确定时及测速能力9.图像处理与特征提取子系统遥感图像解译知识获取系统狭义的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10.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回归分析法11.比值植被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差值植被指数正交植被指数12.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二.名词解释1.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2.遥感平台:是搭载传感器的工具。
3.监督分类:包括利用训练样本建立判别函数的“学习”过程和把待分像元代入判别函数进行判别的过程。
4.遥感:遥远地感知。
5.解译标志:又称判读标志,指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各种特征,这些特征能帮助判读者识别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或现象。
6.归一化植被指数(NVl):遥感影像中近红外波段的反射值减去红光波段的反射值的差与二者之和的比值7.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8.大气窗口: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9.空间分辨率:像元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
10.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11.反射波谱:指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通常用平面坐标曲线表示,横坐标表示波长,纵坐标表示反射率。
12.波谱分辨率:是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13.高光谱遥感:是高光谱分辨率遥感的简称。
就是在电磁辐射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技术。
三.简答题1.根据传感器所接受到的电磁波光谱特征的差异来识别地物。
(1)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差异(2)同类地物的光谱是相似的,但随着该地物的内在差异而有所变化。
遥感作业

作业:一、名词解释:1、电磁波2、电磁波谱3、绝对黑体4、光谱辐射通量密度5、大气窗口6、发射率7、光谱反射率8、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____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____ 、 ____ 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 ____ 和 ____ 的函数。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 ____ 和 ____ 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 ____ 乘 ____ 是常数2897.8。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 ____ 方向移动。
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1、绝对黑体的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3、大气窗口是指①没有云的天空区域②电磁波能穿过大气层的局部天空区域③电磁波能穿过大气的电磁波谱段④没有障碍物阻挡的天空区域。
4、大气瑞利散射①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②与波长的一次方成反比关系③与波长的二次方成正比关系④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关系⑤与波长的四次方成正比关系⑥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关系⑦与波长无关。
5、大气米氏散射①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②与波长的一次方成反比关系③与波长无关。
问答题:1、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组成?它们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共性?2、物体辐射通量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常温下黑体的辐射峰值波长是多少?3、叙述沙土、植物和水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
4、地物光谱反射率受哪些主要的因素影响?5、何为大气窗口?分析形成大气窗口的原因,并列出用于从空间对地面遥感的大气窗口的波长范围。
6、传感器从大气层外探测地面物体时,接收到哪些电磁波能量?二、名词解释:1、遥感平台2、遥感传感器3、卫星轨道参数4、升交点赤经5、轨道倾角6、近地点角距填空题:1、遥感卫星轨道的四大特点 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
遥感测绘作业指导书

遥感测绘作业指导书一、引言遥感测绘是利用航空或卫星等远距离探测设备,运用电磁波辐射的原理获取地球表面信息,并加以处理、解译和分析的技术。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为遥感测绘作业提供详细的指导和步骤,确保测绘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二、前期准备1. 地面控制点:在进行遥感测绘之前,需要在测绘区域选择一定数量的地面控制点(Ground Control Points,简称GCPs)。
这些GCPs应以能够被航空或卫星图像清晰识别的人工装置为宜,如标志物、建筑物等。
在选择GCP时,应保证其空间分布均匀,能够代表地区的不同特征。
2. 大地控制点:选择适量的大地控制点(Ground Control Stations,简称GCSs),以提供精确的地面坐标系统。
大地控制点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分布均匀,尽量覆盖探测区域的各个方向;-位置准确,要使用第一、二等大地控制点;-地势条件较好,易于实施实测和确定控制点坐标。
3. 航空或卫星图像获取:选择适合的航空或卫星图像获取方式,如航空摄影、雷达图像或多光谱卫星图像等。
根据实际需求,确保图像的分辨率、覆盖范围等参数满足要求。
三、遥感图像处理1. 图像预处理:将获取到的原始图像进行纠正、重采样和增强处理,以提高图像质量和准确性。
预处理步骤包括去除几何畸变、辐射定标、几何配准等。
2. 特征提取:利用图像处理软件,根据需要提取出图像中感兴趣的地物特征,如建筑物、道路、农田等。
可以采用监督或非监督分类方法进行图像分类,获取目标特征的空间分布信息。
3.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DEM)生成:通过遥感图像的立体视绘法或视差等方法,生成地表或地形的数字高程模型,用于地形分析、三维重建等应用。
四、制图与成果生成1. 遥感影像制图:根据特定的比例尺和要求,将处理后的遥感图像按照标准制图规范进行地理信息的空间表达和展示。
可以使用专业的制图软件进行影像融合、图像堆栈等操作,以获得具有更多空间信息的遥感影像。
遥感实习作业大气校正、条带修复、镶嵌、裁剪、监督分类、三维显示等

贵州大学实习报告专用纸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土地资源管理姓名:杨顺学号: 1208100304 班级:土管121 实习性质:课程实习实习地点:资环楼327机房指导教师:杨柳老师成绩:一、实验目的通过上机实验的学习让我们掌握基本一些关于遥感软件的基本操作,如envi大气校正、定标、镶嵌、裁剪、监督分类和地温反演等及 arcgis成图和三维显示。
二、实验要求实验要求是自己独立完成不得抄写,必须应用老师给的数据来完成,还有是监督分类和地温反演要求arcgis成图。
三、实验原理Envi和arcgis基本操作原理。
四、实验仪器安装envi和arcgis的电脑。
五、实验步骤实验步骤:envi的基本操作(Envi基本打开操作、子区裁剪、图像特征及图像信息的统计)→数据预处理(定标大气校正、条带修复、镶嵌、裁剪)→监督分类→三维显示→地温反演。
六、实验数据LE71270412007264PFS00.tar.gz和LE71270422007264PFS00.tar.gz这两个遥感影像数据文件。
七、实验内容(一).熟悉ENVI基本操作1.Envi基本打开操作1) 启动ENVI2) 熟悉ENVI的菜单3) 打开一个影像文件4) 熟悉三个影像窗口5) 显示彩色合成图像6) 熟悉ENVI主影像窗口菜单Tools下的功能。
2.子区裁剪选择File>Save File as>ENVI Standard,出现New File Builder对话框。
点击Import File…,当Create New File Input File 对话框出现时,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文件或多个文件。
如果内藏的文件没有在列表中显示出来,点击“Open Image File”,选择要输入的文件。
点击Spatial subset按钮,出现select Spatial subset对话框,在对话框内按不同方式进行子区的裁剪。
点击Spectral subset 按钮,出现File Spectral subset对话框,选取需要处理的波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