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性状及其基本特性

合集下载

遗传学第十二章-数量性状的遗传

遗传学第十二章-数量性状的遗传

04
数量性状遗传的研究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
01
方差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群体或个体的变异 程度,确定数量性状是否受遗传 控制。
相关分析
02
03
通径分析
研究两个或多个数量性状之间的 关联程度,揭示它们之间的遗传 关系。
通过建立数量性状之间的因果关 系模型,解释不同性状之间的遗 传路径和效应。
分子生物学技术
基因定位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将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到染色 体上的具体位置。
基因克隆
通过分子克隆技术分离和克隆数量性状基因, 研究其结构和功能。
转基因技术
将数量性状基因导入其他生物体,研究其表达和功能。
基因组学技术
基因组关联分析
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研究数量性状 基因与遗传变异之间的关系。
基因组编辑技术
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
质量性状是指在一个群体内存在明显 不同的、确定的类型,如人的血型。
数量性状的特征
连续变异
数量性状在群体内的变异呈连续分布,而非离散的。
受多基因控制
数量性状通常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而非单一基因决 定。
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
数量性状的表现不仅受遗传因素影响,还受到环境因 素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等。
03
医学研究
研究人类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 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
遗传机制。
02
农业育种
通过遗传规律改良作物和动物品 种,提高产量、品质和抗逆性。
04
生物进化研究
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是生物进化 的基础,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有 助于深入了解生物进化机制。
03
数量性状遗传的机制
基因互作

《选择原理数量性状》课件

《选择原理数量性状》课件

05
CATALOGUE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内容回顾
总结选择原理数量性状课件的主 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选择原理 的介绍、数量性状的特征、选择
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等。
重点解析
对课件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解 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案例分析
对课件中涉及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 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选择原理数 量性状的应用。
详细描述
选择原理是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解释了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并发生进化。在自然环境中,不同的基因 型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自然选择倾向于保留适应环境的基因型,而淘汰不适应环境的基因型。这种选择 过程不断进行,最终导致生物的进化。
选择原理的分类
要点一
总结词
选择原理可以分为正向选择、负向选择和平衡选择三种类 型。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正向选择是指选择过程倾向于保留有益的基因变异,使具 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更适应环境,从而在群体中占据更大的 比例。负向选择是指选择过程倾向于淘汰有害的基因变异 ,使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在群体中的比例降低。平衡选择 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不同基因型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 平衡状态,各自在群体中保持一定的比例。
量性状的表型表现。
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区别
数量性状表现为连续的变异现 象,而质量性状表现为非连续 的变异现象。
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而质 量性状受单一基因或少数基因 控制。
数量性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较大,而质量性状受到环境因 素的影响较小。
02
CATALOGUE
选择原理
选择原理的定义
总结词
选择原理是指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通过保留适应环境的基因型,淘汰不适应环境的基因型,从而影响生 物进化的过程。

第十二章 数量性状遗传分析

第十二章 数量性状遗传分析

• 如果F1有n对杂合基因时,F2代的基因型频率应为:
• (1/2R+1/2r)2 n展开式中各项的系数, • 或为: (1/4RR+2/4Rr+1/4rr)n展开式中各项的系数。
随后美国学者Edward进 行了关于烟草(Nicotiana longiflore)花冠长度的遗 传学研究。他将花冠的平 均长度为40.5 mm和93.3 mm的纯系亲本进行杂交, F1呈中等长度,如所预期 的一致,但长度稍有变异, 这是由环境的变化所引起 的。 花冠长度的遗传若由4对 基因控制,则预期F2中落 在每一亲本类型中的植株 的表型频率为(1/2)8= 1/256
• B 第二种杂交组合(两亲本间只有两对等位基因差别),
• P 中深红色籽粒 白色籽粒 • (R1R1R2R2r3r3) (r1r1r2r2r3r3) • 中红色 • F1 (R1r1R2r2r3r3) • 自交 中深红 深红 中红 淡红 白色
(R1R1R2R2r3r3) 2(R1R1R2r2r3r3) 1( R1R1r2r2r3r3) 2(R1r1r2r2r3r3) 1(r1r1r2r2r3r3) 2(R1r1R2R2r3r3) 4(R1r1R2r2r3r3) 2(r1r1R2r2r3r3) 1(r1r1R2R2r3r3)
第二节 数量性状的多基因遗传
一、数量性状的多基因学说
(1)实验依据 1909年,瑞典遗传学家Nilsson-Ehle对小麦和 燕麦中籽粒颜色的遗传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在若干个红粒与 白粒的杂交组合中有如下A、B、C 3种情况:
他研究后进一步发现: ①在小麦和燕麦中,有3对与种皮颜色有关的、种类不同但 作用相同的基因,这3对基因中的任何一对在单独分离时都出 现3/4:1/4的比率,而3对基因同时分离时,则产生63/64:1 /64的比率。 ②上述的杂交在F2的红色籽粒中又呈现各种程度的差异, 按红色的程度又可人为地分为: 在A中:1/4 红粒:2/4 中等红:1/4 白色; 在B中:1/16深红:4/16红:6/16中等红:4/16淡红: 1/16白色; 在C中:1/64极深红:6/64深红:15/64次深红: 20/64中等红:15/64中淡红:6/64淡红:1/64白色 ③红色籽粒深浅程度的差异与所具有的决定“红色”的基 因数目有关,而与基因的种类无关。设:R1R2R3及r1r2r3为3对 决定种皮颜色的基因,大写字母表示“增加”红色,小写字母 表示“不增加”红色,R与r不存在显隐性关系。

第10章数量性状遗传

第10章数量性状遗传

第10章数量性状遗传第十章数量性状遗传重点:数量性状及其特性;数量性状分析的基本统计方法;遗传率的概念和计算。

难点:广义遗传率、狭义遗传率的计算、近交系数的计算。

第一节数量性状及其特性一、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二、数量性状的多基因假说一、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质量性状:表现不连续,个体差异明显,具有质的差别,用文字描述的性状称为质量性状。

如水稻的糯与粳,人的A、B、O血型等性状。

数量性状:性状之间呈连续变异状态,个体差异不明显,不易分类,用数字描述的性状。

如作物的产量,奶牛的泌乳量,棉花的纤维长度等。

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的比较:质量性状数量性状性状主要类型品种特征、外貌特征生产、生长性状遗传基础少数主基因控制微效多基因系统控制遗传关系较简单遗传关系复杂变异表现方式间断型连续型考察方式描述度量环境影响不敏感敏感研究水平家庭群体研究方法系谱分析、概率论生物统计数量性状的特点:1)数量性状是可以度量的;2)数量性状呈连续性变异;3)数量性状的表现容易受环境的影响;4)控制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是多基因系统。

二、数量性状的多基因假说●实验依据:● 1909年,瑞典遗传学家Nilsson-Ehle对小麦和燕麦中籽粒颜色的遗传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在若干个红粒与白粒的杂交组合中有如下A、B、C 3种情况:A B CP 红粒×白粒红粒×白粒红粒×白粒F1 红粒粉红粒粉红粒U U UF2 红粒:白粒红粒:白粒红粒:白粒3/4 1/4 15/16 1/16 63/641/64结果发现:1)在小麦和燕麦中,有3对与种皮颜色有关的、种类不同但作用相同的基因,这3对基因中的任何一对在单独分离时都出现3/4:1/4的比率,而3对基因同时分离时,则产生63/64:1/64的比率。

2)上述的杂交在F2的红色籽粒中又呈现各种程度的差异,按红色的程度又可人为地分为:在A中:1/4 红粒:2/4 中等红:1/4白色;在B中:1/16深红:4/16红:6/16中等红:4/16淡红:1/16白色;在C中:1/64极深红:6/64深红:15/64次深红:20/64中等红:15/64中淡红:6/64淡红:1/64白色3)红色籽粒深浅程度的差异与所具有的决定“红色”的基因数目有关,而与基因的种类无关。

第十一章 数量性状遗传分析

第十一章 数量性状遗传分析

生物的抗病力、单胎哺乳动物的产仔数
31
2、阈性状的分布
X分布:是造成这类性状的某种物质的浓
度/发育过程的速度的潜在的连续分布(以 X表示)。一般是正态分布,或经过统计 学变换后成为正态。 P分布:是表型的间断分布(以P)表示, 是可以计数的。
32
表示发生率为20%的一个阈性状的两个分布
实验依据
数量性状的特征 多基因假说的要点
数量性状研究的新进展
7
(一)多基因假说的实验根据
早在1860年,Kolreuter首先报导了有关数量性状的 杂交结果 Nilson-Ehls的一小麦粒色遗传经典遗传实验(1909 年) 1913年,R.Emerson 和E.East公布了关于玉米果 穗长度的遗传实验 1916年,E.East报道了烟草花冠长度遗传的实验 结果
基因型值(G):是指在表现型中由基因型决 定的那部分数值。
36
例如:
A2A2 -α
O d
A1A2 α
A1A1
基因A1 、 A2的α和d增量
37
d与α 的关系
d=a
d<a
d>a
d=0
完全显性
A1A2偏向 超显性 A1A1或A2A2 表型
不存在显性 偏差
38
A2A2 -α
O d
A1A2 α
A1A1
11
2、Nilson-Ehls的一小麦粒色遗传 经典遗传实验(1909年)
P 深红粒 × 白粒
F1 中红(介于双亲之间) F2 15红:1白
(1深红:4深中红:6中红:4浅中红):1白
12
13
小麦粒色的遗传
细分:
14

遗传学 第六章 数量性状遗传

遗传学 第六章 数量性状遗传

第四节 遗传力及其估算
一、表型值及其方差的分量
1. 表现型值:
某性状表现型(度量或观察到)的数值,用P表示;
2. 基因型值:
性状表达中由基因型所决定的数值, 用G表示;
3. 环境型值:
表现型值与基因型值之差,用E表示
三者关系: P=G+E
表型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方差可以用来测量变异的程度,各种变异可以用方差 表示 表型方差 = 遗传(基因型)方差 + 环境方差
第六章 数量性状遗传
第一节 数量性状遗传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 第三节 数量性状遗传的统计分析方法 第四节 遗传力及其估算 第五节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第一节 数量性状遗传的基本特征
一、数量性状的概念
1. 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
质量性状(qualitative character):不易受环境条件影响,
三、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划分不是绝对
同一性状在不同亲本的杂交组合中可能表现不同。
举例:植株的高度是一个数量性状,但在有些 杂交组合中,高株和矮株却表现为简单的质量性状 遗传。
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区别 质量性状
1.变异 F1 F2 2. 对环境 的效应 3. 控制性状 的基因及 效应 4. 研究方法 非连续性 显性 相对性状分离 不敏感 基因少,效应明显 存在显隐性 群体小, 世代数少 用分组描述
表型之间截然不同,具有质的差别,可以用文字描述的性状。表 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如红花、白花、水稻的糯与粳,豌豆的饱
满与皱褶等性状。
数量性状

频 长
玉米穗长的遗传
世 率f 度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N X S V 代 短穗亲本 4 21 24 8 57 6.632 0.816 0.666 (N0.60) 长穗亲本 3 11 12 15 26 15 10 7 2 101 163802 1.887 3.561 (No.54) F1 1 12 12 14 17 9 4 69 12.116 1.519 2.307 F2 1 10 19 26 47 73 68 68 25 15 9 1 401 12.888 2.252 5.072

数量性状的基本特征及其遗传机制要点。

数量性状的基本特征及其遗传机制要点。

一、数量性状的基本特征
数量性状是指由基因组成的显性特征,它们的表现受实体的非数量性状的影响。

数量性状也可以通过表型活动被测定出来,它们可以用于对植物和动物的种类和个体之间的比较。

数量性状具有以下特征:
1. 多样性丰富:在测定植物和动物的数量性状时,可以选择多种统计指标,如体型尺寸、身体健康、体质特征、牙科、内分泌、抗病能力等;
2. 多重性:数量性状是植物和动物的全面发展情况,因此它们是多方位的;
3. 客观性:数量性状测定的结果客观可信,不受个体的主观感受的影响;
4. 可衡量性:数量性状都可以通过合理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

二、数量性状的遗传机制
数量性状及其遗传机制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
1. 基因效应:数量性状的遗传机制取决于细胞内遗传物质和非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遗传物质包括基因,这些基因会影响数量性状的表现,这被称为基因效应;
2. 基因间效应:当两个或更多个基因同时存在时,会发生基因间的交互作用,即基因间效应,其结果可能是一个基因的表现大于另一个基因,或者两个基因的表现相等;
3. 环境效应:环境中的外部因素,如光照、温度、湿度等,也会影响数量性状的表现,这被称为环境效应。

实验三数量性状的生物统计分析

实验三数量性状的生物统计分析
实验数据、调查数据、文献数据等。
数据筛选
根据研究目的和要求,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数据,剔除异常值和不符合要求的数据 。
数据整理与录入
数据整理
将筛选后的数据按照研究目的进行分类、排序和整合。
数据录入
将整理后的数据录入到统计分析软件中,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数据预处理与分析
数据预处理
对录入的数据进行核对、清洗和转换,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计算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判断 其相关程度和方向,通过回归分 析进一步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径分析
1 2
通径分析
用于研究多个变量对某个数量性状的共同影响。
适用范围
适用于研究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路径和程 度。
3
分析步骤
构建因果模型,计算各变量之间的通径系数,分 析各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实验三数量性状的 生物统计分析
目 录
• 数量性状的基本概念 • 数量性状统计分析方法 • 实验设计与实施 • 数据收集与整理 • 结果解读与讨论 • 实验总结与展望
01
CATALOGUE
数量性状的基本概念
定义与特性
定义
数量性状是指个体间在同一种特征上 存在数量差异的性状,如人的身高、 体重,植物的高度、叶片大小等。
而深入的分析。
03
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结果显示,某些数量性状存在显著的遗传效应,且受到多种因素的
影响。我们对这些结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假设和解释

实验不足与改进建议
数据收集的局限性
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我们未能全面收集所有相关数量性状的数据。为了提高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建议在后续实 验中扩大样本量和数据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aBb X AaBb
\ + ab aB Ab AB ab aabb aaBb Aabb AaBb aB aaBb aaBB AaBb AaBB Ab Aabb AaBb AAbb AABb AB AaBb AaBB AABb AABB
0 1/16
1 4/16
2 6/16
3 4/16
4 1/16
白 淡红 中红 红色 深红
显性离差(D):基因在杂合状态时,显性效 应所产生的方差.基因纯合时消失,可遗传但不 固定,与杂种优势的产生有关。
上位效应(I):非等位基因间互作产生的方差, 与杂种优势有关。
⑵ 遗传率(heritability):亲代将其遗传特 性传递给子代的能力。
① 广义遗传率:遗传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率。
H
2
1/64 6/64 15/64 20/64 15/64 6/64 1/64
小麦籽粒颜色的遗传分析(以第B 组实验为例):
假定小麦耔粒颜色是由A-a,B-b这两对基因 共同控制的结果。A对a为不完全显性,B对b也 为不完全显性。A和B在作用程度上是相同的,且 不连锁。则,两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两 亲本杂交,子一代和子二代的基因型和表型如下 表:
h2=VA/VG×100%
需知道回交世代VB1、VB2的方差组成 : F1与2个亲本回交后,回交后代分别为B1、 B2。
数量性状及其基本 特性
1918年R. A. Fisher发表“根据 孟德尔遗传假设对亲子间相关性 的研究”论文 统计方法与遗传分析方法结合 创立了数量遗传学
1925年著《研究工作者统计方法》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Research Workers)一书,为数量遗传学研究 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
1 n 1
n
(xi
i 1
x)2
(3).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SD)或标准误(standard
error)
作用:用与个体度量值相同
的单位表示变异范围, 与平均值共同决定表型
分布的特点
表型分布的特点:
xs
算法:方差开方
S
(xi x )2
n
图5-2 三个分配函数 (其中两个分配函数的均值相同,两个函数的标准差相同)
深红
白色 中红
R R
白色 1/16
淡红 4/16
中红 6/16
暗红 4/16
深红 1/16
结论:
子二代的表现型决定于基因型中大写字 母的数目,可分为五类:
1) aabb,占1/16,与白粒亲本相同; 2) Aabb、aaBb,占4/16,表型介于两亲本之间; 3) AAbb、aaBB、AaBb,占6/16,其表型介于两
(4)相关(略) (5) 回归(略)
9.2.2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 即:P=G+E 各种变异可用方差来表示,表型变异用VP表示, 遗传变异用VG表示,环境变异用VE表示 。 则:VP=VG+VE
基因型值由3部分组成: G=A+D+I
基因的累加效应(A):许多微效基因的总和, 可遗传,且固定,育种值。
F2 ¾红粒:¼白粒

¼红粒:2/4中红 :1/4白
B P 红粒×白粒 ↓
F1 粉红色 (介于两亲之间) ↓自交
F2 红色∶白色=15∶1 ↓
深红 红 中红 淡红 白 1/16 4/16 6/16 4/16 1/16
C P 红粒 × 白粒

F1
粉红
↓自交
F2 红 色 ∶白色=63∶1

极深红 深红 次深红 中等红 中淡红 淡红 白
亲本之间; 4) AABb、AaBB,占4/16,表型介于两亲本之
间; 5) AABB,占1/16,其表型与红粒亲本一样。
6)类型出现的次数相当于(1/2+1/2)2n展开式的 各项系数。
三对基因差异亲本间杂交
小麦子粒颜色受三对重叠基因决定的遗传动态
⑵ 数量性状遗传的微效多基因假说 (multiple factor hypothesis)
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区别
质量性状
数量性状
变异类型
种类上的变化 数量上的变化
表现型分布
不连续
连续
基因数目
一个或少数几个 微效多基因
对环境的敏感性 不敏感
敏感
研究方法
系谱或概率分析 统计分析
9.1.2 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 ⑴ 实验依据:小麦籽粒颜色的遗传
A P 红粒 × 白粒

F1 红粒

自交
⑴ 平均数:反应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某一性 状的几个观察数(表现型值)的平均值。
X X 1 X 2 Xn 1 n xi
n
n i1
⑵ 方差(V):表示一组资料的分散程度,是全部 观察数偏离平均数的重要参数.
V越大,表示变异程度越大。
算法:变数X和平均值X的偏差平均平方的和
V
首次提出方差分析(ANOVA)方法, 为数量遗传学发展 奠定了基础。
9.1.1 数量性状的概念 数量性状:连续变异的性状 (quantitative traits),分为严格的连续变异性状和阈性状。
严格的连续变异性状:如人的身高、作物的株 高、产量等。
阈性状:如分蘖数(穗数)、产蛋量、产仔数、 死亡率、抗病力等。
两个纯合亲本,VG=0,表 型变异则完全来自环境变异; F1的表型变异也完全来自 环境变异,即 VE1=VF1,VE2=VE1.
假如两亲本 杂交得F1和 F2,则VP用
VF2表示
① VE可用F1的 表型方差来计算, VE=VF1
②VE =VF1=1/2(VP1+VP2) 或③=1/3(VP1+VP2+VF1)
基因型方差 表现型方差
100%
VG VP
100%
②狭义遗传力(heritability in the narrow
sense):加性方差占总表型方差中的比值。
h2
育种值方差 表现型方差 100%
VA VP
100%
9.2.3 估计遗传率的方法
H2=VG/VP×100% =(VP-VE)/VP×100%
1 数量性状受一系列微效多基因支配,每个基因的 效应是独立、微小、相等的,每个基因的作用可以 累加,使后代的分离表现为连续变异。 2 微效多基因之间通常不存在显隐性关系,表现为 不完全显性或无显性,或表现为增效和减效作用。 3 微效多基因的遗传仍遵守遗传的基本规律,同样 有分离、重组、连锁和互换。
9.2 数量性状遗传分析的基本方法 9.2.1 数量性状分析的统计学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