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

合集下载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课程标准素养要求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特征。

1.生命观念:阐释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2.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社会责任:通过对我国现有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说明我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的意义。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1.种群的概念2.种群密度的调查(1)种群密度[提醒]种群密度≠种群数量;不同生物的种群密度通常不同。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包括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提醒]在封闭的生态系统中,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1)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就越多。

()(2)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3)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

()(4)1 000个人的村庄一年出生10个小孩,则出生率为10/(1 000+10)×100%=0.9%。

()(5)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亡型三种类型。

()(6)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

()答案:(1)×(2)×(3)√(4)×(5)×(6)√知识点一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调查方法生物类别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估算法样方法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标记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黑光灯诱捕法趋光性昆虫3.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温馨提示](1)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有关寿命和行为方面的伤害。

(2)标记不能过分醒目,且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3)标记重捕法必须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进行,估算的是该区域的种群总数。

1.(2021·福建龙岩高二检测)下列关于样方法调查结论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A.多次取样,取其平均值B.随机选一个样方,其密度就是整个种群的密度C.取样方计算时,选生物密度大的区域更科学D.若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不一致则舍弃解析:选A。

生态学种群的组成和结构

生态学种群的组成和结构

种群波动可能导致种群数量的 增加或减少,从而影响种群的 生存和繁衍。
种群消亡
01
种群消亡是指种群数量的减少,最终导致种群的灭 绝。
02
种群消亡可能是由于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竞争失 败、捕食压力增加等因素引起的。
03
种群消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常由一系列负面因 素累积导致。
04 种群的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突变
指基因在复制过程中发生 的随机变化,包括点突变、 染色体变异等。
意义
基因流和突变是种群进化 的重要驱动力,有助于增 加种群的适应性和进化潜 力。
物种形成和进化
物种形成
指新物种的起源和形成,通常是 由于种群间遗传差异的积累和生
殖隔离机制的建立。
进化
指物种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发生的形 态、生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种群的分布特征
要点一
总结词
种群的分布特征包括种群的地理分布、空间格局和生态位 等。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种群的地理分布是指种群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和范围。空 间格局则是指种群在空间中的分布状态,包括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等。生态位是指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 地位和作用,包括它们的食物来源、栖息地和其他与生存 和繁殖相关的生态关系。这些分布特征对于理解种群的生 态学和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呈指数增长,即随着时间 的推移,种群数量以恒定的速率增长。
然而,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种群增长受到资源 限制、竞争、疾病和捕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种群增长曲线呈逻辑斯谛增长。
种群波动
种群波动是指种群数量在一定 时间内的周期性变化。
种群波动可能是由于环境条件 的变化、食物供应的季节性变 化、繁殖周期等因素引起的。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设计、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加以介绍。

一、说教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二节,该内容是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第一节讲述了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节讲述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介绍了种群数量的增长以及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变化,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又讲到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其中还设计了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由于这一活动需要在野外进行,且属尝试模仿层次,故新课教学安排为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探究活动为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本章的基本教学目标是:1、例举种群特征;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在深入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我制定了详细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种群的概念,并举例种群的特征。

(2)结合种群数量变动例子,能解释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关系。

(3)学会种群数量变化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4)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2.能力目标(1)学习有关概念,培养学生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初步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激发学生今后对科研的兴趣。

(3)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当地的环境问题。

3.情感目标(1)通过对种群密度、还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等特征的学习,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研究身边的种群的特征,并且注重人口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让学生明白实施计划生育的目的。

第一章 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0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导学案

第一章 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0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导学案

年级:高二学科:生物班级:学生姓名:制作人:不知名编号:2023-25第一章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0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课标内容要求学习目标——学科素养阐述种群密度与其他特征的关系。

1.科学思维:采用分析与比较、模型与建模的方法,说出种群数量各特征的关系。

2生命观念:阐释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预习案】1.出生率和死亡率(1)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_______的比值。

(2)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_______的比值。

2.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_______或_______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3.年龄结构(1)概念:一个种群中。

(2)类型种群特征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大小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类型幼年个体数成年、老年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型适中出生率死亡率型幼年个体数成年、老年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型(3)意义:可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4.性别比例(1)概念:种群中。

(2)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个体→破坏种群正常的→降低害虫。

【探究案】探究一、年龄结构1. 年龄结构的类型(1)增长型的有_________ (2)稳定型的有__________ (3)衰退型的有________ 2.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呢?简述理由探究二、种群的数量特征的相互关系1.相互关系(读P4最后一段、填写)(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3)年龄结构影响,性别比例影响,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2.下图为种群数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请据图判断各字母代表的含义。

A.,B. ,C. ,D. ,E. ,F.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是如何导致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的?4.我国开放“三孩政策”后,直接影响图中的哪个种群数量特征?5.春运期间,北京大城市人口数量变动较大,主要影响因素的是什么?【检测案】1.判断正误()(1)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2)城市人口的剧增,主要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造成的()(3)我国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主要是为了维持我国正常的性别比例()(4)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密度一定增大()(5)种群密度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数量特征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是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第4章第1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从宏观上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安排了本节内容。

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种群特征”,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列举种群的特征;能结合实际例子解释种群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了解种群特征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对种群特征的知识学习过程,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调查种群密度,学会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会实施实验、收集数据、阐明观点;在小组合作学习会分工合作、交流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种群特征的知识生成,体验知识的实践应用的意义;学生通过对种群数量特征的认识,引发学生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的国策,关注濒危动植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保护措施。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主要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内在关系。

(2)教学难点:样方法的选择和具体操作过程,及其科学有效性的阐明。

二、教学策略1. 教学方法从生活现象引出问题,运用资料阅读、问题讨论、调查抽样、小组讨论归纳等方法使学生能尝试着使用一般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2. 教具和多媒体应用样方法模拟实验材料:厘米尺、铅笔等;标志重捕法模拟实验的材料:每组一只简单生活漏斗和一支标记笔、黄豆400粒;PPt课件。

三、教学过程教师由一则笑话,引出本章本节要讲内容,引出种群的概念。

种群: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种群。

举例说明概念。

概念的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内②同种生物构成③全部个体判断以下是不是一个种群:1.一片森林里的全部鸟。

2.某超市里卖的全部的同种苹果。

3.某班级中的全部学生。

4.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

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小组讨论比较个体与种群的异同。

生物-种群的数量特征

生物-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高中生物] 1.列举种群的数量特征,阐述种群密度与其他特征的关系。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

[素养要求] 1.生命观念:阐释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2.科学探究:通过实验“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培养对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能力。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1.种群(1)定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就是种群。

(2)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2.种群密度(1)含义: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表示方式:种群密度=。

个体数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3)调查方法Error!3.样方法(1)调查程序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 ↓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 ↓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 ↓求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2)实例调查蒲公英、昆虫卵、蚜虫、跳蝻等的种群密度。

4.标记重捕法(1)适用生物: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个体。

(2)调查程序(3)计算公式=,即N =。

初捕标记个体数(M )个体总数(N )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 )重捕个体总数(n )M ·n m 判断正误(1)同一物种可能包含多个种群,但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2)调查土壤中蚯蚓种群密度可用标记重捕法( )(3)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4)种群密度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 (1)√ (2)× (3)× (4)×探讨点1 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1.样方法实施的一般步骤(1)准备;(2)确定调查地点、调查对象;(3)确定样方;(4)计数;(5)计算种群密度。

2.选择双子叶植物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单子叶植物的原因: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本植物的个体数目则易于辨别。

高考生物 考点一遍过 考点 种群的特征(含解析)

高考生物 考点一遍过 考点 种群的特征(含解析)

藏躲市安详阳光实验学校考点58 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项目定义特点或意义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迁入率、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①类型②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样方法①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初次捕获标记数M个体总数N=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

考向一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的辨析1.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B.春运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⑤【参考答案】B技法提炼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1)统计图(2)曲线图(3)柱形图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如何调查 一片草地 中蒲公英 的数量?
2)测定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 标记(志)重捕法
a、
模拟草地中的蒲公英
模拟草地中的蒲公英
调查一般的植物种群、昆虫卵、作 物植株上蚜虫、跳蝻等,都可以采用样 方法。
如果一些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 围大,还能用样方法吗?
b、标记重捕法:
(常用于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Nt=N0 λ
t
(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 该种群的数量,λ为年均增长率。)
例:我国自1393-1990年以来人口 统计数据如下:
年份 1393 1578 1764 1849 1928 1982 1990
亿
0.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6
2.0
4.1
4.7
10.3 11.6
以上人口增长曲线符合哪种类型? 按照此曲线发展下去将会出现什么 状况,鉴于我国人口的现状应当采取什 么措施?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 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 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 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算一算:
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 一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 二次捕获30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是15 只。请估算这个种群的密度。 39 : N= 15 : 30 N=78
b、雌多雄少型:特点是雌性个体显著多于 雄性个体。 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象海豹等
象海豹群体
奶牛群体
c、雌少雄多型:
特点是雄性个 体明显多于雌性 个体。这种类型 较为罕见。如家 白蚁等营社会性 生活的动物。
白蚁
性别比例
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 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
(D )
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 .性别比例
D .出生率
4. 某 生物学家在测定 100 平方千米的野兔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 50 只,作上标记后放回到草原上;一段
时间后,又捕获 60 只,其中含标记的 5 只。则该草原内野兔的种群密度为(
D)
A.500 只
C.种群中各年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种群增长率在种群的 “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 23. 调查 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 1hm2 的调查区内,放置 100 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 32 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
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
[ A]
A.现有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C.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 .现有人口男女性别比
15. 下列 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B.600 只
C.6 只
D.6 只/ 平方千米
5. 下列 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C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
B.宜采用取样方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 .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6. 下列 有关取样调查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C ) ①常用的取样调查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D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16.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B)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 .显微镜下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D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种群密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 C ]
A.改变昆虫的性别比例
B.增加昆虫的死亡率
C.降低昆虫
的出生率
D .抑制昆虫的性成熟
10. 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 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 墨西哥等发展 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 20 ~ 40 年,美国需 40 ~ 80 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
D .种群、种群
12. 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 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13. 下列 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A)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口的这种增减状态主要取决于 ( B )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 .种群年龄组成
C.种群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
11. A 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 B 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
A 、B 的特征分别属于
[B ]
A.某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某物种的个体、一个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③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
物而发生竞争和捕食 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
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D ]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⑦
C.②⑤⑥⑦
D .②④⑤⑥⑦
14. 预测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1)D (2)B 、C(3) 乙 稳定 甲 增长 (4)C (5)C
D)
A. B. C . D .
2. 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D )
A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 .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3.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B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 .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 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据图分析: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种群属于 ___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很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______。 ___型;草原的田鼠
(4) 若某种群有成鼠 a 只 ( 计算时作为亲代 ) ,每只雌鼠一生产仔 16只,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 1:1 ,子代幼鼠均发育为
②样方法只适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③某池塘鲢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取标志重捕法
④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是取样调查的唯一方法
⑤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就是该植物种群密度的绝对数值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⑤
D. ①③⑤
7. 利用 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 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 引起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D ]
比较 项目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调查 对象
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 物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 程序
注意 事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易错警示 与种群特征有关的 4 个易错点
①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 捕获的概率相同
②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迁入和迁出, 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
A.雌虫生殖能力下降
B.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
C.雌性个体也减少
D .种群出生率下降
8. 决定 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 (A)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
②迁出和迁入
③年龄组成. ①②
B. ② ③
C. ③④
D. ① ④
9. 农业 上为了有效地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干扰剂的方法。采取这种办法引起
(2) 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4. 年龄组成 (1) 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 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3) 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要点探究
1. 探究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观察下图中种群各特征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3) 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
用样方法调查。
(4) 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 计左不计右 ”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计上不计下,
习题巩固 1. 现有 A、 B、 C、D四个种群,其年龄组成分别如图所示,其中最可能灭绝的种群是(
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 A. a×8n-1 B . a×8n+1 C . a×8n D . a×8n-2
n 代产生的子代数为 _____。
(5) 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只,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饲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
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下图中的曲线 _____。
17. 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D)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18. 下 列 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B .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D .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
1. 种群密度 (1) 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2. 出生率、死亡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3. 迁入率、迁出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1) 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 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 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 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 ”,
(1)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 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 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2. 探究两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不同点
B
A.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 每毫升河水中有 9个大肠杆菌
C. 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19. 某 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
D. 木棉树在路旁每隔 5 米种植 2hm2 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 放置了 100 个捕鼠笼, 一夜间捕获了 50 只, 将捕获
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5 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
21. 下列 对种群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不同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