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居住和就业空间类型区分析

合集下载

《2024年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变动对其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以北京为例》范文

《2024年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变动对其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以北京为例》范文

《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变动对其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以北京为例》篇一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地区的流动人口居住和就业变动现象进行研究,分析了这一变动对其幸福感的潜在影响。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探讨了流动人口在居住和就业方面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生活质量、社会融入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以促进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和谐生活和发展。

一、引言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北京等大型城市流动人口的数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这些流动人口因其工作、学习或其他原因来到城市,面临着居住和就业的双重变动。

这种变动不仅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对其幸福感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北京为例,探讨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变动对其幸福感的影响。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居住和就业的变动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如生活质量下降、社会融入困难等,这些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流动人口的幸福感。

因此,研究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变动对其幸福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包括政府统计数据、问卷调查数据以及社交媒体数据等,来全面了解流动人口的居住和就业变动情况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

四、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变动趋势分析1. 居住变动分析:流动人口在京的居住地点常因工作、家庭等原因而发生变动。

这种变动往往伴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变,如住房条件、社区环境等。

2. 就业变动分析:流动人口的就业变动主要表现为行业和职业的转换,这种变动受到经济形势、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

五、居住-就业变动对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1. 生活质量的改变:居住地点的变动可能带来生活成本的增加或减少,以及生活便利性的变化,这些都会影响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

2. 社会融入问题:频繁的居住和就业变动可能导致流动人口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社会融入感。

《2024年基于时空大数据的海淀区职住平衡现状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时空大数据的海淀区职住平衡现状研究》范文

《基于时空大数据的海淀区职住平衡现状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时空大数据的城乡空间分析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

作为中国高科技与教育资源密集的区域,北京市海淀区正面临着城市职住平衡的新挑战。

本篇研究基于海淀区的时空大数据,对当前职住平衡现状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海淀区作为北京市的重要区域,拥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入。

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空间结构的不断变化,职住平衡问题逐渐凸显。

因此,对海淀区职住平衡现状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该区域的人口分布、就业结构等空间特征,还能为城市规划、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时空大数据技术,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海淀区的职住平衡现状进行研究。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人口普查数据、交通流量数据、POI(兴趣点)数据、卫星遥感数据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合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海淀区的职住空间分布、人口流动、交通状况等。

四、海淀区职住平衡现状分析1. 人口空间分布与就业结构通过分析人口普查数据,我们发现海淀区的人口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聚集特征。

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集中区域的人口密度较高,而郊区及周边地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在就业结构方面,高科技产业、教育、科研等行业是海淀区的主要就业领域。

2. 职住空间分布与通勤特征根据交通流量数据和POI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职住空间的分布特征。

海淀区的就业中心主要分布在中关村、五道口、西二旗等地区,而居住区则相对分散,导致通勤距离较长。

此外,高峰时段的交通拥堵现象也反映了职住空间分布的不均衡。

3. 交通与基础设施对职住平衡的影响交通和基础设施是影响职住平衡的重要因素。

海淀区的交通网络发达,公共交通设施完善,为居民的通勤提供了便利。

然而,交通拥堵和停车位不足等问题也影响了职住平衡。

郊区化过程中职住迁移关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郊区化过程中职住迁移关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市 空 间 扁 平 分 异 研 究 一 城 基 于 北 京 市 的实 证 分 析 ”( 号 : 17 1 1 和 中 国人 民 大 学 科 学 研 编 4011 ) 究 基 金 (中 央 高 校 基 本 科 研 业 务 费 专 项 资 金 资 助 )( 号 : 编
移关 系研 究 的是 阿伦 索 ( l sn 运 用 传 统 单 中心 Ao o ) n 城 市均衡 模 型 , 就 业 看 作 外 生 变 量 , 为 人 口居 将 认 住 迁移依 赖 于 就业 区位 ; 坦 恩 ( tin s 、 奈 特 斯 Se e ) 博 n ( ore) 阿若祖 ( ruo 通 过 采 用 动 态均 衡 模 型 B an t 、 A az )
家城 市郊 区化 的 规 律 , 郊 区 化 进 程 中 , 先 是 人 在 首 口居住 地郊 区 化 , 次 是 产 业 郊 区化 , 次 是 服 务 其 再
城 市服务 , 致 了 大 量 无 需 要 的 长距 离 通 勤 ( 余 导 剩
通 勤 ) 加大 了城 市交 通 压 力 , 使 城 区建 设 以摊 大 , 并
蔓延 等 问题 。 以 北 京 市 为例 , 城 市 划 分 为 城 区 和 郊 区两 类 空 间 , 群 分 为 总 人 口、 籍人 口和 暂 住 人 口 , 19 - 2 0 将 人 户 用 9 1 0 8年 各
区县 人 口和从 业人 员 统 计 数 据 , 用 向 量 自回 归 模 型 , 别 探 讨 城 市 和 郊 区 三 种 人 口居 住 与 就 业 的 迁 移 关 系。 结 论 显 示 , 采 分 人
【 章 编 号 】 0 6—3 6 2 1 0 文 10 8 2( 0 1) 4—0 2 0 4—0 6

基于问卷调查的北京市职住分离特征及影响因素

基于问卷调查的北京市职住分离特征及影响因素

职住分离的时间变化趋势
总结词
北京市职住分离的时间变化趋势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近年来有所缓解。
详细描述
随着北京市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交通拥堵的加剧,职住分离现象一度加剧。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 规划和交通管理的改善,以及就业机会的调整,职住分离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未来仍需要进一 步优化城市规划和管理,以解决职住分离问题。
企业选址考虑
部分企业在选址时会考虑员工居住地 的远近,更倾向于选择交通便利、房 价相对较低的地区设置办公地点,这 也影响了居民的居住选择。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政策
城市扩张
北京市的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政策导致 了城市的不断扩张,使得城市周边的土 地利用性质发生了变化,部分居民被迫 搬迁至远离工作地的地方。
02 未考虑不同区域和行业的职住分离差异,未来可 进一步细化研究范围。
03 可引入更多影响因素,如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等 ,进行更全面的分析。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基于问卷调查的北京市职住 分离特征及影响因素
汇报人: 2024-01-06
目录
• 引言 • 北京市职住分离现状 • 北京市职住分离影响因素分析 •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结论与建议
01
引言
研究背景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近年来城市化 进程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 量持续增长。
05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北京市常住居 民
调查内容:个人基本情况 、居住情况、就业情况等
调查方式:随机抽样、面 对面访谈
样本数量:1000份
职住分离状况及影响因素评价
职住分离程度
根据问卷数据,北京市职住分离程度较高,通勤 时间较长。

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就业环境分析

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就业环境分析

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就业环境分析〔一〕(2021-12-30 06:30:21)标签:教育如果以经济开展水平为标准,大学生就业时在地域上的选择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不包括国外及港澳台地区〕:一线城市,主要指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地;二线城市,包括各省会城市及青岛、大连、苏州等经济兴旺的非省会城市;其余中小城市,如湖南常德、湖北十堰;基层,包括县级以下的城镇与农村。

现在很多大学生求职时的思路都是尽量去一线城市,实在不行就去二线城市,山穷水尽了再考虑离家较近的中小城市与基层。

是不是一线城市比二线城市、二线城市比其余中小城市必然更适合就业呢?答案固然是否认的。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优势,但这些优势对某些大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劣势;小城市有小城市的缺乏,但是它的某些特质可能正好是一些大学生所需要的。

我们不妨将以一线城市为代表的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个简单的比照:一、工作时机一般而言,大城市的工作时机比中小城市要多得多。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曰行业齐全,二曰企业众多。

有一些行业在一线城市可能已经相当成熟,在中小城市却还没有起步。

比方我曾从事过的移动通信增值效劳业〔Service Provider,简称为SP业〕,当京沪穗深四个地方的SP企业早已开展壮大,局部企业甚至已经登陆了纳斯达克,杭州、长沙等地的小SP才开始起步。

又比方一些新兴的职业,诸如婚姻咨询师、会展筹划师之类,在大城市已经存在不小的市场需求,而在中小城市恐怕还需假以时日。

就同一个行业的企业数量而言,一线城市往往也处于明显的优势。

就拿房地产来说,北京现有房地产开发商近4000家,其中真正有开发实力的有近500家。

而成都的1000余家房地产开发商中,能正常进行开发活动的缺乏百家。

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

在局部行业领域,受历史因素、自然环境、社会分工等方面的影响,可能中小城市反而领先于大城市,甚至可能遥远地区领先于经济兴旺地区。

职住平衡

职住平衡

社会成本测算与模拟分析
拥堵指数分解:准确把握各区位拥堵来源,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 决策支持:模拟职住平衡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优化效果,支持居 住和产业用地配置、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的规划和评估
“职住平衡”理念的提出 Jobs-Housing Balance
北京市实时路况
1
2014/11/7
研究问题
1. 定量测度:目前北京市各区块职住平衡的水平如何? 2. 空间规律:不同区位存在怎样的差异?
“职住分离”有其客观必然性:产业的集聚经济需求、 家庭的多元出行需求、交通设施的空间异质性
定量测度
Ji Hi
空间规律
社会成本
JHRi
JHBRH ,i
MATCH i Hi
JHBRJ ,i
MATCH i Ji
北京市职住比空间分布情况 北京市各街道拥堵指数
职住平衡指数
分析思路
回归方程
街道j交通拥堵指数= β1*街道j职住分离程度 + β2* 街道j附近三甲医院聚集程度 + β3* 街道j附近重点小学聚集程度 + β4*街道j道路供给+ β5*街道j到市中心距离 +
职住平衡指数:数量平衡
名义指数的测算
– 职住比
JHRi Ji Hi
其中,JHRi 为街道 i 的职住比,Ji 为街道 i 的就业
岗位数,Hi 为街道 i 的常住人口数。
平均值:1.02 标准差:0.99
北京市职住比空间分布情况
北京市职住比数值分布情况
3
2014/11/7
职住平衡指数:数量平衡
-0.6 -0.5 -0.4 -0.3 -0.2 -0.1 0
地铁便利性

《2024年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变动对其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以北京为例》范文

《2024年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变动对其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以北京为例》范文

《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变动对其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以北京为例》篇一流动人口居住与就业变动对其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以北京为例摘要:本文针对流动人口在北京的生活实际,从居住、就业角度探讨其对幸福感的影响。

基于北京市最新的社会调研数据,本文首先梳理了流动人口的特点,其次对流动人口居住与就业变动的趋势进行详尽分析,并探讨其对幸福感的深层次影响,最终为促进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和谐稳定生活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引言近年来,北京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

这些流动人口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其居住与就业的变动也对其幸福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本文以北京为例,对流动人口的居住与就业变动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其如何影响流动人口的幸福感。

二、流动人口特点及居住与就业变动趋势1. 流动人口特点北京的流动人口主要由外来务工人员、学生、退休人员等组成,他们因工作、学习或其他原因选择在北京居住。

这些人群具有多样性、流动性强和稳定性差等特点。

2. 居住与就业变动趋势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北京的流动人口在居住与就业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变动趋势。

居住方面,从郊区到市区、从城中村到正规小区的迁移趋势明显;就业方面,由传统的体力劳动逐渐向技术性工作和高知识产业转变。

三、居住与就业变动对幸福感的影响1. 居住变动对幸福感的影响居住环境的改善对流动人口的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良好的居住环境、舒适的居住空间和便利的生活配套设施可以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然而,由于高房价等因素的影响,许多流动人口居住条件仍较差,这对他们的幸福感产生了负面影响。

2. 就业变动对幸福感的影响随着工作性质和行业的变化,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工作稳定性以及职业发展前景都会发生变化。

工作稳定性和职业发展的良好前景是影响流动人口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而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高技能和高知识水平的工作机会增多,这为流动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

四、实证分析基于北京市的社会调研数据,本文对流动人口的居住与就业变动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北京四合院居住区域的景观空间分析-李瑞君

北京四合院居住区域的景观空间分析-李瑞君

北京四合院居住区域的景观空间分析李瑞君摘要:胡同、院落,以及它们围合成的各种空间是旧城四合院居住区空间的主要类型。

院落空间就是四合院围合的内部空间;胡同空间是由以居住性功能为主的北京四合院建筑的台基轮廓线的彼此相接而界定的功能性邻里单元;而其中的小型公共空间是由四合院和胡同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围合而成的。

分析并利用旧城区已有空间的类型和特征,以及空间边界自身所蕴涵着的特质和独特性,有助于在今后的改造和更新中维护北京特有的胡同环境景观,同时对旧城区空间优化处理并创造新的空间类型,实现旧城区中边界的柔性化。

关键词:北京四合院;空间行为;活动类型;旧城区景观;空间类型;边界的柔性化北京旧城区的改造与更新一直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改造四合院建筑的同时,应该对整个四合院街区的整体性景观给予足够的关注,这样才能保持旧城区的风貌。

胡同、院落,以及它们围合成的各种空间是旧城四合院居住区空间的主要类型。

院落空间就是四合院围合的内部空间,很容易理解,也就不再加以论述;胡同空间是由以居住性功能为主的北京四合院建筑的台基轮廓线的彼此相接而界定的功能性邻里单元;而其中的小型公共空间是由四合院和胡同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围合而成的。

对于建城3000多年的古城和建都900多年的五朝古都的北京城来说,如果说北京胡同的形态结构像指纹一样印记并表达着城市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民族的感悟方式,那么,作为胡同空间边界的临街建筑与宅院大门则是对城市错综复杂的内涵的一种微观叙述。

一、人的空间行为的分类人的行为有多种分类依据,行为所涉及的空间范围也可以作为行为界定的标准。

人的领域行为划定为三种空间层次。

①1.微观环境行为微观环境或称个人空间,是指机体占有的围绕自己身体周围的一个无形空间。

它与人体如影随形,有一定的伸缩性,与心理学家所谓的“个体间的距离”含意相同。

个人空间也可以扩大到一个领域单元,如房间内部的安排、回廊的尺度,以及独家居住的单元房和四合院院落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