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爱之链第一课时精品教案推荐-word文档
爱之链(第一课时)-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爱之链(第一课时)-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材信息•教材:《语文(新版)》六年级下册•课时:第一课时•课题:爱之链•主题:情感价值观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会:1.了解“爱”的内涵,懂得如何用爱包容他人;2.培养学生对自己、家庭、朋友、社会的感恩之情;3.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爱”的内涵;2.培养感恩之情;3.增强团结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用爱包容他人的能力;2.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实物道具:爱之链。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开场导入:用爱之链作为引子,通过道具自然引出“爱”是什么。
2.话题导入:在引导学生回忆亲人之间的爱的基础上,引出世间万物中,爱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是什么。
3.问题导入:提问学生:你们懂得怎样用爱包容他人吗?二、讲解1.概念讲解:介绍“爱”的内涵和含义,及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2.分段逐字解读背诵课文《爱之链》。
3.引导学生分组形式尝试背诵《爱之链》。
三、学习1.分析《爱之链》中的爱,让学生领会内在情感和价值观。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自己已经表现出来的爱,尤其是对家人和朋友。
3.小组活动:学生自组成小组,分工合作,展开小小爱心计划,拟定以家庭为单位的尊老爱幼等活动计划。
四、总结收到结果并听取负责人对小组活动进行汇报。
五、作业布置1.撰写关于“爱”的作文。
2.背诵整首《爱之链》。
教学反思1.本课中,教师结合实物道具——爱之链,进行导入,生动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进课堂,激发了学生对爱与情感的初步理解。
2.教师采用分段逐字解读背诵课文的方式,学生听写互改,帮助学生了解到背诵的重要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得到了实践提高。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通过实际行动,进一步了解“爱”的内涵和价值,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同时,可以从活动组织与实施中汲取经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课文《爱之链》教案

《爱之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爱之链》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培养学生对爱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爱之链》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探讨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社会意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爱之链》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2.2 教学难点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对课文中的道德观念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运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进行自我反思和价值观的塑造。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并掌握课文的内容和情节。
讨论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写作表达: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2 教学手段课文文本:提供课文《爱之链》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投影图片:利用投影仪展示课文的插图和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表格:提供讨论表格,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介绍课文《爱之链》的作者和背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并掌握课文的内容和情节。
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写作表达: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写作表达。
4.2 教学活动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课文插图和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并在课堂上进行阅读理解题目的解答。
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并进行小组分享。
写作表达: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写作表达,可以是读后感或心得体会。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阅读理解:评估学生在阅读理解题目中的解答情况。
六年级上册《爱之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爱之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4、品味两处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教学重点:读通、读顺课文,掌握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流程:课前欣赏一组爱的图片,播放《爱的奉献》。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一组和爱有关的课文图片,还听了一首优美感人的歌曲,大家知道叫什么名字吗?(生答)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是啊,“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2、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多媒体出示繁体字“爱”)这是一繁体的“爱”字。
认真观察它的字形,和简体的“爱”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多了心)是啊,手牵着手,心贴着心,心手相依,这就有了爱,爱是病床前那一束洁白纯净的茉莉,爱是蔺相如对廉颇的默默忍让。
爱是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展开双臂的最后姿势。
3、师:今天,在这浓浓的爱的氛围中,我们再来分享一篇和“爱”有关的小说【板书课题:爱之链】。
链,金字旁,本意指金属串成的链条。
可以组词--(铁链、项链……)那题目的意思就是--爱的链条指名读课题。
(相机评价:再深情一点,轻柔一点……)齐读课题。
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文中的“爱”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
二、交流展示、反馈自学情况。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你们都预习了吗?课文读了几遍?看来,同学们自主学习的习惯非常好,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读书的收获活动一:字词我会认师:生字新词是我们读通课文的拦路虎,你能扫除吗?出示词语:A 、雪花飞舞纷纷扬扬颠簸寒战提醒:“颠簸”的“簸”字是多音字,还有个音是第四声,可以组词“簸箕“。
师:这些词语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能把这种感觉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奖励你再读一组。
B 、矮小凄凉餐馆愣住亲吻师:愣是后鼻音女同学齐读C 、车胎瘪了脚腕蹭破没穿袜子沾满油污指名读师:这些词组描写的是谁的形象?再指名读D 、荒无人烟天经地义潸然泪下师:你理解了哪个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是天经地义的?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爱之链》的教学教案

《爱之链》的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爱之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1.1.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1.1.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作品中的道德和人性问题。
1.2 教学内容1.2.1 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介绍。
1.2.2 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
1.2.3 作品中的道德和人性问题的探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掌握。
2.1.2 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
2.1.3 作品中的道德和人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2.2 教学难点2.2.1 作品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的理解。
2.2.2 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的解读。
2.2.3 作品中的道德和人性问题的深入思考。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1.2 文学分析:通过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1.3 道德探讨:通过讨论作品中的道德和人性问题,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思考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教材:《爱之链》原著或相关教学辅导书。
3.2.2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丰富教学内容。
3.2.3 在线讨论平台: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进度4.1 教学安排4.1.1 第一周:介绍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4.1.2 第二周: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
4.1.3 第三周:讨论作品中的道德和人性问题。
4.2 教学进度4.2.1 第一周:阅读原著或相关教学辅导书,进行课堂讨论。
4.2.2 第二周: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进行小组讨论。
第五章:评估与反馈5.1 评估方式5.1.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
5.1.2 作业与测验:学生完成作业和参与测验的成绩。
5.2 反馈机制5.2.1 课堂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
《爱之链》教案

《爱之链》教案《爱之链》教案篇一第一教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8个,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学会分段,能说出故事的大概。
重点难点:理清课文脉络,学会分段,能说出故事的大概。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1、激情导入:爱,一个温馨的字眼,一个永恒的话题。
在那飘雪的寒夜,爱就是一股驱走寒流的暖流,就是一种克服万难的力量。
2、围绕课题进行质疑:这是一种怎样的爱?这“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这“爱”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二、初读指导1、自学生字词(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词语(投影)(2)指名朗读,纠正读音。
(3)了解词语理解情况,提出质疑。
3、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指点重点句子的朗读。
4、默读课文,抓住关键人物来理清脉络,初步搞清楚“乔依”、“老妇人”、“女店主”之间的关系。
5、结合交流板书:6、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指导书写重点指导:簸餐四、作业完成习字册。
阅读策略指导课:《爱之链》教案篇二一、爱的名言爱的故事1、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你的记忆深处关于爱的名言是什么?2、这节课我们将跟随作者的笔触细细品味一个爱的故事(板书:爱)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由哪两个小故事组成的?二、爱的场景心的感受(一)感受一份心情1、在一个风雪交加的黄昏,寒风挟裹着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一条乡间公路伸向远方。
这里看不见汽车,更没有人影,一切显得是那么寂静、荒凉。
一位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会是怎样的?请你自己读一读文章2-8自然段。
(学生自读)2、全班交流。
(1)在荒芜人烟地方,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会是怎样的?“又冷又怕”——在冷风中发抖紧张地闭上眼睛“紧张绝望”——荒芜人烟等了一个小时几乎完全绝望(2)谁愿意通过朗读把老妇人此刻内心的绝望、害怕表达出来。
爱之链(第一课时)-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爱之链(第一课时)-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一、背景本次教学是《六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课题为“爱之链”。
在这堂课中,我们将探究人类对于爱的理解以及如何发挥爱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爱的定义和种类•理解爱的力量和影响•熟悉“蝴蝶效应”的概念能力目标•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他人、关注环境,发扬“爱”的精神•能够运用“蝴蝶效应”的思想,认识到个人的力量对整个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心,关注他人、关注环境,感受爱的美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格,发扬“爱”的精神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爱的定义和种类•理解爱的力量和影响•运用“蝴蝶效应”的思想,认识到个人的力量对整个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爱心,让他们感受到爱的美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认识到个人的力量对整个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四、教学方法•简短的讲解•读书、朗读•讲解视频•分组讨论五、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以“你认为什么是爱?”为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找出每种类型的爱以及它们的特点。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列出学生发言的分类和特点。
学习与探究(40分钟)1.讲解爱的定义和种类(10分钟)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爱以及它的种类。
2.阅读练笔(15分钟)配合阅读视频,《爱之链》一书,让学生朗读和理解故事。
读完后,让学生从特定的角度写一篇简短的文章,讲述他们对于爱的理解。
3.讲解“蝴蝶效应”(10分钟)让学生通过讲解和视频了解“蝴蝶效应”的概念及其意义。
4.小组讨论(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他人、关注环境,并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总结(10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发扬“爱”的精神?2.你认为你的个人力量对社会有着怎样的影响?六、作业在家完成写作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扬“爱”的精神的文章。
七、课后反思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对于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理解了个人力量对社会的重要影响。
爱之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爱之链》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新词。
2、阅读课文,紧扣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反复品读,体会人物的品质。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1.通过朗读课文从乔依和他妻子的动作、神态描写中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感受人间真情,懂得互相关爱。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导入,激发兴趣。
歌曲《爱的奉献》告诉我们什么?谁来说说。
(生回答)告诉我们“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是啊,爱,一个温馨的字眼,一个永恒的话题。
在那飘雪的寒夜,爱就是一股驱走寒冷的暖流,就是一种克服万难的力量。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爱之链。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围绕课题让学生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爱?这“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这“爱”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让我们一起来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4.请学生自渎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想一想,议一议:课文为什么要以“爱之链”为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
平翘舌音:餐、蹭、糙;前后鼻音:吻、腕;后鼻音:蹭。
2、指名读词语。
乔依颠簸凄凉矮小脚腕蹭破车胎瘪了袜子油污绝望餐馆亲吻粗糙脸颊荒芜人烟天经地义潸然泪下3.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荒芜人烟:指没有人居住的地方。
天经地义:指非常正确不容质疑的道理。
潸然泪下:形容眼泪往外流的样子。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让学生提疑问:①课文主要讲了什么?②乔依帮助了谁?老妇人又帮助谁?2.请学生帮助解决问题。
3.课文中讲了哪两件事吗?(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4.你能按“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这两件事给全文分段吗?再试着概括段意。
第一段(1—8自然段):讲一天晚上在乡间的小路上下岗后又找不到工作的乔依非常热情地无偿帮助一位在寒风中几乎绝望的老妇人修好了汽车,老妇人非常感动。
六年级上册《爱之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word

六年级上册《爱之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4、品味两处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教学重点:读通、读顺课文,掌握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流程:课前欣赏一组爱的图片,播放《爱的奉献》。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一组和爱有关的课文图片,还听了一首优美感人的歌曲,大家知道叫什么名字吗?(生答)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是啊,“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2、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多媒体出示繁体字“爱”)这是一繁体的“爱”字。
认真观察它的字形,和简体的“爱”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多了心)是啊,手牵着手,心贴着心,心手相依,这就有了爱,爱是病床前那一束洁白纯净的茉莉,爱是蔺相如对廉颇的默默忍让。
爱是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展开双臂的最后姿势。
3、师:今天,在这浓浓的爱的氛围中,我们再来分享一篇和“爱”有关的小说【板书课题:爱之链】。
链,金字旁,本意指金属串成的链条。
可以组词--(铁链、项链……)那题目的意思就是--爱的链条指名读课题。
(相机评价:再深情一点,轻柔一点……)齐读课题。
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文中的“爱”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
二、交流展示、反馈自学情况。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你们都预习了吗?课文读了几遍?看来,同学们自主学习的习惯非常好,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读书的收获活动一:字词我会认师:生字新词是我们读通课文的拦路虎,你能扫除吗?出示词语:A 、雪花飞舞纷纷扬扬颠簸寒战提醒:“颠簸”的“簸”字是多音字,还有个音是第四声,可以组词“簸箕“。
师:这些词语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能把这种感觉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奖励你再读一组。
B 、矮小凄凉餐馆愣住亲吻师:愣是后鼻音女同学齐读C 、车胎瘪了脚腕蹭破没穿袜子沾满油污指名读师:这些词组描写的是谁的形象?再指名读D 、荒无人烟天经地义潸然泪下师:你理解了哪个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是天经地义的?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之链第一课时精品教案推荐
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爱之链第一课时精品教案推荐,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爱之链第一课时精品教案推荐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4、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三、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先请大家看老师写个字(板书“爱”)。
轻轻地读一读这个字,你会想到生活和学习中的哪些人或事?
2、师:听着大家这一个个爱的故事,让我觉得非常感动。
(多媒体出示图片,配乐述说)
师:爱是什么?爱是一束淡淡的茉莉,散发着诱人的清香。
大爱无言,那时蔺相如对廉颇默默的忍让。
至爱无声,那时沉船时,哈尔威船长伟岸的身影。
3、师:今天,在这浓浓的爱的氛围中,老师又带来了一篇和“爱”有关的故事(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师: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1)认真、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难读或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找出那些深深打动你的句子,作上记号。
(2)找出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并思考:围绕这几个人主要讲了哪几个关于“爱”的故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
A 、雪花飞舞纷纷扬扬颠簸寒战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爱之链,爱之链第一课时精品教案推荐,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