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_海上钢琴师_的生存隐喻
《海上钢琴师》人类共同的精神隐喻

●李瑞霞(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河北秦皇岛066311)
[摘要] 西方后现代主义者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认为,欲望在消灭了需要的个体性和要求的幻象性之 后,达到了一个本体性的境界,但这个本体仅仅是一种鸟托邦状态。而本文认为钢琴师的欲望从符号意义上讲却 达到了这种境界;同时中国的道家思想中,有一种为生而知之的天才一生中与道极为接近,而钢琴师即属于此种 天才。本文拟从思想渊源上寻找二者在钢琴师身上的统一。 [关键词] 欲望;道;母亲 要在船上过漂泊的生活。而1900却不以为然。Max所言的 一切,事实上逃不出1900给人们的欲望的诠释:“我觉得, 陆地,卜的人浪费太多时间在为什么上/冬天害怕夏天会迟
分离,哪怕是和他们之间的对话——音乐的分离。
影片中1900的台词不多,除。 即便是到最后,若非音乐的召唤.1900还和Max捉迷
藏——以免他劝他下船。大海对于每个人都是过客,惟独
1900不同。爱情或者成就对他的诱惑远不及他与大海的浑 然一体的无欲望的存在状态。他想F船的欲望源于他对大 海母亲的探求:换一个角度来看她。他在悬梯上的那几分 钟可以算做他对离开大海母亲的设想:离开了母体的他能 否面对无穷无尽的欲望替代品。像是一个天使在凡尘找不 到依托一样,1900在陆地上看不到他想要的东西。而他最 终也明白,即使在陆地上,如果你没有对大海说什么的话, 大海也不会给你说什么。
饮誉欧洲影坛的朱塞佩・托纳托雷的回归i部曲作品之 一《海上钢琴师》自2000年瞀陆中国以来,就一直得到国 人的仰慕,个中缘由还要从中西方文化各自渊源来找端倪。 1900,生于弗吉尼亚号邮轮,襁褓中时被父母遗弃, 由船上锅炉丁Danny Bflonlfin收养。后因Danny死于事故, 这个8岁孩童再次沦为孤儿。通过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 1900竟然无师自通,自己学会了弹钢琴,于是1900从此以 后成了船上的钢琴师。多少次1900问自己是否登岸去开创 新生活,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才华,实现他的美国梦。然 而直到最后弗吉尼亚号被销毁,他都没有踏下轮船半步。 是源于养父的一句“陆地上充斥着险恶”,还是另有原因?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象征艺术-2019年文档资料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象征艺术象征作为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
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曾有过这样一句话:电影的发明使我们的人生延长了三倍。
因为我们在里面获得了至少两倍不同的人生经验。
经典的电影之所以吸引观众的眼球,是因为电影本身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有着鲜明独到的主题,能够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触碰到人们精神层面那些柔弱的、细微的东西。
而那些东西正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比如永驻的青春;比如永恒的爱情。
这些现实中注定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在电影中找到了归宿。
即便虚无,人们还是愿意将这种夙愿延续下去,将这种美好的情感找个寄托。
在电影中他们能感受到人生百味,经历别样的人生,获取生命的感悟与精华。
《海上钢琴师》无疑是这样一部能引起我们共鸣的电影。
在影片中,象征的手法也被非常巧妙地运用到表现主人公——一个天才钢琴家的身上,对电影主题的表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以下将对《海上钢琴师》的象征艺术做具体分析。
一、对自由的渴望与梦想的追求20世纪初期工业文明进程发展到高潮,已经明显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在很多方面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
自由女神像的底座上铭刻着这样的话:“把你们疲惫的人,你们贫穷的人,你们渴望呼吸自由空气的人,都给我;那些无家可归的人,饱经风浪的人,都送来。
在这金色的大门旁,我要为他们把灯举起。
”于是当时大多的欧洲移民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梦想与自由,选择离开自己故土,来到America寻找金钱财富,自己的梦想与出路。
他们怀抱着那个共同的“美国梦”,寻求着属于他们的美好未来。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生存隐喻

10 9 一次无 意间鬼使 神差地来 到一 等舱 舞厅 的落地 窗外 , 0 透 间流淌出的曲词也变得 轻柔舒缓 , 细语 呢喃 , 如 无限惆怅 又无
过朦胧的玻璃窗, 他看到了一个光影的世界 , 第一次见到了那 限向往 。从惊喜 、 热切 到失 落 、 沉郁 , 落寞 、 待又 到欢欣 , 从 期
钢琴上的弃婴 to ( 9o 人名 ) 在蒸汽 船上成 长为一 名以海为家 的 的最高境 界。一曲终 了 , 全场震惊 , 鸦雀无声 。10 90将预先 准 天才钢琴 师, 最终 殉船 于海底 的故事 。在看似 虚构 的一个 备好 的香 烟放 在因飞速演 奏而摩 擦生 热热 得滚烫 的琴 线上 , 并 艺术 家的悲剧 中充满 了人的生存 隐喻 , 留给我们 的是 对人生 “ 的一声 , 滋” 烟点燃 了,90缓缓 的把烟放在像 被雷击 中的谢 10
添加煤炭的工人丹尼意外地在头等舱的钢琴上发现一个被遗 又妙趣横 生。
弃的新生儿 , 在黑 暗潮 湿夹 杂着 汗水 的船 舱 , 有 了一 个名 他 10 90从此名声大振 , 于是乎 各路 唱片 制造 商纷纷 前来 淘 字 :90 90在陆地上却是 个从 未存在 的人 。 10 。10 , 没有 亲人 、 没 金, 打算借此大发横财。在 1 0 9 录制唱片时, 0 一位清纯的少 有户籍 , 也没有 国籍 , 大海便 是他 的摇篮 , 也是他命 运 的栖息 女 无意间进入 了他 的视野 , 窗外 少女 的面容在 蓝 天碧海 的 舷 地, 而他也 随着 弗 吉尼 亚 号往 返 靠 泊各 个 码 头 , 逐渐 长 大。 映照下显 得格 外纯 洁动人 ,90凝望着那天使般 的面庞 , 指 10 手
命和存在 的无尽 的思考 。
利嘴中 , 淡淡地说了一句 :这烟给你抽 , “ 我不抽 烟。 观众被 眼 ”
解析《海上钢琴师》1900的生存哲学

解析《海上钢琴师》1900的生存哲学作者:郭燕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05期[摘要]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主人公1900终生没有踏足陆地,他的身上充满了矛盾性和复杂性,“苦、集、灭、道”的生存哲学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 四圣谛社交与群居的本能崇高精神生活《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导演朱塞佩一托纳托雷的一部力作。
影片讲述了一个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的天才钢琴师1900的故事。
1900终生都没有离开Virginian号游轮,他的一生正体现了佛教“四圣谛”的人生观点,即苦、集、灭、道的生存真理。
苦谛:孤独寂寞的情感承担“苦谛”所讲的是一种终极关怀,它所注重的是通过“受苦”来寻找生命的真谛,转化迷惘,开示醒悟,建立生死智慧,超脱根本的无助。
佛教的“受苦”强调的是“肉体的苦”,即生老病死。
而1900的“苦谛”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之苦”,即孤独寂寞的痛感。
作为个体人而言,1900是一个“被抛掷的存在”[1],无父无母,无身份无国籍。
他的生命状态就是孤独寂寞。
作为社会人而言,1900有社交与群居的本能,“社交本身并不能给人任何的快感。
只是它的反面‘孤独寂寞’。
乃是人能想到的最大的积极的痛感,所以人要求社交或群居,乃是为避免‘孤独寂寞”’[2]。
但是1900最终却是拒绝社交与群居的,不过拒绝这种本能不代表没有没有这种本能。
生命的本能遇到意识的阻抑才会由直变曲,由平变伏,由赤裸裸的变为含蓄隐秘的……这是一种感情上的转变,是人的单一和贫乏的多样性统一的转变。
阻抑的群居本能的作祟带来的是1900孤独寂寞的最大痛感。
集谛:人与环境的二元对立面对苦,就要分析“苦”从何而来,这就是“集”谛。
1900的“苦’源于一种人与环境的二元对立。
首先,这种对立表现在对大海上。
大海是1900的生活环境。
大海在体积上的表现是广阔无垠、浩瀚无边,美学上称之为“崇高”。
而崇高的对象都有一个共同性,即可恐怖性。
[3]所以自然界的伟大和崇高在他情绪上的表现是恐怖性引起的惊惧。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范文一:《海上钢琴师》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它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好,也隐含了生活的真谛。
而其中最大的隐喻是什么呢?据我观察,《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就在于每个人都需要寻找自己的音乐,找到自己生命中的旋律,才能过上真正的生活。
在电影中,主人公在海上漂流时,被一位神秘的钢琴师救起。
这位钢琴师在船上弹奏出了美妙动听的音乐,让主人公感到无比的震撼和感动。
在此之后,主人公开始学习钢琴,并一直努力练习,终于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钢琴家。
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主人公寻找到了自己的音乐,找到了自己的生命轨迹。
而这也正是电影中最为重要的隐喻。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华和梦想。
但有时,我们会因为种种原因而迷失了自己。
这时,我们需要学会寻找自己的音乐,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和想要的东西,才能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关于这点,《海上钢琴师》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无论遇到了多少艰难险阻,都需要勇敢地寻找自己的音乐。
写作重点:1. 引出隐喻:介绍《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并引出其中的隐喻。
2. 阐述隐喻:分析电影中最大的隐喻,并在其中引用了具体情节。
3. 探究启示:解释隐喻的启示,具体讨论如何寻找自己的音乐。
用词分析:1. “隐喻”、“才华”、“梦想”、“迷失”、“热爱”等一些富有感染力的词汇,让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2. “勇敢地寻找自己的音乐”这一核心词汇,恰当地展示了文章的主题。
范文二:“海上钢琴师”在大家的心目中,是一部经典的电影。
这部电影所表现的意境、表达的情感是人们感悟生命、品味艺术所必不可少的。
那么,其中最大的隐喻又是什么呢?通过观影,我深刻地体会到,该电影最大的隐喻在于:人生即为一首大型乐曲,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音符、一个旋律,构成了完整的乐章。
在电影中,无论是主人公还是钢琴家,都在人生的旅途中慢慢领悟到这个最大隐喻。
主人公在漫长的海上航程中,历经磨难,才找到了自己的音乐,最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钢琴家。
海上钢琴师 影视分析

《海上钢琴师》电影分析电影《海上钢琴师》整部影片采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名为1900的天才钢琴师从出生到死亡始终没有踏上过陆地的传奇故事。
时空的交错,场景的切换,镜头的衔接,整部电影都处理得十分流畅自然。
整个故事浑然一体,没有一丝一毫突兀的感觉。
让观看者不知不觉融入到电影中去,如同身临其境般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喜同悲。
导演托纳托雷似乎比较钟情于在影片中贯穿一种比较含蓄甚至是有点悲剧色彩的格调,《海上钢琴师》中1900的与船同亡的结局给观者留下的不仅仅是对主人公的惋惜,更多的却是对这个世界的思考。
场景选择在“钢琴决斗”这场戏中,导演选择让决斗在维尼吉亚号上华丽的舞池中展开。
维尼吉亚号可以说是1900的整个世界,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世界就是在这艘船上”而船上的舞池是1900唯一展现他才华的地方,对于一个没有生日、没有国籍、甚至是否存在于世都被怀疑的1900来说这方小小的舞台是其存在的体现与意义。
Jelly选择在舞会高潮的时候开始了他的挑战。
这个爵士乐的发明者,从这个场景一开始就被塑造成一个被金钱和名利所包裹的人。
次刻,他需要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时候登场,他是在炫耀,他要在众人面前羞辱这个被人称为比他强的1900。
全然不顾这个从未离开过维尼吉亚号,所有音乐仅限一方小小舞台的1900,他带着莫明的仇恨向1900的根据地席卷而来。
同时,这个攒动着当时社会名流的舞池,集聚着一群趋炎附势、人云亦云自诩为音乐欣赏者的人。
他们浮华、并不愿意沉静下来欣赏真正美妙的音乐。
这也直接影响到1900最终没有踏出那一小步的原因,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1900的音乐。
1900是个天生的钢琴家,同时也是个天生的思想者,他追求生活存在的意义。
他清楚地认识自己,大海就是他的世界,钢琴就是他的人生,他可以用88个键弹凑像大海一样无限宽广的音乐,在这里他能看到天边的尽头,而这是那些人所不能明白和理解的。
空间调度在影片中导演大量运用展示空间的大全景画面,以使画面开阔,景深悠远。
天生隐者——《海上钢琴师》的隐喻

世纪以美国⽂化为标志的⼈类⽂明顶峰进⾏的⼀次另类检讨,视⾓⾼超,饱含禅意。
影⽚的情节铺陈有那么⼏处⽐较关键:与“爵⼠乐”创始⼈的⽃琴;即兴灌录唯⼀的唱⽚;与维吉尼亚号共沉的独⽩……其全部精髓都在结尾的那段独⽩中,其实单看⽂字可能更好,对于影⽚要表达的核⼼来说,那已⾜矣。
这⾥我不想引⽤全⽂,也不想做过多诠释,我只能说我完全领会主⼈公的意思——甚⾄他的每⼀个字。
对于“⽃琴”这场戏我提供两个视⾓供参考:第⼀,想象⾦庸武侠⼩说的情节,⼀个⼈舞剑,剑可杀⼈于⽆形;另⼀个⼈舞剑,可把剑摧毁于⽆形……何者功⼒更⾼不⾔⾃明。
第⼆,可以拿科学奇⼈尼古拉·特斯拉与科学匠器爱迪⽣来⽐照,前者视科学研究如⽣命,陶醉其中,⾃得其乐,可完全抛开世俗功利;后者⾻⼦⾥是追求功利的商⼈、政客兼投机者,只把科学研究当成谋取个⼈利益的⼿段,两者⾃然有天壤之别。
⽆论编剧有多少杜撰,就特定情境的表达来说,“爵⼠乐”创始⼈钢琴弹得固然超凡脱俗,但“1900”出⼿,⼀曲过后,钢琴的⾦属部分竟炙热如焚,⾜以点燃⼀颗烟头……两者⾼下⽴判。
古语有⾔:功夫在诗外。
绝顶⾼⼿⽐赛技艺,定⾮就艺论艺,⼀定⽐的是功⼒和境界。
就此情节的塑造来说,导演深谙艺术的虚实之法,以虚拟实,颇得艺术表现的妙谛。
如果说以上情节成功表现了主⼈公琴技功⼒的话,那么,即兴灌录唱⽚⼀段则⾜以表现主⼈公的琴技境界。
他有⼀句经典的话:“决不让我的⾳乐离我⽽去”,这是他对待唱⽚的态度。
何意也?这恰是⾃古以来艺道传承的精髓!艺,⾮⼈⽽不可为,要在真实、原发、鲜活、随机。
他的话对今⽇“复制为王”时代的娱乐和唱⽚⼯业来说可谓振聋发聩。
该段情节的表现,编导演三者各皆精彩,甚为出⾊。
⼀个⾯对弦窗整理仪容的少⼥,被弦窗内正要灌录唱⽚的“钢琴师”所见,于是琴键下的感觉顿然不同,琴随⼼动,当即弹奏了⼀曲⾜以流传后世的即兴⾳乐……当然,此情景乃虚构,但虚构中表达了艺术的真谛。
中国有句话叫“艺道相通”,那么,这位有如此功⼒和境界的“钢琴师”对⼈⽣的看法⼜是如何呢?注意,我们⾯前的剧中⼈是⼀位没有⽗母、没有家庭、没有任何国籍和⾝份的“海上钢琴师”,甚⾄终⽣没有踏⾜陆地……确实很反常,不是说他的⾏为,⽽是说他的存在——堪称⼈类的特例!对此我们只能⽤“天⽣隐者”⼀词来形容。
写实派电影《海上钢琴师》背后的隐喻“浮城”

摘要:《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1900)是意大利写实电影流派导演朱佩塞·托纳托雷的一部出色的文艺作品。
该电影艺术风格独具特色,在传达浪漫美学追求的同时,又蕴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和深奥抽象的哲学思考。
在电影中,托纳托雷成功地塑造了1900这一隐喻性人物形象作为反观社会文明、个人存在等方面的一面镜子,并以这位艺术家看似虚构的传奇一生带给一代又一代人无尽关于未来、命运的思考和咏叹。
本文试图就电影中的种种影像符号、隐喻象征进行分析,从而使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意旨得以更好地展现,让观众对朱佩塞·托纳托雷的隐喻风格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隐喻;象征;艺术表现手法《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于1988年推出的一部充满文艺情怀的电影作品,该片修复版于2019年底在中国内地上映依旧获得众多口碑与赞誉,即使经过了二十多年,该片仍以其经典的艺术表现手法及深刻的隐喻内核触及人心,显示出了跨越时代的生命力和不朽的精神价值。
这部电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导演托纳托雷以“独特的视角、平实而恬淡的叙事风格、舒缓的节奏和如诗如画的电影语言”[1],使整部电影呈现出一种荡气回肠的别致诗意和娴熟大气的风格特点。
时空的交错、镜头的衔接、场景的切换等这些拍摄艺术手法上的处理都十分流畅自然,使整个故事浑然一体,埃尼奥·莫利康内大师级的配乐更是给作品增加了伤感情绪和别样浪漫,从而使该传奇故事表现的极有戏剧张力。
光是凭观感,它已经实现满足了不同层次观者的需求。
不同知识背景、年龄阅历的人,都能从中得到共鸣、启发,抑或是追寻问题的答案。
通历史的认为它记载了20世纪人类文明简史;通乐理的认为它是将爵士乐拟人化的传记;通心理的认为它反映了人格分裂患者的精神世界;通电影的则认为它是一些后来影视作品的思想源头。
这也正体现出了这部电影的过人之处——即娱乐性与思想性并行,同时又是多元开放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5-09-20作者简介:司慧慧(1977-),女,河南洛阳人,200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第22卷第1期2006年2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A L OF SH ANG QI U TE ACHERS C O LLEGE V ol.22 N o.1Feb. 2006电影《海上钢琴师》的生存隐喻司 慧 慧(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摘 要: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的“时空三部曲”之一《海上钢琴师》,在看似虚构的一个艺术家的悲剧中充满了人的生存隐喻,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命和存在的无尽的思考。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生存;隐喻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06)01-0047-02 人为什么存在?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总体基调是痛苦的,只有靠美感的刺激与暂时的麻木来使人心获得平衡与和谐。
康德认为:人生是由痛苦的经线和纬线编织成的地毯,只有不死的精神与绝对的自由意志才是值得人们追求的至善的人生境界。
海德格尔认为:人从事了什么,人就是什么。
不管一个人的个性如何,他究竟成为什么人,都不过是他自己行为的结果。
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的“时空三部曲”之一《海上钢琴师》(另两部为:《天堂电影院》,又译《星光伴我心》;《玛莲娜》(又译《真爱伴我行》)讲述了一个被抛弃在“弗吉尼亚号”头等舱钢琴上的弃婴1900(人名)在蒸汽船上成长为一名以海为家的天才钢琴师,并最终殉船于海底的故事。
在看似虚构的一个艺术家的悲剧中充满了人的生存隐喻,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命和存在的无尽的思考。
影片在一个小号手的深情的回忆中缓缓展开。
20世纪的第一天,在往返于欧美两地的游轮弗吉尼亚号上,负责邮轮上添加煤炭的工人丹尼意外地在头等舱的钢琴上发现一个被遗弃的新生儿,在黑暗潮湿夹杂着汗水的船舱,他有了一个名字:1900。
1900,在陆地上却是个从未存在的人,没有亲人、没有户籍,也没有国籍,大海便是他的摇篮,也是他命运的栖息地,而他也随着弗吉尼亚号往返靠泊各个码头,逐渐长大。
1900一次无意间鬼使神差地来到一等舱舞厅的落地窗外,透过朦胧的玻璃窗,他看到了一个光影的世界,第一次见到了那与他一生命运交织在一起的东西———钢琴。
被某种神秘的力量召唤着,夜深人静之时,1900悄悄溜入舞厅,像是受了上帝的指使,双手落在了琴键上,1900就这样与他的宿命不期而遇。
1900,从未踏上过陆地,却能洞察人生百态。
船上形形色色的乘客便是他观察世界的一个个窗口。
影片中最为精彩的是1900和爵士乐开山鼻祖谢利飚琴的那段,激动人心的程度简直可以和最激烈的枪战相媲美。
美国人善于在枪林弹雨间刻画英雄人物,但朱塞佩・托纳托雷则用钢琴当武器,看不见刀光剑影,却能闻得到血腥。
当珠光宝气、傲慢无礼的谢利弹奏了三段技艺精湛的爵士乐,可谓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本以为足可把1900杀个人仰马翻,落花流水。
1900先弹奏简单清新的“平安颂”,满不在乎地调侃了谢利,然后将谢利第二回合中弹奏的曲子按照原样弹了一遍,第三回合,1900在全场怀疑的眼光中缓缓走上台,拿起一支烟放在钢琴边。
闪电般迅速的节奏刹时响起,这时的1900大汗淋漓,双手上下翻飞,如同无数手在同时演奏,似乎已经达到了金庸笔下那“人剑合一”的最高境界。
一曲终了,全场震惊,鸦雀无声。
1900将预先准备好的香烟放在因飞速演奏而摩擦生热热得滚烫的琴线上,“滋”的一声,烟点燃了,1900缓缓的把烟放在像被雷击中的谢利嘴中,淡淡地说了一句:“这烟给你抽,我不抽烟。
”观众被眼前的这一幕惊呆了,许久才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而谢利也在阴沉的小雨中灰溜溜的走下船。
整个高潮部分精彩绝伦而又妙趣横生。
1900从此名声大振,于是乎各路唱片制造商纷纷前来淘金,打算借此大发横财。
在1900录制唱片时,一位清纯的少女无意间进入了他的视野,舷窗外少女的面容在蓝天碧海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纯洁动人,1900凝望着那天使般的面庞,手指间流淌出的曲调也变得轻柔舒缓,如细语呢喃,无限惆怅又无限向往。
从惊喜、热切到失落、沉郁,从落寞、期待又到欢欣,一颗跌宕的心透过美妙的音乐被记录在模板上,这张世上仅有一份的唱片,镌刻了他当时的灵感迸发,记录了他仅有的瞬间,然而当他从唱片机里听到自己的音乐时,他无比震惊,那台奇怪的机器仿佛偷走了他的音乐,偷走了他的灵魂,他惶恐而愤怒的砸掉了那机器。
那愤怒的瞬间更像是存在主义者对人类自身孤独和焦虑的呐喊,是人类最初面对工业社会浪潮的惶恐、不安和反抗。
1900想把这惟一的唱片送给那个天使,然而在钢琴面前收放自如的1900在那个女孩面前却怎么也开不了口,只是很笨拙地在镜子面前一遍又一便地练习开场白,看惯了好莱坞精致的商业包装下的爱恨情仇,1900那淡淡的带有一丝遗憾的清涩的爱情却更耐人寻味。
为了心中那美丽的恋情,他决定走下他从未离开过的船,在人们的一片欢呼声中,1900穿着麦克思送的大衣,风度翩翩,坚定自己的步伐,突然,他停住了,看着无边无际的高楼和灰蒙蒙的天空,许久……他还是站着,在悬梯的中间。
之后,只是把头上的帽子拿下,很潇洒地往空中扔了出去,转身回到船上,什么也没有说。
麦克斯决定离开了,他厌倦了船舱和大海,他终究摆脱不了陆地的浮华和欲望的诱惑。
而1900依然坚定和执着,他只属于大海。
弗吉尼亚要炸毁了,麦克斯疯狂地在船上找寻1900,疯狂地说服人们不要炸毁弗吉尼亚,但没有人相信他,没有人相信会有谁会愿意放弃这花花世界而选择与一艘破船同归于尽。
最终当那张被1900撕毁的唱片缓缓流出动人心弦的钢琴时,1900从破旧的船舱中走了出来,他和麦克斯坐在炸药上告别。
“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在哪里?我能看到吗?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找一个女人,盖一间房子,买一块地,开辟一道风景,然后一起走向死路。
太多的选择,太复杂的判断,难道你不怕精神崩溃吗?陆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现在没人知道我。
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见……”。
他说,在船上,他可以从船头看到船尾,他可以看到天边的地平线,在可以看得到的地方,他很满足,不是没有梦想,虽然一次只能见到2000人,但这是他的世界,属于他。
然而,望着无边无际的城市,他找不到边,找不到方向,找不到自己,找不到回家的路。
这就是钢琴师的临终感言。
透着一种参透生死的坦然,又流露出一种对陆地生活甚至爱情的一丝莫名恐惧。
是一直缺乏人间温情的冷漠惯性使然?还是对海上生活的与生俱来的依赖感的驱使?遗憾地是,他确实没有别的路可供选择。
他惟一能够寄托生命的东西却是木材钢铁等无机物组成的巨轮以及同样是木材钢铁等无机物组成的钢琴。
音乐是什么?对他来说,那是他用于回报巨轮和钢琴的爱的呓语!此时除了随船殉道他又能选择什么呢?人的一生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面临选择,每一个细小或者重大的选择决定了各自的人生走向。
太多的选择让他无法适从,在那样的地方,他没有梦,只是恐惧。
迷茫和孤独。
他说,他无法在大陆那条看不到边的船上生活,但他可以选择结束自己。
传说古希腊神话中有在两堆相同的干草前无法选择而饿死的驴,尽管世人对1900那看似蠢驴的举动唏嘘不已,而我却为他那勇敢的执着深深地感动着。
他虽身在海上,但却早已看尽了陆上人世间的繁华与落寞,辉煌与凄凉。
他宁愿固守在自己精神的理想国。
他可以轻易地洞察人生百态、世俗名利、人情冷暖、悲欢离合。
可是洞察一切的他在陆地上依旧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把握自己的未来。
他只可能在那个他自己认为是无限的陆地世界中过着有限的生活,在有限的生活中一步步走向穷途末路。
阴沉灰暗无限深邃的大海上,随着一声巨大的响声,弗吉尼亚伴着黑蘑菇般炸药的云朵在一瞬间灰飞烟灭,从未存在过的1900也像消失的音符奔向上帝的天堂。
而留给我的除了一些感觉的碎片,一颗像被粗糙的大手温柔抚摸过的心灵之外,剩下的,就只有早已被泪水浸泡了无数次的双眼。
托纳托雷无疑是个天才,他总是能在不断剪切的画面和娓娓的叙述中把你带入剧中,使观众在回忆与现实的交错间轻易地融入剧情,随着主人公命运的跌宕起伏或喜或悲。
而提姆・罗斯演绎的1900那孤独忧伤而又意志坚决的眼神更是震撼了你的心灵,还有整个影片的灵魂———钢琴曲。
颜尼欧・莫里克奈的配乐是成功的,那从心尖流淌的旋律或舒缓或急促或欢快或忧郁或温柔或哀伤,任何一种都引人无限的遐想。
而片中压底的云层,暗潮涌动的大海,时而灰暗的天空,还有那笼罩在城市上空的沉沉的雾霭,无不预示着主人公的悲剧结局。
而剥去这些包装的外衣,《海上钢琴师》向我们透露的意旨是丰富而暧昧的,从表面看,1900的悲剧人生似乎是人类现实生存困境的隐喻———入世,深入现实世界,似乎必然导致个体精神自由的萎缩;出世,恪守纯粹的精神理想,又似乎迟早将被社会现实击得粉碎。
而从深层看,影片似乎又在暗示———人生本是在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束缚与自由、主动与被动、有限与无限中穿行;惟有善于把握个中张力,以强大的主体精神包容和消融人生中的种种限制,方可成其生命之大气象、大境界!而在当代个性解放与个性压抑并存的自由困境中,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又究竟在哪呢?影片中1900第一次想走下船时的情景让人印象深刻,面对鳞次栉比的高楼和灰暗阴沉的天空,因为爱情而坚定的信念在迷茫、无助、恐惧和孤独之中悄然动摇。
最终,他选择了放弃,放弃浮华、放弃诱惑,甚至放弃生命,然而我认为这更像人类自身命运悲剧隐喻。
时代见证了人类科学和社会的大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人类也必须忍受“上帝已死”———(尼采)大胆的预测,他把人类从信仰和宗教的大厦里放逐了。
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剥夺了人自认为万物之灵长的理由,人们突然发现自己处在一个两难的生存境地。
我是谁,活着为了什么,这些古老的问题又重新摆在了人类面前。
它们是如此的沉重和令人生畏,并且没有答案。
人们开始意识到地下没有地狱,有的只是头上的星空。
他们也没有永久的家园,在他们死后,等待他们的只有无尽的黑暗和虚无。
即使他活着,他也不是自己的主人,他要被自己的“身份”和“超自我”,即他的理性和意识,不断地折磨。
他不能从他失控的情绪、不讲道理的感情和无止尽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出生、成长、疾病和死亡,这就是每一个人生命的循环,人类毁灭性的命运和生命自身的悲剧。
84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