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RS技术的博尔塔拉河流域土壤侵蚀定量评价

合集下载

基于GIS的中国土壤侵蚀预报信息系统

基于GIS的中国土壤侵蚀预报信息系统

基于GIS的中国土壤侵蚀预报信息系统
章文波;刘宝元
【期刊名称】《水土保持学报》
【年(卷),期】2003(17)2
【摘要】土壤侵蚀预报信息系统的建立是动态分析处理土壤侵蚀信息,适时定量预报土壤侵蚀,进行水土保持规划和评价的重要技术基础。

系统介绍了中国土壤水蚀预报信息系统的研制目标、系统组织结构和功能,以及系统的实际应用评价。

【总页数】4页(P89-92)
【关键词】GIS;中国土壤侵蚀预报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系统设计;系统应用;土壤侵蚀模型
【作者】章文波;刘宝元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资环系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7.1;S126
【相关文献】
1.土壤学——基于GIS和USLE的卧龙地区小流域土壤侵蚀预报 [J], 杨娟;葛剑平;李庆斌
2.基于GIS技术的中国土壤侵蚀危险性建模分析 [J], 李伟
3.基于GIS的溢油应急信息系统潮流快速预报及其应用研究 [J], 严世强;王辉;熊德
琪;徐晓;李琼
4.基于GIS的滑坡综合预测预报信息系统 [J], 李秀珍;许强;刘希林
5.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山区土壤侵蚀强度数值分析 [J], 张增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RS和GIS的小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开题报告

基于RS和GIS的小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开题报告

基于RS和GIS的小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小流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小流域是自然地理单元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质量对环境和水资源的维护和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小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提供科学地保护和管理小流域生态环境的依据,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在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面,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进行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和环境监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尤其是在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面,遥感和GIS技术已经成为关键的手段。

二、研究目的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相关数据,综合评价小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为小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和建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收集小流域的相关数据,包括遥感数据、地形数据、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等。

2. 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的清洗、提取和处理等。

3. 利用支持向量机(SVM)方法进行分类,提取出研究区域的土地覆盖类型。

4. 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小流域进行景观格局分析,计算景观指数,得到小流域的景观格局特征。

5. 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小流域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

6. 基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小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和等级划分。

四、预期成果本论文的预期成果包括:1. 对小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方法、流程和指标体系进行探讨和总结。

2. 小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结果和等级划分。

3. 建议小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五、研究意义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够深入了解小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和问题,并且提供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评价体系,为小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小流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遥感及气象数据的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的解决方案

基于遥感及气象数据的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的解决方案

基于遥感及气象数据的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的解决方案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土壤侵蚀是全球环境的灾难,他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存和社会发展,更限制了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江源地区由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脆弱的生态系统,其水土流失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是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评价的重要部分,它能够为该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本方案通过对三江源地区土壤侵蚀敏感性的评价来识别容易形成土壤侵蚀的区域并进行分级。

评价主要基于三江源地区自1990 年以来生态环境数据积累,包括用于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的各项自然指标数据。

在对该地区的生态状况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较为合理的技术路线。

根据三江源地区土壤侵蚀类型和特点,本次评价将分水蚀区域和风蚀区域分别进行评价,然后进行综合制图。

1、数据准备及预处理土壤水蚀的影响因素有降雨侵蚀力(R)、土壤质地、土壤可蚀性、地形起伏度和植被状况。

其中降雨侵蚀力和植被状况指标随时间发生变化,分别有1990、2004 和2009 年三期数据。

土壤风蚀敏感性的指标主要有土壤质地、土壤可蚀性、地形起伏度、植被状况、风场强度和土壤表层湿度,对各因子分别评价,然后进行综合。

本次评价中植被状况、风场强度和土壤表层湿度三项指标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分别为1990、2004和2009年三期的数据。

2、研究方法2.1 地形起伏度利用三江源地区100m 分辨率dem 数据,采用ArcMap 中的空间分析(SpatialAnalyst) 模块中的邻域分析(Neighborhood Statistic)工具,以n×n像元的圆形为模板算子,对整个研究区进行移动计算, 先计算出n×n像元内的格网最大值maximum,然后计算出其领域最小值minimum,再利用模块中的栅格计算工具(Raster Calculator) 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高程差,就得到了该n×n窗口的地势起伏度结果值。

基于GIS和RUSLE的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侵蚀评估

基于GIS和RUSLE的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侵蚀评估
收稿日期:2008-06.09 修订日期:2009-07.03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3A03):国际泥沙研 究中心生态建设综合效益评价课题 作者简介:秦伟(1982一),男,陕两汉中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水 土保持及林业生态工程。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 100044。Email:qinwei_office@sina.corn ※通信作者:朱清科(1956-),男,宁夏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水土保持和林业生态工程。北京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 部重点实验室,100083。Email:xmgmb@bjfu.edu.∞
抗由降雨、径流产生的侵蚀能力的综合体现。RUSLE中,
土壤可蚀性因子定义为标准小区内单位降雨侵蚀力引起
的土壤流失率。采用RUSLE推荐的在缺少资料时采用土
壤颗粒平均几何直径计算K因子的方法【12】:

K=7.594(0.0034+0.0405exp{一{-[(109Dg+ r¨

、二/
1.659)/0.7101]2))
坡产生56.50%的侵蚀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占总面积57.07%的草地产生96.37%的侵蚀最,成为目前流域内主要侵
蚀产沙源。研究为应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在黄土高原进行侵蚀评估提供技术范例,为该区侵蚀防治和水土资源利用
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土壤,侵蚀,地理信息系统,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黄土高原
长、对角线长或边长与坡度余弦比等作为其坡长进行运 算,忽略了单元格间的汇流过程,将其作为水文孤岛, 从而严重减小£因子、低估侵蚀强度【l o】。虽然有的研究 选用不规则坡面的坡段三因子算法【111,并以分水线到单 元格的实际汇流长度为坡长进行计算,在一定程度上考 虑了上坡汇流对侵蚀的作用、量化了坡面内不同坡段的 侵蚀差异,但GIS中的均匀单元格实际是将三维地形简 化成二维地形,单元格的侵蚀强度由上坡汇流面积决定。 因此,这种算法所获得结果也存在较大误差。其次,上 坡汇流面积确定不准确。鉴于二维空间中,单元格侵蚀 强度由上坡汇流面积决定,Desmet掣10】提出基于上坡汇 流面积的£因子算法,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现有研究 中的汇流面积都是根据数字高程模型(DEM)确定的汇 流方向简单累加得到,未考虑汇流路径上土地利用/覆盖 对汇流的影响,尤其是植被对降雨再分配而产生的减少、 阻滞地表径流的水文效应。虽然RUSLE中的植被覆盖和 经营管理因子(C)可反映地表覆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但基于单元格评估土壤侵蚀时,各因子的作用仅局限于 所在单元格,上坡土地利用/覆盖对汇流的作用无法由C 因子体现。因此,这类方法所获得结果仍与实际存在较 大差别。

基于GIS与RS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

基于GIS与RS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

基于GIS与RS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对生态环境进行科学监测和评估,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在这方面,GIS(地理信息系统)与RS(遥感)技术的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

GIS是一种以地理空间信息为核心的数字化信息系统,可以实现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显示。

RS则是通过航空摄影或卫星等设备获取地面信息的技术,包括光学遥感、热红外遥感和雷达遥感等。

将GIS与RS相结合,可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全面监测和评估。

首先,GIS与RS可以为生态环境的监测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地貌、植被、土壤、水系等信息,并将其与其他环境因子进行数据叠加。

利用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对大气污染、水资源利用、土地利用等指标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帮助我们了解环境变化趋势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其次,GIS与RS可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空间分析和模拟。

通过将空间数据输入GIS软件中,并利用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对不同因素的分布和相互关系进行模拟和预测。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植被覆盖的变化趋势,预测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通过模拟地表温度的分布,评估城市热岛效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这些分析和模拟结果,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和问题,并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

此外,GIS与RS还可以为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提供可视化和动态展示的手段。

通过将分析结果和模拟数据可视化呈现,可以使复杂的环境数据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更加容易为决策者和公众理解和接受。

例如,我们可以将污染源的分布情况用热力图的方式展示,将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程度以动画的形式呈现。

这些可视化的手段,既能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也能在决策过程中提供参考依据。

然而,GIS与RS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数据质量问题。

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以及地理信息的采集和整理,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基于RS和GIS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应用系统

基于RS和GIS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应用系统

(如类等)[3]。 本系统采用面向对象(OOP)设计方法进行设计,以遥感
数据处理与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为主线,实现遥感数据预处理 的常规功能(辐射校正技术、投影变换技术和几何纠正技术)、 遥感数据管理功能、数字图像处理功能(图像显示、图像增强、 图像缩放/挖图)与系统的应用功能(陆面温度 LST 和归一化植 被指数 NDVI 的反演计算,干旱、洪涝、火情等生态环境遥 感监测评估,监测区影像数据提取,分区面积统计),以及矢 量地理信息的叠加和矢量图形风格设置的实现。基于 RS 和 GIS 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应用系统的功能结构见图 1。
基 金 项 目 :“ 十 一 五 ” 国 家 科 技 支 撑 计 划 基 金 资 助 重 点 项 目 (2006BAD04B03);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桂科自 0640053,桂 科基 O778006-11);广西气象局科研基金资助重点项目(桂气发
2004-233-2)
作者简介:匡昭敏(1968-),女,高级工程师、硕士,主研方向:生 态环境,RS 和 GIS 技术的应用;陈超泉,副教授、硕士;黄永璘, 助理工程师;何 立,工程师;莫伟华,高级工程师、硕士 收稿日期:2007-10-22 E-mail:kzhaomin@
CBand 对象的个数、对象别名、对应文件的路径等;对象接
口包括获取通道数据、添加单通道对象、删除单通道对象等。
(3) 局 地 文 件 管 理 对 象 , 系 统 支 持 打 开 多 个 遥 感 数 据 文
示伸衡 整图
生态环境监测模块 地理信息处理

林 火 监 测 评 估
洪 涝 监 测 评 估
干 旱 监 测 评 估
测 区 影 像 数 据 提
分 区 面 积 统 计

RS与GIS支持下的土壤侵蚀自动判别模型——以武威市凉州区为例

RS与GIS支持下的土壤侵蚀自动判别模型——以武威市凉州区为例
污 染 源 , 且 已经成 为一 个世 界性 的严 重 的环 境 问 并
库 , 用栅 格 空间 数 据 结 构提 取 侵 蚀 因子 值 , 立 采 建 土壤 侵蚀 强度 自动 判别模 型 , 以甘肃 武威 市 为例 并
对模 型进 行验证 .
题n . 壤侵 蚀模 型 的研究 是 土壤 和地 理学 科 的前 ]土
1 土壤 侵 蚀 影 响 因 子及 分 类分 级
1 1 土 壤 侵 蚀 的 影 响 因 子 .
在 自然界 , 当携 带 和推 移松散 物质 的力 超过 抵 抗松 散物 质移 动 的力 时 , 引起 了土 壤 侵蚀 口 土 便 .
壤侵 蚀按 外营 力 的性质 可划 分为水 力 、 风力 、 冻融 、
子 的关 系 , 这些 影 响 因 子 可概 括 为 地 表 组 成 物质 、
侵蚀 模 型应 该充
够 利用 分布 式 的过程 来模 拟 土壤 侵蚀状 况 , 空间 但
的变异 性使模 型参数 的输 入输 出变得 繁多 且复 杂 , 模 型所 需 的大 量 空 间信 息也 难 以 获 得. 将 G S 而 I、 RS与 土壤 侵 蚀 模 型 的 研 究 与 应 用 相 结 合 可 以 有 效缓 解 这一 问题 . RS与 G S能 够 为土 壤 侵蚀 模 型 I 的研 究 提供 重要 的资 料来 源 和数据 平 台 , 土壤 侵 在 蚀风 险评 价 、 土壤 侵 蚀 模 型 相 结 合 、 观 及 区 域 与 宏 土壤 侵蚀 空 间分 布 与 动态 评 价 中得 到 了较 为 普遍 的应 用 l . 这 些 应 用 大 多 是 以 US E 为核 心 , _ 但 3 。 L 采用 模 型 与 GI S松 散 结 合 的 方 式 , 法 形 成 土壤 无

基于GIS和RUSLE乌裕尔河流域土壤侵蚀定量评价

基于GIS和RUSLE乌裕尔河流域土壤侵蚀定量评价

基于GIS和RUSLE乌裕尔河流域土壤侵蚀定量评价鄂立思;孙丽;李苗;李莹【摘要】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GIS技术,以位于东北黑土耕作区的乌裕尔河流域为研究区,以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提取土壤侵蚀模型的各种因子,估算土壤侵蚀模数.根据SL190-96的分级标准,对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分级,获得乌裕尔河流域土壤侵蚀现状图,并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乌裕尔河流域土壤侵蚀以轻度侵蚀为主,共有8116.16 km2,占65.05%,其中轻Ⅰ型面积为4068.62 km2,占32.6%,中度侵蚀面积为1394.82 km2,占11.2%;轻度侵蚀集中连片分布,而中度以上侵蚀主要集中在坡度较大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中以旱田侵蚀最突出,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的轻度侵蚀强度;但未利用地侵蚀最严重,主要体现在中度以上侵蚀;林地、草地和居民地以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0~3°、3~8°以下以轻度侵蚀为主,强度侵蚀和极强侵蚀,在坡度为8 ~15°时达到最大侵蚀面积.【期刊名称】《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年(卷),期】2015(031)002【总页数】5页(P154-158)【关键词】RUSLE;GIS;乌裕尔河流域;土壤侵蚀【作者】鄂立思;孙丽;李苗;李莹【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地理环境遥感监测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10 引言土壤侵蚀是指地球表面的土壤及其母质受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力的作,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各种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现象[1].土壤侵蚀破坏土地资源,造成淤积、干早、洪涝等灾害,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东北松嫩平原黑土丘陵漫岗区是我国的六大水力侵蚀区之一[3],由于黑土区独特的土壤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它已经变成了中国潜在侵蚀危险的地区[4].近年来,黑土的侵蚀退化问题得到了政府、科学家甚至农民的普遍重视.关于土壤侵蚀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土壤流失方程,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将USEL/RUSLE与GIS的结合来估算土壤侵蚀及其空间分布.乌裕尔河流域是黑土丘陵漫岗区典型的农业区,水土流失较严重,运用GIS结合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对乌裕尔河流域的土壤侵蚀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土壤侵蚀现状以及其与坡度和土地利用的关系,以期为该区生态退耕、发展可持续农业、开展水土保持等政府宏观决策行为提供科学依据.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获取1.1 研究区概况乌裕尔河是嫩江水系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黑龙江省北安市小兴安岭西麓山区,干流流经黑龙江省北安、克山、克东、依安、富裕等市县,最终流入扎龙湿地,中上游海拔高度145~410 m,流域面积12475.9 km2.本流域位于松嫩平原西部大陆性季风盛行区,年降水量为496.7 mm,年蒸发量为1110~1780 mm,年内降水分布极为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0%.地貌波状起伏、丘岗错落,主要土壤为黑土、草甸黑钙土、潜育草甸土、暗棕壤、草甸沼泽土及沼泽土,富含有机质,适合于农业生产.由于土地的过度开垦和其它不合理利用,该流域对水土流失十分敏感[5].1.2 数据获取该研究采用的数据主要包括2010年Landsat/TM影像,1:10万地形图,经过几何精校正和影像解译,形成土地利用/覆被数据,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区状况及数据源的特点,制定了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居民地、沼泽湿地、未利用地7类一级类及16个二级类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30m分辨率的DEM数据,经过图幅拼接和格式处理转换,用以提取坡度坡长因子.降雨量数据使用乌裕尔河流域内及临近县市11个气象观测点的逐月降水数据.土壤数据来自1:100万的中国土壤类型图,结合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及相关研究,获取研究区土壤类型矢量数据.2 研究方法2.1 模型选择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是目前最常用的估算土壤侵蚀的模型方法之一,在世界很多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5].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研究所于1985年-1992年在黑龙江省的克山和宾县进行土壤侵蚀径流小区的试验研究[6],获得了适合东北黑土区的一些因子算法,并经过径流小区实测检验,验证了因子取值的合理性.因此,本文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在乌裕尔河流域进行土壤侵蚀量的估算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RUSLE的模型表达式是由6个因子连乘的形式组成:式中:A为年土壤流失量,t/(hm2·a);R为降雨侵蚀力因子;K为土壤可蚀性因子;L和S分别为坡度因子和坡长因子,无量纲;C为植被与经营管理因子,无量纲;P为水土保持措施因子,无量纲.2.2 RUSLE各因子的确定2.2.1 降雨侵蚀力因子R值的估算该文采用FAO建立的通过修订Fournier指数求算R值的方法[7],该方法既考虑年降水总量,又考虑降水的逐月分布,数据较容易获取,其公式为:式中:i是月份;Pi是月降水量;P是年降水量.然后建立R与该指数的关系为:式中:a、b取决于气候条件.根据研究区流域气候条件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类似分析,a与b的取值分别4.17和–152.利用乌裕尔河流域内及临近的共11个雨量站近5年的年平均降雨量和各月平均降雨量,根据公式(3),推算出各站点的降雨侵蚀力,在Arcgis中利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法进行降雨侵蚀力的插值计算,得到研究区降雨侵蚀力R值空间分布图(所图1所示).图1 乌裕尔河流域降雨侵蚀力因子R值插值图2.2.2 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的估算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反映出土壤被降雨侵蚀力分离、冲势和搬运的难易程度.根据1∶100万土壤类型分布图,归并出乌裕尔河流域的土壤大类型有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暗棕壤和水稻土.高德武[8]等相关研究试验区设在本文研究区内的克山县,因此参考相关K值,近似确定出研究区的土壤类型可蚀性因子K值,取黑土K值为0.2283,黑钙土 K 值为0.2306,草甸土K 值为0.2942,暗棕壤 K 值为 0.2733,水稻土 K 值为0.2721.2.2.3 地形因子(LS)的获取地形地貌特征对土壤侵蚀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坡长与坡度两方面,一般用坡长(L)与坡度(S)因子估算地形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张宪奎[6]等以克山为试验区,推导出全省LS因子的计算公式:式中:λ为坡长(m);θ为坡度(°);m为坡长指数,取值为0.18;n为坡度指数,取值为1.3.在GIS环境中,坡长坡度LS因子的具体实现是以DEM为基础数据进行提取,利用栅格计算器,根据上述公式获得地形因子LS的栅格图.2.2.4 植被与经营管理因子C的获取植被覆盖和经营管理因子C值是表示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耕作农地上土壤流失量与同等条件下适时翻耕的连续休闲对照地上的土壤流失量之比,其值大小取决于具体的作物覆盖、轮作顺序及管理措施的综合作用等.取值范围在0~1,C值的取值主要与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类型有关.根据乌裕尔河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及植被覆盖度的调查结果,参考我国学者张宪奎[6]和蔡崇法[9]求取C值所做工作,获得该次项目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平均C值见表1.表1 乌裕尔河流域C值土地利用类型 C值土地利用类型 C值水田 0.180 高覆盖度草地 0.040旱地 1.000 中覆盖度草地 0.080有林地 0.005 沼泽、水域、城镇用地 0.000灌木林 0.070 农村村居民用地 0.030其他林地 0.050 裸地、其他未利用地 1.0002.2.5 水土保持措施P值获取它的值是有水土保持措施与没有水土保持措施时土壤流失量的比值,一般在0~1.当地面没有任何措施时P等于1,水土保持措施得当时P等于0,基本没有土壤侵蚀发生.本研究由于没有设小区实验,主要参照美国农业部手册703号和解译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及相关的文献[6,9,10],得出研究区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 值,研究区水田多为水平梯田,其P值取0.03,旱地据野外考察居多是坡耕地,其P值取0.352;其他自然植被区和用地类型,P值取1.2.3 土壤侵蚀量的计算在GIS软件支持下,将获取的各个因子图进行连乘栅格运算,得到土壤侵蚀量图.根据SL190-96的分级标准,对研究区进行土壤侵蚀强度分级,结合乌裕尔河流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将轻度侵蚀分为轻Ⅰ 型侵蚀(侵蚀模数(200~800)t/(km2·a)),轻Ⅱ型侵蚀(侵蚀模数(800~1500)t/(km2·a)),轻Ⅲ型侵蚀(侵蚀模数(1500~2500)t/(km2·a)).运用ArcGIS对栅格土壤侵蚀量进行重分类,合并在同一级别的栅格,得到2010年坡面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图(如图2所示).图2 乌裕尔河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图3 结果与分析3.1 乌裕尔河流域土壤侵蚀现状根据2010年土壤侵蚀统计结果(见表2),乌裕尔河流域土壤侵蚀总面积10387km2,占土地总面积的85.25%.除极强度侵蚀外,从轻度侵蚀到强度侵蚀,侵蚀面积随强度等级的增加而减少,其中轻度侵蚀面积8116.16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5.05%,中度侵蚀面积为1394.82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 11.2%,强度侵蚀面积为495.2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 3.96%,极强度侵蚀面积为291.85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34%.乌裕尔河流域以轻度侵蚀为主,其面积占侵蚀总面积的78.14%,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轻Ⅰ型侵蚀占乌裕尔河流域总面积的32.61%,占全区土壤侵蚀总面积的39.17%,占轻度侵蚀面积的50.13%;轻Ⅱ型侵蚀占乌裕尔河流域总面积的19.57%,占全区土壤侵蚀总面积的23.51%,占轻度侵蚀面积的30.09%,说明整个乌裕尔河流域以轻Ⅰ型侵蚀和轻Ⅱ型侵蚀为主.3.2 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从表3可以看出,乌裕尔河流域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旱田,面积为10444.51km2,占轻度土壤侵蚀面积的97.2%,草地及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为2.8%,水田所发生的轻度侵蚀极少,只有0.26 km2.中度侵蚀也以旱田为主,其次为未利用地.强度与极强度侵蚀也是以旱田为主,但土壤侵蚀面积明显减少,未利用地中中度以上土壤侵蚀的面积是除旱地以外最大的.林地、草地和居民地以轻度侵蚀为主.表2乌裕尔河流域2010年土壤侵蚀面积统计结果注:未利用地包括盐碱地、滩地和裸土地侵蚀强度侵蚀模数t/(km2·a) 面积/km2 占土地总面积比/%微度侵蚀<200 2088.91 16.75轻度侵蚀轻Ⅰ 200 ~800 4068.62 32.61轻Ⅱ 800 ~ 1500 2442.09 19.57轻Ⅲ 1500 ~ 2500 1605.45 12.87中度侵蚀 2500 ~ 5000 1394.82 11.18强度侵蚀 5000 ~ 8000 495.85 3.97极强度侵蚀 8000 ~ 15000 291.85 2.34剧烈侵蚀> 15000 88.94 0.71表3 乌裕尔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状况统计 km2土地利用类型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剧烈侵蚀旱田291.48 7894.34 1387.64 492.76 290.04 88.24水田 182.45 0.26 0.00 0.00 0.00 0.00林地853.63 28.25 0.08 0.01 0.01 0.00草地 445.28 124.83 0.47 0.07 0.02 0.00居民地 316.06 41.52 0.05 0.00 0.00 0.00未利用地0.00 6.96 6.58 2.36 1.78 0.69 3.3 土壤侵蚀的坡度分异特征基于DEM提取研究区坡度数据,并按照0~3°、3 ~8°、8 ~15°、15 ~30°和>30°对坡度进行重分类,与研究区土壤侵蚀图进行叠加分析,求得乌裕尔河流域不同坡度下不同土壤侵蚀强度的侵蚀面积.从图3可以看出,乌裕尔河流域轻度侵蚀在0~3°坡度时的侵蚀面积为4824.71 km2,在3-8°坡度时侵蚀面积为3256.81 km2,在0-15°坡度范围内,轻度侵蚀面积呈现逐渐减小趋势;中度侵蚀在3~8°坡度时的侵蚀面积为1071.47km2,达到中度侵蚀最大面积,在8 ~15°坡度范围内侵蚀面积呈现逐渐减小趋势;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在坡度达到15°时侵蚀面积趋近于0.强度侵蚀和极强侵蚀,在坡度为8~15°时达到最大侵蚀面积,分别为485.18 km2和205.87 km2.由此可以得出乌裕尔河流域坡度大于8°的土地利用类型是产生强度侵蚀的源区.因此,当坡度大于8°时,应该尽量减少坡耕地数量,发展林业.而对于坡度低于8°的地区,虽然侵蚀强度为轻度,但是侵蚀面积却很大,对于旱地应实行等高耕作等措施.图3 乌裕尔河流域不同坡度级土壤侵蚀面积4 结束语该文基于GIS平台,结合RUSLE模型,通过合理的选取模型中土壤侵蚀因子的计算方法,评估了乌裕尔河流域的土壤侵蚀状况,为该区域的土壤侵蚀治理提供一定的依据.(1)从侵蚀状况来看,乌裕尔河流域土壤侵蚀面积10387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85.25%.说明研究区内大部分地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但以轻度侵蚀为主,轻度侵蚀面积8116.16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5.05%,中度侵蚀面积为1394.82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1.2%,强度侵蚀以上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3%,面积较小.(2)从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来看,全区均有土壤侵蚀发生,且轻度侵蚀集中连片分布,而中度以上侵蚀主要集中在坡度较大区域.(3)从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侵蚀强度的关系来看,旱地所发生的土壤侵蚀最为严重,面积最大,林地和草地主要以轻度侵蚀为主,未利用地侵蚀程度主要集中于中度侵蚀以上.(4)从土壤侵蚀的坡度分异特征来看,在0~15°坡度范围内,轻度侵蚀面积最大,随坡度增大呈现逐渐减小趋势;中度侵蚀在3~8°坡度时的侵蚀面积为1071.47km2,达到中度侵蚀最大面积;强度侵蚀和极强侵蚀,在坡度为8~15°时达到最大侵蚀面积,分别为485.18 km2和205.87 km2.参考文献[1]刘宝元,谢云,张科利.土壤侵蚀预报模型[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2]张树文,王文娟,李颖,等.近50年来三江平原土壤侵蚀动态分析[J].资源科学,2008,30(6):843–849.[3]唐克丽,等.中国水土保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范昊明,蔡强国,王红闪.中国黑土区土壤侵蚀环境[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2):66–70.[5]魏建兵,肖笃宁,李秀珍,等.东北黑土区小流域农业景观结构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生态学报[J].生态学报,2006,26(8):2608-2614.[6]张宪奎,许靖华,卢秀芹,等.黑龙江省土壤流失方程的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2,12(4):1-10.[7]Amoldus H M J.An approximation of the rainfall factor in the universal soil loss erosion[M].De Boodt M,Gabriels D(eds).Assessmentof Erosion[M].John Wiley and Sons,Chichester,1980:127–132.[8]高德武.黑龙江省土壤流失方程中土壤可蚀性因子(K)的研究.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3,3,40-43.[9]蔡崇法,丁树文,史志华,等.应用USLE和地理信息系统IDRISI预测小流域土壤侵蚀量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0,14(2):19–24.[10]游松财,李文卿.GIS 支持下的土壤侵蚀量估算—以江西省泰和县灌溪乡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1):62–6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 疆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2 0 1 3 , 3 6 ( 3 ) : 2 4 5 ~2 4 9
J o u r n a l o f Xi n j i a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文章 编 号 :1 0 0 7 — 8 6 1 4 ( 2 0 1 3 ) 0 3 — 0 2 4 5 - 0 5
wh ol e a r e a, wh i c h r e a c he s 3 6 1 9. 9 km 。 . Th e r e we r e t he a c c u r a t e ge og r a ph i c c o or d i na t e i n t he s e a r e a s . At t he
s a me t i me , t h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b e t we e n t h e s o i l e r o s i o n i n t e n s i t y a n d t h e v a r i o u s f a c t o r s we r e o b t a i n e d b y d a t a a n a l y s i s , wh i c h, t h e r e b y, p r o v i d e d s c i e n t i f i c b a s i s f o r t h e b e s t i mp r o v e me n t s c h e me , t h e
l a n d r e s o ur c e s q ua l i t y e v a l u a t i o n, us e pl a n ni n g a nd ma na ge me nt c on t r o 1 . Ke y wo r ds : s o i l e r os i o n;g e o g r a phi c i nf or ma t i o n s y s t e m ;wa t e r s he d
子分辨率为 3 0 m ×3 0 m 的栅 格 图层 , 根据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 R us L E ) 对 各 图 层 进 行 运 算 得 到 流 域 内 土 壤 侵 蚀的空间分布情况 , 估算 该 流 域 不 同 强 度 等 级 下 的 面 积 和 流 失 量 。结 果 表 明 , 中 度 及 以 上 侵 蚀 面 积 占到 全 区 的 2 6 . 8 , 达到 3 6 1 9 . 6 k m , 这 些 区域 标 识 了 准 确 的 地 理 坐 标 , 同 时 可通 过数 据 分 析得 出侵 蚀 强 度 与其 中各 因 子 的 相 关性, 从 而 为针 对 性 地 提 出 最 佳 整 治 方 案 , 流 域 内 土地 资 源 的 质 量评 价 、 利用规划及经营管理等提供依据 。 关 键词 : 土 壤 侵 蚀 ;地 理 信 息 系 统 ;流 域
基 于 GI S / RS技 术 的博 尔塔 拉 河 流域
土 壤 侵 蚀 定 量 评 价
张 浩, 蒋平安 , 武 红旗 ,王新 军
8 3 0 0 5 2 ) ( 新疆农业大学 草业以博 尔 塔 拉 河 流 域 为 研 究 区 ,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 GI S ) 与遥 感( R S ) 技术 , 建 立 流 域 内各 土 壤 侵 蚀 影 响 因
中 图 分 类 号 :S 1 5 7 . 1 文献标识码 : A
Qu a n t i t a t i v e E v a l u a t i o n o n S o i l E r o s i o n i n B o r t a l a
Wa t e r s h e d B a s i n i n Xi n j i a n g B a s e d o n DI S / RS T e c h n o l o g y
83 0 0 52, Chi n a ) Ab s t r a c t : The ma i n p ur po s e of t he s t udy wa s t o c o mp r e he ns i v e l y a d op t t h e g e o g r a phi c i n f or ma t i o n s y s —
t e m ( GI S )a n d r e mo t e s e n s i n g( RS )t e c h n o l o g y t o s e t u p s o me 3 0 m X 3 0 m g r i d l a y e r s a b o u t s o i l e r o s i o n
i n f l u e n c e f a c t o r s . Th e r e s u l t s i n d i c a t e d t h a t mo d e r a t e a n d a b o v e s o i l e r o s i o n a r e a a c c o u n t s f o r 2 6 . 8 % i n t h e
Z HANG Ha o , J I ANG P i n g — a n ,WU Ho n g — q i , W ANG X i n - j u n

( Co l l e g e o f Pr a t a c u hu r a l a n d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c i e n c e s , Xi n j i a n g Ag r i c u l t u r a l Un i v e r s i t y , Ur u mq 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