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分层及分类标准
lr颜色分级原理

lr颜色分级原理
颜色分级把照片按照不同的明暗区域,划分成3个区块:阴影,中间色调,高光。
分别对它们加入不同的颜色和饱和度(新版还有明度)。
从而丰富照片的色彩层次,是调色中形成照片风格很有效的操作。
色环的一圈表示不同的色相拖动中间的小圆点调整颜色,小圆点越靠近中心。
色彩饱和度越低;小圆点越靠近外围,色彩饱和度越高。
明度可调整颜色的亮度。
混合使得照片各区域的色彩过渡更柔和自然,平衡向左,扩大对照片亮部区域的影响;平衡向右,扩大对照片暗部区域的影响。
照片整理分类技巧

照片整理分类技巧
照片整理分类技巧有:
1.按时间整理:可以按时间来分类,先设一小段一小段的时间区间,先不用具体到某一天,因为有时候可能图片量很大,反而不好整理,可以先按月份大致整理出一些文件夹,再一点一点缩小时间范围,这样整理起来会更有条理。
2.按地点整理:可以根据照片拍摄地点进行分类整理,比如旅游照片、家庭照片、学校照片等。
3.按主题整理:可以根据照片的主题进行分类整理,比如人物照片、风景照片、动物照片、建筑照片等。
4.按活动整理:可以根据照片所记录的活动进行分类整理,比如生日派对、婚礼、运动会、旅行等。
图片资料整理筛选分类

图片资料整理筛选分类
2011-12-29
1.静态图片
这里的静态图片是指照片、图案、图画之类的图片,图片的整理也需要分门别类地在已有文字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挑选分配,规整到指定的目录下,以方便以后对图片的处理及使用。
图片分类整理时要根据文字内容进行适当的搭配,充分考虑文率、版面等问题,可以在考虑图文关系等问题上多准备一两幅图,以便图片在最终的设计页面中出现不搭调的问题时可以替换使用。
图片都以英文简写命名,这是为了网页最终调取方便。
2.动态图片
动态图片一般在整理初期不存在这个问题,这一块应该在图片处理之后进行阐述,但是不排除原始资料带有GIF动画的可能,可以和静态图片一起整理,但是要注明性质。
同时,动态图片因为其自身的动态性质很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所以在使用的时候要谨慎。
动态图片能够打破画面呆板、增添活力,但需要把握好动态图片的使用,不可因动态图片破坏了画面。
具体的设计形式在后面的章节中将具体阐述。
3.视频素材筛选
视频在网页中的使用一般比较少,因此其文件大小的原因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是很多时候时候是最具说服力的信息内容。
视频的筛选要考虑到内容的完整性,具体是指在视频拍摄或制作的时候内容时间会比较长,在素材筛选的过程中要注意选取部分的加以备注,以便在后面素材处理的时候做截取、压缩等处理。
节选的内容可能只是部分,但是也应该考虑到其信息的完整性,应尽可能地在内容和文件大小上取得平衡。
4.FLASH动画
一般情况下,FLASH动画的体积较小,收集整理的时候可以直接归类到对应的项目文件夹内,再添加尺寸等文字说明信息即可。
X线照片质量等级标准

X线照片质量等级标准
一.甲级片标准:
1.位置正确:包括投照肢体位置和X线中心准确,照片上下、左右边缘对称,胶片尺寸使用得当。
2.照片对比度清晰度良好。
包括密度、对比度好,无明显的斑点感觉,肢体解剖结构显示清晰,失真度小;可制板。
3.无污染划损:包括照片上无污汁、划痕,无体外异物影及其他弊病。
4.被检者资料齐全、准确、整齐无误,照片标志与被照肢体无重叠: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片号、左右等。
5.造影片造影剂涂抹均匀、充盈满意,充分显示解剖形态及结构,能提供满意的诊断标准。
二.乙级片标准:
以上1~5项一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乙级片。
三.丙级片标准:
以上1~5项两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丙级片。
四.废片: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照片无法诊断则定为废片。
产生废片必须登记片号和废片现象,及时分析产生废片的原因,及时整改。
摄影中层次的名词解释

摄影中层次的名词解释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和手艺,旨在通过镜头捕捉和记录生活中的瞬间,展示美的一面。
在摄影中,层次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层次的运用,可以使照片表现更具深度和立体感,增强观赏者对图像的体验。
本文将对摄影中层次的概念进行解释,探讨层次在摄影中的表现和应用。
一、层次的概念在摄影中,层次是指在画面中明确或模糊地划分不同的深度区域或分层。
这些区域可以根据明暗、色调、清晰度以及物体距离相机的远近来决定。
层次的出现,使得画面不再平淡,而是在视觉上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创造出一种立体感和层次感。
通过巧妙的构图和运用光影效果,摄影师可以将画面分为前景、中景和背景等多个层次,使照片更加丰富多样。
二、层次的表现方式在摄影中,层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表现。
下面将从光影对比、景深和构图等方面进行解释。
1. 光影对比光影对比是指照片中明暗部分的差异。
通过合理运用光影对比,可以使画面中的物体在明亮和阴暗的反差中形成立体感。
在同一画面中,合理分配明暗部分的比例和位置,可以突出主体或物体之间的距离和关系,营造出深入远方的感觉。
2. 景深景深是指照片中被设定为清晰的焦点以外的区域。
景深可以通过改变光圈大小、焦距以及相机和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来控制。
在一个照片中通过布置多个景深层次,可以使画面呈现出前后层次感。
前景的模糊和背景的清晰可以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画面深度和真实感。
3. 构图在构图上也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元素和视觉比例来创造出层次感。
例如,将物体放置在前景或背景中,可以形成前后对比和深度感。
在构图中使用对角线、过渡和重叠等元素,也可以给图像带来更多的层次和层次感。
三、层次的应用层次在摄影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风景摄影、人像摄影还是静物摄影,都可以通过运用层次来增强画面的吸引力和表现力。
在风景摄影中,合理运用层次可以将画面分为天空、山脉、森林和水面等不同的层次,使图像更加生动且引人入胜。
例如,在日出或日落时拍摄,可以利用大片的云朵、山峦和水面来形成不同明暗区域的分层。
用好了层次,你的照片不会差

用好了层次,你的照片不会差在拍照的过程中有没有考虑过,画面的层次问题?如果有这个意识,它对我们的照片改变是巨大的。
下面我们就以具体的案例来说明。
什么是画面层次?“层次”这个词的用处很广泛,有很多解释,就拍照来说,我们是用二维的图像来表现三维的空间。
这么说大家不容易理解,如果用“级差”来解释,就容易理解了,它通过明暗关系(黑、白、灰)形成画面的反差,有反差就有层次。
作者@申锐这张照片的空间感很强,但画面没有层次感。
缺一个很明显的前景,一个突出的主体。
没有主体的对象,我们要拍什么呢?作者@清风石这张照片前景与背景粘连在一起,前景不突出,空间感不强。
画面层次不明显。
作者@保罗这张照片有光影变化,有前景、中景、远景,画面的各个层次都很清晰,给人很强的空间感。
有了空间感,画面就有了层次。
这张照片的层次就更明显了。
从近到远都有明显的分级。
画面有了层次的变化就有空间关系,大小、远近的对比。
这种层次关系越是清楚,画面给人更明确的指向。
这种关系越是混乱,画面的意向越是模糊。
画面的层次一定要有,但怎么用就是技巧了。
怎么用好画面的层次关系?拍摄任何照片都有层次关系,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层次之间的作用。
层次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在于相互之间起到一定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层次之间的关系?一个重要的秘诀在于,先确定画面的主体,一切以主体来考虑层次关系。
下面说几种常用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去中间化摄影需要做减法,画面越简洁越容易突出主体。
有一种拍法是摄影人最常用也是最容易出效果的方法,可以简单总结为去中间化。
画面只有一个主体和背景,中间没有其它层次,这种我称为去中间化。
像这样的照片我们每周的作业点评都会收到很多。
画面没有明确的主体,中间层次多,完全不知道作者想表现什么?我们在拍照前首先要确定画面的主体什么,然后在考虑画面的层次关系。
这张照片除了主体,画面过滤到一切元素,画面只有主体和背景两个层次。
做到极简,让画面主体最大化,非常醒目。
摄影干货:10种顶级的构图规则,让你的作品更加专业!

摄影干货:10种顶级的构图规则,让你的作品更加专业!1.三分法构图这是摄影中最常用到的构图法则,想像一下,你的图像被两条垂直线和两条水平线分割成9等分,你应该把照片中重要的部分,沿着这条线定位,或者在他们相交的地方,如下图所示,灯塔,水平面都在分割线上。
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加了照片的平衡感。
2.平衡法则当你的主题位于照片三分之一的位置,会创造出一种有趣的感觉,它会在场景中留下一片空白,让人觉得是空的。
我们可以增加另一个物体,让他填补空间,消除视觉上的“重量不平衡”。
如下图,道路标志的视觉重量,是用来平衡左边建筑。
3.引导线当我们看一张照片时,我们的眼睛是沿着线条走的。
我们可以想象,怎样让一条引导线出现在照片中,引导我们看图的方式,就像把我们拉近照片里,或者穿越在旅途中一样。
引导线不仅限于直线,也可以是对角线,曲线,锯齿等等。
4.对称构图在我们的生活中,对称的图案随处可见,对称构图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
另一种很好的方法是打破对称,让图片形成一种张力,并突出焦点。
例如下图,教堂的对称被右下角的桶打破了。
5.视角在拍摄之前,花点时间想想你会从哪里拍摄。
不同的视角对照片的构图有很大的影响,不仅仅要从眼睛的角度拍摄,考虑从高处拍摄,从地面拍摄,从侧面拍摄,从后面拍摄,从很远的地方拍摄,从非常近的地方拍摄等等。
如下图,这里选择不同寻常的视角拍摄大海,让图片看起来与众不同,甚至有点抽象的感觉。
6.背景简单化要知道,人眼善于区分场景中不同的元素,而相机则倾向于将前景和背景夷为平地,这往往会破坏一张原本很棒的照片。
解决这个问题很容易,在拍摄的时候环顾下四周,寻找一个朴素而不显眼的背景,这样就不会分散你的注意力,也不会分散主题的注意力。
例如下图,这张照片纯色背景,确保没有什么能分散主题的注意力。
7.层次构图摄影是一种二维的艺术,我们必须想办法传达真实场景中的深度感。
通过在前景,中景和背景中的物体,可以在照片中创建深度。
摄影照片里的层次感具体指什么?怎样才能获得?不说你可能想不到

摄影照片里的层次感具体指什么?怎样才能获得?不说你可能
想不到
照片一般是左右看平衡,上下看层次。
层次是前景主体背景之间的关系,也指营造的影像明暗关系,让人看到画面一眼就知道哪个是远景哪个是近景,哪个是主体哪个背景,让人有距离感空间感。
拍摄时器材上选择合适的镜头合适的光圈很重要,构图时选择合适的引导线,有合适的色彩明暗对比的很重要
所谓照片的层次感主要是指一张照片拍摄的对象无论是从摄取的范围、还是细节表现都能较好地表现出临场感(纵深感)和立体感。
拍摄的景物是一个三维空间,而拍摄的这个三维空间最终只能在相纸或屏幕上观看。
而要在相纸或屏幕这种二维平面上展现出拍摄的三维立体空间,通常是利用透视效果(近大远小)在画面上表现纵深感,一般来讲,近大远小对比越强烈,画面的纵深感也越强烈;其次,是利用照射到物体表面的光线,在物体不同部位会有明暗不同的反射来表现物体凹凸不平的立体感。
利用光影突出空间感。
顺光容易是画面变平,因此尽量避免顺光拍摄,即使用顺光,要寻找前景和有层次的背景;使用侧光与侧逆光拍摄,利用光影表现空间感。
有光影变化就有层次,有高光、光影交界、阴影就有丰富的层次,而不是单一的亮或暗。
有变化就有层次就有空间感。
层次感就是要在二维的平面上展现出来三维的感觉来。
主要方法:通过构图线条角度,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前景后景的虚化陪衬,色
彩的冷暖变化,光线的明暗变化,机位的高低不同还有滤色镜的使用。
来最终达到获得层次感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 35.240.70 A90
备案号:****-****
GA
警用地理信息数据分层及命名规则
Data classify and naming rules for polic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术语与定义 (3)
4 数据分层原则 (3)
5 图层命名规则 (4)
附录A(规范性附录)警用数据分层及图层命名列表 (6)
前言
本标准代替GA/T532-2004《城市警用地理信息数据分层及命名规则》,与其相比,除逻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标准的名称由《城市警用地理信息数据分层及命名规则》扩大为《警用地理信息数据分层及命名规则》;
——增加了数据分层的基本原则(见4.1);
——细化了图层命名规则(见5);
——附录A中增加了表A.3 专业地理信息数据分层及图层命名(见A.3);
——附录A中修改了表A.4 业务关联地理信息数据分层及图层命名(见A.4)。
本标准由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提出。
本标准由公安部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公安部第一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警用地理信息数据分层及命名规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警用地理信息数据的分层原则与图层命名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警用地理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与数据交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3989-1992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A/T 491-2010 警用地理信息分类与代码
GA/T XXX-2010 警用地理信息属性数据结构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拓扑关系 topology
对点、线、面、体之间空间关系的表述。
3.2
图层layer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具有同类或共性特征的空间实体数据的集合。
3.3
物理图层physical layer
相关空间实体数据的集合对应的数据结构。
3.4
逻辑图层logic layer
从应用出发,具有相同属性特征的某类空间实体数据的集合。
3.5
数据整合data integration
将相关领域相同空间范围内的空间及非空间数据,按其自然属性和人们对其应用的需求,并遵照合理的数据模型进行优化管理和综合分析、处理的过程。
3.6
警用地理信息 Polic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在警务活动和警务管理工作中,直接或间接与空间位置相关信息的总称。
4 数据分层原则
4.1 基本原则
根据国家和相关行业已公布的数据标准,并考虑警用地理信息的实际情况,对警用基础地理信息、警用公共地理信息和业务专用地理信息三类数据分别划分若干图层,对数据的分层遵循如下原则:
——根据应用需求,将警用地理信息划分为若干图层;
——具有相同属性特征的某类空间实体数据宜放在一个图层;
——一个图层只有一个空间拓扑特征;
——数据分层可划分到GA/T 491小类,但对于在中类或小类达到属性项的一致时,不需再细分;
——逻辑内容相同但地理实体丰富多样或应用需要多种地理实体表示,则采用多个空间拓扑层的方式分层;
——为显示绘图或控制地名注记位置的辅助点、线、面应放在辅助层;
——图层划分要兼顾现有通用GIS软件功能特点。
4.2 空间拓扑的表示与划分方法
4.2.1 空间拓扑的表示
空间拓扑是空间数据的组织方式,基本类型包括点、线、面(多边形)、网络格网、三角网等。
4.2.2 空间拓扑的划分方法
地图数据的空间拓扑划分,应依据比例尺相应地理要素的表现粒度和应用的要求,确定空间拓扑划分方法。
空间拓扑划分按相应比例尺的空间数据表现进行如下划分:
——具备点状定位特征和表现宏观特性的地理实体,采用点类型进行描述,例如基础控制点、泉等;
——具备线状特征或在该比例尺下抽象为线状特征的地理实体,采用线类型进行描述,例如公路、时令河;
——具备空间区域覆盖特征的地理实体,可以采用面类型进行描述,例如湖泊;
——具备空间连续分布特征的地理要素,可以采用格网、三角网类型进行描述,例如DEM;
;
——对于由一系列具有关联关系的节点和线路构建网络,在划分点、线空间拓扑特征的同时应建立其网络拓扑特征。
5 图层命名规则
5.1 图层编码规则
对每个图层要建立相应的代码,这里给出较为适当的内容构成,即图幅比例尺代码、图幅门类类型代码、门类下的大类分类代码以及图层序号的代码四部分。
其中比例尺代码引用GB/T 13989-199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如表1所示;门类代码和大类代码由GA/T 491-2010《警用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给定;图层序号部分代码用两位数字00-99表示。
具体代码结构如下:
图层序号
大类代码
门类代码
比例尺代码
表1 比例尺代码表
5.2 图层命名规则
建立的GIS系统以图层为单位进行管理,图层名称命名规则为:
——图层划分时依据的GA/T 491—200X中的大类的分类名称作为图层名称前缀;
——图层可划分到GA/T 491—200X小类,但对于在中类或小类属性项一致,不需再细分时,图层名称应取其中类或小类GA/T 491—200X中编码号较小的分类作为图层名称。
5.3 图层映射名称命名规则
图层映射名称为:比例尺代码__大类名称拼音首字母__图层名称拼音首字母__空间拓扑英文缩写__其它用户所需信息。
第一部分为比例尺代码,具体的代码参考表1,第二部分为大类名称拼音首字母(大类参照GA/T 491—2010中的内容)。
第三部分为图层名称中每个汉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而成,如果映射名有重复,将“序号”大的“图层名称”中的最后一个汉字改为全拼,如果再有重复,再将倒数第二个汉字改为全拼,以此类推,直至没有重复为止。
第四部分为几何特征英文缩写,两部分之间用下划线连接。
其中,空间拓扑英文缩写分类见表2。
在映射中,由于标注图层的存在,所以在空间拓扑形式中添加了标注的形式。
如消防栓:XF_XFS_PT。
表2 空间拓扑英文缩写分类
5.4 图层描述信息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警用数据分层及图层命名列表
注:Δ代表比例尺代码。
注2:表中所表示的要素为习惯性使用要素,在不同的比例尺上有不同的空间拓扑形式,根据实际需要来自行决定空间拓扑形式。
表A.3 专业地理信息数据分层及图层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