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者背叛者
翻译概论--译者主体性 的彰显

Babel的词义: 1. “Babel”的本义是指“上帝”、“人的圣父”和“上 帝之城”。 2. 由于出现了“变乱语言”的事件,这个词就有了“混乱” 的含义,于是“混乱”就成了对“Babel”的翻译。 这个语言本身就带有混乱的标记,错误地意指错误的东西, 即Babel,混乱也。于是翻译就成了必需而不能完成的任 务,它就像是由一场关于名字占用问题的争夺战引起似的。 在两个绝对专有的名词之间,翻译任务为人所需,但却又 无法完成。翻译不可能,但却必须翻译,那么唯一的出路 便是不再像传统所要求的那样去“忠实”的翻译,而是赋 以翻译以新的意义和新的追求。即: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从“忠实”和“客观”的理想到“客观”的“不 忠实”的现实
体现:
·著名翻译家关于翻译的思考 ·叶君健 ·范存忠 ·傅 雷 ·学者的翻译研究 ·钱钟书 ·雅克·德里达
• 翻译文学作品,目的 是使读者的感受与作 者当初写作时的感受 一样或差不多。但文 学和艺术作品毕竟不 是科学,这里面有 “朦胧”和“似与不 似之间”的成份,要 用像数学那样精确的 形式表达出来是不可 能的。
杨宪益夫妇是在文革期间完成《红楼梦》的翻译工作的。在 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所倡导的观点是 “文学应该为政治服务”。所以文学被看做是有用的政治斗 争的工具。所以译文中将宋江批判成了 capitulationist, 即:“投降主义分子”这完全是为了和当时社会的“阶级斗 争”相适应的。 相比之下,霍克斯的译文就拥有更多的自由,没有受太对的 社会政治历史因素的影响。
·在语言差异的背后,是一条 无法跨越的鸿沟,不仅造成翻 译的“讹”,更是在根本意义 上宣判了翻译的不可能。 ·德里达于1980年发表的Des Tours de Babel,对翻译问题 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解构。
翻译者即叛逆者

第33卷第2期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 ol.33,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February. 2013, 079~080浅论翻译者即叛逆者李胜玉(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内容提要]俗话说“翻译者即叛逆者”,作者看来不然。
译文的变化是为了更好的忠实于原文,将原文的“神”传达出来。
忠实并不是指形式上的对等,形式上的不对等也不意味着叛逆。
本文先就忠实与叛逆说起,然后从符号理论和功能对等理论出发,结合实例分析阐述了作者的观点——翻译者并非叛逆者。
[关键词] 忠实;叛逆;符号理论;功能对等理论[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13)02-0079-02一、忠实与叛逆有译者说,原文的意思在翻译中不应进行处理,任何的添加都是不允许的。
也有译者说,翻译就如一面镜子,文中总会有译者的思想和感情,这就要求译者藏起自己的思想,抑制自己的感情,将原作的思想内容全部译出,不做任何变动,否则就是叛逆者。
正所谓“翻译者即叛逆者”。
其实不然。
译文的种种调整,都是为了更好的忠实于原文。
忠实并不是死搬硬套,其间也需要创造。
那何为忠实?创造是否意味着叛逆?著名学者和翻译家杨绛说过:反正一切翻译理论的指导思想,无非是把原作换一种文字,照模照样的表达,原文说什么,译文也说什么,原文怎么说译文也怎么说。
[1]136这可说是忠实的定义。
他同时认为在翻译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无规律可循[1]。
这实际就谈到了创造性的问题。
庞德也曾用“忠实”指代原文意义上的以及对原文氛围上的忠实。
也就是说翻译要考虑上下文,在具体的语境中判断其意思,不能将其独立出来。
即所谓的“决定并翻译”。
由此可见,翻译需要创造。
失去了创造,一味的“忠实”,有可能使译文晦涩难懂,反而无法将原文的精华译出。
西方早期《圣经》就因为过度的忠实而无法表达出原文的真实意思。
翻译的比喻种种

转自文汇报
人类对翻译的认识被记载在历史和当代的许多有关论著里,其中我们常常可看到一些西方学者和翻译家对翻译所作的比喻,精当隽永,读来让人不胜回味。
圣经翻译钦定本1611年问世欧洲。这本书的翻译者们在事后对翻译所做的一番比喻至今天读来仍然让人感到非常的亲切:“翻译就是把窗户打开,让光线进入房间;翻译就是把贝壳撬开,这样我们便可以品尝里面的肉核;翻译就是撩开窗帘,这样我们便能窥见最圣洁的地方;翻译就是打开井盖,这样我们便可获得水源。”
以上是从受众的角度看口译,如果让口译来评评会场的一些代表,也一样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如果还继续把翻译当做帮助克服“语盲”这种视力缺失的光学工具,那佩戴这副眼睛的主人也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有的英语很好、视力奇佳,当然不需要翻译。对他们,听同传就如同戴一副平光眼镜,装装样子。有的英语不好,或干脆全瞎,那有一副眼睛总比没有强,而且你这副镜片再差,也能蒙混过关,令人深信不疑。最可怕的就是那种英语半懂不懂的“二五眼”,自己看不明白,但脑子里又有点印象,如果透过你这副眼镜所看对象中,大多数而且越来越多地都属于这一层次的。
翻译还可被想象成一件非常可怕的事。德里达对翻译的一个比喻就有点令人不寒而栗,他说:“翻译的过程是处女膜破裂的过程,是对原作的粗暴进入”。他的意思似可解释为:原作的神圣性与完整性(这里主要是指文学作品)一经翻译必然遭到无情的、无法补救的破坏。这当然只是一家之言,世界上的翻译活动也并不会因此而中止或取消。好的翻译还是应当被看成是与原作的“喜结良缘”,只有那些不负责任的翻译,那些劣译才真正是对原作的粗暴蹂躏,我以为。
另有少数比喻则是直接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否定或批评。在这类比喻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翻译者即背叛者”这一说法了。这个比喻背后的理由是:优秀的作品总是在行文的各个方面不落窠臼,而翻译者在翻译这些作品时却往往被原文的语言框架束缚住,显得恭谦胆小,不敢越雷池一步,结果将原作平庸化,译者于是必然背叛原作。
翻译者,背叛者-2019年文档

翻译者,背叛者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系列自21世纪初开始出版以来,至今已经出版了百余种,蔚为可观,并择其优者另做成“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丛书。
在将海外中国研究译介到国内方面,这套书的意义不言而喻。
2009年出版的胡缨这本《翻译的传说――中国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作者名气并不如同丛书的高彦颐、彭慕兰、贺萧这些汉学家大,但这本书所探讨的却是一个颇有意思的话题――从西方文学通过译介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来看文本里所塑造的“新女性”。
这是一个“混杂”(hybrid)的题目,可以想见本书的三个要点――翻译、新女性和时段(1898―1918)。
而书名“翻译的传说”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刘禾的《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将两书对照阅读,或许能得出意味深长的感悟。
本文题目为刘禾书中引用的一句谚语“Tradutore,traditor”[1],原文为意大利语,意即“翻译者,背叛者”,在读完《翻译的传说》后,再一次感觉到这句短语的传神入木,特意借用至此。
本书的译者也在序言中说道,此书“远非其标题所显示那么清晰简明,其内容纷繁错综”[2]。
确实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本书是一项依托于文本而进行的学术分析,全书共重点分析了四部小说:《孽海花》,《茶花女》及其衍生品(《柳亭亭》《玉梨魂》与《碎簪记》),《东欧女豪杰》及《黄绣球》。
无疑,这些小说都集中在作者所选择的时段内,作者在导言中也说明:“1899―1918年,在此期间,该形象(“新女性”――笔者注)逐渐形成。
”[3]结合这句话下面的注释,可将这个时段的数字年份替换为两个事件,从《茶花女》的翻译到胡适提出“新女性”这一名词,从而我们也就明白,本书要讲述的就是“新女性”这一概念形成之前的过程,并特别将关注的焦点聚焦于清末以后流行的社会读物――小说之上。
这不免令人心生疑窦:一是从头到尾,都是男性口中、笔下书写的女性,那么新也好旧也好,划分标准是什么?到胡适提出这一概念时,其内涵真正成型明了了吗?二是集中于文本的研究,或者进一步说,集中于虚构类小说的文本研究,其立论和证明过程如何能够得到自信力和公信力?读者从一开始产生的疑问,有的在随后的阅读中能逐渐得到释然,有的却不能。
翻译导论 英文简介

方言→标准语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
对翻译操作过程的想象描述
“我喜欢把原作想象成一块方方正正的冰。翻译 的过程就是这块冰溶化的过程。待到变成了液体 状态时,每个分子都变换了位置,没有一个分子 与其他的分子再保留着原来的关系。它们开始了 在第二种语言里形成作品的过程。分子有逃逸掉 的,新的分子涌了进来填补空缺,但是这种成形 和修补的轨迹完全是隐性的。在第二语言里确立 起来的译品是一块新的方方正正的冰块,它虽与 原来冰块不同,然而外表看上去却是一模一样 的。” (Margaret Sayers Peden)
从原语和目的语的角度来看,翻译可分为 本族语译为外语,外语译为本族语两大类, 即译入或译出(translation into or out of one’s mother tongue)
从翻译的手段来看,可分为口译、笔译和 机器翻译。 从翻译的内容来看,可分为文学翻译、政 治翻译、科技翻译和应用文翻译等。
Between different signs
Red traffic light = STOP “=” means “equal” Body Language → verbal language Sign language → verbal language
Within the same language
Introduction: What is Translation?
In their elegant but often overlooked preface to the King James Bible, the translators asserted: “Translation it is that openeth the window, to let in the light; that breaketh the shell, that we may eat the kernel; that putteth aside the curtain, that we removeth the cover of the well, that we may come by the water.”
论诗歌翻译中“三美”的再现

论诗歌翻译中“三美”的再现摘要:在解析诗歌翻译之意美时,涉及了“格式塔”创造这个美学范畴,其理论核心是整体决定部分,部分依从整体的性质,整体意向与个体意向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以及诗歌韵律形式与诗歌意义忠实并重和原诗整体意向的再造,将译诗的格式塔质纳入翻译关注的范畴。
在语言不断发展,丰富的今天,译者将担负起文化和美交流繁荣的使命,搭起一座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诗歌翻译;审美;许渊冲“三美”学说;格式塔理论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9)06-0001-0001一、引言Robert Frost (1874-1963) 认为诗不可译,认为诗歌翻译的任务就是拆散(dismantle)原诗的语言材料,然后在目的语中“重组”(reassemble)这些语言符号, 译诗不是复制原文,而是创作相似的文体,是“种子移植”(transpalnting the seed)。
诗歌原文与译文很难做到完全对等,这里说的对等包括内容、形式、结构和韵律等方面的对等。
诗歌是一种高度浓缩且具有强烈地域文化特征的文学形式。
诗歌翻译应坚持以诗译诗的基本原则,许渊冲提出的“三美”原则----意美、音美、形美(Beauty in Sense,sound,style),诗歌音译是最大的忠实,在于意境,情感和风格的传达。
“趋美”(aestheticwardness)是诗歌语言的特性。
美学,作为翻译学最新的联姻对象,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与翻译研究工作者的关注,引入美学关注后,翻译不再是技术性的转化,而提升为艺术层面的再创作,解放了诗歌翻译的文化束缚。
译者作为审美主体,其审美活动贯穿了翻译全过程,若没有审美意识的参与,译者的翻译活动是机械的,浅层的,无动于衷的,只能停留在“文字转化”的表象上。
而不同译者对同一诗歌原著美的再现会受其个人认知框架,心智成熟程度,目的语文化和原语文化以及译者对原诗的前理解,也就是先见等众多因素的作用和限制。
译者的角色:从“镜”到“灯”

译者的角色:从“镜”到“灯”来源:[本站]浏览:[ 23]艾布拉姆斯(M。
H。
Abrams)曾将两个关于心灵的隐喻放到了一起:一个把心灵比作“镜”,是外界事物的客观反映者;一个把心灵比作“灯”,是一种发光体,也是它所感知的事物的一部分。
艾氏将之用以描画西方思想史流脉,可谓妙矣,而若将这对譬喻运用于翻译史上的译者角色的定位,似乎同样不失其神韵。
长久以来,翻译和译者的地位低微,中外皆然,且看赋予译者的譬喻,便知一二。
无论是“仆人”、“带着镣铐的舞者”、“翻译机器”,还是“舌人”、“影子”,其主导思想都遵循着“忠实性”原则。
翻译的好坏,就在于这面“镜子”能否准确反射出原作的“图像”,译者只是载读者驶向原作的舟车。
中国的翻译传统中,将翻译者称为“寄”、“象”、“舌人”等,莫不有寄托于主体的客体的含义。
据钱锺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说:“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
”无怪刘禹锡说“勿谓翻译徒,不为文雅雄”。
西方传统里,翻译一道同样罕见正视。
英国桂冠诗人的约翰·德莱顿在1697年翻译出版的维吉尔的叙事长诗《埃涅阿斯纪》(Aeneid)的献词中说:“……然而我们只是奴仆,是在别人庄园里辛苦劳作的苦工;我们打理着葡萄园,但葡萄酒却是属于主人的。
……”,从而催生了西方译论中著名的“主仆说”。
延续同样的思路,法人巴丢(Charles Batteux)也认为原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语气之强犹如译学右派,译者只能紧跟原作者忠实地再现和反映原作的思想及风格,不能僭越仆人的身份进行创作,否则就会落得鸠摩罗什所辛辣讽刺的境地:“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译者的“镜子”角色,在20世纪初期的结构主义者那里发挥到了极致。
结构主义认为文本就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客体,文本的意义是语言通过规律预先设定的,那么译者所要做的,就是“忠实”地把作者预先设定在语言内部的固定而唯一的意义挖掘出来,达到与原作的“等值”。
翻译的本质

理解设问
Hale Waihona Puke 将翻译(者)喻为“媒人”或“婚姻”,其中 包含了怎样的含义? 将翻译等同于“渡河”的比喻涵盖了翻译 活动的哪些方面? 将翻译喻为“没有舞台的演出”,突出的 是翻译活动的哪些特点? 对翻译(者)有哪些含贬义的比喻? 翻译的本质是什么?
Translation
But slaves we are, and labor on another man‘s plantation: we dress the vineyard, but the wine is the owner’s; if the soil be sometimes barren, then we are sure of being scourged: if it be fruitful,and our care succeeds, we are not thanked; for the proud reader will only say, the poor drudge has done his duty. But this is nothing to what follows; for, being obliged to make his sense intelligible, we are forced to untune our own verses, that we may give his meaning to the reader. He,who invents, is master of his thoughts and words: he can turn and vary them as he pleases, till he renders them harmonious; but the wretched translator has no such priviIege: for, being tied to the thoughts, he must make what music he can in the expression; and,for this reason, it cannot always be so sweet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John Drydc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张PPT
translators are traitors is a famous saying of Rome,which means the translator is a betrayer. That is to say, It is difficult for a translation to be exactly the same as the original meaning. and even sometimes deviates from the original meaning.
translators are traitors是古罗马的一句名言。
它的意思是翻译者是背叛者!也即是说,翻译要百分之百的和原来的意思一样是有困难的,甚至往往和本来的意思产生背离.
第二张PPT
about translation,
Yan Fu's Theory of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the still the Highest Principle in Translation Field。
faithfulness means 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expressiveness means language, elegance means literary grace and the intrinsic spirit. in order to achieve it, sometimes we have to be a betrayer.
关于翻译,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一直被作为翻译的最高准则,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为了做到这个,我们有时不得不做一个背叛者。
第三张PPT
What kind of translationis betrayal? And why do people say so?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I think.
nguage
There are big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r other languages, like the structure, Vocabulary, rhetoric.
那怎样的翻译算是背叛,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背叛,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语言本身
中文英文还有其他语言本身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比如句子结构,词汇表达,修辞手法
2.culture different
Chinese and English are two languages which based on different cultures. They reflect their own special national culture and historical traditions.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culture can be reflected in the language. just like, Chinese people are more introverted ,while foreigners are open. So in life, Chinese people like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euphemistically,and English is much more straight.
2.文化差异
汉语和英语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础上的两种语言,它们各自反映着自己特殊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
语言和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有什么样的文化, 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语言来反映。
比如中国人比较内敛,欧美人比较开放,所以生活中中国人翻译的更加委婉,英语更加直接。
3. word associati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life experience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result in some differences in word association . There are many idioms that contain "dog" in English, and most of them express their favorite feelings, such as "a lucky dog". While in Chinese, "落水狗" dog always has derogatory sence.
3. 词义联想
英汉两个民族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的不同, 在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上必然存在着一些差异,英语中含有“dog”的习语很多, 大多表示喜爱的感情, 例如:“a lucky dog”,但在中文通常含有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