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2019最新人教(统编)部编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精品课PPT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九课是《古诗三首》,包括一首唐诗(《暮江吟》)和两首宋诗(《题西林壁》《雪梅》),下边整理分享这三首诗的诗文及译文。
第9课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赏析】白居易的这首七言绝句就像一副构思妙绝的小画,学习它的过程就是徐徐打开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烂江景,进入一种弯月初升、露珠晶莹朦胧夜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
“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现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
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画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
画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可怜九江初三夜”,是个过渡。
可怜,可爱。
九江初三,是农历,指进入深秋。
意思说:深秋的夜晚多弯可爱啊!前两句描写日落时景象,这一句很自然地把时间从日落过渡到夜晚。
看似随意写来,实际很重要,让读者明确感到时间在推移,继续观赏后面的画面。
最后一句“露似珍珠江似弓”。
意思说: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江亮像弓一样。
秋天的江边夜色降临,空气湿润,草木上都凝结起露珠,“露似珍珠”,写出秋叶特点。
九江初三,江亮刚出现,还是江牙儿,弯弯的,所以说像一张弓。
“江似弓”,进一步点出江初的秋夜。
这句重点写了秋夜露珠和新江,连用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描绘出深秋江夜的迷人景象。
【推荐】2019秋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暮江吟公开课课件.ppt

暮 江 吟
1
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 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 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语言平易通俗,有“诗 魔”和“诗王”之称。
2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3
一道残阳铺水中
残阳:夕阳。 铺:指阳光斜照在水面上。
句解:太阳快要落山了,阳光 斜照在江面上。
4
半
瑟瑟:指碧绿色。江源自瑟瑟半江 句解:江水一半呈现红色,一
红 半呈现碧绿色。
5
诗的前两句写傍晚江面的景色。夕 阳西照,余晖铺展在江面上,使得江水 的颜色发生了变化,夕阳照到的部分呈 现红色,照不到的地方呈现碧绿色。
6
可怜:可爱。
句解: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 人喜爱呀!
可怜九月初三夜
7
露似真珠月似弓
真珠:即 珍珠。
句解:那露珠如珍珠一样明亮, 月亮像弯弓一样挂在天空。
8
诗的后两句写夜晚的美景。诗人 联想奇特,将晶莹的露珠比喻成明亮 的珍珠,将一弯新月比喻成弯弓,字 里行间流露出对秋夜的赞美之情。
9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傍晚)到新月东升(夜 晚)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 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 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 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0
夕阳西下
暮江吟
新月东升
对大自然的 热爱之情
11
【2019最新】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精品课配套教案-部编人教版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课件出示17)(教师板书:横 岭 侧 峰 )(教师板书:变幻莫测)
(师生齐背《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三、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第二课时(课件出示11)
教学
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3.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 ,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24)
4.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 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 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
(四)总结
【秋】2019最新人教(统编)部编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雪梅-精品课PPT课件

fèi
费
笔顺
组词 费时 费力 花费
造句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他们 花费了三天的时间。
识字方法
加一加: 亻+则=侧 广+户=庐
比较识字: 峰——锋——蜂
多音字
梅雪争春未肯降。
降 jiàng
降落伞、下降
词语解释
降:服输。 骚人:诗人。 阁:同“搁”,放下。这里读“gē”。 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逊:不及,比不上。
句子品析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要求:反复吟诵,细细揣摩,品位语言的精妙。 思考:(1)梅花和雪优势在什么地方?(2)从他们的比较中你明 白了什么?
诗意: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 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思考?
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 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 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 完美呢?
以前的教材版本比较复杂,出版社,教育厅,地方教育部门都有各自的版本。这样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 首先当然是百花齐放,各有特色。其次出现良莠不齐。再次就是产生灰色交易。这种情况下直接受害者是学生。语文 书不再精雕细琢,逐渐成了快餐品,语文书都没有语文味,教师上课却一直追求语文味,真难。 部编版语文教材,根据国家教育和新课程改革需求由教育部直接编写,减少中间环节。从流程上控制质量的一体性。 我国学生语文素养的下降和语文书质量下降有绝对关系。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语文除了教会学生念书写字以 外,还承担着传递民族文化的使命。地方版课文的选择“仁者见仁”,“部编版”的出台至少有了示范作用。 “部编版”教材课文数量减少15%,40%的课文被替换。
读完了这首诗我们知道了梅和雪的长处 分别是:香 和 白 。
2019秋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暮江吟》公开课PPT上课课件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瑟瑟:碧绿
可怜:可爱。 可怜九月初三夜,的颜色。
露似真珠月似弓。 前进 6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7
返回
古诗大意
夕阳的余辉斜照在江面 上,江水有一半是绿色的, 有一半是红色的。九月初三, 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呀! 露水像珍珠一样发亮,月牙 弯弯像弓一样。
8
《暮江吟》这首诗 作者通过对深秋时江 水夜晚景色的描写, 抒发了作者赞美和爱 怜的思想感情。
9
拓展延伸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 “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 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 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 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10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借明月思故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1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2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字 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中进士后任左拾遗,后被贬为江州司马,晚 年任杭州、苏州刺史和太子少傅等职。他目 击当时日益腐朽的政治,比较接近劳动人民, 了解他们的痛苦生活。他的诗歌反映现实生 活,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人 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文字通俗易懂,流传 较广。著有《白氏长庆集》等。
王维以月为友,在《竹里馆》中 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描写了海上月。
11
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在这 里向同学们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 的古诗。
李白《关山月》 苏轼《中秋月》 李商隐《霜月》 白居易《江楼月》……12 Nhomakorabea13
2019新版部编版(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暮江吟》公开课精品ppt课件

“一道残阳铺水中”,
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 “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 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 在江上,很形象;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 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
江水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 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 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表现出残阳照射下, 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 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 中了。
抓字眼 明诗意 落山的太阳光。 瑟瑟: 原义为碧色珍宝,此指碧绿色。 可怜: 可爱。 真珠: 即珍珠。诗中的真是真假的真,而并非珍珠的
珍。 月似弓:上弦月,其弯如弓。 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 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 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可怜”有可爱之意,“夜”无形中把时间连 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 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 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 情。
“露似真珠月似弓”。
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 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又通过 “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 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 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 卷。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 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 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想意境 悟诗情
•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 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 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 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 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 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
部编版2019年秋四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三首 创新教案【精品】

【创新教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学设想: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本节课中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与资,去体现教学时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
积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世界,让学生在读—想—说的过程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哪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二、初学感知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圈出。
指名读。
正音再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师生共同概括:(一)知诗意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二)品诗意指名读古诗。
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
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儿看出的?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三)悟诗情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2019年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公开课课件完美版 -已修改

读诗句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读一读《望庐山瀑布》。
庐山
庐山之所以很有名不仅仅是因 为风景优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 因就是一首诗。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
日),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人(今属四川省眉山 市),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西林寺江西九江庐山西林寺,
为庐山北山第一寺。寺中,原有一 面墙壁,苏轼来游,看到壁前前人 题诗甚多,顿时兴起,写下著名的 《题西林壁》,传为千古佳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一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正面 岭:山脉 侧:侧面 峰:高而尖的山头
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 的山岭,侧着看又是陡峭的 山峰。
第二句
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远处望,近处看, 高处俯视,低处仰望所 见的景象完全不同。
高处俯视
低处仰望
第三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
识:知道 面目:面貌
看不清楚庐山的本因为 此山:庐山
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中,看 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
这首古诗既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美丽风景, 又借物喻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 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不会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雪争春未肯降(xiáng), 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xùn)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 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 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卢钺,字威节,一 作威仲,闽县(今福建福州) 人。理宗淳祐四年(1244) 进士,调建昌军学教授。景 定五年(1264)除秘书郎。 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 迁著作郎。五年,棹给事中。 出知隆兴府,官终户部尚 书。
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夕阳的余辉斜照在江面上,江水有一半是绿色 的,有一半是红色的。
比喻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是珍珠月似弓。
可怜: 可爱。 似: 好像。 真珠: 即珍珠。
九月初三这个夜晚是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 叶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而升起的一 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学习字词
我
yuán xiáng sāo xùn shū 会
缘 降骚逊输读
“降”和“逊”是翘舌音。
题
侧
“缘”书写时左上边 撇折和横撇相接
我
峰庐缘 会 写 “费”书写时上边的弓字要 宽扁、最下边一横要长
降阁费须逊 输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他的诗、文、书、画 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 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 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 《东坡全集》。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 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暮江吟》
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资料宝袋
白 居 易 ( 772—846 ) 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反 映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 上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 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文字通俗易懂,流传较广。 著有《白氏长庆集》等。
以前的教材版本比较复杂,出版社,教育厅,地方教育部门都有各自的版本。这样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 首先当然是百花齐放,各有特色。其次出现良莠不齐。再次就是产生灰色交易。这种情况下直接受害者是学生。语文 书不再精雕细琢,逐渐成了快餐品,语文书都没有语文味,教师上课却一直追求语文味,真难。 部编版语文教材,根据国家教育和新课程改革需求由教育部直接编写,减少中间环节。从流程上控制质量的一体性。 我国学生语文素养的下降和语文书质量下降有绝对关系。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语文除了教会学生念书写字以 外,还承担着传递民族文化的使命。地方版课文的选择“仁者见仁”,“部编版”的出台至少有了示范作用。 “部编版”教材课文数量减少15%,40%的课文被替换。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作一首新诗,或画一 两幅简笔画吗?
第二课时
课文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 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宋 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诗。
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 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 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
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文字是文化的传承,语文的学习深层次是学生对文化的学习。过去将语文定位于识字写作,而后语文差点沦为思品、 政治,语文的说教大于语文的美感。
而今将语文重新定位,可以说是认知上的一大进步。语文作为工具的双重性体现在一方面要学生学会文字运用,一 方面又要加强其思想政治功能。坦率说,让学生爱上学习和阅读,思想工作就好做多了。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xuán)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qiào)。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màn)时,她在丛中笑。
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的意思。
学习字词
mù sè
我 会
暮瑟读
mù
“暮”的中间 一横要长一些。
yín
暮吟
我
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 夕阳,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 展开,铺展。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瑟瑟: 碧绿的颜色。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
新教材会引导两个显著的教学方式变化:1.落实课后阅读。2.整体教学。 教学板块的设定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落实名著导读,解决目前学生阅读量缺失的现状。拼音教学与识字教学同时进行, 改变以前教学零散、不系统的状况。用整体教学的方式帮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是新教材对教学提出的课题。
9.古诗三首
导入
第一课时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 首诗《草》,记得是谁写的 吗?
学习古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变幻莫测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 岭,连绵不断;侧着看 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千姿百态
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雪梅》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