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与生物进化第二章

合集下载

语文《物种起源》教案

语文《物种起源》教案

语文《物种起源》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物种起源》一书的背景和意义,掌握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1.2 教学内容:介绍查尔斯·达尔文的生平和成就。

解释《物种起源》一书的写作背景。

阐述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

1.3 教学活动:观看达尔文的生平介绍视频。

学生分小组研究《物种起源》一书的背景。

小组讨论自然选择的含义和作用。

1.4 作业:写一篇关于达尔文生平的短文。

绘制自然选择原理的思维导图。

第二章:遗传与变异2.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掌握它们在进化中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解释遗传和变异的定义和机制。

探讨遗传和变异在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2.3 教学活动:进行遗传和变异的实验,观察结果。

学生分组讨论遗传和变异对进化的影响。

2.4 作业:设计一个关于遗传和变异的实验方案。

写一篇关于遗传和变异在进化中作用的短文。

第三章:自然选择3.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深入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掌握其对物种进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详细解释自然选择的原理和机制。

通过实例说明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中的作用。

3.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自然选择模拟实验。

分组讨论自然选择对物种进化的影响。

3.4 作业:写一篇关于自然选择对物种进化的影响的短文。

设计一个关于自然选择的实验方案。

第四章:物种的形成与灭绝4.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物种形成和灭绝的原因,掌握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解释物种形成和灭绝的过程。

探讨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保护措施。

4.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物种形成和灭绝的案例分析。

分组讨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意义。

4.4 作业:写一篇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意义的短文。

设计一个关于物种形成和灭绝的实验方案。

第五章:进化的证据5.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进化的一些重要证据,掌握生物进化的科学依据。

5.2 教学内容:解释化石证据、生物地理分布和分子生物学证据等。

第二章 物种起源与生物多样性演化

第二章 物种起源与生物多样性演化

(2) 适应辐射(adaptiveradiation)进化 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一个祖先类群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 种,包括两种情况:当某一类群产生了一种进化革新, 使得它们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或开拓新的生活方式,如三 叶虫在早寒武纪开始由于获得了硬壳,在短期内就演化 出了30个科(Harrington1959)。另一个是鸟类,由于出 现了羽毛,并发展了飞翔新功能,在白垩纪得到初步发 展并从新生代初开始了适应辐射,占据了整个空中领域。
(3)趋同(convergence)与平行进化(parallelevolution) 趋同是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 形态构造向同一方向改变。例如,哺乳类的海豚、爬行类的鱼龙及鲨 鱼因适应在水中的快速游泳,均具有流线型的体形;昆虫、翼龙、鸟、 蝙蝠因适应飞翔生活而具有翅,也是一种趋同,但昆虫与鸟类的翅膀 结构却完全不同,像这些不同类群的生物由于趋同演化而形成的同样 功能的器官称为同功器官(analogy),而翼龙、鸟及蝙蝠的前肢的起源 相同,称为同源器官(homology)。 平行演化是指不同类型的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 态。平行演化往往指的是亲缘关系较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例如,当 有袋类在渐新世末期最终迁移到澳大利亚后,由于在那里缺乏真兽类 (即有胎盘类)竞争而得到辐射发展,产生了与旧大陆哺乳动物相似的类 型,包括袋狼、袋猫、袋飞鼠、袋鼹、小袋鼠等。但是,也有人把这 作为趋同演化的例子。
1
性状分歧
性状分歧(character divergence)是指生物生活在各种环境里,向不 同方向变异和发展,形成多种性状的现象。 在研究物种的起源问题中,达尔文首先注意到,在同属异种间常呈 现着巨大的差异。也就是说,他们之间表现出性状的多样性。例如毛茛 属内,有许多性状不同的种,如轮裂叶毛茛、全叶毛茛、金毛毛茛等等。

生物的进化和物种起源

生物的进化和物种起源

生物的进化和物种起源生物的进化和物种起源是生物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通过对生物的进化和物种起源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及其演化过程。

本文将探讨生物的进化和物种起源的相关概念、证据以及现代进化理论。

一、进化的概念和过程进化是指物种在漫长的时间里,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逐渐改变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进化的过程可以通过遗传变异、基因流、基因漂变、突变等方式来实现。

其中,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它使得适应环境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从而使有利的遗传特征在种群中逐渐累积。

二、物种起源的理论物种起源的研究有多种理论,其中最为知名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和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提出了物种适应环境的机制,强调适应能力对个体生存和繁殖的重要性。

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揭示了物种遗传变异的机制,强调了基因在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三、进化证据1. 化石记录:化石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之一。

通过研究化石,可以追溯物种的进化历程,了解物种的起源和变化过程。

2. 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发育:通过对不同物种的解剖结构和胚胎发育过程的比较,可以揭示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史。

3. 分子证据:分子生物学研究揭示了物种的进化关系。

通过对不同物种的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可以判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化过程。

4. 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的研究可以揭示物种的起源和演化历程。

例如,岛屿上的动植物种类通常较少,且与大陆种类存在差异,这可以解释为不同物种在地理隔离环境下独立进化的结果。

四、现代进化理论现代进化理论综合了遗传学、生态学和数学模型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提供了更为完善的解释生物进化的框架。

现代进化理论包括基因频率变化、遗传漂变、基因流、突变等概念,并通过数学模型和实验验证,深化人们对生物进化的认识。

总结:生物的进化和物种起源是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进化是指物种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

物种起源的理论主要有自然选择和遗传学理论。

物种起源

物种起源

请问:这些关系是指( 某种生物和邻种 ) 的关系,它决定着地球上每一种生物的 ( 命运 )和( 变异趋向)。
小结:

这节课涉及到以下几项筛选信息能力。 1.对重要信息与一般信息的筛选把握能 力。如本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为 重要信息。 2.对文中相关信息和无关信息的辨析与 把握能力。如第4段中两个“不合理”的 异同。 3.对所筛选信息的全面理解和重新组合 能力。筛选信息时,可以抓关键语句, 捕捉重要信息,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把 握相关信息。

第一种理解:主要写了四方面内容。即《物种起源》的 写作经过;提前发表的原因;说明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 介绍《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第二种理解: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对《物种起源》 从写作到出版的一些说明;简介《物种起源》的基本 观点和研究方法。

第三种理解:主要写了三方面内容。概述《物种起 源》的写作经过;为本书写了出版说明;阐明关于 “物种起源”的基本观点。
物种起源 作者达尔文[英] 周建人
叶笃庄 方宗熙 译
《物种起源》导言
本书第一版刊行前,有关物种起源的见解的发展史略 绪论 第一章 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第二章 自然状况下的变异 第三章 生存斗争 第四章 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 第五章 变异的法则 第六章 学说的难点 第七章 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种种异议 第八章 本能 第九章 杂种性质 第十章 论地质记录的不完全 第十一章 论生物在地质上的演替 第十三章 地理分布(续前) 第十四章 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 第十五章 复述和结论

★概括内容筛选关键句,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 概括写作的经过 刻苦钻研的精神 严谨治学的精神 ★第二部分:第2、3段 阅 求真务实的精神 出版情况的说明 读 2段 提早发表的原因 实事求是的精神

生物进化论

生物进化论

进化论讲义授课教师:郭建崴第一章达尔文之前科学通过收集客观信息,通过摧毁古老的迷信而成立,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必然通向真理。

科学家像普通人一样,在他们的理论中无意中反映了他们时代的社会和政治局限。

他们作为社会的特权成员,通常要捍卫现存的社会等级,并将这种等级关系看作生物学上预定的。

亚里士多德在《听诊术》中提到:下雨并不是为使谷物生长,也不是为使农民门前打好的谷物受损。

之后,他以同样的议论应用到生物的机构说:“有什么会阻止身体的各部分去受遇自然界中的这种单纯的偶然关系呢?以牙齿为例,为了需要而生长了,门牙是锋利的,适合于切断食物;臼齿是圆钝的,适合于咀嚼;这不是为了这些作用而造成,不过是偶然遇合的结果。

身体的其他部分,似乎适应于一定目的而存在的,亦属同样情形。

因此,一切构造(即整个物体的各部分),似乎是为了某项目的而造成的,却由于一种内在自然力的作用而适当组合,就被保存下来了;反之,凡不是如此组成的,则都已灭亡,或者趋向于灭亡。

”——这里我们已经可看到自然选择论的萌芽(达尔文语)。

(犹太教的教义经典《旧约全书》关于上帝造物的故事:上帝第一天创造了光,用来分出白天和黑夜;第二天创造了空气,用来分出天与地;第三天创造了陆地、海洋和各种植物;第四天创造了太阳、月亮和星星,用来分管岁月、节气和时令;第五天创造了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的各种动物;第六天创造了男人、女人以及各种农作物和家畜;到了第七天,上帝累了,就休息了一天,没有再创造什么其他的东西来。

在基督教的《圣经》里,上帝造物的故事在犹太教教义的基础上被改编得更是富有浪漫色彩:上帝耶和华刚刚创造出天地之后,世界上一片光秃秃的不毛之地,于是,上帝就为大地降下甘霖,使地上长出了植物。

而后,耶和华模仿自己身体的模样用泥土捏造了一个男人,给他取名叫“亚当”,并且在东方造了一个花木繁茂、到处长着鲜美果子的伊甸园给亚当居住。

后来,上帝感到亚当一个人很孤独,就用亚当的肋骨又造了一个女人取名叫“夏娃”,让她陪伴着亚当在伊甸园里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一)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一)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4、对上述问题继续进行全班交流。

人类与生物相联系的过程就是生物学发展的过程。

一、林奈与生物分类分类学之父---林奈分类方式:界、门、纲、目、科、属、种。

二、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进化学说改变了神创论。

小结:练习:导航第七页1-4 教师指导分组讨论学生讲述,教师引导教师讲解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结这部分内容有些同学可能在CCTV10或DISCOUVERY节目中已有所了解,因此应以共同交流,教师补充为主这些知识易于理解,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安排学生阅读相关教材。

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SQ3R法:1、S:浏览,即快读或略读一节课文。

2、Q:注意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些什么问题。

注意标题或黑体字等所提供的信息,作者往往用这种方法来强调主要概念或主要词汇。

3、R仔细阅读这节课文。

4、背诵有关问题的答案。

5、R:复习这段课文,找出先前忽略的问题。

提高与发展教学反思18世纪之前,世界上成等待中上万的植物没有统一的名称,往往同一种植物有几个名称,或几种植物用同一个名称,这给研究植物带来很大困难。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07—1778)改变了这一混乱状况。

他创立的“双名制命名法”(简称“双名法”),给每种植物起两个名称,一个是属名,一个是种名,连起来就是这种植物的学名,好像人有了姓和名一样,这个命名法直到现在仍在使用。

从1732年起,林奈留学荷兰,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他周游了荷兰、英、法等国,系统整理了自己多年的考察资料,发表了许多著作,包括划时代巨著《自然系统》。

在这部书中,他阐述了矿物的形成,植物的生长和生活,动物的生长、生活的感觉。

“双名法”在书中首次出现,从此驰名世界。

在上课前,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且给学生讲述了有关达尔文和林奈的小故事。

学生非常感兴趣。

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大屏幕,否则,向学生展示的资料更多。

常缨生物进化论第二章现代进化论的理论来源

常缨生物进化论第二章现代进化论的理论来源
重点、难点:进化论学说
达尔文(Charles Robert , ) Darwin 1809-1882
英国人,19世纪杰出的生 物学家、物种起源和发展 学说的创始者、生物进化 论的奠基人。
恩格斯称达尔文的进化论 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 发现之一。
主要著作《物种起源》 《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 变异》。
达尔文的这一论述,与拉马克的多元论不同,它是属 于一元论的范畴。
1
2
1拉马克观点:生物起源和进化的多元系统。个系统 在开始时,缘于自然发生。
2达尔文观点:生物起源的一元系统。最早生命由化 学进化产生。
4、自然选择是变异的最重要的途径。
在同一群体的不同个体之间具有不同的变异,有些变 异对生存比较有利,有些则不利,在生存斗争中就出 现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现象。这就是自然选择。
上述观点与拉马克进化论是一致的。
2、生物进化论是逐渐和连续的,其中不存在不连续 的或不连续的突变。
达尔文指出:“自然选择只能通过累积轻微的、连续 的、有益的变异而发生作用,所以不能产生巨大的或 突然的变化,它只能通过短且慢的步骤发生作用。”
这一观点,与拉马克学说也相一致。
3、生物之间都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他们有着共同的祖 先。例如,一切昆虫都有他们的原始祖种,一切哺乳 动物也源于共同的祖先,其他的种群也都这样。
显微镜 指南针 地址锤 气压计 书
1831年,12月31日,环球旅行开始,但大部分时间是 在南美洲进行工作的。这次为期连续五年的科学考察,规 模很大,经历很多,使他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使他成为名 符其实的博物学家。实际上,这是他一生事业的转折点。
环球旅行
考察航线
巴西---南美洲的东海岸---火地岛---南美洲的西海岸 ---新西兰---澳洲---塔斯马尼亚岛---印度洋---非洲的好望角 ---大西洋---巴西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种起源》的作者、出版背景及历史意义。

2. 掌握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概念。

3. 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与方法。

二、教学内容1. 作者介绍:查尔斯·达尔文,英国自然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

2. 出版背景:19世纪中期,生物学领域的重要著作。

3. 历史意义: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引发了一场关于生命起源和生命演化过程的革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达尔文及其著作《物种起源》的相关知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生物进化的证据与方法。

四、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达尔文及其生平事迹。

2. 讲解:讲解《物种起源》的出版背景及历史意义。

3. 探讨: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进化的证据与方法。

五、作业与评价1. 课后阅读:《物种起源》第一章,了解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概念。

2. 课堂讨论:分享阅读心得,讨论生物进化的证据与方法。

3. 小组报告:选取一种生物,分析其进化过程及证据。

第二章: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概念一、教学目标1. 掌握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如种群、遗传、自然选择等。

2. 理解生物进化的驱动力。

二、教学内容1. 种群: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 遗传:生物进化中的基因传递。

3. 自然选择:生物进化的驱动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生物进化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生物进化的驱动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回顾上一章《物种起源》绪论的内容。

2. 讲解:讲解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概念。

3. 分析:分析具体生物进化案例,如鸟类起源、哺乳动物演化等。

五、作业与评价1. 课后阅读: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生物进化的驱动力。

2. 课堂讨论:分享阅读心得,讨论生物进化的驱动力。

3. 小组报告:选取一种生物,分析其进化过程及驱动力。

第三章:生物进化的证据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如化石、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等。

2. 掌握生物进化证据的解读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如何设计这样一个实验?
提供能量
使简单小分子 合成复杂的稍大分子
有机酸、氨基酸、单糖、脂类、 嘌呤、嘧啶、核苷酸等等
1953 年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米勒的模拟实验
Stanley Miller (1953 时 23 岁)
用电击提供能量,从简单小分子可得到复杂的稍大分子
1953年,美国芝加 哥大学的研究生Miller 根据原始地球的还原大 气条件设计了一套密闭 循环实验装置,模拟和 验证了非生命有机分子 在原始地球环境中生成 生物分子结构单元的化 学动力学过程。
基酸混合后,倒入160℃~200℃的热砂或粘土中,使水 分蒸发、氨基酸浓缩,经过0.5h~3.0h,就产生了一种琥 珀色的透明物质,即类蛋白质(proteinoids)。
– 类蛋白的性质 • 含有现代生物中常见的全部20种氨基酸 • 与蛋白质相似的染色反应特性 • 类似酶的催化特性 • 类似激素的活性 • 能选择性地和其他大分子相互作用 • 水解后产生氨基酸,可被蛋白酶水解
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 机大分子物质。
从有机大分子组成能自我 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多分子 体系。
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 生命。即代谢与遗传体系 的形成和进化最终产生出 最简单的生命形式——原 核细胞。
由简单小分子到有机小分子
随着地表的冷却,水的积累,在原始 海洋中和大气中,出现一批简单的小分子
1922年,苏联生物化学家奥巴林 (A.N.OnapNH) 第一个提出一种关于 从无机到有机的化学进化假说,认为 原始地球上的某些无机物,在来自闪 电和太阳辐射的能量作用下,变成了 第一批有机分子。
DNA分子太长,除了贮藏信息外无法有其他显著生理功能;在早期 的分子世界中,只能贮藏信息的分子是没有很大生存优势的。
• 类蛋白和现代蛋白质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差异(非肽键连结) • 氨基酸组成的特异性 • 没有旋光性 • 不能引起免疫反应。
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
一、团聚粒说
奥巴林用蛋白质(白明胶)和多糖(阿拉伯胶)混合 得到团聚体小滴。这种团聚小粒大小不一,但有一定范围, 形态类似球状菌。团聚小粒类似简单的细胞,外表有双层 膜,膜的大小形态因环境渗透压而变化。它能“选择吸收” 某些物质,也能进行“分裂”,能自发“出芽”。
20世纪初提出的,认为地球上最初的生命物质或原 始生命来自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后来才在地球上 发展起来。 泛孢子说:宇宙间的生命是以孢子的形式游动 的——天外来源的第一个学说。 20纪世初,瑞典著名化学家阿仑尼乌斯 (S.A.Arrhenius) (后因没有直接证据而被否 定) 生命来自于地球碰撞的彗星。
物 物物 繁 衍
及 及及 原 始 生
态 态态 系 统
建建 立
25
20 冠族真核细胞起源
大气圈自由氧开始积累
10
7
多细胞叶状体植物适
时间 应辐射性分化
(亿年前)
“寒武纪大爆发”
5 骨骼化、后生动物适
应辐射性分化
“志留纪大爆发”
4
陆生维管植物诞生

两栖动物出现



3
爬行动物出现



哺乳动物起源
2 恐龙成为地球霸主
立(核酸指导蛋白质合成,蛋白质催化核 酸复制)
¾ 1. 原始生命体系内代 谢系统在自然选择的 作用下变得逐渐复杂 起来,这种代谢系统 的进化经历了由简单 到复杂的漫长过程。
代谢系统的进化和遗传系统的起源
D 最原始的生命形式或最早出现的细胞应该是异养的。 D 光合作用的进化产生出光能自养细胞:自然选择压力促进某
团聚体小滴性质: • 直径 1 μm – 500 μm; • 稳定存在几小时至几周; • 外周增厚呈膜状结构,与周围水
液有明显界限; • 具原始代谢特征; • 可以增长和繁殖。
团聚体示意图
微球体假说
美国化学家Fox 和Dose (1977) 推测,原始海洋的高 温可使氨基酸聚合为长链的多肽,并在试验室中将各种氨 基酸混合加热,真的得到了随机聚合的多肽———“类蛋 白质(proteinoid) ”、“原始脂质体(protoliposome) ” 假说。
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这一阶段是在原始的海洋中形成的,是生 命起源过程中最复杂和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 目前,人们还不能在实验室里验证这一过程。
• 生命起源问题的难点
• 从化学进化到生物学进化的过渡
• 代谢系统的建立 • 自我复制的生物大分子系统的建立 • 遗传密码,即蛋白质与核酸相互关系的建
(1)把氨基酸混合物倾倒在160 oC-200 oC 热沙土上, 水分蒸发,氨基酸浓集并化合生成蛋白质样大分子。
(2)这样得到的蛋白质分子具有: 肽链结构; 蛋白质特有的显色反应; 可被蛋白酶水解,产生氨基酸; 微弱的酶活性。
微球体性质:
• 1 μm-2 μm(相当于细菌大小) • 可吸纳周围环境的脂类,并形成
空间生物学与空间生物技术
第 11章
4、生命进化起源说
• 生命起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事件。
• 生命是在现在的条件下由非生命的有机物 质突然产生的。
46
地球形成
地核与地幔分异

40
命 起
38 最早的沉积记录

化学进化生命起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5 最早的叠层石和微
生物化石记录
光合作用起源
30
时间 (亿年前)
单单 细 胞 生
空间生物学与空间生物技术
第 11章
17 世纪意大利医生F. Redi 用实验 证明腐肉不能生出苍蝇
18世纪意大利科学家Spallanzani的实验
1860年巴斯德用实验证 明肉汤不能生出微生物
3、宇生论
认为地球最早的生命来自于其他宇宙星球或星际尘埃。
Company Logo
宇宙胚种学说(外星来源说)
9 天文观测发现,在宇宙空间中,甚至是在诞生恒星的区 域以及在被称为“暗星云”的区域,也都存在有机物质。
9 2006年,NASA约翰森太空中心的中村圭子等人在坠落在 加拿大的一块陨石中发现了一种中心有空洞的有机物。
9 2006年,NASA发射的“星尘号”探测器带回了“怀尔德 2号”彗星的样品,并发现其中含有芳香族在内的多种 有机物
腐草化萤 腐肉生蛆 淤泥生鼠
¾ 18世纪以前:
从垃圾和粪坑里自发地产生了蛆和苍蝇 从小池塘和沼泽地中自发地出现了蝌蚪和青蛙 从潮湿的土壤里钻出了老鼠 植物只能通过种子的萌发才能产生 卵的孵化产生了昆虫和家禽等
¾如何通过实验来解决这个难题?
生命起源与地外生命
科学方法(scientific method)
1986 年,Cech 报道了四膜虫( Tet rahymena) 中rRNA 前体的剪
切和加工过程是自催化的,可无须任何蛋白质酶的参与. Altman又发现,在核酸酶P 参与的RNA 分解过程中,是酶复合体中
的RNA 在起催化作用. 这两个重大突破,使他们共获诺贝尔奖金(1995),核酸不仅具有遗
第三节 生命的起源和几种假说—
神造论、自然发生论、宇生论
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
1.神创论 2.自然发生论 3.宇生论 4.原生汤理论 5.生命进化起源说
1、神创论
神创论也叫特创论。神创论认为生物界的所有物种(包 括人类),以及天体和大地,都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 世界上的万物一经造成,就不再发生任何变化,即使有 变化,也只能在该物种的范围内发生变化,是绝对不可 能形成新的物种的。神创论还认为,各种生物之间都是 孤立的,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十八世纪以前, 《圣经》及其宣扬的神创论或创世说、特创论]在西方学 术界、知识界以及整个西方文化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鸟类出现
被子植物起源
1
恐龙绝灭 人类起源、文化系统建立
0 时间
(亿年前)
生命的化学进化说
认为生命是在漫长的宇宙进化中发生的,是宇宙进化 到某一阶段的产物
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 地球温度逐步下降后,及其 漫长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 经过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 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 分子物质。
生命起源与地外生命
致死因素: Χ紫外线; Χ温度; Χ辐射; Χ….
空间生物学与空间生物技术
第 11章
生命起源与地外生命
有许多迹象表明,氨基酸和碱基很可能不单是通过原 始大气自然合成这一途径形成的。
9 1969年,克罗宁博士在澳大利亚的陨石中发现了氨基酸。
9 1986年,用太空探测器直接检测来到地球附近的哈雷彗 星的组成,也发现其中存在着复杂的有机物质。
些含卟啉类化合物的细胞能够吸收太阳光能,进行光化学反 应,将无机物变成有机物,同时生成ATP。
D 最早的自养生物利用CO2吗? D 自养细胞的出现不但可为异养细
胞提供继续生存的营养物质及能 量,更改变了地球的环境(氧气 和臭氧层的出现)。
遗传信息的起源
RNA 世界( RNA world) 假说
“RNA世界”假说:最原始的细胞是由一身兼有酶和繁殖二任的原始 RNA主宰的;以后经过氨酰反应合成了蛋白质,进化为以“RNA-蛋白质” 为基础的细胞.最后,再经过核苷酸的脱氧,进化为现代的“DNA- RNA蛋白质”为基础的细胞.
膜状结构; • 膜表现选择透性,反映渗透压变化; • 吸纳周围环境中蛋白质分子,微球体可“增长”和“繁 殖”。
(
微 球 体
福 克 斯 实 验
)
微 球 体
可以设想,若是团聚体/微球体具备以下特征的综合。 • 脂双层膜围成的与周围环境隔开的含水囊泡。 • 囊泡内有多种核酸、蛋白质、糖类大分子。 • 选择性的从环境吸纳“食物” • 利用“食物”的分解, 复制自身一部分起核心作用的 大分子。 • 囊泡因大分子增多而“生长”和繁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