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NO.11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
美学中悲剧性的名词解释

知识点:悲剧性
美学范畴的悲又称“悲剧性”,是通过对生活中悲的集中、提炼,以艺术的方式显现出一定的审美价值。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主要是指人在面对威胁他的生存或可能导致其毁灭的、具有精
神价值力量的冲突时,产生的悲剧意识和感受形式。
悲剧具有如下的特征:
在形式上,代表着善的主体遭受巨大的异乎寻常的不幸,其极致是精神的毁灭或肉体的死亡。
在内蕴上,代表着善或“历史必然性要求”的生活实践主体因抗争强大的客体现实而遭致不幸的悲剧冲突。
在审美上,悲剧的审美价值在于激发主体产生相应的悲剧感。
悲剧感是一种激荡人心的审美快感,其特点是表现为对真理的探索与对伦理的追求交融统一的严肃性,并且在这种严肃的快感中交织着恐惧和痛感的情绪激荡。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导论
第四节 美学的研究方法 一、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 二、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美学、美学思维、审美活动、人文学科、哲学 思维、人文体验等关键词,了解美学的历史、关于美学 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理解美学 是研究审美活动的理论性人文学科,运用本章的关键词 与理论分析辨析美学学科同相关学科的关系与差异。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2 2 2 2 2 2 2 2 2
8
9 10
第四章 技术美
第五章 社会美 第六章 自然美
11
12 13
第七章 艺术美
第八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与崇高 第一节 第二、三节
14
15 16
第九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喜剧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17
18
第十一章 美育
课堂考查或考试
五、考核方式
• 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或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 ,平时课堂讨论与发言、小作业等占课程总成绩的2030%,期末结业考试或考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70% 。
六、教材与基本参考文献
(一)教材 尤西林主编:《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1 月版。 (二)基本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年版。
第五章
社会美
3.本章推荐书目 [1] [法]泰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 社1963年版。 [2] [俄]米哈伊尔·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 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 集》第六卷,李兆林、夏忠宪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3]朱光潜:《谈美》,中华书局2010年版。 [4]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三联书店2002年版。
美学原理课程重点知识汇总

美学原理课程重点知识汇总第二章审美活动经验二、审美积淀何谓积淀?外在的社会生活结晶为内在的审美感受,宏观的人类历史沉积为微观的个体心理结构一这样一种内化的过程,称之为“积淀”。
审美积淀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全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都有关系。
其中,尤以三种积淀方式为重要。
1.生产积淀2.以巫术为主的原始文化积淀3.以艺术为代表的日常文化积淀结论: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与发育,乃是一-种人类文化社会的、历史的、全面的哺育积淀过程。
第三章形式美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一、对称与均衡:是最常见的形式构成,它们都有形式上的平衡感。
二、调和与对比:是不同形式的并列比较,调和是在不同形式因素的并列中趋向同,对比是在不同形式因素的并列中趋向异。
三、比例与尺度:比例与尺度都是体现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关系的形式构成。
四、节奏与韵律节奏是指形式因素在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变化,有规律的组合和反复。
构成节奏有两个条件,一是时间、运动过程,二是力量的强弱变化。
把运动中的长短、强弱变化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节奏。
五、多样与统一多样,指事物个性的千差万别;“统一",指这千差万别的事物的共性和整体联系。
多样统一就是把具有差异、变化、对立的各种形式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差异性在整体中消除融化,构成个协调一致的统一体。
这是形式美的最高法则,也称为和谐。
形式美与时尚的关系时尚有多种解释,就其内含有时间和崇尚两重意思来说应该与时髦、时兴、流行、倾向相关联,而时尚本身又有样式、方式等意思,因此,时尚与形式必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时尚与特定的形式直接相关,这种特定形式在当下肯定就是形式美。
时尚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前所述,可以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也可以是社会政治原因。
而时尚形成的心理原因则是与人的群体意识有关。
所以人们会想方设法追求时尚时尚的最深层的心理原因,是人的求新倾向。
时尚肯定与变化相关,但却是有规律的。
时尚基于人的求新求变心理,由此也可看出形式美与时尚的关系。
100分的选择尔雅《美学原理》【作业考试必备】

100分的选择尔雅《美学原理》【作业考试必备】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审美范畴(上)1王国维是禅宗文化的代表。
正确答案:×2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是一种广义的悲剧。
()正确答案:√3以下艺术中不属于优美风格的是?* A、拉斐尔的绘画* B、歌德的《浮士德》* C、莫扎特的音乐* D、普希金的诗歌正确答案: B4以下关于悲剧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由人的行为造成的,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使人得到净化。
* B、黑格尔认为悲剧是两种片面的理想的冲突。
* C、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主角是坏人。
* D、尼采认为悲剧给人的美感是"形而上的慰藉"。
正确答案: C5古希腊文化具有一种优美,而基督教文化具有一种崇高。
正确答案:√6基督教文化继承了希伯来文化。
()正确答案:√7被称为古希腊悲剧的典范的是?* A、《安提戈涅》* B、《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C、《俄狄浦斯王》* D、《美狄亚》正确答案: C8以下属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意蕴的是?* A、它说明命运是不可抗拒的,并有捉弄人的意味。
* B、人的"知识"造成人的"错误"。
* C、故事中显示出主人公"自主"、"自决"的品质。
* D、以上说法都正确9下列对悲剧研究贡献不大的是()。
* A、亚里士多德* B、黑格尔* C、毕达哥拉斯* D、尼采正确答案: C10李白是禅宗文化的空灵代表人物。
正确答案:×11审美范畴可以随意的增加。
正确答案:×1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某一类型审美意象的"大风格"叫做* A、审美风尚* B、审美范畴* C、审美趣味* D、审美形态正确答案: D13以李白为代表的道家文化是哪种审美状态?* A、空灵* B、飘逸* C、沉郁* D、愉快正确答案: B14下列哪个选项不是20世纪欧洲雕塑三座高峰代表性人物:* A、米开朗琪罗* B、罗丹* C、黑格尔* D、菲迪亚斯正确答案: C15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精神。
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美学原理》PPT课件)

一、怪
• 1.怪的审美感受 • 怪的审美心理感受是一种由夸张变形
所引发的不快感与“快活的基调”的混 杂,这种感受通常并不走向对怪的对象 “升格”或精神化和神秘化,因而并不 引起“恐惧”和“崇拜”。“怪”通过 对对象的“降格”而让其贬低化和世俗 化,从而让人有“快活”的解放感。
《西游记》里神魔人互联的世界,是对正常 尺度的夸张变形,属于“怪”的审美范畴。
第二节 丑的审美特征
• 一、丑的审美价值 • 二、丑与其它审美范畴
一、丑的审美价值
• 虽然作为审美范畴的丑与美相对立,尤其与优美意义上的美相对立,但它仍 然具有审美价值。这在于它是人的自由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这个意 义上说,丑不仅是美的反衬、陪衬和烘托铺垫,而且是对美的丰富、扩展和解 放去蔽,丑还是其他审美范畴如悲剧、喜剧、崇高、滑稽等的必要组成部分。
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内容概述
• 第一节 丑的审美界定及其特征 • 第二节 丑的审美价值 • 第三节 丑的审美范畴
罗丹《欧米艾尔》
达利《带抽屉的维纳斯》
第一节 丑的审美界定及其特征
• 一、丑的审美界定 • 二、丑的审美特征
一、丑的审美界定
• 丑是一个特殊的否定性的审美范畴,广义的丑 与广义的美相对立,是现实对人本质的否定, 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背离;狭义的丑则与 狭义的美(优美)相对立,是对优美的纯粹性、 完满性与和谐性的否定和破坏。
二、丑与其它பைடு நூலகம்美范畴
• 1.丑与崇高 • (1)共同点 • 从形式上看,丑与崇高都具有不和谐、不完整、扭曲变形的特点。 • 从审美效应上看,丑与崇高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苦痛感。 • 从观念与形式的关系上看,丑与崇高都具有非理性因素,体现出观念大于形
美学原理判断题

一西方美学的历史开始于1750年。
否二蔡元培曾经发表“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
是三柏拉图第一次将美和艺术的观念引入哲学体系。
是四名著《存在与时间》是朱光潜的名著。
否五离开人的生活世界而专注于语义分析,会从根本上取消美学。
是六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艺术活动。
否七审美经验侧重从主体经验的角度来衡量审美活动。
是八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独特的范畴和体系,西方美学不能包括中国美学。
是九“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是李白说的。
否十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
是十一古希腊的美是一种单纯的、完整的、和谐的美。
是十二审美活动都属于艺术活动。
否十三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是十四审美经验侧重从主体经验的角度来衡量审美活动。
是十五《天净沙秋思》是李贽的作品。
否十六时间的距离和空间的距离有助于产生美感。
是十七意象是审美活动中情景相生的产物。
是十八美感是从审美意象方面表述审美活动。
否十九美的社会性不在审美主体,而在自然物本身。
否二十《易经》探讨的中心问题是人的生存和命运。
是二十一《易经》中的八卦体现了人的生存和命运与世间万物的联系。
是二十二所有的西方美学家都赞同心理的距离理论。
否二十三美感与生理快感是相同的。
否二十四愉悦性是美感的重要特性。
是二十五真理具有相对性,依靠人的思维只能达到逻辑的真。
是二十六德国的美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审美四契机”。
是二十七时尚是上层人士的特权否二十八时尚的扩张和流行往往要经历一个“装模作样”“装腔作势”的过程。
是二十九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
是三十禅宗认为事物的意义在于事物之外。
否三十一在审美中,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于他的物质性。
否三十二王夫之强调美感的直接性,这与其受到禅宗影响有关。
是三十三马克吐温是美国的作家。
是三十四伽达默尔认为审美体验不仅是一种与其他体验相并列的体验,而且代表了一般体验的本质类型。
是三十五所有的自然风景都是美的。
否三十六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
美学原理 湖北师范大学 在线考试及答案

美学原理湖北师范大学在线考试及答案1、人生天地之间的美的形态主要有()。
A科学美B艺术美C自然美D社会美参考答案 : B,C,D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有()。
A美的本制裁理论B艺术本质理论C美的规律理论D美和美感起源的理论参考答案 : A,B,C,D3、在审美关系中,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于他有()。
A社会性B精神性C自然性D物质性参考答案 : A,B4、"美是一个开放和系统"这一观念,包括()。
A美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B美在主客体交相作用中C美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中D美是诸多规定的综合参考答案 : A,B,C,D5、美感的深层心理特征包括()。
A生理与心理的矛盾统一B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C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矛盾统一D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矛盾统一参考答案 : A,B,C,D6、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心灵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主观反映、欣赏与评价。
西方美学史上又叫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美感的本质是美感的社会性,其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他带有明显感情体验愉悦的特征,既不脱离感性的具体形象,又暗含理性认识,在欣赏中能达到怡然自得境界,一般又叫观照。
A对B错参考答案 : A7、主观论美学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
他们主张,客观事物美不美全在于主体的主观感受。
凡是能被人感觉到的美,就存在,凡是不能被人感觉到的就不存在。
所以,这一派是以主观感觉来判断美的。
就其优点来说,强调了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其缺点来说,由于过于强调个人的感觉,使得审美失去了统一的标准,走向了相对主义。
A对B错参考答案 : A8、审美无功利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不以某一有限的目的为目的,在审美过程中没有直接的实用功利的考虑。
对于审美态度的无功利性认识,最早是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夏夫兹博里、哈齐生等人提出,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明确把审美的无功利性作为鉴赏判断的第一个契机,认为审美与功利、欲念无关。
试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悲剧观

试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悲剧观作者:谢灵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8期摘要:悲剧,又称悲剧或悲剧性。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是美的一种存在形态 ,即具有悲剧因素的客体对象,并不仅限于戏剧类型的悲剧,还存在于正剧、喜剧和小说、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电影等其他艺术样式之中,也广泛地存在于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生活之中。
马克思主义美学科学地总结悲剧性矛盾和悲剧艺术发展的历史经验,正确揭示悲剧的客观性和社会根源,把悲剧概括为:“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悲剧观;审美范畴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8-0222-02近年来,由于美学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理解上的混乱,并进而导致对“悲剧”本质的误解和对“悲剧”类型的错误划分。
因此有必要重温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以此把握美学研究方向,从中加深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悲剧观。
在美学史上,第一个对悲剧这一美学范畴进行探讨的是亚里士多德。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许多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都把它作为重要的美学范畴来探讨。
但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给予真正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美学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科学地总结悲剧性矛盾和悲剧艺术发展的历史经验,正确揭示悲剧性的客观社会根源。
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悲剧理论有以下要点:一、悲剧性冲突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矛盾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悲剧的见解散见于他们的许多著作之中,但比较集中地阐述这一问题的,则是1859年评论拉萨尔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的两封信。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济金根》的评论,在美学史上第一次从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矛盾的反映的情势方面,阐述了悲剧的本质。
所谓悲剧,恩格斯概括为:“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46页)任何悲剧冲突都应该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都有其社会的阶级的根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亚里士多德
在美学史上第一次对悲剧下定义的 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理论形成的基础是希腊 灿烂的悲剧艺术。希腊悲剧最早起源于 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祭祀活动中的合唱, 即“酒神颂”。
• 在雅典卫城建造了能容纳数万人的半圆形 露天剧场,执政官伯利克里向群众发放观 剧津贴。每年的春季和冬季都举办盛大的 戏剧比赛。国家的大力提倡和人民的普遍 参与使希腊悲剧在公元前五世纪达到空前 的繁荣,出现了最有名的三大悲剧家:埃 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2、黑格尔
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
“过失说”以索福克 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为主要依据,那么,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则 建立在索福克勒斯的 另一部代表作《安提 戈涅》的基础上。
• 《安提戈涅》这部悲剧的主要情节是:俄狄浦斯和生母 结婚后,生有两个儿子:埃忒奥克勒斯、波吕涅克斯和两 个女儿:伊斯梅涅和安提戈涅。次子波吕涅克斯借用外国 军队攻打自己的国家忒拜,同大哥埃忒奥克勒斯争夺父亲 留下的王位,结果两兄弟自相残杀身亡。新国王克瑞翁下 令禁止埋葬波吕涅克斯的尸体,违令者要被处死,因为他 焚烧祖先的神殿,吸吮族人的血。但按照希腊人的宗教信 仰,死者如果得不到安葬,他的阴魂就不能进入冥土,因 此亲人有埋葬死者的义务。安提戈涅不顾国王的禁令为哥 哥收了尸,因为违反国家的法律,安提戈涅被囚禁在墓室 里最终自杀身亡。听到这个消息后,和她订过婚的王子、 即克瑞翁的儿子殉情身亡,他的母亲、即王后也自杀了。 希腊人仍然以命运解释这部悲剧。按照希腊人的宗教信仰, 死者如果得不到安葬,他的阴魂就不能进入冥土,因此亲 人有埋葬死者的义务。然而,安提戈涅如果为哥哥波吕涅 克斯收尸,就违反了国家的法律。这样形成了无法解决的 矛盾,这就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绘画作品中的 俄狄浦斯与斯芬克斯
彩俄狄浦斯王》描写了个人意志和命运的冲突。在亚里
士多德以前,关于悲剧的起源,希腊人认可的是“命 运说”,他们习惯用命运来解释悲剧的根源,认为命 运是超越于人之外的不可抗拒的力量。亚里士多德抛 弃了命运说,提出“过失说”作为悲剧的根源,不是 在外在的力量中,而是在人自身内部寻求悲剧的原因, 这比命运说前进了一步,但没有深刻揭示悲剧的社会 本质和社会根源:那就是发展中新旧势力的矛盾、冲 突的结果。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
一、美学史中的悲
• 悲,又称为悲剧、悲剧性。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是广 义的悲剧;作为戏剧的一种样式的悲剧,是狭义的悲剧。 美学有关“悲”这一审美范畴的研究,是以艺术中的悲 剧为主要研究对象的。
• 悲和崇高都是审美范畴,它们之间有联系。悲剧是崇高 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美。然而,悲和崇高的区别十 分明显。悲不说明对象本身的性质,只说明过程的性质。 崇山峻岭、汪洋大海可以是崇高的,但不可能是悲的。 只有行为——人的行为和艺术中所描绘的行为才可能具 有悲的性质。在现实中,悲的领域比崇高的领域要窄得 多,悲只涉及行为世界,而崇高既包括行为世界,又包 括对象世界。
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就是安提戈涅和国王克瑞翁的
冲突。安提戈涅代表亲属爱,克瑞翁代表维护国家安
全的王法。这两种理想就各自的立场都是正确的,具
有普遍意义。然而在具体情境中,某一方理想的实现
就要和它的对立理想发生冲突。安提戈涅为了实现亲
属爱必然破坏王法,克瑞翁为了维护王法必然剥夺死
者应得的葬礼。因此,这两种理想都是片面的。“悲
俄狄浦斯与安提戈涅
电影《安提戈涅》剧照
彩陶瓶上描绘的 安提戈涅
• 黑格尔以他的悲剧理论对《安提戈涅》做出了新的解 释。他认识到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对立面的统一与斗
争的结果,矛盾是一切事物运动的根源。根据这条原
则,黑格尔提出了他的著名的悲剧理论,即:悲剧是
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和调解。在《安提戈涅》里,
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勒斯
欧里庇得斯
•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 第6章中对悲剧下了定 义:“悲剧是对于一个 严肃、完整、有一定长 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 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 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 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 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 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 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 些情绪得到净化。”
• 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应该描写“与我们相似”的人, 他“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只是一般的人, 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歹,而是由于 他犯了过失。悲剧主角在道德上是一个好人,但他的 悲剧过失是良好愿望意想不到的结果,不是蓄意的, 而是意外的。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过失 说”。
• 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以古希腊最有名的三大悲剧家之 一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为主要依据:主人公 俄狄浦斯由于“无知”杀父娶母,最后挖目自贬以赎罪。 但在整个悲剧中,俄狄浦斯自己也有过失,那就是他的莽 撞——莽撞是引发悲剧的原因。我们由此会产生对主人公 的怜悯和因小过而惹大祸的恐惧。
亚里士多德
•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如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 些情绪得到净化”,亚里士多德提出其悲剧理论中的 “过失说”。他指出,悲剧的各种成分中最重要的是 情节,通过情节的安排,悲剧可以引起人们的怜悯和 恐惧之情。在情节的安排上,悲剧不应写好人由顺境 转入逆境,不应写坏人由逆境转为顺境,也不应写极 恶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些情节都不能引起怜 悯与恐惧。
剧的解决就是代表片面理想人物遭受痛苦或毁 灭。……他个人虽遭毁灭,他所代表的理想却不因此 而毁灭。”安提戈涅死去了,克瑞翁也家破人亡,孤 零零地守着王位,但他们所代表的理想——亲属爱和 王法以后仍然有效。
• 悲剧《俄狄浦斯王》借惊心动魄的神话故事来反映当时的 现实。俄狄浦斯是忒拜国国王和王后所生的儿子。国王从 神那里得知,由于他以前的罪恶,他的儿子命中注定要杀 父娶母。因此,儿子一出生,他就叫一个牧人把孩子抛弃 掉。俄狄浦斯长大成人后,也从神那里得知自己的命运, 他为反抗命运,就逃往忒拜。在途中的一个三叉路口,他 一时动怒杀死一个老人。这个老人正巧是他的生父。狮身 人面女妖斯芬克斯为害忒拜,俄狄浦斯说破了她的谜底, 为忒拜人解除了灾难。他被忒拜人拥戴为王,并娶了前王 的寡后,也就是自己的生母。真相大白后,王后自杀,俄 狄浦斯也刺瞎了双眼,请求放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