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文化及其产业的一种思考_刘泓
对发展西宁市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

对发展西宁市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作者:王建良来源:《今日财富》2020年第10期文化产业是兼有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的产业形态,具有绿色环保、高附加值、消费群体广等诸多特点和优势,因此研究西宁市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分析了西宁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快西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支柱性、先导性、引领性的产业形态。
加快西宁市文化产业发展,对西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成全面小康、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近年来,西宁市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和西部文化强市,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弘扬民族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全市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不断提升。
(一)文化产值情况分析西宁市通过大力发掘文化产业潜在优势、完善产业优惠政策和文化产业项目库、开展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示范戶评选、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举措,推动了民族文化旅游、民族歌舞文艺、民俗风情展示、民族工艺产品等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特色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西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7.88亿元,发展到2015年的29.4亿元,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1.7%提升到2015年的2.85%。
2018年,全市文化产业销售收入达18.47亿元,较2017年增长18.20%,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产业发展特点分析全市文化产业整体呈现出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市场主体增长稳定、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健全、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新兴产业逐步兴起的良好态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提高,文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截止2018年底,全市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文化遗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62个。
图书馆藏书总量达到23.7万册,出版各类报纸14种,7299.04万份;杂志51种,266.46万册;图书1139种,1377.59万册。
对文化城市的冷思考——对城市化浪潮中古城的解读与思索

因此 , 我们在这些历史名城 。 看到了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 ,
也看到了盘符在栋栋高楼之上的密密麻麻如同牛皮癣般的广告 ,
看到了街道无数个彼此毫无联系 , 仅仅为了物质利益与所谓“ 彰显 爪I 而制造的物体 , 陛” 看到了多半毫无秩序且肮脏的马路 , 也看到 了许多冠之以艺术与文明象征的城市美化物。9 9 , 19 年 关于北京的 中央台电视发射塔 , 其形状象个盯笼, 颇具“ 民族风格” 便被领导选 中。袁运甫先生曾愤愤 的说过: 不明白, 我真 电视塔为什么非要像
时下, 中国这股浪潮的推动下 ,进入了轰轰烈烈的城市建{ 喊 市改造 娇 当中。城市“ 广场” 之风 ,景观大道” “ 之风 , 席卷了大江南北 , 对老城 区大量拆除 , 实行以新换旧……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曾经这样评价过 , 这
一
首《 一样的月光》昌 口出了人们对都市巨变的怅然若失与对精
这种城市建{ 殳冈潮所带来的问题 .已使有识之士为之 心 冲 忡。考察一下国际城市设计和建设史 ,就会发现 ,西方国家早在
10年前就已经历过同样的城市化过程 , 0 而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神故 乡的怀想。“ 么时候蛙鸣蝉 声都成 了记 忆, 什 什么时候 家乡变
迹周边区域 , 违建成排, 环境百 脏乱差, n胃 建设风潮的兴起 , 使人们 只好再拆迁房屋 , 再拓宽马路 , 形成了恶性循环。一些有价值 的民
中被破坏了。对于西安这座历史文化
名城来说 , 旧城是传统民居的集中地区 , 因此急于进行“ 旧城改建”
是不明智的,这很容易导致在没有调查清楚传统民居的历 史和文 化价值之前就将其拆除。
黎, 复制纽约 , 复制到千城 一面 , 城市沉淀的历史魅力一天天减失。
城市发展的文化思考

城市发展的文化思考摘要: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随着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化面临着一系列不足和困境,城市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中的主要课题与命题。
城市文化发展涉及很多方面,需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设计中文化因素的强调等多方面关系,以达到城市发展与文化发展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文化;发展“文化”是一个特殊的词汇,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是历史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共同具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
它是人类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是社会成员共同的文明素质和心理结构,是民族的集体智慧、集体性格,是凝结在社会成员中的核心价值、行为定势。
具体到城市而言,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刘易斯•芒福德( Lew is Mum ford)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所说:“古代的社区过于稳定,它墨守成规旧俗,不愿采纳新的生活方式;如果古代人类有意突破这种保守社区的孤立和封闭状态,那么对此问题能够找到的最好答案莫过于城市这一发明了。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
”纵观历史,城市最早产生于古代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它经历了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四个发展时期。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大规模的近代工商业在城市中迅速发展,城市规模、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以大工业为中心的近代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城市发展又进入了新的时期,有学者称之为现代化城市或信息化城市时期。
越来越多的人由农村迁移到城市,伴随着文明的演进而发展,城市越来越成为人类文化的摇篮和容器,成为文明生长的肥沃土壤,逐渐发展出自己特有的品格。
“城市”这一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的范畴, 它同时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形态。
浅谈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对我国的启示

浅谈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对我国的启示作者:李莉李泓慧来源:《商》2015年第31期摘要:近年来城市研究中逐渐显露了对文化问题的关注,文化不仅是人们长期创造的产物,也是一种历史现象。
文化的继承是城市发展的必要前提,城市发展是继承的必要条件,既要在继承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也要在发展过程中继承文化,因此,文化在城市发展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城市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城市发展;影响一、文化的基本定义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具体包括语言、文字、习俗、思想等,客观地说文化就是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文化和文明有时候常常不容易分清,很多学者认为,文明的侧重点在外部,凡是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等生活上的表现,以及工艺与学科的成果都可以认为是文明的表现。
而文化偏在内,最好的解释认为它是“生活方式”的组成,包含了人们所持的价值观、需要遵守的规范、使用的物质实体等三个要素[1]。
因此,对城市结构而言,不管它们展示的是复杂的高速公路还是网络,还是完整的公共交通系统;不管是不可遏制的城市蔓延,是得到控制力的高度发展,文化都为我们提供了由社会所持有的大量价值观的表现。
二、城市进程中的文化发展1933年《雅典宪章》中把城市分为居住、工作、交通,游憩四大块,要求对城市进行功能区分,以便使人类的日常生活在最经济的时间内能够完成。
随着人们对城市认识的不断深化,半个世纪后,一批城市规划师对此进行反驳,认为城市并非只是四块基本功能的简单拼凑,并指出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
这就说明,城市作为一个功能体,可以是工业城市、港口城市、信息中心等,但城市的物质形态确是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群体相互作用、进行文化活动的历史积淀。
人类是一种有智慧有能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群居动物,可以很好的认识自然,并对此进行抽象的概括,把它加工成图像、规范、礼节等,不仅可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呈现出固定的模式,而且通过劳动进行具体化,在人与前人之间,人与后人之间传播,这就把自然界原有的物质改造成人类“文化”的活动。
主题休闲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融合共赢

应 。旅游业 具有综 合性强 、关联度
游 览的城市 景点 。
城市 的基础 没施 与景点之 有 这么 “ 远 ”吗 ?刘泓志 的 答是 : 没有 。上海 的 出子 坊 、苏 州的金 鸡
大 、产业链长 的特 点 ,已经交 叉渗
透 到诸 多相关 产业 中 。不 层次旅
展 。旅游 之于城 镇化 的进程到 底有
魂 ,旅游是 文化传 承的载体 ,休 旅游 的文化本 质就必 然要求 在新型
城 镇化 建 设中得 以反映和体 现 。并 且 ,发展旅 游产业 一般 以当地 的 自
例 ,与参会 者分享 和探 讨了这 ・ 发 展趋 势 他介 绍 说 ,AE C OM公 刊 曾参 与了伦敦 运场馆 的规 划 。而这 不
约 型 产 业 ,资 源 环 境 和 人 文 生 态
一
形 成了产 业集群 。
然而 ,融 合进程 中产生 的问题
个重 要途径 。
第 五 ,旅 游 产 业 的 融入 可 促 进
市 景 观 ,除 了赫 尔 辛摹 的 灯 光 节 外 还 有 不 少新 鲜 的尝 试 科 视
太 区 销 售 总 监 Ke n Wh e a t l e y 通 过 儿
是 “ 千城一 面” “ 百城一 面” ,要 注重城 市 的个 性 。文化是 旅游 的灵
进 城 镇 居 民的 广 泛 就 业 、安 居 乐
展 ,城 市本 施 刘 泓 志 就 一 些案
业 、社会 和谐 。新型城 镇化建 设的 根 本 问题 是要 实现城镇 居 民的广泛 就 业 ,而 旅游业 作为劳 动密集 型产 业 ,可依 据本地 条件和 资源促 进城 镇 居 民 广 泛 就 业 ,实 现 产 业 、劳
也 不容忽 视 。刘泓志特 别指 出了 一 个 需要关 注的发 展趋势 :事实 上 ,
论城市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营

论城市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营一、城市文化产业的概念与意义城市文化产业是指城市中的文化创意产业、文化艺术产业、文化旅游业等,是城市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营,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形象和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为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提供更好的满足,增强城市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
二、城市文化产业市场化运营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目前,我国城市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还相对较低,市场化经营模式还比较单一。
城市文化产业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结构单一化问题。
文化旅游业、文化艺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文化产业部门发展不平衡,产业集群效应不显著。
2.市场发育不成熟。
城市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不高,规模较小,推广和传播渠道单一,未形成多元化的市场。
3.政府主导经营模式仍然存在。
文化事业的公益属性和市场化运营的需求之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平衡。
4.市场化运营人才不足。
从事文化市场的从业者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弱,市场营销能力不足。
面对这些困境,城市文化产业需要进一步落实市场化改革方案,以增强市场化运营能力,提升城市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供给。
三、加强城市文化产业市场化运营的措施1. 拓宽发展空间,鼓励多元化的市场化运营模式。
政府应当通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城市文化产业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要鼓励和支持多元化的市场化运营模式,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活力。
2.提升市场运营能力,推动创新创意产业之间互补共赢。
需要提高文化产业从业者的市场运营能力,强调市场竞争意识,并且突出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同创新,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转型,创新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3. 实行差异化营销和品牌战略,打造特色城市文化。
文化产业的市场营销需要根据不同市场环境设定不同的差异化营销策略。
同时,在文化产业品牌建设方面,要在旅游、艺术和创意三个方面注重培育文化品牌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城市文化品牌的特色化和差异化。
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中,文化产业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它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形象。
因此,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首先,文化产业可以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
传统的制造业已经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而文化产业则可以为城市创造更多的经济增长点。
在文化产业的带动下,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得到了提高,这为各种相关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商机,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同时,文化产业中的知识产权也可以为城市带来巨大的利润,比如电影、音乐等领域,这些产品的销售往往具有可持续性和长期价值。
其次,文化产业还能够提升城市形象。
城市的形象不仅仅是城市的“外衣”,它代表了城市的文化氛围和居民的精神追求。
文化产业能够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场馆等形式,塑造一个充满艺术、知识、人文的城市形象。
这样的城市将更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
除此之外,文化产业还可以拓展城市的社会功能。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不仅有经济需求,还有教育、文化、娱乐、健康等多方面的需求。
文化产业可以满足这些需求,打造多样化的文化生活与娱乐服务。
例如,博物馆、剧院、音乐会等等,这些场馆和活动,能够方便市民和游客学习和体验不同的文化和艺术形式,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认识水平。
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这些文化活动还能够培养人们的创作和创新能力,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
最后,文化产业对城市的发展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而文化产业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文化产业的推动,一个城市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源和资本,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生活质量。
当然,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和风险,如著作权等法律问题、成本控制和竞争压力等方面。
然而,随着技术和市场的不断进步,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将变得更为容易。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紧密相连,两者互相促进、互相依存。
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思考

文章编号:0257—5876(2007)05—0035—12关于“城市"与“城、“文化"市文化"的思考单霁翔内容提要对城市文化的探讨,既是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文化实践中的迫切问题。
本文从对相关概念的分析入手,辨析概念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城市文化建设提出构想。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文化今年,国家文化部门与建设部门将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城市文化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意义重大。
“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这是一些历史性城市为提升综合竞争力而提出的口号。
与具有大约40多亿年历史的地球相比,人类的历史是短暂的,而城市的历史更为短暂,从新石器时代算起,至今也只有约六千多年,仅相当于人类历史的千分之二④。
人类社会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没有城市的环境中度过的。
然而,一旦走进城市,人类社会便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进程。
“在远古时代,人类从茫茫的荒野之中走进城市,这是人类社会的最伟大的进步之一,正是人类从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走进城市,使城市文明成为划时代的界标”②。
我们的祖先,从穴居野处,构木为巢,到逐渐脱离原始状态,开始形成了群居的聚落、村寨、城堡等原始的城市雏形。
这些城市雏形,使人类从“野蛮社会”发展进入了“文明社会”。
之后,城市发展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中心聚落,到设防城堡、城寨,到专为护卫统治阶层的王城、王都,再发展到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商贸中心,以及交通枢纽、重要港埠、军事重镇等各具功能的城市。
城市的不断发展使人类发展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对于任何城市,历史都是最具个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的精华就是包蕴其问的独特的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不仅仅写在历史书上,而且活生生地存在于市民的集体性格之中。
对于踏人城市的人来说,这里代表着机会的多样性和选择的自由度。
城市的最大功能就在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密集的方式聚集各种人才、技术、资金以及信息,使城市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城市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环境,人类必然还将一35—万方数据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思考根据社会经济的进步,对城市进行持续建设,以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城市文化及其产业的一种思考刘 泓,叶凤琴(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摘 要:20世纪的后半叶,文化创意产业在现代城市中的迅速发展,使得许多城市的面貌和功能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本文力图分析现代城市文化发展与文化形态变迁所带来的文化符号发掘和价值再造的可能性,通过对城市经济与文化的本质思考,进一步探讨现代城市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及其功能的复杂性。
关键词:城市文化;文化创意产业;符号经济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11)05-0155-05收稿日期:2010-10-20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 海峡西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编号2009B122)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刘泓(1965),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叶凤琴(1973 ),女,福建浦城人,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
[德]斯瓦尔德 斯宾格勒: 西方的没落 ,刘世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美]R. E.帕克等: 城市社会学 ,宋俊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2页。
连水兴: 广告 现代城市的文化表征 , 东南传播 2005年第3期。
尽管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城市的发展一直是相依相随的,但是,文化作为一种强势的产业形态在城市中出现,则是在20世纪中叶以后。
伴随着工业生产由福特制向后福特制过渡,以欧洲与北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步入后工业化社会,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空间组织发生明显变化。
许多城市的文化日趋商品化,而经济活动则开始以各种方式广泛渗透着审美和符号的文化属性。
这种现代城市的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的发展,既是对城市文化变革的历史性挑战,也是城市经济发展过程呈现的新的形态。
伴随着这种现代城市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特点,我们需要进一步来分析探究现代城市文化发展与文化形态变迁所带来的文化符号发掘和价值再造的可能性,同时通过对城市经济与文化的本质的思考,进一步探讨现代城市文化的产业价值与功能。
一美国城市社会学家芒福德指出: 城市文化归根到底是人类文化的高级体现 , 人类所有伟大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 。
的确,城市作为人类聚居生活的一种场所,它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一种不同于传统农业文明的新文化的产生。
美国学者帕克在 城市社会学 里也指出:城市不仅仅是许多个人的集合体,也不仅是各种乡村社会所缺少的服务部门和管理机构,比如高等法庭、大型医院或者各种民政机构等的聚集。
从文化层面讲, 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感情所构成的整体。
因此,城市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现象,更不是一种简单的人工建筑物集合,而是一种人类文化层面的产物。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城市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现代城市文化走向成熟的过程。
应该看到,无论是其最早的起源还是后来的发展,城市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与文化活动的重要角色,总是在扮演着某种文化中心的特权的地位,都在显示着在艺术、时尚与生活方式方面的文化的创造,也在促进着高速的经济的创新与增长。
作为城市的发祥地之一,雅典就是反映了人类早期的城市文化;佛罗伦萨、伦敦、巴黎等城市则是见证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类文化、艺术和科2011年第5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 5,2011 (总第170期)Journal of Fujian N ormal U niversity (P 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General,N o 170学的繁盛;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以第一个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等为代表,一大批新老城市则经历了人类社会一场新的工业文明的洗礼。
只是在很长的一段城市的发展过程当中,文化的创造与经济的创新,并不总是或必然地同时发生。
而到了20世纪的后半叶,当代城市的发展的显著性特点之一,就在于文化与经济发展领域之间的融合开始出现。
文化领域正越来越趋于商品化,而经济发展也促使经济产品的文化形式和意义内涵正成为生产的策略而成为关键性的要素,日益扩大的经济活动领域所生产与销售的产品与服务,以各种方式广泛渗透着审美属性和符号属性。
这种经济与文化的变革与历史转折甚至涉及到城市的任何领域,包含对文化的政策定位、功能属性、组织与结构、资本与创意等都将产生翻天覆地的根本性的革命。
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大伦敦市议会在制定其文化战略时候,就把文化产业界定为与艺术紧密联系的产业,称为 艺术与文化产业 ,内容包括 传统的艺术部门和商业性文化活动 。
这里所谓的 文化产业 一词,强调国家资助体系之外的那些文化活动和商业操作,能够创造大量的财富和就业机会。
文化的商品属性与经济产业价值被凸显,文化艺术所具有的创意性对经济成长的原动力,被城市的管理者纳入制定城市政策的重要考量。
1986年,著名经济学家罗默明确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创造财富的新机会,这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重要原动力。
但是,把文化与创意作为一种产业理念明确提出则是在英国。
1997年,英国首相布莱尔为振兴英国经济,专门成立了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将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国家层面的产业政策和战略。
这个小组在1998年和2001年两次发布研究报告,分析了英国创意产业的状况并提出发展战略;他们首次将 创意产业 界定为, 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 。
根据这个定义,英国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它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与服务部门日益增长的重要性息息相关。
正如斯科特所认为,对这种经济形态最简单的界定方法是,当代经济中增长和创新的前沿是由诸如高技术产业、新工艺制造、商业、金融服务和文化产业等部门组成,它们共同组成了 新经济 (new economy)。
可以说,当代城市的经济高速发展,正是基于这种新经济的平台。
毫无疑问,文化创意产业在现代城市中的迅速发展,使得许多城市的面貌和功能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基于城市的文化资源及其产品而逐渐呈现出其文化经济价值的例子可以举出许多。
这些文化经济与某些特定空间联系越紧密,它就越能获得空间垄断能力以提高其竞争优势。
像伦敦的歌剧、巴黎的时装、拉斯维加斯的娱乐业等等,都带有这种效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成为纽约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游客和赞助人,连同金融业、商业服务业等一起,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就业部门和城市经济的出口部门。
像洛杉矶、巴黎、米兰、东京等国际化城市,或是如拉斯维加斯、法国的科特达祖瓦、意大利西北部和中部的新工艺产业地区等,也都已成为现代文化产业的集中地。
这些城市的文化符号价值塑造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为城市创造了无穷的魅力。
二可见,当代城市借助文化产业的新经济平台, 新的消费品堆积如山,把整个城市都改变的令人难于想象,同时还创造出一个新的公共空间,这个空间不再仅仅由艺术家和作家占据,而是充斥着时装设计师、商业艺术家、摄影师、工程师、技术人员。
它们的作品(比如说巨幅牙膏广告)为这个新的梦境世界增添了光彩。
这种梦境不但属于统治阶级,也以大众商品的形式,属于一种通俗的乌托邦遐想。
人们发现,城市156[英]安吉拉 默克罗比: 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 ,田晓菲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28页。
[美]罗斯玛丽 斯坎伦: 纽约市对于艺术事业的扶持 ,曹荣湘译, 世界文化产业报告(2002-2003) 。
转引自金元浦: 当代世界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 , 电影艺术 2006年第3期。
贾斯廷奥康纳: 欧洲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政策 //林拓等主编: 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9页。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生活与消费过程,审美化的追求使产品设计或形象创意成分在物品价值生产的比重越来越不断提升,而具体的劳动过程对增值的贡献日益变得不那么重要。
当代城市经济发展,正在经历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 符号经济 的转变,而当代城市的经济社会的重要的标志特征,就在于以 符号 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为基础的社会的形成。
社会学家斯科特 拉什和约翰 厄里就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组织化资本主义之后出现了一种独特的 符号和空间经济 : 增加生产的不是物质客体,而是符号。
符号分为两种,一种拥有以认知为主的内容,是后工业或信息物品;一种拥有以审美为主的内容,叫作后现代物品。
后者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拥有实在的审美成分的客体(例如流行音乐、电影、休闲、杂志、录像)的激增,而且表现在物质客体内部所体现的符号价值即形象成分的增加。
当然,这种 符号经济 社会作为一个社会形态,它的形成是逐步的,并且与政治、社会、文化等结构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以说,今天的社会是在以符号为基础的结构中实现统治和支配。
在这种历史语境中,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以 符号经济 为研究范式,对当代社会和消费文化逻辑进行探讨。
在消费社会,消费者通过产品的符号消费得以将实际的使用价值转换为抽象性的情感文化价值,在产品消费行为中建立社会文化的共同价值认同体系。
这也正是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曾经指出的,消费社会的消费者不但消费物品,而且消费符号,消费社会的主要表征在于 消费的符号化现象 。
在消费社会,符号意义愈来愈被纳入商品生产的范畴,其重要标志就在于以 符号 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为基础的社会形成。
所以,在符号经济文化的主导下,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说,通过对符号的建构,建构了一种消费符号的新秩序结构,形成了现代社会文化的生产、传播与消费的新特点。
而今,在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条件下,世界经济结构呈现出向 符号经济 转化的趋势,许多城市更是成为那些处于生产价值链高端的创意经济、 创造性产业 的聚集点。
因此,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创意抑或创新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依赖。
文化创意产业 已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也成为城市经济中最体现城市价值与城市能级的增长点。
当代城市特别是世界性的大都市已经不仅是经济、政治的中心,同时也是文化中心、信息中心和文化消费中心。
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悉尼和世界五大城市带等都是文化产业最为繁荣和发达的世界大都市和文化带。
伦敦的歌剧、巴黎的时装、拉斯维加斯的娱乐业、好莱坞的电影等等,这些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成为了相应的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在创造巨额利润的同时,也成为传播一国文化内涵的一种手段。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的世博会主题,让城市及其文化再一次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有的文化符号,透过这些文化符号,可以发现一种文化、一种历史,进而构筑我们对于城市的感知和记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