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开题报告(通用3篇)

开题报告(通用3篇)

开题报告(通用3篇)1.开题报告第1篇一、毕业论文指导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是学习深化和提高的重要过程,是学生运用已学过知识的一次全面总结和综合训练,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搞好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指导,多年来,我们远程开放教育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由于在论文写作指导过程中沿用传统的模式,对开放教育的特点考虑不够,论文质量整体上仍不尽如人意。

论文指导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选题不准,内容偏离专业要求有的选题过于宽泛,论题过大,超越了学生的驾驭能力,写作时面面俱到,内容空洞,论述肤浅;有的选题过于狭窄,缺乏气度,达不到综合训练的目的,论述拖泥带水,颠三倒四;有的根据个人嗜好选题,文章内容偏离专业要求,结果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二)进度不匀,写作过程前松后紧部分学生论文写作没有计划,想到一点就写一点,指导教师也缺乏督促的依据,面对这样的学生只能无可奈何,有的学生甚至临到答辩前夕,才匆匆完稿。

连消化论文准备答辩的时间都难以保证。

但木已成舟,重新写作势必影响学生正常毕业。

在这样一种情势之下,答辩时学生仓促上阵,严重影响答辩质量,最终导致少数学生只能草草过关。

(三)把关不严,抄袭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学生对待论文不求优秀,只求通过的思想比较严重,在这种指导思想支配之下,他们往往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东拼西凑,敷衍了事,大段大段抄袭他人文章,稍作改头换面,权充毕业论文上交。

产生这些现象固然与少数学生急功近利思想有关,与个别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有关,但更与师生之间缺乏相互约束的制度有关。

(四) 监控不力,写作指导呈现无序由于缺乏统一的制度文本规范指导教师的行为,在论文指导上出现了你敲你的锣,我唱我的调现象,一个老师一个指导法。

论文进度如何,教师在指导中投入了多少精力,教学主管部门和专业责任教师无法实施有效监控,导致写作指导呈现无序状态,指导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开题报告范文5篇

开题报告范文5篇

开题报告范文5篇开题报告范文5篇一、引言开题报告是研究生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于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起到了指导和规范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介绍五篇开题报告范文,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开题报告的写作要求和结构。

二、范文一: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与实现本开题报告旨在设计和实现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家居系统。

通过分析市场需求和技术现状,我们将研究如何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实现智能家居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我们将重点研究智能家居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三个核心模块,并通过实验验证系统的性能和可行性。

三、范文二: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创新研究本开题报告旨在研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创新。

通过对传统供应链金融的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透明、安全、高效的供应链金融系统。

我们将重点研究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场景和实施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其可行性和效果。

四、范文三:基于大数据的舆情分析与应用研究本开题报告旨在研究基于大数据的舆情分析与应用。

通过对社交媒体、新闻媒体和网络论坛等海量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取和挖掘舆情信息,并将其应用于舆情预警、舆情管理和舆情应对等领域。

我们将重点研究大数据分析算法和舆情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并通过实验评估其准确性和实用性。

五、范文四:基于虚拟现实的教育教学创新研究本开题报告旨在研究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教育教学创新。

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提供更丰富、更真实的教学环境和学习体验。

我们将重点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场景和实施方法,并通过实验评估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六、范文五: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本开题报告旨在研究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城市建设。

通过对城市发展和管理的需求进行分析,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和信息化。

我们将重点研究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场景和实施方法,并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验证其可行性和效果。

开题报告【通用5篇】-最新

开题报告【通用5篇】-最新

开题报告【通用5篇】开题报告模板03-1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为您精心整理了5篇《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篇一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对珠海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推进土地资源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本人在参与“周口市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小组工作的基础上,对系统设计和实现作了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当前,我国城镇已进入快速建设阶段,城镇建设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土地有效开发与集约利用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镇土地利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之一,极其宝贵,土地合理利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土地资源尤为紧缺,因此要大力提倡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土地的合理利用。

但我国城镇的土地开发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

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城镇土地开发建设在规模和结构上的迅速变化,产生了许多普遍问题,如土地利用无序、利用粗放、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偏低,建设用地与耕地的矛盾日益显著,土地破坏、污染、浪费严重等等,造成“半城市化”、生态恶化等严峻的问题。

这是小城镇土地开发建设中的两难困境,它表现出一种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么地方政府、开发商与当地住民的矛盾。

在目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对它的开发建设进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涉及面广、管理利用相当复杂。

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实现土地资源工作的现代化,在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各个层面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土地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以信息化带动信息采集技术与分析技术的飞跃,以信息化促进政府工作方式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

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顺应资源、环境的全球性持续利用需求。

开题报告(最新9篇)

开题报告(最新9篇)

开题报告(最新9篇)开题报告优秀篇一选题背景: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发表《地理教育国际宪章》,针对地理学在解决日益突出的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上的巨大优势,高屋建瓴地指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地理在各个不同的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明确提出地理教育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地球概况、各大洲及主要国家的自然人文地理特点等基本知识,阅读和使用地图,运用地理图表等基本技能,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以及地理观察观测等能力方法,初步形成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等等,正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是对学生生活有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可长期以来,地理学科在学校课程中被视为小科副科,而作为非中考科目的初中地理更是地位低下。

随着现在初高中分离办学,许多初级中学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沿用传统的教学评估标准衡量教师的教学,使教师穿新鞋走老路,不能真正实施新课程,也使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强人意,无法为高中地理学习或走向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优今年开始,初中地理又得受新颁的会考制度的指挥,可能回到为应试而教学。

虽说现代地理教学的研究在国内外都不是一个新课题,但是系统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结合新评价机制和整合历史地理教材的研究较少,特别是立足初中地理教学开展的此类研究更少。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的课题。

本课题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以生活化的教学为突破口,优化和整合初中地理教材,构建一种开放的、探究的教学环境,真正赋予地理教学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实现三维目标,提高学生地理素养,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高中地理的内在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杜威首先论述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开题报告精选范文【三篇】

开题报告精选范文【三篇】

【导语】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种⽂字说明材料。

这是⼀种新的应⽤写作⽂体,这种⽂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产⽣的。

下⾯是®⽆忧考⽹整理的开题报告精选范⽂,欢迎阅读! 篇⼀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的初期,我国的法治实践曾有过⼀段辉煌的成就,但是⼗年**,使法治建设和法学研究都陷⼊了低⾕。

在改⾰开放以后,中国的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也都⾛上了正轨,尤其是我国已经建成了⾃上⽽下的法律体系。

这表明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很⼤的成就,⼀种形式合理性的法律体系已经建⽴,中国已在根本上实现从⽆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历史性转变。

但同时中国的法治建设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之争的过程中。

⾸先,由于中国的法律体系是⾃上⽽下建构⽽成。

在法治建设过程中重点受到关注的是法律体系的逻辑合理性,⽽社会事实以及规则与事实之间的关系则没有得到⾜够的重视。

使得很多法律规范要么因其与百姓的现实⽣活⽆关⽽被⽆视,要么因其与社会风俗、⽣活惯例不同⽽没有得到⼈们的⾃觉有效的遵守。

其次,西⽅权利话语的⼒量在⽴法及司法实践中被⼈为放⼤,⽽传统的道德因素却被排斥在法院门外,导致了像《秋菊打官司》中主⼈公秋菊那⼀类⼈的彷徨和⽆助,⽽原本为传统道德所不容的“恶⼈”却能逍遥法外。

形式法治在法治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凡此种种,不再⼀⼀列举。

针对法治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也是指导我国法学实践的基础理论⾯临的难题。

⽬前中国的改⾰进程已步⼊深⽔区,⾯对着快速发展和变化着的经济和社会⽣活,如何能够保证我们的⽴法既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妥善解决社会⽣活中出现的新问题,⼜能够保持法律的稳定性给百姓合理的预期;如何能够在司法实践中既排除了其它⼲扰,保持形式法治的纯洁性实现程序正义,⽽⼜不以牺牲传统道德、社会习俗为代价。

⾯对诸多难题,笔者认为仅仅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对法律的逻辑分析的研究⽅法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必须结合法社会学的实证调查、⾃然法学的价值研究等研究⽅法和理论成果才能摆脱⽬前我国法学理论界⾯临的困境。

开题报告范文(通用6篇)

开题报告范文(通用6篇)

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范文(通用6篇)艰辛而又充满意义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前大家都要写毕业设计,而我们做毕业设计前要先写开题报告,那么你有了解过开题报告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开题报告范文(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开题报告篇1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级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选题依据: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

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

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

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M[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 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

Ridenour 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开题报告(5篇)

开题报告(5篇)

开题报告(5篇)一、选题意义和背景随着时代的进展和社会的进步,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

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数学,各种其他学科的讨论也离不开数学。

就人类生活来说,我们的衣食住行、经济生活、休闲消遣等活动中布满着数学的味道。

就学科讨论而言,以经济学为例,微观经济学通过数学的应用为个人和企业的决策供应依据,数学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涉及到国计民生、政府宏观治理等方面,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运用数学建立了许多好玩而深刻的模型,既可以解释社会中的许多问题,也可以为人们的决策供应参考。

同时,政治经济学、财政学、经济史等学科的讨论也在许多地方用到数学。

因此,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的实施,应社会的需要、个人进展的需要,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往的数学教学往往局限在数学学问方面,数学的学习通过解决构造良好的、有固定答案的数学题来绽开,教学方式也往往以灌输为主,数学学习结果也以解题的分数作为评判标准。

诚然,数学学问是数学学习的基石,但是假如仅仅将数学学习理解为数学学问的学习,未免对数学的理解狭溢化。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育学生敏捷运用数学的力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近年来,人们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的努力,讨论性学习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以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试验、数学主题阅读等为主要形式的数学课题学习也应运而生。

二、论文综述/讨论根底数学课题学习的开展对学生进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笔者结合课标、教材的内容以及自身的体会,在对国内外文献进展梳理的根底上,提出了对髙中数学课题学习开呈现状进展研宄的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觉说、反思性学习理论、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成为数学课题学习的重要理论根底。

三、。

开题报告(优秀6篇)

开题报告(优秀6篇)

开题报告(优秀6篇)开题报告篇一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人们被带入了崭新的数码时代。

同时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艺术作品被炒得沸沸扬扬,奢侈品的销量日渐增加,更有一些人并不满足一味接受精神享受,更想自己去创造一些作品。

数码摄影就是首选。

怎样才能拍到一张漂亮的照片,其中色彩运用的好坏很重要。

本篇文章就色彩的三属性的不同使用方法,同时怎样把色彩情感正确地带入摄影作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而让摄影作品更加精彩。

【关键词】摄影;色彩;情感带个小孔的黑匣子,它的出现一直在影响着这个世界的进步。

摄影技术的诞生直接影响了西方国家的绘画流派的发展,之后又有众多的摄影作品在感染人们,同时还记录了这个世界的酸甜苦辣。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时,除了会简单记录事物之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很多人都在感慨为什么摄影大师的作品是那么完美,有的人经常说看设备啊,有了长枪短炮镜头,完美机身的搭配,谁都能拍出好的照片。

我不否认这一点,的确好的设备是为一张好的摄影作品的诞生提供了很多方便,但纵观世界摄影大师并不都使用了很好的设备。

所以这不是关键,而只是能得到一张质量好的摄影作品的一个条件而已。

一张好的摄影作品应该具备太多的条件,好的主题、完美的构图、正确的曝光、漂亮的后期等。

在这些条件中哪一项都不能不考虑到颜色的运用。

它在摄影作品中起着产生印象、情感导向、隐喻、象征等作用。

可以说色彩在一张好的摄影作品中的重要性,相当于色彩在一个好的设计中的运用一样。

一、色系影响摄影作品的情绪色彩为主题而服务,一张好的摄影作品一定要有一个主题,而照片中,首先影响着欣赏者理解主题的可以说是色彩。

色彩对欣赏者的情感影响远远优于图像的具体内容。

并且这种情感会长时间地留在记忆中。

经常会有人忘记画面的具体内容,但忘不掉影响他情绪的那个色系。

所以要想正确地表达主题,应该控制好摄影作品的色彩选择。

只要学过色彩的人都会知道色彩是有感情的。

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感受,红色系给人温暖、兴奋、热烈的感受,容易引起冲动,一般有积极作用;蓝色系有冷、永恒、博大、遥远、忧郁感,一般有消极作用;绿色系具有中性特点,偏向自然美、宁静、生机勃勃、宽容色彩;紫色系,给人以高贵神秘感;黑色系表现出空、无、沉默等;白色系,干净纯洁、虚无,有无尽的可能性;黑与白的搭配,是对立而又有共性,是色彩的一种抽象,能表达严肃、慎重等情感,是一种富有哲理性的颜色搭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汉语状述结构英译语义表征构建实证研究指导教师江晶晶分院人文学院专业英语班级11英语(2)班学生姓名周云洁学号114175240 开题日期2014年11月29日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1.选题的背景状述结构是指由状态词和述词组成的修饰关系结构。

状态词是修饰成分,述词是被修饰的中心词。

以上对状述结构的解释是由徐悉艰(1982)提出的。

本文研究的汉语状述结构是指由双音节形容词加述位动词构成的结构,它包含形容词是重叠式的如:慢慢看,弯弯下垂,隐隐看见;和非重叠式如:认真阅读,专心听。

non-reduplicated disyllabic words.目前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和阅读手头资料,我们发现,对于汉语状述结构的研究,孙云(1983)从造句功能方面对汉语状述结构作了系统分析,王鸿滨(2009)在左氏春秋介词隐性研究中提到过古汉语的一种“N+V”类型的状述结构并对此类状述结构的语义关系作出分析。

前人对形容词做状语也进行了很多描述,主要集中在形容词作状语的能力,语义指向,语义特征和语义类型。

刘芳(2002)对语义指向动词中心了语的状语进行了考察,其中就对形容作状语,语义指向动词中心语的分析。

刘振平(2014)对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的认知语义条件作了系统地考察。

翁颖萍2006研究了AA式形容词状语在“S+A+V+O”中的语义指向分析。

山田留里子讨论了在能作状语的双音节形容词中哪些可带地可不带“地”,哪些一定要带“地”,哪些一定不能带“地”。

对于形容词加动词结构的研究,也一直是汉语结构的研究热点。

李杰(2012)对“形容词+动词”状中结构的句法特征作出解释,赵春利、石定栩(2011)考察并验证了状位形容词和述位动词结构的语义关系类型,探讨动词结构的语义类别、语义特征和句法标记。

黄昌宁,姜自霞,李玉梅(2009)对汉语“A+V”结构的歧义方面作出了分析。

吕叔湘(1965)对双音节形容词作出研究,认为双音形容词修饰双音动词的较多。

但至今尚未有人对汉语“A+V”结构的英译方面作出研究,实证研究方面也一片空白。

因而本文基于先人研究的基础上,打算从汉语状述结构“A+V”状述结构的其中一类“双音节形容词+动词”结构出发,从语义表征入手,结合认知语义学,语义指向和双语语义表征理论,通过实证研究对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进行测试,从句法角度深入探索其语义指向的区别,旨在探索对“双音节形容词+动词”结构在英译时不同英语水平的受试者翻译是否存在差别,存在何种差别,探究受试者翻译的心理过程。

2.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主要有理论和现实两点意义:(1)理论意义:至今尚无人对汉语状述结构英译语义方面作出研究,因而本研究能够弥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缺,本研究以中国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大脑中存在的英译语义表征进行研究,此类研究比较罕见,希望能为英译的研究带来新成果。

(2)现实意义:本研究有利于平时的语言教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地理解汉语的“双音节形容词+动词”状述结构,并对其英译作出分析,了解它们在实践中各自的规律及特点,这能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帮助我们更准确表达原文的语句,避免造成误解或歧义,希望能为英语学习者带来一点帮助。

本研究有助于拓展对语言的研究思路,对教师和语言学习者来讲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基本内容介绍本文研究背景,交代选题动因和意义,文章结构及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和所用的方法论。

追述前人对状述结构所做的研究,总结其研究从而确定本文所研究的重点。

定义状述结构并分类,搜集双音节形容词并归类,整理出双音节形容词加动词结构。

确定调查对象,介绍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的过程。

分析实验的结果并总结。

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介绍本文研究背景,交代选题动因和意义,文章结构及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和所用的方法。

第二,追述前人对状述结构所做的研究,总结其研究。

第三,对汉语状述结构进行术语鉴定,并对汉语状述结构中“A+V”(A为双音节形容词)进行结构分析:根据《常用形容词分类词典》搜集双音节形容词并归类,借助语料库归纳整理双音节形容词加动词结构。

第四,对“双音节形容词+动词”状述结构的英译,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及定量分析进行实证研究。

提出实验假设、确定试验对象、实验工具、实验执行。

第五,在以上研究基础上,从认知语义学,语义指向和双语语义表征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定量和统计分析法,集中研究汉语“双音节形容词+动词”结构在翻译成英语过程中受试者所出现的语义表征,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有:1.汉语双音节形容词有哪些?如何分类?哪些能与动词构成“双音节形容词+动词”结构?2.对于把英语作为二外的习得者来说,由于英语程度不同,在汉语“双音节形容词+动词”结构翻译成英语时语义表征是否有差别?3.在翻译过程中,对于此类汉语状述结构的英译,翻译者构建了怎样一个语义表征系统?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1.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1)实验对象: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2)实验工具:自制调查问卷(3)实验方法及步骤:将具有代表性的“双音节形容词+动词”结构编入调查问卷,采取调查问卷形式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研究。

实验对象分为高低水平两组,分别为:人学学院英语专业学生(10人),人文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10人)。

录音记录翻译者内心的翻译过程,根据问卷显示进一步研究这些受调查的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对这类状述结构在其翻译的过程中的表征是否不同?2.技术路线:(1)借助知网资料认识汉语状述结构,并与论文导师沟通,查找资料,整理文献,最后确定选题。

(2)利用excel表格对收集来的双音节形容词加动词进行分类,归纳,整理。

(3)分析研究:依据语义指向,双语语义表征理论和认知语义学分析英语学习者在汉语“双音节形容词+动词”结构英译过程中是如何构建其语义表征的,有何差异性,翻译后的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第一阶段:(2014.09.20-2014.10.20):查阅、收集资料,并确定研究方向。

第二阶段:(2014.10.20-2014.11.13):确定论文题目,完成任务书。

第三阶段:(2014.11.13-2014.12.12):完成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

第四阶段:(2014.12.12-2014.12.30):搜集、分析语料,开展研究,撰写初稿。

第五阶段:(2015.01.05-2015.03.18):深入研究,修改论文, 提交论文修改稿。

第六阶段: (2015.03.22 -2015.04.16):完成三稿。

第七阶段:(2015.04.22-2015.05.04):准备论文答辩。

分析并找出规律。

五、主要参考文献:[1]Altarriba.J.&K.M.Mathis. Conceptual of stroop interference in Chinese-English language acquisitio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 1997.3,397-401.[2]Chen H..C.Development of Stroop Interference in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s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1986,3:397-401[3]Cohen,A.&Aphek,E. Easifying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81,3:221-236.[4]Goldberg,A.E.Cognitive Linguistics[J].Mouton de Gruyter,1989-2004.[5]Jackendoff, R.Semantics and cognition[M].The MIT Press,1983.[6]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7]Ellis,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8]John Lyons, Linguistic semantics : an introduction[M]. BeiJing :Fore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9]Matsumoto,N.Bridges betwee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pedagogy:The case of corpora and their potential[J].SKY Journal of Linguistics,2008(21):125-153.[10]S halom Lappin, Th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semantic theory[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539-543[11]S aeed,J.I. Seman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32-35.[12]Z ihong,Z.The Syntactic Positions of Adverbs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Sino-Us Teaching,2010,7(9):48-54.[13]安汝磐、赵玉玲.新编汉语形容词词典[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4]陈宝国,双语语义表征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J]. 名族教育研究,2001(1).[15]陈栩茜、张积家,粤-普-英讲话者的语义表征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6]黄昌宁、姜自霞、李玉梅、形容词直接修饰动词的“a+v”结构歧义[J].中国语文,2009(1).[17]黄晓晔.性质形容词作状语的句法现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1-46.[18]李杰,“形+动”状中结构的句法特征[J].理论月刊,2012(7)[19]李杰、侯友,双语语义表征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0]李荣宝、彭聃龄,双语者的语义表征[J]. 现代外语,1999.[21]刘芳,语义指向动词中心语的状语的考察[J].广西大学学报,2002(5).[22]刘振平,双音节语义指向动词中心语的状语的考察形容词作状语的认知语义条件[J].国际汉语学报,2014.[23]刘振平,近20年来形容词作状语研究述评[J].滁州学院学报,2010(3).[24]束定芳,认知语义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目标与方法[J]. 山东外语教学,2005.[25]孙云,状述结构与述补结构造句功能[J].汉语学习,1983:20-22.[26]陶文好,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和理论框架[J]. 中国外语,2007(5).[27]王俊毅,陈述性和描写性——形容词状语的分类[J].世界汉语教学,2006(4):26-32.[28]王寅,认知语义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3):11-15.[29]翁颖萍.AA式形容词状语在“S+A+V+O”中的语义指向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6(6):113-115.[30]徐悉艰.景颇语中一种特殊的状述结构[J].语言研究,1989(2):208-222.[31]赵春利、石定栩,状位情感形容词与述位动词结构同现的原则[J].汉语学习,2011(6).[32]山田留里子,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情况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1995.指导教师审核意见:2014年11 月1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