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第4单元 看一看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看一看》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看一看》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看一看》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
这一单元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在这一单元需要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定义,能够分辨和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对于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数学语言的表达和逻辑推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定义,能够分辨和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培养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定义,能够分辨和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运用知识。
2.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际的物品,如图片、卡片等,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定义,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些概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看一看》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看一看》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操作,了解和掌握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基本方法。
2. 认识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和几何图形。
3. 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基本方法,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特点。
2. 教学难点: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3. 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基本方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并记录观察结果。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总结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特点。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和特点。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观察身边的物体和几何图形,并记录下来。
六、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观察思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观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同时,要加强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交流、分享和总结,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方法”中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以及能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4.1《看一看》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4.1《看一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看一看》这一章节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理解物体的三个维度,即长、宽、高,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描述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掌握物体的长、宽、高的测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描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掌握物体的长、宽、高的测量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熟练地测量物体的长、宽、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语言描述法: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物体的长、宽、高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分享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物体的长、宽、高的测量方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看一看》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看一看》北师大版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47页的《看一看》一课。
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立体模型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直尺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上课开始,我拿出一个魔方,提问学生:“大家能看出来这是一个魔方吗?那么,谁能告诉我,从不同的方向观察魔方,都会看到哪些颜色?”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问题。
2. 自主学习(10分钟)让学生打开学生用书,自主学习第47页的内容,并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问题。
3. 合作交流(10分钟)4. 课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我会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看一看1. 观察物体:从不同方向观察,发现物体的不同特点。
2. 观察几何图形:从不同方向观察,发现几何图形的变化。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一个生活中的物体,画出它的三视图,并写一写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特点。
答案:1. 课后练习题的答案见课本。
2.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魔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练习题,对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有一定的掌握。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 看一看(2)-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 看一看(2)-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使学生能够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物体和几何图形的相对位置关系。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精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1.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 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课件、正方体、长方体、球等实物或模型。
2.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正方体、长方体、球等实物或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的物体,如正方体,提问:“同学们,你们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这个物体,能看到哪些形状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索交流(1)学生分小组,每组一个正方体、长方体、球等实物或模型,从不同方向观察,并记录观察到的形状。
(2)小组内交流观察结果,讨论如何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3)各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全班分享。
3. 感知体验(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2)学生根据课件,尝试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描述观察到的形状。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 巩固拓展(1)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物体,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并说出观察到的形状。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看一看》教案

看一看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的基础上安排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能通过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的活动,从而体会到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情景不一样,而且能通过由远到近看景物,能体会到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
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通过观察模型,能辨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并能将观察到的形状正确的画在方格纸上。
通过观察、想象、画图等活动,掌握正确的观察立体图形的方法,培养和发展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物体的形状,并且能够把所观察到的结果画出来。
【过程与方法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及超越自我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从物体的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
课前准备ppt,多个相同的小正方体。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 教师:谁来把这首诗朗诵给大家听。
(课件出示《题西林壁》诗画图片)指名让学生朗诵古诗,其余学生倾听。
教师:你们知道这首诗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字面意思吗?学生:从正面看是岭,从侧面看是峰,无论是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样子都不相同。
教师:这首诗主要是描绘庐山,我们从不同方向观看庐山,会看到庐山千变万化的美景。
数学中也有好多美丽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凝聚动力】二、启发思考(请一名同学在前面拼搭)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XX同学拿的是什么立体图形?每个面有什么特征?学生:XX同学拿的是正方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教师:对于前面摆放的这样一个,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什么?学生: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一个。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4.1《看一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4.1《看一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看一看》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操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图形。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他们对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观察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的操作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可能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用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图形。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用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图形。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能力,以及用语言描述图形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观察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物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图形。
3.语言描述法: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教学PPT,包括生活情境的图片、几何图形的图片等。
2.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一套几何图形模型,如正方体、长方体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生活情境的图片,如玩具盒、水果盘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从哪个角度看到了这个物体?看到的图形是什么样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呈现几何图形的图片,如正方体、长方体等,并提问:“你们能从这个角度看到这个图形吗?看到的图形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看一看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看一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让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旋转、翻转等基本变换,并能运用这些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性,能找出图形的对称轴,并判断图形是否具有轴对称性。
4.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图形变换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图形的平移、旋转、翻转2. 图形的对称性3. 图形的对称轴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的平移、旋转、翻转的基本变换方法,图形的对称性和对称轴的判断。
2. 教学难点:图形变换过程中的坐标变化,图形对称轴的确定。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自主探究图形变换的规律。
2.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图形变换知识。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图形变换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图形变换现象,如机器人舞蹈、翻转魔方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图形变换。
2. 探究新知(1)图形的平移、旋转、翻转a. 平移: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然后进行平移操作,观察图形的位置变化。
b. 旋转: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然后进行旋转操作,观察图形的方向变化。
c. 翻转: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然后进行翻转操作,观察图形的形状变化。
(2)图形的对称性a.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如剪纸、建筑等。
b. 让学生画出具有对称性的图形,并找出对称轴。
(3)图形的对称轴a. 让学生观察图形,判断是否具有轴对称性。
b. 引导学生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3. 巩固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图形变换和对称轴的判断。
4.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图形变换和对称轴的特点。
5. 布置作业设计富有挑战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图形变换和对称轴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观察物体
我搭你画,从正面看到的是什么?
看看淘气画出的图形,再想一想。
淘气、笑笑、小鸟看到的各是什么形状?连一连。
搭一个
,看一看,把你从正面、上面和左
面看到的形状分别在方格纸上画出来。
正面
上面
左面
1.搭一搭,想一想,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一样吗?
2.想一想,从上面看到的是什么形状?连一连。
3.想一想,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⑴从上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⑵从左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⑶用这几块正方体还能搭出其他 立体图形吗?试一试,并进行 观察。
4.想一想,填一填。
⑴上面哪些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是图A? ① ③ ④
⑵上面哪些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