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新人教版)辛若臣

合集下载

2012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新人教版)

2012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新人教版)

课题:科学之旅姓名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2、认识到物理学是有趣和有用的一门自然学科;3、知道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导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联想讨论法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课前导学一、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内容。

1、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研究等物理现象。

2、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3、学习物理的方法有:课堂导学1、演示1-1,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以上现象属于现象;2、演示1-2,小人跳舞的原因是,以上现象属于现象;3、演示1-3,用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4、演示1-4,乒乓球会下落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5、用塑料笔在头发上或是衣服上摩擦,观察塑料笔能否吸引小纸屑?,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6、物理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观察,必须是有目的的,让我们带着“目的”进行以下观察:(1)图1-7中,要想省力,后轴齿轮应换用较大的还是较小的?(2)图1-8中,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下飘还是向上飘?,这与吹肥皂泡发生的现象类似吗?(3)图1-9中,观察杯中鸡蛋会发生什么现象?(4)图1-10中,气球能把杯子吸住的原因是什么?,你见到过与此类似的现象吗?试举一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课外作业1、试用质量不同的小物体(如小石子)、长度不同的细线、秒表、模仿伽利略的实验方法验证单摆的等时性原理。

2、预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后反思课题: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序号:02姓名 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导学方法:讨论、实践法。

课 时:1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长度的单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以及刻度尺的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人教版)课题:测量物质的密度序号:34姓名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密度;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物理的科学方法。

导学方法:讨论法、启发、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测量物质的密度的原理是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哪些,密度是间接测量还是直接测量:__________ 2、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分别用什么工具来测量:________ 量筒怎样正确使用?3、测量不规则固体密度的方法及步骤?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案有哪些?4、物质的密度能测量吗?(“能”或“不能”);测量的原理是;即是要测出物质的和;再根据这两个物理量来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种(“直接”或“间接”) 测量物理量的方法二、课堂导学一、量筒的使用1、量筒是测量的工具;出示几只大小不一样的量筒,引导学生观察量筒的单位、最大测量值、分度值。

2、量筒上的单位标度是;量筒壁上的最大刻度是量筒的;量筒壁上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为值。

3、拿出一只量筒,学生填出这只量筒的量程;分度值是。

4、如何在量筒上读数呢?(1)、在量筒上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面,与液面,如果液面是凹形的,与凹面,如果液面是凸形的,与凸面。

(学生看课本图6.2—1和6.3—2)(2)、液体的体积可以利用直接测量,可是如何利用量筒测固体的体积呢? 利用量筒测量固体体积采用的是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

即先测出量筒中的体积,再测出量筒内和于液体中的固体的总体积,两者相减,就得到固体的体积。

1、课堂上练习用量筒分别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一、测量液体的密度拿出一杯配制的盐水,要求学生设计测出它的密度的方法和步骤,看能有几种方案?方案一: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干燥量筒m1;2、将被测液体倒入一定量到,加砝码至天平重新平衡后,读出的总质量m2;3、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4、根据计算该液体的体积。

可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思考讨论:实验时可先称出量筒和液体的总质量m2,然后再把液体倒掉后直接测出量筒的质量m1,在两者相减,得到液体的质量吗?方案二: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2、将烧杯中的液体倒一部分到量筒中,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2;3、读出量筒中的液体的体积v;4、根据计算得出该液体的密度。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教案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教案

课题:科学之旅序号:01姓名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2、认识到物理学是有趣和有用的一门自然学科;3、知道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导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联想讨论法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课前导学一、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内容。

1、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研究等物理现象。

2、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3、学习物理的方法有:课堂导学1、演示1-1,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以上现象属于现象;2、演示1-2,小人跳舞的原因是,以上现象属于现象;3、演示1-3,用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4、演示1-4,乒乓球会下落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5、用塑料笔在头发上或是衣服上摩擦,观察塑料笔能否吸引小纸屑,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6、物理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观察,必须是有目的的,让我们带着“目的”进行以下观察:(1)图1-7中,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下飘还是向上飘,这与吹肥皂泡发生的现象类似吗(3)图1-9中,观察鸟为什么不会触电死亡(4)图1-10中,气球能把杯子吸住的原因是什么,你见到过与此类似的现象吗试举一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课外作业1、试用质量不同的小物体(如小石子)、长度不同的细线、秒表、模仿伽利略的实验方法验证单摆的等时性原理。

课后反思课题: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序号:02姓名 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导学方法:讨论、实践法。

课 时:1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长度的单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以及刻度尺的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导学1、长度的测量(1)长度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本初中八年级的物理上册的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本初中八年级的物理上册的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教案秋天学期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五章电流与电路《5.1 电荷》导教案一、信息与评论小组评论:,教师评论:二、学习目标:认识摩擦起电现象,说出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互相作用;说出验电器的原理及作用;说出原子构造,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挪动。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觉所用推理方法经过做静电实验,培育研究兴趣要点:两种电荷及其互相作用难点:为何只存在两种电荷及摩擦起电原由。

三、自主学习:预习导学:如何才能带电?自然界中分为 _____和_____电荷电荷之间有什么相互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子由 ________ 和 ________ 构成, ________带正电,________带负电。

________叫元电荷,用符号________表示。

一个元电荷所带的电量是 ________________金属导体中,自由挪动的电荷是________。

有A、 B 两个带电体,若 A 与 B 互相排挤,而 A 又与带正电的 c 互相吸引,那么 A 必定带 _______,B 与 c 必定能相互__________。

手拿一根金属棒,用毛皮或丝绸摩擦,金属棒必定A、不带电B、带正电c、带负电 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四、合作研究:活动与实践:请同学们准备一些碎纸屑,而后用塑料尺摩擦自己的头发后去凑近碎纸屑,看能发现什么?什么是摩擦起电?如何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_________ 叫做电荷量,简称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符号 _________摩擦起电的实质:思虑:毛皮与橡胶棒摩掠过程中,转移的电荷是什么?从哪个物体转移到哪个物体?问题研究:电荷间互相规律用带电的玻璃棒分别去凑近悬挂着的带电的另一根玻璃棒和橡胶棒,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再用带电的橡胶棒分别去凑近悬挂着的带电的另一根橡胶棒和玻璃棒,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结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考证物体能否带电,实验室常用 _________来查验电荷在导体中定向挪动演示:取两个同样的验电器 A 和 B,使 A 带电, B 不带电,用金属棒把 A 和 B 连结起来。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doc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doc

课题:科学之旅序号:01姓名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2、认识到物理学是有趣和有用的一门自然学科;3、知道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导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联想讨论法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课前导学一、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内容。

1、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研究等物理现象。

2、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3、学习物理的方法有:课堂导学1、演示1-1,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以上现象属于现象;2、演示1-2,小人跳舞的原因是,以上现象属于现象;3、演示1-3,用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4、演示1-4,乒乓球会下落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5、用塑料笔在头发上或是衣服上摩擦,观察塑料笔能否吸引小纸屑?,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6、物理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观察,必须是有目的的,让我们带着“目的”进行以下观察:(1)图1-7中,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下飘还是向上飘?,这与吹肥皂泡发生的现象类似吗?(3)图1-9中,观察鸟为什么不会触电死亡?(4)图1-10中,气球能把杯子吸住的原因是什么?,你见到过与此类似的现象吗?试举一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课外作业1、试用质量不同的小物体(如小石子)、长度不同的细线、秒表、模仿伽利略的实验方法验证单摆的等时性原理。

课后反思课题: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序号:02姓名 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导学方法:讨论、实践法。

课 时:1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长度的单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以及刻度尺的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导学1、长度的测量(1)长度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36套725页)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汇总(可作课后作业使用)

(共36套725页)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汇总(可作课后作业使用)

(共36套725页)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汇总(可作课后作业使用)第一章 机械运动本章是初中物理学的开始,介绍了自然界最普遍、最简单的运动——机械运动.本章的内容包括: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本章共有4节:1.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讲述了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时间的测量、误差.在物理学中要对有关现象做定量研究,就需要进行测量.所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所必备的.2.第2节“运动的描述”,介绍了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第3节“运动的快慢”,介绍了运动快慢的比较,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的意义.本节首先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并通过路程和时间来计算速度,然后指出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并介绍了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4.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是实验探究课,介绍了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本章教材的设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首先学习了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这也是其他测量的基础.接着介绍了运动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一些基本概念和运动的规律.初中物理中速度的计算公式的含义跟小学数学对它的解释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强调速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学生要了解进行物理计算的规范要求.【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掌握速度的简单计算;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时间和平均速度;知道测量有误差,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用实例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体验通过日常的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测量长度、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通过测量平均速度的活动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运动和静止的判断,速度的概念和计算,长度、时间、平均速度的测量.【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单位的换算,平均速度的理解和测量.【课时建议】本章共有4节,建议5课时.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课时第2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第3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1课时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1.图象法:本章中利用速度—时间图象和路程—时间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可以清楚地反映物体运动的变化情况,从而探究物体运动的规律.2.比较法:本章中在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时,利用比较法更容易记忆二者的不同.3.控制变量法: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运用了这种方法,在运动时间相同时比较运动路程或在运动路程相同时比较运动时间.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备课笔记知识拓展: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 (1)长度的单位米. (2)质量的单位千克. (3)电流的单位安培. (4)时间的单位秒.(5)热力学温度的单位开尔文. (6)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7)发光强度的单位坎德拉.长度的单位备课笔记方法归纳:单位换算的方法是数字不变单位变,大到小乘进率,小到大乘进率的倒数.长度的测量A.1cm、5.50cmB.1cm、8.30cmC.1mm、8.30cmD.1mm、2.80cm解析:观察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刻度线处,而是从刻度尺的5.50cm开始,所以金属片的长度为2.80cm,综合各选项可知答案:D备课笔记规律总结: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1)要明白刻度尺上不同刻度的含义:①零刻度:测量的起始刻度;②分度值:两条相邻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它决定测量的精准程度;③量程:测量范围.(2)使用刻度尺前需要观察以下三个内容:①测量范围(量程);②分度值;③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在尺端,是否磨损).(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要将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贴在被测边上,与被测边重合或是平行,不能将刻度尺斜放.②零刻度线磨损时,要将其他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这种方法称为“零点修正法”.③正确读数:一是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能斜视;二是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估读时要注意:a.在测量数据中,最后一位数字是估读值,是有意义的,它能使测量值更接近真实值.b.在实际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尤其注意“0”不能随意增减.④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有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长度的特殊测量尺垂直对齐(教师演示操作要领,并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呈现).技巧归纳:如何根据实际选择刻度尺?刻度尺的选择既要考虑量程,又要考虑分度值:量程选择过小,会增加移动次数,使误差增大;分度值的大小决定精确度,过大会增大误差,太小有时没有必要.刻度尺的选择由测量的实际需要决定,所选择的测量工具最好能一次性完成测量,且分度值尽可能地满足测量要求.备课笔记小组问题探讨:有些待测物体,不是明显地露在外面,而是隐含在物体的内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量,如玻璃管的内径、工作的裂缝等.这时又该如何去测量呢?可以选择大小合适的钢针插入孔内,在管口处给钢针作上记号,然后再测钢针记号处的直径即可(常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如图所示.时间的测量知识拓展:停表的使用(1)实验室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是停表,机械停表表盘上有长的秒针和短的分针,秒针转一圈的时间通常有30秒和60秒两种.常用的停表分度值也有两种:一种是0.2秒,另一种是0.1秒.停表上端的按钮是用来旋紧发条和控制表针转动的.(2)停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①使用前先上紧发条,但不宜过紧,以免损坏发条.②按表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坏器件.③回零后,如秒针不指零,应记下其数值,实验后从测量值中将其减去.④不用时应及时将其放回盒内,并让其继续走动,以放松发条.解析:停表分针指在5与6之间,且超过中线,长针读数应为未超过5与6之间的中线,长针读数应为7s.长度精确测量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答案:337 2.50误差(3)使用方法:用手紧握停表,大拇指按在按钮上,按停表分三步:①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走动;②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走动;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回零.规律总结:机械停表的读数为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数.先读小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数可知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要注意它是指向哪半分钟;接着读大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秒,如果是前半分钟就读0~30s,若为后半分钟则读31~59s.备课笔记特别提醒:在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时,若测量数据中出现有错误数据,应先剔除后计算.思想方法:对于无法直接测量的微小量的长度,可以把n个相同的微小量放在一起测出其总长度L,则一个微小量的长度D=L/n.例如:测一页纸的厚度、细丝直径等.方法二:可用非弹性软线绕硬币圆周一圈,标记软线的起点和终点,然后将软线拉直,测出起点和终点间的距离,即为硬币的周长方法三:①拿一张白纸,将硬币放在纸面,然后用铅笔沿硬币的圆周画线②再将留下铅笔痕迹的圆周对折,测出对折线的长度即为硬币的直径,由公式的情况下,测出它来回摆动偏角再小一些测得的时间更准确些直到用停表测出其摆动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易错提醒:有同学会认为12.36m的单位与其他数据不一样,计算时为什么不剔除掉?虽然12.36m的单位与其他数据不一样,但其准确值正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记录数据时把cm误写为m,所以计算时不用剔除.备课笔记第2节运动的描述机械运动参照物知识拓展:1.机械运动的形式:主要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三种基本形式,例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车身做平动,车轮做转动;说话时声带在振动.日常生活中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均可看成这三种基本运动的复合.2.位置的变化包括距离的变化和运动方向的变化.方法归纳: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方法:选定参照物后,通过观察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若位置变化了,则该物体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该物体是静止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识拓展:运动和静止的三层含义:1.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2.静止是相对的,通常所说的静止,是指它相对于所选参照物(多数是指地面或地面上固定不动的物体)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即两物体运动快慢相同,运动方向一致.3.相对运动.两个物体间的位置发生变化,以其中任何一个作参照物,另一个都是运动的,这就是相对运动,且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可能不同.备课笔记我们知道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普遍现象的,有的物体是静止的,那是因为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当这个被研究的物体【教材P16“想想议议”】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如图所示的运动及类似的运动.想想看,人们根据什么说这些物体是运动的?解:哈雷彗星相对于地球有位置变化,猎豹相对于地面有位置变化,蜗牛相对于叶子有位置变化. 【教材P17“想想议议”】 解:你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是以旁边列车为参照物,由于两辆列车之间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时,又以地面为参照物,发现自己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真解析:小玉以自己和电线杆所在的直线为参照物,汽车向右运动时,这条直线绕电线杆逆时针转动,村庄向前远离这条直线,小树向后远离这条直线,周围的景物在绕电线杆做顺时针转动.答案:前后顺备课笔记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备课笔记第3节运动的快慢速度的比较思想方法: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运用了这种方法,在运动时间相同时比较运动路程或在运动路程相同时比较运动时间.匀速直线运动知识拓展:瞬时速度是运动的物体在经过某一个位置或在某一个时刻的速度.平均速度易错提示: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时刻运动物体的速度都相同,速度的大小是由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决定的,不能认为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小组问题探讨:甲车在每10s内行驶的距离都是300m,那么甲车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吗?甲车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因为在每个10s内小车可能做变速运动,且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是30m/s.解:甲图中的汽车做直线运动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它的速度是不变的.乙图中汽车在各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速度也不相等.。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

课题:科学之旅序号:01姓名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2、认识到物理学是有趣和有用的一门自然学科;3、知道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导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联想讨论法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课前导学一、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内容。

1、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研究等物理现象。

2、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3、学习物理的方法有:课堂导学1、演示1-1,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以上现象属于现象;2、演示1-2,小人跳舞的原因是,以上现象属于现象;3、演示1-3,用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4、演示1-4,乒乓球会下落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5、用塑料笔在头发上或是衣服上摩擦,观察塑料笔能否吸引小纸屑?,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6、物理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观察,必须是有目的的,让我们带着“目的”进行以下观察:(1)图1-7中,要想省力,后轴齿轮应换用较大的还是较小的?(2)图1-8中,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下飘还是向上飘?,这与吹肥皂泡发生的现象类似吗?(3)图1-9中,观察杯中鸡蛋会发生什么现象?(4)图1-10中,气球能把杯子吸住的原因是什么?,你见到过与此类似的现象吗?试举一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课外作业1、试用质量不同的小物体(如小石子)、长度不同的细线、秒表、模仿伽利略的实验方法验证单摆的等时性原理。

2、预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后反思课题: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序号:02姓名 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导学方法:讨论、实践法。

课 时:1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长度的单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以及刻度尺的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推荐).doc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推荐).doc

课题:科学之旅序号:01姓名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2、认识到物理学是有趣和有用的一门自然学科;3、知道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导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联想讨论法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课前导学一、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内容。

1、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研究等物理现象。

2、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3、学习物理的方法有:课堂导学1、演示1-1,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以上现象属于现象;2、演示1-2,小人跳舞的原因是,以上现象属于现象;3、演示1-3,用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4、演示1-4,乒乓球会下落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5、用塑料笔在头发上或是衣服上摩擦,观察塑料笔能否吸引小纸屑?,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6、物理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观察,必须是有目的的,让我们带着“目的”进行以下观察:(1)图1-7中,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下飘还是向上飘?,这与吹肥皂泡发生的现象类似吗?(3)图1-9中,观察鸟为什么不会触电死亡?(4)图1-10中,气球能把杯子吸住的原因是什么?,你见到过与此类似的现象吗?试举一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课外作业1、试用质量不同的小物体(如小石子)、长度不同的细线、秒表、模仿伽利略的实验方法验证单摆的等时性原理。

课后反思课题: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序号:02姓名 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导学方法:讨论、实践法。

课 时:1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长度的单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以及刻度尺的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导学1、长度的测量(1)长度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榆八中八年上册物理导学案课题:科学之旅姓名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2、认识到物理学是有趣和有用的一门自然学科;3、知道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导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联想讨论法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课前导学一、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内容。

1、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研究等物理现象。

2、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3、学习物理的方法有:课堂导学1、演示1-1,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以上现象属于现象;2、演示1-2,小人跳舞的原因是,以上现象属于现象;3、演示1-3,用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4、演示1-4,乒乓球会下落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5、用塑料笔在头发上或是衣服上摩擦,观察塑料笔能否吸引小纸屑?,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6、物理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观察,必须是有目的的,让我们带着“目的”进行以下观察:(1)图1-7中,要想省力,后轴齿轮应换用较大的还是较小的?(2)图1-8中,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下飘还是向上飘?,这与吹肥皂泡发生的现象类似吗?(3)图1-9中,观察杯中鸡蛋会发生什么现象?(4)图1-10中,气球能把杯子吸住的原因是什么?,你见到过与此类似的现象吗?试举一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课外作业1、试用质量不同的小物体(如小石子)、长度不同的细线、秒表、模仿伽利略的实验方法验证单摆的等时性原理。

2、预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后反思通榆八中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课题:1.1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姓名 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导学方法:讨论、实践法。

课 时:1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长度的单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以及刻度尺的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导学1、长度的测量(1)长度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刻度尺的使用:①使用前观察⎩⎨⎧②使用时注意⎩⎨⎧(4)测量长度的方法①一般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特殊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时间的测量(1)时间单位:________________(2)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秒表的使用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误差:(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减小误差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学生练习1、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A 、171.2mmB 、1.712dmC 、0.172kmD 、1712m2、以下测量数据中基本符合事实的是( )A 、一张试卷纸的厚度约为0.6mmB 、课桌的高度约为0.8cmC 、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mD 、文具盒的宽度约为35cm3、如图所示,物体A 的长度为__________cm 。

4、如图所示是“秒表”的示意图,请观察后回答:(1)“秒表”的量程是__________;(2)“秒表”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3)图中“秒表”的示数是__________。

6、如果我们用被拉长的皮卷尺去测量某一物体,测量结果会( )A 、偏大B 、偏小C 、无影响D 、都可能8、第46届世乒赛已于5月6日在日本大阪闭幕,这是改用“大球”后世界乒坛上首次高水平较量,这里所说的“大球”是把乒乓球的直径增加了( )A 、2nmB 、2mmC 、2cmD 、2dm9、一位同学想要测物理书一面纸的厚度,采取以下的步骤:A 、量出100页的厚度LB 、选用三角板,检查零刻度线是否完整C 、计算每张纸的厚度D=L/100D 、取物理书读出100页压紧请将上述操作按合理的步骤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圆圈是小车到达A 、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____。

(3)请根据图表中所给信息回答:________cm =AB S ,_________s =∆BC t ,/s _________m =AC v 。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后才开始计时,会使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AC v 偏____________(填“大”或“小”)。

2、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物理实验时,发现小球每摆一个来回的时间似乎都相等,于是小明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小球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称周期T )跟哪些因素有关呢?猜想1:可能跟小球摆动的幅度有关;猜想2:可能跟小球的质量有关;猜想3:可能跟绳子的长度有关。

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小明用秒表测出了不同条件下,小球来回摆动多次所用的时间,算出平均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请回答:(1)小明采用测量小球来回摆动多次的时间取平均值的方法,而不是测量小球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来确定周期T ,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验证猜想2是否正确,小明同学已准备了:秒表、刻度尺,还缺少一种实验室常用的测量仪器,它的名称是__________。

(3)大量的实验表明,同一个地点小球摆动一次的周期T 只跟绳子的长度有关,且绳子越长,周期T 越大。

摆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有一次小明发现家里的摆钟变慢了,要把它调准,小明应将摆钟的摆长__________(填“调长”或“调短”)。

课后反思:通榆八中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课题:1.2运动的描述姓名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导学方法:观察讨论法。

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什么是机械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是参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选取参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导学1、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飞机、船只、太阳、房屋、树木:运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止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观察教材图12.1-1,讨论它们有什么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举出一些运动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1)机械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是宇宙中的__________现象。

4、讨论:既然运动具有普遍性,为什么说房屋、桥梁是静止的,河水、船只是运动的?归纳:(2)参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具有__________,处于相对静止的物体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都一致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物体__________。

由上面的内容归纳:(3)如何选择参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练习:1、请你根据下面的描述,判断下面标点的物体分别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并把它写在后面的横线上:(1)夜晚,小明抬头仰望天空,发现月亮在云中穿行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玲乘飞行旅行,在飞机降落时,看到地面正向她扑来__________________。

(3)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天门山》的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分别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呢?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华看着窗外路边的白杨树,它们正急速地向后退去____________________。

(5)清晨,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坐在行驶的列车内,若论他是静止的,则所选的参照物是()A、铁轨B、在车内行走的乘务员C、车窗D、路边的树3、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B、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C、飞机在空中加油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D、漂流而下的小船,以沙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根据歌词中描述的情况,先后选取的参照物是()A、竹排、青山B、青山、江水C、青山、竹排D、江水、青山5、在人民公园的湖面上,小刚同学坐在航行的游船里观光,若说他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A、湖岸B、湖水C、游船D、岸上的建筑物6、小明骑自行车在长江沙堤上沿河岸向下游行驶,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动,此时的风向是()A、向下游B、向上游C、向沙对岸D、从对岸吹过来7、蹦极是一种极富挑战的活动,蹦极者在上升过程中,看到地面越来越远,所选的参照物是()A、他自己B、地面C、正在下落的另一个蹦跳者D、跳台8、孝感谢火车站并列停着两列客车,突然,坐在甲车上的小颖看到乙车正在后退,则下列判断中一定错误的是()A、甲乙两车都静止原位置不动B、甲车静止不动,乙车正在后退C、甲车正在前进,乙车静止不动D、甲车正在前进,乙车正在后退9、观光电梯从1楼上升到6楼的过程中()A、相对于电梯来说,乘额是运动的B、相对乘客来说,楼房的窗口是向上运动的C、以乘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D、以电梯为参照物,楼房的窗口是静止的10、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